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504397 上传时间:2019-09-04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92.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二、农业合作化进程的加快和迅速完成,三、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迅速完成,四、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迅速完成,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形成,1952年下半年开始酝酿,1953年8月正式提出,1953年12月,毛泽东主持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全国掀起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热潮。,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产生背景,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不适应,在工业化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苏联的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但在国民经济恢复发展过程中,已暴露出一些问题:优先发展重工业需要加强计划管理,这就使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与政府要求的资源配置集中化、计划化不相适应;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我国社会发展方向受国际国内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两大阵营的对立中,中国别无选择地站在苏联一方,自然要影响到国内社会制度的选择和变化;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社会主义目标,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可能超出苏联

3、创造的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和模式。,3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1)重新解释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关系,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3)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而斗争。社会主义工业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将发展重工业作为工业化的中心环节;二是优先发展国营经济并逐步实现对其他经济成分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的社会主义比重不断增长。,1以发展和巩固互助组为中心(1949-1953.10),二、农业合作化进程的加快和迅速完成,1951年党内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讨论,两种意见:以刘少奇为代表,认为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下,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形

4、式来取代农业私有制和家庭经营是错误的;以毛泽东为代表,认为既然西方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工场手工业阶段,即在生产工具没有发生较大变化而主要依靠分工来形成新生产力的阶段,那么在中国农村,依靠农业合作社的统一经营也可以形成新的生产力并取代农民的家庭经营。,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1951年9月),决议既体现了毛泽东的思想,即将农业生产互助组织作为中国农村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形式,又提出要注意保护农民从事家庭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特别是对发展农业互助合作的高级形式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一定要视条件是否成熟而定。决议初步设计了中国农业合作化的框架,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是按照这个设计进

5、行的。,恢复时期合作化发展概况,1951年底,全国参加互助合作组织的农户共2100.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19.2%,其中,参加互助组2100万户,共组成467.75万个互助组;参加初级社的1588户,共组成129个初级社;高级社仅1个,共有30户农民。1952年底,参加互助组织的农户4542.3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9.95%,其中绝大部分是参加互助组,参加初级社农户仅为57188户,共组成3634个初级社。,1952年冬合作化中的急躁倾向,决议重点反对右倾思想。1952年5月,中共中央转发东北局关于推进农业合作化的决议(草案)草案认为:(1)东北地区在个体经济基础上自发发展的资本主义因素日益严

6、重,让资本主义因素无节制的滋长,显然是错误的;(2)东北地区已经在个体经济基础上,普遍而大量的发展了互助合作经济,强调条件不成熟的右倾思想必须批判和克服;(3)每个共产党员必须明确今后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是合作化。,1952年8-9月的全国第二次互助合作会议强调与自发资本主义倾向的斗争。1952年秋,农村开始进行整党,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明确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在此期间,报刊、广播大量报道农业生产合作化的成功经验。,1953年合作化的发展概况,1953年3月,中共中央鉴于1952年冬、1953年春许多地方在互助合作运动中发生急躁冒进倾向、不顾条件的去发展初级社的情况,决定农业生产合作社仍停留在重点试

7、办阶段,发展和巩固互助组仍是互助合作运动的中心环节。据1953年11月的统计,参加农业互助组织的农户达到479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3%,其中绝大多数仍是互助组,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仅27.3万户,约占参加农业互助组织农户的0.57%。,毛泽东对合作化的推进,1953年10月15日,毛泽东在同陈伯达、廖鲁言谈话时,强调要办好农业生产合作社,并以此带动互助组大发展,这实际上否定了由邓子恢提出并于10月4日得到中央统一的“当前农业生产互助运动应以发展和巩固互助组为中心”的主张,把重点转向了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2以发展初级社为中心 (1953.10-1955.7),毛泽东加快合作化的原因,(1)毛

8、泽东根据“一五”头一年就出现粮食和副食品供应紧张局面和农业合作社的增产的成绩,指出小农经济与社会主义工业化不相适应;(2)对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存在疑虑。“对于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如果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难道可以说既不走资本主义的道路,又不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吗?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如果又不搞社会主义,那就要两头落空。,1953年10-11月的第三次互助合作会议,会议期间,毛泽东直接对1953年春开始的纠正急躁冒进的工作提出了批评。会议改变了主要着眼点是发展互助组的方针,明确强调要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会后,12月16日中

9、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提出必须采用说服、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使农民自愿联合起来,要求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给农业生产合作社以适当的物资援助,要求到1954年秋,合作社应由1953年的1.4万个发展到3.58万个。要求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即到1957年,全国农业生产合作社应发展到80万个,那时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将占全国总农户的20%左右。这个决议标志着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中心已有发展巩固互助组转变为巩固初级社。,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计划一再被修改,1953年底和1954年初,农村再一次掀起互助合作运动的高潮。1954年4月,

