秦汉时期的纺织、染织工艺.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488186 上传时间:2019-09-02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汉时期的纺织、染织工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秦汉时期的纺织、染织工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秦汉时期的纺织、染织工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秦汉时期的纺织、染织工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秦汉时期的纺织、染织工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秦汉时期的纺织、染织工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汉时期的纺织、染织工艺.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秦汉时期的纺织、染织工艺, 魏雨微,先秦时期纺织业的发展,先秦两汉时,蚕桑和丝织品是我国的特产,后世许多国家的蚕桑和丝织技术都是从我国辗转流传去的。我国蚕桑事业渊源很古,远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可能已有利用蚕茧的原始知识。殷代卜辞中有桑、蚕、丝、帛等字,也有采桑饲蚕的记录。近年出土的殷代青铜器上,也发现过有丝织品残留的痕迹。由这些可以推知我国在殷代确已熟知蚕桑和丝织 。,西周春秋时代,蚕桑业显然已进一步 发展,在诗经中很多地方提到蚕桑和丝织。从这些记录可以看出,当时在今陕西渭水流域,山西中部、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和河南北部,即黄河流域中下游古代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蚕桑事业都已发达。这些诗

2、篇生动地描绘出当时农村里劳动人民种桑、采桑、育蚕、丝织,以及统治阶级满身锦衣珠绣的奢华情景。河南信阳楚墓出土的春秋末期的菱纹绢等,说明那时的丝织技术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我们可以认为到了春秋时代,蚕桑丝织在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已占有着显著的重要地位。,凤鸟凫几何纹锦,战国中期,经线提花锦,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1号楚墓出土,幅宽49-50厘米,幅边0.6厘米,厚0.33毫米,经密每厘米112根,纬密每厘38厘米,花纹经向长7.2厘米,纬向宽20.5厘米,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藏。,秦汉时期纺织业的发展,随着农业的发展,秦汉时期的手工业也很快地发展。官营、私营手工业都很发达,当时的官营纺织手工业规

3、模都很大。为了供应皇室纺织品的需要,西汉在京师长安设有东、西两织室,由织室令丞主管。这时民间手工业最普遍的是纺织业,时谚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纺织手工业一般的来说是与农业密切结合的,一个农户的家庭,总是“男耕女织”,解决衣食问题。 纺织手工业的原料在种桑养蚕,汉时对农桑业很重视,每年必由皇后举行养蚕仪式。这种采桑养蚕也是妇女们的劳动,汉乐府民歌中有一诗名陌上桑,叙述秦罗敷在春月采桑时严辞斥责一个侮弄她的太守的故事。,秦汉以前,我国的纺织业绝大部分集中在黄河中下游,长江流域以及南方地区主要是生产麻织物。西汉时期养蚕丝织业重心也在北方,但我国南方也早有种桑养蚕方法在流传,位于

4、长江中游的蜀中,蚕桑之利也极流行,四川成都和德阳汉墓出土都有“桑园”图砖,成都出土的“桑园”画像砖上,桑园设有门,一位高髻妇女正在园内从事劳作。当时蜀地的人民采桑养蚕,并生产全国著名的蜀锦。当时在长城以北和西北地区的广阔土地上,也有蚕桑业。,“桑园” 图砖,1971年秋,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的和林格尔县,发现汉代壁画墓一座,壁画上画了一大片丛林,有女子在采桑,另外还画了一些筐箔之类的器物,表明庄园内是有蚕桑业的。 崔寔的四民月令中,记载了从养蚕到缫丝、织缣、擘绵、治絮、染色的全部生产过程,说明养蚕织帛是庄园中的一项重要生产。根据壁画我们可知至迟到东汉晚期,中原的蚕桑生产技术已传播到边远郡县,内

5、蒙南部已经发展起蚕桑之业了。1972年,在距市中心约40里远的嘉峪关市东面的戈壁滩上发掘一东汉晚期砖墓。,墓内大量反映有关蚕桑、丝绢的彩绘壁画和画像砖,其中有采桑女在树下采桑、有童子在桑园门外扬杆轰赶飞落桑林的鸟雀,还有绢帛,置有蚕茧的高足盘,丝束和有关生产工具的画面。这说明当时河西走廊不仅是丝绸之路,而且也是农桑繁盛、丝绸生产的地区。 汉时由于农桑业的迅速发展,全国范围内都普遍植桑养蚕,绵帛生产激增。据汉书平准书记载,在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的一年中,官府收到民间的绵帛500余万匹,根据现存的西汉计算单位推算,500万匹就是2400万平方米左右,而当时全国人口至多不过五、六千万,由此可知

6、当时纺织生产的发达。,秦汉时期的纺织技术,汉时纺织品的品种十分丰富。以丝织为例,在缯或帛的总称下,有纨、绮、缣、绨、缦、綮、素、练、绫、绢、縠、缟,以及锦、绣、纱、罗、缎等数十种。这说明当时织造技术达到了纯熟的境地。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汉代出现了彩锦,这是一种经线起花的彩色提花织物,不仅花纹生动,而且锦上织绣文字。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丝织品中,还发现了几种起毛锦,说明汉代就创造了起绒织物,并成为我国传统的织锦工艺之一。汉代的布以麻、葛为代表。麻布的质量很好,有些甚至可以和丝、罗、绮相仿。此外,汉代还把毛织成或赶成毡褥,铺在地上,这是地毯的开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量纺织品,反映了当时纺织

