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第一章先秦与秦代建筑的发展先秦与秦代建筑的发展第一节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的发展历史原始社会建筑的发展历史一原始一原始“住宅住宅”半坡土房本图是对原始社会个体土房的想象复原,为半坡半地穴式房屋,造型有如小馒头,前面留有门窗。旁边是它的构架和立面图。我国最初的原始住宅甚至我国最初的原始住宅甚至不能称为住宅,是原始人不能称为住宅,是原始人类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类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后,为了不再风餐露观察后,为了不再风餐露宿而仿宿而仿“建建”的房屋。这的房屋。这种建筑的使用功能可以说种建筑的使用功能可以说是当时建筑的唯一功能。是当时建筑的唯一功能。其主要形式有原始巢居和其主要形式有原始巢居和穴
2、居。穴居。河姆渡遗址干栏式民居复原图半坡村方形大房子复原图原始建筑原始建筑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先民不过是挖土为穴、构木为巢,这些只能算是建筑的雏形。到了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阶段,才算出现了真正的建筑。二巢居二巢居原始巢居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实际上原始巢居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实际上它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大致上它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大致上有单树、多树、原始干栏等几个阶段,有单树、多树、原始干栏等几个阶段,如果要从实际的发展来看,则彼此之如果要从实际的发展来看,则彼此之间又有极慢的过渡,相互之间有一个间又有极慢的过渡,相互之间有一个细致的承继关系。细致的承继关系。云南傣族竹楼原始社会
3、干栏民居想象图,由图可看出它与现代干栏民居相比,更简易,底层也更高。原始干栏原始干栏原始干栏原始干栏虽然原始社会的地面干虽然原始社会的地面干栏住宅,与后世建筑仍栏住宅,与后世建筑仍有天壤之别,但对于远有天壤之别,但对于远古时代的人类来说,已古时代的人类来说,已是一个极大的飞跃。是一个极大的飞跃。三穴居三穴居自然界中天然生成的洞穴,是原始穴居的最初形态,也是它启发了原始穴居的生成。河南仰韶文化遗址窑洞,可以看到地面略凹,并有柱洞。原始房屋遗址穴居是原始社会时期非常重要的穴居是原始社会时期非常重要的“住宅住宅”形式之一,是原始人类对自我的一种形式之一,是原始人类对自我的一种重要保护屏障。虽然在它发
4、展最为成熟重要保护屏障。虽然在它发展最为成熟的阶段,依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住宅,的阶段,依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住宅,但是它对于我国整个的建筑史来说却具但是它对于我国整个的建筑史来说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是后世住宅建筑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是后世住宅建筑的重要源头之一,它由简至繁的逐渐完的重要源头之一,它由简至繁的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让我国整个建筑史的发善的发展过程,让我国整个建筑史的发展与形成成为可能。展与形成成为可能。原始半穴居建筑模型古代文献古代文献易经易经系系辞辞曾记载:曾记载:“上古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5、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穴居是旧石器时代原穴居是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的一种居住方式。始人类的一种居住方式。原始半穴居建筑复原图原始大房子:仰韶文化聚落中的大房子想象图,为半穴居的地面建筑形式,内有简易木架支撑。这是台湾卑南聚落想象图,虽然仍比较原始,但房屋已具有地面建筑的基本形态了。四巢居、穴居的成因与影响四巢居、穴居的成因与影响半穴居是原始穴居向地面建筑发展中的一个状态,本图中的小房子是对原始半穴居的想象复制。半穴居干栏聚落干栏民居的初级形态是原始巢居,本图中是原始巢居经过较大发展后的形态,已形成了地面干栏聚落。巢居与穴居主要发展在我国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又由于两种住宅材料的巢居与穴居主要
