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核心素养解读.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560641 上传时间:2019-09-11 格式:PPT 页数:112 大小:16.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核心素养解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2017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核心素养解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2017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核心素养解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2017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核心素养解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2017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核心素养解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核心素养解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核心素养解读.ppt(1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7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核心素养 解读,1.制订新课程方案,突出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 2.研制我国学生跨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 3.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融入课程标准。,高中课标修订重点解决,一、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1、国际因素,知识经济,世界趋势,蕴含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一、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1、国际因素,知识经济,世界趋势,核心素养是21世纪的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是21世纪的人才培养标准。,世界共同追求的核心素养即协作、交往、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一、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2、国内因素,人力资源强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部相关文件,一、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3

2、、个体发展,成功的人生,4、教育发展,“从长期来说,一个国家的价值就是组成这个国家的个人的价值;一个国家如果为了要使它的人民成为它手中更加驯服的工具,哪怕是为了有益的目的,而使人民渺小,就会发现靠渺小的人民是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的。”,穆勒在论自由,一、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遵从权威 保守自顾 宿命自抑 理性不足 创新乏力,传统人,现代人,“在发展过程中一个基本的因素是个人,除非国民是现代的,否则一个国家就不是现代的。”,主体性,转变育人模式,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 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型,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培养自主、合作与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

3、。 破解评价瓶颈,改变过分关注知识和标准答案的现状。 实现课程内容的转化、整合与优化,确立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指向的跨学科整体育人观念。,教育的转变,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素养不只是知识和技能。它是在特定情 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 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 例如,有效交往能力是一种素养,它可 能利用一个人的语言知识、实用性信息技术 技能,以及对其交往对象的态度。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报告,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6年9月),基本特征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

4、同素养 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教育形成并获得发展 核心素养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 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文化基础人文底蕴+科学精神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健康生活 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 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 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全面发展的人,17,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

5、族前途命运。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核心素养的框架建议,创新能力 批判性思维 公民素养 合作与交流能力 自我发展素养 信息素养,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 民主法治精神 合作(尊重)精神 主体性(独立自主) 技术素质,核心素养的框架建议,创新能力 批判性思维 公民素养 合作与交流能力 自我发展素养 信息素养,做事要有新意(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 做事、做人要善于合作与交流(民主参与、合作与交流能力) 要自主自知自强(自主发展) 不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善用信息技术(信息素养)。,日本“21世纪能力”,美

6、国把其21世纪诸多素养聚焦为四个“超级素养” 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交流能力。,核心素养的聚焦,创新能力(自我发展素养) 批判性思维 合作能力(公民素养,合作与交流能力;信息素养),创新能力 批判性思维 公民素养 合作与交流能力 自我发展素养 信息素养,核心素养的聚焦,创新能力(自我发展素养,批判性思维 ) 合作能力(公民素养,合作与交流能力;信息素养),创新能力 批判性思维 合作与交流能力,核心素养的核心,创新能力,创新能力 合作能力,开发出符合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清单,只是解决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至关重要的下一步是解决“怎样培养人”即“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问

7、题。 围绕核心素养开发课程体系。 围绕核心素养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素质提升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学生素质的最大短板是什么?,创新能力,自由,民主,创新能力的基础是什么?,自由的基础是什么?,自由是创新的基础,用民主释放每个人的活力和潜力。 以民主精神孕育自由精神,用自由精神孕育创新精神,从而养育中华民族的元气和生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各科课标修订教材修订,从记忆思维(反思) 从考分创新奇思妙想与众不同 从知识行动应用(问题解决),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 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依托于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 是学生学习该学科之后所形成

8、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1、研制依据,(1)从历史学科本质的角度来看,历史是什么?,已经发生了的过去的事情(客观存在的过程) 对以往发生过的事情的记载和研究,特别是对人类社会活动的记载和研究(人的主观对客观过程的看法)。,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1、研制依据,(1)从历史学科本质的角度来看,客观存在的人类历史:历史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独立于认识者、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之外。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客观性) 史家撰写的历史:撰写的历史,无论是何人以何种形式撰写的历史,都是对客观历史的记录或描述。在这个

9、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将记录者、描述者的思想观念渗透其中,会表现出某种主观性。(主观性作用于客观性),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1、研制依据,(1)从历史学科本质的角度来看 历史是记录和解释人类从古至今一系列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 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对史料的考证、叙述和分析,不断发现、理解、解释、评判真实的过去,探讨发展规律,为当今和未来提供借鉴。,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1、研制依据,(2)从历史教育的本质来看 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

