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50、60年代的散文.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504213 上传时间:2019-09-04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52.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50、60年代的散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第三章50、60年代的散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第三章50、60年代的散文.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第三章50、60年代的散文.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第三章50、60年代的散文.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50、60年代的散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50、60年代的散文.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50、60年代的散文,第一节 散文创作概况 (一)“大散文”观念,即将通讯、特写、报告文学、 回忆录、游记、小品、随笔、传记文学、杂文、散文诗等,统统归纳于散文这一体裁。,2、其整体趋向是:,个性意识的淡化,群体意识的强化,散文从自我内心的观照转向身外大事的观照; 审美观念的削弱,功利观念的强调,工具论取代了自娱论; 主观抒情成分减弱,客观记叙成分增强,抒情小品体制让位给通讯特写体制; 以文化现代化为核心的西方热消退,民族化、大众化运动勃兴,散文由多元的横向借鉴转向单一的纵向继承。”,(二)发展概况:,(1)从50年代初期到50年代中期前后,是纪实性的散文兴盛的时期。主要形式是文艺通讯

2、和报告文学,人物传记和个人自传性质的作品。,报告文学,(1)反映抗美援朝的报告文学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中间、刘白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进和华山、靳以、菡子等人的作品集; 合集朝鲜通讯报告选、志愿军一日和志愿军英雄传; 巍巍的成功在于:在通讯的底色上涂上了浓重的抒情色调,使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为通讯的“文学化”探索出了一条可喜的新路 (2)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祖国壮丽山河 秦兆阳王永淮、李若冰陕北札记,有小说化倾向。 (3)56年干预生活的报告文学: 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艺术散文,1956年提出复兴散文,继承“美文”的传统。散文由写事件向写意境转化,审美功能、抒情性

3、加强. 原因: 1.1956年,政治安定、思想活跃、百业俱兴.充满了生机与希望。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完成,国内呈现了一派建设社会主义、向科学与文化进军的繁忙景象; 2.作协第二次理事会、全国青年文学创作者会议相继召开,毛泽东、陈毅号召作家们努力繁荣文学创作,满足人民对文学的殷切期望。,陆定一代表党中央向文艺界、知识界传达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导方针,激发了作家、学者的创造热情. 3.中共八大召开,宣布大规模的、群众性的阶级斗争已基本结束,提出了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的观点,号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速社会主义建设. 这一切都有助于形成一种自由、宽松、活跃的气氛.,作

4、品: 周立波灯,老舍养花,杨朔香山红叶,秦牧社稷坛抒情,魏巍我的老师,丰子恺庐山真面,姚雪垠惠泉吃茶记,菡子的小牛秧子,郁风浩伯伯三十年的医生,万全搪瓷茶缸,徐迟归来,徐开垒竞赛,沈从文天安门前,李根全关于金达莱的传说,晓立节序、风俗和艺术,葛洛龙店乡的喜日,肖凤豆芽菜和小松树,茅盾斯德哥尔摩杂记,峻青欧行书简,碧野天山景物记. 另有:巴金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P25-28 沈从文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P28-30,本阶段艺术散文的倾向(第一次崛起) (一)题材较为开阔。 写“养花”、“吃茶” ;“游山”、“赏秋” 也出,搪瓷“茶缸”,“金达莱”、“五色土”。作为个人的情趣、嗜好,它们开始明显地复

5、归。 (二)思想、文笔洒脱。 晓立的节序、风俗和艺术,描述了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化”、“贫乏”现象,惠泉吃茶记批评了茶具不整,态度生硬,依赖“虚名”经营生意的情况。 散文写作思想上少有顾忌,文笔上也较通脱,颇有锋芒与才性这不仅在前几年很罕见,而且此后(直至“文革”结束)再无显现。,(三)散文名家都在这一年奠定了他们创作的基本格调。 杨朔香山红叶标志了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期; 秦牧社稷坛抒情是他由杂文、小品转入散文创作的重要起点; 魏巍我的老师是他写的最“纯正”的一篇散文; 老舍的养花他建国后写得最轻松最见个性的散文。 (四)开始出现了散文“小说化”的倾向。 何为的第二次考试,白桦的洛灯灯火,筱石的

