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七册.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572666 上传时间:2019-09-12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9.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七册.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七册.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七册.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七册.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七册.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七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七册.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总课程组审核通过 小 学 国 学 经 典 教 材 国 学 第七册,制作人:小福仔,目录,第一单元大学纲目 第1课 本末终始 第2课 修身为本 第二单元 修齐治平 第3课 诚意 第4课 正心 第5课 齐家 第6课 治国 第7课 仁人君子,第三单元 性与天道 第8课 率性修道 第9课 子强问路 第10课 君子之道 第11课 素位而行 第12课 达道与达德 第四单元 诚心体道 第13课 择善固执 第14课 至诚能化 第15课 至德凝道 第16课 至圣配天,第一单元,大学纲目 常识告诉我们: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组成了眼前的世界。从更深处说,人类社会其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2、每个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带有与生俱来的天赋;作为社会的产物,需要担当一定的责任。无论是道德品行的修养,还是社会责任的担当,都只有达到“至善”的境界,才能最终实现生命的价值。,经典诵读,第一课 本末终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经第一章),日积月累,扬汤止沸 西汉时,汉景帝采纳丞 ( chng)相晁(cho)错的建议,不断削( xu )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吴国是当时是诸侯中的大国,吴王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就联络其他几个诸侯起兵叛

3、乱。 吴王的谋臣枚乘看到朝廷势力强大,难以取胜,就劝吴王退兵,说:“发动战争,并不能彻底消除与朝廷的矛盾,就像一百个人从锅里不断地把水舀( yo )出来,又倒进去,并不能使它冷却一样。因为只要有一个人烧火,水就不会变冷。如果想让锅里的热水冷却,就要抽掉灶膛( tng )内的柴火,扑灭火焰( yn ) 。”无望不听劝阻,拒不退兵,最终被朝廷打败。 后来“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x n)”,指如果做事分不清本末,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查(zh)慎行 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 。 吠犬鸣鸡村渐远,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细雨沾衣润,万剪良苗出水齐 。 犹与湖南风土近,春

4、深无处不耕犁。,经典诵读,第二课 修身为本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大学 经第一章),“扫一屋”与“扫天下”,汉朝末年,汝(r)南郡(jn)有个叫陈蕃的人,字仲(zhng)举。据记载:“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ln)辔(pi),有澄(chng)清天下之志。” 陈蕃

5、十几岁时,曾经独处庭院,刻苦攻读。一天,父亲的老朋友薛(xu)勤来访。薛勤看到院子里垃圾满地,杂草丛生,就对陈蕃说:“你为什么不把院子打扫干净后,接待宾客呢?”陈凡当即回答:“大丈夫处世,应当扫除天下,怎么能做打扫庭院这样的小事!”薛勤不禁打量起眼前这位少年,知道他志向不凡,就语重心长地劝说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听了,陷入了深思。,杂诗,(晋)陶渊明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y)。 猛志逸四海,骞(qin)翮(h)思远翥(zh)。,第二单元,修齐治平 古人说,要想水流得远,就得疏通它的源泉;要想树长得高,旧得加固它的根本。“修身”是成就事业的“源泉”和“根本”,其“止于至善”的最高

6、境界,与“明明德”“亲民”一样,都是个人修养的纲领。修养的次第则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修身为核心,贯穿起“修己”和“治人”两个方面。,经典诵读,第三课 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w)自欺也。如恶(w)恶()臭(xi),如好(ho)好(ho)色,此之谓自谦(qi)。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n),故君子必诚其意。 大学 传第六章),日积月累,我心有主 许衡(hng)年轻时

