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教学课件,教学幻灯,PPT.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567781 上传时间:2019-09-12 格式:PPT 页数:108 大小:1.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血管病-教学课件,教学幻灯,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脑血管病-教学课件,教学幻灯,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脑血管病-教学课件,教学幻灯,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脑血管病-教学课件,教学幻灯,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脑血管病-教学课件,教学幻灯,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脑血管病-教学课件,教学幻灯,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血管病-教学课件,教学幻灯,PPT.ppt(10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脑血管病,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王玉敏(综合),概 述,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血管意外、脑卒中、中风。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急性脑血管病(ACVD)的分类 出血性: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缺血性:短暂脑缺血发作(TIA) 脑梗塞: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腔隙性脑梗塞,流行病学调查,中老年人最主要和常见疾病原因之一 与心血管病、恶性肿瘤成为三大主要死因 患病率 719/10万 发病率 219/10万(年新发120-150万) 死亡率 116/10万(年死亡80-100万) 近70%的存活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和痴呆(致残率高),中国脑血管病的发病情况,年龄、性别差异,我国

2、平均发病年龄约在60岁左右 比较西方人群早10年左右 男性高于女性 WHO-MONICA调查: 1.5:1 其中美国约为: 1.3:1,时间变动趋势,80年代以来 多数国家地区 ,东欧地区 我国多数地区 ,少数地区 90年代趋势(上海市资料) 发病率上升(男性女性),处中等水平(168.2/10万) 死亡率处中等水平(79.2/10万),但是逐年下降(女性下降趋势男性),疾病类型分布,我国 缺血性卒中 55.3-68.1% 出血性卒中 34.1-40.7% 未分类 2.2% 欧美 脑梗塞 65-80% 脑出血 5-16.7% 日本 介于二者之间,危险因素,不可改变的因素 年龄、性别、种族 可以

3、改变的因素 高血压、血脂、糖尿病、心脏病 避孕药物、体重指数(BMI) 吸烟、饮酒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血管供应-颈动脉、椎动脉,脑血管供应-颈动脉、椎动脉,脑血管病的发病基础:,基本要素 血管壁、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三大因素,病理生理,病理生理,血液供应,脑组织具有高灌注、高耗氧和保持血流稳定的特点,同时大脑组织又易损伤、氧储备极低、对血液和氧气的需求量极高 平均脑重 1400g、占体重 2.5-3% 血液灌注量占心输出量 16-20% 大脑耗氧量占全身耗氧 20%,脑血管病理生理,正常人rCBF40-60ml/100g/min rCBF18-20ml/100g/min 脑电图出

4、现平直波 rCBF15ml/100g/min 脑电波消失(大脑皮层活动衰竭阈) rCBF10ml/100g/min 细胞死亡(离子泵衰竭阈),脑血管病理生理,脑动脉闭塞致供血区缺血,超过一定时限后就发生脑梗塞,梗塞病灶系由其缺血中心区和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Penumbra) 缺血半暗带神经功能短期内尚存活,处于可逆状态,但只能存在3-6小时,称为时间窗(Time window) 治疗目的是挽救半暗带内的脑细胞,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塞(死)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由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一过性或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

5、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15分钟,多在1小时内,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结构性影像学(CT、MRI)检查无责任病变。,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IA发病机制有 (1)微栓子学说; (2)在颅内动脉有严重狭窄的情况下,血压的波动可使原来靠侧枝循环维持的脑区发生一过性缺血; (3)血液粘度增高等血液成份改变; (4)动脉盗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IA患者发生卒中的几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一.诊断,(一)临床特点 1、年龄、性别:TIA好发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2、TIA的临床特征:发病突然;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的症状;持续时间短暂;恢复完全,

6、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多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3、TIA的症状是多种多样的,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分布。,临床特点,颈内动脉系统的TIA: 多表现为单眼(同侧)或大脑半球症状。视觉症状表现为一过性黑朦、视野中有黑点等。大脑半球症状多为一侧面部或肢体的无力或麻木,可以出现言语困难和认知及行为功能的改变。,临床特点,椎基底动脉的TIA: 通常表现为眩晕、头痛、尿便失禁、嗜睡记忆缺失或癫痫等症状。,(二)辅助检查,1.头颅CT和MRI;CT有助于排除与TIA类似的颅内病变。头颅MRI的阳性率更高,但是临床并不主张常规应用MRI进行筛查。,(二)辅助检查,2.超声检查; 颈动脉超声检查应作为TIA患者的一个