7、技术的高水平。经鉴定,马王堆出上丝织品的丝的质量很好,丝缕均匀,丝面光洁,单丝的投影宽度和裁面积同现代的家蚕丝极为相近,表明养蚕方法和缫、练蚕丝的工艺已相当进步。“薄如蝉翼”的素纱织物,最能反映缫丝技术的先进水平。如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长160厘米,两袖通长191厘米,领口、袖头都有绢缘,而总重量只有48克,纱的细韧是可想而知的。这样的丝,如在缫丝工艺、设备、操作各方面没有一定水平,是根本生产不出来的。,素纱禅衣,马王堆出土的纺织品中,还有一部分是麻织物。其中有灰色细麻布、白色细麻布和粗麻布,俱质地细密柔软,白色细麻洁白如练,灰色细麻布灰浆涂布均匀,布面经过辗轧,平而有光泽。麻织

8、物的原料经鉴定是大麻和苎麻,细麻布的单纤维比较长,强度和韧性也比较好。最细的一块苎麻布,单幅总经数达 17341836根,相当于 2123升布,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如此精细的麻织物。这些麻布的色泽和牢度,均和新细麻布一样,由此可见,当时从育种、栽培、沤麻、渍麻、脱胶、漂白、浆碾、防腐以及纺、织等技术,都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秦汉的丝,麻,毛,棉织工艺,丝织工艺汉代的丝织工艺由于专业织工们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经验,改进技术,所以汉代丝织物从纺,染,绣工艺到花纹设计,都有了空前的提高和发展。汉代,丝织品的品种很多,缯帛为其总称。根据制作原料及染织技法的不同,又分为锦,绫,绮,罗,纱等等名目。秦汉时期,

9、山东仍是我国蚕丝最发达的地区。丝织工艺,以齐,陈为最著名。其产品主要为供皇室统治者使用。四川也是丝织的著名产地。汉代丝织花纹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云气纹 (二)鸟兽文,(三)文字图案,(四)几何形纹,(五)人物骑猎纹等。,麻织工艺秦汉时代,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苎麻的栽培和加工技术都有了提高。经化验证实当时已用石灰,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来煮炼苎麻,进行化学脱胶。这不不仅使纤维分离的更精细,可以纺更细的纱,织更薄的布,而且大大缩短了原来微生物脱胶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为苎麻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麻类织物,毛织工艺秦汉时期的毛织工艺也是比较发达的。我国西北民族已掌握了一种用纬纱起花的毛织技术

10、,特别适用蓬松疏散的毛纱,织造各种有花纹的毛织物。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毛毯的编织技术也越来越精细。汉代毛织品一般有以下大体几种用途:(一)服用。(二)地毯。(三)陈设用。,纺织机械的发展,秦汉时期,纺织机械主要有纺车、布机、提花机等。汉代的纺车是由一个大绳轮和一根插置纱锭的铤子组成,绳轮和铤子分装在木架的两端,以绳 带传动。纺车既可加捻,又能合绞,和纺坠相比能大大提高制纱的速度和质量。秦汉时期的布机,由于采用了机台和蹑,操作者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工作条件,可用脚踏提综,腾出手来更快地投梭引纬和打纬,从而提高了织布的速度和质量。提花机是比一般布机更复杂的织机。据汉代王逸机妇赋记载,汉代的提花机已经基

11、本上具备了中国传统提花机的各种主要部件,从性能方面看,已经能织造任何复杂变化的纹样。秦汉时期的纺织机械,在当时 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而西方的提花机是从中国传去的,使用时间比中国晚四个世纪。,纺车 古代通用的纺车按结构可分为手摇纺车和脚踏纺车两种。在出土的汉代文物中多次发现手摇纺车,说明手摇纺车早在汉代已非常普及。脚踏纺车是在手摇纺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前最早的是江苏省泗洪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石。手摇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手,操作时,需一手摇动纺车,一手从事纺纱工作。而脚踏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脚,操作时,纺妇能够用双手进行纺纱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纺车自出现以来,一直都是最普及的纺纱机

12、具,即使在近代,一些偏僻的地区仍然把它作为主要的纺纱工具。,踏板织机 踏板织机是带有脚踏提综开口装置纺织机的通称。踏板织机最早出现的时间,目前尚缺乏可靠的史料说明。研究者根据史书所载,战国时期诸侯间馈赠的布帛数量比春秋时高达百倍的现象,及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刻有踏板织机的汉画象石等实物史料,推测踏板织机的出现可追溯到战国时代。到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已普遍使用。织机采用脚踏板提综开口是织机发展史上一项重大发明,它将织工的双手从提综动作解脱出来,以专门从事投梭和打纬,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以生产平纹织品为例,比之原始织机提高了20至60倍,每人每小时可织布0.3至1米。,踏板织机,秦汉时

