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配套】最新鲁人版语文必修一第9课《赤壁之战》ppt课件3.ppt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3573462 上传时间:2019-09-13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4.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K12配套】最新鲁人版语文必修一第9课《赤壁之战》ppt课件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K12配套】最新鲁人版语文必修一第9课《赤壁之战》ppt课件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K12配套】最新鲁人版语文必修一第9课《赤壁之战》ppt课件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K12配套】最新鲁人版语文必修一第9课《赤壁之战》ppt课件3.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K12配套】最新鲁人版语文必修一第9课《赤壁之战》ppt课件3.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K12配套】最新鲁人版语文必修一第9课《赤壁之战》ppt课件3.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12配套】最新鲁人版语文必修一第9课《赤壁之战》ppt课件3.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本文是写赤壁之战的史实,为什么要详写战前的战略决策,而略写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分析探究】这是由资治通鉴的写作目的决定的。作者写赤壁之战的目的不在于客观记述战争的过程,而在于总结经验,供最高统治者作治国安邦的借鉴,所以记述时侧重于总结经验教训方面。赤壁之战的根本经验在于联合作战的战略决策。因为战略思想正确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所以要详写战略决策,略写战况。,2.诸葛亮是如何劝说孙权联合抗曹的?分析其过程。 【分析探究】,3.周瑜在劝导孙权的过程中,对敌我力量对比作了精辟的概括,正确分析了当前形势,使东吴内部意见统一,孙权也坚定了抗曹的决心。试概括。 【分析探究】,4.试分析孙权

2、这一形象。 【分析探究】孙权是赤壁之战的关键人物。在赤壁之战中主要表现了孙权以下几方面的性格特征: 有政治野心。一句“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显然表明孙权面对敌强我弱的战事早有心理、战略准备,没有野心的政治家是做不到这点的。 深谋远虑,精于权术,有雄才大略。他在决断前依次考察了曹军的虚实、刘备的实力、群下的态度和周瑜对曹兵虚实的了解及决心,然后才做出了联刘抗曹的决策。,善于采纳意见,决策果断,行动迅速。如鲁肃建议后,“权即遣肃行”,寥寥五个字把孙权刻画得很形象。 善于用人,用人不疑。如运用主战派来统兵,用周瑜、程普为左右督,计谋、调配等皆不干预,当真英雄有用武之地。 遇事头脑冷静,从容、镇定

3、、严谨。如在周瑜当夜请战时孙权说“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至于“前发”“后援”的军事安排以及作战万一失利的对策等都作了周密的部署。,做事坚决、意志坚定。如决断后“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又如告诉周瑜倘若失利就与他会合,共与曹操一决雌雄。,5.赤壁之战中谁是主要人物?全文的主要线索是什么? 【分析探究】主要人物不是鲁肃,不是诸葛亮,不是刘备和曹操,也不是周瑜,而是孙权。全文事件错综复杂,但是紧紧围绕着“孙权如何决策”这条主线展开:孙权首先与心腹谋士鲁肃共同定下了联刘抗曹的大计。鲁肃游说刘备,宣权旨,论天下形势,正是按着孙权的既定主张行事的。鲁肃劝说刘备“自结

4、于东”也是从介绍东吴主帅入手的。这实际上是对孙权进行侧面描写。,诸葛亮“奉命求救于孙将军”的过程,实质也是写孙权抗曹由顾虑到下定决心的思想变化过程。孙权主持召开“与其群下谋”的军事会议,“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的矛盾突显,写孙权坚定迎战的决心。文章以绝大部分篇幅写这次战争的战前决策,而战前决策的中心是孙、刘联盟。而写孙、刘联盟,作者又把重点放在孙权一方来写,这是因为孙权一方在这次战争中的动向是当时形势变化的关键。,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但唐朝诗人杜牧则认为孙刘联军的胜利靠的是“东风”,存在偶然性,对于杜牧这一观点你如何认识?,【观点交流】观点一:诗人设想,假如东风不来给周

5、瑜方便,曹操极有可能打败孙刘联军,二乔就要被锁在铜雀台了。其实,当时的东南风只是一次偶然的天气现象,周瑜善于捕捉这一天赐良机,才是赤壁之战取胜的真正原因。赤壁之战以弱胜强的必然因素,既有客观方面,又有主观方面。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只不过是诗人“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身世感慨而已。,观点二:偶然之中有必然。是孙刘联军借助人力,将劣势转化为优势。诸葛亮、周瑜、鲁肃能够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和扩大曹军的弱点,以己之长,攻彼之短,为孙权出谋划策,终于在促使矛盾转化的过程中,转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而本文作者司马光,正是根据当时错综复杂的史实,以极其生动的史笔,描述了

6、这一转化的全过程。,一、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史(zhn) 累官(li) 枭雄(xio) 走舸() B.芟夷(shn) 强弩(n) 旌麾(hu) 校对(xio) C.羸兵(li) 威慑(sh) 斫案(zhu) 邂逅(xi) D.奄有(yn) 殷红(yn) 鲁缟(o) 帝胄(zhu) 【解析】选C。A.“累”应读li;B.“弩”应读n,“校”应读jio;D.“殷”应读yn。,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五万兵难卒合 C.或师焉,或不焉 D.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解析】选D。A.“知”通“智”;B.“卒”通“猝”;C.