6、入学,谷峪的挂起了防火旗之后,李纳的一次会见等,离开了艺术散文写“我”、主“情”、讲“散”、求“美”的内向化之路。,杂文,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社会政治情况的变化,杂文创作的批判和讽刺的锋芒开始减弱和走向萎缩。虽然在50年代中期因为“双百”方针的感召而出现了短暂的复苏,但很快便遭受到更严厉的批判和打击。 50年代初仅有马铁丁的思想杂谈,双百时期出现巴人、茅盾、叶圣陶、任晦等人的杂文。,巴人的况钟的笔,通过况钟 三起三落的用笔过程,阐明了“笔下有人”的道理,说明了要在主观主义、官僚主义这两支笔锋中间“杀出一条真理的路来”需要大勇气、大智慧。 严秀的九斤老太论对那些保守的“老太”们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7、 任晦废名论存疑 江有生行行有禁忌,事事得罪人 金绣龙何必曰利 秦似比大和比小 唐弢“言论老生” 闻壁八股文种种,250年代中后期到文革以前的散文,(1)抒情散文繁荣:1961年被称为散文年 原因: A.理论的倡导。1961年上半年人民日报开辟的“笔谈散文”专栏,对散文的文体特点、创作规律和历史传统等重要理论问题以及古今散文的一些名篇佳作,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评析,使散文作家开始有了艺术追求的自觉和学习借鉴的对象,在创作中更加重视构思和传达的技巧,使文艺性散文的创作在艺术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B.现实政治的需要。以经历了“大跃进”的挫折和三年困难时期,需要发扬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精神,用爱国主义

8、和革命传统激励人民群众,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也需要文艺性的散文这种自由灵活、感染力强的形式发挥宣传教育作用。 C.文艺政策的调整。60年代初文艺政策的调整所带来的短暂的“百花齐放”的局面,也给文艺性散文的创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艺术环境。,杨朔的茶花赋樱花雨雪浪花 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红玛瑙樱花漫记 秦牧的花城古战场春晓 吴怕萧的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 曹靖华花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 巴金的从镰仓带回的照片 冰心的樱花赞 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 丰子恺的上天都 翦伯赞的内蒙访古 于敏的西湖即景 唐弢的琐记 魏钢焰的船夫曲 严阵的牡丹园记 冯牧的湖光山色之间等都在这一年内问世。,本阶段艺术散文特点(第二次崛

9、起),(一)散文的主体意识有所增强。着“我”之色、显“我”之情的作品显然增多,“报道化”、“小说化”的倾向有所克服。象荔枝蜜、雨中登泰山、长江三日、从镰仓带回的照片等,都通过“我”的志向、性格、胸襟、情趣表现出了活泼的人格力量。,(二)艺术水准有明显提高。精雕细刻、严谨求工。 杨朔的“以诗为文”的追求,刘白羽的“以情牵论”的努力,秦牧的“知识小品”的色彩,巴金的“促膝絮谈”的情味,吴伯箫的“状物成赋”的特点,曹靖华的“诗乐合一”的探索等。 (三)开始了散文“理论建设”的工作,并对创作产生了有益的影响。“笔谈散文”是建国后唯一的一次规模盛大、作者众多、涉猎广泛的理论探讨。,(2)报告文学在思想艺

10、术上都有突破。,报告文学创作不但数量众多,而且在艺术上也大多突破了新闻通讯的文体局限,比较注重材料的选择和主题的提炼,以及精心的结构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因而文学性大为加强。 穆青等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佟西文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魏钢焰红桃是怎么开的、徐迟火中凤凰、黄宗英小丫扛大旗,(3)革命回忆录、史传文学有了长足的发展,50年代中后期,由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年”征文活动和“大跃进”期间群众性的文学创作热潮的推动,革命回忆录和“三史”(公社史、工厂史、部队史)的写作,取得了重要的收获。 烈火燎原、红旗飘飘 陶承我的一家、陈昌奉跟随毛主席长征、缪敏方志敏战斗的一生、邓洪潘虎、罗广斌等在烈火中永

