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投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流动影响研究.pdf

上传人:李主任 文档编号:3581800 上传时间:2019-09-13 格式:PDF 页数:53 大小:951.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投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流动影响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山东投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流动影响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山东投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流动影响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山东投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流动影响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山东投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流动影响研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投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流动影响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投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流动影响研究.pdf(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i 摘摘 要要 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因素众多, 其中最基本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两大类资 本和劳动。资本的积累主要要靠投资推动,就投资与劳动的关系而言,投资的数量与 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劳动力流动的数量和流向。就山东这样一个经济大省而言, 拥有较充裕的劳动力与较丰厚的资本供给, 这是推动山东经济高速增长的两个重要原 因,单从资本与劳动两种要素之间来看,彼此之间又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随着政府放松对劳动力流动的管制,山东省大量劳动力流向城市,其流动规模迅 速增加,与此同时,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量也在逐年递增,虽投资数量增长较快, 但在投资结构上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必要阐释山东省投资结构变

2、化对劳动 力流动的影响。基于此,在大量查阅相关研究文献,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和进展 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年鉴及国家、地方的相关网站收集山东省 20002010 年的投资 结构和劳动力流动的相关数据资料, 本文对山东省投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流动影响问 题作了定性和定量分析, 首先从理论方面探讨了投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流动影响的理 论基础和作用机理,又分析了山东投资结构变化与劳动力流动概况,并运用灰色关联 分析方法, 从实证方面对山东省投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最后, 基于以上的分析,对山东省投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提 出了相应的政策与建议, 以期为中央和山

3、东省政府的相关政策措施提供有益的借鉴与 参考。 关键词:投资结构 劳动力流动 人口红利 ii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economics growth, many factors that affect a regions economic growth, one of the most basic factors can be summed up in two broad categories - capital and labor. Capital accumulation mainly depends on investment pu

4、sh. In terms of investment and labor relations, the amount of investment and the structure decides the quantity of labor flow and flow direction. For such a big economic province in shandong, has the abundant Labour supply with lucrative capital, which is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in shandong for t

5、wo important reasons, sheet looks from between two elements of capital and labor, and there are internal relations between each other. In shandong province as the government to relax the regulation on labor mobility, a large number of labor flow to cities, its flowing scale is increasing rapidly, at

6、 the same time, the number of social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while investment growth faster, but in the investment structure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to be solved, it is necessary to interpret investment structure change of shandong province of Labour mobility effect. Inve

7、st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this paper, the structure change of Labour mobility problems affecting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first investment is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oretical structure on the impact of change on Labour mobility theory and its action mechanism, and

8、 analyzed the shandong investment structure change and the labor mobility, and using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 from the empirical aspects of investment structure change influence on Labour mobil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are analyzed, 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the investment struct

9、ure change influence on Labour mobil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are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and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relevant policies and measures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government of shandong province intends to draw lessons from and re

10、ference. Key words: Investment Structure Labor Mobility population divided iii 目目 录录 第 1 章 绪论 . 1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 1.1.1 选题的背景 1 1.1.2 研究的意义 2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3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3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5 1.3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7 1.3.1 研究方法 7 1.3.2 技术路线图 7 1.4 创新之处与需进一步的研究 8 1.4.1 创新之处 8 1.4.2 需进一步的研究 8 第 2 章 投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流动影响的

11、理论基础和作用机理 10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0 2.1.1 古典理论 . 10 2.1.2 现代理论 . 11 2.1.3 理论的最新进展 . 14 2.2 山东投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流动的作用机理 . 15 2.2.1 含有转折区间的二元经济模型 . 16 2.2.2 作用机理分析 . 16 第 3 章 山东投资结构变化与劳动力流动概况 18 3.1 投资结构变化的现状、特征与规律 . 18 3.1.13.1.1 投资、投资结构的基本内涵 . 18 3.1.2 投资结构变化的基本特征与规律 . 19 3.2 劳动力流动的基本概况 . 25 3.2.1 流动劳动力的数量 . 26 3