7、“不”通“否”。,古代文言现象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A.与苍梧太守吴巨有

8、旧 B.又前而为歌曰 C.率轻锐继其后 D.英雄乐业 【解析】选B。B项与例句均为名词用作动词。A项,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C项,形容词用作名词,轻装的精锐部队;D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4.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到北方)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他实际上) 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恳切慰问) 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偶尔相见)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妻子儿女)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原地区,当时曹操占据的地方) 鼎足之形成矣(形势形成) A. B. C. D.,【解析】选D。北面:北向,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面北朝拜。邂逅:一旦,

9、万一。,5.下列句式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C.荆州之民附操者 D.与备会于当阳长坂 【解析】选D。D项是状语后置句,A、B、C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方法技巧】 定语后置的结构类型 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应提到中心语前面。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语和定语之间加“之”,或在定语后面加“者”字。 1.用“者”结构,“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如: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 2.用“之”结构,“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

10、文,完成69题。 6.下面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师退,次于召陵 A.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B.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C.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D.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解析】选B。例句与B项“次”均为动词“驻扎”;A项“次”为名词“次序”;C项“次”为形容词“次一等”;D项“次”为动词“编次”。,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相同,不同 B.不同,相同 C.不同,不同 D.相同,相同 【解析】选C。介词,在;介词,被;连词,于是;副词,才。,8.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

11、,与操遇于赤壁。”略写进军过程,交代决战地点。 B.“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反映了曹军的骄傲情绪以及由此产生的麻痹心态。 C.“初一交战瑜等在南岸。”略写初战,交代两军方位,为下文“东南风急”、风助火威作铺垫。 D.“时操军众已有疾疫”“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这些话都证实鲁肃的预言正确,从侧面说明了曹操失败的原因。 【解析】选D。鲁肃并未对此预言。,9.翻译句子。 (1)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译文:_ (2)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 译文:_ (3)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译文:_,答案:(1)刚一开始交战,曹军(就)不利,退却后驻扎在长江北岸。 (2

12、)周瑜等率领轻装的精锐部队跟(在)曹军后面,擂鼓震天响,曹军大败。 (3)当时曹操的军队加上受饥饿和瘟疫,死的人有一大半。,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可谓知兵矣 知:了解 B.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 说:劝说 C.不引兵渡河因赵食 引:率领 D.楚王阴令羽诛之 阴:暗暗地 【解析】选B。说:通“悦”,高兴。,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因下令军中曰 因拔刀斫前奏案 B.乃饮酒高会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C.夫以秦之强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D.及之齐,杀之 北面而事之 【解析】选A。都是连词,于是。B.副词,竟然/动词,表判断

13、,是;C.介词,凭借/介词,把;D.动词,到/代词,他,指曹操。,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齐国使者推荐宋义是一个懂得军事的人,因此楚怀王召见宋义,与他筹划大事。 B.宋义担任的上将军职务,位次超过了项羽,为后面宋义与项羽之间产生矛盾埋下了伏笔。 C.在援救赵国的行动中,项羽坚持率军渡过黄河,楚军从外面攻击,赵军在里面接应,来打败秦军,但遭到宋义的拒绝。 D.因为宋义和齐国同谋反楚,楚王密令项羽处死宋义后,让项羽做了上将军。,【解析】选D。“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是项羽斩杀宋义的托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

14、,军果败。 译文:_ (2)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 译文:_ (3)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译文:_,【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要注意三个句子中的特殊句式和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如(1)中的“论”“居”“果”等词;(2)中的“疾” “引”“应”等重点词及“围赵王(于)巨鹿”这一省略句;(3)中的“乃”“相与”“立”等重点词语。,答案:(1)宋义猜定武信君的军队必定失败,过了几天,果然战败了。 (2)我听说秦军把赵王围困在巨鹿城,赶快带领我们的军队渡过黄河,楚军从外面攻击,赵军在里面接应,打败秦军是一定的了。 (3)于是大家一起立项

15、羽为代理上将军。,四、语言表达 14.在下面的两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语句,使与前后语句顺畅连接,构成对前面语句的总结。 在我们悠久的人文历史上,潇洒的高人雅士不可胜数。他们的潇洒各有千秋,有庄子“鲲鹏展翅九万里”的潇洒,有曹孟德“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潇洒,有_的潇洒,有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潇洒他们的潇洒,_,显露了非凡的个性,早已超越了表面的行为举止。,【解析】此题为续写句式题。句式的结构较为简单(人物+诗句),关键在于所填的人物所处的时代必须介于“曹孟德”与“谭嗣同”所处的年代之间,其次所选诗句必须体现一种“潇洒”。处为结句,注意总结以上分句的共同特点。 答案(示例):

16、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15.下面一段文字摘自某学生的作文,表达上有一些问题,请你结合具体语句,写一段评语。要求:(1)写出存在问题并略作评价;(2)总结出写作感悟。(20字以内) 正月十五的晚上,窗外是碧海般的青天,一弯金月,好似灯火辉煌的扁舟,载着美丽的幻想在飘游。望星空,意朦胧,根根雨丝滋润了我燥热的心。 (1)存在问题:_ 评价:_ (2)写作感悟:_,【解析】本题一方面考查学生评价文字的能力,另一方面考查学生对写作语言是否合乎逻辑的判断能力。同时也试图对学生在写作语言方面作正面引导,对浮华却不切实际的文风提出批评。解答本题应把语句分析、总体评价、感悟三者结合起来。,答案:(1)存在问题:正月十五,哪有“一弯金月”?一叶扁舟怎能“灯火辉煌”?明明是晴天,哪来“根根雨丝”? 评价:看似辞藻华美,实则违背常理。 (2)它启示我们,语言生动应以符合生活真实为前提。(或:不可脱离生活而盲目追求空洞、华丽的辞藻。),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