7、基本检查手段,常可显示动脉硬化斑块。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发现颅内大血管狭窄的有力手段。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二)辅助检查,3.脑血管造影:DSA、CTA、MRA; (1)选择性动脉导管脑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评估颅内外动脉血管病变最准确的诊断手段(金标准)。但脑血管造影价格较昂贵,且有一定的风险,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 0.5%1.0%。 (2)CTA(计算机成像血管造影)和 MRA(磁共振显像血管造影):是无创性血管成像新技术,但是不如DSA提供的血管情况详尽,且可导致对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过度。,(二)辅助检查,4其它检查: 临床上没有 TIA 的常规、标准化评估顺

8、序和固定的辅助诊断检查项目,常需因人而异。 对小于50岁的人群或未发现明确原因的 TIA 患者、或是少见部位出现静脉血栓、有家族性血栓史的 TIA 患者应做血栓前状态的特殊检查。如发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等常规检查异常,须进一步检查其他的血凝指标。,二、治疗,(一)控制危险因素 (二)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1)阿司匹林(ASA):环氧化酶抑制剂。国内 CAST 试验曾提出 150mg/d 的治疗剂量能有效减少卒中再发。 (2)双嘧达莫(DPA):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抑制剂,DPA 缓释剂联合应用小剂量ASA 可加强其药理作用。目前,欧洲急

9、性脑卒中治疗指南已将 ASA 和 DPA 缓释剂的复合制剂作为首先推荐应用的药物。,二、治疗,(3)噻氯匹定:抗血小板作用与阿司匹林或双嘧达莫不同,不影响环氧化酶,而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但可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等严重并发症,应引起注意。 (4)氯吡格雷:与噻氯匹定同属ADP 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剂,但不良反应较前者为少,常用剂量为75mg/d。 (5)其他:目前已有一些静脉注射的抗血小板药物,如奥扎格雷等,也可考虑选用,但目前尚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二、治疗,建 议: (1)大多数TIA患者首选阿司匹林治疗,推荐剂量为50325mg/d。 (2)对于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应

10、用“阿司匹林无效”的患者,建议应用ASA25mg和DPA缓释剂200mg的复合制剂,2次/d,或氯吡格雷75mg/d。,二、治疗,(3)如使用噻氯匹定,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检测血常规。 (4)频繁发作TIA时,可选用静脉滴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二、治疗,2、抗凝药物 临床上对房颤、频繁发作TIA或椎基底动脉TIA 患者可考虑选用抗凝治疗。*,二、治疗,建 议: (1)抗凝治疗不作为常规治疗。 (2)对于伴发房颤和冠心病的TIA患者,推荐使用抗凝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除外)。 (3)TIA患者经抗血小板治疗,症状仍频繁发作,可考虑选用抗凝治疗。,二、治疗,3、降纤药物 TIA患者有时存在血液成分的

11、改变,如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增高,或频繁发作患者可考虑选用巴曲酶或降纤酶治疗。 (三)、TIA的外科治疗,脑 梗 死,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脑梗死是脑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脑血流阻断而使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坏死和软化。,脑梗死,脑血管急性闭塞后 最初4h6h缺血区逐渐出现脑水肿, 12h后脑细胞开始坏死。 24h后至第5天,脑水肿达到高峰。 从第2周开始,脑水肿逐渐减轻,但周围水肿仍明显。脑组织开始液化,软化。 3-4周后进入恢复期,持续数月至1-2年。 可形成出血性梗塞。,一、诊断,(一)一般性诊断 1、临床特点 多数在静态下急性起病,动态起病者以心源性脑梗死多见

