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生如水,心门即生门.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503553 上传时间:2019-09-04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333.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人生如水,心门即生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一章人生如水,心门即生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一章人生如水,心门即生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一章人生如水,心门即生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一章人生如水,心门即生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人生如水,心门即生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人生如水,心门即生门.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南怀瑾大师开始人生,李延华,第一章 人生如水,心门即生门 一、我以我心作游刃,游刃有余的感觉往往让人心旷神怡,做起任何事情都顺风顺水,一气呵成,心情自然舒爽。庖丁正是此道中高手,一把刀用了十九年还像刚刚出炉时那样新。然而,若你从来不曾经历庖丁解牛”这种爽利的感觉,心情往往会低落异常。几乎每个人刚走上社会都是满怀希望与抱负,然而一些人遭受多次挫折,经历艰难困苦之后,原本质朴的心变了:爽直的人变得吞吞吐吐,心灵歪曲,抱负丧失,最后连人生的斗志都消泯无踪,开始任由命运的摆布。这种心态正确吗?当然大错特错,且错得离谱。 南怀瑾先生认为,社会与环境不足以影响人。每一个人都要有独立的修养,不受外界环境影响

2、,即使饱受挫折,也应该永远保持一颗光明磊落,纯洁质朴的心,这才是做人的最高修养。著名作家沈从文可谓是一个在个人修养上臻至很高境界的人,有人戏称他是没有学历却有学问的学者。 少年时,沈从文怀着梦想刚来到北京闯荡时,一边在北大做旁听生,一边阅读大量书籍,并与诸多大师结识,不断成长。后来,他带着一身泥土气闯入十里洋场的上海,时间不长,即以一手灵气飘逸的散文而震惊文坛。1928年,时年26岁的沈从文被当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聘为该校讲师。在此之前,他已经以行云流水的文笔赢得了大批读者,在文坛享有很高的声誉。但给大学生讲课却是头一回,尽管他认真地备课,却在走上讲台看到台下黑压压的学生时,心里不免发虚。

3、面对台下坐着的满堂学子,沈从文竟整整呆了10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后来开始讲课了,由于心里紧张,他只顾低着头念讲稿,事先设计在中间插讲的内容全都忘得一千二净。结果,原先准备的一堂课,10分钟就念完了。接下来的几十分钟怎么打发?他心慌意乱,冷汗顺着脊背直淌。这样的尴尬场面,他以前可从来没有经历过。 后来,沈从文没有天南地北地瞎扯来硬撑“面子”,而是老老实实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于是,这老实可爱的坦言“害怕”,引起全堂一阵善意的笑声,胡适深知沈从文的学识、潜力和为人,在听说这次讲课的经过后,不仅没有批评,反而不失幽默地说:“沈从文的第一次上课成功了!”后来

4、,一位当时听过这堂课的学生在文章中写道:“沈先生的坦率赤诚令人钦佩,这是有生以来听过的最有意义的一堂课。” 此后,沈从文先后在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和北大任教。正因为不是“科班”出身,他不墨守成规,而代之以别开生面的言传身教的文学教育,获得了成功。而他那“成功”的第一课,则在学生之中不断流传,成为他率直人生的真实写照。 沈从文的做法正应和了南怀瑾先生的观点。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一句“我害怕了”,袒露了一代文学巨匠的质朴内心,面对失败不敷衍、不做作、不逃避,能老实可爱地袒露内心的人,当然会得到别人的谅解。 质朴是这个世界的原始本色,没有一点功利色彩。就像花儿的绽放、树枝的摇曳、风儿

5、的低鸣、蟋蟀的轻唱,它们听凭内心的召唤,是本性使然,没有特别的理由。其实生命本该这样的,不用给自己过多的理由去做一些事情,也不要因为做一些事情而找各种理由,就顺其自然,按照自己内心的方向前行便可以了。 曾有一位吟游诗人,他一生都住在旅馆里。他不断地从一个地方旅行到另一个地方。他的一生都是在路上、在各种交通工具和旅馆中度过的。当然这并不是因为他没有能力为自己买一座房子,这是他选择的生活方式。后来,鉴于他为文化艺术所作的贡献以及他的年老体衰,政府决定免费为他提供住宅,但他还是拒绝了,理由是他不愿意为房子之类的麻烦事情耗费精力。就这样,这位特立独行的行吟诗人继续在旅馆和路途中度日。他死后,朋友为他整

