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配套】最新语文版语文选修第2课《克己复礼》ppt课件4.ppt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3578167 上传时间:2019-09-13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3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K12配套】最新语文版语文选修第2课《克己复礼》ppt课件4.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K12配套】最新语文版语文选修第2课《克己复礼》ppt课件4.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K12配套】最新语文版语文选修第2课《克己复礼》ppt课件4.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K12配套】最新语文版语文选修第2课《克己复礼》ppt课件4.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K12配套】最新语文版语文选修第2课《克己复礼》ppt课件4.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K12配套】最新语文版语文选修第2课《克己复礼》ppt课件4.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12配套】最新语文版语文选修第2课《克己复礼》ppt课件4.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释名: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 礼器: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是上至王侯,下至平民 在社会生活中的 行为规范准则。,礼,无处不在,衣食住行、婚嫁丧葬、建筑布局、服饰装扮等。 礼记 礼运篇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 诗 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不学诗 无以言 不学礼 无以立,礼的本质,荀子: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 礼记云: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董

2、仲舒云:礼者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 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礼的阶级性和差别性,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制国不过千乘,都城不过百雉,家富不过百乘。 礼记坊记 在家族中,父子、夫妇、兄弟之礼各不相同 夜晚为父母安放枕席,早晨向父母问安,出门必面告,回来必面告,不住在室的西南角,不坐在席的中央,不走正中的道路,不立在门的中央,不蓄私财,是人子之礼 。,字音,八佾 觚不觚 礼乐征伐 盖阙如也 其为人也孝弟 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 三年之丧 旧谷既没 甚矣吾衰也 其为人也孝弟,孔子为何要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 他处在怎样的时代? 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

3、忍也? 2,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3,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第四章孔子为何会如此气愤? 季氏作为鲁国卿大夫的僭越行为 僭越超越本分行事 指地位低下的冒用 地位在上的名义或器物,尤指皇家 专用。,一家父子童仆,专说大话,每每以朝廷名色自呼。一日,友人来望,其父出外,遇其长子,曰:“父王驾出了。”问及令堂,次子又云:“娘娘在后花园饮宴。”友见其说话僭分,含怒而去。途遇其父,乃述其子之言告之。父曰:“是谁说的?”仆在后云:“这是太子与庶子说的。”其友愈

4、恼,扭仆便打。其父忙劝曰:“卿家弗恼,看寡人面上。” 笑林广记,僭越屡见不鲜,春秋时期,诸侯为称霸大业战乱不止。 楚王因国大爵小向周天子申请晋升爵位被拒绝,便愤然自称为王,但在中原诸侯眼中却不屑一顾 齐桓王称霸中原,出兵讨伐“风马牛不相及”的楚国,只为了让楚国认可齐国在中原的霸王身份。,政权下移 日趋没落,天下无道:自齐桓公以后,周天子已没有了发号施令的力量。齐自齐桓公,历孝公、昭公、懿公等十公,至简公为陈恒所杀;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 鲁国自季氏专政,历文子、武子、平子、桓子而为阳虎所执。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 至于鲁国家臣南鏰。公山弗扰、阳虎之流都当身而败,不曾到过三世。三世希不失矣

5、,孔子推崇的是哪个朝代的礼?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种倒装的方式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倒装结构突出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出孔子在年老体衰的悲凉心情,也表现了他对周礼深切的仰慕以及对恢复周礼这一目标难以实现的无奈之情。,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即民之心,稍稍制作,至太平而大备。周监于二代,礼文尤具。事为之制,曲为之防。故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于是教化浃洽,民用和睦,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囹圄空虚四十余年,故孔子美之。 汉书 礼乐志 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渠道路,草木虫鱼。凡邦

6、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在这个礼崩乐坏,名实不符的无道的社会里,要治理好国政首先要做什么?,先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什么要强调正名的重要性?,正名 内容,为什么要强调正名?,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每个人把分内之事做好,把自己的角色发挥好,所有人都正其名分,善尽本分,一切事情便顺理成章,于是言顺,事成,礼乐振兴,刑法中节,人民自能安居乐业了。 反之,若名分不正,有人逾越职分,有人不尽本分,名实不符,说话做事便无法顺理成章,内心安适。,春秋时期,齐卫交战,卫国大败,

7、仲叔于奚率领军队解救立功,卫国国君打算赐给他城邑。但仲叔于奚说:“城邑我不要,我只要两个东西:繁和缨。”孔子闻知此事后说:与其答应给他这个,还不如多给他一些城池。 晋文公因有功于周王室,请“隧”于周襄王。 周襄王拒之,曰:王章也。晋文公便惧而不敢为。 孔子侍坐于季孙,宰通曰:君使人假马,其与之乎? 子曰:君取臣曰取,不曰假。正假马之言而君臣之义定矣。 孔子纠正有关礼制名分上用词不当的现象。,名分高于一切,夫名多不当其实,而事多不当其用者,故人主不可以不审名分也。今有人于此,求牛则名马,求马则名牛,所求必不得矣;而因用威怒,有司必诽怨矣;牛马必扰乱矣。为官,众有司也;万物,群牛马也。不正其名,不

8、分其职,而数用刑法,乱莫大焉!故名不正则人主忧劳勤苦,而官职烦乱悖道矣。 吕氏春秋 审名,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汉武帝礼敬汲黯,不戴礼冠不接见汲黯。有一次,武帝坐在武帐中,汲黯上前奏事。因没戴礼冠,武帝只好避于帷幕之中,让属下代为核所奏之事。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师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4、阅读第10页 “课内解读”第二题,谈谈你的理解。,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到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后世

