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培养第二学段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的思考与实践.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496020 上传时间:2019-09-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0.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培养第二学段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的思考与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培养第二学段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的思考与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培养第二学段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的思考与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培养第二学段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的思考与实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培养第二学段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的思考与实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培养第二学段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的思考与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培养第二学段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的思考与实践.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整体锤炼 整体提升培养第二学段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的思考与实践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是语文学习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它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习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的重要途径。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就明确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项要求着重于课文内容的把握,重点解决“写什么”,从而为第三学段“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即“怎么写”打下扎实的基础。由此可见,第二学段是培养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的关键阶段。但,在我们实际的教学中,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的发现镜头回放一:三年级检阅的公开课教学结束后,我们随即抽学生写下本课的主

2、要内容,五分钟后,答案各式各样:答案之一,照抄课文型:国庆节到了。多么盛大的节日!多么隆重的检阅!街道上人山人海,楼房上彩旗飘扬,主席台上站满了国家领导人和外国贵宾。答案之二,以偏概全型:博莱克截肢了,但是他还是刻苦练习,在别人游戏、睡觉的时候练,最后得到了别人的表扬。答案之三,理解偏差型:做任何事情都要认认真真,要有始有终。对于这样的答案,上课的教师也一脸疑惑:明明自己也很认真备课、制作课件,也翻看了许多资料,怎么整整一堂课学下来学生就连课文在讲什么也说不清楚呢?镜头回放二:(五年级下册 冬阳童年骆驼队)在初读课文之后,教师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要求学生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不一会儿

3、就有同学举起了手。一个男生站起来就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门口,等待着人们的安排。拉骆驼的人摘下了毡帽。热气融入了空气中。骆驼背上驮着两袋煤,和它们的主人一步一步从门头沟来。爸爸和他们讲价钱,我在旁边看骆驼咀嚼的样子。打头的骆驼脖子上挂着铃铛,爸爸说是为了防止狼的侵犯,我不这样认为。后来,我长大了,就写了一本城南旧事。”教师显然对学生的概括很不满意,启发说:“还能说得更简练些吗?”这时,一个女生站了起来:“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小时候看骆驼吃草,和爸爸争论驼铃的用处的事情。”在课后的讨论中,听课老师也对该环节进行了点评,认为在该环节的处理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明显,缺乏有效的指导。执

4、教老师也一脸无奈地认为,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难度很大,可是学生的概括能力确实是有待提高。我们的思考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就明确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为什么在第二学段就该形成的阅读能力到了第三学段还迟迟不能掌握,甚至还成了日常课堂教学中的“瓶颈”呢?原因之一:确有难度。第二学段的学生年龄大约9到11岁,其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仍依靠感性经验的支持。在感知新事物时,目的性不够明显,不善于记忆抽象内容,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到单一的学习活动上。因此,在初读课文之后,对于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对学生而言是有一定困难的。大部分的学生常常存在着缩不短篇幅,分不清轻重、抓不

5、住重点,顾前不顾后的毛病,也很少能准确简练的语言流畅地表达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干脆把课文读上一大段,有的支支吾吾地只讲其中一点如不经过训练,很难快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原因之二:缺乏认识。对文本整体把握概括的能力,本是一项重要的阅读本领。这种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思维水平的高低。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于“整体把握”这项学习本领的重要性缺乏一定的认识,总觉得这对学生要求过高。甚至有老师认为这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是属于上个世纪的“老教法”和新课程的“新理念”格格不入,在课堂上能不涉及就尽量不涉及。在这种错误理念的影响下,概括课文内容逐渐被异化,被忽视,不折不扣地成为了教学中

6、的“鸡肋”,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镜头一”的检阅一课的学习中,执教老师给学生的自读任务就是:“思考这是一次怎样的检阅?有哪些队伍参加?”这样的自读任务很狭隘地引导学生只是把目光放到了课文的第十、十一自然段,只是为了单纯地顺接到教师下一步学习任务:“这个小伙子真棒!”而已,而忽视了对全文的整体把握,造成了学生对课文理解上的偏差。 原因之三:缺乏方法。对于文本整体把握的认识,很多老师都还停留在教学参考资料上,并没有把它当作一项重要的技能,当做一节课时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照本宣科者有之,束手无策者有之,熟视无睹者有之,随波逐流者有之在这样的教学中,进入高段后学生仍旧

