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5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5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 湘教版必修.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547411 上传时间:2019-09-09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12.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5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5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 湘教版必修.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5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5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 湘教版必修.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5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5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 湘教版必修.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5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5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 湘教版必修.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5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5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 湘教版必修.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5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5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 湘教版必修.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5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5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 湘教版必修.ppt(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五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5讲,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知识整合,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地球气候在 冷热干湿不断地交替,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地质时期(距今1万年以前),波动变化 冷暖干湿相互交替 变化周期长短不一,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近1万年以来),两次较大波动: 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为温暖期; 15世纪以来为寒冷期,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近现代(近一两百年来),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 降水量变化显著 (温带、热带增加,亚热带减少),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自然

2、原因,地球处于温暖时期,气温呈现上升趋势; 太阳活动、厄尔尼诺、火山爆发等影响到气温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气温室气体总量增多; 森林的破坏,削弱了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气温室气体总量增多; 森林的破坏,削弱了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解题探究,题组一,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分析,(2013江苏地理)2013年5月2日中国科学报:据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天文台测定的数据,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日均值将于今年5月初超过400ppm。下图是CO2浓度曲线()与全国温度曲线

3、()、黄河流域温度曲线()、江苏省温度曲线()、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比较图。读图回答12题。,1.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 ) A.正比关系 B.正相关关系 C.反比关系 D.负相关关系,解析 由图分析,易知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正相关。,B,解析答案,2.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 ) 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 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B.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 波动的唯一因素 C.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 波动的唯一因素 D.海拔高度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 波动的唯一因素,解析答案,解析 图中四地年平均温度均发生波动,但四地区代表了

4、不同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且波动的程度也不完全相同,所以说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答案 A,题组二,全球气候变暖的适应对策,3.(2012浙江文综)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召开,大会重点关注了二氧化碳排放。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实现该目标的有( ) 推广太阳能、核能 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 增加森林面积 提高单位GDP能耗 A. B. C. D.,解析答案,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单位GDP二氧化碳排

5、放下降。使用太阳能、核能,不会产生二氧化碳。 降低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会导致化石能源的消费增加,从而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 森林的光合作用会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提高单位GDP能耗,会导致能源消耗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增加。 答案 B,知识整合,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影响了水循环过程,加剧了自然灾害,全球变暖会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可能使蒸发量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次数,导致洪涝、干旱灾害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使地表径流发生变化。,显著影响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对农业的

6、影响,显著影响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对工业的影响,导致原有生态系统改变,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解题探究,(2014福建文综)下图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km2)。读图回答12题。,1.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 B.地壳抬升 C.流水搬运 D.风力侵蚀,解析 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2011年的冰川面积比1972年的小,说明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A项正确。地壳抬升、流水搬运和风力侵蚀都不能造成冰川面积减少。,A,解析答案,2.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 A.冰蚀作用增强 B.绿洲面

7、积增大 C.干旱程度加剧 D.流域面积扩大,解析 “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意味着气候继续变暖,冰川进一步缩小,冰蚀作用不可能增强,也不可能使绿洲面积增大。冰川作为陆地淡水资源(固体),面积缩小将导致该流域干旱程度进一步加剧,导致恶性循环。流域面积与地形地势有关,与冰川面积无关。,C,解析答案,3.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关专家通过模拟区域气候,对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气温与降水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未来1050年,我国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将升高2.7,平均降水量将增加25%,大部分地区可望逐年湿润起来。 材料二 下面为北疆和南疆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及阿克苏河(塔里木河的主源之一)年

8、平均径流量的变化情况图。,材料三 下表示意塔里木盆地博斯腾湖的水位和面积变化情况。,(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发生的明显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上述变化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哪些有利影响? (3)简要回答这种变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解析答案,解析 我国西北地区河流的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据材料一可知,我国西北地区的气温将升高2.7,降水将增加25%,这是气候变暖、水循环加快的结果。这种变化在一定时段内,将扩大湖泊面积和增加蓄水量,也会使部分地区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部分地区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但也可能带来洪涝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答案 (1)我国西北地区

9、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量逐渐增加。主要原因是温室效应(气候变暖),水循环加快。,(2)将使湖泊面积和蓄水量增加,也会使部分地区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部分地区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3)西北地区气候变暖后,山区降水增加,冰川消融加剧,这可能会增加洪涝、雪灾、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频率。,练出高分,由世界银行委托撰写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如果世界不能采取有效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4,并引发一系列灾难性0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由于全球变暖导致冰川强烈消融,珠峰的冰川大量消融最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 A.致使河流中上游水土流失加剧 B.致使河流中下游洪涝灾害频繁 C.南亚各国

