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视线通廊控制方法研究--以延安市宝塔山为例.pdf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3581110 上传时间:2019-09-13 格式:PDF 页数:99 大小:5.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视线通廊控制方法研究--以延安市宝塔山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城市视线通廊控制方法研究--以延安市宝塔山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城市视线通廊控制方法研究--以延安市宝塔山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城市视线通廊控制方法研究--以延安市宝塔山为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城市视线通廊控制方法研究--以延安市宝塔山为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视线通廊控制方法研究--以延安市宝塔山为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视线通廊控制方法研究--以延安市宝塔山为例.pdf(9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我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 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 含本人或其他人在其它单位已申请学位或为其它用途使用过的成果。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所有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 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 属学校。学校享有以任何方式发表、复制、公开阅览、借阅以及申请 专利等权利。本人离校后发表或

2、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 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长安大学。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导 师 签 名: 年 月 日 i 摘摘 要要 在当今我国的城市规划界,“以人为本” 的理念已经被规划者们所广泛认同。 作为 “以 人为本”理念在城市规划工作中的重要体现,城市视线通廊的控制也逐渐出现在各类规 划工作内容中。但是,由于规划体系的不健全和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在我国并没有一个 统一的城市视线通廊控制方法和标准。于是,笔者试从多理论体系出发,探寻城市视线 通廊控制的一般方法和技术路线,为今后的城市视线通廊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城市视线通廊是城市

3、中存在的一种空间形态,是连接人与城市的空间媒介之一,也 是构建城市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分为六部分来阐述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通过背景的研究,阐述视线通廊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了本文 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和案例的阐述,总结出其中有价值的控制方法并 加以借鉴。另外,理出相关研究的不足和缺陷,在本次研究中得以补充。 第三部分:通过对视线通廊的概念、三元素、作用、分类、形态、空间关系的基础 研究,为其控制方法的得出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第四部分:研究人类视觉、城市形态、城市空间、城市意向的相关理论及其对视线 通廊的影响机理,以找准

4、切入点,为下文城市视线通廊的控制方法研究提供依据。 第五部分:从人类视觉、城市形态、城市空间、城市意向四个角度出发,研究城市 视线通廊的一般控制方法。并在最后对控制的一般步骤和技术路线加以总结,为控制的 实施提供纲要性参考。 第六部分:结合以上控制方法和一般步骤,对延安市宝塔山视线通廊的控制进行实 践操作,以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的目的。 关键词关键词:视线通廊、视觉、城市形态、城市空间、城市意向 ii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of urban planning in China, the “people-oriented“ concept has been wid

5、ely recognized by planners. As a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people-oriented“ concept in the city planning, and city sight corridor control gradually appear in all kinds of planning work content. But, because of the planning system is not sound and related research started relatively late,our country d

6、oes not have a unified city sight corridor control methods and standards. Then, the author tries to explore the general method and technical route of the urban sight corridor control from many theoretical system, providing some reference methods of the city sight corridor control for the future. Urb

7、an sight corridor is a kind of spatial form existing in the city. It is one of the spatial mediums to connect people with the city, and also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to build the urban landscape system. This article mainly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to illustrate the main content of research. The firs

8、t part: through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discuss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sight corridor control, and puts forward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framework. The second part: through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levant research, and case, summed up the v

9、aluable control method and using for reference. In addition, sort out the related research deficiencies and defects, complement it in this study. The concept of the third part: through the basic research of line of sight propylaea, three elements,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form, space relationship,

10、providing certain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ontrol methods of drawing. The fourth part: study the related theory and its influence mechanism on sight propylaea from the human visual, urban form, urban space, urban image, to find out the breakthrough point, providing the basis for below city sight c

11、orridor control method research. The fifth part: from the human visual, urban form, urban space, urban image four perspective, research urban sight propylaea of general control method. And at the last, sum up the general steps and technical route of control, provides guidelines reference for the iii

