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地区专用2018高考生物总复习第十一单元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第2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课件20170731321.ppt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3558866 上传时间:2019-09-11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8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卷地区专用2018高考生物总复习第十一单元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第2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课件2017073132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全国卷地区专用2018高考生物总复习第十一单元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第2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课件2017073132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全国卷地区专用2018高考生物总复习第十一单元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第2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课件2017073132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全国卷地区专用2018高考生物总复习第十一单元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第2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课件2017073132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全国卷地区专用2018高考生物总复习第十一单元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第2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课件2017073132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国卷地区专用2018高考生物总复习第十一单元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第2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课件2017073132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卷地区专用2018高考生物总复习第十一单元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第2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课件20170731321.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章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第2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2.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为 和碳酸盐。 (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 。,化学元素,生物群落,全球性,相互依存,载体,动力,CO2,含碳有机物,(3)填写碳循环模式图,图中: ; ; ; ; ; 。 (4)循环过程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循环形式是_。 碳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是通过 作用、 作用实现的。 碳返回到无机环境则是通过 和 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实现的。,3.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 含量迅速增加;植被破坏

2、,降低了对大气中 的调节能力,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2)影响:导致 ,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3)缓解措施: ,增加绿地面积;减少 ;开发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摄食,呼吸作用,燃烧,分解作用,CO2,光合,化能合成,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O2,CO2,气温升高,植树造林,化石燃料的燃烧,清洁能源,【教材深挖】 1.既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循环的,那为什么农田生态系统还需要经常施肥呢?请说出你的理由。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是在生物圈内进行的。农田是一个相对范围较小的生态系统,物质不一定能实现循环,同时农田中不断有粮

3、食作物的输出,因此需要不断施入肥料。,(1)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并简述判断的理由。 甲和丁之间有双向箭头,且其他几种成分都有箭头指向丁,所以丁为大气中的CO2库,甲为生产者;甲和乙都有箭头指向丙,所以丙为分解者,则乙为消费者。,(2)碳在甲、乙、丙之间的流动形式是什么?在甲(或乙或丙)与丁之间的流动形式又是什么? 碳在甲、乙、丙之间的流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在甲(或乙或丙)与丁之间的流动形式是CO2。,(3)图中的字母分别表示什么过程?,2.下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思考下列问题:,b代表光合作用或化

4、能合成作用。d和c代表细胞呼吸,f代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a代表捕食,e和g代表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等提供给分解者。,1.(2017山东德州陵城一中摸底,32)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ABC B.都属于细胞呼吸 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氮循环不具有全球性 D.提高过程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解析】B是生产者,A是分解者,C是消费者,食物链一般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碳循环和氮循环都具有全球性、反复流动、物质不灭性。提高光合作用过程有利于维持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平衡。,B,2.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

5、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解析】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A正确;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碳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B错误;E为化石燃料,若对此过度开发利用会导致温室效应的产生,C正确;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是能量的载体,D正确。,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 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碳在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传递 C.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D.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B,3.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微生物也能

6、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解析】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是分解者;能量流动只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循环利用;该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C,对物质循环过程相关图解的识别 (1)碳循环过程示意图,(2)将上图换成字母,如下面三种变式图。据图判断A、B、C、D各代表哪种成分。,图1先根据双向箭头判断:A和B应为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能写“无机环境”,也不能写“生物类别”。再根据AD、C

7、D判断:C为消费者,剩下的D为分解者。 图2根据A与C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A是生产者,C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根据A、B、D的箭头都指向E,可进一步判断:B是初级消费者,D是次级消费者,E是分解者。 图3根据A与E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A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E为生产者。然后观察剩余的几个成分,其中其他生物部分的箭头都指向C,所以C是分解者,剩余的B、D、F则为消费者。整个图解中,食物链是EFDB。,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稳定性,1.信息的种类、特点、来源及实例(连线),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特点,a.动物特定行为,b.物理过程传递,c.信息素传递,来源,.动物代谢活动,.动

8、物异常表现和行为,.外界环境或生物,实例,A.生物碱、有机酸,B.求偶炫耀,C.光、声、温湿度,bC cA aB,2.信息的作用及应用,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 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3)自我调节能力 基础:_。 特点:_。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关系,正常进行,繁衍,种间关系,保持或恢复,自我调节,负反馈调节,具有一定限度,(4)类型,弱,低,强,高,保持,恢复,保持,遭到破坏,恢复,多,强,高,低,抵抗力,恢复力,(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控制对生态系统 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

9、态系统的 。,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实施相应的 投入,保证生态系统 的协调。,干扰,自我调节能力,物质、能量,内部结构与功能,【教材深挖】 1.试从信息传递角度分析,可通过哪些方法进行害虫防治? 可在田间释放大量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达到降低害虫数量的目的。 2.下图为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图,依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y的含义是什么?热带雨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相比,谁的y值更大? 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强弱的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如热带雨林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受到相同

