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教案).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497566 上传时间:2019-09-03 格式:PPT 页数:111 大小:14.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教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教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教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教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教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教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教案).ppt(1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专题1为“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所谓经济结构,即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经济制度,也就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根据课标要求,历史必修2应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中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人类为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所作出的努力,进一步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认识”。因此,本专题不仅应该讲述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还应讲述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人们为发展社会经济所作出的努力,然后从中归纳出其特点。 古代中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社会形态,时间跨度大、如果按照社会形态的先后来叙述各个历史阶段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势必头绪

2、纷繁,占用很多课时,为了简化头绪,节省课时,课标把本专题分解为四个学习要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以及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手工业的发展及其特征、商业的发展及其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通过这四个要点的学习,以点带面,简明扼要地概括出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概述,二、本专题的意义: 第一、要揭开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近代落后挨打的奥秘,就必须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经济是基础。古代中国发达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就是建立在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基础之上的。而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占据主要地位,迟迟不能瓦解,到封建社会的后期又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埋下了近

3、代落后挨打的祸根。 第二、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作为一个世界文明古国,我国不仅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农业发达最早,并以其精耕细作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而且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也较早,取得了许多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第三,更好的了解现在的基本国情。 历史和现实无法隔开。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其根源要追溯到古代。,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中文名:神龙氏 英文名:Patron of Agriculture 别名:炎帝 称号:神帝 国籍:中国 生日:农历4月26 职业:部落首领 兼职:江湖郎中、农民发明家 最喜欢做的事:吃吃喝喝(绿色食品),“古之

4、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 ”。白虎通义,神农氏,即炎帝,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传说炎帝神农,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 龙颜大唇。 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炎帝神农在位120年,传七代世袭神农之号,共计380年。,古代绘画中神农氏尝百草

5、,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碳化了的粟和菜籽 (半坡遗址出土),碳化稻谷 (河姆渡遗址出土),地域差别南稻北粟,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一、早期农业的出现:,问题一:中国早期农业的基本状况如何?,原始农业 “刀耕火种”,商周时期 青铜农具、种耕农具、掌握一定技术,春秋时期 铁犁牛耕(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海南的刀耕火种,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耜,这是去年(丙戌年)发行的生肖邮票,其图案为一只全身彩衣的剪纸狗。生肖纪年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在你看来,十二

6、生肖和我国古代农业之间有何联系。,十二生肖中包括了“六畜”,即家畜饲养业中的猪、牛、马、羊、鸡、狗,说明这一时期人类已经驯化了这些动物;还包括鼠、蛇、猴、虎等当时人们捕猎到的动物;另外,还包括人们想像中的动物“龙”传说中司雨的神物,它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还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五谷:,粟,六畜:,牛耕砖画出土于嘉峪关5号壁画墓,反映的是我国汉朝时期农业耕作使用牛耕的情况。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你知道这种耕作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吗?在此之前,古代农业还有过哪些耕作方式?请举例说明。农耕方式转变的实质是什么?,铁犁牛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此之前,中国古代农业最早是刀耕火

7、种的耕作方式,主要是在原始农业时期,进入文明时代后,耒、耜成为主要工具,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耜耕”或“石器初耕”阶段。农耕方式的转变,主要是农具的改进,实质是生产力的发展。,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问题二:什么是精耕细作?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是如何实现田间的精耕细作的?,没有犁壁,只能松土破土,不能翻土造

8、垄,构造比较简单,二牛三人、二牛一人,播种工具,将开沟和播种结合在一起,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二牛抬杠”,即 耦犁,当铁犁在17世纪传入荷兰以后,引发了欧洲的农业革命,播种耧车能同时开沟、播种、覆土,隋唐出现的曲辕犁,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等,能调节深浅,耕作平稳、深浅一致,极易适应水田耕作。,垄作法,又叫畎亩法,由畎和亩两部分组成。畎是沟,亩是垄,畎亩法也就是一种垄作法。这种耕作法对于土地的利用包括“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两种方式。它的特点是:在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这就叫做“上田弃亩”。在低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这就叫“下田弃畎”。高田种沟不