6、理遗物时发现,他的遗产仅是一个简单的行囊,行囊里是供写作用的纸笔和简单的衣物;而在精神财富方面,他给世人留下了10卷优美的诗歌和随笔作品。 这位诗人的生活是简单而富有意义的。他的人生是一种去繁就简的人生,没有太多不必要的干扰,没有太多欲望的压迫,有的只是一种简单而又纯粹的人生。南怀瑾先生曾言,人的一生难免会有许多欲望和追求。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生活,追求刻骨铭心的爱情,追求金钱,追求名誉和地位。有追求就会有收获,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拥有很多,有些是我们必需的,而有些却是完全用不着的。那些用不着的东西,除了满足我们的虚荣心外,还会将我们的心灵弄得烦躁不安。就好像带着背包去旅行,装的东西越多,自己的

7、脚步就会越沉重。所以,与其让自己在疲惫与痛苦中前行,还不如放下各种各样的包袱,做最简单的自己。一切用心地生活、做事,如此一来生命也会变得更加轻松和精彩,最起码对自己来说是如此。 生活在世事纷扰的世界里,尔虞我诈让我们多了一些虚伪,钩心斗角让我们多了一些狡诈,世态炎凉让我们多了一些冷漠。所以南先生才说,人之所以苍老是由于受一切外界环境和自己情绪变化的影响,而保持一颗质朴的心,可以让生命永远保持健康,让生命永远保持青春,把自己归与自然,回归生活的原始本色吧。,二、参透梦境,活出人生本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诗云:“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南先生这样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个大梦,

8、醒时做白日梦,睡时做黑夜梦,现象不同,本质一样,夜里的梦是白天梦里的梦,如此而已。什么时候才真正不做梦呢?必须得道,只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大彻大悟大清醒以后,便会顿悟人生不过是一场“大梦”。 人生不过一场梦,空留慨叹在人间。中国古代流传了许多“恍然如梦”的故事,读来让人回味悠远。 相传,唐代有个姓淳于名棼的人,嗜酒任性,不拘小节。一天适逢生日,他在门前大槐树下摆宴和朋友饮酒作乐,喝得烂醉,被友人扶到廊下小睡,迷迷糊糊仿佛有两个紫衣使者请他上车,马车朝大槐树下一个树洞驰去。但见洞中晴天丽日,别有风景。车行数十里,行人不绝于途,景色繁华,前方朱门悬着金匾,上书“大槐安国”,有丞相出门相迎,告

9、称国君愿将公主许配,招他为驸马。淳于棼十分惶恐,不觉已成婚礼,与金枝公主结亲,并被委任“南柯郡太守”。淳于棼到任后勤政爱民,把南柯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前后二十年,上获君王器重,下得百姓拥戴。这时他已有五子二女,官位显赫,家庭美满,万分得意。 不料檀萝国突然入侵,淳于棼率兵拒敌,屡战屡败,公主又不幸病故,淳于棼连遭不测,失去国君宠信,后来他辞去太守职务,扶柩回京,心中郁郁寡欢。后采,君王准他回故里探亲,仍由两名紫衣使者送行。车出洞穴,家乡山川依旧。淳于棼返回家中,只见自己睡在廊下,不由吓了一跳,惊醒过来,眼前仆人正在打扫院子,两位友人在一旁洗脚,落日余晖还留在墙上,而梦中好像已经整整过了一辈子。淳

10、于棼把梦告诉众人,大家感到十分惊奇,一齐寻到大槐树下,果然掘出个很大的蚂蚁洞,旁有孔道通向南枝,另有小蚁穴一个。梦中“南柯郡”、“槐安国”,原来如此!,“南柯一梦”的故事恐怕大家都听过,但读来仍别有意味,真正参透梦境、参透人生之人又能有几个?红楼梦中甄士隐解释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可算是对人生如梦最好的注解:“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篷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

11、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在这里,南怀瑾先生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虽然人生如梦,但是并不是说世间人都必须看透人生、无欲无求、隐于山林、潜心修道,而是要在生活过程中且行且珍惜,明白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好好享受人生沿途的风景,给自己一份好心情。路边的香花野草已经足够观看,远处的美景则可作为欣赏,没必要一定追上前去看个究竟,也许到了天边尽头,你会发现什么都没有,从前的美景反而全消失了。事实上,很多事物远观比近看要令人心情舒畅得多,奢求反倒成了负担。 金山昙颖禅师,浙江人,俗姓丘,号达观,13岁皈依到龙兴寺出家,18岁时游

12、京师,住在李端愿太尉花园里。有一天,太尉问禅师:“请问禅师,究竟有没有地狱?” 昙颖禅师回答道:“佛祖如来说法,向无中说有,如眼见幻境,似有还无,太尉现在向有中觅无,是无中现有,实在堪笑。如果人眼前见地狱,为何不能心中内见天堂?天堂、地狱都在一念之间,太尉只要内心平静、无忧无扰,自然无惑。” 太尉又问道:“心又该如何平静?” 昙颖答:“善恶都不思量。” 太尉再问:“不思量后,心归何处?” 昙颖说:“心归于无处。” 太尉又问道:“人若死时,心又归于何处?” 昙颖说:“未知生,焉知死?” 太尉说:“可是生是我早已知晓的。” 昙颖问道:“那么请说说,生从何来?” 太尉正沉思时,昙颖禅师用手直捣其胸曰

