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配套】最新人教版语文选修《直书》ppt课件.ppt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3575204 上传时间:2019-09-13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7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K12配套】最新人教版语文选修《直书》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K12配套】最新人教版语文选修《直书》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K12配套】最新人教版语文选修《直书》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K12配套】最新人教版语文选修《直书》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K12配套】最新人教版语文选修《直书》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K12配套】最新人教版语文选修《直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12配套】最新人教版语文选修《直书》ppt课件.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相关读物 直 书,哲思短章 做自己内在生命的主人 生命与肉体显然不是一回事,生命的质量肯定不能用肉体的状况来评判。肉体只是一个躯壳,是生命的载体,它的确是脆弱的,很容易破损。但是,寄寓在这个躯壳之中,又超越于这个躯壳,我们更有一个不易破损的内在生命,这个内在生命的通俗名称叫做精神或者灵魂。就其本性来说,灵魂是一个单纯,的整体,而不像肉体那样由许多局部的器官组成。外部的机械力量能够让人的肢体断裂,但不能切割下哪怕一小块人的灵魂。自然界的病菌能够损坏人的器官,但没有任何路径可以侵蚀人的灵魂。总之,一切能够致残肉体的因素,都不能致残我们的内在生命。正因为此,一个人无论躯体怎样残缺,仍可使自己的内在生

2、命保持完好无损。,原来,上帝只在一个不太重要的领域里掷骰子,在现象世界播弄芸芸众生的命运。在本体世界,上帝是公平的,人人都被赋予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灵魂,一个永远不会残缺的内在生命。同样,在现象世界,我们的肉体受千百种外部因素的支配,我们自己做不了主人。可是,在本体世界,我们是自己内在生命的主人,不管外在遭遇如何,都能够以尊严的方式活着。,修身名句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赏读:坚持做事的人总会成功,不断前行的人总会到达目的地。为、行,就是实际行动。有了实际行动,再难的事情也能办到;没有实际行动,容易的事情也办不成。,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赏读:与其整天坐在

3、那儿苦思冥想,不如花一点时间去学习有收益。学与思本来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顾某一个方面,就会徒劳无功。,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论语公冶长,赏读:朽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垒起的墙壁,不能粉刷。比喻不堪造就的人,用不着去培养他。人的智力因素没有多大的差别,但人的情感因素有着很大的差别。,学然后知不足。 礼记学记,赏读:不断地学习,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爱因斯坦曾把自己比作一个大圆圈,把知识浅薄的人比作一个小圆圈。大圆圈外边接触的空白比小圆圈的多,因此,知识越多的人,越能察觉到自己知识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越是能努力学习,越是努力学习知识就越丰富。,知识卡片 一、作家作品 刘知几(

4、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生于唐代名门,家学渊源,自幼博览群书,攻读史学,后又致力于文学。他20岁时中进士。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奉调长安,任王府仓曹,并参与编纂三教珠英的工作。不久任著作佐郎兼修国史,又迁为左史。,唐中宗景龙二年(708),迁为秘书少监,又掌修史之事。当时,由于权贵控制史馆,史官无著述自由,凡事皆需仰承监修旨意,刘知几颇不得志。因此只好“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并以一家独创之学,对于史馆垄断史学表示抗议。景龙四年(710),史通撰成。 此后,刘知几名声大扬,迁官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馆学士,加银青光禄大夫。唐玄宗时,又迁为散骑常侍。他的官职屡迁,但却一直兼

5、任史职,先后参与姓族系录、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玄宗实录等撰修。,二、文体常识 1史通的内容体系 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论专著。它兼有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方面内容,是集唐以前史论之大成的宏伟巨著。共20卷,包括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各为10卷。内篇有39篇,外篇有13篇,合计52篇。其中,属内篇的体统、纰缪、弛张等3篇,大约在北宋时已亡佚,今存仅有49篇。另有序录一篇,为全书的序文。 史通的内容,大致可分下述几个方面:,其一,关于史学源流及史官制度。首先,它将古代史学分叙六家,即尚书家、春秋家、左传家、国语家、史记家、汉书家;总归二体,即纪传体和编年体。然后,对六家、二体的优点和缺点,

