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442.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509734 上传时间:2019-09-05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10.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原理44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44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44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44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44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原理44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原理442.ppt(9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人类社会 及其发展规律,一、社会基本矛盾及 其运动规律,2,历史观是对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发展的动力和规律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 综合,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 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是 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 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社会意识 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因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

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又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所以它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决定,决定,唯物史观,唯心史观,7,2、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历史唯心主义历史观,8,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首先,从社会意识的产生看,社会意识根源在于社会存在的需要。 其次,从社会意识的内容看,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再次,从社会意识的发展看,社会存在推动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们的社会意识、思想关系是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和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根源。,(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

3、力的含义,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构成生产力的主要要素有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实体性要素,渗透性要素,1、生产力及其构成,12,(a)劳动资料(生产工具占主要地位),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2)生产力的要素,13,(b)劳动对象,含义: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 进行加工的东西。,14,(c)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15,(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e) 科学管理,(

4、1)生产关系的含义,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总过程中,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而建立起来的人们之间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即物质利益关系)。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内容。,2、生产关系及其构成,16,(2)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17,(3)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a)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氏族成员平均所有,奴隶主所有,地主所有,资本家所有,全社会共同所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

5、会,共产主义社会,私有制社会,公有制社会,归,18,(b)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决定产品的分配关系。,所有形式,相互关系,分配关系,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平等关系,全人身依附关系,半人身依附关系,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平等互助关系,平均分配,全部占有,贡赋、地租,利润,按劳分配,按需分配,19,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原始工具,原始社会,青铜器,奴隶社会,铁器,封建社会,大机器,资本主义社会,其次,生产

6、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原始工具,青铜器,铁器,大机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首先,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其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基本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客观要求: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应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

7、桎梏时,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同一定生产力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一般是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1)经济基础是指社会关系中的经济关系。 2)经济基础一般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3)经济基础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2、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其服务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思想观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上层建筑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另一部分是思想上层建筑,指

8、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简称为意识形态。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体系中的核心力量。,(1)国家的根源,阶级根源: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中的阶级矛盾和斗争,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这是国家的阶级根源。,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30,国家的社会根源:,国家的产生又与社会管理职能的独立化密切相关,这是国家产生的一般社会根源。,31,国家作为社会的政治组织和权力机关,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上层建筑。,(2)国家的本质,32,、对内职能,政治职能:调整阶级关系。统治阶级对被

9、统治阶级和敌对势力实行专政,同时在本阶级内部实行特定的民主,以特定的专政和民主相结合来实现和维护自己的统治。,(3)国家的职能,33,对内职能,社会管理职能: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干预、调节社会经济生活或直接组织经济建设等等。,34,、对外职能,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防止和抵御外来侵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35,对外职能,根据自己的利益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参与国际经济政治生活。,36,、国体:国家的根本制度,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这是决定国家阶级性质的方面。,国体,奴隶主阶级专政,地主阶级专政,资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4)国体和政体,37,、政

10、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方式,即政权构成形式。,38,政体,君主立宪制,39,政体,总统制,议会制,半总统制,共和制,40,人民代表大会制,41,政体,、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国体是国家的本质,政体是国家本质的表现形式,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国体与政体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国体,政体,内容,形式,决定,服务于,42,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无论政治的或思想的上层建筑,它们都产生或根源于经济基础。 2)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谁在生产关系领域中居于统治地位,谁就必然要在政治和思想领域中

11、居于统治地位。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将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通过为经济基础服务实现的。 1)体现在服务的方向上,要千方百计地促进自己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完善;对有害于自己的基础进行抵制和斗争。即一方面“保护自己”,另一方面“排除异己”。 2)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上层建筑是通过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这种控制分为强制的和非强制的两大类:屠刀和牧师的职能。 3)就服务的效果而言,取决于上层建筑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客

12、观要求: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并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定,反作用,(四)社会形态的划分及其更替,1、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2、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

13、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在于:生产力状况的历史演进必然使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与社会形态由低到高依次更替。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表现在:不同国家和民族在由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过渡时,采取的过渡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有些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形态的演进顺序上表现出脱离常规的特殊性,有时可能跨越一个或几个社会形态跳跃到更高的社会形态。“历史环境”和“历史影响”是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五形态”说与“三形态”说,所谓“五形态”,是指人类社会的演进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形态。 所谓“三形态”,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经过“人的依赖关系”到“以物的依赖

14、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再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这样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二、社会历史 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两对社会基本矛盾实际形成了生产力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这样一个三层结构的系统。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动力之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上层建筑,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生产力,两对社会基本矛盾形成了三层结构的系统。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动力之源。正说明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二)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

15、作用,1、阶级斗争的含义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之间的斗争,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济利益是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 2、阶级斗争的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它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展。,陈胜、吴广起义,黄巢起义,太平天国革命,其次,阶级斗争的作用更突出地表现在阶级社会中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质变过程中。,法国大革命,广州起义,最后,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最集中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秋收起义,(三)社会革命及其作用,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进行的政治