12、.2.2 流动劳动力的素质 . 28 3.2.3 流动劳动力的流向 . 29 第 4 章 山东投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流动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 32 4.1 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 . 33 4.1.1 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 33 iv 4.1.2 数据:选取与处理 . 33 4.2 本章结论 . 38 第 5 章 结论与讨论 39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39 5.1.1 投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方面 . 39 5.1.2 投资主体结构方面 . 39 5.1.3 投资行业结构方面 . 40 5.2 需进一步研究 . 41 参考文献 4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7 致 谢 48

13、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根据增长经济学原理,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因素众多,其中最基本的因素可 以归结为两大类资本和劳动。资本的积累主要要靠投资推动。就投资与劳动的关 系而言,投资的数量与结构决定着劳动力流动的数量和流向。作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 核心动力的技术进步与制度供给, 技术的进步推动着各种要素在地区经济活动中的配 置效率和使用效率,使其不断提高,制度供给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制度环 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区经济的增长。在短期内,就某一地区而言,制度供给与 技术相对处于一定的水平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资本、劳

14、动等要素的贡献相比并 不显著。 自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劳 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这种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以及由 此引发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 随着国家和地方相关产业 政策的变化,国家以及各省区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政策支持与财力支持, 由此引发的劳动力流动的数量逐年增加。就山东这样一个经济大省而言,拥有较充裕 的劳动力与较丰厚的资本供给,这是推动山东经济高速增长的两个重要原因,单从资 本与劳动两种要素之间来看,彼此之间又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 下, 资本的投入对劳动力有着显著的牵引

15、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投资的数量与结构决定 着劳动力流动的数量和流向。因此,资本投入与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不仅体现在其投资与流动的总量上, 而且还体现在投资结构与其变化引致的劳动力流 动的变化上。 自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政府放松对劳动力流动的管制,山东省大量劳 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以山东省 20002010 年流动劳动力的数据为例,其流动规模 由 1764.5 万人增加到 3208.9 万人,以年均 6.2%的速度增长(相关数据均来自 2001-2011 年的山东省统计年鉴 ,根据其数据计算整理得到,下同) ,与此同时,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量也在逐年递增,由 2542.

16、65 亿元增加到 23276.69 亿元,年均 增长 24.78%。虽然山东省投资数量增长较快,但在投资结构上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 第 1 章 绪论 2 的问题:以 2010 年山东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为例,从按行业分的社会固定资产 投资结构来看, 制造业占投资总额的比重高达 51.58%, 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占 27.79%, 与之相比,社会服务业仅占 1.2%,制造业和基建投资的比例过大,第三产业投资不 足,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显著偏低;从按主体分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来看,私营经 济主体比重高达 34.75%,其次为股份制经济主体投资,占总投资额的 32.64%,外商、 港澳台经济分别占 3.

17、5%、2.1%,民营资本投资较多,外商投资与港澳台商投资相对 较少。 1.1.2 研究的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看,学者们普遍认为,投资与劳动力流动是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 要因素。劳动力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投入要素,其自由流动是经济资源有效配置的基 础前提,为推动经济增长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实际上,投资及劳动力流动作为影响山 东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其作用不仅体现在投资总量上,而且体现在投资结构以及 投资结构变化引致的劳动力流动的变化上。 从实践层面来看,在国家“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和国家开始实施 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战略的政策下, 对山东省投资结构的变化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进行 较为全面、 客观

18、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研究山东省投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对调整和优化山东省投资结构和改善劳动力资源配置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不仅对于 未来山东省劳动力资源的进一步有效利用、 山东的城市化建设以及山东社会经济的发 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和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 义。 本文研究旨在弥补已有的研究文献中所未涉及的层面和问题, 通过对山东省投资 结构的变化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进行全面、客观、深入的研究与评价,总结山东省投 资结构的变化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以及对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的实际效果, 探讨 在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战略下, 对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人口流动

19、与劳动 力资源配置的政策与措施, 填补对于山东省投资结构的变化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进而 进行对社会与经济评价的空白, 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措施提供有意的借鉴与 参考。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自 1978 年实行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以来,中国的经济获得了持续高速的 增长, 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供给与流动和持续的高增长的投资是产生并保持这种增长 状态的两个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与劳动力流动起源于二十 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同时也加大了对经济各方面的投资力度,这一现象引起了政府部 门和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并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