9、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且有利于通风透光。,汉代代田法,都江堰,漕渠、白渠、龙首渠,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白渠,漕渠,筒车复原图,翻车复原图,这是一副古代坎儿井开凿模拟画。从图中你是否可以判断坎儿井的分布地区。坎儿井、都江堰和灵渠被并列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除这些外,你还知道哪些著名的用于灌溉的水利工程或灌溉工具。请举例说明。,从图中人的服饰可以大体判断坎儿井分布在今天的新疆地区,即古代的西域。著名的水利工程有:芍陂、郑国渠、漕渠、白渠等。灌溉工具:翻车、筒车等。,根据下述材料分析,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根本原因是什么?,材料一:西欧总体来

10、说地理条件不如中国,西欧的地形极其破碎,本身陆地上没有大平原,而且各处都被高山阻隔,海岸线极长极曲折;而中华文明兴起的关键区域中原地形很好,气候非常适宜农业,有利于古代中华人民的生产;两地相比:中原地区宜农,面积超大,而且气候良好,陆上交通便利,由于陆地伸展的余地大,古代中国基本上对海洋没有兴趣;而古代希腊(包括罗马)平原小,而且气候不利,地形破碎,陆地海洋交错,所以海上交通发达。 材料二:汉文帝常对大臣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材料三:二、中国框形犁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传统犁之一。它的特点是具有曲面壁和摆动性。西方近代犁吸收了中国犁的特点,成为近代农业革命的契机;

11、四、在世界农业发展较早的国家中,我国是没有出现地力衰竭的几个仅有的国家之一,这主要得力于中国农民善于利用生产、生活上的废弃物给土地施肥;五、我国传统农业一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主要表现在精耕细作农艺和较高的单产上。 董恺忱(当代学者)从世界看我国传统农业的历史成就,自然环境因素,统治阶级采取的政策,精耕细作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富有创造力等,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问题三:1.什么是小农经济?它有哪些特点? 2.小农经济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3.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能一直存在发展?发展极其艰难的原因又是什么?,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古代中国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也

12、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是分散的,且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材料一:天仙配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

13、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小农经济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1)发展的有利条件: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 封建政府

14、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唐李绅悯农诗,(2)艰难发展的不利因素: 分散、简陋抗灾能力弱 分散、个体难以开展大生产;封建剥削、阶级矛盾、社会动荡。,小农经济的地位: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它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但是正由于小农经济牢固的存在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问题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精耕细作,世界领先 ;种植业为主,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15、小农经济,自然经济。,解题关键:基本特点 思路引领:从农业的起源、农业技术、生产模式等方面加以总结。,本课总结 本节课需重点阐述的问题: 第一、农业生产的发展经历了哪些历史形态? 第二、中国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第三、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第四、中国的小农经济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第五、何谓精耕细作?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如何发展的? 第六、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取得哪些突出的成就? 第七、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第一、农业生产的发展经历了哪些历史形态? 农业可以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不同历史形态,它们是依次演进的。 原始农业:使用木石

16、工具、砍伐工具占重要地位,刀耕火种; 传统农业: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工操作的金属农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基础上,而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 现代农业:现代化的农业,它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而产生的,使用农业机械进行耕作,并广泛应用科学技术进行经营和管理。它最早产生于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而后陆续出现于其他国家。 我国至今仍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之中。 第二、中国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原始农业主要使用石器,还有木、骨、蚌器,耕作方式经历刀耕火种到耜耕的发展过程。(辅以图片解释“刀耕火种”和“耜耕”) 第三、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铁犁牛耕。农业生产由集体耕作

17、转向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由粗放走向了精耕细作。 展示铁器(铁器比石器和青铜器更为坚固锐利) 展示铁犁牛耕图(春秋时期,人们已发明了穿牛鼻子的技术),第四、中国的小农经济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有何作用和局限? 小农经济的含义:亦称个体农民经济。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自己劳动的基础上,以户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体经济。 小农经济在发展衰落在发展的往复循环之中艰难地向前发展。 小农经济是推动我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制度的一个主要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即使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虽已相当繁荣,江南的农业生产已出现专业生产区域,与市场有着较多联系的农