7、,社会动荡不安。一天,他走在逃难的人群中,感到又饥又渴。突然,有人惊喜的叫道:“梨树!梨树!”许衡循(xn)声望去,前方果然有一棵枝繁叶茂的梨树,树上结满了黄橙橙的梨子,样子十分诱人。 只见众人一窝蜂似地冲上前,争先恐后地爬到树上摘梨子。许衡却纹丝不动,连看都没有多看一眼。有人很奇怪,问到他:“你难道不渴吗?为什么不摘梨呢?”许衡说:“我不是梨树的主人不可以随便摘。”那个人大惑不解,说:“梨树的主人,早就不知道逃到哪里去了。这年头兵荒马乱的,不会有人管。”许衡反问道:“就算梨树没有人管,难懂我的心也无人主管吗?” 大家听了,看看手中的梨子,惭愧地低下了头。,无题,(周)无名氏 唐棣(d)之华(

8、hu),偏其反而。 岂不 尔思 ,室是远而。,经典诵读,第四课 正心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fn)懥(zh)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大学 传第六章),日积月累,好乐(yu)亡国 李存勖(x)是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儿子,李克用临死前把三支箭交给他,郑重地说:“梁王是我的仇人,燕王在我的帮助下登上了王位,那个契丹人曾经是我的兄弟,如今他们都背叛了我。你一定要为我报仇!”李存勖每次出征时,都要从宗庙里取出一支箭,以激励自己。 经过多年的战争,他消灭了敌人,建立了后唐。李存勖做了

9、皇帝以后,志得意满。他认为天下已定,从此便不理政事,疏远了功臣名将。每天只做些打猎、看戏等追求享乐的事情。他不仅重用乐工,给他们封官进爵(ju),而且自己也经常粉墨登场,表演歌舞剧。可受他宠信得乐工们却发动兵变,杀死了他。 李存勖沉迷于音乐和歌舞,招致亡国之祸,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对此,宋朝的欧阳修感慨地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真是令人警醒啊!,诗歌赏读,驱车上东门(节选) 无名氏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经典诵读,第五课 齐家 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10、。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zhng),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贲(fn)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ji)纣(zhu)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

11、,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大学 传第九章),日积月累,天下与国家 战国时期,魏文侯的儿子击,在路上遇到名士田子方,便下车行礼。可田子方故意不答应他。击很不高兴地说:“是富贵的人可以无礼呢,还是平穷的人可以无礼呢?” 田子方回答说:“贫贱的人。富贵的人岂敢无礼!天子无礼就会失掉天下,国君无礼就会失掉国,大夫无礼就会失掉家,可那写贫贱的士人,穿上鞋子就可以离开,有什么可以失去的呢?”击听了田子方的一席话,茅塞顿开,赶紧道歉说:“承蒙先生教诲,我再也不敢无礼了。” 那时,“国”和“家”的含义并不相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王拥有整个“天下”;诸侯是周王的臣,他们的领地称为“国”大夫是

12、诸侯的臣,他们的领地称为“家”;士是大夫的臣,他们没有自己的领地,诗歌赏读,寓言 孟郊 谁言碧山曲,不废青松直。 谁言浊水泥,不污明月色。 我有松月心,俗骋(chng)风霜力。 贞明既如此,摧(cu)安可得。,经典诵读,第六课 治国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x)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xi)矩(j)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之道。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

13、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bi)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大学 传第十章),日积月累,刘宗周殉(xn)国 刘宗周是明朝著名的学者,他精通儒家经典,尤其重视“慎独”,并以此构建了自己的学问体系。 终其一生,刘宗周忠于自己的学问,曾因犯颜直谏,三次被削为民。晚年居家期间,清军攻陷杭州。消息传下来,他痛不欲生,叹息说:“北京、南京失守,我都可以期待国家中兴。现在杭州也陷落了,我还有什么期待的呢?”于是,决定以身殉国。 刘宗周前往祖墓,祭(j)奠(din)回到家里,便开始绝食。他起初还每天喝点茶,后来连茶也不喝了。二十三天之后,终于离开了这个世界。人们钦(qn)慕(m)他的道德

14、、文章,称他为“一代完人”。,日积月累,与刘将军杜文学晚登西城 高启,木落悲南国,城高见北辰。 飘零犹有客,经济岂无人。 鸟过风生翼,龙归雨在鳞。 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尘,经典诵读,第七课 仁人君子 唯仁人放流之,迸(bng)诸四夷,不与中国同。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速,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gu),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大学 传第十章),日积月累,符命 西汉末年,王莽礼贤下士,常常用俸(fng)禄(l)救济穷人