13、:“只在这里思量个什么?” 太尉慨然长叹:“是啊,只知道人生路漫漫,一生都在忙于赶路,却没有发现人生匆匆,岁月蹉跎!” 昙颖禅师点头说道:“百年,如同一场梦。”,百年如同一场梦,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人生每一个梦的实现,每一份由此而来的快乐,都是生命之歌的一个动听音符,都是人生旅程中的一个美丽的足印。我们应该放松心情,不为名利所累,享受现在。 生命就在一呼一吸间,所有的未来都是现在的结果。所以,南怀瑾 先生一直在提醒人们,只有珍惜现在,才能领悟生命的真谛,享受生命的美好。我们应该追求事业的成功,但将名利视如鸿毛;追求生命的圆满,但不放纵欲望;看透人生的终极悲剧,但不悲观失

14、落。在淡泊中坚守,在繁华时清醒,以淡然为底色,成就生命的华章。在如梦的人生中,潇洒处世。在生命终点处,回望前尘,亦觉人生无憾,从而不悔恨、不悲伤。 这样的人生态度,与非洲的戈壁滩上生长的一种小花有真实的相似。这种花呈四瓣,每瓣自成一色:红、白、黄、蓝。它要用五年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点地积蓄养分,在第六年春天,吐绿绽翠,开出一朵摇曳多姿的四色鲜花。然而仅仅两天,它便随母株一起香销玉殒。小花只是大自然万千家族中极为弱小的一员,可是,它们却以具独特的生命方式向世人宣告:即使生命短暂,也要绽放最耀眼的光彩。说到底,花朵易逝,月圆又缺。生命之旅,无论短如小花、圆月还是长如灵龟、银杉,都应当

15、珍惜这仅有一次的生存权利。不去做春秋大梦,不去奢望万年永存,只要在有限的时间里绽放生命的花朵,即便短暂同样无憾。我们可以不必追求出生、死亡多么伟大,也不必为了大富大贵而蝇营狗苟,只要活得自在、逍遥,活出本色,感到幸福便足矣。人生的精彩就在于此。,何谓自在,恐怕就是一种毫无阻碍的逍遥。在庄子看来,“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这种境界就是逍遥,其名为“撄宁”,一种什么都能接受,什么都能凭依的“无骨”境界。南怀瑾说这就是庄子的自在境界。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炎热的夏季,禅院的草地枯黄了大片。 “快撒点草子吧,枯黄了很难看,”小和尚说,“等天凉了” 师父挥挥手说:“随时!”小和尚摸摸头不

16、解。 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子,叫小和尚去播种。秋风起,草子边撒边飘。“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跑了。”小和尚喊。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三、似有实无的天自在,撒完种子,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子被雨水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父说,“随缘!” 一个星期过去了,原本光秃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师父点点头说:“随喜!” 自在

17、的境界就是这种“随的精神,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顺其自然,不患得患失。随不是随便,是顺其自然,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慌乱、不忘形。随不是随便,是一种自在的把握。 南怀瑾先生还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得道的人在这个世间已经把握到了万物的根本,就像婴儿拿到一个心爱的东西。婴儿生下来不到一百天,手里拿着东西时好像很牢,但是他没有用全力,而是把力气放到了若有若无间,安详宁静却把握得很牢,这就是“自在”的境界了。做人也可以用这个道理,即在若有若无之间把握住万物的根本,自在自得道。 唐代丰干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一天,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声,他寻声一看,原来是一个稚龄的

18、小孩,衣服虽不整,但相貌奇伟,问了附近村庄人家,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不得已,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因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 拾得在国清寺安住下来,渐渐长大以后,上座就让他担任行堂(添饭)的工作。时间久后,拾得也交了不少道友,其中一个名叫寒山的贫子,与他成为莫逆之交。恰得因知寒山贫困,便时常将斋堂里吃剩的渣滓用一个竹筒装起来,给寒山背回去吃。 有一天,寒山问拾得说:“如果世间有人无端的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恶厌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

19、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寒山再问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处事秘诀,可以躲避别人恶意的纠缠呢?” 拾得回答道:“弥勒菩萨偈语说: 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如果能够体会偈中的精神,那就是无上的处事秘诀。” 寒山点头称是。后来有人说寒山、拾得就是文殊、普贤二大土化身。台州刺史闾丘胤问丰干禅师,世界上哪里有真的菩萨?禅师说寒山、拾得就是,胤便千里迢迢赶去拜会二人。二人见到