20、一方面的 研究从对现象的研究和整体面上的一般研究,逐步扩展到多方面的研究。其中,对中 国投资结构的变化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的研究, 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 但是, 对于有关投资结构的变化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 本课题研究对相 关文献分为国内及国外两方面进行梳理与总结。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近几年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投资与劳动力流动之间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Shuming Bao(2007)从投资和移民协作的角度,提出了一个改进后的引力回归模型, 运用 1987 年 1%人口抽样调查和 2000 年人口普查数据,对中国的省内移民流进行了 研究,他认为, “迁移目的

21、地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外国直接投资都会引起移民现象的增 加,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 。 Blomstrom、Globerman(1999)通过考察外商直接 投资与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他们发现, 伴随 FDI 大量进入与先进技术和管 理经验、方法的引入,加速了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传递; 加快了东道国学习和吸收发达国家先进技术,促使东道国进行大量的追加投资,从而 引起劳动力大规模地向投资集中的地区流动。Firebaugh、Borenzteiin、Lee(1998) 通过建立外商投资和人力资本均衡模型考查了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效应, 他们认 为外商直接投资所产生的知识

22、溢出增加了劳动力的工资, 外商投资覆盖不到的地区劳 动力的工资水平较低, 从而促使劳动力大规模的流动并促使这些流动的劳动力提升了 自身的人力资本。针对中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的状况,Alan de Brauw、Scott Rozelle(2004)建立了一个描述人口迁移怎样促进家庭投资的试探性模型,并据此模 型提出了一些经验主义的可证假设,在运用 2000 年的家庭数据对这些假设进行检验 后他们指出, “1995 到 2000 年间移民和回乡移民较非移民有更高的投资水平,并且 在较贫穷地区的家庭表现出对消费性投资具有更高的偏好” 。 一般而言,人口和劳动力的流动与收入及家庭投资有直接关系。因此

23、,除了宏观 第 1 章 绪论 4 方面的研究之外, 学者们从人口与劳动力流动对个人收入及家庭投资的影响这一微观 层面也给与了关注,如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动、移民和非移民的工资报酬差异以及人口 迁移怎样促进家庭投资等。Robert E. Lucas, Jr(2004)对农业中迁出的移民对以传统 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中的经济体的影响进行了规范性研究。 他运用了一 个两极模型和过渡模型和来自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 对战后低收入国家城镇化过程中 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移民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具有外部效应的转型机制, 并 强调城市作为新迁入者聚集现代生产所需要的技术的地点。他认为, “移民进入城市

24、 后并不是靠简单的出卖劳动力维生,而是可以在城市中获得各种机会和训练各种技 能,以便在未来提高收入水平。移民所在城市的技能水平越高,则这些农村移民训练 其技能的速度和可能性就越大,其可能获得的报酬也就越高。 ” 英国艾塞克斯大学的学者 Rene Boheim 和 Mark P. Taylor(2007)基于英国国 内的移民和非移民的工资报酬差异,使用 1991-2002 年英国家庭面板调查数据,对一 国人口流动与劳动力迁移对本国国民工资报酬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在将移民的工资水 平差异作为内生迁移决策的假定下,他们将移民的工资水平分别与受雇佣的、有固定 工作的和经常变更工作的三组非移民进行比较。

25、通过比较他们发现, “移民和非移民 工资水平的差距基本上是在移民后的两年里显现出来的, 而移民享受的这种工资增长 实质上是在迁移后三年内较非移民以每年 3%的速度增长。 ” 基于这一分析结果, 他们 得出如下的结论: “劳动力迁移,特别是与工作有关的迁移会导致工资水平的上升。 ” 美国威廉姆斯学院 (Williams College) 的 Alan de Brauw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的Scott Rozelle(2004)对中国农村迁移对家庭投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们在将迁移与非迁 移家庭的投资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试探性的,用于描述人口迁移 怎样促进家庭投资的模型,并依据该模型提

