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心理学第二章.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531881 上传时间:2019-09-08 格式:PPT 页数:140 大小:5.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性心理学第二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0页
个性心理学第二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0页
个性心理学第二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0页
个性心理学第二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0页
个性心理学第二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个性心理学第二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性心理学第二章.ppt(1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第二章 西方现代主要人格理论介绍,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 特质学派的人格理论 人本主义学派的人格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的人格理论 认知学派的人格理论,2,第一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的健康人格理论 阿德勒的健康人格观 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人格理论,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1856-1939),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的弗莱堡。 1873年冬季开始在维也纳大学学医,在布吕克(Brucke)指导下从事神经生理学研究。 1881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随即私人开业治疗精神疾病。 1885年前往法国跟沙可(Jean Charcot)学习催眠术 1895与Br

2、euer合作歇斯底里的研究 1896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观点 1900年梦的解析出版 1909年应邀到美国克拉克大学做精神分析系列讲座 1938年为逃避纳粹迫害,举家前往英国伦敦 1939年死于喉癌,4,一、古典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健康人格观,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所创立。按照精神分析家拉伯波特的总结,精神分析学说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理论观点: (一)心理结构理论(分区观点) 分区观点就是弗洛伊德对心理结构的看法,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分为无(潜)意识和意识二个层面,二者之间为前意识。,5,心理结构(潜意识理论): 意识、无意识、前意识,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它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

3、,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意识是心理结构的表层,它面向外部世界,是个体能够知觉的精神生活;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它指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它既包括对刺激的无意识,也包括无意识行为。 前意识是介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部分,它虽然此时此刻意识不到,但可在集中注意,努力思索后回忆起来的那部分经验; 潜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是个体不能知觉的精神生活,它由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出生后的多种欲望所构成。潜意识是人的一种天赋反映能力,是在人进化过程中通过遗传获得的心理存在形式。潜意识的存在和活动都不是自觉的,是在不知不觉中自发地实现的。潜意识的活动主要以生动、直观的形象为形式,

4、较少在抽象、概念中进行。,6,弗罗伊德关于意识的冰山理论,弗罗伊德把心灵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是绝大部分,则是潜意识。他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是意识在控制的,其他大部分都是由潜意识所主宰,而且是主动地运作,人却没有觉察到。,7,(二)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个体中最原始的部分,它是新生婴儿出生具有的初始系统。本我是一个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代表生物本能和欲望,受“利比多”或“性驱力”的驱策,按照“快乐原则”行事。 自我:指人格中的理智而现实的部分,它产生于本我。自我奉行“现实原则”行事。自我是本我与外界关系

5、的调节者,决定对本我的各种要求是否允许其获得满足。 超我:是人格中的良知部分,它超越生存需要,渴望追求完美。超我奉行“理想原则”行事。凡不符合超我要求的活动将引起良心不安、内疚甚至罪恶感。,8,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最辛苦的:他说:“有一句格言告诫我们,一仆不能同时服侍两个主人,然而可怜的自我却处境更坏,它服侍着三个严厉的主人,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这些要求总是背道而驰并似乎常常互不相容,难怪自我经常不能完成任务。它的三位专制的主人是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 人格的三个系统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作用构成人格的整体。其中: 本我是人格中的生理成分 自我是人格中的心理成分 超我是人格中的社会

6、成分 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发展。,9,三我与意识之间的关系,10,10,人格三我结构的比较,11,11,人格结构内部的动力过程导致外显行为,食欲 去食品市场 偷吃别人的东西是犯罪 憎恨父亲 离家出走 仇恨父亲是罪过 求生欲望 神经症 逃避战场是胆小鬼 性欲 结婚 非婚性行为不道德,本我欲求,自我的决定和行动,超我的限制,12,(三)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观点,弗洛伊德认为心理活动驱动力是一种心理能量,它出自先天的本能。弗洛伊德原本假定有两大类基本的驱力: 同自我或自我保护有关的驱力,包括饥、

7、渴及其他与生存有关的生理需要,它们是使个体生存所必需的。 性爱的驱力,与性欲望和种系的繁衍有关。弗洛伊德更重视性欲望,他把这个概念极大地扩展到其他的欲望,并把性欲的能量源泉,即力比多看成是驱使人寻求各种感官快乐的心理能量。这是造成人们批判他“泛性论”的原因。 “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的本能是指个体保存和种系的延续两类驱力;死的本能是指攻击、侵略等行为。,13,(四)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建立在他的性发展理论基础上的。他认为,性心理发展过程如不能顺利地进行,停滞在某一发展阶段,或在个体受挫后从高级的发展阶段倒退到某一低级的发展阶段即产生了退行,

