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配套】最新北京版语文选修第10课《五蠹》ppt课件4.ppt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3572967 上传时间:2019-09-12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5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K12配套】最新北京版语文选修第10课《五蠹》ppt课件4.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K12配套】最新北京版语文选修第10课《五蠹》ppt课件4.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K12配套】最新北京版语文选修第10课《五蠹》ppt课件4.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K12配套】最新北京版语文选修第10课《五蠹》ppt课件4.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K12配套】最新北京版语文选修第10课《五蠹》ppt课件4.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K12配套】最新北京版语文选修第10课《五蠹》ppt课件4.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12配套】最新北京版语文选修第10课《五蠹》ppt课件4.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第五单元 文选,五 蠹,2,韩非画像,3,一、 韩非和韩非子概况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末期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与李斯同是荀子的学生,李斯自以为不如。韩非出身韩国贵族,曾屡次上书韩王,主张变法图强,终不为韩王采纳,于是发愤著书。他的书传到秦国,秦王(秦始皇)读后非常赏识,于是发兵攻韩寻求韩非。韩非入秦后,得不到重用,遭李斯、姚贾嫉妒、谗毁,死于狱中。,4,韩非批判继承了儒、道、墨各家思想,又综合了“法”治、“术”治、“势”治,建立了他的刑法术之学的理论体系,主张因时制宜,强调法治和君主集权,捉倡“耕战”,主张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以武力统一中国。

2、韩非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主张一切权势归君主一人掌握,秦始皇第一个实践了他的学说。这种君权至上的集权统治思想,支配中国封建社会达二千年之久。他的所谓“法制”,随着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消灭,就纯粹成为镇压劳动人民的工具了。,5,韩非子是先秦政论散文的重要著作,全书五十五篇,约十余万字,大部分为韩非自著,有些篇章可能是后代学者补充的。 韩非子的文章体裁,包括两类作品,一类是政论文,以说理精密、文笔犀利见长,表现出一种严峻、峭刻的文风;另一类是利用记述历史故事和创作寓言进行说理,寓意深刻,形象生动。,6,二、课文串讲 【原文】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

3、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於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於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7,不胜:受不住,经不住。 作:出现,产生。 构:架。 王:做王。 号之曰:称他叫。 有巢氏:和下文的“燧人氏”,都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果蓏:木本植物果实叫果,草本植物果实叫蓏。蜯:同“蚌”。 蛤:蛤蜊。,8,钻燧:钻木取火,燧是一种取火的器具。 化:消除。 说:同“悦”,喜悦。 决:挖掘

4、、疏导。 渎 :指独流入海的江河。古称长江、黄河、淮河、济水为四渎。,9,参考译文:上古时代,人少而禽兽多,人类经受不住禽兽虫蛇 的侵扰。有个圣人出现,架起木头筑巢 (居住)以此躲避各种侵害,百姓喜欢他,推举 他做天下的王,称他为有巢氏。人类吃瓜果蚌蛤,腥臭难闻而伤害肠胃,百姓大多染病。有个圣人出现。用燧子钻木取火,用火(烧烤食物)消除腥臊气味,百姓喜欢他,推举他做天下的王,称他为燧人氏。中古的时候,天下发生大水灾,鲧和禹疏导江河,治理水患。近古时代,夏桀和商纣王残暴昏乱,而商汤和周武王就讨伐他们。假如在夏朝,还有人用木头筑巢居住,钻木取火烧烤食物,就一定被鲧禹嘲笑了;如果在商周时代,还有人

5、把疏导江河治理水患作为最主要的事,就一定会被商汤和周武王嘲笑了。,10,【原文】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於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11,今:用在这里表如果、假使。 夏后氏:指夏朝,夏后是禹的国号。 然则:如此,那么。 美:赞美,用作动词。 道:治国的办法。 脩:通“修”。沿袭、学习、效法。 法:取法,作动词。 常可:永久适用的制度、常规、惯例。,12,论世:研究当前社会。因:根据(它的情况)。为之备

