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实践与研究.doc

上传人:西安人 文档编号:3495553 上传时间:2019-09-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4.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实践与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实践与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实践与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实践与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实践与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实践与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实践与研究.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建构生活化的科学课堂摘要:科学课程应充分体现学生的的主体作用,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并让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发中来。教师和学生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探究资源,利用一些最简单的生活材料设计多方面的实验,使学生在生活中就能很好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生活化探究材料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每个角落,教师要学会利用常见的生活材料,只要善于发掘,这些资源就能够很好地用于科学探究活动中。键词:生活化、生命世界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

2、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要让孩子接受这样一个观念:人人可以做科学,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是为人服务的,现代人离不开科学。即人与科学密不可分。1、 科学教学要多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识别什么是科学。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或发现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发现科学的真谛和大自然的奥秘。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多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3、。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如在教学纸一课时,课前我们让学生去了解: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纸做的,以及纸的种类。上课时就让学生来汇报了解到的情况。学生在了解和汇报的过程中,很容易感受到纸制品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纸的品种也很多。至此,我们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小越想给远在毛里求斯的妈妈邮寄一份礼物,她该选择哪种纸呢?那包装邮件的纸必须具备怎样的特点呢?客人到你家吃完饭要擦嘴巴时,你会递上什么纸呢?一个个问题油然而生。很显然捕捉“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来学习,唤起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它不是枯燥的,而是无比有趣的。在食物中的营养中引用一个

4、小小的魔术:在一张白纸上用淀粉糊画画,喷上碘酒就显出一幅画来。这马上就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是怎么了?白纸上的画是不是先前就有的?画是用什么画的?画画的“颜料”是什么?这种“颜料”为什么遇到淀粉会显出来?会变成蓝色?这一切的猜测,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然后指导学生用碘酒去检验淀粉,发现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色,再让学生用碘酒去检验各种食物,不一会,同学们都一一汇报了自己的实验结果:馒头里有淀粉,米饭里有淀粉,藕里也有淀粉,学生一个个都非常兴奋。在教学中我常用这种生活化的情境引入,激起学生的兴趣,常用生活化情境的引导,让学生感到科学并不深奥,科学和我们非常的亲近,学生自然而然就有科学探究的欲望,有探究的

5、动机,整堂课就能“满堂生辉”。2、 在科学探究中要多选择生活化的探究材料。 科学课程是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课程的教学离不开探究活动的教学。科学教学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强化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应充分体现学生的的主体作用,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并让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发中来。教师和学生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探究资源,利用一些最简单的生活材料设计多方面的实验,使学生在生活中就能很好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生活化探究材料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每个角落,只要善于发掘,这些资源就能够很好地用于科学探究活动中。每学期刚开

6、始时,我会列出需要学生准备的材料目录,打印成表格分发给每位同学。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对接下来的一个学期需要准备的材料心中有数,并能充分利用节假日等时间提前落实相关的收集工作。平时在每节科学课的下课前,将下一节课需要学生准备的探究材料写在黑板上,尽可能让学生不遗忘。那么,作为科学教师应该从哪些途径去有效地利用生活中的探究资源呢? 1充分利用废旧物品。生活中的很多废旧物品,都可以用做科学探究活动的材料。例如,酸奶瓶,饮料瓶,小玻璃瓶作为探究物体沉浮的材料。收集一些种子,树叶,纸样,小昆虫,制成标本进行展示。收集各种包装盒,作为制作我的小车,我的小船的材料。可以用各种鞋盒做“百宝箱”而不是用实验室的观察

7、盒;可以利用旧报纸进行探究物体的毛细现象,而不是洁白的没有用过的卫生纸或纸手帕;甚至一个喝完水的塑料瓶和气球可以用来做“呼吸模型”。变废为宝,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利用到科学课堂上来,正是科学课程提倡的,也是新课程理念所强调的。 2细心收集生活中的资源。在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材料收集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发布一些必要的信息,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材料收集。如在开展养蚕活动时,学生往往难以找到蚕种及桑叶。在开展此类活动前,我就应事先调查周边的环境,将有桑树的地点记录在案,利于学生在养蚕活动中采摘。除了向学生发布必要的材料收集信息外,教师对学生自主收集探究材料还必须提供必要的指导。因为探究材料的收集往往就是科

8、学探究活动的开始,应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获得探究材料,并用科学的方法对探究材料进行课前处理.比如在学习形形色色的材料一课时,学生要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常见材料的显著特征,认识哪些材料呢?我让学生搜集生活中常见的、典型的有结构化的材料,比如铜片、铁片、铝片、塑料片、陶瓷片、石块、木材、纸片、棉花、橡皮泥等,这些材料不但体现了多样性,而且在材料特征方面也表现丰富,为了突出可比性,我要求学生在搜集这些材料时尽量做到大小、厚薄基本一致,经过教师的搜集材料指导,小组同学在搜集材料方面会沿着教师的积极方向进行,然后教师对学生上交的这些材料进行再加工、组合,保证了活动的有效开展。材料的价值蕴含着科学概念,体现