10、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1、研制依据,(2)从历史教育的本质来看,历史,到底要学什么? 历史,到底要教什么?,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1、研制依据,(2)从历史教育的本质来看,要学习历史知识,但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要能够掌握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像一个历史学家那样去理解历史、构架自己对历史的解释。,使学生终生受用,并能够带给学生成功的人生的思维品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1、研制依据,(3)课标的实践探索,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

11、准(实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等关于培养目标表述的梳理与概括、继承与发展以及提炼与升华。,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1、研制依据,(4)借鉴国外优秀成果,(1)时序思维能力,空间思维。 (2)运用史料能力 (3)发展学生历史理解能力 (4)发展学生的历史解释与历史评判的能力 (5)都提出培养学生认同的重要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研制过程 (部分过程),2015-2016.8: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2016.8.31: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2、内容,唯物史观,时空观

12、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历史学的本质,是对历史的认识,即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阐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重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历史进行认识,促进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使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确定历史核心素养的依据,对历史进行认识,要通过唯物史观对所认识的史事全面客观进行考察,要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 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要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解释,任何历史阐释都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建构正确的历史认识,历史

13、学科核心素养具体提炼依据,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素养1:唯物史观 概念界定: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内涵阐释: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培养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四对核心概念,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工具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 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经济基础决定上

15、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基础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是时代的必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作用都受着历史发展规律即必然性的支配,而不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个人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个人只能顺应历史的发展。英雄人物在历史的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但起促进作用。,继承和发展 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该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第一,批判不等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盘否定 第二,继承是为了发展,批

16、判地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遗产与外来文化,推陈出新 第三,以古鉴今。总结历史,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联系现实,面向未来,发展民族文化; 第四,反对绝对否定与绝对肯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 通过分析社会矛盾的存在以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全面理清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使命,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方向。,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所谓必然性,也称规律性,是指在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注定要发生的、人的主观意志无法改变的趋势。 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

17、中的直接原因,不可能改变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 偶然造就必然,影响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都是通过无数的偶然性事件表现出来的。 必然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对历史进程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偶然性对历史发展仅仅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典例10 2010山东高考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答案 (1)答案一:考生将哥伦布首航的结果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思考。 观点:是偶然的。理由: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 答案二:考生能将哥伦布远

18、航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 观点:是必然的。理由: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具体要点:商品经济发展;寻金热:陆上商路受阻;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 答案三:考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相结合,全面思考问题。 观点: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理由:偶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一。必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二。 命题视角 如何看待重大历史事件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共产党宣言第二章结尾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一些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当今世界上唯一能够自圆其说的历史哲学。,1894年新世纪周刊请恩格斯“简要概括未来的

19、社会主义新纪元的基本思想”,恩格斯就以共产党宣言的这段话作了答复,强调共产党宣言中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就是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 并且说,“除此之外没有更合适的表达了”。 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恩格斯也说过,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人们才完全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素养2:时空观念 概念界定: 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内涵阐释: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

20、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培养目标,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 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人的生存方式是历史的基础,而生存方式依赖于地理环境。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地理环境不同,产业形态不同,生存方式不同,家庭组织、社会组织、精神面貌、思想观点,都会不同。,南方楚国道家追求自由洒脱

21、; 北方诸家学派强调规范秩序。,孟德斯鸠: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壤性质都有关系。,世界文明都产生于温带而不是热带和寒带,黑格尔历史哲学把文化产生影响的主要地理因素概括为三种类型: 干燥的高地和广阔的草原; 巨川大江流经的平原流域; 和海相连的海岸区域。,中华文明的地理环境:河的赐予,幅员辽阔腹地纵深,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气候温暖湿润-农业发达,半封闭的边缘地形,独立发展,自成一体的延续性。,古代文明只有一个全国文明中心,缺少不同类型文化互相交流,家长制、祖先崇拜、集体主义,自我封闭的保守意识,西方文化(发源地希腊罗马):海的磨砺,陆地狭窄多山,陆地交通不便,农业生态恶劣。,

22、特殊的海洋地理和周边环境,对外交通较方便。,全境被各种天然障碍分割成若干孤立的小区域。,多向交汇的开放型文化模式,崇尚自由和个性独立的基本性格,工商业文明,法国16世纪历史学家波丹说: 一个国家的制度必须适合这个国家的民族心理才能巩固,而民族心理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中、西民族不同的经济类型和生产活动方式自然会产生判若有别的社会组织形态,并形成各自相应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秩序。,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原因分析,1971年7月9日-11日,基辛格秘密访华,就尼克松访华一事达成协议。 7月16日,发表了公告。公告说:“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