11、生、杨植霖等王若飞在狱中,(4)杂文创作:,杂文由讽刺世事的硬骨头到注重知识传授的引导、谈心式的软性风格。 以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 (邓拓、吴晗、廖沫沙)和长短录为代表的杂文创作,用“以古论今”的方式,通过介绍历史知识,针对现实问题发表议论,将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熔为一炉,创造了一种“知识性杂文”体裁,推动了杂文创作的发展。 虽然缺少批判和讽刺的锋芒,但能给人以知识和教益,平易、委婉、朴素,其中也蕴含着他们对生活缺陷的敏感关切以及质疑性的批判。,第二节 杨朔、刘白羽、秦牧、吴伯萧的散文,一)杨朔的散文 1、生平及创作: 杨朔(19131968),山东省蓬莱人。 1956年开始致力于散文创作,

12、当代“诗体散文”的开创者。 主要的散文作品:香山红叶、雪浪花、海市、荔枝蜜、京城漫记、泰山极顶、樱花雨等。,2、特色及风格,杨朔明确提出了“以诗为文”的艺术主张。 “我素来喜欢读散文。常觉得,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 “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 “动笔写时,我也不以为自己是写散文,就可以放肆笔墨,总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章。”,杨朔散文的突出贡献_杨朔式的“诗体散文”。 (1)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提取富有诗意、宏大政治性主题,使之带着时代的气息,是“历史洪流中的一朵浪花,时代琴弦上的一声绝唱”。 香山红叶里,“越到老秋,越红得可

13、爱”的双关写法,使香山“红叶”和“老向导”随着文章内容的渐次展开而逐步靠拢、贴近,终于相互沟通,融为一体,在象征的巧用中漾出了新清的诗意; 茶花赋中,一句“童子面茶花开了”象诗眼一样,使画出“祖国”面貌特色的“难题”迎刃而解,全文诗意顿生 。,2)寻求清新隽永的诗的意境,能够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海市写奇异的海上幻景,把海市蜃楼写得影影绰绰、飘飘缈缈,有仙风扑面之感; 泰山极顶写山是“眉目分明”,写古松是颜色“浓得好象要流下来”,天光山色,流水松涛,“整个山河都在欢腾着”; 雪浪花姑娘们嬉戏海边观赏浪花击打礁石、“老泰山”妙语解疑,欢快奇警,富有境界; 荔枝蜜“我”沉吟地望着远方,辛劳的农民们

14、正在水田里俯身插秧,画面开阔、静谧,令人遐想。,(3)结构曲隐、布局精巧,深得古典诗词结构严谨之妙。,A.讲究“起笔”,先声夺人,起势不凡; B. 波澜跌宕,往复三折,极尽“转弯”之能事,以收“曲径通幽”之妙; c.“卒章显志”,认识骤然升华,顺势翻出新意,从容“点睛”,含蓄止笔。 严谨的结撰功夫,使作品似精心修剪的盆景。 (4)语言苦心经营、精心锤炼,清新柔婉。既有口语的明白畅达、简洁朴素,又显得含蓄隽永、精练醇厚。,3、缺陷:,散文具有小说化、通讯化倾向,偏离散文的内在轨迹。 表现自我不足,将自我置换为普通劳动者。 结构模式化,开头设悬念,中间记人或记事,结尾夹叙夹 议,卒章显志。 文章雕

15、琢痕迹较重,失之太“做”.,作品欣赏 雪浪花,凉秋八月,天气分外清爽。我有时爱坐在海边礁石上,望着潮涨潮落,云起云飞。月亮圆的时候,正涨大潮。瞧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滚滚滔滔,一浪高似一浪,撞到礁石上,唰地卷起几丈高的雪浪花,猛力冲激着海边的礁石。那礁石满身都是深沟浅窝,坑坑坎坎的,倒像是块柔软的面团,不知叫谁捏弄成这种怪模怪样。 几个年轻的姑娘赤着脚,提着裙子,嘻嘻哈哈追着浪花玩。想必是初次认识海,一只海鸥,两片贝壳,她们也感到新奇有趣。奇形怪状的礁石自然逃不出她们好奇的眼睛,你听她们议论起来了:礁石硬得跟铁差不多,怎么会变成这样子?是天生的,还是錾子凿的,还是怎的?,“是叫浪花咬的,”一个欢