26、出了一些经验主义的可证假设,同时运用 2000 年的家庭数据对这些假设进行了检验,试图确定在怎样的条件下移民可以带动 家庭生产和(或)消费性投资。验证的结果表明: “在贫穷地区,人口迁移促进消费 性的投资增加了 20%,但没有证据证明人口迁移与生产性投资之间的关系” 。依据验 证的结果,他们得出如下结论: “1995 到 2000 年间移民和回乡移民较非移民有更高 的投资水平,并且在较贫穷地区的家庭表现出对消费性投资具有更高的偏好” 。 就人 口与劳动力流动对个人收入及家庭投资方面的研究来看,学者们普遍认为: “劳动力 迁移,特别是与工作有关的迁移会导致工资水平的上升” ;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后

27、, “将获得各种机会和训练各种技能” ,而且“移民所在城市的技能水平越高,则这些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农村移民训练其技能的速度和可能性就越大,其可能获得的报酬也就越高” ; “移民较 非移民有更高的投资水平, 并且在较贫穷地区的家庭表现出对消费性投资具有更高的 偏好” 。 综合上述的国外的相关研究文献,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流动目的地的固定资产投 资、外国直接投资等方面,都会产生劳动力流动的效应。虽然各自研究的角度不同, 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各不相同,但归纳起来其研究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提出了一些 较新的理论分析角度与研究方法;二是绝大多数研究不仅基于大量的实证,而且主要 采用统计与计量等

28、方法进行分析。 国外的研究不仅在角度选择上为本课题的研究开拓 了视野,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国内学者把投资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 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理论体系。 王桂新(2000)和段成荣(2001)等学者对省际人口迁移中迁入地的吸引力问题 作了研究。王桂新根据 1990 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和 1987 年、1995 年两次 1%人口抽样 调查资料,采用以色列学者罗伯托的人口迁移选择指数的方法 ,对人口迁移区域模 式和人口吸引中心的区域分布的变化作了分析研究, 他认为中国的省际人口迁移已由 原来的“单向梯度东移”模

29、式向“东强西弱非对称双向 ”模式变化;并在向东部 地区集中的同时体现出吸引中心“多极化”和“强势化” ,而且已形成了“北京、上 海两大全国级强势吸引中心和广东、新疆两大地区级强势吸引中心。 ”段成荣从影响 人口迁入地选择的因素方面进行了研究。他运用 1990 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构建了 一个省际人口迁移分析矩阵,在考虑了省际社会、经济差异和空间距离等指标的基础 上,分析了全国各个省对迁入人口的吸引力,并得出如下结论:城镇职工人均工资收 入差异、农民人均纯收入差异、人口密度等因素对人口吸引力有正向影响;人均固定 资产投资额和距离因素对人口吸引力有负向影响。并建议“在理论上能够确认某个目 标变量受

30、到多个变量影响的,在分析时应尽可能选择多元回归分析” 。 兰晓虹、王晶(2006)对新古典劳动力区际迁移模型、人力资本理论及行为迁移 理论进行了分析与评价。他们认为, “新古典理论是一种总量分析,没有考虑迁移者个 人及其环境因素对其迁移决策的影响” ,因此“不可能很好地解释中国劳动力迁移的 空间格局” ;人力资本理论虽然较好地解释了劳动力区际迁移的选择性,但该理论通 第 1 章 绪论 6 常认为迁移投资决定于预期实际收入差异、 预期生活环境差异以及当地政府政策所引 导的收益成本,而且假设迁移者可以获得完全信息。这与现实有较大差异,同时人力 资本理论并没有严格区分迁移者个体在迁移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31、; “行为学派迁移理论 强调劳动力区际迁移是个体的决策行为,既突出了个体特征如性别、年龄、教育水平 等对迁移决策的制约,也引入了环境因素的影响” 。作为通过研究劳动力迁移的微观机 制来解释劳动力区际迁移的宏观模式具有其一定的优势, “但其“地方效用” (个人对 某个地方的满意程度,个人通常愿意向地方效用高的区域迁移)是一种主观判断,难 以定量” 。他们在综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行为学派的克拉克模型进行了修改,提出 了一个受宏观因素、 区际收入差异和制度变量等三个层次因素影响的区际劳动力迁移 的理论分析框架。但该研究并未给出对该理论框架的进一步解释。 高敏、董立青、李思明(2008)通过对四川省三