10、确定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发展到30万或35万个,1957年发展到130万或150万个,比例提高到35%。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60年前后)在全国基本地去争取实现基本合作化。1954年10月,把1955年发展到30万或35万个的数字,提高到1955年春耕以前发展到60万个。,1953年至1955年合作化发展概况,1953年合作社为1.4万个,1954年春增加到10万个,到1954年秋收前又新建12万个,1954年冬和1955年春又掀起全国建社浪潮,到1955年3月,全国农业合作社发展到67万个,经过整顿,减为65万个。1955年初起直到7月,合作社进入整顿阶段。,快速发展中的问题及整顿,合

11、作社的快速发展,造成的问题很多,比较突出的有:(1)帮助合作社建社整社的干部严重短缺,(2)严重缺乏称职的财会人员,(3)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普遍较低。1955年1月,中央农村工作部的工作重心转向整顿、巩固现有合作社,其重点是协助河北、浙江、山东等合作社发展较快的省搞整顿工作。毛泽东提出“停、缩、发”的方针。,毛泽东的“五月变化”,自5月至7月,毛泽东对邓子恢开始是警告,进而是批评,且不断升温。但邓子恢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以致毛泽东说:“你的思想要用大炮轰!”,3初级社大发展并向高级社过渡 (1955.7-1956),毛泽东与邓子恢的分歧,邓子恢坚定地执行毛泽东在十年至十五年或更长一点时间内完

12、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同时认为过急不行,必须稳步地循序渐进。在对富农经济、农民私有制等问题上邓子恢与毛泽东也存在明显分歧,这不是农村发展方向上的分歧,而是具体政策上的分歧,即农村互助合作发展步骤的分歧,而毛泽东当时却把它看作是农村发展方向,即走什么道路的分歧了。,1955年7月,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社问题,在回顾和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合作化方针和实践结果后,对邓子恢进行了严厉批评,认为在合作化问题上,邓子恢及有些人象小脚女人一样,已经落在了群众运动后面。农业合作化目前不是“下马”问题,而是赶快“上马”问题。毛泽东这一报告的发表,标志着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入

13、高潮。,“我们的某些同志却像一个小脚女人,东摇西摆地在那里走路,老是埋怨旁人说:走快了,走快了。过多的评头品足,不适当的埋怨,无穷的忧虑,数不尽的清规和戒律,以为这是指导农村中社会主义群众运动的正确方针。”,1955年10月,中共七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批评右倾保守思想、“小脚女人”、右倾机会主义,规定比较先进的地方1957年春季以前、全国大多数地方1958年春季以前基本上实现半社会主义合作化,并提出有重点的试办高级社。,初级社的大发展,1955年底,全国初级社的数量由年中的65万个增加到190万个,入社农户已占全国农户总数的63%左右。到1956年3月,全国就基本上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入社农

14、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0%,到年底,则达到97%。,高级社的大发展,1956年春全国农村又掀起了建立高级社的高潮。在1955年7月农业合作化高潮前,全国参加高级社的农民仅4万户,到1956年3月,参加高级社的农民已达6000万户,到年底则达到10742万户,已占入社农户总数的90%以上。,1950年7月,中华全国合作者第一次代表会议,三、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迅速完成,1重点试办、典型示范(1949-1952),刘少奇:“关于手工业生产社的问题,应以组织独立手工业者和家庭手工业者为主。这种合作社主要是供给原料,推销成品,尽量不要采取开设工厂的方式。”,1951年6月,全国合作社第一次手工业生产

15、会议,会议制定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会后,各地根据会议要求和上述章程,对现有的合作社进行了整顿。因为当时许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是以土改斗争果实入股、采用劳资分红办法组织的,大部分社员并不参加合作社生产,因此不符合合作社性质。,主要形式:手工业合作小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只对同国计民生关系较大的棉织、针织、铁木工具等行业,重点试办手工业合作社;对于一般行业,则从供销入手,通过供给原料,收购成品,组织生产合作小组。这种形式在当时是主要的。,据1950年底统计,全国有1326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社员26万人,股金151万元。经过1951年下半年的整顿,到年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社员有26万

16、减至13.9万。到1952年底,全国共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2600多个,社员达到25.7万,年产值将近3976万元。,发展概况,2手工业合作化的普遍发展(19531955),确定了对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和政策,在方针上,应当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在组织形式上,应当是由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方法上,应当是从供销入手,实行生产改造;在步骤上,应当是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确定手工业合作化的对象是手工业独立劳动者、家庭手工业者、手工业工人;发展合作社的重点应是手工业比较集中的城市和城镇。,中华全国合作总社第三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1953.11),19

17、53-1954年:手工业合作化的稳健发展,1953年年底,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4629个,从业人员达到27.1万,产值4.86亿元,分别占同期手工业从业人员和总产值的3.5%和5.3%。发展比较稳健,合作社的效益也比较好。,1954年底,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供销生产合作社、供销生产小组达41000多个,比1953年约增加8倍多;社员达113万多人,比1953年约增加2.7倍。手工业生产合作组织的总产值为11.6亿元,比1953年约增加1.1倍左右。,中华全国合作总社第四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1954.12),确定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为“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18、。确定1955年手工业改造的中心任务是:把手工业主要行业的基本情况继续摸清楚,分别轻重缓急,按行业拟定供、产、销和手工业劳动者的安排计划,以便有准备、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改造;整顿、巩固和提高现有社(组),每一县(市)分别总结出主要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整顿的典型经验,为进一步开展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奠定稳固的基础。在上述两项工作的基础上,从供销入手,适当地发展新社(组)。,1955年,手工业合作化的较快发展,全国手工业合作社发展到20928个,比上年增加近1倍;从业人员97.6万人,占全国手工业从业人员的11.9%;产值13.01亿元,占全国手工业总产值的12.9%。,3手工业合作化高潮(1

