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配套】最新北京版语文选修第11课《察传》ppt课件2.ppt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3572974 上传时间:2019-09-13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5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K12配套】最新北京版语文选修第11课《察传》ppt课件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K12配套】最新北京版语文选修第11课《察传》ppt课件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K12配套】最新北京版语文选修第11课《察传》ppt课件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K12配套】最新北京版语文选修第11课《察传》ppt课件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K12配套】最新北京版语文选修第11课《察传》ppt课件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K12配套】最新北京版语文选修第11课《察传》ppt课件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12配套】最新北京版语文选修第11课《察传》ppt课件2.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察传,吕氏春秋,吕氏春秋简介,1.作者: 吕氏春秋是秦国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写的。吕不韦生年不详,死于秦始皇12年(公元前235年)。他本是赵国阳翟yng d (今河南禹州市)的大商人,后来当了秦国庄襄王的丞相,封为文信侯。秦王政(即秦始皇)时被尊为相国,主持国政,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2.内容及其思想:分为12纪(60篇),六论(36篇),八览(64篇),再加上序该161篇,但现在缺八览中的1篇。该书又称吕览,因书中有八览。这部书是集体著述,思想上不统一,文字也有杂凑痕迹。思想上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采墨、法、名、农各派学说。文章大都篇幅不长,运用故事说理,文字比较生动。汉代后列入杂家

2、。,一字千金,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秦相吕不韦叫门客著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出布告,称有能增减一字的,就赏给千金。 后来用“一字千金”称赞诗文精妙。,典故,南朝梁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初唐诗人王勃。“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 自流。 ”特意空了一个字,都督阎伯舆用千金求一字。,吕氏春秋简介,3.注本及版本:为吕氏春秋最早作注的是东汉的高诱,过去通行的是清毕沅辑校的经训堂本,近人许维遹y的吕氏春秋集释对毕沅校本有所是正。又陈奇猷yu有吕氏春秋校释,张双棣等有吕氏春

3、秋译注等可参看。,题解,察:說文宀部:“察,覆也。从宀,祭。”本义为详究细审。 传:說文人部:“传,遽也。从人,專声。”本义为驿站、驿y舍。驿站的作用是供人较快地传递公文和信息。所以又引申作传递、传闻等。,吕氏春秋简介,察傳题解 本篇是慎行论的最后一篇,论述要慎重审察传言,因为“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所以“闻言必熟论”,“是非之经,不可不分。”如何才能弄清传言的是非?文章提出“验之以理”,“缘物以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才能真正了解实情。 察传,对传言进行审查,以定其是非。,察传chun(一),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

4、以大过也。,察傳(一),夫得言不可以不察,察,覆审也,复核,调查之义。王念孙曰:“得”疑当作“传”。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玃,大母猴也,即大猿,或猩猩之类。玃似母猴,母猴,即猴,字又作马猴、猕猴、母猴、沐猴,皆一声之转。段玉裁“猴”下去:“母猴乃此兽名,非谓牝pn者。沐猴、猕猴比语之转。”又云:“单呼猴,累呼母猴,其实一也。”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逺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过,过错,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这正是愚蠢的人犯大错的原因),课文串讲 第一段,所以:的原因。 特殊指示代词“所”放在介词“以”的前面,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它们所表示的是: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产生某种

5、行为的原因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 说) 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公输) 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荀子议兵),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这是一个判断句,“愚者之所以大过”是名词短语作谓语。这个名词短语的中心语是“所以大过”这个“所”字短语,“所以”表原因。“过”,过失,错误,这里用为动词,是“犯错误”的意思。“大”是修饰“过”的状语,“大过”,逐字对译是“大大地犯错误”,可适当改变原文的结构,译为“犯大错误”。全句可译为:这是蠢人犯大错误的原因。,察傳(一),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不聞矣。而,连词,如果。审,悉也,本为详细,仔细义,引申之,则有详究、细察义。(听到传闻如果