12、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trol. Sixth part: according to the above control method and general steps, take the Yanan Pagoda Hill forever sight corridor control in practic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Key word: sight corridor; human visual; urban form; urban space;

13、urban intentions iv 目目 录录 第一章 绪论 .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宏观背景 1 1.1.2 中观背景 1 1.1.3 微观背景 2 1.2 研究目的、意义 4 1.2.1 研究目的 4 1.2.2 研究意义 4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5 1.3.1 研究内容 5 1.3.2 研究框架 6 1.4 研究方法 6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案例 . 8 2.1 国外相关研究及案例 8 2.1.1 英国伦敦景观控制规划概况 8 2.1.2 法国巴黎城市景观控制概况 9 2.2 国内相关研究及案例 9 2.2.1 千岛湖城市景观控制的实践与创新 9 2.2.2

14、 佛山市新城区规划视线控制研究 10 2.3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实施案例的启示 . 11 2.3.1 研究意义 12 2.3.2 不足之处 12 第三章 视线通廊基础研究 . 14 3.1 视线通廊的概念 14 3.2 视线通廊的三元素 14 3.2.1 景点 14 3.2.2 视点(场) 15 3.2.3 廊道 16 3.3 视线通廊的作用 17 3.3.1 优化加强、优化景点 17 3.3.2 拓展视野、提升价值 17 3.3.3 丰富空间、完善体系 17 3.3.4 彰显文化、凸显特色 18 3.4 视线通廊的空间构成要素 18 v 3.4.1 形态要素 18 3.4.2 物质要素

15、19 3.4.3 事件要素 22 3.5 视线通廊的分类 23 3.5.1 按照景点、界面性质 23 3.5.2 按照人的观赏角度 24 3.5.3 按照景点、视场的形态 25 3.5.4 按照廊道的功能 27 3.6 视线通廊的空间形态及其特点 28 3.6.1 带状空间形态的视线通廊及其特点 28 3.6.2 片状空间形态的视线通廊及其特点 30 3.7 视线通廊的空间关系 31 3.7.1 交叉关系 31 3.7.2 衔接关系 31 3.7.3 包含关系 31 第四章 视线通廊的影响要素 . 33 4.1 人类视觉与视线通廊 33 4.1.1 视线、视角、视距、视野、视域 33 4.1.

16、2 人类视觉的生理学特征 34 4.1.3 人类视觉的心理学特征格式塔心理学 36 4.1.4 人类视觉与视线通廊的关系 38 4.2 城市形态与视线通廊 40 4.2.1 城市形态的概念 40 4.2.2 城市形态基本要素 40 4.2.3 城市形态构图理论 41 4.2.4 城市形态与视线通廊的关系 43 4.3 城市空间与视线通廊 44 4.3.1 空间序列 45 4.3.2 空间层次 45 4.3.3 空间尺度 46 4.3.4 城市空间与视线通廊的关系 46 4.4 城市意象与视线通廊 47 4.4.1 城市意象 47 4.4.2 可读性与可意向性 47 4.4.3 城市意象要素 4

17、8 4.4.4 城市意象与视线通廊的关系 49 第五章 视线通廊控制原则与方法 . 51 5.1 视线通廊的控制原则 51 vi 5.2 基于人类视觉的视线通廊控制方法 51 5.2.1 基于视觉生理学的控制方法视线分析控制法 52 5.2.2 基于视觉心理学的控制方法整体控制法 53 5.3 基于城市形态的视线通廊控制方法 56 5.3.1“面”的设计控制 . 56 5.3.2“线”的设计控制 . 57 5.3.3“场”的设计控制 . 60 5.4 基于城市空间的视线通廊控制方法 61 5.4.1 组景 61 5.4.2 借景 63 5.5 基于城市意象的视线通廊控制方法 64 5.5.1