12、,部分病例在发病前可有TIA发作。 病情多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达到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 临床表现决定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临床表现,脑卒中的病灶定位 大脑半球病灶特征 脑干病变的一般体征 Weber综合症 MillardGubler氏综合症 Fovlle氏综合症 Wallenberg氏综合症 小脑病灶的一般特征,一、诊断,脑卒中的病灶定位 大脑半球病灶特征: 病灶对侧可有中枢性面舌瘫,及肢体运动、感觉、视野障碍三偏征。在急性期尚可伴偏侧凝视麻痹,因上额叶凝视中枢受累

13、,致有损坏性病变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另合并对侧肢体无力,反射低下及出现病理反射。,一、诊断,脑干病变的一般体征 为交叉性瘫,即同侧颅神经核性障碍并对侧肢体功能障碍,另脑干又分中脑、桥脑、延髓三部分;如中脑受累同侧3、4颅神经核性障碍,桥脑则58颅神经受累、延髓则9、10、12颅神经核性障碍,故可依据受累的颅神经来判断病灶所在部位。,一、诊断,Weber综合症 中脑基底部病变,也称为大脑脚综合症,病灶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偏瘫,包括中枢性面舌瘫。,一、诊断,MillardGubler氏综合症 桥脑腹外侧综合征,病灶侧外展神经瘫,面神经周围瘫,对侧偏瘫,包括中枢性舌下神经瘫。 Fovlle氏综合症

14、 桥脑基底内侧综合症:病灶侧周围性面神经瘫,两眼向病灶侧的同向凝视麻痹,对侧偏瘫。,一、诊断,Wallenberg氏综合症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小脑后下动脉梗塞综合症)表现为眩晕发作,眼震,共济失调,同侧面5、9、10颅神经受累及对侧半身交叉性感觉障碍。,一、诊断,小脑病灶的一般特征 主要特征有眩晕、躯干或肢体共济失调,醉酒步态,辩距不良,意向性震颤,吟诗样语言,伴有眼震,同侧肢体肌张力减退,另可有后组颅神经受损,病侧小脑征或对侧肢体中枢性轻瘫,应警惕误诊。,一、诊断,2、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血小板、凝血功能、血糖等。 (2)影像学检查:可直观地显示脑梗死的范围、部位、血管分布、有无出血

15、、陈旧和新鲜梗死灶等,帮助临床判断组织缺血后是否可逆、血管状况以及血液动力学改变。帮助选择溶栓患者、评估继发出血的危险程度。,一、诊断, CT;常用,但对超早期缺血性病变和皮质或皮质下小的梗死灶不敏感,特别是后颅窝的脑干和小脑梗死更难检出。 在超早期阶段(发病6小时内),可以发现一些轻微的变化: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皮质边缘(尤其是岛叶)以及豆状核区灰白质分界不清楚;脑沟消失等。通常平扫在临床上已经足够使用。若进行血管成像或灌注成像或要排除肿瘤、炎症等则需注射造影剂增强显像。,一、诊断, 头颅磁共振(MRI) 标准的MRI序列(T1、T2 和质子相)对发病几个小时内的脑梗死不敏感。弥散加权成像(

16、DWI)可以早期显示缺血组织的大小、部位,甚至可显示皮质下、脑干和小脑的小梗死灶。早期梗死的诊断敏感性达到88%-100%,特异性达到 95%-100%。 灌注加权成像(PWI)是静脉注射顺磁性造影剂后显示脑组织相对血液动力学改变的成像。灌注加权改变的区域较弥散加权改变范围大,目前认为弥散-灌注不匹配区域为半暗带。,一、诊断,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对判断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血管痉挛、侧枝循环建立程度有帮助。最近,应用于溶栓治疗的监测,对预后判断有参考意义。 血管影像 虽然现代的血管造影已经达到了微创、低风险水平,但是对于脑梗死的诊断没有必要常规进行血管造影数字减影(DSA)检查。在开展

17、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内溶栓、判断治疗效果等方面DSA很有帮助,但仍有一定的风险。,一、诊断,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等是无创的检查,对判断受累血管、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帮助。 其他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氙加强 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等,多在有条件的单位用于研究。,神经影像检查新技术的应用:超早期( 3- 6小时)评价缺血半暗区,弥散MRI(DWI),灌注MRI(PWI),神经影像检查技术的意义,T2,发病3小时后的MRI,T2,T2和T1的结果与CT影像大致一样,但DWI的结果却显示出大面积缺血区.,T2,T2,DWI,DWI,MRI-T2,

