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寄生虫病学》许金俊-第二章:蠕虫病-吸虫病.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566367 上传时间:2019-09-12 格式:PPT 页数:160 大小:10.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寄生虫病学》许金俊-第二章:蠕虫病-吸虫病.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0页
《动物寄生虫病学》许金俊-第二章:蠕虫病-吸虫病.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0页
《动物寄生虫病学》许金俊-第二章:蠕虫病-吸虫病.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0页
《动物寄生虫病学》许金俊-第二章:蠕虫病-吸虫病.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0页
《动物寄生虫病学》许金俊-第二章:蠕虫病-吸虫病.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寄生虫病学》许金俊-第二章:蠕虫病-吸虫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寄生虫病学》许金俊-第二章:蠕虫病-吸虫病.ppt(1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动物蠕虫病学,第一节、蠕虫病概论,形态特征 多细胞三胚层动物 主要类群 吸虫、绦虫、线虫与棘头虫,蠕虫的形态特征与类群,动物蠕虫病的特征,流行具有地区性和季节性 发病缓慢,病程长 感染率高,发病率低 常常混合感染,症状无特异性 主要危害仔畜与幼禽,第二节、吸虫病,(一)、吸虫的 形态和生理特点 (二)、吸虫的发育 (三)、吸虫的分类,一、 概论,(一)、吸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1、外部形态 虫体多为背腹扁平,呈树叶状或舌状,有的呈近似圆形或圆柱状,甚至有的吸虫呈线状(分体吸虫。 大小通常为215毫米,但最大的可达80毫米(如大片形吸虫Fasciola gigantica),最小的仅有

2、0.30.5毫米(如异形科的某些吸虫)。 吸虫的吸盘一般有两个:口吸盘、腹吸盘(后吸盘)。 虫体不分节,有口孔、生殖孔、排泄孔、吸虫的生殖孔,多位于腹吸盘的前缘或后缘处 虫体的排泄孔位于虫体的未端。 颜色一般为淡红色或棕红色,固定后为灰白色。,2、体壁,由皮层和肌层构成,又称皮肌囊,无体腔,囊内为大量网状实质和器官 皮层:质膜:单位膜,表面有微绒毛,分泌抗消化酶 基质:含线粒体和分泌小体,可形成新的外质膜体壁 基质膜:一种结晶蛋白 基层 肌层:外环、内纵、中斜肌肉 皮层具有感觉、分泌、吸收、排泄、气体交换功能。,吸虫的体壁的超微结构,口 前咽 咽 食道 肠管(盲肠) 无肛门,3、消化系统,4、

3、吸虫的排泄系统,为原肾形式 1.焰细胞 2.毛细管 3.前集合管 4.后集合管 5.集合总管 6.排泄囊 7.排泄孔,吸虫的淋巴系统由淋巴管和淋巴窦组成,较简单,5、吸虫的淋巴系统,位于咽部的两个N节向前后各发出3条N干,分别位于虫体的背、腹部和两侧,N干之间有横索相连接,N干发出末梢分布于口、腹吸盘、咽、等感觉器官,6、吸虫的神经系统,吸虫的生殖系统发达,除分体吸虫外,都是雌雄同体。,7、吸虫的生殖系统,雄性生殖器官,睾丸 输出管 输精管 贮精囊 射精管 雄茎 雄茎囊 前列腺,雄性生殖器官末端,1.生殖孔 2.雄茎 3.射精管 4.雄茎囊 5.前列腺 6.贮精囊 7.输精管 8.子宫颈 9.

4、子宫颈腺 10.子宫,卵巢 输卵管 受精囊 卵模 梅氏腺 卵黄腺 劳氏管 卵黄管 卵黄总管 卵黄囊 子宫 子宫颈,雌性生殖器官,雌性生殖器官,1.外角皮 2.劳氏管 3.输卵管 4.梅氏腺分泌物 5.卵黄总管 6.梅氏腺细胞 7卵 8.卵膜 9.卵黄细胞 10.卵的形成 11.腺分泌物 12.子宫瓣 13.子宫,(二)、吸虫的发育,需要交换一个或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个中间宿主多为淡水螺或陆地螺,第二个中间宿主多为鱼类、蛙、螺和昆虫等。 吸虫的发育有着十分固定的几个阶段即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和囊蚴等,有的吸虫可以缺少其中的部分阶段。,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吸虫发育过程示意图,