16、斗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辛亥革命,十月革命,阶级社会中,社会形态的更替是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的。社会革命不是指社会生活个别方面的变化,而是同整个社会根本制度的变革相联系的。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其实质是进步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落后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首要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中转到革命阶级手中。,社会革命的作用,社会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是阶级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环节和手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革命,革命,革命,社会主义社会,(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改革及其根源,

17、社会改革是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社会制度的实现形式或某些环节和方面进行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它包括两种形式:一是革命性改革,二是改良性改革。 社会改革就其根源来讲,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客观要求。,2、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社会改革,作为历史观范畴,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社会改革的普遍性,社会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改革存在于人类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之中,并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商鞅变法,百日维新,明治维新,社会改革的特殊性,社会改革的特殊性是指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条件下的社会改革具有

18、不同的性质和特点。,3、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对具体制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调整、完善或革新。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变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建立适合时代特点和国情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新体制,从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邓小平,(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活动,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影响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的发展,而且推动社会观念形态的变革。考察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历

19、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1、科学技术的含义,科学: 是正确反映事物本质及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总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技术: 广义的技术:是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利用改造世界的一切手段和方法,包括生产技术、实验技术以及其他技术。 狭义的技术:专指生产技术,即体现在生产过程中活动方式的控制操作手段、程序和方法。,2、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与技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科学解决的是“是什么、为什么”,而技术解决的是“做什么、怎么做”。 科学成果表现为知识形态。而技术成果是物质形态的工具。科学的职能在于发

20、现世界、认识世界,技术的职能则是利用世界、改造世界。,3、科学技术的特征,A、创造性:创造性是科学技术的灵魂。在基础研究中,表现为发现规律,创新理论,在应用研究中,表现为创新工艺和方法,制造新产品。,B、探索性:科学任务就是变“未知” 为“已知”,变理想为现实。,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飞船成功地在月面上实现了软着陆,圆了人类的梦想。当阿姆斯特朗从登月舱的阶梯迈向月球表面时,他意味深长地说:“对于一个人来说,这只是一小步,但是,对于人类来说,这却是跨出了一大步!”,C、连续性:任何重大的科技成果,都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与同时代人协作,并且经过艰难的探索之后才获得的。,

21、“如果说我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许多问题上我的说法跟别人不同,但是我的知识得归功于他们,也得归功于那些最先为这门学说开辟道路的人。”,歌德,牛顿,4、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生产的发展关键在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又主要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今天高新科技在生产和人类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发达国家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达到70%至80%,第二、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生产力,而生产力提高的结果,会促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使整个社会面貌发生根本

22、变化。所以,科学技术不仅是改造自然的手段,而且是改造社会的革命力量。,第三、科学技术推动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思维方式的变革,三、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 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和从事精神财富生产的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在阶级社会中包括所有促进社会发展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不同的国家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构成,但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和社会历史过程都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的,没有社会实践活动,就没有社会的一切,因而也

23、就没有社会的历史。而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对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人民群众的作用,第一,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 第二,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 第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虽然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但他们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因为他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各种历史条件的限制,在不同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显然是不同的。,(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所谓个人,是指一个个具有社会的、精神的和肉体的特性的个体,其中 社会的特性居于支配的地位,体现

24、了个人的本质。 个人按其历史作用的大小,可分为两类,即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所谓历史人物就是对历 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历史上留下明显痕迹的“知名人士”。所谓普通个人就是在历史上作 用不大,没有留下明显痕迹的不知名的个人。历史人物按其对历史作用的领域,可分为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 。,唯物史观承认历史人物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并把这些作用归结为:他们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他们是历史事件的组织者;他们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历史人物对人类历史活动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马克思,毛泽东,爱因斯坦,牛顿,1、杰出人物及其作用,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人物不是天生的或神秘的超人,他们是自己时代的产儿。历史

25、人物的产生、活动,活动结果都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说明历史 人物必有其历史特征和历史局限性。历史人物再伟大也不能超越时代,历史人物必然要受到时代限制。,历史人物活动的历史制约性,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必须坚持两条基本原则: 一是历史主义的原则,即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分析的原则;二是阶级分析的方法,即把历史人物和他所代表的阶级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的方法。,2、普通个人的作用,肯定普通个人的历史作用,也是唯物史观的一条重要原理。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的书信中曾说 :“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即:每一个追求自己目的的人创造着自己的历史,无数的人按不同的方向活动

26、,这些活动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社会历史。,普通个人的作用,第一,普通个人也可以做出伟大的事情来。,第二,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是由普通个人发展而来的。,毕升,瓦特,第三,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普通个人有可能对历史发展产生“超常性影响”。,3、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作用的一致性,首先,杰出人物是在群众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就象大浪淘沙一样,把那些能够代表群众利益、满足群众实践要求的杰出人物筛选出来,推到历史的前台。 其次,杰出人物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人民群众。 杰出人物所以能够干成一番事业,都不过是顺应了当时的民心和民意,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依靠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的群众路线,它是一条实现党的政治任务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在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中也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的执政之本。,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一切依靠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源泉。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首先,必须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国家主人的观念。,其次,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民主集中制。,第三,必须坚持不懈地反对官僚主义。,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