6、发展在我国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又由于两种住宅材料的适应度的不同,在长江流域发展的主要是巢居,而在黄河流域发展的主要是适应度的不同,在长江流域发展的主要是巢居,而在黄河流域发展的主要是穴居。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正适合构架透风、轻盈的巢居,而相对来穴居。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正适合构架透风、轻盈的巢居,而相对来说黄河流域气候干燥、寒冷,并有土质细密、适合挖穴的黄土地层。说黄河流域气候干燥、寒冷,并有土质细密、适合挖穴的黄土地层。姜寨遗址比半坡更完整穴居聚落原始巢居最终发展到了地面搭建,离开了对树木的依托,而原始穴居最终也离开了天然洞穴,而建造起了半穴居式的地面房屋。虽然,巢居和穴居虽然,巢
7、居和穴居对于后世建筑来说,对于后世建筑来说,极端原始与不成熟,极端原始与不成熟,但是,对于整个中但是,对于整个中国建筑史来说,原国建筑史来说,原始的、极其简陋的始的、极其简陋的巢居、穴居,却为巢居、穴居,却为其后中国传统建筑其后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没有这些原经验,没有这些原始的住宅,也就没始的住宅,也就没有后来的中国建筑。有后来的中国建筑。北方四合院西北窟洞第二节夏、商、周建筑的发展与形态原始社会没有阶级,人与人之间没有身份地位之高低,所居房屋也没有高低分别,因而建筑也就没有后世那样细致、多样的分类。但从夏代开始,这种情况开始有
8、了根本性的变化。一夏代建筑夏代宫室夏代有了阶级,最高统治者居住上了比一般贫民要好的宫室,比原始住宅有了相对的进步性。夏代宫室组合夏代宫室的整体布局,在考证后复原,已有了一定的组合形式:围廊环绕着主殿,前部设门。夏代民居夏代统治者可以居宫室,贫民居住的依然是原始的土穴式小房子。夏代建筑,特别是夏代早期建筑,虽有了一定的夏代建筑,特别是夏代早期建筑,虽有了一定的细致的分类,但实际上在建筑形态上还是延续的细致的分类,但实际上在建筑形态上还是延续的原始建筑,也就是说,它有所发展,但绝不至于原始建筑,也就是说,它有所发展,但绝不至于跳跃至成熟阶段,而只是在不断地、缓慢地发展,跳跃至成熟阶段,而只是在不断
9、地、缓慢地发展,因而,夏代建筑依然有原始建筑的特征。它的根因而,夏代建筑依然有原始建筑的特征。它的根本性变化在于本性变化在于“阶级阶级”赋予它的不同的地位与等赋予它的不同的地位与等级。级。一号遗址复原图 一号宫殿庭院呈缺角横长方形,东西108米、南北100米,东北部折进一角。在整个庭院范围用夯土筑成高出于原地表0.40.8米的平整台面,可见为在湿陷性黄土地上建大屋而不致沉陷,此时建筑上已大量应用夯土技术。庭院北部正中为一座略高起的长方形台基,东西长30.4米,南北宽11.4米,四周有檐柱洞,可复原为面阔八间、进深三间的大型殿堂建筑。殿顶应是最为尊贵的重檐庑殿顶。考工记和韩非子都记载先商宫殿是茅
10、茨土阶,遗址也未发现瓦件,故殿顶应覆以茅草。前是平坦的庭院,院南沿正中有面阔七间的大门一座,在东北部折进的东廊中间又有门址一处,围绕殿堂和庭院的四周是廊庑建筑。二商代建筑二商代建筑夏代前期湖北黄陂盘龙湖畔的盘龙城宫殿复原图夏代前期湖北黄陂盘龙湖畔的盘龙城宫殿复原图殷墟博物苑殷墟博物苑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的殷墟殷墟是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殷墟博物苑内复原的妇好墓享堂妇好墓享堂 从总体上看,商代的建筑比夏代从总体上看,商代的建筑比夏代建筑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但就建筑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但就整个中国建筑史来说,这样的发展依整个中国建筑史来说,这样的发展依然是缓慢的。而青铜器的制造对于建然是缓慢的。