10、的粮食产量不断提高 D.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解析 高山冰川是一些大江大河的水源,其大量融化从长远来看会导致一些区域的水资源减少。,D,解析答案,模拟题组,1,2,3,4,5,6,7,8,9,10,2.导致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主要有( )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 石油、煤炭等燃烧时大量释放温室气体 对森林资源的过度索取 人类在使用冰箱、空调等电器时排放出氟氯烃 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A. B. C. D.,解析 人为原因主要是从毁林与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等)两个角度来分析。,C,模拟题组,1,2,3,4,5,6,7,8,9,10,解析答案,读近45年来“某地气候变化示意图”,回答3

11、4题。,模拟题组,1,2,3,4,5,6,7,8,9,10,3.影响该地年均温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全球气候变化 B.地壳运动 C.大气运动 D.洋流,解析 从图中年均温曲线的变化看,该地年均温逐年上升,这与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变化趋势一致,说明影响该地年均温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全球气候变化。,A,模拟题组,1,2,3,4,5,6,7,8,9,10,解析答案,4.关于近45年来该地气候变化 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季降水量变化趋势和年降 水量相反 B.春季和冬季降水量都以增加 趋势为主,但春季降水量增 加趋势小于冬季 C.气候变化趋势以暖湿化趋势为主 D.气温不断升高,缺水现象日益严重,模

12、拟题组,1,2,3,4,5,6,7,8,9,10,解析答案,解析 从图中显示的降水距平曲线的变化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地的降水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结合气温的变化可知,该地的气候变化特点是以暖湿化趋势为主。,答案 C,模拟题组,1,2,3,4,5,6,7,8,9,10,研究发现,我国秦汉以来气候变化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有重要的影响,暖期利于耕作业发展,冷期则相反。读“历史时期中国东部冬半年平均温度变化曲线图”(下图),回答第5题。,模拟题组,1,2,3,4,5,6,7,8,9,10,5.根据图文信息,下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秦汉时期,北方农耕地区扩大 B.魏晋时期,北方农耕区大幅度向南退

13、缩 C.唐朝初期,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发展迅速 D.明清时期,黄河流域的水稻生产繁荣,模拟题组,1,2,3,4,5,6,7,8,9,10,解析答案,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秦汉时期东部地区温度距平为正值,说明温度较高,利于农业发展,北方农耕区扩大,选项A正确。 魏晋时期,北方农耕区大幅度向南退缩。唐朝初期,东部地区温度距平为正值,说明冬季平均温度升高,河西走廊地区冰雪融化量大,绿洲农业发展迅速。明清时期,东部地区温度距平为负值,说明冬季平均温度下降,黄河流域适合种植水稻的面积减小。 答案 D,模拟题组,1,2,3,4,5,6,7,8,9,10,近年来,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积雪融化、冰川消失现象非常严重,

14、在过去的80年内冰川已经萎缩了80%以上。有环境专家指出,乞力马扎罗山雪顶可能将在10年内彻底融化消失,届时乞力马扎罗山独有的“赤道雪山”奇观将与人类告别。读下图,回答67题。,模拟题组,1,2,3,4,5,6,7,8,9,10,6.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渐趋缩小,反映了全球环境的某种变化。与这种变化有关的地理现象是( ) A.舟山渔场出现渤海湾鱼种 B.日本本州岛樱花推迟开放 C.我国沿海地区海水侵蚀作用将减弱 D.山地针叶林带分布海拔高度升高,模拟题组,1,2,3,4,5,6,7,8,9,10,解析答案,解析 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渐趋缩小,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

15、,蒸发量增加,山地针叶林带分布海拔高度升高。 答案 D,模拟题组,1,2,3,4,5,6,7,8,9,10,7.乞力马扎罗山( ) A.所在区域河流主要为山地冰川融水 补给 B.该山地是在地垒构造的基础上形成的 C.南坡雪线位置低,主要是位于背风坡 D.冰川范围的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有关,模拟题组,1,2,3,4,5,6,7,8,9,10,解析答案,解析 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多,会导致气温升高,冰川融化。乞力马扎罗山所在区域河流主要为雨水补给,乞力马扎罗山主要是火山喷发形成的;乞力马扎罗山南坡雪线位置低,主要原因是位于迎风坡,降水多。 答案 D,模拟题组,1,2,3,4,5,6,7,8

16、,9,10,雅格布港冰川位于格陵兰岛西部,下图为据2001年的冰川前端卫星影像资料,综合历史测量所绘冰舌位置图。据图回答89题。,模拟题组,1,2,3,4,5,6,7,8,9,10,8.图中所标记的18512006年间重要年份该冰川前端(冰舌)位置显示( ) A.该冰川消退了大约50千米 B.该冰川前进了大约50千米 C.该冰川消退速度以20022003年间最慢 D.该冰川前进速度以19642001年间最慢,解析 根据图中比例尺可以计算出在此期间该冰川消退了大约50千米。,A,模拟题组,1,2,3,4,5,6,7,8,9,10,解析答案,9.图中白线为海岸,受冰川侵蚀该岛形成的特殊地形为( )