20、闾丘胤大笑说:“丰干饶舌,弥陀不识。”南怀瑾先生解释此处说,二人称丰干是弥陀的化身,可惜世人没有慧眼,看不清罢了。寒山、拾得说完这些话就隐身岩中,再看不见踪影。闾丘胤叫人把二人题在石壁间的诗词录下,流传到现在。寒山、拾得二大士不为世事所缠缚,洒脱自在,俯仰大笑间一派自然,不慕虚名,实在叫人钦羡。其实二人是不是真的菩萨不重要,因为他们的心中已经有了菩萨,生活得就像菩萨,这种境界绝妙得很。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蕴藏着无限的哲理与深意,它就像一本很厚的书,只有用心去读,才能品味到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处处有真实。只有驾驭了生活中的真理,眼光才能看得更远。深知了生活中的诀窍,才能活得越自在、越洒脱、越游刃有

21、余。生活闪现着智慧与学问,只有用心去领悟,才能体验到自在的真谛。所以,有时候不需要对生活种种形势计较太多,只需一点淡淡的随性,心中有菩萨,生活即菩萨,获得真正的自在与快乐也就不难了。 自在是一种独到的体验,只要乐趣真实常在,你就会发现活着本来就是一种幸福,无论雅俗,都会活得有滋有味,也用不了太多的心思。比如说,你有大本事或小本事,朋友多,路子广,会有种种发迹的机会,你拥有爱情,拥有家庭,拥有多彩的故事,你总有一些盼望,会发现一些趣事,甚至某个消息、某个话题、某种现象都能让你兴奋。这兴奋可能很俗气,让人瞧不上眼,或为人不值,但只要你是真的获得快乐的体验也就够了。即使遇上不称心的事,也不要固执地坚

22、持,死守住那份痛苦,跟自己过不去,这样你便能从容应付,潇洒地走出困境。或许一时解不开也用不着烦躁,因为未来的日子还很长,眼前的所有不幸只是你人生道路上的沧海一粟,而你的幸福却是这些小波涛的汇集,最终掀起的是读懂生活的大浪,四、水中奥义即是命中玄机,古语有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站在镜子面前,自己的模样一清二楚,所以南怀瑾先生才说,观水自照,可知自身得失,因为镜如水,水即是镜。但镜、水之间的大不同是,水蕴涵的内容更多,变化也更多。人生在世,若能将水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谓完人,所谓“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也。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

23、一样,保持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在南怀瑾先生的大智大慧中,对“水”的眷恋和解读尤为深刻,他从儒、佛、道三家圣哲对水的赞语中参悟了人生的诸多道理:儒家精进利生,道家谦下养生,佛家圣净无生。一水犹如三面古镜,观照人生的不同趋向,何时何地应当何去何从,某时某刻应当如何运用,只要看看水波的动向,便可自照、自知、自处。 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能做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所谓“居善地”;心境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所谓“心善渊”;行为举止同水一般助长万物生灵,所谓“与善仁”;言语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所谓“言善信”;立身处世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所谓“正善治”;担当做事像水

24、一样调剂融合,所谓“事善能”,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止,所谓“动善时”;遵循水的基本原则,与物无争,与世无争,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便是掌握天地之道的妙用了。这是南怀瑾先生借用老子的观点所讲述的道理。关于“水”性人生,东方的观点与西方的差异并不大,西方哲学家蓝姆达斯也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病人膏盲、仅剩数周生命的妇人,整天思考死亡的恐怖,心情坏到了极点。蓝姆达斯去安慰她说:“你是不是可以不花那么多时间去想死,而把这些时间用来考虑如何快乐地度过剩下的时间呢?” 他刚对妇人说时,妇人显得十分恼火,但当她看出蓝姆达斯眼中的真诚时,便慢慢地领悟了

25、他话中的诚意。“说得对,我一直都在想着怎么死,完全忘了该怎么活了。”她略显高兴地说。 一个星期之后,那妇人还是去世了,她在死前充满感激地对蓝姆达斯说:“这一个星期,我活得比前一阵子幸福多了。” “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妇人学会了心往好处想,便能在离开人世前仍能感到一丝幸福,快乐地合上双眼,相信她死后能进入天堂;如果她仍像以前一样,一味想死,那只能是痛苦地离开人世。 把心放得平坦,如水般自然,生死对于一个人来说都可以安稳度过,活着始终快乐,死也并不难过,所以南先生告慰人们,心往好处想,不论何时何事,只要仍在人间,就要自在逍遥,因为天堂和地狱就在人们的心中,选择哪一个,都由自己来决定。 中国古