16、乐的声音从背后插进来。说话的人是个上年纪的渔民,从刚拢岸的渔船跨下来,脱下黄油布衣裤,从从容容晾到礁石上。 老渔民慢条斯理说:“咬你一口就该哭了。别看浪花小,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心齐,又有耐性,就是这样咬啊咬的,咬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哪怕是铁打的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儿。姑娘们,你们信不信?”,香山红叶,老向导就在满山的红叶香里,领着我们看了“森玉笏”、“西山晴雪”、昭庙,还有别的香山风景。下山的时候,将近黄昏。一仰脸望见东边天上现出半轮上弦的白月亮,一位同伴忽然记起来,说:“今天是不是重阳?”一翻身边带的报纸,原来是重阳的第二日。我们这一次秋游,倒应了重九登高的旧俗。 也有人觉得没看见一片

17、好红叶,未免美中不足。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藏到我心里去。这不是一般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不用说,我指的是那位老向导。,茶花赋,久在异国他乡,有时难免要怀念祖国的。怀念极了,我也曾想:要能画一幅画儿,画出祖国的面貌特色,时刻挂在眼前,有多好。我把这心思去跟一位擅长丹青的同志商量,求她画,她说:“这可是个难题,画什么呢?画点零山碎水,一人一物,都不行。再说,颜色也难调,你就是调尽五颜六色,又怎么画得出祖国的面貌?”我想了想,也是,就搁下这桩心思。 今年二月,我从海外回来,一脚踏进昆明,心都醉了。我是北方人,论季节,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雪,水瘦山寒,

18、云南的春天却脚步儿勤,来得快,到处早像催生婆似的正在催动花事。,(二)刘白羽的散文,1、生平及作品:(19162005),北京人。1938年到延安,是一位经受过战火锻炼的战地通讯作家。 50年代后主要从事散文报告文学写作。主要作品日出、长江三日、樱花漫记、灯火、红玛瑙 其散文创作“全景”取材、从大处着笔,具有一种宏阔的规模和气势。文章具有逻辑的和理性的穿透力量,给人以思想启迪。,2、写作特征:,(1)情感空间的广阔 展现生活海洋的丰富和辽阔,情感空间广阔。由眼前的景物人事推及四面八方、过去未来。(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 (2)哲理思索的深邃 洋溢着激越的时代激情和革命的情怀,追求“急流勇进之

19、美”。 剪取那能振奋人心、鼓舞斗志的“大时代”的一角。炽热的战斗,勇猛的进军,沸腾的工地,雄壮的欢歌,成了他作品的主要内容。 写景_高山、大海,日出、黎明,不灭的灯光、奔泻的江河,以及那在风狂浪险中拚搏奋进的一叶扁舟。,刘白羽的散文中的哲理 可以称之为革命的哲理或革命者的人生哲学。这种思索联系比较深远的背景和涉及比较丰富的人生阅历与书本知识,所以又有比较厚重的历史感和比较普遍的启示意义。,3)结构大开大阖、汪洋恣肆,善用对照、反复。通过由此及彼的艺术联想,把他对于现实与历史的丰富的经验和感受组合成一个整体的艺术空间,展示了一幅幅无比壮阔的生活画面。 从眼前的日出景象,到世界各地和个人的经历中看

20、到的未能看到的种种日出。 从写三峡的风光和气势到与三峡有关的诸多山川名胜、历史人物、都市景观、民间传说,世界革命历史人物。 4)语言色彩绚丽,气势磅礴,形成粗放、雄健的风格和一泻千里的气势。,3、缺陷:,取材的相近使文章主题显得重复与单调,而激情的过于奔放和歌颂的过度拔高也使作家个体的“小我”不断向“阶级”“国家”的“大我”膨胀,形成了一种散文的“自我膨胀”模式,以致使文体中阶级、国家、人民的情感比重大,“小我”的人生况味欠缺。,长江三日 刘白羽,十一月十七日 雾笼罩着江面,气象森严。十二时,“江津“号启碇顺流而下了。在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后,江面突然开阔,天穹顿觉低垂。浓浓的黄雾,渐渐把重庆隐去