6、能够加以审查,那就会得到好处;听到传闻如果不加以审查,那还不如不听到的好)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楚莊聞孫叔敖於沈尹筮,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国”字下疑脱“治”字。(经过审查,所以使自己的国家得到治理,并称霸诸候)吳王聞越王勾踐於太宰噽p,伯噽,春秋时吴国人。吴国打败越国后,吴王勾践贿赂太宰噽,要他劝说吴王接受越國求和的請求,吳王聽了太宰噽的話。后來勾踐发奮圖強,終于滅了吳國。智伯聞趙襄子於張武。張武,晉人,智伯的家臣,他劝说主人糾合韓魏,把趙襄子圍在晉陽,后來趙襄子用張孟談計,暗地聯合韓魏,滅了智伯。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第二段,返回本章目录,而:胡须,髵,而,说文:“而,颊毛也,象毛之形。

7、”段玉裁注:“而,须也,象形。”又:“引申假借为语词。”,1.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麟之而。(考工记梓人),髵,联合结构中的“而”,连接动词、形容词或动词、形容词性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的联系。,2.美而艳。(左传桓公元年),表顺接:,3.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五蠹),表逆接:,4.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吕氏春秋察今),偏正结构中的“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是一种顺接。,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6.未至,道渴而死。(山海经夸父逐日),主谓结构中的“而”,表示转折或假设,是一种逆接。,7.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战国策赵策三) 8.子产而死

8、,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第二段,齐桓公(?前643),春秋时齐国的国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他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强,遂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管子:管仲(?前645),春秋初期政治家,由鲍bo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命为卿,尊称“仲父”。于:从,介词。鲍叔:即鲍叔牙,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在齐内乱时,他曾随公子小白逃亡在外,小白即位后是为齐桓公,任命他为宰,他辞谢,保举了管仲。管仲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第二段,典故: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9、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史记管晏列传),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yn)筮(sh),,楚庄:即楚庄王(?

10、前591),春秋时楚国的国君。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曾整顿内政,兴修水利,后国势大盛,遂成为霸主。孙叔敖:春秋时楚国期思(今河南省淮滨县东南)人。为(wi)氏,名敖,字孙叔。官令尹,相楚十二年而楚称霸。沈尹筮:楚国大夫,名筮。沈,邑名;尹,官名。楚庄王要请他为相,他推辞而荐孙叔敖。,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吴王:名夫(f)差(chi)(?前473),春秋时吴国的国君,公元前495前473年在位。越王勾践(?前465),春秋时越国的国君,公元前497前465年在位,曾被吴王击败,屈服求和。他卧薪尝胆,刻苦图强,任用范蠡(l)文种等人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亡吴国,继而

11、成为霸主。太宰嚭:春秋时吴国大夫,伯氏,名嚭,字子余,官太宰。因善逢迎,深得吴王夫差宠信。吴破越后,他受贿赂,劝说吴王许越媾和,使吴后来反被越所灭。太宰,官名。,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典故:种止勾践曰:“夫吴太宰嚭贪,可诱以利,请间行言之。”於是勾践以美女宝器令种间献吴太宰嚭。嚭受,乃见大夫种於吴王。种顿首言曰:“原大王赦勾践之罪,尽入其宝器。不幸不赦,勾践将尽杀其妻子,燔其宝器,悉五千人触战,必有当也。”嚭因说吴王曰:“越以服为臣,若将赦之,此国之利也。”吴王将许之。子胥进谏曰:“今不灭越,後必悔之。勾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吴王弗听,卒赦越,罢兵而归。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智伯

12、闻赵襄子于张武,智伯:春秋时晋国大夫,名瑶,晋国荀首的后代(荀首封于智,以邑为姓),晋哀公时的权臣,和韩、赵、魏并称为晋国的四大家。赵襄子:即赵无恤(?前425),春秋时晋国的大夫,晋卿赵衰的后代,世袭为卿。张武:晋人,智伯的家臣,他劝说智伯纠合韩、魏,把赵襄子包围于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后来赵襄子用张孟谈计,暗中与韩、魏合谋,反把智伯灭掉。,察傳(二),凡聞言必熟論,其於人必驗之以理。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重zhng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