5、成虫 虫卵 毛蚴 胞蚴 雷蚴 尾蚴,尾 蚴 (水),囊蚴,水 水,第一中间宿主,第二中间宿主或水草,扁形动物门、吸虫纲,下分三个目: (1)单殖目:直接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 常为鱼类和两栖类体外寄生虫 (2)盾殖目:直接发育或需要更换宿主, 水产动物 寄生于软体动物、鱼类和两栖类体内 寄生虫。 (3)复殖目: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畜禽,(三)、吸虫的分类,复殖目,片形科:片形属、姜片属 歧腔科:歧腔属、阔盘属 前殖科:前殖属 并殖科:并殖属 后睾科:支睾属、后睾属、对体属、次睾属、微口属 双士科:双士属 棘口科:棘口属、低颈属、棘缘属、棘隙属、真缘属 前后盘科:前后盘属、殖盘属、腹袋属、平腹属

6、 枭形科:异幻属 双穴科:翼形属 背孔科:背孔属、槽盘属 异形科:异形属、后殖属 环肠科:嗜气管属 分体科:分体属、东毕属、毛毕属,二、片形科吸虫病,片形科( Fasciolidae ) 片形属( Fasciola ): 肝片形吸虫( F.hipatica ) 大片形吸虫(F.gigantica) 姜片属( Fasciolopsis ) 布氏姜片吸虫( F.buski ),(一)片形吸虫病,片形科、片形属: 肝片形吸虫 大片形吸虫 宿主: 黄牛、水牛、绵羊、山羊、鹿和骆驼等各 种反刍动物。猪、马属动物及一些野生动物也可寄生,但人较为少见。 寄生部位: 肝脏胆管。,病原形态,大小为20-355-

7、13mm 前方为锥状突,基部为肩,有口腹吸盘,虫卵,大小116-132*66-82um 长椭圆形,金黄色 内含一个胚细胞和多个卵黄细胞 一端有一不明显的卵盖,生活史,中间宿主:小锥实螺、截口锥实螺、耳萝卜螺、折叠萝卜螺 成虫产卵虫卵含毛蚴的虫卵毛蚴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尾蚴附着于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1)穿过肠壁到腹腔,再由肝包膜进入肝脏,再到肝胆管内寄生。这是移行的一条主要途径。 (2)童虫钻入肠壁血管,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到达肝胆管内寄生。 (3)经十二指肠胆管口进入胆管寄生,成虫所产的卵也是经十二指肠胆管口进入肠道。,牛羊吞食囊蚴在小肠内囊壁破裂,童虫经以下三条途径进入肝脏:,流行病学,发病

8、季节: 夏秋季 分布: 呈地方性流行 易感动物: 多宿主寄生虫 虫卵的抵抗力: 温度、湿度、化学药物、光照 囊蚴的抵抗力: 夏秋季在水中存活5个月,致病作用,幼虫:穿过肠壁到腹腔,不断破坏组织和摄取组织为食,之后以肝细胞为食,形成虫道,引起寄生性出血性肝炎,肝实质梗塞 成虫:吸食血液 、胆汁和细胞,引起营养障碍 毒素作用:包括代谢毒和分泌毒,症状( 牛),慢性经过 消瘦、贫血 反刍不正常 被毛粗乱无光 后期胸下、下颌水肿 母蓄不孕或流产,公畜生殖能力下降,症状(羊),急性型:主要是大量囊蚴感染,引起急性内出血死亡 慢性型:消瘦,贫血,被毛粗乱无光,眼睑、颌下、胸下水肿,食欲下降,便秘和下痢交替

9、出现,病程1-2月因恶病质而死,眼结膜贫血,并带黄色,病理变化,肝肿大,包膜下有小出血斑,表面有圆形小孔及线状虫道 胆管扩张、增厚、变粗甚至堵塞,胆汁停滞 慢性病例外观上肝脏无特殊变化,切开时有“沙沙声”,可见胆管扩张、增厚、变粗,并有盐类沉积及虫体,胆管扩张、增厚、变粗,诊断,粪便检查。 血清学诊断。,治疗,(1)五氯柳胺 (2)碘醚柳胺 (3)硫双二氯酚 (4)丙硫咪唑 (5)三氯苯咪唑(肝蛭净) (6)溴酚磷(蛭得净) (7)硝氯酚,预防,预防性驱虫 杀灭虫卵 消灭中间宿主 防止畜禽吃到囊蚴,(二)布氏姜片吸虫病,病原:片形科、姜片属(Fasciolopsis ) 布氏姜片吸虫(F. b