8、就可能导致心理异常,成为各种神经症,精神病产生的根源。 口唇期(01岁) 肛门期(13岁) 性蕾期(36岁) 潜伏期(612岁) 性器期(12成人),14,14,性心理发展阶段,15,15,心理性欲阶段与成人性格特征的潜在关系,16,(五)弗洛伊德的自我适应理论 -自我防御机,弗洛伊德认为人对环境有各种自我防御机制,如果自我防御机制不良,便可产生各种焦虑。焦虑是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痛苦的情绪状态。它表现为担心、害怕、恐惧、紧张、坐立不安,并伴有胸闷气短、心动过速,全身无力等躯体症状。 人的焦虑有的是由环境、事件或观念引起的,也有的则是由于个体的需要引起的。 为降低焦虑,减少痛苦,弗洛伊德认为“自

9、我”在无意识层中发展出一套自我防御机制,即一套自动发生作用的非理性的应付焦虑的适应方式。通过言语,行为,思想,情感等虚构或歪曲现实,以此达到自我保护,协调本我、超我与现实之间的关系。,17,常用的防御机制,压抑:压抑是指自我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冲动、情感和记忆抑制到无意识层中。 替代:替代是指个体把对某人或某事的不满与怨恨转移到另一个人或事上,以此达到减轻精神负担和维护内心安宁的目的。 认同作用:认同作用是指个体出于一定的动机有选择地模仿别人某些特征、行为、风格以加强自身特色的一种防御机制。 投射:投射是指自我把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和观念转嫁到他人身上,说成是他人有此观点和冲动,以此降低自身的焦

10、虑。,18,反向作用:反向作用是指无意识把人的思想以相反的形式在意识中呈现出来,或者说是自我为了控制某些不被允许的而无意识地作出的相反方向的举动。 合理化: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是指通过歪曲现实达到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作用。 退行作用:指个体面临重大应激事件时,为降低焦虑,自我通过使个体退到儿时的发展阶段,以回避现实危机和困难。 升华:按弗洛伊德的观点,这是替代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指的是个体把原有的能量与愿望转移到另外的、社会能接受的、有利于文明的对象上,并且因此有所作为。升华是一种正常的并且富有建设性的心理防御机制。,19,(六)弗洛伊德的心理健康观,健康与不健康是一个连续谱。 怎样实现心理健康:

11、第一,学会正视自己并接纳自己。 第二,学会爱。 第三,学会工作。,20,弗洛伊德,无意识 性本能,个体心理学,自我心理学,社会文化论,阿德勒,古典精神分析,弗罗姆,安 娜,哈特曼,艾里克森,霍 尼,寻求优越、教养、排行,自我防御、自我发展,自主性、自我的适应,自我、同一性、人格发展,神经症、女性心理,新精神分析,权威、破坏、社会性格,21,新精神分析学派,阿德勒建立了“个体心理学”体系,他认为“自卑与补偿”机制是人性的本质及心理动力的源泉。 荣格建立了分析心理学体系,提出了“集体无意识”和“原始意向”的理论观点。 安娜弗洛伊德建立了“自我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强调“自我”的发展及“防御机制”的作

12、用。 艾里克森、霍妮、弗洛姆等人在解释精神分析的时候不再强调本能的作用,而强调社会文化的影响。成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22,客体关系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克莱茵、温尼科特、马勒、比昂等。 他们也强调早期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但这一影响主要来自于幼儿生存和成长所依赖的监护人父母,尤其是母亲与幼儿的关系。这种依恋关系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基础,并决定了其人格模式和人际关系类型。,妈妈的功能 -镜子,23,母婴依恋关系,共生期、二人世界 4个月-18个月,24,哈咯试验(恒河猴),依恋-分离阶段: 分离焦虑 0-3个月:任何人无差别反应 4-6个月:偏爱母亲 6个月-3岁:明显依恋母亲,