9、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按照名分 各尽其职,如果我们是橡树,就以浓荫覆罩大地;如果我们是小草,就为阶前增添绿意。 更何况人类: 是教师就该认真教学,是公务员就当奉公守法,是将士就要保家卫国,是商人就得流通货物,是农人就应努力耕作,阅读第九章,思考为什么说孝弟是为仁的根本?,孝悌不犯上不作乱实现礼仁道生,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到孝悌便是齐家,然后才能为国效力尽忠。 故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孝的表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阅读

10、第九章,思考子夏问孝,孔子认为孝最重要的是什么?为什么? 最重要的是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态度 因为“色”是不易装出来,只有内心对父母真有敬爱之心,脸上才会有愉悦和婉的表情。,朱熹评语:色难,谓事亲之际,惟色为难也。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服劳奉养未足为孝也。,戏彩娱亲,老莱子,春秋时楚国荆州人。生性至孝,家境贫苦,生活艰难。为了孝敬双亲,七十岁的他,不说自己老,常穿五色彩衣,学做孩子游戏。有时担水进屋,诈跌在地,学孩子哭,千方百计逗二老心里喜欢,开怀而笑。他的孝行感动了楚王,亲往请其出山辅政,老莱子面对高官厚爵,毫不动

11、心,婉言谢绝了楚王的聘请,陪双亲终老山野。,结合(17.21),思考:,对宰我将守孝时限缩短为一年的提议,孔子为何生气?,“则为之”是反语,表现出极大的愤慨。在孔子看来,缩短守孝时限,违反了礼制。父母养育子女很不容易,子女为父母守孝三年,是理所当然,而且要心甘情愿。,孔子有没有要求宰我守三年的丧期,为什么?,没有。孔子认为孝要发自真情,守孝也必须要心甘情愿地去做。既然宰我不仁,忍心在父母去世一年后就“食夫稻,衣夫锦”,即使仍然强迫他守三年之丧,那也只是徒具虚表,谈不上真正的孝顺。,汉律规定,子不为亲行三年丧者,不得选举为官 。 丁忧后成为一项铁的制度别管你多大的官,别管你的工作有多重要,只要父

12、母去世,一律停职回家守孝三年 。在停职期间期间要吃、住、睡在父母坟前,不喝酒、不洗澡、不剃头、不更衣,并停止一切娱乐活动。 当然如碰到紧急事态,如战争等也可“夺情”,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礼的精神重要是内在的恭敬诚笃。若过分讲究外在仪式器物的排场,重形式而轻内涵,便是舍本求末了。 清朝末年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好充排场,在国家走向灭亡之际,仍擅自挪用海军军费以造颐和园,只为庆祝六十大寿。致使甲午战争时,北洋舰队无炮弹可打,大清海陆两军全军覆没,最后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秦始皇葬身骊山,奢华至极,陵墓中以珠玉为日月星辰,以水银为百川江海,以人鱼膏

13、为蜡烛然胡亥继承皇位后没有哀戚之心,反而将秦国送到了尽头。 孔子去世后,墓葬采用最普通的“马鬣封”,高只有四尺(约92厘米),但弟子们对他服三年心丧(心中哀戚而无服),子贡在孔子墓旁庐墓六年才离开,留下千古佳话。,礼乐的目的,礼和乐的目的是要塑造一个恭敬和顺的社会,其媒介是玉帛、钟鼓等外在形式,但其目的则是秩序与和谐。故不能本末倒置,将手段当做目的。,(一)乐治定义 以乐治国即为“乐治”。具体讲,乐治是指用“良乐”作用于人,使人心理、生理发生相应“良性”变化,从而促使人们行为规范、有序、和谐;使天、地、人合为一体,达到安人宁国,顺应自然的境界。,(二)乐治原理 故闻宫者,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者

14、,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夫礼由外作,乐自内出。,所以听到宫声,会使人心情和畅宽广;听到商声,会使人刚正好义;听到角声,会使人有恻隐之心而爱人;听到徵声,会使人乐善好施;听到羽声,使人端敬好礼。礼是通过外在行为而影响内心的,乐是从内心产生出来的。,故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于外;不可须臾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于内。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之声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所以君子不能片刻离开礼,片刻离开了礼,凶暴傲慢的行为就会全显露在外面;不能片刻离开乐,

15、片刻离开乐,奸邪的行为就会困扰内心。所以音乐,是君子用来修养德行的。古时候,天子诸侯听钟磬之乐时不曾离开过殿堂,卿大夫听琴瑟之音不曾离开眼前,这是为了修养行义之心而防止淫逸。,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故君子终日言而邪僻无由入也。,淫荡奢靡的行为产生于没有礼来约束,所以圣明的君王让人耳听雅、颂的音乐,眼看威严的礼仪,脚下实践恭敬的行为,口中谈论仁义的道理。所以君子终日交谈,而邪恶不正的东西无法侵入他的内心。,探究1: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仁是礼的内核(3.3);另一方面,礼是仁的目的与外在表现(12.1)。 1.2章用孝悌把仁和礼统一起来,所谓孝悌,就是尊尊亲亲,是在宗法制度下的亲情,又反过来为巩固宗法制度服务。 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2.8)(17.21);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孔子的“礼仪”观,各尽其能,各司其职 该做则做,不做则休 克制自己,控制欲望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