15、。有一次,皇帝病重,王莽举行祭祀(s),并祷(do)告说,愿意用自己的性命为皇帝祈(q)福。王莽因此赢得了仁德的美名。据说,当时共有四十八万多人上书为他请求封赏。 王莽看起来忠心耿耿,勤于职守,暗地里却一心想夺取汉朝的江山。在他的授意下,各地纷纷上奏祥瑞之事。有人说发现一头石牛,白日安静地卧着,夜里却到处走动;有人说一口新井突然冒出五颜六色的井水;有人说从井里挖出一块白色的石头,刻有“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的红色文字;还有人说挖出一块奇怪的石头,夜间能说人话:“天下当归王氏。” 古代把天降祥瑞当做改朝换代的凭证,称为“命符”。王莽就是凭借“命符”,以天命难违为借口,废黜(ch)汉朝皇帝,建立了新朝

16、。,诗歌赏读,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sh)。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cun)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第三单元,性与天道 太阳东升西落,月亮阴晴圆缺,四季寒来暑往,都是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人与生俱来的自然禀赋则被称为天性,顺着天性活动就符合道的原则,通往道的实践过程就是教化。水往低处流,教化却不能自然而然地实现。只有通过内在的修持反省以及外在的强制引导,才能达到使天地万物既各归其位,又自然生长发育的“中和”境界,这个修养与教化过程就是“致中和”。,经典诵读,第八课 率性修道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17、,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y)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zhng);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第一章),日积月累,王浚(jn)凯旋 晋朝名将王浚率领大军攻入吴国都城建康,在统一国家的战争中立下赫(h)赫功勋(xn)。不料凯旋之后,谗言四起。有人说他不听指挥,也有人说他攻下建康后,大肆(s)抢掠财物。王浚愤愤不平,总是向皇帝诉说伐吴的艰辛,抱怨别人对他的诬陷。有好几次,他越说越来气,竟然不向皇帝告辞,就径直离去。 一位朋友对

18、他说:“您虽然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言行未能恰到好处,夸耀功劳和自我辩解都是很危险的。”王浚横了他一眼,生气地问:“那你说说应该怎样?”朋友说:“您得胜归来,应当在家闲居,不要到处炫耀。即使不能回避此事,也应该说都是皇上的圣明和诸位将帅的努力,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情罢了。” 王浚恍然大悟,再也不夸耀自己的功勋,也不为自己分辨了。不久,谗言渐渐消失,他也受到了皇帝的嘉(ji)奖。,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n)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fn)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li)萧(xio)萧芦荻(d)秋。,经典诵读,第九课 子强问路 子

19、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rn)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jio)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中庸 第十章),日积月累,楚子问鼎(dng) 一天,南方的楚庄王率领军队,经过都城洛(lu)阳郊外,竟然在那里进行阅兵仪式。周定王听说楚军到来,大惊失色,急忙派大臣王孙满前往犒(ko)劳,并试探楚军的虚实。 一见到王孙满,楚庄王就迫不及待地问道:“听说大禹当年铸(zh)造的九鼎,就在洛阳,是真的吗?”王孙满点点头:“是的。”楚庄王继续问:“那么,

20、鼎有多大,又有多重?”王孙满不卑(bi)不亢(kng)地说:“治国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shui),但天命未改。你打听鼎的轻重,并不合适!”楚庄王听了无言以对。 明明是楚庄王问鼎,左传却写成“楚子问鼎”。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周朝初年分封诸侯时,把爵(ju)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楚国的祖先鬻(y)熊,虽然是周文王的老师,但只得到了“子”爵,所以被称为“楚子”,并代代相传。后来,随着周天子的衰落,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纷纷称王。周朝的爵位系统就渐渐解体了。,巡省(xng)途次上党旧宫赋(节选),(唐)李隆基 长怀问鼎气,夙(s)负拔山雄。 不学刘琨(kn)舞,先歌汉祖风。 英髦(mo)既包