23、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二十六届大会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2758号决议进行表决。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赞成:阿富汗、不丹、缅甸、锡兰、印度、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科威特、老挝、马来西亚、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新加坡、叙利亚、土耳其、阿拉伯也门共和国。(19个),反对:日本、 沙特阿拉伯、 菲律宾、 柬埔寨(4个),反对:大洋洲2国:澳大利亚、 新西兰,弃权:亚洲7国:

24、巴林、 黎巴嫩 、约旦、 卡塔尔、 泰国 、印度尼西亚、 塞浦路斯,弃权:大洋洲1国:斐济,赞成:美洲8国:加拿大、智利、古巴、厄瓜多尔、圭亚那、墨西哥、秘鲁、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反对:美洲13国:美国 、巴西、 玻利维亚 、乌拉圭、 巴拉圭 、委内瑞拉、 多米尼加、 海地、 洪都拉斯、 萨尔瓦多 、尼加拉瓜、 哥斯达黎加、 危地马拉,弃权:美洲5国:阿根廷、 巴巴多斯、 哥伦比亚、 牙买加、 巴拿马,赞成:非洲26国:阿尔及利亚、博茨瓦纳、布隆迪、喀麦隆、阿拉伯埃及共和国、赤道几内亚、埃塞俄比亚、加纳、几内亚、肯尼亚、利比亚、马里、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尼日利亚、刚果人民共和国、卢旺达、塞内加尔

25、、塞拉勒窝内、索马里、苏丹、多哥、突尼斯、乌干达、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赞比亚。,反对:非洲15国:中非、 扎伊尔(刚果民主共和国)、莱索托、 加蓬、 利比里亚、 马尔加什(马达加斯加)、 南非、马拉维、 斯威士兰 、冈比亚、 达荷美(贝宁)、尼日尔、 乍得 、上沃尔特(布基纳法索)、象牙海岸(科特迪瓦),赞成:欧洲23国:阿尔巴尼亚、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白俄罗斯、捷克斯洛伐克、丹麦、芬兰、法国、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瑞典、乌克兰、苏联、英国、南斯拉夫,反对:欧洲1国:马耳他,弃权:欧洲3国:西班牙、 希腊 、卢森堡,弃权:非洲1国:毛里求斯,素

26、养3:史料实证 概念界定: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内涵阐释: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培养目标,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 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 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1898年,孙中山

27、与内田良平说:“吾人之目的在于灭满兴汉,革命成功之时,即使以诸满、蒙、西伯利亚之地悉与日本,亦无不当。”(1932年,内田良平回忆,学者怀疑其真实性。) 1900年,惠州起义之前,孙中山访问日本妇女界著名人物下田歌子,下田称:“革命成功之日,须满州让与日本”,孙中山答“可以”。 1906年,孙中山曾游说日本朝野人士,“满蒙可任日本取之,中国革命目的在于灭满兴汉,中国建国在长城以内,故日本亟应援助革命党。” 1907年,内田曾向伊藤博文说;“自前年以来,孙文屡向我朝野人士表示,日本如能援助中国革命,将以满蒙让渡与日本。” 1913年春,孙中山访问日本,对桂太郎说“日本真正理解中国,能协力建设新中

28、国,即使将满洲等地提供给日本也没关系。”,孙中山 “租让满洲”问题,1915年或1916年,孙中山和日本陆军参谋总长密谈表示:“为了立即打倒专制袁世凯,希望日本至少以预备役将兵和武器编成三个师团,支援中国革命”,在这一条件下,“中国新政府可以东北三省满洲的特殊权益全部让予日本”。而且“中国本土的开发亦唯日本的工业、技术、金融力量是赖”。 1917年9月,日本社会家河上清访问广东军政府,孙中山又表示,希望日本给予“武器、军火和大量贷款”,他一旦完成任务,将与日本结盟,并特别强调“一旦他掌握权力,将愉快地将满洲交给日本管理”。 孙中山的类似思想一直持续到1923年左右,国共合作,实行联俄联共政策之

29、后,孙中山不再发表类似言论。,孙中山为何有如此“反常”言论呢?,一切历史现象的发生都有它的根源。 不能因此而简单否定孙中山在近代中国上的崇高地位,当然也不能为了维护这种地位而讳言有关事实,甚至否认相关事实。 历史学家追求的是真理!,2017年高考天津卷:2015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公元前74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