6、:给它制定措施。这是双宾语结构。“为”,制定。“之”:指当今之世。备:措施办法。 株:此指树桩。走:跑。 因:于是。释:放下。 耒:音li,古代翻土的农具。 冀复:希望再次。 身:自己。为,被。,13,参考译文:既然如此,那么如果在当今的时代还有人 一味赞美尧、舜、禹、商汤、周武王的治国办法,也必定会被当今的新圣人嘲笑了。因此,圣人不要求只沿习古代,不效法陈规惯例,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据此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宋国有一个 (正在)耕地的人,(他)田里有棵树桩子,一只兔跑来,误撞到树桩上,撞折了头颈死掉了,于是 这个人就放下他的农具守着树桩子,希望能再得到撞死的兔子,兔 当然不可能再得,而他自己却

7、被宋国人所讥笑。如今谁想要用先王的一套办法来统治当代的百姓,就都是守着树桩子 (等待兔子撞死)一类的人。,14,【原文】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馀,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於乱。,15,丈夫:指男子。实:果实。 事力:从事费力的劳动。 养足:供养充足。 厚赏不行:不实行重赏。 自治:自然安定。治,安定。 大父:祖父。 倍:加倍。 累:多次。,16,参考译文:古时候男人不用耕种,草木的果实足够(人们)吃了;妇女

8、不用纺纱织布,禽兽的皮毛足够 (人们)穿了。不用从事苦力劳动而给养充足,人口少而财物多,所以人们没有争夺。因此不行重赏,不用重罚,人们自然安定地生活。如今,一个人有五个儿子不算多,每个儿子又有五个儿子,祖父还没有死就有二十五个孙子了。因此人口众多而财物稀少,从事苦力很劳累,而得到的给养却很微薄,所以人们要争夺。即使加倍赏赐,加重惩罚,还是免不了发生乱子。,17,【原文】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於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於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

9、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是以人之於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18,茨:音c,茅草盖的屋顶。 翦:通“剪”。 采:同“棌”,栎木。 采椽:用栎木做的椽子。 椽:音chun,放在檩上架屋面板和瓦的木条。 斲:音zhu:砍削。 粝粢:粗米稻饼。 藜藿:野菜豆叶。 羹:菜羹,羹汤。,19,麑:音n,小鹿。 裘:音qi,毛皮衣。 葛:麻布。 监门:看门人。 服养:穿吃。 亏:亏损,短少。 身:亲自。执:拿。 臿:音ch,锹一类的掘土工具。 以,相当于“而”。 为民先:走在百姓的前面,为表率。,20,股:大腿。胈:音b,肌肉。胫:小腿。 臣虏

10、:奴隶社会常把俘虏作奴隶,“男奴曰臣(或叫臧),女奴曰妾”。 以是言之,由此说来。“之”指下面所说的道理。 让:禅让。不把帝位传给儿子而让给别的贤人称为禅让。,21,去:离开、脱离、抛弃。 多:赞美、称赞。 絜驾:系马套车。指有官衔人家出门乘车不步行。 人之于让:人们对于禅让。 薄厚之实:指利益的大小,实际情况。,22,参考译文: 尧统治天下的时候,茅草盖的屋顶不用修剪,栎木做的椽条不加砍削,吃的是粗糙的食物和野菜羹,冬天披小鹿皮做的袍子,夏天穿葛布做的衣服,即使是(今天)看门人的吃穿也不比这更短少了。禹统治天下的时候,他亲自拿着耒和锹给百姓带头,(劳累得)大腿上没有了肌肉,小腿上不长毛,(今

