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审视新课程背景下的造句教学.doc

上传人:李主任 文档编号:3496240 上传时间:2019-09-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9.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论文:审视新课程背景下的造句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论文:审视新课程背景下的造句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论文:审视新课程背景下的造句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论文:审视新课程背景下的造句教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论文:审视新课程背景下的造句教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论文:审视新课程背景下的造句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论文:审视新课程背景下的造句教学.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烹一道特色小吃 审视新课程背景下的造句教学 【提出问题】这世上很多事,一旦流于形式,本来很有意义的事也就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了,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甚至成为一种累赘,成了人人厌烦的东西。造句也如此。造句是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能力的一种简单有效的训练手段。但是,目前学生所造的句子中,出现了明显的失真现象。如:不但而且小明不但学习好,而且思想也好。虽然但是小明虽然生病了,但是他还坚持来上学。只要是造句,学生脱口而出的就是这些司空见惯的句子。平时如此,考试时也如此。看句子,语法没错,语言逻辑也没错,可其作用呢?基本没有。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不把造句当回事,打心里就起了应付的态度,十个字能造成的句子,

2、坚决不写二十个字;有自己曾经写过的句子,坚决不创作一个新的。一、二年级的学生造这样的句子,五、六年级的学生还是造这样的句子。纵观语文教学中的造句,几十年了,在语文教学中半死不活地生存着,既没有消亡,也没有发扬光大,至今仍在苟延残喘着,其功能也早就日渐势微了。再加上语文课程标准中几乎也没有对“造句”的直接陈述,于是,大家都认为造句教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已经颓废了,可以消亡了。笔者认为,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我们总不能因噎废食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语文学习就是要掌握这一重要的交际工具,并在此过程中接受文化的熏陶与传承。列宁说过:

3、“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假如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的话,造句的目的更是为了交际的需要,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并非仅仅是为了“检验是否准确理解词义并能正确运用该词”。由此可见,造句在新课程下它赋予了新的理念,它应该更加注重 “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了。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导被誉为浙江大学四大名嘴之一的余潇枫教授在一次“人文论坛”中就风趣地指出“孩子学语文,一天造三句”,造句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了。新课程的语文内容越来越丰富,语文学习的外延也更加宽广了。如果说,语文学习包罗万象,就像一席营养丰盛的大宴,那么造句教学就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特色小吃。【剖析现象】造句如此重要,但却出现上述失真现象和错误认识,

4、笔者究其根源,现诊断如下:一、教师误导,诱发应试后遗症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这颗毒瘤的影响,老师们在遇到造句这种练习的时候,往往只注重句子的正确性,而忽视了造句的本质为学生表情达意的自我需要。不少教师本身就没有真正重视过造句,认为只要造对了,得到分数了就行。所以即使到了高年级,学生造出的句子还是呈现出简单化的问题。为了在考试时造起句来既省时又保险,力求简单化,只要主干,不要枝叶。这样的造句在教师误导之下,成为了一种拿分数的技能。这是应试机制扭曲了原本非常自然的交际过程中的造句。二、学生厌学,导致营养不良症 学生的造句缺乏创新,笔者归纳为精神空虚,营养不良症。造出来的句子内容基本虚构,甚至

5、虚假,很少涉及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单调乏味,缺乏个性。就像平庸的厨子做出的菜:见之无色,食之无味,营养流失。食客吃菜,读者看书都是为了获得营养(只不过前者是物质的而后者是精神罢了)。古人讲:“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如果语言干瘪,不生动,不形象,就引不起读者的兴趣,犹如没有营养的蔬菜,必会遭到抛弃。具体言之:1、厌食症 兴趣不浓,创作欲望不强。大部分的孩子根本不喜欢造句,甚至讨厌造句,这是一个真实而严峻的问题,在这些孩子中,有一部分孩子对造句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态度,严重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还有一部分孩子,根本就是讨厌、害怕造句。他们宁可多做算术,多背单词或者多做抄写,也不愿意造句。苏霍姆林斯

6、基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由此看来,学生的厌食症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以往的传统的语言训练单一、机械、枯燥乏味所致。2、好吃懒做症 学生惯于“拿来主义” ,喜好“生吞活剥”, 造句“抄”的多,“造”的少。以第九册28课毛主席在花山课堂作业本第二题,用“夜以继日”造句为例,课文中的例句是:“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不少同学把这课文中的例句当成了自己的造句的模子,只是机械地把“毛主席”换了个名,有换成周总理的,倒还合理,也有换成温家宝、胡锦涛的,读起来真是啼笑皆非。

7、有的学生甚至直接照抄课文句子。因为课文中的句子是最正确的,又最省事。种种迹象表明:不爱动脑筋,一个字“懒”。【解决策略】一、发现新鲜素材,品味生活美食 奥妙无穷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学生造句练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然而,在造句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往往机械模仿,套用现成的材料,以致造出来的句子缺乏新意。我们必须堵住这一“捷径”,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心国家的大事,巧妙地借助于学生真实的生活材料,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词语。笔者在引导学生用“千方百计”造句时,力求让造句教学植根于学生生活,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发现班级的许多男生都迷上了溜溜球,

8、于是在引导学生造句时,我就故意问:最近你最心爱的玩具是什么?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回答。顺势,我又启发学生:心爱的玩具,你是怎样得到的呢?难道你爸爸妈妈很慷慨地就给你买了吗?一语道破玄关,学生思维的匣子一下子打开了,都道出了自己为买溜溜球的坎坷经历,纷纷站起来想一吐为快。这是其中一个学生的造句:一天,我和爸爸到奶奶家去玩,在路上我看见小摊上有我很想要的溜溜球,我千方百计缠着爸爸让他给我买,好不容易爸爸开口了:“别再缠了,我忘记带钱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能造句,平时,教师也要处处留心观察。如用“心急如焚”造句时,学生一时没有题材,笔者当即出口成章,抛砖引玉:“上午试卷还在,下午怎么就不翼而飞了呢