18、MRI-DWI,MRA,神经影像检查时间的重要性,发病在6小时内急诊MRI(),MRA(),脑梗塞分型,脑梗塞的分型,分型现状 目前较常用的分型 OCSP分型 (临床分型) TOAST分型(病因分型) 影像结构分型,脑梗塞的分型,OCSP分型为临床分型,其简便、快捷,临床实用。 TOAST分型可反映病因,但急性期临床可操作性差 影像结构分型 在超早期,尽管DWI、PWI等可检出责任病灶,但因这些检查费时、昂贵、临床难以推广应用 CT临床应用广泛,超急性期不易明确病灶,但可有助提高判断,发病24h后则很有助于临床调整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二)临床分型(OCSP分型),由于脑梗死的部位及大小、侧支

19、循环代偿能力、继发脑水肿等的差异,可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类型,其治疗有很大区别,这就要求在急性期,尤其是超早期(3-6h 内)迅速准确分型。(OCSP)不依赖影像学结果,常规 CT、MRI 尚未能发现病灶时就可根据临床表现迅速分型,并提示闭塞血管和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临床简单易行,对指导治疗、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OCSP临床分型标准,1、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表现为三联征,即完全大脑中动脉(MCA)综合征的表现:大脑较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意识障碍、失语、失算、空间定向力障碍等);同向偏盲;对侧三个部位(面、上肢与下肢)较严重的运动和(或)感觉障碍。多为 MCA 近段主干,少数为颈内动脉虹吸段

20、闭塞引起的大片脑梗死。,OCSP临床分型标准,2、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有以上三联征中的两个,或只有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或感觉运动缺损较 TACI 局限。提示是 MCA 远段主干、各级分支或 ACA 及分支闭塞引起的中、小梗死。,OCSP临床分型标准,3、后循环梗死(POCI):表现为各种不同程度的椎-基动脉综合征:可表现为同侧脑神经瘫痪及对侧感觉运动障碍;双侧感觉运动障碍;双眼协同活动及小脑功能障碍,无长束征或视野缺损等。为椎-基动脉及分支闭塞引起的大小不等的脑干、小脑梗死。,OCSP临床分型标准,4、腔隙性梗死(LACI):表现为腔隙综合征,如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脑卒中、共济失调性

21、轻偏瘫、手笨拙-构音不良综合征等。大多是基底节或脑桥小穿通支病变引起的小腔隙灶。,临床分型( OCSP分型),分型-病因分型( TOAST分型),脑梗死的病因分型 (1)栓塞性梗死: 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附壁血栓、颈动脉及主动脉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型-病因分型( TOAST分型),(2)血栓形成性梗死: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或缺失、显露内皮下结构激活血小板、促发血栓生成、抑制纤溶系统、血液凝滞。患者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可产生颅内的动脉粥样硬化。,分型-病因分型( TOAST分型),(3)腔隙性梗死: 大多数腔隙直径在0.5cm左右,最大直径可到1.8cm,绝大多数腔隙分布在壳核、尾状核、丘脑

22、、脑室旁白质,也见于桥脑、小脑,但大脑皮层少见。,分型-病因分型( TOAST分型),(4)分水岭梗塞 是指发生在脑内两条动脉供血区交界处的梗塞,约占全部脑梗塞的10%。 (5)其他病因:动脉炎、先天性血管畸形、高凝状态等 (6)原因不明,临床分型,还有常用分型: 完全型:起病6小时达高峰 进展型:阶梯式加重 缓慢进展型:2周后症状仍进展 可逆性脑缺血发作(较轻型脑梗塞),治 疗,治疗,(一)一般治疗 1、保持呼吸道通畅:酌情吸氧,必要时辅以机械通气。 2、合理使用降压药:在发病3天内一般不用抗高血压药,除非出现下列七种情况: (1)平均动脉压大于130mmHg; (2)出现梗死后出血; (3