7、无法用有效的办法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也在情理之中了。如何在课堂上达成“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目标?如何能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混沌状态中去识得“庐山真面目”呢?专家的引领正是看到了这样的教学实际,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省小语会会长沈大安老师不止一次强调:要把“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一条重要的阅读教学必须达成的目标。要求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加强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并建议老师们在每课的学习中都要求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不断整理、锤炼,帮助学生切实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在省“特级教师大讲坛”暨“西湖之春”小学教研员风采展示活动中,来自杭州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的郑淑红老师的设计就让

8、人眼前一亮:老师问:“你能不能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哪些自然段讲的是蝙蝠,哪些在介绍雷达呢?”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3到7小节讲蝙蝠,第8自然段讲雷达。”老师又启发道:“课文开头讲的是什么?” 学生略一思考后,小手如林:“讲的是飞机在晚上飞行。” 老师补充说:“是啊,飞机在夜航靠的就是雷达啊!”紧接着,老师话题一转:“课文是用了哪几句话把课文连起来的?” 学生纷纷看书寻找答案,一会儿就找到了:“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老师又提出了要求:“你能不能把这几句话并成一句话,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个女孩最先说

9、:“飞机之所以能在夜里飞行,是因为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一个男孩说:“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给飞机装了雷达,所以飞机能在夜晚航行。”老师总结说:“很简单吧?我们找到课文中关键的句子,把它连成一两句话,就能很容易地把握课文的大意了。”郑老师从课题入手,顺藤摸瓜地找到课文中的重点的过渡句,引导学生尝试着对这些过渡句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就如同水到渠成般的自然了。舍弃了一味的煽情与时时的感悟,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难以掌握的。这如同“落花生”一般淳朴、自然的环节不正是当下语文教学所呼唤的吗?无独有偶,在随后的展示活动中,来自温州教育教学研究院的曹鸿飞老师的学会看病一

10、课中也巧妙地运用了“按图索骥”这一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去发现“按图索骥”在课文中的意思,从而帮助学生大致上把握了文本儿子根据妈妈事先给出的看病“线路图”,学会了独自看病。在这么隆重的“西湖之春”的会场中,能听见这么朴实、扎实地教给学生整体把握的方法,让所有的听课老师深有感触。两位专家抓关键词、句教给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方法,为我们一线的语文老师做了最好的引领。我们的探索回到第二学段的教学中,在实际的课堂中,面对不同的文体,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该如何能有效地来达成“初步把握文章内容”这一目标呢?一、活用词语,搭建轮廓对刚进入中段的孩子来说,段、篇的概念尚在模糊阶段,如何能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里尝试去整

11、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利用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连词成句”,不失为一种方法。以三上册给予树为例:老师说“:我发现刚才大家在读课文的时候特别认真。可是,课文中有几个词语特别难读,谁愿意来试一试?”课件出示: 圣诞节 金吉娅 陌生女孩 援助中心 给予树 分享沉默不语 如愿以偿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不仅读准了词语,而且通过阅读课后的资料袋、看相关图片等方式知道了有关西方过圣诞节的习俗以及“援助中心”等词语的意思。老师又接着提问“:现在谁能试着选用这些词语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略一思索后,一个男生站起来说:“过圣诞节的时候,金吉娅在援助中心的看到

12、了给予树,上面的卡片上写着有个女孩想要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金吉娅把妈妈给她的20美元买了洋娃娃送给了陌生女孩,一起分享。”老师表扬道:“我注意到你用上了陌生女孩、分享等词语来概括。”她停顿了一下,又补充,“但如果能用上本来后来等表示顺序的连接词,就能表达得更有条理了。”又一个女生站起来:“圣诞节,金吉娅本来想给妈妈和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后来,她看见援助中心给予树的卡片上写着,有个女孩想要一个洋娃娃。于是,金吉娅就用妈妈给的钱买了洋娃娃,让她如愿以偿。”老师高兴地肯定:“是啊,女孩得到了洋娃娃这就是如愿以偿啊!你在概括的时候,用上了后来、于是这样的词语,不但意思表达得完整,而且很有条理。大家都