11、天)即使奴隶的繁重劳动也不会比这更苦了。,23,由此说来,古代把王位让给别人的人,这(实在是)脱离了看门人的生活,摆脱掉奴隶的劳苦罢了,因此(把)王位传给(别人)并不值得赞美。今天的县令,一朝自已死了,子孙世代(还可以)套马驾车(保持荣耀)。所以人们看重这个官职。因此人们对于禅让(这件事),能够轻易地辞去古代天子(的职务),却难以放弃今天县令(地位)的原因,(是由于利益)大小的实际情况不同。,24,【原文】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饟;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轻

12、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25,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chn)俗而行也。故事因於世,而备适於事。,26,山居:在山上居位。 谷汲:往山谷里取水。 “山”、“谷”及后边的“泽”均是名词直接放在动词前作状语。 膢l :【说文】楚俗,以二月祭飮食之神也。【广韵】飮食祭也,冀州八月,楚俗二月。 腊:冬十月祭百神的节日。相遗:互相赠送。,27,泽居:住在沼泽地区。苦水:即苦于水,被水患所苦。 买庸:雇工。庸同“傭”。佣,给人做工。决窦:挖渠道,窦通“渎”。 饟:音xing:同“饷”,供给食物。,28,穰:音rng,丰收。 食:音s,拿食物给别

13、人吃。 易财:轻视财物。 鄙:鄙吝、吝啬。 高:高尚。 势薄:权势薄弱。 士:同“仕”,做官。 橐:音tu,通“托”。 依附权势。下:品德低小。,29,议、论:同义词,研究讨论。 薄厚:指权势大小。 为之政:“之”指当时的具体情况。 为:制定。 政:政策、措施。,30,罚:刑罚。 诛:责罚。 戾:音l,暴虐。 称(chn)俗:适应当时的社会习俗。 事:社会客观情况。 因:顺着。 世:时代。 备:措施方法。,31,参考译文: 在高山上居住而到溪谷去打水的人们,逢年过节用水(作礼物)互相赠送;而住在沼泽地被水患所苦的人们,(却要)雇工挖排水道。所以灾荒年的春天,(即便是自己)幼小的弟弟也不能供给他

14、食物,丰年的秋天,(即使是)疏远的过路客人也一定拿食物招待他。(这)并不是疏远亲骨肉而偏爱过路的客人,(而是粮食)多少的实际情况不同啊。,32,因此古代的轻视财物,并不是仁,(而是因为)财物多;现在的争夺,并不是鄙吝,(而是因为)财物少;轻易地辞去天子(的职务),并不是(品德)高尚,(而是因为)权势小;拼命地争取做官依附权势,并不是(品德)低下,(而是因为)权力大。所以圣人要研究(财物的)多少,讨论(权势的)大小并为此制定相应的政策。因此刑罚轻不算仁慈,刑罚重不算暴虐,(只是)适应当时的社会风习而做的。所以情况随着时代而变化,措施要适合现时的实际情况。,33,【原文】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

15、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於古不用於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於古不用於今也。,34,文王:周文王,此处还兼指武王。 丰:文王都城,今陕西户县东。镐:武王迁都于此,今陕西长安西南。 地方:古汉语中是复合词,指土地见方。 怀:怀柔,用安抚手段使归附。 西戎:周代我国西北部落。 徐偃王:西周周穆王时

16、徐国国君。汉东:汉水以东。 三十有六国:三十六国。有,通“又”,表整数后的余数。 荆文王:指楚王。,35,世异则事异:时代不同情况也不同。 有苗:古代西南少数民族。 上:通“尚”,崇尚。上德不厚:崇尚德教不够。道:治国的好办法。 修教:修治德教。 干:古代兵器盾。戚:古代类似斧的兵器。执干戚舞:拿着干戚作舞具。 铁铦(音xin):铁制的兵器。及乎敌:及于敌,打到敌人身上。伤乎体:伤身体。,36,参考译文: 古时候周文王据有丰、镐一带,土地见方只有一百里,他施行仁义,用安抚手段使西戎归附,于是称王天下。徐偃王据有汉水以东,土地见方五百里,他也实行仁义,献上土地来朝贡的有三十六个国家;楚王害怕他危