18、色彩规划 64 5.5.2 符号应用 65 5.5.3 风情展现 65 5.5.4 功能协调 66 5.6 视线通廊的控制方法总结 66 5.6.1 城市视线通廊控制的一般步骤 66 5.6.2 城市视线通廊控制的技术路线 67 第六章 延安市宝塔山视线通廊控制研究 . 69 6.1 延安市宝塔山现状概况分析 69 6.1.1 宝塔山概况 69 6.1.2 宝塔山周边现状建设状况 69 6.1.3 宝塔山周边现状景观状况 70 6.1.4 宝塔山周边基于视线通廊打造的优劣势 70 6.2 取“景” 71 6.2.1 景点选取 71 6.2.2 景点组构 72 6.3 营“场” 72 6.3.1

19、 视场设置区划定 72 6.3.2 视场选取 73 6.4 通“廊” 75 6.4.1 廊道区域划定 75 6.4.2 建筑高度分区控制 77 6.4.3 视线分析控制 77 6.4.4 天际线控制 78 6.5 赋“境” 78 6.5.1 色彩规划 78 6.5.2 符号应用 79 vii 6.5.3 黄土风情打造 79 6.5.4 红色文化展示 80 结语 . 81 参考文献 . 82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5 致谢 . 86 viii 图片目录图片目录 图 1.1 研究框架 . 6 图 2.1 伦敦战略性眺望景观保护规划 . 8 图 2.2 千岛湖市城市景点控制 . 10 图

20、 2.3 可视域分析 11 图 2.4 视带分析 11 图 2.5 视线通廊的空间留设 11 图 3.1 人工景点凯旋门 . 14 图 3.2 自然景点 . 14 图 3.3 片状视场 . 15 图 3.4 带状视场 . 15 图 3.5 封闭式廊道(苏州街道) . 16 图 3.6 开敞式廊道(南京玄武湖) . 16 图 3.7 视线通廊中的自然物质要素 . 19 图 3.8 视线通廊中的人工物质要素建筑 . 20 图 3.9 视线通廊中的人工物质要素雕塑小品 . 21 图 3.10 视线通廊中的人工物质要素人工水景 . 21 图 3.11 视线通廊中的人工物质要素道路 . 21 图 3.1

21、2 视线通廊中的人工物质要素基础设施 . 21 图 3.13 视线通廊中的事件要素 . 21 图 3.14 自然质自然界面视线通廊 . 23 图 3.15 人工质自然界面视线通廊 . 23 图 3.16 自然质人工界面视线通廊 . 24 图 3.17 人工质人工界面视线通廊 . 23 图 3.18 仰视型视线通廊 . 25 图 3.19 平视型视线通廊 . 25 图 3.20 平视型视线通廊 . 25 图 3.21 俯视型视线通廊 . 25 图 3.22 不同形态景点、视场形成的视线通廊 . 25 图 3.23 点到点的视线通廊 . 25 图 3.24 点到线的视线通廊 . 25 图 3.25

22、 线到点的视线通廊 . 25 图 3.26 线到线的视线通廊 . 25 图 3.27 交通性视线通廊 . 25 图 3.28 商业性视线通廊 . 25 图 3.29 居住性视线通廊 . 25 图 3.30 休闲性视线通廊 . 25 图 3.31 带状空间形态视线通廊 . 29 图 3.32 片状空间形态视线通廊 . 30 图 3.33 视线通廊的空间关系 . 32 图 4.1 人类视觉成像原理 . 34 图 4.2 人类垂直视角 . 35 ix 图 4.3 人类特殊仰角示意 . 35 图 4.4 人类视觉的自觉修复功能 . 38 图 4.5 斯.卡莫齐的理想城 41 图 4.6 巴西利亚的城市

23、形态 . 41 图 4.7Nolli 绘制的罗马地图 . 42 图 4.8 特兰西克的三理论 . 42 图 4.9 芝加哥的沿湖边界地区 . 48 图 4.10 城市意象五要素 . 49 图 5.1 基于仰视视角的建筑高度控制 . 53 图 5.2 接近 . 54 图 5.3 相似 . 54 图 5.4 闭合 . 55 图 5.5 连续 . 55 图 5.6 简单 . 55 图 5.7 开放空间与对景的结合 . 58 图 5.8 道路交通轴线 . 59 图 5.9 视线通廊的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 . 66 图 5.10 视线通廊控制点技术路线 . 68 图 6.1 宝塔山的区位及周边山水形态 .