26、时有一位官员被革职遣返,他心中苦闷,无处排解,便来到一位禅师的法堂。禅师静静听完了此人的倾诉,将他带人自己的禅房之中,桌上放着一瓶水。禅师微笑着说:“你看这只花瓶,它已经放置在这里许久了,几乎每天都有尘埃灰烬落在里面,但它依然澄清透明。你知道这是何故吗?”此人思索良久,仿佛要将水瓶看穿,忽然他似有所悟:“我懂了,所有的灰尘都沉淀到瓶底了。” 禅师点点头:“世间烦恼之事数之不尽,有些事越想忘掉越挥之不去,那就索性记住它好了。就像瓶中水,如果你厌恶地振荡自己,会使一瓶水都不得安宁,混浊一片,如果你愿意慢慢地、静静地让它们沉淀下来,用宽广的胸怀去容纳它们,这样,心灵并未因此受到污染,反而更加纯净了。

27、”官员恍然大悟。,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这是水的宽容,南先生十分推崇此等厚德载物的品质。永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行,使万物得其润泽,而不与万物争利;永远不居高位,不把持要津,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世界中,宁愿自居下流,藏垢纳污而包容一切。“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其气节之高尚,实为上乘。 佛说“大海不容死尸”,说明水性至洁,表面藏垢纳污,实质却水净沙明,晶莹剔透,至净至刚,不为外物所染。儒家观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因其川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有义;浩大无尽,有道;流几百丈山涧而不惧,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守法;量见多

28、少,不用削刮,正直;无孔不入,明察;发源必自西,立志;取出取人,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善于变化。 以上便是水的大境界,左看右看都是包罗万象,毫无破绽的。因此南先生主张:观水学做人。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态,和其光,同其尘,愈深邃愈安静;至柔而有骨,执著能穿石,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齐心合力,激浊扬清,义无反顾,灵活处世,不拘泥于形式,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因器而变,因机而动,生机无限;清澈透明,洁身自好,纤尘不染;一视同仁,不平则鸣,润泽万物,有容乃大,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五、逍遥快活一世人,岂因怨气折身心,有人问过孔子:你的弟子中哪一个最好学呢?孔子抚须微笑:颜回最好学,心平气

29、和,做人认真,可惜最是命苦,英年早逝。他死后,几乎没看到好学的人。南怀瑾先生评价说,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显然是颜回,因为圣人曾不止一次地称赞过颜回的品性修养与人格魅力。在孔子子看来,颜回一直踏实探求着做人做事的人生道理,不迁怒于人,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的人太少见了。生活中,能够做到像颜回一样“制怒”的,恐怕很困难,因为怒气向来是最难容忍的。 有一位青年脾气非常暴躁、易怒,经常爱与人争执,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欢他。有一天,这位青年到大德寺游玩,碰巧听到一位禅师正在说法,他听完后受益匪浅,甘愿痛改前非。于是他对禅师说:“师父1我以后再也不跟人打架、发生口角了,免得人见人厌,就算是受人唾面,也只会忍耐地拭去

30、,默默地承受!” 禅师说:“何必呢,就让唾沫自干吧,不要去拂拭!” “那怎么可能?为什么要这样忍受?” “这没有什么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当做蚊虫之类停在脸上,不值得与它打架或者骂它。虽受唾沫,但并不是什么侮辱,微笑地接受吧!”禅师说。 “如果对方不是唾沫,而是用拳头打过来时,那怎么办?” “一样呀!不要太在意!这只不过是一拳而已。”,青年听了,认为禅师说得太没道理,终于忍耐不住,忽然举起拳头,向其头上打去,并问:“和尚!现在怎么样?”禅师非常关切地说:“我的头硬得像石头,没什么感觉,倒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青年哑然,无话可说。 心胸宽阔、心态平和的人是不可战胜的。面对别人的挑衅和辱骂,只要

31、我们能够平静对待,不把它们放在心上,那么所有的责难就会烟消云散。更有趣的是,当你视别人于无物的时候,往往会令对方毫无办法、自讨没趣,很快便会悻悻然离开。有人说,世界上最无敌的有两种人,一种是不怕死的,另一种是不动心的。如果能以自己的“不动”应付对方的“动”,就像太极中的以柔克刚,无坚不摧,如此自己便到了无敌的境界。在平常的生活中,“不动”的境界通常被人们称之为涵养。 在一辆行驶的公共汽车上,人虽然不多却没有空位,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一个年轻人身旁有几个大包,手里拿着一个地图在认真研究着,眼里不时露出茫然的神色。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售