18、民家庭手工业也有了发展,但它们在整个封建经济中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着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那种把小农经济当成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原因的提法,是错误的。,第五、何谓精耕细作?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是如何发展? 精耕细作,亦称集约经营,是相对于粗放经营的一种耕作方式。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或劳动,采用新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办法来增加产量总量。 发展历程: 夏商西周春秋:精耕细作技术的萌芽时期。(除草除虫技术等) 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精耕

19、细作技术的成熟时期。精耕细作技术趋于定型。(垄作法、代田法等) 隋唐宋元: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时期。(曲辕犁) 明清:精耕细作技术继续发展的时期。(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一年两熟制,一年三熟制;高产农作物品种的引进;专业生产区域的形成;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 突出成就: 第一、提高土地利用率。(向山要田、围湖造田、提高复种指数) 第二、提高土地生产率。(改革农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水利、引水工具、施肥与改良土壤) 第三、巧用农时。第四、科学育种。,第六、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精耕细作。西欧古代的农业是粗放型的,其农业工具和耕作技术都远较中国落后,单产也比中国低得多。中国古

20、代的农业则是集约型的,走的是精耕细作的发展道路,从而长期领先于世界。 2、小农经济比较发达。自耕农是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一个大量存在的土地所有者阶层,是农业人口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它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个体农业经营,拥有较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中世纪的西欧,盛行的是封建庄园制。封建领主把庄园的土地划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部分。领主自营地由领主的管家监督农奴耕作,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农奴份地分派给农奴耕作,用以维持农奴一家的生活。农奴的人身属于主人,不得随意离开主人,主人可将其买卖或转让;农奴不仅自备农具和耕畜耕种主人的自营地,还要将其份地的一部分产品

21、交给主人,因此,农奴没有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言。直到14、15世纪,欧洲才出现类似与中国自耕农式的小农经济。,第一单元,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标要求: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本学习要点不仅要讲出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主要特点,还应讲出其经营形态。 教学方法:择取典型的事例来反映手工业发展历程及特征,扼要点出其主要经营形态。 目前几个不同版本的课本年均按这一原则来编写的,但侧重不同。 人教版先讲官营手工业,简述古代手工业的出现和发展,扼要介绍三种主要经营形态,然后分别讲述冶金、制瓷、丝织三个方面。 大象版则先讲手工业的出现和三种主

22、要经营形态,然后从“生产规模与分工”和“技术和工艺”两方面反映几种著名手工业发展状况。 人民版则先着重介绍家庭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两种经营形态,尔后分别讲述纺织、冶金和制瓷三个行业的发展情况和特点。 根据课标,我们应重点阐述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中国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哪几种经营形态? 第二、中国古代冶金业的发展状况如何? 第三、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发展状况如何? 第四、中国古代丝织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如何? 第五、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鬼谷下山”的故事出自战国策。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燕国和齐国交战,为齐国效命的孙膑为敌方所擒,他的师傅鬼谷子前往营救,率领众人下山。元代青花瓷“鬼谷下山”描

23、绘的便是鬼谷子下山的情景:鬼谷子坐在由狮虎共拉的两轮车上,后面跟着两个骑马的人,其中一个穿着武官衣服打了一面旗写有“鬼谷”两字。,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的一件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以1568.8万英镑(约合2.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拍出。这一价格不仅仅创造了中国瓷器的最高成交纪录,同时也创下了中国艺术品的最高价格。,导入,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手工业: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消费、纳税、少量出售,私人经营的作坊或工场,产品出售供民间消费,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

24、 原始社会晚期,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夏商周时期,手工业由政府垄断(“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 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又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农户的家庭副业,官营手工业为什么这么发达? 官营手工业发达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官营手工业长远趋势是不断走向萎缩?,二、中国古代冶金业的发展状况:,青铜器 铜、锡、铅的合金,因颜色呈青灰而得名。,灌钢法 选用品位比较高的铁矿石,冶炼出优质生铁,然后,把液态生铁浇注在熟铁上,经过几度熔炼,使铁渗碳成为钢。,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高133厘米,重832.84斤。四周铸有

25、盘龙纹和饕餮纹。是中国目前已发现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器。据估计,铸造这样大型青铜器,需300多人同时工作。,四羊方尊,商朝晚期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的山腰上。现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我国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青铜器群的发现,揭开了川西平原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证明从距今3000年前 ,这里已具有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神秘而奇特的巴蜀青铜器,充分展现了巴蜀古代文明的顶尖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2003年,陕西扶风县李家村发掘一处西周铸铜作坊遗址,出土了