24、 69 图 6.2 黄蒿洼建设状况示意 . 70 图 6.3 南川建设状况示意 . 70 图 6.4 宝塔 . 71 图 6.5 摘星楼 . 72 图 6.6 宝塔与摘星楼的组构关系 . 72 图 6.7 视场设置区的划定 . 73 图 6.8 延河大桥 . 73 图 6.9 王家坪大桥 . 74 图 6.10 南门广场规划效果图 . 74 图 6.11 文化艺术中心广场 . 75 图 6.12 廊道区域划定 . 76 图 6.13 视线分析控制 . 77 图 6.14 延安市符号 . 79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背景 当今中国进入了建成小康

25、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最近十年来中国发展建设的经验与启示进行了浓缩,勾画出中国未来发展的蓝 图,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思路。报告中提出: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 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 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 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 在城市建设领域, “美丽中国”的提出,引发了很多学者对“美丽城市”建设的思考 与讨论。 笔者认为,“美丽” 在城市建设上主要展现在两个方面外表美和内涵美。 “外 表美”具有

26、表象性,是城市通过视觉传递给人们的最直观的美的感受,主要体现在城市 的建筑、环境、形态、景观等方面。这也是城市建设工作者建设城市的直接目标; “内 涵美”则主要体现在城市的精神层面,它反映了城市特有的城市历史与城市文化,并通 过历史记忆的再现和城市文化的展示,将城市内涵美得元素落实到城市风貌中。可见, 一座外表和谐优美,内涵丰富深厚的城市,才可称为一座“美”的城市。因此,建设“美 丽城市”的关键在于“外表美”与“内涵美”的结合。 城市美的最终落脚点在人的视觉,是直接为人类视觉服务的。而视线通廊是连接人 与城市表象的唯一途径,也是城市传播美的根本媒介。因此,作为城市景观和人的“连 接体” ,视线

27、通廊在“美丽城市”的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2 中观背景 近年来,由于对城市发展认识上的偏差,片面追求开发的数量和规模,造成只顾房 屋开发总量、不顾环境建设和景观保护的现象,致使许多城市的景观遭到不同程度的破 坏。 另外, 由于市场经济的驱动和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 对城市原有文化和记忆的忽略, 致使我国城市风貌趋同,造成了“千城一面”的现象。 幸运的是,我们已经意识到:以“量”为标志的第一个建设高潮已经结束,以“质” 第一章 绪论 2 为追求目标的第二个建设期已经来临。尤其是当我国基本实现小康并走向富裕时,人们 对城市景观需求也日益迫切,尤其是对城市感官度和认知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28、由于我国城市良好的历史积淀和近几年来城市普遍进行的城市风貌规划建设和景观 系统规划建设,加之城市周边原有的自然山水风光,我国城市大多有着良好的自然景观 和人文景观。然而,由于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带来的高强度建设,传统的控制性详细 规划忽略了城市景观视线通廊的保留,使城市景观点被大量的城市建设所包围,城市居 民很难找到良好的观景驻地,城市景观点的影响域被无限缩小,使城市出现了“有景无 观”的尴尬现象。这违背了城市景观系统建设“以人为本”的原则。可见,在城市景观 系统建设中,视线通廊的打造和控制迫在眉睫。 1.1.3 微观背景 延安市作为本文的研究实例,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山水形态,2011