32、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缝呢。她抬头看了一眼小伙子,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小伙子下站下车到马路对面去坐也就是了!但是售票员可没说完,她又说:“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个什么劲儿啊!” 外地小伙子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笑。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子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904能到。”要是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了北京人的形象。可大爷又说了一句:“现在的年轻人呐,没一个有教养的!” 站在大爷旁边的一位小姐不爱听了:“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嘛!”这位小姐显得真有教养

33、要不是又说了那最后一句话:“就像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的,不也有很多不干好事的吗?” 马上就有几个老年人指责起了那位小姐 这么吵着闹着车可就到站了。车门一开,售票员小姑娘说:“都别吵了,该下车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正事儿给耽误了再吵下去车可不走了啊!烦不烦啊!” 烦!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烦了!骂售票员的,骂外地小伙子的,骂那位小姐的,骂天气的别提多热闹了!,那个外地小伙子一直没有说话,最后他实在受不了了,大叫道:“别吵了!都是我的错,我自己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生一肚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听到他这么说,车上的人当然都不好意思再吵了,声音很快平息下来。可谁也想不到这小伙子又来

34、了一句话:“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不讲理,我还不如不来呢!” 这个故事总是惹人发噱,但笑笑过后又不禁感叹,生活中就是因为有了太多的计较,所以才会变得不快乐。我们常常因为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事情而生闷气,为什么老板总不给涨工资,为什么丈夫总是不理解自己,朋友为什么会在关键时刻明哲保身,等等,这些事情会让我们的头脑一下子发热。但生气有什么用呢?毫不利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反而会让自己窝火,做出一些让自己后悔的事情。所以当你生气的时候尽量克制一下自己,重要的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不断地追究谁为什么如此,伤神也伤身。当别人的错误加诸于自己身上,也要制怒,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或其他人;自己有了错误,

35、更需制怒,不要用自己的错误去惩罚不相干的人。怒气会传染,克制不容易,无论发生汁么,都要时刻谨记不要迁怒于人。这个道理就像自欺欺人一样,闹得珂败俱伤。所以活着不必计算,更不必惦记一报还一报,逍遥一点,快乐一点,怨怼少了,别人舒服,自己也一样舒服。,六、不入苦海,焉得无涯境界,南先生说,佛学将天地称作娑婆世界,意为“堪忍”,人类生活其上,勉勉强强算是过得去。每一个人活着都会觉得很委屈,因为心里都有股烦恼压抑其中,无法倾吐。有人说,如果人生是烦!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烦了!骂售票员的,骂外地小伙子的,骂那位小姐的,骂天气的别提多热闹了! 那个外地小伙子一直没有说话,最后他实在受不了了,大叫道:“别吵了

36、!都是我的错,我自己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生一肚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听到他这么说,车上的人当然都不好意思再吵了,声音很快平息下来。可谁也想不到这小伙子又来了一句话:“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不讲理,我还不如不来呢!” 这个故事总是惹人发噱,但笑笑过后又不禁感叹,生活中就是因为有了太多的计较,所以才会变得不快乐。我们常常因为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事情而生闷气,为什么老板总不给涨工资,为什么丈夫总是不理解自己,朋友为什么会在关键时刻明哲保身,等等,这些事情会让我们的头脑一下子发热。但生气有什么用呢?毫不利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反而会让自己窝火,做出一些让自己后悔的事情。所以当你生气的时候尽

37、量克制一下自己,重要的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不断地追究谁为什么如此,伤神也伤身。当别人的错误加诸于自己身上,也要制怒,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或其他人;自己有了错误,更需制怒,不要用自己的错误去惩罚不相干的人。怒气会传染,克制不容易,无论发生汁么,都要时刻谨记不要迁怒于人。这个道理就像自欺欺人一样,闹得珂败俱伤。所以活着不必计算,更不必惦记一报还一报,逍遥一点,快乐一点,怨怼少了,别人舒服,自己也一样舒服。,南先生说,佛学将天地称作娑婆世界,意为“堪忍”,人类生活其上,勉勉强强算是过得去。每一个人活着都会觉得很委屈,因为心里都有股烦恼压抑其中,无法倾吐。有人说,如果人生是要忍耐,家庭生

38、活需要忍耐。忍耐是一种执著,忍耐是一种谋略,忍耐是一种意志,忍耐是一种修炼,忍耐是一种信心,忍耐是一种成熟人性的自我完善。所以明代禅宗憨山大师就讲:“荆棘丛中下脚易,月明廉下转身难。”一个人学佛处处都是障碍,等于满地荆棘,都是刺人的。普通人的看法,荆棘丛中下脚非常困难,但是一个决心修道的人,并不觉得太困难,充其量被刺破而已!最难的是什么呢?月明廉下转身难。要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进入这个苦海茫茫中来救世救人,那可是最难做到的。 汉初,张良原本是一个落魄贵族,后来作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运筹帷幄之中,辅佐高祖平定天下,因功被封为留侯,与萧何、韩信一起共为汉初“三杰”。 张良年少时因谋刺秦