26、数以千计的陶范,其年代跨越了整个西周时期 。 2003年,陕西眉县杨家村,5位农民在村北坡取土时发现了青铜器窖藏,共出土青铜器27件且均有铭文,铭文总字数达4048字。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西周考古的新收获,秦始皇陵出土的青铜铸就的铜车马,均按实物比例的一半制作,由三千多个部件组装而成,通体彩绘,并配有大量金银饰件,车盖金碧辉煌,车窗雕刻镂空,马饰金银镶错,令人叹为观止。,春秋战国秦汉时代的青铜器铸造技术进一步发展,造型趋向灵便轻巧,纹饰简化,但更广泛使用鎏金、鎏银、镶嵌等装饰工艺,使器物更加华丽精美。,青铜器:长信宫灯(满城汉墓出土),青铜器:博山炉(满城汉墓出土),人类早期的鼓风器

27、大都是皮囊,我国古代又叫“橐”。一座炉子用好几个橐,放在一起,排成一排,就叫“排囊”或“排橐”。,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冶铁水排模型利用水力鼓动鼓风设备向铸铁炉里压送空气。用水排代替人排、马排,提高功效三倍,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书中的卧轮式水排图,关于水排的记载,最早见于东观汉记、后汉书等文献: 后汉书杜诗传称:“(建武)七年(31),遇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水经注说:“白超垒侧旧有坞,故冶官所在,魏、晋之日,引谷水为冶以经国用,遗迹尚存。” 太平御览引武昌记云:“北挤湖本是新兴冶圹湖。元嘉初发水冶。水冶者,以本排。冶令颜茂以数破坏,难

28、为功力,因废水冶以人鼓排,谓之步冶,湖且因破坏不复修冶,冬日则涸”。 唐李贤在后汉书杜诗传注文说:“冶铸者为排以吹炭,令激水以鼓之也。” 三国志魏书韩暨传说:“(韩暨)徒监冶谒者。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用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水力鼓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提高冶炼强度,大大地增加了生产能力。足够强大的鼓风能力,足够高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在欧洲,使用水力鼓风设备的鼓风炉到公元11世纪才出现,水排的发明显示了中国古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更使得中国的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发展过程 新石器时代:烧制陶器 商代:烧

29、制出原始瓷器(已基本具备瓷器的几大特征) 东汉:瓷器生产进入成熟阶段(已能烧制出瓷胎烧结、吸 水性弱、釉色纯正的真正瓷器) 魏晋南北朝:制瓷区域由南方扩大到北方,出现成熟白瓷 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瓷器开始输出国外 宋代: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 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烧制青花瓷 明清:中国制瓷业进入黄金时代,内部分工愈益细密,景德镇成为“瓷都”,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三、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发展状况:,瓷器开始成熟:东汉的青瓷,青瓷双系壶,青瓷是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

30、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斑斓而著称于世。,青瓷熊形灯,“秘色”一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中,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可见“秘色”瓷最初是指唐代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似应指稀见的颜色,是当时赞誉越窑瓷器釉色之美的专有名称。 据文献记载,相传五代时吴越国王钱缪命令烧造瓷器专供钱氏宫廷所用,庶民不得使用,故称越窑瓷为“秘色瓷”。 1987年4月在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出13件越窑青瓷器,在记录法门寺皇室供奉器物的物帐上,这批瓷器记载为“瓷秘色”。这批“秘色瓷”除两件为青黄色外,其余釉面青碧

31、,晶莹润泽,有如湖面一般清澈碧绿。法门寺“秘色瓷”的出土,有力地说明了秘色瓷在晚唐时就开始烧造。,白瓷的烧制,是逐步降低胎釉中的含铁量实现的,它是制瓷技术的重大进步。,唐朝越窑青釉秘色瓷碗,唐朝白瓷凤首瓶,均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 (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汝窑莲花式温碗(窑址在今河南宝丰县,宋时属汝州,故名),官窑葵瓣洗(官府经营的瓷窑,窑址在河南开封。),定窑孩儿枕(窑址在今河北曲阳,宋时属定州,故名),哥窑瓷器,窑址相传在浙江龙泉,中国宋代五大名窑 均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彩瓷,清雍正年间珐琅彩兰石纹碗,珐琅瓷是一种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制造过程,一般是先在景德镇用高温烧成白瓷,然