29、-2013 年由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组织编制的延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年) 中总结延安市的城市性质为: “中国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 ,并将文 化旅游定为延安市的重要城市职能。在此基础上,延安市在塑造延安中心城区风貌景观 上具有非常有利的条件:依山而建、以山为屏、临水造城的山水城市典范、丰富的历史 文化遗产、起伏多变的地形条件、陕北地方特色。具体表现在: (1)自然资源 延安市中心区地处三山两河交汇处,沿山间川地带型延伸的 Y 字型城市形态,具有 鲜明的城市特色。 山地:山体是延安城市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山体的美化、优化、个性化是构成 延安城市特色的首要

30、元素。尤其是核心区的三山:宝塔山是圣地延安的象征,清凉山、 凤凰山是集延安革命历史和传统文化于一体的文化名山。延安核心区的“三山”既是城 市历史文化的结点和浓缩,也是延安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核心所在,是凸现延安特色的主 要自然标志点。 河湖:延安建设用地沿延河和南川河两条城市主要河流延伸,河流既是延安市城市 空间结构的主要骨架,也是城市景观结构的主要框架。延安市中心城区的 主要河流有 延河、南川河、西川河、杜甫川等。 (2)人文资源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延安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文景观丰富而魅力独具。为国 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 24 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1)红色文化 19

31、37 年,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为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留下了诸多的红色革命 遗址。包括凤凰山旧址、杨家岭中共中央旧址、枣园中共中央书记处旧址、王家坪旧址、 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等,同时还包括当时的中央党校、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鲁迅 艺术学校、抗日军政大学等红色教育基地。这些构成了延安的红色文化。 2)古城延安 延安,从周秦到明清,历属边陲重镇,是群雄必争之地,有“塞北咽喉” 、 “秦地要 区”之称,自古就是“五路襟喉” 、 “襟带关陕,控制灵夏”的战略要的。各朝历代均在 这里设过郡、州、府衙,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城墙、城门、钟楼、鼓楼、教堂、 土城、烽火台等遍及全城。延安古城是我国北方

32、地区山水城市的典范,她依山而建、以 山为屏、临水造城;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呈梅花状分布。其精髓是充分尊重、合理利 用山水自然生态条件,因地制宜,山、水、城三位一体,在我国城市建设史上占有一席 之地。 然而,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之延安市建设用地稀缺、人口增长过快、人 口密度过高等现状问题,城市建设呈现出高强度、高密度、国际化的态势,但山水地貌、 黄土风情、 历史文化等城市特色和风貌未能凸显, 尚未形成统一、 具有个性的特色形象, 因而缺乏应有的城市魅力。 同时, 过高的建设开发强度极大影响了城市景观资源的展现, 影响了延安精神在延安市区更大范围内的彰显和传播。 可喜的是,延安市市政府意识

33、到延安市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提出了“中疏外扩” 的城市发展思路。配合该发展思路, 延安市总体规划(2011-2030) 中提出 “平山填 沟,建设新区;疏解老城,保护圣地”的城市空间发展规划方向,构建了未来的城市空 间架构。在景观规划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规划目标,即“规划以保护历史遗迹、彰显古 城风貌为目标,突出和强调山、河、城的城市特色景观构成要素,合理组织道路、 建筑、绿化空间,融合城市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环境,形成整体和谐、独具特色 的革命城市风貌与圣地景观” 。规划以“保护老城风貌、延续山水城市格局、维护生态 城市特征,加强城市风貌控制,凸显圣地元素”为规划重点,提出了具体的景观规划

34、总 第一章 绪论 4 体框架,并对城市建筑高度控制和天际轮廓线控制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本文将以延安市旧城核心区视线通廊的控制作为实践验证,在通过一系列理论研究 后得出的控制理论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延安市旧城核心区景观现状提出相应的改造办 法。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通过对人类心理学、城市景观学、城市形态学的研究,探寻一种普遍适合于城 市的视线通廊控制的具体控制方法。 (2)通过对视线通廊的概念、构成要素、类型等方面的分析,理清城市景观与城市 结构的内在关系,以总结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视线通廊控制原则。 (3)探寻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视线通廊控制方法,便于规划的控制与实