21、。一刻钟后,船又在两面碧森森的悬崖陡壁之间的狭窄的江面上行驶了。,你看那急速漂流的波涛一起一伏,真是“众水会万涪,瞿塘争一门“。而两三木船,却齐整的摇动着两排木桨,象鸟儿扇动着翅膀,正在逆流而上。我想到李白、杜甫在那遥远的年代,以一叶扁舟,搏浪急进,该是多少雄伟的搏斗,会激发诗人多少瑰丽的诗思啊!不久,江面更开朗辽阔了。两条大江,骤然相见,欢腾拥抱,激起云雾迷蒙,波涛沸荡,至此似乎稍为平定,水天极目之处,灰蒙蒙的远山展开一卷清淡的水墨画。,夜间,九时余从前面漆黑的夜幕中,看见很小很小几点亮光。人们指给我那就是长江大桥,“江津“号稳稳地向武汉驶近。从这以后,我一直站在船上眺望,渐渐的渐渐的看出那

22、整整齐齐的一排象横串起来的珍珠,在熠熠闪亮。我看着,我觉得在这辽阔无边的大江之上,这正是我们献给我们母亲河流的一顶珍珠冠呀!再前进,江上无数蓝的、白的、红的、绿的灯光,拖着长长倒影在浮动,那是无数船只在航行,而那由一颗颗珍珠画出的大桥的轮廓,完全象升在云端里一样,高耸空中,而桥那面,灯光稠密的简直象是灿烂的金河,那是什么?仔细分辨,原来是武汉两岸的亿万灯光。当我们的“江津“号,嘹亮地向武汉市发出致敬欢呼的声音时,我心中升起一种庄严的情感,看一看!我们创造的新世界有多么灿烂吧! 1960年,关于长江三日(陈思和),长江三日写于大跃进失败之后,作者不断强调战胜阻碍、向 前航行的意义。文章中不断出现

23、 这类象征性的意象,一会儿是险 峻的峡谷中“一注阳光象闪电样 落在左边峭壁上”,一会儿是“ 一只逆流而上的木船,看起来这 青滩的声势十分吓人,但人从汹 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途径, 也就战胜大自然了”,等等。,“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这时一种庄严而又美好的情 感充溢在我的心灵,我觉得这是我所经历的大时代突然一下集中地体 现在这奔腾的长江之上。是的,我们的全部生活不就是这样战斗、航 行、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吗?我们的哲学是革命的哲学,我们的 诗歌是战斗的诗歌,正因为这样我们的生活是最美的生活。列宁 有一句话说的好极了:“前进吧!这是多么好啊!这才是生活啊!”,长江三日对三峡景物的描写, 不

24、论是瞿塘峡的险峻、巫峡的秀美还是西陵峡的凶恶,都有出色的描 绘。正如汉赋浸透了汉帝国刚建立时的精神气韵一样,这个作品也 显示了对国家政权的膜拜和信念,甚至比汉赋表现得更为直接。 长江“开阔狭窄开阔”的旅程, 使他产生“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想象,于是他的 旅程也就带上了意识形态的象征色彩.,这 篇文章的最后面对冷战时代的“ 世界”,它歌颂“今天我们整个 大地所吐露出来的那一种芬芳、 宁馨的呼吸,这社会主义的呼吸, 正是全世界上,不管在亚洲还是 欧洲,在美洲还是在非洲,一切 先驱者的血液,凝聚起来,而 放射出来的最自由最强大的光辉。”这种声音已经是直接代时代抒情 了。 作品的抒情主体是一个

25、“我”,但这个“我”最 后都不是个人,而是“历史”、“现实”、“时代”的化身,当个人 毫无保留地参与到时代共名的宣传之中,个人事实上已经不再是个人 了,所以这个“我”的抒情才能有那么大的豪情与气魄。,(三)秦牧的散文,秦牧的散文是以知识性、趣味性和哲理性的结合为特征的。带有抒情色彩的夹叙夹议的文艺随笔和小品。 名篇: 社稷坛抒情、土地、古战场春晓、花城 知识小品是指那些采用夹叙夹议的笔法,在道古论今中明晰事理,在谈天说地中蕴藉知识,有抒情,重理趣,力求达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的一类散文文体。这种文体构架的核心是知识的孕育与播扬,知识性成为思想性得以存在和呈示的注释,成为趣味性得以展现的

