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生(品社)教学中活动有序提高课题研究实施方案1.doc

上传人:李主任 文档编号:3494467 上传时间:2019-09-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8.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品生(品社)教学中活动有序提高课题研究实施方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品生(品社)教学中活动有序提高课题研究实施方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品生(品社)教学中活动有序提高课题研究实施方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品生(品社)教学中活动有序提高课题研究实施方案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品生(品社)教学中活动有序提高课题研究实施方案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品生(品社)教学中活动有序提高课题研究实施方案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生(品社)教学中活动有序提高课题研究实施方案1.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学品生(品社)教学中活动有序提高课题研究实施方案1、 课题提出的背景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标准中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活动型综合课程”的定位和课程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它实践活动的要求。明确了该课程的活动性,它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儿童的生活实际,设计和营造丰富的具有积极意义和较强操作性的活动作为教与学的媒介。让学生以已有认知水平为基础,在教师的合作、组织下,通过学生间的交互活动、差异互补,实现在体验中的积极感悟。这一课程的活动性决定了本课程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活动是教和学的共同中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实

2、际教学中表面看来热闹,实际游离目标之外,走过场的教学活动仍随处可见。 同时,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生活体验式教学策略提出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的,活动贯穿于整个品生、品社课的课前、课中甚至课后,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感受、体验、领悟生活,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充满好奇和欢乐的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发展。但在目前实际教学中,教师真正能够在一节课中设计出几个能够相互衔接而又逐步提高的活动的情况并不是很多,很多课堂上的活动要么华而不实,没有实效性,要么凌乱无序,没有层次性,要么重复啰嗦,没有活动与活动之间的有序提高。根本无法实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

3、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一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总目标。为了更充分地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会学习、生活、做人,充分发挥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使学科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真正帮助他们学会生活学习做人,小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建立他们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良好的态度与情感,培养、掌握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使我们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活动开展的更加有效,使每个活动都能够在前一个活动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4、我们提出“小学品生、品社教学活动的有序提高研究”这一课题。二、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现状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中的活动教学,又可以称为体验式教学,体验学习法源起于欧洲,在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美国。在此期间,先后有三个机构投入这样的领域进行研究、教学及发展,他们强调“从做中学”,并且设计了许多“具体的经验”,如游戏及活动等,以轻松且生动的方式进行引导。体验式培训创造自然快乐的学习体验。他们以自然为舞台,以活动为道具,以学员为中心,以体验学习的方式提升组织和个人的情商,为学员创造难忘的学习体验。体验式学习通过对体验的反思使体验者超越体验,使学员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在激励中加速所

5、学知识的有效转换。日本的体验性学习法,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掌握知识的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意志能力等,使学生探索追求以及创新心理的源泉。(二)国内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的本学科课题大都为德育、家校联系或教学的生活化等方面,对于课堂教学中活动的有效组织与开展的研究相对较少。而我们准备通过本次课题,加强课堂中的活动的有效性及有序性,只将着眼点放在有效的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内,立足于探索个性化的活动内容,形成一种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方式。三、课题的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一)理论依据1.本课题理论基础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及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有关学科的教学理论。2.体

6、验型学习方式的相关理论。活动是品德课程的主要形态。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直接参与调查、观察、实验、讨论、制作、表现、游戏等各种活动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3认知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根源在于主体与道德环境的积极的交互作用活动或实践。(二)概念界定课堂教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活动的有序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

7、组织的各个活动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更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能够自然有效的联系在一起并且能够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每一个活动都能够承接前面的活动并且在此基础上有一定的提升。四、课题的研究目标1 通过研究,初步形成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活动有序提高研究的方式。主要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中入手,进行个性化课堂教学活动内容的探索。2 通过研究,从根本上转变我校教师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开发意识,使我校教师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设计的教学活动能够真正地实现这一课程的总目标及每一课题的具体目标,不断提高我校教师的科研水平。3.让学生在课堂的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有