32、后送到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绘彩,再在彩炉中以低温烧成。在上彩上,从康熙开始的珐琅瓷,开始用油施彩,这是借鉴了西洋油画绘画的道理,反映珐琅瓷吸收了外来的影响。,彩瓷的出现,结束了漫长的“南青北白”的一统局面,瓷苑于是百花盛开,绚丽多姿。,明宣德景德镇窑的青花瓷,清康熙珊瑚红珐琅彩莲纹碗,清乾隆胭脂红珐琅彩鼻烟壶,清康熙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长江下游良渚文化丝织品残片,四、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状况:,发展历程 四五千年前:出现了丝织品 商代:除平纹织物外,还出现斜纹提花织物 战国:锦、绢、罗、纱等产量大,质量高 汉朝:品种、质量和数量都达到新的水平 唐朝:花式繁多、争奇斗艳;汉唐丝织,远销欧亚非等各

33、国 明清:丝织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明代中后期,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1926年,山西仰韶文化遗址发现半个经人工割裂过的茧壳。 作为中国远古丝绸的见证,被珍藏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诗经小雅隰桑 隰桑有阿, 其叶有难。 既见君子, 其乐如何! 隰桑有阿, 其叶有沃。 既见君子, 云何不乐?,诗经小雅隰桑 低田里桑树多美, 桑叶儿多么丰满。 见着了我的人儿, 我心里多么高兴! 低田里桑树多美, 桑叶儿嫩绿汪汪。 见着了我的人儿, 怎么不心花怒放?,与丝织有关的甲骨文字,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在绢帛等丝织品上绘画。这幅战国帛画龙凤人物图,1949年发现于湖

34、南一座楚墓里。画中的女巫长身细腰,空中龙凤翱翔,正在引导死去主人的灵魂升天。,出土于长沙马王堆西汉墓的这幅帛画,就描绘了现实的人间生活、想象中的地下生活以及天上生活。,汉代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 “十三能织素, 鸡鸣入机织, 夜夜不得息。”她身上的打扮是:“妾有绣腰褥, 葳蕤自生光。”她床上的装饰是:“红罗夏斗帐, 四角垂香囊。 香帘六七寸, 碧绿青丝绳。”,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素纱单衣,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交领、右衽、直裾。面料为素纱,缘为几何纹绒圈锦。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还不到一两。可谓“薄

35、如蝉翼”、“轻若烟雾”,且色彩鲜艳,纹饰绚丽。它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唐朝花鸟文锦,1968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唐墓。锦长37厘米,宽24.4厘米。纹饰是由大红、粉红、白、墨绿、葱绿、黄、宝蓝、墨紫等八色丝线织成的斜纹纬锦。这方花鸟纹锦不论在组织技法上,还是在花纹描绘技巧上,都反映了唐代中期织造斜纹纬锦的水平很高。,北宋的纺织业主要有丝、麻、毛等部门,其中丝织业仍占主要地位。纺织技巧以细密轻薄见长。南宋棉织业开始发展。在纺织业发达的地区,出现了一批独立经营的机户,以家庭作坊的形式进行商品生产。,宋纺织图,宋人蚕织图,制造复杂大花纹丝织物的手工提花机,明朝定陵出

36、土的团龙袍料,其中龙体是用孔雀羽织成。可在同一纬道上织出几十种颜色和平纹,斜纹,缎纹等多种不同的组织结构,清代寿字丝织图,材料:我国曾被外国学者誉为“丝绸之源”。丝的发明和丝绸的制作,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而西方,却是到很晚时候才学会养蚕缫丝的。有一个为人们所常说的笑话:大约到公元3世纪时,古罗马一位叫保萨尼亚斯的学者说:丝是一种好像金龟子一样但比之大两倍的小动物体中取出的。赛里斯人(即中国人)把它们养四年,喂它们吃小米,然后从它们的残骸中获取丝。这当然是很可笑的,说明西方一直到公元3世纪时(我国已在魏晋时代),还不了解丝是怎样提取的。古希腊人把中国叫做“赛里斯”,即“丝绸之国”。在古罗马,恺撒大