9、,真是心急如焚啊。到了校门口才发现校徽没带,回去拿又来不及,真是心急如焚啊。”老师的例句示范,唤醒了学生曾经的生活经验,学生茅塞顿开。等人时,找不到东西时,考试来不及时一个个生活的镜头真实地再现了出来。要有丰富的语言,必须有丰富的生活。语言是生活的反映,它源于生活,因此要热爱生活,熟悉生活,从生活中去获取丰富的语言。让造句教学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训练语言,才能真正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二、调配丰富佐料,打造特色风味教师应想方设法创设、捕捉教学的情境,调动学生造句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修正自己的错误。以语言描述情境,用多媒体展示情境,小表演模拟情境

10、,这些都是学生在创作句子时的丰富的佐料。有了丰富的佐料,学生烹饪的句子才会生动、形象,才能达到色香味俱全。1、开展互动交流,不知不觉练造句。句子写不具体,是学生造句中常犯的毛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热情鼓励,引导学生参照例句,广开思路,添枝加叶,把句子写具体。如在用“不是就是”造句时,很多学生都这样造:“这支笔不是丁丁的,就是冬冬的。”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这样指导:如果你把理由也加进去那就更好了。又如,“热泪盈眶”一词造句:“他激动得热泪盈眶。”教师可追问:他是谁?为什么热泪盈眶?能说得再具体些吗? 2、创设生动情境,水到渠成练造句。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情感情境,使学生有情感的涌动。让学生处于非

11、常亢奋的学习状态,在情绪高涨的时候引导学生训练造句,自然是水到渠成。“自豪”一词造句时,笔者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带有“自豪”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文中的“自豪”指的是什么?(自豪的样子)然后我问学生:“自豪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自豪地走、看、说)最后播放一段“神舟七号”飞天的录像,要求学生将看到的情形描述一番,用上“自豪”一词。由于学生明确了词语的使用范围,又感知了鲜明生动的形象,发言十分热烈,创作的句子也形式多样。3、模拟生活真实,妙趣横生练造句。“大概”这个词比较抽象,学生造句时要想写具体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课堂上我指名两位学生分别表演“迟到”和“生病”的情境,然后请同学们选择其一进行具体描

12、写,并试着用上“大概”一词,大部分学生写出了语句通顺的一段话。有位学生写到:同学们正在专心听讲,突然,教室的门被推开了,王嗣栋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报告!”,他平时一贯按时到校,今天怎么迟到了呢?我想,大概是因为汽车在半路出了故障吧!另一位学生写到:王嗣栋同学平时活泼好动,今天却无精打采地趴在桌上,老师想:“大概他生病了吧!”于是走过去用手一摸他的额头,“哎呀!好烫!”就连忙把他送到医院治疗。教师要精心设计,善于引导,要积极创设相关情境,适时适度提供词语能够表达的丰富的佐料。我们相信,当造句不再是机械重复,而需动脑筋,出新意时,学生所造的句子必能让人耳目一新。三、讲究品评之法,以求百尝不厌不少教

13、师在批改造句作业的时候,比较重视句子的正确与否,评价基本上以“”或“”来终结。我的观点是:学生煞费苦心造出的句子,教师一定要认真地读,慎重地评。那么怎样评判造句的质量呢?笔者认为标准有两条。第一:对(要合乎语法规则;合乎逻辑。)第二:好(要求有丰富内容;有具体情景;有动人情感;有生活哲理。)显然,要达到第一条质量要求,学生基本上都能做到,然而这样造句就会流于形式,千篇一律。真正意义在于是否达到第二条标准,因为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或描述一种物体等。马克思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学习语言,要和训练思想并举。所以学生的造句应该有比较丰富的内容、

14、具体的情境、能反映内心情感、或表示某种感慨等。如,用“坚持”造句:甲生:人们常说,坚持就是胜利。乙生:在800米长跑还剩下只有一圈时,喉咙越来越干渴,两只腿像灌了铅似的,我多想停下来,可是一想到“坚持就是胜利”,我就又鼓足了勇气,向终点冲刺。显然,甲生所造句子虽言简意赅,但缺乏鲜活事例。如同“清汤素面”,食之索然无味;乙生则是依托生活,表达个性而串烧的“牛肉面”,闻之已食欲大增。如果教师批阅时,同样以红钩对待,就有失公平。所以造句也要打破常规,像作文一样来个以质评分。笔者对甲生作了如下建议性的评价:“你说得很简洁,要是能融入自己的生活经历,语言会更生动、形象。”这样的评价既包含肯定鼓励又不失提

15、出改进方向,学生乐于接受。此外,笔者在批改造句时,还常以“、”等标记,将句子分“优秀、较好、正确、不正确”四个等级。这种做法迎合了小学生心理特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只有善于评价,品出各种滋味,才能点燃学生萌生的点点创作星火。星火虽小,但倍加呵护,终将有一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创作欲望如同熊熊烈火之旺时,学生造句也就百尝不厌了。一句话,没有优秀的美食家,哪有一等的烹饪师?原来,世上有许多事都隔行不隔理,造句与做菜便是如此。参考文献教育部,200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费尔迪南德索绪尔,1980.普通语言学教程. 商务印书馆王光祖,杨荫浒,1996.写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赖志奎,方善森,1996.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杭州大学出版社加德纳(美),2002.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