26、载体。,1、题材广阔、涉笔成趣、花鸟鱼虫、珍禽异兽、风土人情、逸闻趣事、史实传说,是一座内容丰富的花城。 2、善于借助一什一物展开联想,在想象中夹叙加以扩展知识、辨析名物、洞察事理,谈天说地,道古论今,形成一种知识小品性的散文。,土地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从贵族到平民,从农夫到士兵,从礼仪到习俗,从耕耘到收获,从裂土封疆到殖民掠夺,从农民战争到土地改革,等等,这些隔着遥远时空的人事和互不相关的知识,经过作者的精心组织,从总体上显示了土地这个人类生存之母所经历的历史沧桑和时代变化。 让我们捧起一把泥土来仔细端详吧!这是我们的土地呵!怎样保卫每一寸的土地呢?怎样使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它的巨大的潜力,一天

27、天更加美好起来呢?党正在领导和率领着我们前进。青春的大地也好象发出巨大的声音,要求每一个中国人民都作出回答。(土地结尾),古战场春晓盘桓在这个古战场上,想着帝国主义已经日近黄昏了,眺望早降的绿野春光,随着庄稼的香气扑人而来的,是许多凝聚着古人感情的诗句:“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呵,我们美丽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社稷坛抒情我仿佛曾经上溯历史的河流,看见了古代的诗人、农民、思想家、志士,看他们的举动,听他们的声音,然后又穿过历史的隧洞,回到阳光灿烂的现实。啊,做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子孙是多么值得自豪的一回事!做今天的一个中国的儿女是多么值得快慰的一回事!回溯过去,瞻

28、望未来,你会觉得激动,很想深深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想好好地学习和劳动,好好地安排在无穷的时间之中一个人仅有一次,而我们又恰恰生逢其时的宝贵的生命。 啊,这座发人深思的社稷坛!,3、结构布局却极有条理,动静张弛、直曲收放,调度得当。语言文白雅俗、浓淡粗细搭配得当。 散文像“扇面小幅,尺素之间,竟有烟波云海,幽谷峻崖,象牙雕,橄榄雕之类,小小一片一粒之间竟有许多的人物形象,使我们目注神驰” 秦牧 不足:有些篇章取材雷同、语言铺陈冗赘,抒情性的欠缺。其写作主旨是立足于“共产主义思想”的宣教,偏重于阐释正面的道理,强调知识的丰富、论说的精微,以谈天说地、论古道今的“知识”“替代自我”形成的散文创作模式

29、。,吴伯萧的散文,“散文界的无花果” “淳厚朴素见风华” “他的文章质朴、味厚,他把浓郁的感情揉进朴素的文字里,从不使用华丽的词藻,从不多加一点可有可无的装饰,那简洁的语言,淡雅的叙述,象一位身穿土布衣裤、家做布鞋的村姑,她脸上没有脂粉,但那种自然的美,那种天然的健康,比艳丽的浓妆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张志民),吴伯萧(19061982)山东省莱芜市,名山屋、山荪,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芦沟桥事变起,他以老师身份带一批同学“揭竿而起”,投奔延安。先后担任陕甘宁教育厅教育科长、文化协会秘书长、延安大学和华北大学教授,建国后,担任了东北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东北师范大学副教务长兼文学院长

30、;第一次文代会被选为理事,被任命为秘书长,后又担任了东北教育学院副院长、人民出版社付社长兼总编辑、文联委员、社科院文研所副所长等职务。,作品:波罗的海,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吴伯萧散文集中。散文南泥湾、一坛血、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 其散文作品勾画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许多重要画面,呈现了一个执著追求革命和艺术的知识分子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内心世界,也展示了一个散文艺术家在创作道路上不倦地探求和创新的轨迹。,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延安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人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要坚持和弘扬延安精神。,特色: 以记叙延安生活的一组散文影响最大 1.真诚挚切,蕴藉深沉,纯朴素雅,以丰厚的内涵发人深醒,以隽永的情思引人遐想。 2.记事、咏物.写人,思力深厚,委婉中具骨力。富有现代文人气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吴伯萧的散文思想深刻,文字质朴,大地自然和人情世故交错叠合,社会风物与历史沉思交织,融注着对生活的深层憬悟和对民族历史、生命现象、生活态度、以及入生真谛的诠释,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风度,凛然自成一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