10、uski) 寄生于猪和人的小肠,为于人畜共患病。 猪可以导致消瘦发育不良和肠炎才,儿童身体和智力发育迟缓。本病地方性分布,在我国多见于长江沿岸及以南地区。,病原特征,新鲜虫体肉红色,椭圆形,肥厚,背面凸,腹面平。虫体长20-75mm,宽8-20mm,厚2-3mm,大小不一致。 卵巢呈数枝状,位于虫体中部 睾丸呈珊瑚状,虫卵特征,虫卵特征:长0.137-0.153mm,宽0.071-0.084mm,淡黄色,椭圆形,有卵盖,多个卵黄细胞和一个胚细胞。卵黄细胞内含脂质颗粒,生活史,中间宿主为扁卷螺 成虫产卵虫卵含毛蚴的虫卵毛蚴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尾蚴附着于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猪吃了含有囊蚴的水生植物而感

11、染。 在中间宿主内发育时间49天 感染成虫所需时间3个月,生 活 史,扁卷螺,流行病学,带虫患者与病猪 水中有扁卷螺存在 水中有当作食品或饲料的水生植物 用人粪或猪粪施肥 生食水生植物或食品,致病作用与症状,致病作用: 对肠道机械性损伤 妨碍消化和吸收 代谢产物引起变态反应 症状: 肠黏膜炎症、出血、水肿、溃疡、坏死;机体营养不良、消化功能紊乱,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诊断 ,直接涂片法 沉淀法 饱和硝酸铅溶液漂浮法,治疗,硫双二氯酚 吡喹酮 敌百虫 硝硫氰胺 硝硫氰醚,预防,严格粪便管理 消灭中间宿主 发酵处理水生饲料 定期预防性驱虫,三、前后盘类吸虫病,病原:同盘科( Paramphistom

12、atidae )、前后盘亚科、腹袋亚科、腹盘亚科中的多个属的吸虫混合寄生而引起的疾病。又称前后盘吸虫、双口吸虫。有80多个种,常见种为鹿同盘吸虫、长菲世吸虫。 成虫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瘤胃与网胃壁上或两胃的交界处以及盲肠;童虫寄生于真胃、小肠、胆管、胆囊。 童虫危害大,可引起腹泻,甚至死亡。,病原特征,虫体淡红色,梨形或圆锥形,口吸盘在虫体前端,缺咽,腹吸盘位于虫体后端,一般比口吸盘大2.5-8倍; 睾丸两枚,椭圆形,略分叶,前后排列于虫体中部, 生殖孔开口于肠分叉下方; 卵巢圆形,位于睾丸后方、后吸盘背侧;子宫弯曲;卵黄腺呈粗颗粒状,分布于虫体两侧。,虫卵:灰白色、银灰色,有胚细胞和卵黄细

13、胞,卵黄细胞较疏松,大小为110-17070-100m,生活史,中间宿主:锥实螺、扁卷螺 成虫产卵虫卵含毛蚴的虫卵毛蚴毛蚴胞蚴雷蚴仔雷蚴尾蚴尾蚴附着于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致病作用与症状,致病作用: 幼虫移行引起出血性胃炎 症状: 顽固性拉稀,呈水样,恶臭 消瘦 水肿,诊断,沉淀法找虫卵 由童虫寄生所引起的要结合症状和流行病学等情况综合判断 死亡家畜剖检时找虫体,治疗与预防,治疗: 氯硝柳胺 硫双二氯酚 溴羟苯酰苯胺 预防: 相似于肝片吸虫病,三、双腔科吸虫病,双腔科( Dicrocoeliidae ) 双腔属( Dicrocoelium ) : 矛形双腔吸虫( D.lanceatum ) 中华

14、双腔吸虫( D. chinensis ) 阔盘属( Eurytrema): 胰阔盘吸虫( E.pancreaticum ) 腔阔盘吸虫( E.coelomaticum ) 枝睾阔盘吸虫(E.cladorchis),(一)双腔吸虫病,病原:双腔科、双腔属 矛形双腔吸虫 中华双腔吸虫 寄生于牛、羊等动物胆管与胆囊内。 分布于我国西北各省、区和内蒙古等地区。,病原形态,矛形双腔吸虫:棕红色,呈柳叶状。大小为6.64 8.34mm 1.61 2.14mm。睾丸前后排列或 斜列。 中华双腔吸虫:睾丸左右排列,生活史,第一中间宿主为陆地螺蛳:蜗牛、丽螺 第二中间宿主为蚂蚁。 感染阶段为囊蚴。 经口感染。

