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研究.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494114 上传时间:2019-09-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研究.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研究【摘要】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占我国人口近80%的广大农村,其小学基础体育却依然没有正确的位置,甚至有些学校的体育课只存在于学生的课程表中,学生根本没有体育课可上这不仅使体育教育落后于其它学科,更使学生不能从小进行科学的运动技能锻炼,建立良好的体育观念,形成积极的运动习惯,导致全民健身的整体水平下降,体育课程改革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又是一项十分艰巨和复杂的研究课题。这其中迫切需要研究的是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问题,以及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的关系问题。【关键字】小学体育;体育教育;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是学校体育界论及的热点问题之一,不少学者就如何改革中小学体育课

2、程发表了意见。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体育教学大纲(试用)指出:体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进学生健康,增强体质,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可见,学校体育是一种国民素质教育,而非专业教育或者社会教育的性质,它具有义务性、基础性、全民性和全面性的基本属性。一、 体育课程的性质体育作为文化科学基础课程的分法比较适合我国基础教育的性质。1.有利于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准确地定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的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

3、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培养目标,即“按照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要求,小学和初中对儿童、少年实施全面的基础教育,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以及全日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对高中性质规定为“义务教育基础上的高层次基础教育”等一系列规定,基础教育阶段中的体育学科,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实中,常有人把学校课程划分为文科课程、理科课程、艺体类课程和劳技类课程,甚至把体育列为“小三门”。这种划分方法

4、是很片面的,带有明显地歧视和贬低音、体、美学科的意思。我们只有明确体育学科是文化科学基础课程,是基础教育中的组成部分,在完成全面素质教育任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才能为体育学科准确地定位。2.有利于向学生传授体育文化。体育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积累起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文化科学基础课程的内容也包括体育文化。这样认识,有利于加强体育课程的文化含量,改变以往只偏重于技术(只把技术理解为为了提高运动能力,没有重视技术也是一种文化)的编排倾向。3.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作为文化科学基础课程,主要应该为学生打下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基础,打好体育基础文化、基本技术

5、、基本技能的基础,打好体育的行为、习惯的基础,为终身从事体育奠定基础。“我们的教材应该是基础的。如何体现基础的特色呢?我们强调两个基本,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小学生在校时间那么长,因而要把最基础、最基本的东西教给学生”。只有真正打好体育的基础,才能真正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可能。4.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对于学生当前的成长以及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是一种物质的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就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基础教育是为终身体育打基础的阶段,体育的习惯、能力、意识的养成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而且终身体育不仅仅是一种意识、习惯,也不仅仅是为了过健康、文明的生活,终身体育要以身体锻炼为手段

6、,以身体健康作为物质基础。因此,基础教育阶段,重视学生健康,加强体育基础文化、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学习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是十分重要的。当然,体育课程重视学生的基础,不能只重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系统性,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与社会体育文化生活的联系。因为,为学生奠定体育的基础,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未来,为了将来更好地发展。从学校课程两大部类的角度看,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属于文化科学基础课程,因此它具有基础性。以上从不同的角度简要分析了体育课程的性质。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不能仅从某一角度的考察就简单地判断体育课程的性质。从历史发展来看,体育是以学科课程的模式来编订课程的,这种编订方法有其优越

7、性。因为无论体育课程属于什么性质,体育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按照学科课程编订的体育课程已形成了系统,经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也反映了它的优越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只按学科课程模式编订体育课程也暴露出一些弊端,这些弊端影响着体育课程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有一些弊端,就不加分析地把它否定掉,这对于体育课程建设是十分不利的。从体育学科的科学属性来看,一方面我们应该确认体育是一门科学,同时也要看到体育学科与体育科学的区别和联系。在课程编订中,怎样把以综合科学为依托的体育学科编订的更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中小学生的实际,仍然需要进行长期的研究和实验。二、 小学体育与素质教育有着互通的性质促

8、进学校体育蓬勃开展,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还要充分发挥体育竞赛的特殊作用。体育竞赛是每个学生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一项教育活动。实践证明,体育竞赛活动能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例如,在比赛中有的学生表现得镇定自如,有的同学则过度紧张,这些表现说明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同,临时经验也不同,要做到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要注意平时的培养和训练。成绩好的同学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教师应常鼓励那些成绩差的同学参加活动,多锻炼、多练习,凡事都要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渐提高、进步。并教育学生不论比赛规模大小,都要全力以赴,认真对待,发挥出自己的最

9、好水平,不要过于看重结果。体育竞赛是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要改变以往只有少数学生参加的状况,使体育活动落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接受到应有的素质教育。柳斌同志说过,学校体育教育作为一种国民素质教育,它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不管这些学生在沿海还是在内地,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天赋好还是天赋差,每位学生都有接受体育教育的义务。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普及方面,加强课堂和农村体育教育,使学校体育教育真正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素质。这才是体育教育的大教育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经常地结合教材与实际给学生们讲名人领袖锻炼身体的故事。例如:周恩来为中