13、25,二、阿德勒的健康人格观,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出生于维也纳生活在一个犹太小康之家,父亲经商,有兄妹7人,他排行第二。哥哥体格健壮,是个模范儿童,受母亲宠爱。幼年患脊椎病,造成终身残疾,长得又矮又丑,动作笨拙,4岁才学会走路,又患肺炎险些丧命,后立志学医 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 精神分析医生,创立“个体心理学” 强调社会动机及意识思考,而非本能的性冲突或无意识过程。这一点令他与弗洛伊德决裂。,26,(一)为摆脱自卑而奋斗,阿德勒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不仅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在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

14、弱点。“自卑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们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事实上,依我看来,我们人类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自卑与超越 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这是由于人类天生柔弱,我们天生的器官缺陷所造成的。但是尽管器官缺陷给人类造成阻碍,但它们却并非是不可摆脱的命运,相反,它们能成为一种使人奋进的原动力。因为自卑造成的紧张和焦虑,为消除这种负性情绪,人们就要采取某种运动,通过改变自身处境以降低焦虑。因此只要一个人能找到克服器官缺陷的正确方法,如扬长避短,他就能有效地改变自己的处境,从而降低焦虑和自卑。,27,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支配着人们的心理活动,一个人作为人存在着,就意味着具有

15、自卑感,它不断驱使你去克服它,而只有在你感到向上斗争的过程达到一种满意的阶段时,你才有轻松感、价值感和幸福感。这种自卑和向优越努力是正常的,内在的,是人的行为的动力因素,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补偿的需要,不断地补偿而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努力,如此持续不断,这便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28,(二)为追求优越而奋斗,自卑感是人类永恒的心理动力,追求优越是人生的主导动机。 追求优越指人们在具体工作时有效果,有能力的愿望,追求完善。阿德勒认为,人都是力求向上的,所以,人不会止于摆脱自卑,人还会努力为追求优越而奋斗。 追求优越是对为补偿自卑感做出的努力。 两种结果: 健康力争上游,追

16、求完美 病态过度补偿,29,(三)具有社会兴趣 为实现完美社会而奋斗,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与别人和谐相处的先天需要,而个体心理发展的品质和这种需要是密切相关的,这种需要就是“社会兴趣”。 人生必须解决三个问题:职业选择、参与社区生活和爱情婚姻。个体心理学认为,生活中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结为“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主要问题,如果一个人他的爱情生活不大完美,他对职业也不尽心,他的朋友也不多,那么他一定会感到“活下去”是件艰苦而危险的事,它有着太少的机会和太多的挫折。失败者、神经症、精神病、罪犯和自杀者等,因为他们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他们在处理职业、友谊和性等问题时,都不相信这些问题可以用合

17、作的方式加以解决。 缺乏社会兴趣的人会产生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 优越情结:完全追求个人优越而不顾及他人和社会的需要 自卑情结:过分自卑,灰心丧气,产生心理疾病,30,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是所有人具有的一种先天需要,一种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建设美好社会的需要。一个人在克服自卑感和追求优越的同时,又被社会兴趣所驱动,两种动力交织在一起,驱使人们实现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共同幸福。阿德勒认为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是不同的,个体所处的环境条件也千差万别,从而导致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方法也迥然不同。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 具有社会兴趣的人的生活风格是正确的和健康的,而缺乏社会兴趣的人的生

18、活风格是错误的和病态的。阿德勒根据人们所具有的社会兴趣的程度,划分出四种类型的人:统治-支配型;索取-依赖型;回避型;社会利益型。,31,三、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人格理论,1902年6月15日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少年时期深感“认同”危机 1927年结识安娜弗洛伊德,开始接触精神分析 1933年移居美国,独立开业 1939年将姓名改为艾里克洪伯格艾里克森,显示出身份认同上的转变 19601970年在哈佛大学任教 1994年去世,享年92岁,32,“自我同一性”是指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常常出现在青年的后期。有个人同一性,是指认识清楚自己固有的特点、爱好、理想,这是一个要确定自己做什么样的人

19、的时期。在社会方面,有集体同一性,是追求一种社会的认同感。 艾里克森认为,同一性形成动因是自我,或意识的自我。艾里克森把获得自我同一性的另一个极端称为“同一性混乱”。,(一)自我同一性理论,33,自我同一性是指: “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内在自信。” 自我同一性是解决:“我是谁?我将要往那里去?”这二个人生的最主要问题。 “我是谁?”要解决的是:我的身体特点,我的人际关系状况,别人对我的评价以及我的潜在能力等问题。 “我将往那里去?”是解决:我的目标,我的愿望以及我的打算等问题。 个体尝试把与自己有关的各个方面统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觉得