15、成虫虫卵(含毛蚴)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尾蚴群囊囊蚴 。牛、羊吃到蚂蚁体内的囊蚴后感染,童虫由十二指肠经总胆管到达肝脏胆管。,流行病学,世界性分布,我国“三北”地区和西南各省常见。感染率高达70 %80 %。感染虫数千、万条。 动物宿主70余种。 南方地区全年都可感染;北方地区具有春、秋两季特点,但动物发病都在春秋季节。 虫卵对外界抵抗力较强。,致病作用与症状,致病作用: 机械刺激及毒素作用。引起胆管炎。 症状: 严重感染的家畜可见黏膜黄染,逐渐消瘦,水肿、腹泻,甚至死亡。,诊断与防治,粪检虫卵或剖检虫体。 砒喹酮、丙硫咪唑、六氯对二甲苯、海涛林。 定期驱虫;灭螺、灭蚁;合理放牧。,(二)阔盘吸

16、虫病,病原:双腔科、阔盘属,有六种。常见有三个种: 胰阔盘吸虫 腔阔盘吸虫 枝睾阔盘吸虫 寄生于牛、羊、猪、骆驼、人的胰腺胰管。 呈世界性流行。我国的东北、西北及南方各省市都有本病流行。,病原形态,口吸盘大于腹吸盘 卵巢 :分叶、3-6瓣,位于睾丸之后,虫体中心线附近 。 睾丸 :左右排列于腹吸盘水平稍后方,边缘深缺刻或略分叶。,生活史,相似于双腔吸虫 第一中间宿主:阔纹蜗牛、中华蜗牛。 第二中间宿主 :中华草螽 、红脊草螽 。,致病作用与症状,致病作用: 机械刺激及毒素作用。引起胰腺炎,胰腺分泌功能下降。 症状: 营养不良、下痢、贫血、消瘦、水肿。严重时引起死亡。,病理变化,胰脏表面散在界限

17、不明显的褐色或暗褐色区域,质地较实在,切面上胰管增厚,管腔内充满腔阔盘吸虫 和粘稠物质。,诊断和防治,相似于双腔吸虫,五、分体科吸虫病,分体科(Schistosomatidae) 分体属(Schistosoma): 日本血吸虫(S.japonicum):人与动物 东毕属(Orientobilharzia): 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O.turkestanicum):牛、羊 毛毕属(Trichobilharzia): 包氏毛毕吸虫(T.paoi):鸭,日本血吸虫病,病原:日本血吸虫(S.japonicum) 寄生部位:人与动物的肠系膜静脉和门静脉。 分布与东南亚及我国的长江沿岸及长江以南的14个省、

18、市、自治区。,病原特征,雄虫: 平均长10-18mm;扁平,虫体向中线卷曲形成抱雌沟 雌虫: 平均长13-20mm呈线状,常栖止于抱雌沟内,成雌雄合抱状态,日本血吸虫的虫卵、毛蚴及尾蚴,生活史,终末宿主:动物、人。 中间宿主:湖北钉螺。 经皮肤感染,也可经胎盘感染。 虫卵毛蚴毛蚴母孢蚴子孢蚴尾蚴尾蚴小血管、淋巴管右心肺循环体循环门静脉 成虫 产卵。,流行病学 ,分布:山丘型(条状分布)、水网型(片状分布)、湖沼型。 终末宿主:7目28属40种动物。 传染源:病人、病畜、野生动物(保虫宿主) 。 感染季节与发病特点:春末夏初。地区性。 中间宿主-湖北钉螺。,致病作用,童虫:引起局部炎症,表现为搔

19、痒和丘疹,称为尾蚴性皮炎。 虫卵:虫卵主要沉积在肝内门静脉分支以及结肠肠壁静脉内,仅在肠黏膜的虫卵可以脱入肠腔随粪便排出,其余的虫卵沉积在肝脏和结肠内引起肉芽肿和纤维化。 成虫:机械性损伤如静脉内膜炎、静脉周围炎。,症状,动物: 奶牛、黄牛较水牛症状明显,小牛较大牛症状明显。犊牛大量感染时,往往出现急性感染症状。多数牛呈慢性经过:下痢;粪便带血或黏液;贫血、消瘦;耕地无力等。 人: 脸黄象南瓜、四肢象丝瓜、头颈象黄瓜、肚子象冬瓜。出现腹水、巨脾。,日本血吸虫病人,病理变化,肝脏初期肝肿大,后期萎缩硬化。表面或切面有肉眼可见的粟粒到高粱粒大小的灰白色的小点,即虫卵结节。 肠道各段有虫卵沉积 ,以