23、)合并高血压脑病; (4)合并夹层动脉瘤; (5)合并肾功能衰竭; (6)合并心脏衰竭; (7)需要溶栓治疗。 若收缩压高于220mmHg,舒张压高于120mmHg,缓慢降压。,治疗,3.脑梗塞合并高血压的处理原则有: (1)积极控制过高的血压。 (2)防止降血压过低、过快。 (3)严密监测血压变化,尤其在采用抗血压治疗过程中。 (4)降血压宜缓慢进行,因为此类患者的血压自动调节功能差,急速大幅降血压则易导致脑缺血。 (5)降血压要个体化治疗,因为每个患者的基础血压不同,对原 有降血压药物敏感性不同,以及合并其他不同的疾病等 (6)维持降血压效果的平稳性,一般主张采用长效降血压药物。 (7)在

24、降血压过程中应注意靶器官的保护,尤其是脑心肾。,治疗,(二)抗脑水肿、降颅高压 (1)可用20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静脉滴注,6-8小时1次,一般情况应用5-7天为宜。颅内压增高明显或有脑疝形成时,可加大剂量,快速静推,使用时间也可延长。 (2)呋喃苯胺酸(速尿)。 (3)甘油果糖。,治疗,建 议: (1)确定为高颅压者应给予脱水治疗,首选甘露醇。 (2)不推荐所有脑卒中患者均采用脱水治疗,不伴有颅内压增高者,如腔隙性脑梗死等不宜脱水治疗。 (3)脱水治疗无效或出现早期脑疝者,可考虑外科治疗。,治疗,(三)改善脑血循环* 1、溶栓治疗 (1)适应证 年龄18-75岁。 发病在6h以内。

25、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超过 1小时,且比较严重(NIHSS 7-22分)。 脑CT已排除颅内出血,且无早期脑梗死低密度改变及其他明显早期脑梗死改变。 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2)禁忌证 既往有颅内出血,包括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近3 个月有头颅外伤史;近 3 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近2周内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近 1 周内有不可压迫部位的动脉穿刺。 近3个月有脑梗死或心肌梗死史。但陈旧小腔隙未遗留神经功能体征者除外。 严重心、肾、肝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者。 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治疗, 已口服抗凝药,且INR1.5;48 小时内接受过肝素治疗(aPTT 超

26、出正常范围)。 血小板计数180mmHg,或舒张压 100mmHg。 妊娠。 不合作。,治疗,(3)溶栓药物治疗方法 尿激酶:100万 IU -150 万IU,溶于生理盐水 100-200ml中,持续静滴30min。 rtPA:剂量为 0.9mg/kg ( 最大剂量 90mg), 先静脉推注 10% (1min),其余剂量连续滴,60min滴完。,治疗,(4)溶栓治疗时的注意事项 将患者收到ICU或者卒中单元进行监测。 定期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在静脉点滴溶栓药物过程中 1次/15 min;随后 6h内,1次/30min;此后1次/60 min,直至24h。 患者出现严重的头痛、急性血压增高、恶心

27、或呕吐,应立即停用溶栓药物,紧急进行头颅 CT检查。 血压的监测:溶栓的最初2h内 1 次/15 min,随后6h内为 1次/30 min,此后,1次/60min,直至24h。如果收缩压185mmHg或者舒张压105mmHg,更应多次检查血压。可酌情选用-受体阻滞剂,如拉贝洛尔、压宁定等。如果收缩压230mmHg或舒张压140mmH可静滴硝普钠。,治疗, 静脉溶栓后,继续综合治疗,根据病情选择个体化方案。 溶栓治疗后24 小时内一般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24 小时后无禁忌证者可用阿司匹林 300mg/d,共 10天,以后改为维持量75-100mg/d。 不要太早放置鼻胃管、导尿管或动脉内测压导

28、管。,治疗,建 议: (1)对经过严格选择的发病3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积极采用静脉溶栓治疗。首选 rtPA,无条件采用 rtPA时,可用尿激酶替代。 (2)发病3-6h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应用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但选择患者应该更严格。,治疗,(3)对发病6h以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有经验和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考虑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研究。 (4)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时间窗和适应证可以适当放宽。 (5)超过时间窗溶栓多不会增加治疗效果,且会增加再灌注损伤和出血并发症,不宜溶栓,恢复期患者应禁用溶栓治疗。,溶栓治疗的利-弊,起病6小时,起病24小时,溶栓治疗,血管部分再通,血管