35、施。 1.2.2 研究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力图寻求一种视线通廊控制的原则和系统方法: (1)体现 “以人为本”的营城理念。 当今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多是以城市为主要出发点进行的,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持城 市的正常运作,提升城市的经济发展价值,而往往忽略了“人”作为城市的主体在城市 中的地位。当今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的主要造成原因就在于此, “人”也成为了各种 城市问题的直接受害者。视线通廊的控制完全是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的感官 度和舒适度作为城市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造城理念,也是 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具体落实。 (2)促进景点和城市的融合 当今中国城市中的往往有大量的城

36、市景观点,这些景观点或展示了城市特有的精神 内涵,或展示了城市优美的自然山水,或再现了城市一段难忘的历史回忆,然而由于种 种原因,城市景观点遭到了城市自身的隔离和孤立,很难真正融入到城市形态结构中。 视线通廊的控制不仅打开了城市景观点的影响视域,增进了城市景观和人的联系,也为 城市发展结构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思路,为城市形态设计提供了一系列全新的方法论。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3)展现城市特色风貌 城市风貌的展现因子很多,包括三维空间、景观节点、建筑形式与立面等等,而本 文对视线通廊的控制,不仅体现在三维空间的控制上,还体现在对视线通廊界面,以及 视线通廊的起点和终点的控制上。因此,视线通廊

37、的控制如能与城市的历史文脉和记忆 碎片相结合,就能够帮助城市充分地展现其特有的风貌特色,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 。 可见,城市视线通廊的控制是属于城市风貌规划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它又能对城市 形态的改善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基础理论研究 对视线通廊和视线通廊控制的概念、构成、类型及空间形态加以详细研究,从而更 有针对性的得出视线通廊的控制要素,为全面控制和打造视线通廊打下良好基础。 (2)相关案例的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城市视线通廊控制的实例研究,分析其控制体系与控制方法,借 鉴其视廊控制的有效手段,总结其控制的弊端和空缺,作为本次研究的参

38、考。 (3)相关学科研究 总结影响视线通廊控制的相关要素,横向研究与之对应的相关学科,包括人类生理 学、心理学、城市形态学、城市景观学,以求更全面系统地把握视线通廊的控制原则和 方法。 (4)建立系统全面的方法论 针对对相关要素和学科理论的分析研究,从方法论的角度深刻分析与其影响要素相 对应的控制目标与方法,包括视觉的清晰度,印象的明晰度、界面的完整性、廊道的通 畅性、风貌的特色化等。最后,整合各影响要素及其相关理论体系映射出的控制方法, 以总结出系统全面的视线通廊控制方法。 (5)实例研究与应用 结合通过多理论体系研究得出的视线通廊控制方法,结合延安市旧城核心区视线通 廊的控制引导部分的研究

39、,理论联系实际,一般中求特殊,普遍中求针对,探索出一套 适合延安的视线通廊控制技术方法。 第一章 绪论 6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现场调研分析法 本论文以延安市为例,以延安市旧城核心区城市视线通廊控制方法的研究作为论文 的落脚点。因此,本次研究的第一步就在于对宝塔山周边区域进行现场调查,了解其景 点分布与地形地貌,总结分析其现状视线通廊控制的优势和不足,为下一步理论研究提 供针对性。 2.文献资料引证法 研读国内外视线通廊控制和打造理论方法的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收集大量的有关 视线景观的资料和记载,在充分利用前人已经形成的观点的基础上,发掘更多跟视线通 廊相关的相关理论和

40、信息,在归纳和比较的过程中,对我们所需要的理论进行梳理和归 纳,为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作铺垫。 3.类比研究法 目前,对视线通廊的控制实施方面的研究,还没有现成的模式和成熟的方法可以遵 图图 1.1.1 1 研究框架研究框架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循。本文需要尝试借鉴生物学中人类视觉的相关理论,才能真正从人的角度出发,探寻 视线通廊控制的根本依靠点。虽然这些交叉学科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对象不同,但它们研 究成果和在技术与结构上存在极大的共通性与相似性,这也对本文城市视线通廊控制的 方法得出与对延安市旧城核心区视线通廊的控制实践研究有很大的启发。 4.