20、直肠病变严重。 肠系膜和大网膜有虫卵结节。系膜静脉中有成虫。 心、肾、胰、肺等处也有虫卵结节。,日本血吸虫寄生于肠系膜静脉,日本血吸虫引起的肝脏病变,诊断,病原学诊断: 粪便毛蚴孵化法 血清学诊断: 环卵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尾蚴膜反应、ELISA 等。,治疗,(1)吡喹酮 (2)硝硫氰胺 (3)敌百虫 (4 ) 硝硫氰醚,预防,加强宣传教育 查治病人、病畜,控制传染源。 粪便管理 用水管理 安全放牧 消灭钉螺,六、后睾科吸虫病,后睾科(Opisthorchiidae) 枝睾属: 华枝睾吸虫(C.sinensis) 后睾属(Opisthorchis): 鸭后睾吸虫(O.feline

21、us) 对体属(Amphimerus): 鸭对体吸虫(A.anatis) 次睾属(Metorchis): 东方次睾吸虫(M.orientalis) 台湾次睾吸虫(M.taiwanensis),(一)华枝睾吸虫病,病原:后睾科 、枝睾属的华枝睾吸虫。 寄生于人、犬、猫、猪及虎、狐、水貂等动物的肝脏,胆管,胆囊内。 分布于东南亚各国。俗称肝吸虫病。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山东等地。,病原形态,虫卵,生活史,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3科6属9种。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 12科39属68种;淡水虾:4种。 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成虫。 犬、猫吞食含囊蚴的生鱼、虾或未经

22、煮熟的鱼、虾而感染。 幼虫在十二指肠中破囊而出,经总胆管而进入胆管,约经一个月发育为成虫。,流行病学,宿主动物种类多; 中间宿主多、分布广泛; 人畜粪便未经处理进入水体; 人和动物吃生或半生的鱼、虾。,致病作用与症状,致病作用: 虫体在胆管内吸血,破坏胆管上皮细胞。重度感染并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胆管出现局限性的扩张,管壁增厚。大量的虫体可引起阻塞、胆汁滞留。华支睾吸虫感染与胆管上皮癌、肝细胞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症状: 家畜中主要是犬、猫和猪,严重感染时出现消化不良,下痢,消瘦,贫血,黄疸,水肿等症状,轻度感染时,生前不表现明显症状,死后剖解才发现虫体。,诊断,粪便检查虫卵 死后剖检 免疫诊断

23、:皮内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等仅作辅助诊断。,防治,治疗: 吡喹酮 丙硫苯咪唑 六氯对二甲苯 预防: 治疗病人、病畜 防止人畜食入活的囊蚴 管好人畜粪便 杀灭淡水螺,(二)禽后睾吸虫病,病原:后睾科 后睾属:鸭后睾吸虫 对体属:鸭对体吸虫 次睾属:东方次睾吸虫 台湾次睾吸虫 寄生于家禽的胆管、胆囊内。 多呈地方性流行。,病原形态,东方次睾吸虫:2.35-4.65 mm,鸭对体吸虫:19.58-24.63 mm,鸭后睾吸虫,生活史,与华枝睾吸虫相似。如东方次睾吸虫: 第一中间宿主为纹绍螺 第二中间宿主为麦穗鱼等鲤科鱼类及黄鳝、泥鳅和蛙类的蝌蚪。,

24、症状,放养的禽或用生鱼喂养的禽类多发,主要危害一月龄以上的雏鸭,感染虫数可达数百条。次睾吸虫多见于胆囊,后睾吸虫和对体吸虫则多见于胆管。一般79月份发病较多。 轻度感染不表现临床症状,严重感染时不仅影响产蛋,而且死亡率也较高。 患禽表现食欲减退,逐渐消瘦,在水中游走无力,缩颈闭眼,精神沉郁,两腿发软而卧伏不起。随着病情加剧,羽毛松乱,食欲废绝,眼结膜发绀,有粘液性分泌物,呼吸困难,贫血,消瘦,粪便呈草绿色或灰白色,多因衰竭而死亡。,病理变化,次睾吸虫可引起胆囊肿大,囊壁增厚,胆汁变质或消失,肝肿大,质地坚实,表面有白色小斑点。 后睾吸虫和对体吸虫寄生的肝脏,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和坏死,肝常呈橙黄色