30、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 (1)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概括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4分) 材料二: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 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 (2)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2分)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同。(4分),(1)郡国并行制度。 失礼仪,乱制度。,(2)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矛盾激化。 材料一是史事记述,材料二是史事分析。,材料三: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

31、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 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所印证的史实。这些出土文物对材料一、二有何价值?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6分),儒学成为正统。 丰富了材料一、二的史事记述和分析。仅凭现有出土文物推翻汉书对刘贺的记述不客观、充分。,素养4:历史解释 概念界定: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内涵阐释: 所有历

32、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培养目标,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 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33、。,对太平天国的解释,毛泽东说: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与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动员了千百万受剥削受压迫的农民群众,建立起与封建王朝相对立的,革命政权,与反动势力进行了血与火的斗争,时间长达十四年,纵横近二十个省,席卷全国,震动世界,具有极其伟大的意义。,“朱元璋、洪秀全各起自布衣,提三尺剑,驱逐异胡,即位于南京。朱明不数年奄有汉家故土,传世数百年而皇祀忽衰:洪朝不十余年,及身而亡。无识者,特唱种种谬说,是朱(元璋)非洪(秀全),是盖依成败论豪杰也。” “本会以异族潜乱,天地惨黩,民不聊生,负澄清天下之任,使朱明之绪不绝,太平之师不熸,则犹汉家天下,政由已出,张

34、弛自易。” “五十年前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专制,此等革命不算成功。” “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孙中山对太平天国的认识,马克思对太平天国的认识,1853年5月20日,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太平天国为“一个强大的革命”。 1856年10月17日,欧洲的金融危机,太平天国为“中国的起义” 1858年9月10日,中英条约中,再次强调了太平天国是“中国革命”的说法。 1862年6月,中国纪事中,“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抱定什么任务。他们没有提出什么口号。他们所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有当权者的惊惶还更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似乎就

35、在于用奇形怪状的破坏,用全无建设工作萌芽的破坏来和保守派的腐化相对立。” 太天军们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 太平天国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是“停滞的社会生活之产物”。,容闳对太平天国的认识,“愤懑之极,乃深恶满人之无状,而许太平天国之举动为正当”。“太平天国之举动为正当” “ 既表同情于太平军” , 甚至乃几欲起而为之响应。” “当忠王(即李秀成)在苏州时,尝竭力欲禁抢掠之风,悬重赏以幕奇才。谓有能出力禁绝焚掠之事者,立酬巨金,并颁以爵位。又下令三通:一不许杀平民,二不许妄杀牛羊,三不许纵烧民居。有犯其一者,杀无赦”,1860年秋,容闳决定与两位外国传教

36、士一起冒险前往天京考察。提出七点建国之策,第一,按照科学原则组建军队;第二,创办陆军军官学校培养有学识、有才干的军官;第三,创办海军学校,建设海军;第四,组织良善文官政府,聘用有才智有经验的人担任各行政部门的顾问;第五,创立现代银行、金融制度,厘定度量衡标准;第六,为国民建立各级学校教育体系,把圣经列为主课之一;第七,建立各种实业学校。这七条建议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等重要方面,是他改革旧制度、建立使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理想蓝图。 没被采纳,但收到 “义”的官爵,“义”是仅次于“王”的爵位。,素养5:家国情怀 概念界定: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

37、 内涵阐释: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培养目标:,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 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 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核

38、心理论 核心思维 核心方法 核心能力 核心价值观,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3、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四、学业质量标准,1、概念,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以教育质量观为基础所规定和设计的学生课程学习活动所应该达到的发展状态和发展水平。 学生在不同的课程领域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身心发展程度和状态,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过程在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变化程度和发展状态。,四、学业质量标准,1、概念,也就是说,学业质量指向的是学生通过课程或学科的学习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这种变化涉及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变化。 量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学了

39、多少; 质学生在学习中学得好不好。 是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教育的发展功能和水平。 学业质量标准是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指定的。,四、学业质量标准,2、划分标准,(1)将每个核心素养划分为4个水平,水平1为最低等级,水平4为最高等级,在划分时,进行纵向与横向的通盘考虑。 从纵向看,每个核心素养自身的第1-第4层次,具有连续性和递进性。每高一级水平的表现涵盖前一级的表现。 从横向看,五个核心素养的每一个层次,处于同样的水平上;在五个核心素养的同一水平之间建立逻辑关系,形成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等级。水平2是合格等级。,四、学业质量标准,2、划分标准,(2)根据历史课程的人文性质,对核心素养的