37、帝曾身穿丝绸长袍去看戏,引得在场的贵族羡慕不已,他们甚至不惜用相等重量的黄金去购买丝绸。后来上等丝绸每磅竟值黄金12两,迫使皇帝下令禁止皇家穿用丝绸。,古代丝绸之路 我国古代著名东西方贸易通道“丝绸之路”,东起我国长安(今西安),西经河西走廊、新疆、中亚、西亚,西抵欧洲黑海、地中海。,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经营方式的比较,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 1、整体地位:手工业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但是生产高度发达,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欧亚非,广受欢迎和赞誉; 2、发展趋势:部门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进步,分工不断细密,发展重心随国家经济重心由北而南转移; 3、经营方式: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38、家庭手工业等长期并存。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明清时期占据主导地位,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历史局限:明清时期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制约了手工业的转型与发展。,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本学习要点不仅要讲出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与特点,还应反映其经营形态。 目前几个不同版本的课本编写方式各不相同。 人教版以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为线索,分别从三个方面来讲述,第一是历朝历代的商业发展概括,第二是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第三是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在每个方面都反映了阶段性的特点。

39、大象版则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历程为基本线索,按时间顺序讲述。分别是工商食官与自由商人的崛起、唐宋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明清的商帮三个子目。 人民版不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为线索,而是就古代商业发展中的四个问题,设立了“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市的发展”、“商人重利轻离别”、“商业都会的兴起”四个子目。 根据课标,我们应该重点阐述的问题: 第一、中国古代的商业是如何兴起的,主要是哪几种经营形态? 第二、秦汉、隋唐、宋元的商业是如何发展的,各有哪些突出成就? 第三、什么叫“商帮”?明清商帮出现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徽商晋商为什么在明清时期文明全国? 第四、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具有哪些特点?,商业,简单说

40、来就是从事商品交换之业。商,就是商人;业,就是事业,或业务活动。 商人,既可以是单独的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群体; 商品交换活动,包括物质商品、非物质商品的交换活动; 交换,既可以是物物之间直接交换,也可以是以货币为媒介的间接交换; 这里所说的活动,既包括商品的购、销、运、存的活动,也包括为其服务的信息、调查、组织、管理等多种活动。,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做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先秦,兴起,艰难发展,进步,繁荣,继续繁荣,宋元,隋唐,秦汉,明清,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概况图,中国古代商业发

41、展的有关要素与表现,一、中国古代商业的兴起:(先秦时期),进入阶级社会后:商业从农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出来,成为 独立的行业,商人出现了。 商周:商代已用货币进行商品交换。 商业活动为官府所控制。官营商业发达。 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 场和商人。 各种金属货币春秋时涌现,在战国大量流通。 官营商业和私营商业从此构成我国古代商业的 两种主要经营形态。,海贝,铜贝,齐刀,楚蚁鼻钱,秦半两钱,文财神范蠡,白圭,子贡,吕不韦,史学家笔下的范蠡: 范蠡说“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 史记,末事(商业活动)不禁而游食者众,农之用力最苦而

42、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商君书,二、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商业的发展:,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驰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依据材料,汉朝中央政府对商人采取了哪些限制措施?,商鞅为什么主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为什么秦汉的商业发展比较艰难?,在市场上,“陇蜀之丹漆旄羽、荆扬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楠梓竹箭、燕齐之鱼盐旃裘、兖豫之漆丝絺紵、养生送死之具”(史记货殖列传)都可以买到。,秦汉商业发展的表现:,市区与住宅区、宫殿区严格分开。市场周围筑有围墙。,汉朝市场画像砖,

43、经济上:南北物资交流与国家经济命脉的畅通 运河将我国纬度、气候、物产大不相同的区域联系起来,成为国家的生命线。 运河沿岸成长起一批经济都会。处于水运干线与江海交汇处的区域,成为中国古代经济史上最为发达的地区 沟通了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连结着古代东方世界的主要交通线。,“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六典,(宋太祖赵匡胤说):“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 宋会要辑稿 “二纪以来,不闻钟鼓之声 。” 北宋春明退朝录,北宋东京城布局,“(开封城)诸门桥市井已开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