10、干扰,草原生态系统的y值要大于热带雨林的y值。 (2)x表示什么?其大小预示着什么? x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强。 (3)请诠释TS内涵及其意义。 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这一面积越大,即x与y越大,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以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B.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 C.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

11、物属于行为信息 D.在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解析】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属于化学信息,而不是行为信息,C错误。,C,2.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某种植物根系能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萌发的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的真菌孢子提前萌发,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类信息的作用( ) A.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D.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12、解析】萤火虫发出的光属于物理信息;雄鸟的扇动翅膀属于行为信息;植物根系产生的化合物属于化学信息。,B,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D错误。,4.如图表示正常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13、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时间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C.S2所代表的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D.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解析】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A正确;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的时间越晚,幅度越小,B正确;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受到干扰后曲线回到正常范围的时间越短,曲线围成的面积S2越小,C错误;读图可知,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D正确。,D,C,1

14、.抵抗力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关系,2.两类反馈调节的比较,1.(2016天津高考,3)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如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 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解析】碳循环具有全球性,不能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A项错误;计算昆虫种群密度时,要统计昆虫中所有个体的数量,而不是只统计成虫数量,取样时要遵循随机取样原则,B项错误;食

15、物链中,生物个体大小不同,不同生物身体中各类有机物的比例不同,所以各营养级的数量比值不能代表它们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昆虫的数量先上升,乙昆虫的数量后上升,所以乙昆虫捕食甲昆虫,因此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D项正确。,D,2.(2016新课标,5)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

16、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前者具有全球性,可以被生物群落循环反复利用,后者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二者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A正确,B错误;“退耕还林、还草”是提高并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措施,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C正确;人类的活动应该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D正确。,B,3.(2015新课标,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

17、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正确;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B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B,4.(2016新课标,31)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

18、丰富度是指 。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_。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 _ _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解析】(1)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由于冻原生态系统中的温度较低,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分解者)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所以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一般不超过45个,不会很长。,5.(2016江苏高

19、考,27)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 分解产生的。 (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水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 元素营养。 (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 法,分别统计 的种群密度。,蛋白质,N、P,五点取样,各种害虫,(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_。,(4)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

20、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 (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好氧 光合放氧 厌氧 兼性厌氧,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解析】(1)S是蛋白质中的标志元素。(2)富营养化是水体中N、P元素含量过高造成的。(3)该稻田呈正方形,可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稻田害虫的发生情况,分别统计各种害虫的种群密度。(4)稻田中有机物的分解主要通过好氧微生物、厌氧微生物及兼性厌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5)水稻与藻类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导致藻类数量减少。,6.(2015海南高考,28)回答下列关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问题。 (1)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

21、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这种作用所具有的价值属于 (填“间接”或“潜在”)价值。 (2)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如图所示。图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图中A表示 ,生物成分E表示 ,生物成分F表示 , 表示初级消费者。,间接,大气中CO2库,生产者,分解者,C,【解析】 (1)红树林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属于间接价值。(2)双向箭头两端分别为生产者和大气中的CO2库(无机环境),分析图示可知:A表示大气中CO2,E表示生产者,F表示分解者,C表示初级消费者。,必记必辨通关,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循环的对象:化学元素。 (2)循环的

22、范围: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3)循环的特点:具有全球性;往复循环利用。 2.大气中CO2的三个主要来源 (1)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2)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3)化石燃料的燃烧。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两个关系 (1)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2)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4.生态系统中的三类信息 (1)物理信息:包括声、光、颜色等。 (2)化学信息:生物依靠自身代谢产生的化学物质,如生长素、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如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等。,5.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方向和范围 (1)方向:双向传递。 (2)范围:个体与个体之间、种群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6.生态系

23、统的三个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外界干扰,保持原状的能力。 (3)恢复力稳定性:受到干扰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易错点1 误认为生物多样性程度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就强 【点拨】 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并同时满足营养结构复杂才会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易错点2 误认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物种类有关,与生物数量无关 【点拨】 生物数量多,会增加基因多样性,为自然选择提供更多选择的材料,从而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易错点3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范围理解不清 【点拨】 信息传递范围: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种群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包括细胞之间的传递。 易错点4 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并不都呈负相关 【点拨】 在某些特殊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易错点5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判断 【点拨】 某一生态系统在彻底破坏之前,受到外界干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恢复的过程,应为抵抗力稳定性,如河流轻度污染的净化;若遭到彻底破坏,则其恢复过程应为恢复力稳定性,如火灾后草原的恢复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