39、始皇未遂,被迫流落到下邳。一日,他到沂水桥上散步,遇一穿着短袍的老翁,近前故意把鞋摔到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捡鞋!”面对老人的侮辱,张良愕然,不禁心中有些不平,但碍于长者之故,只好违心地下去取鞋。老人又命其给穿上。饱经沧桑。心怀大志的张良,对此带有侮辱性的举动,居然强忍不满,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惊讶无语,不久老人又折返回来,赞叹说:“孺子可教也!”遂约其5天后凌晨在此再次相会。张良迷惑不解,但反应仍然相当迅捷,跪地应诺。,5天后,鸡鸣之时,张良便急匆匆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已先到,并斥责他:“为什么迟到,再过5天早点来

40、。”第二次,张良又去晚了,直到第三次,张良半夜就去桥上等候。他的真诚和隐忍博得了老人的赞赏,这才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可为王者师,10年后天下大乱,你用此书兴邦立国,13年后再来见我。我是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公。”说罢扬长而去。张良惊喜异常,天亮看书,乃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诵读,刻苦钻研兵法,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古往今来,“忍”字堪称众多有志之士的人生哲学。越王勾践也罢、韩信也罢,都曾忍受过常人难忍之辱,最终渡过了难关,成就了大业。正如南怀瑾先生套用清代金兰生格言联璧存养中所说的那样,“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触忤,斯能为人不能为之事功。”在人生的

41、历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需要忍耐的事情,借以历练自己的心智。学会忍耐,便像“退一步海阔天空”般,忍一次天便更蓝,海便更宽,心也变得更加包容和宽大。生命的历程中存在着无数的苦难,身处苦难的过程需要忍,度过苦厄的过程也要忍。忍过万般痛苦,你的人生也就如海如山,境界无涯,成功便不远了。,七、饮水如度人生,如何才能杯莫停,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中有这样一句话:“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何作为报也?莫若为致命,此其难者。” 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在物质的世界当中,“乘物以游心”,抱着一种超然物外、游戏人间的心理看待人生,即“以出世的心做人世的事”。南先生进一步讲解,游戏人间不是玩世不恭,而是让自己

42、的心境轻松,守住做人的本分,从俗事中解脱,不被物质所累。 “以出世之精神,做人世之事业”,这是朱光潜先生对弘一法师的评价,也是对庄子这段话的最佳诠释。南先生认为,一个真正修道有悟的人,可以不出差错地做到“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猎兮其若海,飓兮若无止。”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人的外表“和光同尘”,混混沌沌,然而内心清明洒脱,遗世独立;他不以聪明才智高人一等,反而以平凡庸陋、毫无出奇的姿态示人,他的行为虽是人世的,但心境是出世的,对于个人利益不斤斤计较,他胸襟如海,容纳百川,境界高远,仿佛清风徐吹,回荡于山谷中的天籁之音。这是得道者融于世事的高超境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是这样说的:一

43、个和尚因为耐不住佛家的寂寞就还俗下山了。不到一个月,因为耐不得尘世的口舌,又上山了。不到一个月,又耐不住青灯枯佛的孤寂再度离去。如此三番,寺中禅师对他说:“你干脆不必信佛,脱去袈裟;也不必认真去做俗人,就在庙宇和尘世之间的凉亭那里设一个去处,卖茶如何?”于是这个还俗的和尚就讨了一个媳妇,支起了一个茶亭。 许多人都如同这个心绪矛盾之人,在人世与出世之间徘徊不决,干脆就在二者的中间做个半路之人吧。这是没有定力者的唯一选择,只要让他哪一方都望到,哪一方又都达不到,才能满足地做一个“中间人”吧。 俗人有俗人的生活目的,道人悟道人的生命情调。以道家来讲,人生是没有目的的,亦就是佛家所说“随缘而遇”,以及

44、儒家所说“随遇而安”。不过老子更进一步讲了该如何随缘,那就是“顽且鄙”,意思是坚持个性且不受任何限制。但是真正到了以出世的心做人世的事那一步,鲜有人做到。 那么,怎样才能算是出世之心呢?,八、身做人世事,心在尘缘外,唐朝李泌便为世人演绎了一段出世心境人世行的处世佳话,他睿智的处世态度充分显现了一位政治家、宗教家的高超智慧。该仕则仕,该隐则隐,无为之为,无可无不可。李泌曾写过一阕长歌行,将内心对名利功绩的感受描绘得淋漓尽致。 “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气志是良图。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 李泌一