20、协调一致的自我整体。自我同一性探寻是青少年了解自我的必经之路,34,艾里克森认为,青年期意识发展的最主要特点在于追求自己内在世界中存在的“本来”的、本质的自我,并将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青年期主要的发展任务。 艾里克森认为,大学时期是青年人确立自我的阶段,在这一时期,青年的发展可能呈现出情绪动荡,甚至出现大量的人格迷茫,因而是青年人确定其同一性的关键时期。在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程中,如果出现同一性失调,就会导致自己无法认识自我或无法确认自我,而自我处于一种毫无布局在弥散、混乱状态。 同一性的对立极端,也称角色混乱或者同一性危机,这种状态包含着与同

21、一感相反的内容:内心支离破碎感,自觉人生没有目标,无法获取满意的社会角色或地位所带来的支持。同一性混乱的个体会感觉像是一个被放逐的人,或者一个流浪者,再或者谁也不是,就像艾里克森自己在二十多岁时所体验到的那样。,35,心理学家马西娅扩展了艾里克森的对自我同一性的研究,界定了四种可能结果的同一性:,同一性实现:是个体发展的理想结果,包括对可选的价值和生涯目标的某种探索,其中有些可能为其父母所反对,但准备付诸行动。 同一性延迟:是指不断探索和反省,常伴有大量不自主的专注和焦虑,却不付诸行动。 同一性混乱:是指缺乏方向感,但却没有延迟执行中那些不断抗争的特征。 同一性排斥:是指虽然有对价值和目标的实

22、际行动,但却没有经过考虑就选择的,这种行为是不成熟的,可能是基于过分需要遵循父母的价值和目标,也可能是基于过分害怕处理探求的不确定事件。,36,心理学家奇克林在1969年出版的教育与同一性一书中提出促进学生同一性形成的七个方面的向量: 发展能力:包括智力、体力和人际关系三个方面。 控制情感:包括认识和接受情感的能力,以及恰如其分地表达和控制情感的能力。 从自治到互相依赖:认为学生在自治的基础上将进一步达到对相互依赖的重要性的认识。 发展成熟的人际关系:包括学会 宽容、兼容不同文化和个人的差异,维持与父母和亲密朋友的良好和持久的关系。 确立同一性:包括对身体和外貌的接纳,对性别和性取向的接纳,对

23、自己及社会和文化遗产的接收,对自我明确的认识,个人的稳定和整合等内容。 确立目标:包括确立清晰的职业目标,确立社会责任感。 确立正义感:人性化价值观、个人文化价值观和确立适宜性。,37,(二)艾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艾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应包括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每一过程必须以其他两个过程为前提,在不断交互作用中向前发展,他根据这三个过程的演化,把人格分为八个阶段,表明一个完整的人生周期。 艾里克森认为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存在一种“危机”,并非灾难性的事件,而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积极地解决危机可以增强自我的力量,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顺利地度过这一阶

24、段,并且扩大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消极地解决危机则会削弱自我的力量,阻碍个体适应环境,并缩小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每一次危机的解决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如果在其后某个阶段里出现了一个极严重的危机,也可能使之前解决了的危机再生。,38,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婴儿期(01岁) :信任对不信任 学步期(23岁) :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 儿童早期(46岁) :主动性对内疚 小学期(711岁) :勤奋对自卑 青少年期(1220岁)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2024岁) :亲密对孤独 成年期(2565岁) :繁殖对停滞 老年期(65岁生命终结) :自我完善对失望,39,40,41,艾里克森

25、对人格理论的贡献有三个方面: 1、他在强调人格发展的心理基础的同时,也强调生理基础。 2、他将心理性欲发展阶段扩展到了人的一生,并讲清了各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3、他认识到人们既展望未来也看重过去,并且认为人们如何分析他们的过去可能与他们如何分析他们的未来一样都是其人格中重要的一部分。,42,第二节 特质学派的健康人格观,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 奥尔波特的健康人格观“成熟的人” 奥尔波特的动机自主理论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卡特尔的人格理论 卡特尔的因素分析法 卡特尔的人格形成理论,43,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高登W奥尔波特( 1897-1967)出生于印第安那州 1915年入哈佛大学,修经济学和