13、失之節也。故唯聖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读这一句,应注意理解“其于人”的意思和在语法结构中的地位。“其”,代词,指代上文的“言”,即传闻的言辞。“于人”是介宾短语,和“其”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特殊的结构,作分句的主语。“其于人”,意思是“传闻的言辞是关于人的”。全句译出来是:凡是听到传闻的言辞,一定要仔细分析辨别,这种言辞涉及到人的,必须用常情事理去检验它。,第三段,孰-熟 孰的本义指食物熟,后来引申指植物果实、种子成熟。后来假借为疑问代词,表示谁、什么: 1.弟子孰为好学? 2.是可忍,孰不可忍? 孰后来

14、专用来表示假借义,食物熟了的意思便另加义符“火”,写作“熟”来表示。“熟”由指食物熟,后来引申指植物果实、种子成熟。再引申为深透熟练习惯等。,第三段,信 本义:说文言部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本义为言语真实。 演变:本义为言语真实。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又引申指诚实,有信用。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又引申指确实、真实。 3.舜其信仁乎? 再引申指相信。,第三段,益 构造:会意字,甲骨文从皿(盆),上为水,会水流出盆外之意。是“溢”的本字。 演变:本义水满溢出,引申指水涨。1.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又引申为增加。益寿延年。用作副词,指更加:精益求精。后“益”为引申义专用,水漫出之意便另加义

15、符写作“溢”表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读这一句,关键在于掌握“闻”的用法。“闻”用于使动,“闻之于宋君”,即“使之闻于宋君”。“之”指“丁氏穿井得一人”的传言。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整句的意思是: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让它被宋君听到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也有“闻”用于使动的句子: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闻寡人之耳”,使寡人之耳闻。,子夏,子夏,子夏(前507?)卜氏,名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约生于公元前507年,卒年未详。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魏文侯于公元前424年即位,则子夏卒年必于公元前424年之后,合享年九十多岁。,之,构造:

16、指事字,甲骨文从止(脚),从一(表示此地),指出人足从这里前往。 本义为前往。,第三段,己亥:干支纪日。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二者相配,用以纪日,汉以后亦用以纪年。,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这句中“缘物之情及人之情”是介宾短语,“缘”是介词,沿着,遵循着。“缘”所组成的介宾短语,常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两个“情”随着它的定语不同而各有具体的含义:“物之情”的“情”作“规律”讲,“人之情”的“情”作“情理”讲。“以”:连词,把状语连接于谓语,可译成“来”。“为”:动词,我们在以前的课文里讲过,“为”作为动词,可以随着它所带的宾语的具体含义而

17、表示各种具体的动作行为。这里宾语是“所闻”(听到的传闻),因此“为”是“审察”的意思。“得之”的“之”:代词,指真实的情况。全句译出来是: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来审察自己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文言知识总结,二、 一词多义: 人之与狗则远矣。 助词,取独。 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代词,闻言。 天地之精。 助词,的。 子夏之晋。 动词,到。 数传而白为黑。 连词,表顺承。 闻而审。 连词,相当于“如果”。 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连词,表并列。 辞多类非而是。 连词,表转折。,文言知识总结,三、 古今异义: 1、有读史记者。古义:记载历史的书。今义:专指司马迁编写而成的一部史书。 2、晋师三豕涉河。古义:黄河。 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 四、 特殊句式: 1、判断句: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非也,是已亥也。 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病入膏肓,公(晋景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人名) 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童子)曰彼良医也惧 (恐怕)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之肓(hung,心脏与膈 膜之间)之上膏(心尖脂肪)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 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用灸法攻治)之不可 达(用针法治疗)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 医也厚(厚重)为之礼而归之 左传成公十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