9、着思维的发展历程,教师课前的有目的性的指导,让学生准备材料的过程更具科学性。 3善于发现教室中的资源。目前,科学教学的主阵地还是教室。在科学教学中,教室内的一些物品也能够发挥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发现和利用。例如,在学习温度的测量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测量教室内各个角落的温度情况;教学“声音”单元时,可以利用教室内的桌子、椅子以及学生文具盒中的尺子等。教室内的实验资源,需要教师用心去观察,去发现,并加以利用。教师可以从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利用教室中的资源开展简单却让学生惊喜的探究活动。 4学会重复利用资源。教师应在实验室内开辟一个学生收集材料存放区,按类别存放学生收集来的各种材料。当一个探究活

10、动完成后,师生应妥善处理学生收集来的探究材料,不简单地将材料丢弃,而是视材料的实际情况再作处理,如果材料还能为今后的探究活动使用,就应将这些材料保存起来。资源的重复利用不仅省时节约,而且也有利于保护环境。像废弃的各种瓶子就可以在很多的探究活动中使用到:如认识水一课,可以用其来装水观察比较水的体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中又可以用饮料瓶来作发声器;周围的空气一课中又可以将饮料瓶作为盛空气的容器,想把气球吹大必须把塑料瓶剪开,赶走瓶中的空气。气球既可以在“呼吸模型”中使用,又可以在“空气热胀冷缩实验”中套在瓶口,当瓶中空气受热膨胀后使原先瘪的气球鼓起来,使学生能形象地观察到空气热胀冷缩的现象。学生收

11、集的材料在课堂上使用后,教师还可以针对这些材料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一些课外延伸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经历探究的过程。另外,学生收集的动植物类的材料,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将其制作成标本,在学校标本室中永久保存。这既可以不断充实学校的标本室,又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自豪感及自信心,对激励学生更主动参与材料收集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生活化材料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有专门配套的科学工具箱,但还是捉襟见肘,重视生活化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提供有结构性的材料,对提升科学课的价值,将会产生积极作用。三、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从生命世界中寻找科学。 “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及“

12、地球与宇宙”构成了小学科学的主要内容,对儿童而言,生命世界是他们孩提时代就怀有浓厚兴趣的神奇世界,一草一木,虫鱼鸟兽,伴随着他们的童年生活。儿童很容易产生对生命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神秘感,而科学课就是要使他们对生命世界的兴趣进一步延伸,要使他们从对生命现象和事物的表面认识发展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小学科学课有很多的课程蕴涵生命科学,对周围小动物的观察,对大树的观察,对我们自己身体的认识,种一棵凤仙花,养几条蚕宝宝,米饭和淀粉的观察,这些都是生命物质,这些都有生命科学。养殖,种植活动,就需要学生长时间对动植物的养护、观察、记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培养一种负责任的勇气、动手能力、分析问

13、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看周围的花草树木,观察我的大树,观察周围植物,发现树木的身体特征,感受树木的生命,从一片片的树叶中,发现树叶的共同点,寻找它们的不同点,感受生命的灿烂。我们让学生捡树叶,而不是采树叶,让学生感知树木是生命,它也需要我们的关心,需要我们的呵护,当我们去采树叶的时候,从它们的身体上采叶,就是在伤害它们,就是在破坏它们的生命。在我们观察完小动物,就要把蜗牛,蝗虫,蚂蚁送回家;在校园寻宝时,我们要爱护它们,不伤害它们,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帮助小动物,让它们更好的生长。在养蚕宝宝时,我们要细心的照顾它们,让学生亲手迎接蚕宝宝的诞生,亲历蚕宝宝的一生,通过养蚕宝宝,

14、让学生体验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更加关爱动物,关爱生命。四、生活化的课外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可以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 例如,在学习了物体的热胀冷缩,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

15、困难。在观察花以后,教师设计了一份实验表格,让学生观察自己班级种植的凤仙花的花萼、花瓣、花蕊(雄蕊、雌蕊)。这些花都是学生自己种植的,所以并没有感到这是一种负担,都欣然圆满完成了任务。例如学习奇妙的水单元后,可以让学生课后去调查一些液体,调查一些液体的容积,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一汤匙是10毫升,他们在课后会利用汤匙在自己服药时做“量筒”,他们会收集瓶盖做量筒,学生会发现这些量筒很有用。通过课后调查一些饮料的体积,学生会根据自己一天饮用的水量,初步计算出自己一天所需的水分。在学习“混合身边的物质后”,让学生发现我们身边更多的混合物,也知道更多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尝试去分离身边的混合物。学生会非常有兴趣

16、的去做一份混合物,自己去调制一杯混合果汁。让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让科学服务生活。 生活化的课外活动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将课堂学得的科学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学以致用。久而久之,学生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探究解决,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科学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活中的探究材料,更好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长足发展同时,教师也应该注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合理选择和把握各种探究资源,不断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科学教学的有效实施,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 2、丁念金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问题教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 3、包宇君.谈地理教学的生活化(J).教学月刊,2007.(4). 4、缪建平. 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