26、哲学,24岁博士论文:人格特质的实验研究 1920年会见弗洛伊德 1924年在哈佛大学开设美国最早关于人格理论的课程人格:其心理和社会领域 成为美国人格心理学创始人,44,奥尔波特的父亲是一位医生,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他有三个哥哥,一家人过着平淡、虔诚、勤奋的清教徒生活,家庭气氛充满浓厚的爱与信任。他的父母十分强调艰苦工作和虔敬行为的重要性,始终保护和爱护着奥尔波特。他吸收了大量父亲的人道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从童年时,奥尔波特就对人的特质、特点显出了极大的热情。 在奥尔波特生活的地区,没有医疗设施,多年来,奥尔波特家里一直住着很多的病人和护士,而年幼的奥尔波特分担着他自己的那一部分工作,打

27、扫整理门诊室、洗瓶子和照顾病人。然而,奥尔波特年纪太小无法成为哥哥们的玩伴儿,在家庭之外和同伴们的相处也并不好。他说自己是善于文字,却不善于运动和游戏,他的同学曾经谈论他说:“哇,那个家伙吞掉了一本字典”。 由于童年的孤独和排斥,奥尔波特有些自卑并试图变得卓越。后来奥尔波特开始追随他最年长的哥哥弗雷德,弗雷德毕业于哈佛大学,奥尔波特受到兄长的鼓励,也考入了哈佛大学就读,主修经济学和哲学。他在哈佛取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而且选择了与哥哥相同的研究领域,从事心理学研究。,45,1919年,当奥尔波特在土耳其任教师后,次年返回哈佛大学研究所修读心理学。在由土耳其返美的途中,奥尔波特曾在维也纳停留,特别

28、去拜访了弗洛伊德,并得获其接见。奥尔波特当时还是一个22岁毛头小伙子,当他进入弗洛伊德办公室后,紧接来的却是一段沉默,也许这有待弗洛伊德先得了解奥尔波特此行的用意。由于奥尔波特未曾预期会有此沉默,他决定描述一位在火车上偶然遇到的一位有洁癖的四岁男孩来开始这一次的非正式会谈。他认为弗洛伊德会很快看到事情之间的联系男孩对肮脏的恐惧是他母亲洁癖的结果。可是,当他叙述完该男孩与其强迫性特征的母亲后,弗洛伊德用他那双仁慈的、治病救人的眼神看着奥尔波特说:“你是否就是那个男孩?”奥尔波特目瞪口呆,只好换了话题。奥尔波特被弗洛伊德的问题所震惊,后来奥尔波特描述自己当时的反应。 此事尤为有趣的是,奥尔波特本身

29、确实是一位整洁、规律、守时的人具有弗洛伊德所谓强迫性人格者所具有的许多特征。弗洛伊德可能并没有像奥尔波特认为的那样“离题太远”。,46,一、奥尔波特的的人格理论,(一)奥尔波特的健康人格特征: 具有扩展自我的能力 爱与同情的能力 具备包容他人弱点的能力 能客观地感知现实的能力 有客观认识自我的能力 具备处理生活与工作的能力 具备统一的人生观 对一切生物具有同情心,47,(二)奥尔波特的特质论,奥尔波特说:“特质是一种概括的、集中的神经心理系统(特别是对个体说来),这种神经心理系统能够使许多剌激能动地统一起来,并且指导那些可以改变的外表的行为的一致性。”特质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组成

30、元素、人格测定的基本单位。 奥尔波特将个性的各种特质分为普通特质和特有特质,普通特质(共同特质)是指在一定社会形态下,所有的人都具有的;特有特质(个别特质)是个人所有。人与人之间,在共性上尽管相同,在个性上则不一样。 个人特质可分为:首要特质:个人生活中具有渗透性占优势的特质。中心特质:渗透性稍差一些,但仍具有相当概括性的重要特征。每个人的中心特质很少。次要特质:不甚明显的、一致性和概括性都较差的那些人格特质。,48,首要特质 多愁善感 中心特质 清高、率直、聪慧、孤僻、内向、抑郁、敏感 次要特质 冷酷,林黛玉人物特质分析,49,诸葛亮人物特质分析,首要特质 忠君和足智多谋 中心特质 清高、才