10、华崛起和兴旺而锻炼,邓小平锻炼身体的故事等,让学生懂得具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会使自己终身受益,而且将来更好地为祖国服务。以往小学体育工作只强调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而忽视了体育的其它教育功能,这是不利于素质教育开展的。学校体育教育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还能陶冶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例如:在进行队形、队列、集体舞、广播操训练时,培养学生动作整齐、协调一致、遵守纪律等集体观念;在进行体育竞赛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耐挫意识及集体荣誉感;在进行抢种抢收、支援前线等游戏时,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节约粮食、热爱祖国等爱国主义教育。而

11、在进行高人、矮人、拼图、植树活动等游戏时,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美的熏陶,陶冶了情操。这些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转变体育教育仅是增强学生体质的观念,应积极开发体育教育的多种功能,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三、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管见1、适应课程发展趋势,改革单一课程模式长期以来,体育学科是以学科课程为主编订体育课程的,如前文所述,它对于确立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形成体育学科体系,保证全体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体育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可供发展的基础。单一的体育学科课程模式在课程内容

12、的容量方面,在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方面,在培养体育能力方面,在与社会生活活动的联系等方面,确有不足。改革体育课程模式,吸收各种课程理论的优点,逐步形成体育学科的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但是,我们应该对这一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有充分的估计。课程的改革既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也要考虑国情;既要保证全体学生有共同的、必要的体育基础,也要为学生的自主、自立、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做好准备;既要考虑体育课程的规定性,也要增强课程的弹性,在保持体育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的基础上,使课程内容更加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加强内容的选择性。具体来说,在体育课程

13、改革的价值取向上,应有如下一些转化。2、加强体育活动课程研究,进行多种体育活动课教学实验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学课程计划中增设活动课程,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体现之一。在体育活动课程和体育活动课教学实验中,有必要认清以下几个问题。(1)课(教学)和课程是有区别和联系的,应避免把课程混同于教学。课程是观念的东西,说到底它是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课程集中体现教育的要求,具体反映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教学目标的手段。而教学是实践层次的东西,课程要靠教学得以实施,学生和课程内容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学的基本特征,不是课程的基本特征。课程作为教学的指南,是预期的教学结果,而不是教学本身。

14、在课程改革中把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加以必要区别,有助于弄清改革的侧重点,否则,混淆课程与教学的区别,很难使体育教师弄清改革的重点,甚至造成无所适从之感。当然,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者,应该明确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而且只有当广大教师理解了体育课程的意义和要求,参与到课程改革中,体育课的教学改革才会有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发展。(2)体育活动课教学实验,根本问题是处理好体育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如前所述,体育学科的性质有其自身的特点。以学科类课程为例,它既不同于其它学科以课堂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也不能简单地定义为体育就是“活动课”,它本身的体系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复杂的背景。目前我们理解为学科类课程多侧重于对学生

15、共性发展的要求,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中是学校课程的主体;活动类课程多侧重于对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中是学校课程的辅助形态。从课程的共性与个性关系看,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课程的主辅形态来看,两者也是互补的;从课程的优劣来看,两类课程又都有可以相互借鉴、吸收的长处,因此,两类体育课程的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标。当然,为了对活动课程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在看到它与学科课程的联系时,也要看到活动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还有它相对独立的方面。(3)活动课教学模式的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拓宽知识技能、发展特长,使学生学会实践、获得才干、习得特长、提高体育能力,从而以促

16、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为目标。处理好体育活动课教学的师生关系,是活动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的角色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情境设计者和调控者。由于体育活动课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不同,活动课的教学模式也应有多种。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小学体育课程作为综合性的文化科学基础课程之一,在编订全国通用教材时,应以学科课程为主作为编订体育课程的依据,这在历史、现实和未来中都是可行的。但是,为主不是唯一,体育学科本身的许多特点为我们吸收各种课程理论的长处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这些条件是其它许多学科不具备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体育学科的特点,吸收、融合包括活动课程在内的各种课程理论,形成我国自己的体育课程理论与课程

17、实践体系。学校体育是体育构成的一部分,而小学体育又是学校体育一个小系统,它具有打基础、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性质,这种教育的学习与普及活动则体现了义务性、基础性、全面性的基本属性。正是这种活动及其属性,决定了体育教育作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它学科教育的目标,就是达到义务教育的要求,即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进学生健康,增强体质,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这样就避免小学体育教学的性质与专业体育教育或群众体育教育的性质混淆起来。因此,作为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只有正确认识小学体育教学的性质,才能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全面发挥体育教育的效能。参考文献:1杨加旺.

18、试论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1)2苏亮.浅谈高校体育教学和素质教育的结合J.科技信息,2009,(08)3陈碧英.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探讨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4)4郑利民.发挥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作用的思考J.内江科技,2006,(03)5钟华,沈勇,伊维义.体育素质教育与课程建设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3)6郑文艺,茅光灿.在体育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1)7朱卫.谈新时期体育教育在高职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5,(14)8华承健.浅析素质教育和学校体育J.内江科技,2006,(01)9杨素梅.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3)10彭卫英.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科学大众,2007,(1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