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配套】最新苏教版语文选修《丰乐亭记》ppt课件1.ppt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3577447 上传时间:2019-09-13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4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K12配套】最新苏教版语文选修《丰乐亭记》ppt课件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K12配套】最新苏教版语文选修《丰乐亭记》ppt课件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K12配套】最新苏教版语文选修《丰乐亭记》ppt课件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K12配套】最新苏教版语文选修《丰乐亭记》ppt课件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K12配套】最新苏教版语文选修《丰乐亭记》ppt课件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K12配套】最新苏教版语文选修《丰乐亭记》ppt课件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12配套】最新苏教版语文选修《丰乐亭记》ppt课件1.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丰 乐 亭 记,欧阳修,关于作者,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北宋儒学家、作家。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且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六一诗话作者是宋朝的欧阳修,我国最早的诗话,开后代诗歌理论著作新体裁。,翻译文本,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2、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我到滁州任知州的第二年夏天,才饮到滁州的泉水,感到甘甜。向滁州人打听,在州城南百步远近的地方找到了泉源。上有丰山,高耸而突兀,下有溪谷幽静而深藏,其中一道清冽的泉水,水势盛大,向上喷涌。我上下左右观看,非常高兴。于是凿开岩石,于是疏通泉流,开辟出一片地方建筑亭子,与滁州的人们前往游乐于其间。,第二段,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干戈:战争,

3、战乱 昔:当年 以:率领 破:打败 形作动 遂:于是,考:考察 其:代当地的 按:查索 图记:地理图籍, 升:登上 高:高处 形作名 求:找到 就:受(被动) 而:但 故老:当年亲历战事的人 盖:因为,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被动句),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失其政,政治混乱 ; 分裂,四分五裂 ; 所在,到处,处处; 为,是; 敌国者,敌对政权; 胜,尽; 受,接受。 一,数词作动词,统一;,向,过去,从前; 凭恃,凭借依靠; 刬削,被铲平, 消磨;消耗磨灭; 漠然,冷清寂静

4、地 徒,只; 遗老,经历事变的老人; 尽,都死去,形作动。,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候,是兵家用武的地方。当年,太祖皇帝曾率领周朝的军队在清流山下打败李璟的兵马十五万人,在滁州东门之外活捉南唐将领皇甫晖、姚凤,于是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当地的山川形势,查考滁州的地理图籍,登上高处瞭望清流关,希望能找到皇甫晖、姚凤被擒的地方。但当年亲历战事的人都不在了,因为天下平定已经很久了。,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

5、,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自从唐代政治颓败,海内四分五裂,天下豪杰并起,相互争夺,到处都是敌对政权,哪里数得清呢。到了宋朝接受天命,圣人出世,四海统一。过去凭借山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有的被铲平,有的自行消亡,百年之间,冷清清地只见山依旧高耸,流水仍然清澈。想问当时战争情况,经历过的人都早已去世了。,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介于:位于两者之间 民生:百姓生下来 今

6、:人民的生计 外事:外地的事情, 畎亩衣食:名作动,耕田种地,穿衣吃饭,,以:而 乐生送死:养老送终 孰:谁 上:皇上 休养生息:使动,让百姓休养生息, 涵煦:滋养抚育 深:久,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乐:喜欢 形作动 俗:民风 得:找到 乃:于是 日:每天 名作状语 而:修饰连词 掇:采摘 荫:荫凉,引申为乘凉 风霜冰雪:秋迎风霜,冬赏冰雪。 刻露:清晰的显露, 清秀:清幽秀茂 可爱:令人喜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

7、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于)无事之时也(判断句,省略句)。,幸:侥幸,幸运 乐:以为乐 因为:于是为 本:推求 其:这里的 道:叙述 所以:表原因 幸:有幸,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今天滁州位于江淮之间,船只车辆、商贾游客都很少到此地。百姓生下来就不见外地的事情,安心于耕田种地,穿衣吃饭,乐于赡养父母,为父母送终。而谁能知道是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如雨露滋润、阳光普照达百年之久呢!,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

8、而荫乔木,风霜水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民风安恬闲适。已经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便每天同滁州的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头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乘荫凉于茂密的乔木间,秋迎风霜,冬赏冰雪。秋冬清晰的显露,春夏清幽秀茂,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又幸运的是,民众也为年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他们推求这里的山川形胜,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夫宣上