31、华出众、沉着冷静、温文尔雅 次要特质 胆却,50,曹操人物特质分析,首要特质 权欲熏心、奸诈狡猾 中心特质 狠毒、无情无义、诡计多端、猜疑妒忌 次要特质 温情,51,(三)奥尔波特的动机自主理论,奥尔波特特认为,健康人格是一种发展着的动力结构,它主要是在动机机能自主的推动下逐渐生长并形成的。 奥尔波特反对将动机看成是无意识的,他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更多地是有意识的。他认为人的行为有一种独立的,并对其行为负责的根源动机,此动机虽然是在先天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它并不是生理的动机,人的行为一旦由此动机所激发,即变为机能自律或自主。 认为成人的动机是变化的,是自我的维持系统,由先前的系统发展而来,但机能上独

32、立于它们。个体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有好奇、探索、自我实现。,52,二、卡特尔的人格理论,雷蒙德B卡特尔(19051998)1905年出生于英国英格兰的德文郡 16岁考入伦敦大学,主修化学,1924年获伦敦大学化学学士学位。在研究生阶段转向心理学。 曾任著名心理学家和数学家,因素分析之父斯皮尔曼的研究助理 1928-1937年任大学教授和心理中心主任。 1938年担任克拉克大学心理学教授助理,1941年任哈佛大学讲师。 1944年1937年任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研究教授兼人格与团体分析实验室主任。,53,卡特尔一直是一个工作狂,甚至在圣诞节还要到办公室工作,从不浪费时间。发表了300多篇学术论文和20

33、多本学术专著。他于1928年发表第一篇论文时23岁,在此后的50年工作时间中,平均每隔1个月就出版一部专著或一篇论文。他的著作,不仅数量惊人,而且质量极高,堪称世界公认的人格理论家。,54,(一)卡特尔的因素分析法,卡特尔认为人格基本结构的元素是特质,特质是人在不同时间和情境中都保持的行为类型和一致性,它表现出特征化的相当持久的行为属性,代表广泛的行为倾向。 卡特尔应用因素分析法将人的个性特质分为35个表面特质和16个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能直接观察到的行为或特征。根源特质是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具有关联性行为的特质。他认为根源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要素,代表行为属性和功能的决定因素。,55,表面特质

34、是根源特质的表现,根源特质是表面特质的原因 每一种表面特质都来自一种或几种根源特质,而一种根源特质可以影响多种表面特质。 每一个人所具有的根源特质是相同的,但是它们在个人身上的程度则是不同的。 卡特尔的16种最基本的人格根源特质。 由此他设计了十六种个性因素测量量表简称16PF。,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关系,56,卡特尔的十六种个性因素测量量表 简称16PF,1、因素A 乐群性 2、 因素B 聪慧性 3、因素C 稳定性 4、 因素E 持强性 5、因素F 兴奋性 6、 因素G 有恒性 7、因素H 敢为性 8、 因素I 敏感性 9、因素L 怀疑性 10、因素M 幻想性 11、因素N 世故性 12、因

35、素O 忧虑性 13、因素Q1 实验性 14、因素Q2 独立性 15、因素Q3 自律性 16、因素Q4 紧张性,57,卡特尔的四种人格类型,适应与焦虑性。低分者生活适应顺利,通常感到心满意足,但极端低分者可能缺乏毅力,事事知难而退,不肯奋斗努力;高分者易于激动、焦虑,对于自己的境遇常常表示不满意,高度的焦虑不但降低工作效率,而且也会影响身心健康。 内向与外向性。低分者内向,通常羞怯而审慎,与人相处多拘束不自然;高分者外向,常善于交际,不拘小节,不受拘束。 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低分者情绪多困扰不安,通常感到挫折气馁,遇到问题需要反复考虑才能决定,但平时较为含蓄敏感,温文尔雅,讲究生活艺术;高分者

36、安详警觉,果断刚毅,有进取精神,但常常过分现实,忽视了许多生活的情趣。 怯懦与果断性。低分者人云亦云,优柔寡断,受人驱使而不能独立,依赖性强;高分者常独立,果敢,锋芒毕露,有气魄。,58,卡特尔的四项应用型人格,心理健康者的人格因素 心理健康者的标准分通常介于0-40之间,均值为22分,一般不及12分者情绪颇不稳定,占人数比例的10%左右,担任艰巨工作的人应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标准分。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情绪稳定(高C)、轻松兴奋(高F)、有自信心(低O)、心平气和(低Q4)等。 从事专业而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 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其标准分通常介于10-100之间,平均分为55分,总分在67分以上者