17、 A.红树林海岸 B.珊瑚礁海岸 C.海蚀岛礁 D.峡湾,解析 受冰川侵蚀作用,海岸形成幽深的峡湾。,D,模拟题组,1,2,3,4,5,6,7,8,9,10,解析答案,10.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图中灰色线条代表的是仅考虑自然变化得到的气温变化模拟值,黑色线条代表的是实际气温观测值。,模拟题组,1,2,3,4,5,6,7,8,9,10,材料二 下图为世界局部区域图。,模拟题组,1,2,3,4,5,6,7,8,9,10,(1)读图1,分别描述全球平均气温变化模拟值和观测值的特点并简析原因。,答案 模拟值:全球气温不断升降和波动。观测值:全球气温波动

18、上升。原因:人类生产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及植被的破坏。,模拟题组,1,2,3,4,5,6,7,8,9,10,答案,(2)读图2,简析B所在地区在世界交通位置中的重要性,并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提升北冰洋海运价值的影响。,答案 重要性:B所在地区是联系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捷径。影响:浮冰或冰盖融化,利于航行。,模拟题组,1,2,3,4,5,6,7,8,9,10,答案,(3)图2中A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对该地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答案 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该地复种指数提高和农业结构改变。,模拟题组,1,2,3,4,5,6,7,8,9,10,答案,11.(2014广东文综)有研

19、究认为,近几年欧洲西北部(参见下图)冬季温度偏低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其合理的解释是( ),A.海平面上升导致沿岸上升流减弱 B.冰川融水增加导致沿岸暖流减弱 C.极地东风带北移导致偏北风加强 D.中纬度降水增加导致气温年较差增大,高考题组,11,12,13,14,15,16,解析答案,解析 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地区的冰川融化,流出北冰洋的寒流增强,暖流减弱,导致欧洲西北部冬季温度偏低,故选B。 上升流是寒流,上升流减弱应该导致温度上升,故不选A。 极地东风带北移应该导致影响欧洲西部的偏北风减弱,故不选C。 全球变暖应该导致中纬度降水减少,故不选D。 答案 B,高考题组,11,12,13,14,

20、15,16,(2011江苏地理)下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读图回答1213题。,12.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 A.地壳活动加剧 B.日地距离缩短 C.黄赤交角增大 D.全球气候变暖,解析 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是由冰川融化造成的,冰川融化的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D,高考题组,11,12,13,14,15,16,解析答案,13.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解析 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

21、缩会造成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冰川融水增多,对全球水量没有影响,只是水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海洋面积增加,沿海低地被淹,海岸线长度减少;冰川融化是全球变暖的结果,不会造成全球温度下降。,A,高考题组,11,12,13,14,15,16,解析答案,(2010安徽文综)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图表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完成1415题。,高考题组,11,12,13,14,15,16,14.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 A.降幅超过升幅 B.逐年上升 C.升高约

22、2.1C D.波动上升,高考题组,11,12,13,14,15,16,解析答案,解析 读图可知,从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有的年份高,有的年份低,且高低交错分布,但总趋势是上升的,符合波动上升的说法,故选D项。 如果是年平均气温逐年上升,则气温不会出现下一年低于上一年的现象,因此B项错误。 A项的降幅、升幅大小比较和C项的升高约多少摄氏度都不属于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范畴,故均可排除。 答案 D,高考题组,11,12,13,14,15,16,15.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 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 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 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高考

23、题组,11,12,13,14,15,16,解析答案,解析 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使得该省各地积温增加,农作物生长期延长,故A项错; 由于气温波动上升,有的年份气温偏低,会造成严重的低温冻害,故B项错。 通俗地讲,极端天气事件指的是一种在特定地区和时间(一年内)的罕见事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的出现频率发生变化,呈现出增多增强的趋势。安徽省近些年来发生的特大雪灾、洪灾和旱灾等极端灾害天气的增多,说明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下安徽省气温波动上升现象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 随着年平均气温波动上升,导致蒸发量增大,天然湿地面积缩小,故D项错误。 答案 C,高考题组,11,12,13,14,15,16,16.(2012重庆文综)读“俄罗斯远东局部区域示意图”,分析全球变暖对该地区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影响。,解析 全球变暖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来说,热量增多,有利于喜温作物生长,生长时间延长和降水增多,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答案 有利影响:热量条件得到改善;适宜农作物生长时间的延长;农作物种植范围扩大;农作物可利用的水分增加(降水增加)。,高考题组,11,12,13,14,15,16,解析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