41、实例论证法 本文结合笔者参加过的实际项目延安市旧城区总体规划、北关片区控制 性详细规划、延安市东川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延安市宝塔山视线通廊控制的 实施部分进行了尝试,为研究视线通廊控制方法的实施问题提供实践基础。 5.归纳演绎法 通过上述工作,凭借理论与实例的双重依托,对相关城市问题进行了解读与论证, 深层次的挖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上升到理论高度,解决现实中的普遍问题。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案例 8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案例 2.1 国外相关研究及案例 在西方国家中,人们对视线景观系统的控制研究起步较早,其中最早进行的就是对 独具特色的景观的保护。西方各国家的景观都有着长年的文化积淀

42、,而多数国家的景观 规划都发生于保证这些景点的可视度。 在欧美各国中, 视线景观的控制方法如建筑限高、 建筑等级、特别纪念物、历史保护地区等虽然有所差异,但这些制度在上个世纪六十年 代都基本得以确立。其中,英国和德国在景观保护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2.1.1 英国伦敦景观控制规划概况 英国的整体城市设计将城市景观 控制作为关键因素之一,其景观控制 规划由数项控制手段综合形成,包括: 开发控制的一般性管理、战略性眺望 景观的保护、保护区制度、登陆建筑 保护、广告控制管理五项。其中,战 略性眺望景观的保护是其控制手段的 核心内容。 伦敦现今指定的 10 处战略性眺望 景观的指引,主要针对作为英国地

43、标 的圣保罗大教堂(10 处眺望景观中, 有 8 处眺望对象是圣保罗大教堂)和 威斯敏斯特宫(即英国国会大厦) 。 伦敦战略性眺望景观保护规划将 景观区域划分为三个分区即视线通 廊、广角眺望周边景观协议区、背景协议区,针对不同分区,施行不同的高度控制标准, 从而确保人在城市中对景点的眺望权(如图 2.1) 。 图图 2.2.1 1 伦敦战略性眺望景观保护规划伦敦战略性眺望景观保护规划 (资料来源: 解读英国城市景观控制规划(资料来源: 解读英国城市景观控制规划_ _以伦以伦 敦圣保罗大教堂战略性眺望景观为例 )敦圣保罗大教堂战略性眺望景观为例 )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在视线通廊区域(眺望

44、点与设定宽度在 300m 的地标之间的连接区域)中,从视点 标高处到景点标高处绘出楔形平面,作为建筑高度控制平面,此区域内部建筑原则上禁 止超过划定的建筑高度控制平面。在各眺望点设定的眺望边界两端点与对象景观左右两 端连接构成内侧区域,设定广角眺望周边景观协议区,此区域旨在确保观赏景观时能有 相对开阔的视野。背景协议区是指从眺望点所看到的对象物背景的所在区域,此区域的 控制是为了避免在景观后出现类似屏风一样的建筑,以维持景观本身所构成的天际线。 2.1.2 法国巴黎城市视线景观控制概况 法国巴黎的视线景观控制主要体现在“纺锤体” (Fuseaux de Protection)详细规 划。此规划

45、主要针对历史纪念物和风景名胜地的背景,控制建筑高度,阻止影响景观的 建筑物的修建。 “纺锤体”是指是把眺望对象建筑的两端与人连接成两条直线,而这两条直线形成 的一个平面与投影到地面的平面形成的立体范围。在巴黎,有 48 个历史纪念物和风景 名胜地被列为“纺锤体”详细规划控制对象。因此,巴黎上空遍布了 48 个“纺锤体” 高度控制面,严格控制区域内部的建筑高度,以保证巴黎城内对纪念物或风景名胜地的 “眺望权”保护。 2.2 国内相关研究及案例 在我国,城市关于视线走廊的控制的研究和建设起步较晚,关于他的控制方法也没 有得到统一,与其相关的管理控制内容也尚不健全。在城市景观系统建设中,往往也存 在