13、期的染织工艺,在汉代,设有专管染色的机构。据三黄所记:“未央宫有暴室,主掖庭织作染之署。”又后汉书百官志记有“平准令”,其任务是主染,作颜色。 汉代的丝织染色工艺已达到了较高水平。关于丝织色彩,在文献上记得较为具体的要算急就篇。在这个篇章里,前面作了丝绣花纹描写之后,接着便是色彩的记述:春草鸣翘凫翁濯,(意思是说嫩绿像春草初生,深青如凫鸭头部油亮的绿毛,说明了当时的色彩自然。)青绮绫谷靡润鲜,绨络缣练素帛蝉。,结合湖南长沙马王堆、新疆民丰汉墓出土的五光十色的丝、绣、毛类织品来看,虽然在地下埋了两千多年,色彩依旧那么鲜艳,已足以反映当时染色工艺的卓越和色彩的丰富与华美了。1959年新疆民丰东汉墓

14、出土的“延年益寿大宜子孙”、“万年如意”、“阳”字锦等,所用的丝线颜色有绛、白、黄、褐、宝蓝、淡蓝、油绿、绛紫、浅橙。浅驼等。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各种染色织物,经分析,除上述颜色之外,还有大红、翠蓝、湖蓝、蓝、绿、叶绿、紫、茄紫、藕荷、古铜、杏色、纯白等共有二十余种色泽,充分反映了当时染色、配色技术的高超。表明二千一百年前,我国已有相当完整的浸染、套染和媒染等染色技术,我国古代染色的染料大都是天然矿物或植物染料,而以植物染料为主。古代将原色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将原色混合可以得到间色(多次色)。 下面谈谈汉代是怎样将织物染成这些颜色的。 青色主要是用从蓝草中提取的靛蓝染成的。东汉时期,

15、马蓝已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在陈留(今河南开封)一带有专业性的产蓝区。文学家赵岐,路过陈留,看见山岗上到处种着蓝草,就兴致勃勃地写了一篇蓝赋,并作序说“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为业。”当时在南方却多用吴蓝(木蓝槐蓝)。,赤色主要用茜草染红。汉代,大规模种植茜草。当时又从西域传入一种染红色的红花。用茜草染成的红色叫绛(接近于现代所谓的土耳其红),而用红花染成的红色叫真红有红花颜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之誉。 黄色主要是用桅子。桅子的果实含有藏花酸的黄色素,是一种直接染料,染成的黄色微泛红光。汉官仪记有染园出厄茜,供染御服。厄即桅,说明当时染最高级的服装也用桅子。 白色可用天然

16、矿物绢云母涂染,但主要是通过漂白的方法取得。漂白生丝只要用强碱脱去丝胶即可。漂白麻,则多用草木灰如石灰反复浸煮。,黑色主要是用栎实、橡实、五倍子、柿叶、冬青叶、栗壳、莲子壳、鼠尾叶、乌柏叶等。这些植物含有单宁酸,和铁相作用使之在织物上生成黑色沉淀。这种颜色性质稳定,能够经历日晒和水洗,均不易脱落或很少脱落。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对植物染料的需要量也不断增加,因而出现了以种植染草为业的人史记货殖列传里有记载:“千亩栀茜,千亩姜韭,此其人皆以千户侯等”,说明当时种植栀茜的盛况。红花传入中原后,也出现了以种红花为业的人。,矿 物 染 料,秦汉时代,朱砂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成为普遍采用的颜料。1

17、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大批彩绘印花丝绸织品中不少红色花纹都是用朱砂绘制的,如一件朱红色菱纹罗做的丝锦袍就是用涂括的方法将朱砂染上去的,朱砂颗粒研磨得细而均匀,其色泽到今天仍然十分鲜艳,说明西汉时我国劳动人民使用朱砂已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东汉以后随着炼丹术的发展,开始人工合成硫化汞,古时称人造的硫化汞为银朱或紫粉霜,以与天然的朱砂区别,它主要是用硫磺和水银在特制的容器里进行升华反应提取。,蜡 染,据研究,最迟在秦、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就掌握了用蜡防染的特点,利用蜂蜡和虫白蜡作为防染的原料。先用融化的蜡在白布或绢上绘出花纹,然后放到靛蓝染液中去染色,最后用沸水熔掉蜂蜡,布面上就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白花。从此,蜡染技术以其独到之处,是当时其他印染方法所代替不了的,因而沿用了一千多年,随着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传到中原以至全国各地,并且还流传到亚洲各国。,汉代织物上的花纹图案,内容多为祥禽瑞兽、吉祥图形和几何图案,组织复杂,花纹奇丽。在织造技术上,主要有彩绘和印花两种形式。彩绘和印花,从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很多,归纳起来约为两种:一是彩色套印,一是印花敷彩。“两者的共同点是,线条细而均匀,极少有间断现象,用色厚而立体感强,没有渗化污渍之病,花地清晰,全幅印刷。这可见当时配料之精,印制技术之高,都达到了十分惊人的程度。”,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