11、而青铜器的制造对于建筑史和工艺史都具有非凡的意义。筑史和工艺史都具有非凡的意义。三夏商建筑的影响夏商时期的建筑,虽然还处于极低级的阶段,但它们对于后世建筑的发展以及一些模式的形成与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其后在世界建筑之林独树一帜的中国建筑就是在它们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首先是建筑类型,夏商已基本有了宫殿、陵寝、监狱、官署、民居、坛庙等多种类型建筑,已有细致分工。其次是因卫君而建的城郭,即“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第三,宫殿具有了后世的前朝后寝的雏形。四周代建筑及其影响周王城这是考工记中所载的周王城图,布局方正,宫殿居中。周王城平面这也是考工记中所载周王城平面图,本图主要表现的是周王城的九经九
12、纬(轨)即主街道和城门、城楼。岐山宫殿甲组遗址复岐山宫殿甲组遗址复原图原图轴侧剖图岐岐山山宫宫殿殿是是中中国国已已知知最最早早最最完完整整的的四四合合院院,已已有有相相当当成成熟熟的的布布局局水水平平。堂堂是是构构图图主主体体,堂堂前前院院落落也也最最大大,其其他他房房屋屋进进深深一一般般只只达达到到它它的的一一半半或或稍稍多多,院院落落也也小小,室室内内和和院院落落一一般般都都有有合合宜宜的的平平面面关关系系和和比比例例。室室内内外外空空间间通通过过廊廊作作为为过过渡渡联联系系起起来来。各各空空间间和和体体量量有有较较成成熟熟的的大大小小、虚虚实实、开开敞敞与与封封闭闭及及方方位位的的对对比
13、比关关系系。这这种种四四合合院院式式的的建建筑筑形形式式,规规整整对对称称,中中轴轴线线上上的的主主体体建建筑筑具具有有统统率率全全局局的的作作用用,使使全全体体具具有有明明显显的的有有机机整整体体性性,体体现现一一种种庄庄重重严严谨谨的的性性格格。院院落落又又给给人人以以安安定定平平和和的的感感受受;这这种种把把不不大大的的木木结结构构建建筑筑单单体体组组合合成成大大小小不不同同的群体的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群体构图方式的群体的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群体构图方式 。歧山宫殿凤雏西周建筑遗址复原(纵剖面图)它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四合院,表明四合院在中国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它是最先发现
14、的两进式组群,显示出院与院串联的纵深布局的久远传统;它是第一个出现的完全对称的严谨组群,意味着建筑组群布局水平的重要进展;它是第一次见到的完整的“前堂后室”格局,此前的盘龙城宫殿仅是雏型;它是第一次出现的用“屏”建筑。就是后来的照壁,可知照壁最晚在西周初期就已出现;它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用瓦建筑,但只用在屋脊、屋檐和天沟关健部位,标志着中国建筑已突破“茅茨土阶”的状态,开始向“瓦屋”过渡。无论从空间组织还是从构筑技术上来说,这个遗址在中国建筑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召陈遗址F5复原图召陈遗址F5复原平面图周代建筑的类型与夏商相比更为丰富,建筑与营造的范围也更为广阔,城市、宫殿、陵墓、坛庙、苑囿、民
15、居、水利、边塞等等,从建筑功能和建筑形式上来看,都远非前代可及。召陈建筑遗址召陈遗址的瓦件遗址发现大量瓦件,表明西周中期的重要建筑已采用满铺的瓦屋面,完成了由“茅茨”向“瓦屋”的过渡。西周青铜兽足方鬲上的门从原始社会的巢居和穴居开始,中间历经夏、商二代,建筑发展至周代已有了明显的进步,不但类型丰富了,等级制度在建筑上的体现也更为清晰。虽然从某些方面来说,等级制度对于建筑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从整个建筑史来说,其对于建筑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周代王城形制的形成与其对后世的影响就是重要表现。五春秋战国时期建筑河北燕下都出土的陶排水管春秋时,各国兴建了大量城市和宫室。宫室都属台榭式建筑,以阶梯形
16、夯土台为核心,倚台逐层建木构房屋,藉助土台,以聚合在一起的单层房屋形成类似多层大型建筑的外观,以满足统治者的侈欲和防卫要求。此后的战国时出现了更多的城邑、宫室。战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二城,大城又称郭,是居民区,其内为封闭的闾里和集中的市;小城是宫城,建有大量的台榭。此时屋面已大量使用青瓦覆盖,晚期开始出现陶制的栏杆和排水管等。中山王陵复原鸟瞰图中山王陵享堂复原图出土的兆域图(金银错铜板)经整理的兆域图六先秦建筑技术六先秦建筑技术战国漆器上的建筑形象东周半圆瓦当东周瓦钉战国半圆瓦当春秋鹿纹瓦当瓦钉用法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干阑建筑构件釭的原始意义连接,加固木构件转角釭装饰性釭的用法可能装釭的位置(室内)