46、着符合审批标准但是建成效果不佳的现象。这说明,依靠传统的规划管理手段,去应 对城市景观系统假设、景观风貌保护和观景权的保护方面,往往显得“无力” 。 2.2.1 千岛湖城市景观控制的实践与创新 千岛湖素以“水墨山水”的自然风光,山水城交融的城市形态著称于世。但是,近 些年来随着城市开发进程加快,产生了城市景观生态保护和开发建设的矛盾,在重要的 滨水景观地区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建设现象。 (如图 2.2)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案例 10 千岛湖市以加强对城市整体景观的合理协调与控制为出发点,开展了“城市景观分 析技术标准研究”工作,用以指导 规划管理工作,以达到延续城市特 色景观风貌,城市建设与

47、山水形态 的和谐关系的目的。该研究确定采 用视线分析法,通过视点控制和游 线视带控制两方面实现。项目首先 构建了覆盖城市的景观视点网络, 并从视点出发,在其观景范围内通 过视线分析严格控制开发建设活 动。 (如图 2.3) 项目将连续的视点划定为视带。并以东西湖面上的两条游船线路作为控制视带,采 用景观模拟技术动态分析需要建设的项目对观看山水景观造成的影响,并将结果作为是 否审批或者提出修改意见的依据。 (如图 2.4) 2.2.2 佛山市新城区规划视线控制研究 佛山市新城区规划中对视线通廊的有无到有的打造过程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 参考。 在规划设计项目,设计者们通过对景观点、视点、视距、

48、视角、视域等的分析,使 规划总平面的布局、城市空间特征的塑造更具理性。 图图 2.2.2 2 千岛湖市城市景点控制千岛湖市城市景点控制 (资料来源:面向规划管理的城市景观控制实践与思考(资料来源:面向规划管理的城市景观控制实践与思考_ _ 基于山水旅游城市的案例 )基于山水旅游城市的案例 ) 图图 2.3 2.3 可视域分析可视域分析 (资料来源: 面向规划管理的城市景观控制(资料来源: 面向规划管理的城市景观控制 实践与思考实践与思考_ _基于山水旅游城市的案例 )基于山水旅游城市的案例 ) 图图 2.4 2.4 视带的划定视带的划定 (资料来源: 面向规划管理的城市景观控制实(资料来源:

49、面向规划管理的城市景观控制实 践与思考践与思考_ _基于山水旅游城市的案例 )基于山水旅游城市的案例 )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1)制高点的选择与轮廓线的塑造 规划首先在主要视线走廊(沿东平水道、城市主要道路)的交汇处设置城市制高点, 以形成“城市地标” 。以此为基点,在景观集合的视觉原理的指导下,控制城市建筑群 体,使其达到景观完形。另外,城市天际轮廓线与人的感知场所有关,往往有些优美的 天际线因为缺少感知场所而失去价值。因此,规划选取了东平水道北岸大堤作为感知场 所,该场所距规划基地 600m-800m,满足观赏视距和观赏要求。 (2)视线通廊的留设与开敞空间的划定 为保证视线的通达, 使人与景 观保持良好的视觉联系,这就要 求为视线通廊留设一个空间范 围。开敞空间的划定是留设视线 通廊的主要方法,它可以避免建 筑等空间要素对景观造成的遮 挡,还可以保证良好的视域和观 赏者的参与场所。 (3)沿江建筑高度的控制 东平水道南岸为规划区的 “边 界” ,为注重均好性,根据地块使用性质的不同,将实用性与均好性有机结合。规划区 两侧为居住用地,规划沿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