8、较强的“动手”意识;学生的优良品质和生活习惯,教育学生自己设计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搜索资料,解决问题能力及实践和创新能力,从而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五、课题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一)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课题抓住以学生为主体这一课程改革的大趋势,探索在“品生(品社)课堂教学中有序组织活动”的内容与方法。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活动要清晰,活动要有层次性,落脚点很明确。教师通过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在设计教案时,注意每个活动之间的过度要自然,并且对达成教学目标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教师更要注重设计的活动要有层次性,每一个活动都要比前面的活动有一定的提升,其社会拓展性有所提高

9、,让学生的道德认识及道德行为不断地提高。(2) 研究的方法1文献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更新教学观念,以现代的科学理论指导课题的实验。2行为研究法:组织各子课题成员进行大量的备课、上课、研讨等活动,在教学研究中不断地进行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3调查法:引导师生对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和品德与生活(社会)环境进行广泛的调查,开发利用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教学资源。4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组织课题组各子课题成员对课题进行不断的修改与完善,总结出课题研究的经验。六、课题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在活动中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活动中学习有利于

10、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使学生能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认同的情感,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不仅要帮助学生储备知识,更重要的指导学生掌握探求知识的方法,体验发现、发明直至创造的感受。当我们把教学活动关注的重点从教师传授知识转到学生有效学习活动以后,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应是学习者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只有教师在每一节课中组织有效、有层次、又提高的活动,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发展、提高。理论价值:此课题能充分体现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改革的精神,努力探索增强品德教育实效性的方法能促进教师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学

11、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生活,热爱生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七、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1.理论准备充分。对与课题中相关的材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定期学习教育理论专著并积极争取外出学习的机会,吸收新的课改信息,及时传递教学经验,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篇篇经验文章。2.组织机制有保障。由本校在教学第一线的教研组长、学校分管教科研的领导组成课题研究领导与管理小组,加强过程管理,确保研究活动的正常化、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3.研究队伍有保证。由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研究队伍,定期参加理论学习、课题研讨、学术活动,定期邀请专家指导,提高研究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质。八、实施步骤与时间安

12、排(一)课题前期准备阶段(时间:12月1月)达成目标:明确研究问题,形成研究课题,拟写方案。阶段成果:完成申报评审书的填写。拟写研究方案。(二)实施阶段(2月一3月)第一阶段(2月一8月)达成目标:1组织实验研究的教师认真实施行动研究计划,作好引导,观察效果,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总结,随时修改计划和方案,不断完善与提高,初步探索出各个子课题的途径与方法。2在研究实施过程中,完成对研究计划的实施、评估、修订等工作,作好典型案例、过程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3认真查找问题,抓好问题整改。坚持把解决师生及家长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贯穿创建活动始终。确定每学期活动目标,制定详细具体、切实可

13、行的措施,落实整改责任人,做到有计划、按步骤逐项实施。 阶段成果:相关典型课例、案例,子课题报告,相关论文。第二阶段(8月一3月) 达成目标: 在前阶段工作的基础上,本阶段拟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开课展示、教师交流教学实践中的体验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提倡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活动高效性,推广经验,并广泛征求意见,对前阶段研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和完善。 阶段成果:课题论文,相关典型课例、案例。(三)总结阶段(3月一6月)达成目标:全面总结研究成果,收集有关材料。完成各子课题报告。完成总课题结题报告。阶段成果:总课题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九、课题组主要成员及分工十、课题成果形式1. 课题研究报告

14、2阶段性论文及相关研究材料十一、主要参考文献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3徐勇,龚孝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程丛书新课程的教学改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4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5安廉、杨茹主编美丽的德育在课堂,安徽教育出版社5戚万学 主编道德学习与道德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6高峡,赵亚夫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思路 ,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4卷7唐俐论小学德育课程的理念呈现及其特点,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报)2006年第4卷 8鲁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的

15、基本思想,人民教育2002年增刊9新课程的教学改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组10马乃根、丛立新著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建议,人民教育2002年增刊11储启东著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体验式教学的做法,小学教学研究2009年第2卷12王伟明著加强和改进小学生体验教育的技术要求,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3)13李健虹注重活动实效 闪现灵动课堂品德与生活活动化教学有效性初探,小学教学参考2008年15期 14邬东星主编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15朱小蔓中小学德育专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6朱小蔓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10月17魏军燕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中外教学研究2005年第8期18吴继银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效达成三维目标,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第7期19马士立小议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堂内外.教师版2010(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