29、主干闭塞,溶栓治疗的利-弊,颅内出血比例高 静脉溶栓 6-8% 动脉溶栓 9-12% 机会难得 必须在 3或6小时内 生理状态好 疗效好的比例 高 38%,脑梗死,溶栓后颅内出血,治疗,2、降纤治疗* (1)巴曲酶 (2)降纤酶 *130mg/dl (3)其他降纤制剂 建 议: (1)脑梗死早期(特别是 12 小时以内)可选用降纤治疗;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更积极降纤治疗。 (2)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治疗,3、抗凝治疗 (1)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 (2)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 (3)类肝

30、素 (4)抗凝作为辅助治疗,治疗,建 议: (1)一般急性脑梗死患者不推荐常规立即使用抗凝剂。 (2)使用溶栓治疗的患者,一般不推荐在 24 小时内使用抗凝剂。,治疗,(3)如果无出血倾向、严重肝肾疾病、血压180/100mmHg等禁忌证时,下列情况可选择性使用抗凝剂: 心源性梗死(如人工瓣膜、心房纤颤,心肌梗死伴附壁血栓、左心房血栓形成患者,容易复发卒中。 缺血性卒中伴有蛋白 C 缺乏、蛋白 S 缺乏、活性蛋白 C 抵抗等易栓症患者;症状性颅外夹层动脉瘤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 卧床的脑梗死患者可使用低剂量肝素或相应剂量的 LMW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拴塞。,治疗,4、抗血小板制剂 (1

31、)阿司匹林 (2)其他抗血小板制剂 糖蛋白IIb/IIIa受体抑制剂,治疗,建 议: (1)多数无禁忌证的不溶栓患者应在卒中后尽早(最好 48小时内)开始使用阿司匹林。 (2)溶栓的患者应在溶栓 24 小时后使用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与潘生丁缓释剂的制剂。 (3)推荐剂量阿司匹林150-300mg/d,4周后改为预防剂量。,治疗,5、扩容 6、中药治疗:如丹参、川芎、 三七、葛根素、银杏叶制剂等,治疗,(四)神经保护剂 (五)外科治疗 (六)血管内介入治疗 (七)康复治疗,治疗,各类型脑梗死特殊治疗方法 1、腔隙性梗死治疗首选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的药物。(己酮可可碱) 2、血栓形成性梗死治疗首选溶

32、栓治疗(发病36小时内)。 3、分水岭梗死治疗禁用降压药,慎用钙拮抗剂。首选提高灌注压药物,如扩容药物和中药。 4、栓塞性梗死首选抗凝治疗。 5、其他病因:治疗首选针对病因。,TACI及其治疗原则,抗脑水肿降颅压 时窗内有适应证紧急溶栓 重症监护 面积较大经内科治疗高颅压无法控制者需行去外科骨瓣减压术,PACI及其治疗原则,时窗内的积极溶栓 有脑水肿征象者应适当抗脑水肿降颅压 很少需要手术处理,POCI及其治疗原则,临床症状和病灶大小可不一致 尤需警惕意识变化和是否进展 部分病例溶栓时间窗可适当延长,适应证可放宽 中重型小脑梗塞有适应症者可行侧脑室外引流术和/或后颅凹去骨瓣减压术,LACI及其治疗原则,缓和改善脑血循环 合并大血管病变者降压时要慎重、缓和 有指征时扩容升压,双侧MCA,MCA大脑前大脑后,MCA+大脑前,MCA+大脑后,MCA深,MCA皮层,大脑前,大脑后,脑干梗死,按主要病灶的部位可分为3型: 中脑、脑桥、延髓;病灶可以中、小、甚至是腔隙性,但临床症状和病灶大小可不一致,与病灶部位关系密切 建议部分病例溶栓时间窗可适当延长、放宽;应行重症监护,警惕意识变化和是否有进展,脑干梗死,多发性梗死,多个大、中、小及腔隙梗死; 按部位分5型:双侧幕上;单侧幕上;双侧幕下;单侧幕下;幕下幕上 治疗上按轻重情况,大多采用中、小梗塞的治疗方案,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