37、一般能有所成就。决定成就高低的人格因素主要有:自律严谨(高Q3)、有恒负责(高G)、情绪稳定(高C)、好强固执(高E)、精明能干(高N)、自立当机立断(高Q2)等。,59,卡特尔的四项应用型人格,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 创造力强的人格因素其标准为1-10,一般在标准7分以上者其创造能力比较强,标准分越高其创造能力就越强。主要有以下人格因素决定:聪慧富有才识(高B)、严肃审慎(低F)、冒险敢为(高H)、敏感(高I)、幻想(高M)、坦白直率(低N)、自由激进(高Q1)、当机立断(高Q2)等。 新环境中成长能力强者的人格因素 适应环境能力的人格因素其标准在1-10之间,一般在标准分7分以上者其环境适应

38、性就比较好。,60,(二)卡特尔关于人格形成的理论,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卡特尔认为母亲的行为会影响到胎儿的生理特质,这种生理特质影响着人格的形成。 学习和成熟的作用 卡特尔认为学习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条件。他把学习分为三类:即经典型条件作用、操作条件作用(奖励学习)和整合学习。 卡特尔还认为成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成熟可以加快人们学习的速度。 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卡特尔认为社会文化背景是决定人的行为另一个因素。,61,三、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汉斯 J艾森克 19161997)生于德国柏林 24岁获伦敦大学博士学位 在伦敦大学建立心理研究中心从事临床人格研究。 夫人和儿子都是心理学家,62,(一)艾

39、森克的特质理论,内外向(E): 高:外向,情绪冲动,爱交际,冒险 粗心; 低:内向,情绪稳定,冷淡,喜欢有秩序的生活与工作。 神经质(N): 高:焦虑、易激动; 低:沮丧、温和,易自我控制。 精神质(P): 高:固执、攻击性,自我中心;低:温柔,善感。 人格维度与心理障碍 神经质高分的容易得神经症,精神质高的容易得精神病。,63,(二)艾森克的人格发展理论,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遗传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国家都有三个维度,不同年龄这三个维度相对稳定。 社会化是个人觉察到他所习得行为的总和。 内倾者比较容易形成条件反射,社会规则学得比较快,焦虑高,不容易产生反社会;外倾者如果父母或他人长期严格

40、训练,也能够把社会规则学好。,64,(三)艾森克人格量表(EPQ) 内倾不稳定性 外倾不稳定性 E低N高 E高N高 抑郁质 胆汁质 内倾稳定性 外倾稳定性 E低N低 E高N低 粘液质 多血质,低分 情绪稳定,N,E,高分情绪不稳,低分内向,高分外向,65,N,E,66,第三节 行为主义学派人格理论,斯金纳的操作强化人格理论 斯金纳关于人格理论的假设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行为习得理论 班杜拉关于榜样作用的理论 班杜拉关于自我调节的理论,67,一、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1878年1月9日出生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格林威尔城外的一个农民家庭 。 189

41、4年,考入格林威尔的伏尔曼大学,到芝加哥大学攻读研究生课程,进行了大量的动物行为研究,这些研究都为他行为主义观点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03年,在安吉尔和唐纳森的指导下,以动物的教育一文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08秋,到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哲学与心理系任教授。,John Broadus Watson, (18781958),68,1908年,华生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了行为主义观点。 1912年应卡特尔的邀请,华生在哥伦比亚大学做了一系列的演讲,初步阐述其行为主义的观点。 1913年,华生在其主编的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极具影响力的论文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正式宣告行为主

42、义心理学的诞生。 1914年,他出版了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主义的专著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 1915年,美国心理学会接受了行为主义的观点,华生被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19年,华生出版了第二本专著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看心理学,对行为主义观点作了更加全面的阐述。 1924年出版了行为主义一书 。,69,华生指出:给我一打健康、健全的婴儿,并让我自己设定一个特殊的世界去抚养他们,我敢保证随机选择其中的任何一个,把他训练成为我们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 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甚至乞丐和小偷,而不考虑他的才能、嗜好、倾向、能力、职业和他祖先的种族。(Watson, 1930,p.104) 华生