6、进行评述。 其二,关于历史编纂学,这是史通的主要部分。史通以具体史籍为例,对纪传史各组成部分的特点、功用都详细论述。史通中关于撰史方法和写作技巧等方面的内容,有的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其三,关于历史文献学。史通将唐代以前的历史文献,分为“正史”和“杂史”两大类。所谓“正史”,指先秦经、传,唐以前的纪传史和编年史,以及唐代官修诸史;而“杂史”则分为偏记、小录、逸事、琐言、郡书、家史、别传、杂记、地理书、都邑簿等10种。 总之,史通所论范围极其广泛,以上概括为主要的三方面,当然不能包括其全部。,2史通的思想倾向 史通对我国古代史学作出了全面的总结,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史学理论,刘氏的思想及其历史观,有几

7、点是值得重视的。例如:他反对“历史的宿命论”,认为历史上任何朝代的兴亡,人物的成败,都不是天命,而是人事。这在他的杂说篇等文中有所论述。他也反对以成败论英雄之正统历史观。他甚至不主张“内中国而外夷狄”的大汉族主义的历史观。至于他敢于怀疑,则史料因此纠正,敢于非圣,则成见因此打破,这些都是他的科学精神。 史通鲜明地提出坚持直书,反对曲笔;其直书、曲笔两篇在认识上把中国史学直笔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了。,预习作业 一、通假字 1励其匪躬之节(通“_”) 2私存嘿记之文(通“_”),默,非,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名词,脚印,名词,事情,名词,印痕,名词,事迹,连词,然而,代词,这样,代词,如此,语气

8、词,表陈述语气,代词,这样,动词,攀附,动词,记载,名词,书籍,名词,书信,名词,指尚书,动词,倾向于,动词,小步快走,动词,追逐,动词,征税,动词,验证,动词,追逐,名词,征兆,介词,表凭借,副词,相互,动词,帮助,名词,相貌,名词,国相,副词,相互,连词,因而,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用,三、词类活用 1人之所贱_ 2人之所贵_ 3然后能成其良直_ 4韦昭仗正于吴朝_ 5或身膏斧钺_,名词活用为动词,遭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轻视,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珍贵,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良直的品格,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正义,6幸获两全_ 7案金行在历_ 8乃申以死葛走达之说_ 9而遗芳余烈_ 10贯三光而

9、洞九泉_,名词活用为动词,洞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保全,名词活用为动词,根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美好的名声,四、古今异义 1夫人禀五常 古义:_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2树之风声 古义:_ 今义:刮风的声音;传播出来的信息 3盖烈士徇名 古义:_ 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刚烈之士,有气节,有操守的人,两个词,夫,发语词,不译;人,指人们,风教,引申为好的风气,五、文言句式 1申以劝诫,树之风声_ 2言之若是,吁可畏乎_ 3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_ 4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_ 5见屈武侯_ 6或发仗云台,取伤成济_,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倒装句,被动句,被动句,省略句

10、,被动句,六、名句默写 1直如弦,死道边;_,_。 2况史之为务,_,_。,申以劝诫 树之风声,曲如钩 反封侯,七、课文翻译 人遵循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士人有各种善行,有的邪,有的正,有的曲,有的直。那些邪的、曲的人,被人轻贱,因为那是小人的做法;那些正直的人,被人尊重,因为那是君子的品德。然而世人大多都倾向于邪曲而放弃正直,不践行君子的做法,而遵行小人的行为,为什么呢?俗话说:“正直得像弓弦一样,往往死在路边;邪曲得像铁钩一样,反而会加官晋爵。”所以人们宁可顺从(权势)来保持自身平安,也不违逆(权势)而招致祸害。更何况史书的任务,就是用来劝诫世人,树立好的风气。遇到贼臣逆子、淫乱的

11、君主,如果直白地记下他们的事迹,不掩饰他们的过失,就会把他们的恶行彰显出来,使他们的臭名流传千年。这样说来,岂不可怕!,如果环境允许这么做就去做(直笔记史),如果环境不允许这么做却做了就会凶险。比如董狐写史不用隐笔,赵盾为了法度而蒙受屈辱。他们没有什么冲突,各自按自己的原则做事没有什么疑虑,这样以后成就了他良直的名声,名传今古。至于像齐史记载崔杼弑君,司马迁写出汉武帝的过错,韦昭在东吴秉直记事,崔浩写史犯了魏国的忌讳,他们有的身遭刑戮,被当时人嘲笑;有的写成的书被填埋,后人无法看到。世道就是这样,却要责怪史臣不能保持刚直不屈的性格、激励自己舍己尽忠的节操、不折腰的气节,实在很难啊。因此张俨因愤