25、,肝功能破坏,胆汁分泌受阻或肝结缔组织增生,细胞变性萎缩,引起肝硬化。,诊断,发生于放养的禽或有喂生鱼史的禽; 病禽尸体剖检发现大量虫体及病变; 或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粪便发现大量虫卵后确诊。,防治,治疗: 吡喹酮1520/体重,一次口服; 丙硫咪唑75100mg/kg体重,一次口服。 预防: 禽类在流行季节应避免到水塘或稻田放养,以免直接采食 到中间宿主; 流行地区不以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鱼类作饲料; 定期进行驱虫; 粪便应堆积发酵处理杀灭虫卵; 结合农业生产进行灭螺。,六、并殖科吸虫病,病原:并殖科(Paragonimidae) 并殖属(Paragonimus): 卫氏并殖吸虫(P.west

26、ermani) 狸殖属(Pagumogonimus) 斯氏狸殖吸虫(P. skrjiabini) 寄生于犬、猫、豹等动物及人的肺组织内。 引起肺吸虫病,人医上称地方性咯血病。主要流行于浙江、台湾和东北地区。,病原形态,虫体腹面扁平,背面隆起,红褐色,很象半粒赤豆。 体表具小棘,口腹吸盘大小略相同。 睾丸分枝,并列于虫体后1/3 卵巢位于腹吸盘的后右侧,分5-6叶,形如指状,卫氏并殖吸虫成虫与虫卵,生活史,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螺(20多种),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蟹(石蟹)、蝲蛄。 成虫产卵卵含毛蚴的虫卵毛蚴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 尾蚴囊蚴 终末宿主感染。囊蚴在小肠里破囊而出,穿过肠壁

27、、腹膜、膈肌与肺膜一直到肺脏,然后发育为成虫。 成虫主要寄生于肺组织所形成的虫囊内。虫囊与气管相通,以宿主的组织液和血液为食。,卫市氏并殖吸虫生活史,卫市氏并殖吸虫中间宿主,流行病学,分布广泛,日本、朝鲜、俄罗斯、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泰国以及非洲、南美洲均有报道。在我国分布于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广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广西、云南、台湾、甘肃、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23个省、区。 动物宿主包括家畜(如犬、猫)和一些野生肉食类动物(如虎、豹、狼、狐、豹猫、大灵猫、貉、果子狸等)。 第一中间宿主为生活淡水的川卷螺类,属黑螺科,包括有:放逸短沟蜷、黑龙江

28、短沟蜷、瘤拟黑螺、斜粒粒蜷等。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蟹类,如溪蟹、华溪蟹、拟溪蟹、石蟹、绒螯蟹等约二十余种蟹,以及东北的蝲蛄。 生吃或半生吃溪蟹、蝲蛄而感染。,致病作用和症状,卫氏并殖吸虫成虫通常寄生于肺,但其童虫有时成虫亦可寄生于皮下、肝、脑、脊髓、眼眶等组织和器官,引起多种组织和器官损伤。 呼吸道症状:咳嗽和咳痰最为常见。腹部症状:腹痛、腹泻在疾病早期比较多见,有时也出现恶心呕吐。成虫寄生于脑内时可出现癫清、瘫痪、麻木、失语、头痛、呕吐、视力减退等。,病理变化与诊断,病理变化:虫体包囊呈暗红色或灰白色,有小指头大,突出于肺表面。肺组织中的虫卵形成下结节。 诊断:检查病犬的唾液、痰液及粪便可检出

29、虫卵得以确诊。此外还可以应用皮内变态反应、补体结合反应及X光等进行辅助性检查。,防治,治疗: 吡喹酮 硫双二氯酚 丙硫咪唑 预防: 不生食蟹类和蝲蛄,不饮用生水。及时治疗病人及病畜与病兽,加强粪便管理。,七、背孔科吸虫病,背孔科( Notocotylidae ) 列叶属( Ogmotyle ) 印度列叶吸虫(O.indica) 背孔属(Notocotylus) 纤细背孔吸虫(N.attenuatus),(一)列叶吸虫病,病原:背孔科、裂叶属的印度列叶吸虫(又称槽盘吸虫) 寄生于牛、羊等动物的小肠。 严重感染可引起拉稀、贫血等症状。,病原形态,虫体粉红色,大小为31mm。 无腹吸盘 腹面有一条槽