9、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而宣扬皇上的恩德,来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便写了这篇文章,来给亭子起名为丰乐亭。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1、第一节介绍了自己在滁州勤于政务和丰乐亭的环境。 讨论:“明年”“始”在文章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我们学习过的岳阳楼记的开头有什么相似之处?,作者初到滁州,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于公务,待到第二年,丰收在望,才喘了一口气,句中“明年”“始”足以显现欧阳公之勤于政务。虽然有清泉只在“州南百步之近”,泉水是那样的甘甜可口,他也无暇顾及享受。同时,

10、这句看似不经意的话里恐怕也包含了苦尽甘来的意味吧。和岳阳楼记中的“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相似。,作者疏导泉水和百姓一起去赏泉体现了什么思想?有什么作用?和他的醉翁亭记有相同之处吗?,都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也是下文生发议论的基础。,2、第三段中写景的句子动词用的很传神,举例说明,句中的“仰”“俯”,不仅交代了观赏风景的角度,而且也交代了观赏对象的远近,“望”“听”则准确地描写了观赏时的动作,这番描写透着一份悠闲;“掇”字生动地描写了对眼前绽放的鲜花的怜爱之情,“荫”字则流露了休憩之时的惬意的情趣。这两句话用词准确传神,显现了欧阳修驾驭文字的功底。另外,掇幽芳指春,荫乔木指夏,风霜水雪指秋

11、冬,秋冬草枯叶落,山势蝇岩毕露,故日“刻露清秀”,作者仅用十五个字就概括了四季景色的特点,尤其让人钦佩。,3、“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一句在文章中有何作用?,唤起读者思考,如今的安逸日子是怎样获得的。作者将功劳归于最高统治者的“功德”,显得很冠冕,实际在言语之问隐约透出一种忧患意识。,4、第二段在这一节中作者介绍了几个历史事件?他的目的是什么?介绍历史事情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1)介绍了两个时代的历史事件:先叙述了五代时期的情况,据史书记载,后周显德三年(956)二月,殿前都虞候赵匡J乱袭滁州清流关,败南唐兵马15万人,攻占滁州城,在滁州东门之外擒获皇甫晖、姚凤。紧接

12、着,行文又追溯唐朝末年,天下分裂、豪杰纷争的混乱局面。史载唐广明元年(880),王仙芝、黄巢的农民起义军曾攻克滁州。 (2)作者在这里插入两处叙述,其目的是为了与北宋初年天下太平的局面作对比,衬托如今生活平静富足。结合下文来看,这是一个伏笔,为下文的议论作好准备。,三、拓展与思考:,1、这篇文章构思巧妙,行文严谨,说说全文是如何紧扣题目“丰乐亭”三个字展开的。,本文第一段开门见山,劈首点题。然而写法不同一般。将文题“丰乐亭”三字,依次逐一点出:滁水“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点出“丰”;“俯仰左右,顾而乐之”,点出“乐”;末句“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点出“亭”字。 第二段并

13、不接写“丰乐亭”,而引出“昔太祖皇帝”(赵匡胤)平定滁州的往事。与第三段“今滁介于江淮之问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等内容暗合。写今之滁州一派太平景象,突出“丰”而“乐”。此段仍紧扣“丰乐太平”展开,呼应第一段的“丰乐”,但“丰乐”的内涵已经巧妙转换。把“丰山美景可乐”的“丰乐”变换为太平时期“丰年之乐”和太守“与民同乐”之“丰乐”了。 文章结尾点明题旨,交代亭的得名,也是紧扣“乐”字,照应第一段“丰”出于“丰山”之名,“乐”来自本山美景可乐的伏笔。,3、作者创作本文的良苦用心是什么?,是“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丰年之乐,固然人人企盼,但社会安定“无事”是百姓生

14、活安定的重要保障,没有安定的社会局面,即使有好的收成,怕也是没有心情来从容欣赏山水的,那么,要使今天的太平生活得以延续下去,加强国力,认真保卫宋朝的边疆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文章隐隐透出“乐而不能忘忧”之苦心,不仅要与民同乐,更应该居安思危。,本文无论是记述还是描绘,全文都是围绕“乐”而写,请说说你的理解? 建亭取名为“乐”,是思乐;与滁人共游为“乐”,是享乐。乐在亭中,乐在山川,乐在和平安定的岁月。 提示:也可从以下三个角度回答,处地之“乐”自然与创造;处时之“乐” 机遇与幸运;处人之“乐”井然与融洽。,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这

15、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表达了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诗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景物着手。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这种意境。 此篇写惜春之情。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丰乐亭边落花满地。到了红日西斜时,游人们还依依不舍,在亭前盘桓,欣赏着暮春景色。这两句看似无情却有情,同他在戏答元珍中所说的“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以及他在啼鸟中所说的“身闲酒美惜光景,惟恐鸟散花飘零”,写的是同样的感情:这就是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