21、括,豪杰自牢笼。 人事一朝(zho)异,讴(u)谣(yo)四海同。,经典诵读,第十课 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鸢(yun)飞戾(l)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中庸 第十二章),日积月累,活泼泼地 苏州留园每年吸引了大量慕名而来的游客。留园的西部有一座横跨溪上的楼阁,一条清澈的小溪从枫树林中缓缓流出,好像穿阁而过。这处景致题作“活泼泼地”,令很多游客莫名其妙。 诗

22、经说“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中庸引用了这两句诗,有人认为这是“子思吃紧为人处,活泼泼地”。园林里草木荣枯、鸟飞鱼跃的和谐景象,既是出于草、木、鱼、鸟的本性,又是自然规律的呈现。人们看到这种景象,就能够领悟到“天理”流行,使精神境界超脱世俗,从而获得生命圆满的内心感受。 所以说,把留园的这个景点命名为“活泼泼地”,既是对园林景物的生动景象写照,又蕴含了浓厚的文化意味,真是别具匠心。,阙 (qu)题,(唐)刘眘(shn)虚 道由白云尽, 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 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 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 清辉照衣裳。,经典诵读,第十一课 素位而行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

23、,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d),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jio)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zhng)鹄(g),反求诸其身。”中庸 第十四章),日积月累,尸位素餐 张禹是汉朝著名学者,又是当朝皇帝的老师,所以不仅被封为安昌侯,还被提拔做了宰相。他的道德学问都堪称楷模,但身任宰相期间,既没有出色的政绩,也拿不出治国良策,大臣们对此议论纷纷。 一天,有位叫朱云的大臣对皇帝说:“有这么一个人,上不能为君分忧,下不能为民造福,虽然身居要职,但饱食终日,无

24、所事事,实际上就像是祭祀时的尸一样。请您赐我利剑,将此人斩首。”朱云越说越气愤,皇帝愣(lng)住了:“你说的那位尸位素餐的人,到底是谁呀?”朱云大声地说:“张禹!” 后来,“尸位素餐”这个成语,专指那些空占职位,不做事而吃白饭的人。,下第后上高侍郎,(唐)高蟾(chn)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经典诵读,第十二课 达道与达德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

25、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中庸 第二十章),日积月累,暴虎(png)冯河 颜回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谦让有礼,不苟言笑;子路勇武强横(hng),心直口快。 有一天,孔子对颜回说:“如果得到重用,就努力做事,不然就隐居起来。这只有我俩才能做得到啊!”子路不止一次听到老师盛赞颜回了,心里难免有点儿嫉妒,就急忙问道:“要是出兵打仗,您会和谁共事呢?”子路非常勇敢,却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这一回也不例外。 孔子瞪了他一眼:“空手打虎,徒步过河即使死了也不悔悟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共事的!”过了一会儿,又语重心长地说:“和我共

26、事的人,一定要遇事小心,善于谋划,能有成功的把握。”,前出塞(其六),(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 擒(qn)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 列国自有疆。 苟(gu)能制侵陵, 岂在多杀伤。,第四单元,诚心体道 海洋汇集了无数的水滴,水滴成就了海洋的浩瀚;草原铺满了数不清的花草,花草烘托出草原的美丽;世界聚集了数以亿计的个人,一个个的人凝聚了社会的温暖。人生天地之间,不仅要成就自身,还要成就他人,承担社会责任,这就是“诚”。完善自我是仁,成就他人是智。一个人做到既仁且智,就离“至诚” “至德” “至圣”不远了。,经典诵读,第十三课 择善固执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27、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d)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中庸 第二十章),饮酒,林鸿 儒生好奇古,出口谈唐虞(y)。 倘生羲(x)皇前,所谈乃何如。 古人既已死,古道存遗书。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我愿但饮酒,不复知其余。 君看醉乡人,乃在天地初。,日积月累,重(chng)耳大赦(sh)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终于回到晋国,做了国