17、害自己的利益,发兵攻打徐国,终于把徐灭掉。因此文王施行仁义能统治天下,徐偃王施行仁义却丧失了他的国家。这 说明仁义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今天。,37,所以说:时代不同,社会情况也不相同。在虞舜时代,有苗不肯归服,禹准备讨伐有苗,舜却说:“不行。崇尚德教做得不够就施行武力,这不是(治国安邦的)好办法。”于是就修仁德实行教化三年,人们拿着盾和斧作舞具了,有苗才肯归服。共工打仗 (的时代),铁制的短兵器也能杀到敌人身上,铠甲不坚硬的被伤到身体,这 (说明用)盾和斧(作舞具使敌人归服的办法只)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今天。,38,【原文】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谋,当今争於气力。齐将攻

18、鲁,鲁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於二国矣。,39,事异则备变:社会客观情况改变了,采取的措施也应改变。 竞:比赛。逐:角逐,竞争。 气力:指实力。 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 说之:游说齐国。 辩:头头是道,言辞动听。 斯言:此言。所谓:所说的(那些道理)。,40,去门:距鲁国都城门。 以为界:把它作为齐国的国界。 辩智:辩才智谋。削:削减土地。 所以持国:用来保持国家的办法。 循:凭借

19、,依靠。 敌:抵抗。万乘:万辆兵车。 乘:音shng,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按兵车数权衡国家实力的大小。万乘,泛指拥有强大兵力的大国。 行于二国:在二国实现。,41,参考译文: 所以说:社会客观情况变了则措施办法也要改变。上古的人在(修养)道德方面竞赛,中古的人在(运用)智谋方面角逐,现在的人在 (战争)实力方面争胜负。齐国准备攻打鲁国,鲁国派子贡去游说齐国。齐人说:“你的话不是不动听,(然而)我想要的是土地,不是你这些言辞所说的(空道理)。”(齐国)还是发兵攻打鲁国,一直到距(鲁国国都)城门十里(的地方)作为(齐国的)国界线。,42,所以徐偃王行仁义而徐国灭亡,子贡有辩才智谋而鲁国国土被削减

20、了。由此说来,那仁义、辩才、智谋,都不是用来保全国家的好办法。抛弃偃王的(所谓)仁义,废止子贡的(所谓)智谋,凭借徐国和鲁国的实力,使 (他们起来)抵抗(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那么齐国人和楚国人的侵略欲望,就不可能在徐、鲁两国实现了。,43,三、语言小结 文字方面 1、古今字 “而民说之,使王天下。” 说悦 感到喜悦。 “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采棌,栎木。 “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庸傭,雇工 “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士仕 做官,44,2、异体字 “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 蜯蚌 “故饑岁之春,幼弟不饟。” 饟饷 供给食物,45,3、通假字 “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

21、可。” 脩修 学习,效法 “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翦剪 修剪 “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窦渎 水沟 “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橐托 投靠,依附 “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上尚 崇尚,46,语法方面 1、 词类活用现象 (1)“而民说之,使王天下。” “王”,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做王,统治。 (2)“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大水”为名词性词语活用为一般动词,发大水。 (3)“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美”,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美。,47,(4)“禽兽之皮足衣也。” “衣”,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穿。 (5)“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

22、 “王”,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6)“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多”,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多,即称赞的意思。,48,(7)“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重”,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重,看重。 (8)“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相遗以水。” “山”、“谷”名词做状语,表示处所。 (9)“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泽”,名词做状语,表示处所。,49,(10)“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食”,动词的使动用法,给吃。 (11)“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前“重”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看重。 (12)“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附。“王”,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作王。,50,2、宾语前置句式 (1)“是以仁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是以”,代词“是”做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2)“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是以”,代词“是”做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