44、明。更有御街州桥至南内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 “又东十字大街茶坊,每日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大相国寺,直至十三间楼、旧宋门。自大内西廊南去,即景灵西宫,南曲对即报慈寺街、都进奏院、百钟圆药铺,至浚仪桥大街。西宫南皆御廊杈子,至州桥投西大街,乃果子行。街北都亭驿(大辽驿也),相对梁家珠子铺。余皆卖时行纸画花果铺席。至浚仪桥之西。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至朱雀门街西过桥,即投西大街,谓之曲院街,街南遇

45、仙正店,前有楼子,后有台,都人谓之“台上”。此一店最是酒店上户,银瓶酒七十二文一角,羊羔酒八十一文一角。街北薛家分茶、羊饭、热羊肉铺。向西去皆妓女馆舍,都人谓之“院街”。御廊西即鹿家包子。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居民。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商标,这块源于北宋的铜版印刷出来的居然是世界上最早的广告!,北宋交子,南宋“会子”,唐宋商业活动有什么不同?,1、城市商品交易空间限制被打破了,城市中坊、市界限已完全被打破,市场增多(面街之处皆可开店,市场的发展形成城市、镇市、草市【墟市】三级),2、城市商品交易时间限制被打破(大城市夜有夜市,凌晨有鬼市),农夫争道来,聒聒更笑喧。数

46、晨竞一虚。或携布与褚,或驱鸡与豚,纵横箕帚材,琐细难具论。 北宋参寥子诗集,南宋李嵩货郎图,宋代商业不再是为少数人服务,而变成供应广大人民的大规模商业。这在性质上是一种革命性变化。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中唐以前,中国的长途贩运主要以奢侈品和土特产为主,这些产品价值高而体小量轻,容易获取高额利润,总体上是服务于社会上层,除盐、铁等特种商品外,与乡村百姓的生活没有直接关联。 而宋代投入市场的商品,在品种上较前代大大丰富了,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金银细工,乳香犀牛之类的高档奢侈品,其消费对象仍以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为主;二是农具,手工业工具以及船只耕牛之类的生产资料;三是日用瓷器,布帛和镇市城郭居民的粮

47、食,茶盐等生活必需品。宋代商业规模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展,主要表现在后二类商品急剧进入市场,其比重不断上升,并与城乡的生产与生活发生了日益广泛的联系。 包伟民等著宋朝简史,3、宋朝以前,商业以奢侈品的长途贩运贸易为主,与百姓关系不密切。宋朝大量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投入市场,与百姓的关系密切。,元朝的漕运和海运,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 危素元海运志,大都: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之不息。仅丝一项,每日入城者计有千车。 杭州:谓其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良非伪语。城中有商贾甚众,颇富足。贸易之巨,无人能言其数。

48、 城中有大市十所,沿街小市无数。每星期有三日为市集之日,有四、五万人挈消费之百货来此贸易 马可波罗行纪,元代街市贸易壁画,元芦沟运筏图,元代纸币: 中统元宝交钞(左) 至元通行宝钞(右),明南都繁会图卷,清北京前门大街市景图,进一步发展的农业和手工业,促使了明代商业的繁荣。不少商业城镇兴起。如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它们是完全因商品经济而发展起来的工商业城镇,合称“天下四大镇”。北京、南京、杭州等旧城镇的经济职能也在强化。,苏州自古以来盛产丝绸,图为盛世滋生图,描绘了清代苏州繁忙的景象,三、明清时期商帮的形成:,商帮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相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公所为其在异乡的联络、计议之所的一种既“亲密”而又松散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商帮出现的条件: 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城镇经济日益兴盛。 内地与边疆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民间私人海外贸易迅速兴起,明中后期的国内市场,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明)李鼎,中国开办最早的票号:平遥日升昌,徽商民居,徽商代表:“红顶商人”胡雪岩,历经百年,胡庆余堂(徽商胡雪岩创办)依然熠熠生辉,保持“真不二价”的诚信传统,新都(新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