17、战国大木床第三节秦代的宫殿第三节秦代的宫殿建筑与苑囿建筑与苑囿“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过孤家一称霸?谁人战绩过孤家?高高在上,诸君看吧,?高高在上,诸君看吧,朕之江山美如画。登高踏朕之江山美如画。登高踏步,指天笑骂,秦是始,步,指天笑骂,秦是始,人在此,夺了万世潇洒!人在此,夺了万世潇洒!”阿房宫铺地砖,上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的模印字样。一秦代建筑材料的发展秦云纹瓦当秦鹿纹瓦当秦代铜铺首文字瓦当秦代瓦当表面的刻纹多种多样,有动物、植物、花草、如意、文字等。如意瓦当如意瓦当是秦代瓦当的一种,瓦当表面刻着如意纹,但线条刚挺,不像后世圆润柔顺。秦代的建
18、筑材料虽秦代的建筑材料虽然仍以土和木两类为主,然仍以土和木两类为主,但是与前代相比,材料但是与前代相比,材料的类型更为多样了,分的类型更为多样了,分类也相对清晰,各种材类也相对清晰,各种材料的使用位置更为具体料的使用位置更为具体与合理。尤其是瓦类材与合理。尤其是瓦类材料中的板瓦、筒瓦的分料中的板瓦、筒瓦的分类与瓦当的产生,在建类与瓦当的产生,在建筑史上是一大进步。筑史上是一大进步。二秦代的宫殿与苑囿阿房宫图阿房宫图宫殿建筑本就是中国建筑史中成就最高、宫殿建筑本就是中国建筑史中成就最高、规模最大的建筑类型,强烈凸显了帝王的无规模最大的建筑类型,强烈凸显了帝王的无上权威,秦代宫殿在这方面表现尤其突
19、出。上权威,秦代宫殿在这方面表现尤其突出。秦代所建宫殿、苑囿的规模之大、数量之多,秦代所建宫殿、苑囿的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是绝对前无古人的,即使是其后也鲜有能与是绝对前无古人的,即使是其后也鲜有能与之比肩者。之比肩者。咸阳宫一号宫殿复原图立面横剖面仿秦台榭仿秦宫殿从相关记载来看,秦代的苑囿大多是与宫殿穿插、交错建置,从相关记载来看,秦代的苑囿大多是与宫殿穿插、交错建置,或者是宫殿建在苑囿之内,或者是苑囿居于宫殿一角,总而言之,或者是宫殿建在苑囿之内,或者是苑囿居于宫殿一角,总而言之,是要形成可处理政务、可居住、可游赏的三者结合的规模宏大的宫是要形成可处理政务、可居住、可游赏的三者结合的规模宏大
20、的宫苑。这是秦代宫、苑在宏大规模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苑。这是秦代宫、苑在宏大规模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第四节秦始皇陵与兵马俑一始皇陵形制的影响骊山陵远景秦始皇陵在中国陵墓建筑史上的意义主要是,形制上的变革以及对后世的重大影响。其陵区的总体平面为南北向的矩形,中心主体部分为方形。陵区南北与东西各有中轴线,南北轴线较长,并与子午线重合,而东西轴线是陵墓的主轴线,入口位于东侧,享展等主要地面建筑则位于西侧。陵墓外围砌筑有两重夯土围墙,以形成独立、封闭、完整的陵区。秦之前的陵墓有之,但如始皇陵秦之前的陵墓有之,但如始皇陵这样规划复杂的新形式则没有,它这样规划复杂的新形式则没有,它是我国帝陵发展史上的重要黑白,是我国帝陵发展史上的重要黑白,对后世诸如汉、唐、宋时的皇陵形对后世诸如汉、唐、宋时的皇陵形制影响很大。制影响很大。二世人瞩目的兵马俑秦始皇陵墓备受世人瞩目的原因,不仅仅在于陵墓的规模和形制,还在于墓葬中出土的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一经发现即震惊了世界。由这些兵马俑可看出秦代雕塑与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它是秦代造型艺术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秦始皇陵一号坑兵马俑,成列站立,让人自然想到当时严整的军队行列。秦代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留给后人的遗产不仅包括了大型宫殿、陵墓的建造实践,还包括了苑囿、徒劳无功的营造尝试。秦代虽短,但在中国建筑史上,却有不少十分重要的作品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