45、生中多次因各种原因离开朝廷这个权力中心。玄宗天宝年间,当时隐居南岳嵩山的李泌上书玄宗,议论时政,颇受重视,遭到杨国忠的嫉恨,毁谤李泌以感遇诗讽喻朝政,李泌被送往蕲春郡安置,他索性“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肃宗灵武即位之后,李泌便一直留在肃宗身边出谋划策,虽未身担要职,却“权逾宰相”,招来了权臣崔圆、宦官李辅国的猜忌。郭子仪收复京师后,天下大局已定,李泌为了躲避再次遭受陷害的祸患,自动功成身退,进衡山修道。等到代宗即位,又强行将李泌召至京师,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使其破戒人俗。李泌顺其自然应了皇上的意愿,然而当时的权相元载又将他视作朝中潜在威胁,寻找名目再次将李泌逐出。不久,元载被诛,李泌又被召回,

46、却再次受到重臣常衮的排斥,复又离京。到了建中年间,泾原兵变,身处危难的德宗皇帝又把李泌召至身边出谋划策,李泌屡蹶屡起、屹立不倒、历经四代皇帝的原因,正在于其恰当的处世方法和豁达的心态。其行人世,其心出世,每当社稷有难时,义不容辞走马上任,视为理所当然;国难平定后,全身而退,毫不拖泥带水,留恋凡尘。李泌已达到了顺应外物、无我无己的境界,又如儒家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行”则建功立业,“藏”则修身养性,出世人世都充实而平静。李泌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朝廷内外倾轧混乱,若要明哲保身,必须避免卷入争权夺利的斗争之中。心系社稷,远离权力,无视名利,谦退处世,顺其自然,乃李泌处世要诀。 人生究竟是

47、什么?不过一杯水而已。上天给了每一个人一杯水,于是,你从里面饮人了生活。杯子的华丽与否显示了一个人的贫与富,杯子只是容器,杯子里的水,清澈透明、无色无味,对任何人都一样。不过在饮人生命时,每个人都有权利加盐、加糖,或是其他的材料,只要自己喜欢就可以,这是每个人生活的权利,全由自己决定。在欲望的驱使下,你或许会不停地往杯子里加入各种东西,但必须适可而止,因为杯子的容量有限,杯中的水溶解的物质也有限,另外,无论你加入了什么,最终你必须将其喝完,不管它的味道变得有多么好喝或难喝。如此这般,当杯中物甘爽可口时,你可以仔细啜饮,慢慢品味;当杯中的水五味杂陈时,就算喝不下,也要捏着鼻子下咽。许多人都希望得

48、到前者而避开后者,然而你却总在不自觉地给自己添苦料。该怎么办呢?唯有顺其自然,一切随缘,能争取则争取,争取不到也别去强求,是你的终是你的,不是你的,哭爹喊娘地去抢,人家也不会给你。 人生不过一杯水,不要被表面的浮华所迷惑,也不要将人生调成五颜六色,很可能它难喝至极。不妨就用出世的心做人世的事,说不定毫无颜色的水已经甘甜美味。,九、过去的历史是今天的经验,南怀瑾先生认为“历史是人生的经验”。一个人应该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将人生、社会和国家全部的经验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说,那些被时间验证了的历史经验,是岁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其实,“以史为鉴”一直以来就是中国人的传统。从历史的治乱兴衰经验中,我们

49、读到的是风云变幻的局势,跌宕起伏的人生,当然还有关于人生经验的总结和积累。 清朝著名的雄辩家纪晓岚,很善于驾驭语言。有一次,乾隆想开个玩笑考验纪晓岚:“爱卿,忠孝二字作何解释?”纪晓岚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为孝。” 乾隆立刻说:“那好,朕要你现在就去死。” “臣领旨!” “你打算怎么个死法?” “跳河。” “好吧!” 乾隆当然知道纪晓岚不可能去死,于是静观其变。不一会儿,纪晓岚回到乾隆跟前,乾隆笑道:“爱卿何以未死?” “我碰到屈原了,他不让我死。”纪晓岚回答。 “此话怎讲?” “我来到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原从水里浮上来对我说:想当年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死;可如今皇上如此圣明,你为什么要死呢?你应该先回去问问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说他跟当年的楚王一样是个昏君,你再死也不迟啊!”,乾隆听后,指着纪晓岚笑道:“巧舌如簧,真不愧为纪晓岚。” 今天,这些故事通常出现在电视剧中,“戏说”之事令我们忍俊不禁,由衷地赞叹纪晓岚的机智。但是人生正是历史的映射,纪晓岚的言行举止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情景也令人欷歔不已。在“伴君如伴虎”的封建社会,身为皇帝,乾隆的一句玩笑就可能令臣子丧命。我们在这样的故事中,其实读到的既有纪晓岚的人生智慧,也有丰富的历史背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