28、君,他成功的粉碎了一场叛乱后,宣布赦免罪犯。可是,那些参加过叛乱的人,都心存疑虑,犹疑不决。 一位叫头须的人前来求见,重耳知道了,生气地说:“我不杀他就格外开恩了,他居然还有脸来见我!”原来,在重耳流亡途中,头须竟然带着全部的钱财,偷偷的逃走了。这是重耳备尝艰辛,甚至一度只能以要饭为生。可是,重耳的手下都劝他说:“既然已经发布了赦免令,为何不遵守呢?”重耳思考了很久,最终接受了建议,让头须为自己驾车,并经常坐车四处游玩,经典诵读,第十四课 至诚能化 自诚明,谓之性;自诚明,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中庸 第二十一章)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

29、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sn)矣。 中庸 第二十二章)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zh)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中庸 第二十五章),日积月累,以诚化民 一次,隋朝的王伽(qi)奉命押解(ji)七十多名囚(qi)犯。他看到犯人们披枷(ji)带锁,步履(l)维艰,心中十分不忍。走到荥(xng)阳,便对他们说:“你们触犯国法,本来罪有应得;但我想卸下你们身上的枷锁,大家分头赶到京城集合,能做得到吗?”众人大喜,异口同声地回答:“一定不敢违

30、背您的约定!” 于是,王伽让人打开他们的枷锁,把解差(chi)也打发走了。到了约定的日子,犯人们果然如期集合,一个都不少。 这件事很快就传到隋文帝的耳朵里,他非常惊讶。一边下令重赏王伽,一边在宫廷摆下筵(yn)席,款待这批囚犯及其家属,并赦免了他们。,节南山,诗经 小雅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zhn)。 忧心如惔(tn),不敢戏谈。 国既卒斩,何用不监。,经典诵读,第十五课 至德凝道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31、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中庸 第二十七章),鹅湖寺和路子寿,(宋)朱熹(x) 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 偶扶藜(l)杖出寒谷,又枉篮舆(y)度远岑(cn)。 旧学商量加邃(su)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日积月累,蘧(q)伯玉 有一天,蘧伯玉派人去探望孔子,孔子向使者询问蘧伯玉的近况。那人回答说:“他总是设法避免所有的缺点,却深感难以做到。”使者的巧妙回答,令孔子赞不绝口。他对弟子们说:“这才是真正了解蘧伯玉的人啊!” 蘧伯玉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德才兼备,十分受人尊敬。他

32、十分注重自我反省,每天都反省前一天的不足,每一年都反省前一年的不足。直到五十多岁了,还是这样。他平行正直,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孔子还曾赞叹地说:“蘧伯玉真是以为君子啊!政治清明时,他就出来做官;政治黑暗,他就归隐山林,” “其言足以兴” “其默足以容”,就是指蘧伯玉这样的人吧。,经典诵读,第十六课 至圣配天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ru)知,足以有临;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zhi)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p)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xin)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yu)。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mn)貊(m)

33、。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zhu),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中庸 第三十一章),日积月累,目不窥(ku)园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学者,很多人纷纷慕名前来求学。据说他授课时,坐在帷(wi)帐之中,弟子们按照入学的先后,从室内一直坐到室外,依次传递讲课的内容,场面非常壮观。 每年当春天来临的时候,董家的花园里蜂飞蝶舞,姹(ch)紫嫣(yn)红,美不胜收。可是,董仲舒除了讲学之外,就整天关在书房里,一门心思的研究学问。连续多年,都没有踏进花园半步,不少学生甚至连见他一面的机会都没有;但他的思想却因学生们而传播到四面八方。 董仲舒认为,天的规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君主行使政令,也应该与此相符。所以,庆祝、赏赐、惩罚、刑杀等,都应分别安排在春、夏、秋、冬进行。这种把刑赏与寒暑对应的思想,就叫“配天”。,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节选),陶渊明 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mi)然。 结发念善事,僶(mn)俛(min)六九年。 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 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