40、水平划分具有一定弹性,处于低学段的学生也有可能达到高水平。 水平的划分是最低要求,各水平之间并不设置障碍,一个学生在达到高中毕业的水平时,可以是水平2,也可能达到水平3,或水平4;鼓励优秀学生达到更高水平。,四、学业质量标准,3、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水平1,1-1 能够知道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知道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知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能够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1-2 能够了解所学内容的历史分期方式,理解历史时期是按时序划分的;能够知道认识史事要考虑到历史地理的状况;能够识别历史地图中的相关信息,知道古今地名的

41、区别。 1-3 能够知道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图像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实地史料等多种类型;能够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其有关的材料;能够从所获得的史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1-4 能够有条理地讲述历史上的事情,概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能够说出重要历史事件的经过及结果、重要历史人物的事略、重要历史现象的基本状况。 1-5 能够发现历史上认同家乡、民族、国家的事例,知道中外优秀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依据。,学业质量标准水平2,2-1 能够知道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知道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知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人类

42、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能够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2-2 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运用各种时间术语描述过去;能够利用已有的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2-3 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能够掌握获取史料的基本方法;能够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2-4 能够分析有关的历史结论;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能够在叙述历史时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如古今联系、中外联系等,并将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如地理、语文、艺

43、术等知识加以联系;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运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具体史事做出解释;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 2-5能够发现历史上认同家乡、民族、国家的事例,知道中外优秀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依据。,学业质量标准水平3,3-1 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理解历史上的发展变化,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能够史论结合、实事求是地论述历史与现实问题。 3-2 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运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如古代、近现代)、较大范围(如跨国家、跨地区)的史事加以描述和概括,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

44、多样、局部与整体及其意义。 3-3 能够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自主地搜集有关的史料;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并判断其价值;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 3-4 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运用相关历史术语,在正确的史观和方法的指导下,对系列史事做出解释。 3-5 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历史发展的进步历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能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家乡、民族和

45、国家的繁荣结合起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学业质量标准水平4,4-1 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理解历史上的发展变化,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能够史论结合、实事求是地论述历史与现实问题。 4-2 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论述;能够根据需要并运用相关材料和正确方法,独立绘制相关图表,并加以说明。 4-3 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对历史的评述时,能够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取舍;在

46、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能够符合规范地引用史料。 4-4 能够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假说或提出新的解释;能够在正确的史观和方法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和现实问题。 4-5 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历史发展的进步历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能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家乡、民族和国家的繁荣结合起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四、学业质量标准,4、具体学业要求,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

47、能够了解中国和世界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发生和存在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能够知道历史遗迹、考古发现、从古代到现代的各种文献是了解历史发展的重要证据,并能够开始使用资料作为证据来检验自己对历史问题的解答(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够初步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建立多方面联系,以此解释历史,并能够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比较、概括和综合(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能够掌握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所引起的世界历史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总趋势(唯物史观);能够初步具备用历史眼光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能够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

48、共容性和不平衡性,具有民族自信心;能够以开放的心态,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五、历史课程内容,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选修课程,模块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模块2 经济与社会生活,模块3 文化交流与传承,选修课程,建议模块1 史学入门,建议模块2 史料研读,校本课程 (学校自主开设),课程之间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和递进性,中外历史纲要,基 础,国家制度与社会 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承,递 进,拓 展,延 伸,史学入门,史料研读,专业发展,课程设置与高考的衔接,必修 课程,全

49、体学生必须学习的共同基础课程,1学年,是对学业质量水平进行评价的重要内容。学生经必修课程学习,经考核达到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2,可获得4学分,可以毕业。,选修课程,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升学需求(学习文科)选择的课程。每个模块2学分,1学期,经考核合格,达到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3或水平4,可获得相应学分。是学业考试的内容,记入高考成绩。,选修 课程,校本课程,课标建议的课程是学生根据专业发展(历史相关专业)或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选择的课程。每个模块2学分,1学期,经考核合格,达到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3或水平4,可获得相应学分。考试成绩记入综合素质评价,供高校招生参考。,本课程以通史的叙事框架,展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本课程共有25 个专题,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中外历史纲要,1.1. 早期中华文明 1.2. 春秋战国的政治社会变动与“华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