12、激而决心努力,私下保存嘿记;孙盛心中不平,私下撰写了晋阳秋寄到辽东以存其真。(他们)以此来避祸,幸好得以保全了自己。我们足以(借此)得知世道的艰辛,也了解了实录的难能可贵。,但是一一考察从前的史事,求证于直白的词句,虽然古人的糟粕,真假相杂,而我们披沙拣金,有时就能收获宝贝。考察西晋统治期间,史官特别多。当晋宣帝、晋景帝开创晋朝基业之初,曹氏和司马氏之间政权交替的时候,比如在渭曲列阵,被诸葛亮击败,又比如魏帝曹髦讨伐司马昭,反被成济刺杀。陈寿、王隐,都闭口无言,陆机、虞预也停笔没有叙述。到了习凿齿(人名),才申明了死诸葛退走活仲达、成济持刀犯驾的说法。历朝历代的诬造,从此才被澄清。考察习凿齿的

13、记事,大概就是近代遗留下来的直录精神吧?再有宋孝王的风俗传、王劭的齐志,他们叙述当时的事情,都致力于细究真实情况。考究当时北魏的王公,祖宗产业还没有丧尽;北齐的将相,后代仍然还在。而这两人直书他们的避讳,竟然没有一点害怕。刚正不阿,大概就是这类人吧?,刚烈之士重视名声,壮士注重气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像南史、董狐仗义直书,不避讳权势;韦昭、崔浩的奋笔直书,无所屈从于人。虽然在保全自己防备受害方面有所不足,但是他们的留芳余烈,人们到现在还称道。和王沈写魏书相比,后者借助邪曲的笔法获取高官,再和董统写燕史相比,后者通过取媚于权势而获取荣华,一边是上贯三光,一边是下埋九泉,即使这样说也不足以说明他

14、们的高低之别啊。,主旨归纳 本文以丰富的史实材料对中国史学中“直书”这一优良传统作了深入论述。作者认为,敢于奋笔直书、彰善贬恶是史学家的最高境界,“直书”就是要善恶必书,不虚美,不隐恶;在具体叙述中,要避免个人好恶。他称赞历史上那些秉笔直书的史家,认为正是他们敢于彰善贬恶的精神,才体现了历史的公正无私,而对那些“曲笔阿世”“谀言媚主”的人,作者则持批评态度。,重点突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为提出中心论点,采用了怎样的引出方式?,提示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文章为了引出中心论点,先从人的本性谈起,认为世人为了生存,都选择了明哲保身,“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

15、。接着,笔锋一转,提出作为史官,修史却有自己的要求,要“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即史书以劝惩为目的,好事则褒之,坏事则贬之,以此来树立好的风气,惩恶扬善,使那些乱臣贼子不敢轻易做坏事。从而亮出了本篇的中心论点,并暗示了能秉笔直书的不易。,文章第二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得出了怎样的观点?,提示 在文章第二段中,作者采用了正面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许多秉笔直书的史官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遭遇,其中有生前身后都独擅令名的董狐、因记载“崔杼弑其君”而遭杀身之祸的齐太史、勇述汉非的司马迁、不屈从于淫威坚守信史的韦昭、因据实直书而暴“国恶”被灭族的崔浩。作者从这些人身上得出了“直书”之难,即“足以验世途之多隘

16、,知实录之难遇耳”。,作者在提倡“直书”,赞美“信史”时,对“曲笔”有怎样的看法?,提示 作者提倡“直书”,对不惧权势、不惜身家性命秉笔直书的史官给予了高度的赞美与歌颂。作者对某些因客观环境的险恶或朝代的频繁更迭不能“直书”的史家也给予了理解。在文中,作者举六朝之时,曲笔或隐晦事实真相的例子比比皆是,说明史学家有些也无所适从,还想乱世中苟全性命。但是,作者在理解的前提下,更认为这些史家有责任以笔为枪,对那些昏君逆臣进行口诛笔伐,正视听,讨逆贼,起到“申以劝诫,树之风声”的作用。,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具有什么作用?,提示 文章的最后一段,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认为晚周的南史、董狐,六朝的韦昭、崔浩都是不避强御、秉笔直书的典型,他们的光辉事迹至今为人传诵。而王沈写魏书,董统写燕史,都是献媚统治者的伪史,其高下相差甚远。作者从传统道德人格角度赞扬了正直史家秉笔直书的精神,谴责了“曲笔阿世”“谀言媚主”的卑劣史家,并希望史家都能效法古代良史。起到了总结上文,深化观点的作用。,见Word版分层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