13、听得很清楚!请你也这样和你的的同桌说一遍!”在这个环节中,用来检查自学情况的词语并不只是单纯地读准、理解意思,更成为了建构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主材料。学生可以依据这些重点词语,迅速大致勾勒出文章的轮廓,帮助他们“摸着石头过河”。此外,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还特别关注学生概括的条理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上“本来”、“后来”等表示顺序的连接词,帮助学生学习清楚、有条理地概括,训练其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二、紧扣题眼,整体提升文本的题目,就犹如人的眼睛,往往就是文本灵魂的体现,文章的主旨常蕴涵其中。紧扣题眼,常常具有纲举目张、辐射全篇的奇效,也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四年级下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就

14、涉及到了陌生的台湾、可怕的白血病、跨越海峡的生命接力以四年级的孩子的实际阅读水平来说,整体把握是有难度的。此时,紧扣题眼,就能突破整体把握的难点。在揭题伊始,我就有意识地鼓励学生针对课题进行提问。学生会对“什么是生命桥”,为什么要“跨越海峡”产生质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文,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尝试着解答自己先前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课题进行适当的补充,学生就能初步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挽救了小钱的生命。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以课题为中心进行整体提升的方法很适宜于以叙事、记人为主的课文。如三年级的妈妈的帐单、我不能失信、我家跨上

15、了“信息高速路”、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四年级的世界地图印出的发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等等。凝练的课题,已经包涵了文本的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稍做整理,就能成为了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的“拐杖”。三、 段意归并,整体锤炼人教版教材从第二学段开始,增加了新的课文类型略读课文,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增加。在整个第二学段中,略读课文占到了总课文数的28%。以三(下)教材为例,全册共有八篇略读课文,每篇阅读提示,都有让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要求。其中有多篇课文的阅读提示明确要求学生整体把握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极好的机会。如何在略读课中达成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目标,让学

16、生的思维能实实在在地有所提升?在执教夸父追日一课时,我是这样做的:环节一:概括段意师:“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并试着用一个词概括每个自然段意思,并填写在自读卡中。”教师巡视,请学生把自己概括的词语写在小黑板上,并贴在大黑板上。一会儿,大黑板上横七竖八地粘贴了好多答案。师:“大家看,有好多同学把自己概括的词语贴在了这里。这两位同学将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归纳为喜欢光明和追赶太阳,她们是用课文中的语言来概括的,真好!”师:“第三自然段的答案有好几条:口渴喝水和喝河水。这两位同学都抓住了这段话中的主要事件“喝水”。大家再读读第三自然段,夸父是在怎样的喝水啊!生1:咕嘟咕嘟,霎时间

17、两条大河都给他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口渴。说明他很渴喝得很猛。生2:他在暴饮河水。生3:还可以说他在狂饮河水。 师:这个猛饮、狂饮、暴饮都形象地概括了夸父喝水的情景!概括得真有水平!环节二:综合段意师:课文就是按这样的顺序写夸父追日的经过,让我们用上这些词语简要地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夸父喜欢光明,他要去追赶太阳。可是他又累又渴,于是就去狂饮河水。结果长眠途中,最后化作大山。师:瞧,我们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就能很轻松地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下来,和你的同桌说一遍吧!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直接要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是有难度的。在课例中教师巧妙地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任务分解为用一个词概括自然

18、段的意思。然后师生一起对大家多样化概括的词语进行交流、评议、梳理、提升,并根据学情随机渗透概括的基本方法: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抓自然段的重点句子进行归纳等方法,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实际的语言水平。在此基础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水到渠成了。段意归并不仅限于自然段,也同样适应于课文逻辑段的归并。如“镜头一”中的检阅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先概括出课文中的逻辑段的段意儿童团员们经过商议决定让截肢的博莱克走在检阅队伍的最前列;游行时,儿童团员的队伍获得了大家的喝彩。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就不会只停留在“这个小伙子真棒!”上。在研读课文想象博莱克平时是怎样刻苦训练的场景时,就不会只考虑博莱克个人是如何努力的,而是能联想到他是如何在大家的帮助之下克服困难的,从而真正理解观众所说的:“这些小伙子真棒!”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积极搜集文本的主要信息、用好略读课文前的“提示语”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但,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从文本实际出发,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有所提升、有所收获。决不能让它只停留在老师的教学参考书上、试卷的标准答案里。而是灵动地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帮助学生学会概括,学会思考,使其受益终生。【参考文献】:新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紧扣题眼 辐射全篇 新课程(小学版) 2006年Z1期让课堂上的谈话更有成效 励汾水 中小学教材教学小学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