30、沟 卵黄腺颗粒状排成U字型 虫卵的两短有卵丝,生活史尚不清楚。 症状引起肠炎,严重感染可引起拉稀、贫血等症状。,生活史与症状,诊断与防治,生前诊断用粪检法,死后剖检找虫体与病变。 治疗:硫双二氯酚、丙硫咪唑。,(二)背孔吸虫病,病原:背孔科、背孔属 纤细背孔吸虫。 寄生于禽类的盲肠。,病原形态,虫体扁叶状,两端钝圆,腹面稍向内凹,体长3.84-4.32mm,宽1.12-1.28mm,只有口吸盘,无腹吸盘。 腹面有三纵列圆形腹腺,每列15个,呈乳头状突起。 虫卵小,大小为15-21um,两端各有一条卵丝,长约0.26mm,生活史,中间宿主:淡水螺折叠罗卜螺、小土蜗、圆扁螺、椎实螺、扁卷螺等。 成

31、虫虫卵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 。成熟的尾蚴在同一个螺体内形成囊蚴,或离开螺体在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终末宿主啄食含有囊蚴的螺或水草而感染。,致病作用与症状,致病作用: 虫体的机械刺激引起肠粘膜损伤、发炎,其毒素作用使患禽贫血和发育受阻。 症状: 消瘦、下痢、运动失调,幼禽生长发育缓慢。,诊断与防治,诊断: 用直接涂片法或沉淀法检查粪中虫卵,或剖检在肠道找出虫体进行诊断。 防治: 相同于棘口吸虫病。,八、棘口科吸虫病,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 棘口属(Echinostoma) : 卷棘口吸虫(E.revolutum) 宫川棘口吸虫(E.miyagawai) 棘缘属( Echino

32、paryphium ): 曲领棘缘吸虫(E.recurvatum ) 低颈属( Hypoderaeum ): 似低颈吸虫 (H.conoideum) 棘隙属(Echinochasmus): 日本棘隙吸虫(E.japonicus) 叶形棘隙吸虫 (E.perfoliatus ) 寄生于家禽或哺乳动物的直肠与盲肠 南方各省较为普遍。,病原形态,棘口科吸虫全世界有600多种,我国100多种。共同特征是:虫体长形,有体棘,口吸盘小,周围有头领(头冠),头领上有头棘。腹吸盘大。睾丸前后排列在虫体后部,卵巢位于睾丸之前。虫卵大,淡黄色,椭圆形,有卵盖。 分类:头领(发达程度)、头棘(单环或双环,数量)、子

33、宫(长短)。,卷棘口吸虫,曲领棘缘吸虫,似锥低颈吸虫,日本棘隙吸虫,生活史,需要两个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螺、蛙类及淡水鱼。 生活史包括虫卵、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囊蚴和成虫等阶段。,流行病学,流行普遍,尤其南方省市。 尤其是水禽。 禽类经常采食浮萍及水草等引起感染。,致病作用与症状,致病作用: 虫体的吸盘、头棘和体棘的刺激,破坏肠粘膜,引起肠道出血、肠炎和下痢。 症状: 虫体吸收大量营养物质和分泌毒素的作用,使机体消化机能发生障碍,营养吸收受阻,致使病禽食欲减退、下痢、消瘦、贫血、发育受阻。 严重感染可致禽类死亡。,诊断,用直接涂片法或沉淀法进行粪便检查虫

34、卵。 尸体检查找虫体。,防治,治疗 丙硫咪唑 吡喹酮 硫双二氯酚 氯硝柳胺 预防 消灭中间宿主-淡水螺 流行区可用药物定期驱虫 加强饲养管理,九、前殖科吸虫病,前殖科( Prosthogonimidae ) 前殖属( Prosthogonimus ): 卵圆前殖吸虫( P.ovatus ) 楔形前殖吸虫( P. cuneatus ) 透明前殖吸虫( P. pellucidus ) 鸭前殖吸虫( P. anatinus ) 鲁氏前殖吸虫( P. rudolphii ) 寄生部位:法氏囊、输卵管、泄殖腔、直肠。,病原形态,虫体梨形或椭圆形;有口吸盘、咽、食道;睾丸水平排列于腹吸盘之后;生殖孔在口吸