19、956),1955年底以前手工业合作化的普遍发展,为手工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打下了基础,而1955年下半年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有力的推动了1956年上半年手工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1956年1月,北京市率先实现手工业合作化,紧接着,天津、南京、武汉、上海等大城市在几天之内也先后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到2月20日,全国已有143个大中城市和691个县的手工业全部或基本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到1956年6月,除某些边远地区,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的发展概况,单位:%,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情况,1私人资本主义开始向国家资本主义发展(1949-1952),四、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迅

20、速完成,向私人资本加工、订货和收购产品,主要是帮助私营工商业克服生产经营上的困难;同时,国家为了掌握货源,稳定市场,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据统计,1952年加工、订货、统购、包销、收购的产值从1949年占私营工业总产值的11.88%上升为56.04%。即私营工业的一半以上已经纳入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私营工业中的公私合营,主要来源有三:(1)由有官僚资本投资和有敌伪财产的企业经过清理、整顿、改组而成的;(2)“五反”运动以后,将资本家违法所得转为公股实行合营的;(3)一部分财务发生困难的大工厂,由于要求国家投资,也实行了公私合营,如永利化学工业公司。1952年,公司合营的工业企业

21、有997户,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5%,但其资本额已占公私合营和私营工业全部资本的24.5%。,私营金融业的全行业公私合营,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私营银行、钱庄,一方面实行严格的行政管理,限制其投机和动;另一方面,在国家银行领导下,疏导其资金,使之用于正当工商业的放款,并且逐步组织他们联合放款、联合经营业务。1952年“三反”、“五反”以后,私营行庄普遍经营困难,资本家纷纷要求把行庄交给国家实行全行业的联合管理。国家于1952年12月对私营银行、钱庄实行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组成公私合营银行,在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下经营业务。,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方式的确定,2公私合营的扩展,1953年5月,李维汉提

22、出:“经过国家资本主义特别是公私合营这一主要环节,实现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变革”,被中共接受。原因(1)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正酝酿过渡时期总路线,迫切需要寻找一种适合中国国情而不同于苏联东欧没收方式的渐进改造方式;(2)由于五反运动,资本家已不敢管理,为国家通过参股接管企业创造了条件;(3)国家已经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原料、资金短缺和必须有国家统筹安排必不可少,公私合营,即从内部控制企业,比加工订货等从外部调控更有效。,私营工业的公私合营,1953年12月,提出在两个五年计划内完成对雇用10个工人以上私营工厂的公私合营。到1954年底,全国公私合营企业的户数已达到1746户,职工人数为53.3万人,产

23、值51.1亿元,分别占全国公私合营和私营工业职工和总产值的23%和33%,实行公私合营的私营企业一般都是有发展前途并且职工人数在1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由于截至1954年底所有实行的公私合营都是单个企业分别进行的,当时称之为“吃苹果”。,对私营商业的改造,以1953年底实行粮油统购统销为契机,国家首先对粮油私营批发商进行了令其转业或淘汰的改造。1954年,国家又通过对重要生产资料和工业原料实行国营商业控制的计划供应、禁止私商自营一般商品的进出口业务,又迫使一批私营大批发商转业或停业。私营大批发商被基本消灭后,从1954年下半年起,国家着手改造剩下的经营次要商品的较小批发商,即根据不同情况,对这

24、些批发商采取“留、转、包”等不同的改造步骤和方式。,3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迅速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方针的确立,1955年4月,确立“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即在合营过程中,应着眼于整个行业,采取以大企业带中小企业,以先进带落后的办法,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改组、合并,然后再进行公私合营。这种按行业对私营企业进行整体改造、统筹安排的设想,实际上是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开始。,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1956年1月起,全国掀起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1月10日,北京市实现了全市私营工商业的公私合营。紧接着,这种方式就在全国各个城市迅速推广。到1月底,上海、天津、广州、武汉、西安、沈阳等大城市,以及5

25、0多个中等城市,相继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到3月底,除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基本上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到1956年底,全国私营工业户数的99%,私营商业户数的82.2%,分别纳入了公私合营或合作社。,4资方人员的安排和“定息”,资方人员的安排,安排私方人员的原则为“量才录用,适当照顾”。所谓“量才录用”,就是根据私方人员的政治态度、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贡献和经营管理才能,妥善地安排他们的工作,使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所谓“适当照顾”,是指在安排工作时,考虑其原来职务、在工商界的代表性以及过去对企业的贡献等因素,并以此给予适当的照顾。,“定息”,“全国公私合营企业的定息户,不分工商、不分大小、不分盈余户亏损户、不分地区、不分行业、不分老合营新合营,统一规定为年息五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