43、对一个11个月大、名叫艾伯特 (Albert)的男孩进行了实验研究, 以论证他的情绪条件反应理论。在 这个实验中,通过条件反射,艾伯 特形成了对白鼠的恐惧,而在实验 之前,他并没有这种恐惧。,70,恐惧是通过制造巨大的噪音(用铁锤击打铁棒)而形成的。每当艾伯特看到一只白鼠的出现,在他的背后就会出现一声巨响。没有过多久,只要看到白鼠就导致了艾伯特极度的恐惧。这一条件性的恐惧逐渐泛化到类似的刺激上,如兔子、白皮领和作为礼物的圣诞老人。华生认为,成人的所有诸如此类的恐惧、厌恶和焦虑都是在儿童早期通过条件反射而形成的。,71,1920年,由于轰动一时的离婚案,霍布金斯大学解聘了华生,华生辉煌的学术生涯

44、便嘎然而止。华生被迫离开霍布金斯大学之后,投身商界,应用其心理学知识,为商业公司发展业务,获得成功。在经商之余,华生用大量时间运用各种途径向公众介绍他的行为主义。 1947年,华生从商界退休,在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农庄度过其余生。 1957年,为了表彰华生为心理学所作的突出贡献,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金质奖章,赞扬他“发动了心理学思想中的一场革命,他的论著已经成为持久不变的、富有成果的研究路线的出发点”。 1958年9月25日,这位行为主义的开山鼻祖逝世,享年80岁。,72,二、斯金纳的操作强化人格理论,行为主义集大成者、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1904年出生,从小对动物及人类行为感兴趣 。 1922年进

45、纽约哈密尔顿学院主修文学,获英语科学士学位。 1926年进哈佛大学心理系。1930年获心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又获心理学博士学位。 19361944任明尼苏达大学讲师、副教授 。 1945年出任印第安纳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1948年重返哈佛大学,担任心理学终生教授。,Burrhus F Skinner (1924-1990),7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参与美军秘密作战计划,采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方法训练鸽子,用以控制飞弹与鱼雷。1945年出任印第安纳大学心理学系主任。1948年重返哈佛大学,担任心理学终生教授。1990年8月18日卒于波士顿。其一生中主要著作有有机体的行为(1938)、科学和

46、人类行为(1953)、言语行为(1957)、强化程序(1957)、教学技术(1968)、关于行为主义(1974)、超越自由和尊严(1971)。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发展了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他所设计和发明的“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在60年代曾风行一时,对西方教育界产生深刻的影响,他在心理治疗、儿童行为矫正领域卓有贡献,属行为矫正技术的创始人之一。,74,斯金纳箱,75,(一)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理论,斯金纳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行为,个性就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而形成的一种惯常性行为方式。 斯金纳认为,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

47、反应刺激过程,而后者则是一个刺激反应过程。 能使反应出现的频率增加的刺激即为强化物,这一过程称为强化过程,76,(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斯金纳认为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的关键,由于强化造成了人格的变化。强化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二种,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在所需要的动作发生之后,给被试者提供满意快活的刺激,即为正强化。在所需的动作发生之后,某种不愉快的经验或事物因此而撤消或减少,叫负强化。负强化的方法包括收回批评、停止处分、取消降级等。 强化有四种形式: 定比率强化方式 定时距强化方式 变时距强化方式 变比率强化方式,77,(三)斯金纳的消退理论,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受到强化的行为得到保

48、持,没有受到强化的行为自行消失,斯金纳把这种现象称为消退。斯金纳指出:最有效的行为改变可能是消退,虽然它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它比反应的遗忘要快得多,这种方法还能避免抵制性的副作用。斯金纳认为处理期望行为的方法是消退,而不是惩罚,他建议父母对儿童的不良行为“不加理睬”,这样就能逐渐消退这种不良行为。 负强化和惩罚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负强化会导致反应概率的增高,而惩罚则导致反应概率的降低。,78,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925年生于加拿大; 1949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 195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博士学位; 1974年,他被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80年他因以研究者、教授和理论家的身份领导了美国心理学的发展而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贡献奖。,Albert Bandura 1925,79,(一)班杜拉的行为习得理论,班杜拉强调人是主动的,反对把人看成是被动的、是潜意识行动与过去历史的受害者,或者只是由环境决定的,主张交互作用论即人是受环境力量的影响,但是他们可以选择行为的方式。 认为习得过程实际是人们通过模仿习得行为的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