35、盘附近;卵巢位于腹吸盘与睾丸之间,或在腹吸盘背面;子宫蟠盘曲,大部分在虫体后部。 虫种分类:口、腹吸盘大小;雄茎囊;子宫;卵巢位置。,卵圆前殖吸虫 楔形前殖吸虫 透明前殖吸虫,卵圆前殖吸虫 楔形前殖吸虫 透明前殖吸虫,生活史,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为蜻蜓(稚虫)。 成虫虫卵(含毛蚴)毛蚴毛蚴胞蚴尾蚴尾蚴囊蚴 禽吞食了含有囊蚴的蜻蜓(稚虫)而引起感染。 在消化道内蜻蜓被消化,囊蚴脱囊后童虫逸出,经肠进入泄殖腔,再转入输卵管或腔上囊,经1-2周发育为成虫。,流行病学,流行季节与蜻蜓出现的季节相一致(56月份)。 当带有病原体的鸡在水边放养或水禽下水时,含虫卵的粪便排入水中,造成本病流行

36、。,致病作用,由于虫体寄生于输卵管,破坏输卵管粘膜,同时也破坏腺体的功能。 开始时破坏壳腺,引起形成蛋壳的石灰质增加或停止。 以后虫体进入输卵管的蛋白腺体部分,造成蛋白分泌过多。 输卵管一方面受到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另一方面蛋白的积累,造成输卵管不正常收缩,产不正常蛋,如过分收缩可引起输卵管破裂,导致腹膜炎。,症状,初期产薄壳蛋。 中期抱窝现象。 后期从泄殖腔流出石灰样或卵黄样物质,重病鸡可能死亡。,病理变化,输卵管炎,黏膜充血,管壁极度增厚。在管壁上可找到虫体。 脓性腹膜炎。,诊断,用直接涂片法或沉淀法进行粪便检查找虫卵。 尸体检查找虫体。,防治,治疗: 丙硫咪唑 吡喹酮 预防: 在流行季节经

37、常检查家禽,发现患畜及时隔离治疗; 消灭第一中间宿主;处理禽粪。 在蜻蜓出没季节防止鸡啄食蜻蜓及其稚虫。,十、环肠科吸虫病,病原:环肠科(Cyclocoelidae) 嗜气管属(Tracheophilus ) 舟形嗜气管吸虫(T.cymbium)。 寄生于禽类的气管、支气管,也偶见于鼻腔。,病原形态,椭圆形,两端钝圆。体长6.0-11.5mm,宽2.5-4.5mm。 无口、腹吸盘。 肠管会合。 子宫发达。 虫卵含毛蚴,毛蚴内含雷蚴。,生活史,中间宿主是扁卷螺科的淡水螺。 成虫虫卵(含毛蚴)毛蚴毛蚴尾蚴 囊蚴 禽吞食了含有囊蚴的淡水螺而引起感染。 在消化道内淡水螺被消化,囊蚴脱囊后童虫逸出,经肠

38、壁进入腹腔,再经气囊进入气管,经1个月发育为成虫。,致病作用与症状,致病作用 虫体刺激黏膜,引起分泌物增多。 症状 造成呼吸道阻塞,呼吸困难。严重窒息死亡。,诊断与防治,诊断 粪检虫卵或剖检虫体。 治疗 0.1%碘溶液器官注射; 三氯苯咪唑; 试用丙硫咪唑、吡喹酮。 预防 相似于棘口吸虫病。,十一、嗜眼科吸虫病,病原:嗜眼科(Philophthalmidae) 嗜眼属( Philophthalmus ) 涉禽嗜眼吸虫(P.gralli) 寄生于禽类的瞬膜、眼结膜囊 分布与我国南方。,病原形态,虫体呈较窄的扁圆筒状。体长2.1-6.4.5mm,宽0.8-2.0mm。 虫卵含毛蚴,毛蚴内含雷蚴。,生活史,中间宿主是淡水螺:瘤拟黑螺、斜粒粒螺。 成虫虫卵(含毛蚴)毛蚴毛蚴三代雷蚴尾蚴 尾蚴囊蚴 。禽吞食了含有囊蚴的水草或眼部接触到囊蚴而引起感染。,致病作用与症状,致病作用 机械性刺激与分泌毒素。 症状 眼疾。继而引起消瘦,羽毛松乱;两腿瘫痪。严重者死亡。,诊断与防治,诊断 检查眼部,发现虫体后确诊。 治疗 95 %乙醇滴眼。 预防 相似于棘口吸虫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