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版语文选修第10课《学以致其道》ppt课件2.ppt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3574569 上传时间:2019-09-13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3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语文版语文选修第10课《学以致其道》ppt课件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语文版语文选修第10课《学以致其道》ppt课件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最新语文版语文选修第10课《学以致其道》ppt课件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最新语文版语文选修第10课《学以致其道》ppt课件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最新语文版语文选修第10课《学以致其道》ppt课件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语文版语文选修第10课《学以致其道》ppt课件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语文版语文选修第10课《学以致其道》ppt课件2.ppt(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学以致其道,(1)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197) 学以致其道 【评析】百工者,器也。君子不器,故学以致其道。一切技术都是器,而其上有道,唯君子知之。,(2)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424) 学为己 【评析】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向人炫耀,不是为了拿一些知识来装点门面,而是为了养成自身的道德修养。人格的养成,才是学习的最后目的。,(3)【原文】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1532) 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评析】谋食者,器也;谋道者,道也。君子不器,焉能谋食?人不应该成为某种器具,成为某种达成某种功

2、利目的的手段。也就是康德说的人必须成为自身的目的,而非人之外事物的手段。作为一个君子他真正的独立价值体现在他致力于道,也就是对真理的追求。一个真正的君子他往往不是实用的、功利的。在功利的人眼里,他往往是无用,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个“用”是在功利的意义上讲的。,(4)樊迟请学稼。焉用稼?”(134) 君子不稼 【评析】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而是为了从政为官。在孔子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劳动者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

3、从事农业生产,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实行统治的知识分子。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5)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613) 君子儒、小人儒 【评析】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君子儒”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则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君子儒者,仁以为己任,以推行大道为使命;小人儒者,名以为己求,孜孜于追求名利。,(6)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14) 君子好学 【评析】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

4、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地做事,谨慎小心地说话,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7) 君子之学 【评析】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

5、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按照子夏的说法,一个人能摆脱那些不良的东西,积极主动地履行社会职责,当然是修养的结果。有了这些修养,他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这样的人怎么能说他没有学习过呢?,(9)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216) 攻异端 【评析】对这一章的理解,有很多分歧。有认为反对攻治杂学邪说的,有认为反对专攻一端不知其他的,有认为是提倡攻击异己思想和学说的。,(1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 好古,敏求 【评析】在孔子

6、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11)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1922) 何处不学,焉有常师 【评析】这一章又讲到孔子之学何处而来的问题。子贡说,孔子承袭了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固定的老师给他传授。这实际是说,孔子肩负着上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并

7、把它发扬光大的责任,这不需要什么人讲授给孔子,表明了孔子“无处不学”、“学无常师”的学习过程。,(12)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10) 温良恭俭让 【评析】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温良恭俭让,是典型的君子风度。,(13)子夏曰

8、;“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96)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评析】博学而笃志,是一个学者应有的学习态度;切问而近思,是一个学者应有的学习方法。前者是“体”,后者是“用”。,(14)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315) 孔子问礼 【评析】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这一段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1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7) 知之为知

9、之,不知为不知 【评析】子路好强而又常常自信过头,也常常强不知以为知。孔子就告诉他了这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诚实才是真聪明。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古人讲求“进德修业”。从孔子和子夏等人多次谈到的“好学”表现看,他们所说的“学”,侧重于“进德”、“修业” 哪一个方面?“樊迟请学稼”,为什么遭到孔子的训斥? 孔子及其弟子主张“学以致其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把实行政治理想和政治原则(道)、修养自身作为学习目的;他们所称赏的“好学”,也主要

10、表现在致力于道德修养方面。在“道”和具体的文化知识及使用技艺方面,他们总是把“道”放在首位。可见,孔子是把“进德”,即道德修养,视为学习的首要任务的。,孔子批评樊须,是因为樊须的要求不但违背了孔子以“进德”为学习目的的主张,也与儒家“修业”思想不合。儒家的“修业”指建功立业或研习学问(如修习诗书礼乐),而不是学习劳动技能。孔子一贯轻视劳动人民,轻视体力劳动,他曾说过:“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现在樊须却想做在孔子看来只有小人才做的事,无怪乎招来孔子的严厉批评。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保守落后的一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内涵深邃,充满哲学智慧。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本章“是知也”有两个含义:(1)具有自知之明,这是智慧的表现。(2)知自身之所不知,是将此不知变为知的起点,通过努力就可以将不知变为知。从哲学上看,本章至少饱含两个哲学原则:一是实事求是,二是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