32、次产业结构投资比例的分析,就 四川省 1985-2006 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要素进行了研究。 在分析四川省三次 产业结构投资比例与就业量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 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制度因素大 大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目前,四川省城市提供的就业机会还较少,转移空间 较小,制约了劳动力转移的速度” 。据此,他们提出如下政策性建议: “改革户籍管理 制度;合理发展三大产业,增加对第二产业的投资;加大对第三产业投资,优化产业 内部结构” 。 胡枫、王其文在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2008)一文中, 利

33、用 2005 年农村流动劳动力调查数据,运用 Logit 模型,考察了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跨 省流动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已婚的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跨省流动,而受教育程度对 跨省流动概率的影响呈倒 U 型,即受教育程度较低和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均倾向于省内 流动而不是跨省流动。因此,要使农村劳动力获得更好的跨省就业机会,以提高农村家 庭收入和有效地减少贫困人口,必须提高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人口的教 育投资, 通过投资教育增加他们的人力资本。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 国内学者对于投资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 究,从整体上看,一是研究的视角和视野越来越广泛;二是基于新古典主义和新古典 主

34、流学派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的越来越普遍; 三是运用数量化方法和基于实证 调查方法的研究有所增加。但就其研究的层面与对象来看,尚有如下不足:其一,针 对宏观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多, 针对具体的地区, 特别是针对某个省份的研究相对较少。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对于总体状况和规律研究的较多,对于特定对象的具体研究相对较少;其二,具有理 论和方法创新性的研究较少,运用已有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的较多。 本文试图弥补前人研究中尚未涉足的方面,针对山东省的具体省情,就山东省投 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作出定性和定量分析,以达到优化投资结构,提高山 东省资本的使用效率,从而更好地实现山东省经济的快

35、速发展。 1.3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本文的分析以灰色关联分析为主,以运用相关学者的 研究成果进行定性分析为辅。 (2)以动态比较分析为主。本文通过山东省投资结构和劳动力流动的时间序列, 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分析考察二者的相关动态变化关系。 1.3.2 技术路线图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在大量查阅相关研究文献,进一步了解相关国 内外研究的动态和进展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山东省 20002010 年的投资结 构和劳动力流动的相关数据资料, 并结合相关理论对山东省投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流 动的影响进行定性分析,其次,为了充分证明山东省投资结构

36、的变化对劳动力流动的 影响及其对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的实际效果, 进一步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 山东省投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最后,结合理论和国内外相关研究,阐述 实证分析的现实意义,并就实证分析结果进行进一步讨论。本文对山东省投资结构变 化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的分析,其技术路线图如下图 1-1 所示。 第 1 章 绪论 8 图图 1 1- -1 1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图 1.4 创新之处与需进一步的研究 1.4.1 创新之处 (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山东省投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流动影响的分 析中,细分在追溯形成资本积累的投资过程中的投资结构,力求分别从投资总量、投 资结构主体

37、和投资行业结构的角度分析其变动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2)投资结构变化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的相关研究,对于针对具体的地区, 特别是针对某个具体省区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结合山东省的具体省情进行研究。 1.4.2 需进一步的研究 对该问题研究因所用数据的困难性与可比性,甚至有些劳动力数据无法得到, 所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以, 本文部分数据以相关数据进行了替代, 通过估计方法推测的劳动力虽能反映问题, 但是难免存在些许误差。另外,投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流动的作用效应难免存在滞后 性,这一滞后期可能会对灰色关联分析结果造成一定的偏差。 第 2 章 投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流动影响的理论基础和作用

38、机理 10 第2章 投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流动影响的 理论基础和作用机理 为探究山东省投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本文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两 个层面对山东省投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 本章是从理论层 面对其进行的分析与探讨。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古典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由来已久,经典理论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 (Adam smith) ,其后继者对经济增长的理论进行了理论补充和完善。笔者根据对经 济增长基本要素的分析和归纳,对古典理论进行了分类:资本与劳动相互协同关系和 资本与劳动相互替代关系。 (1)资本要素与劳动要素的相互协同关系 亚当

39、斯密(Adam smith)是古典财富理论的奠基人,在他代表作国民财富的 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较为系统的研究了国民财富的增长问题,并提出了劳动分工 理论。他认为,国民财富创造的源泉来自于人们的劳动,并且把劳动分工的不断深化 和资本的不断积累看作是国民财富增长的真正动力。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力、获得报 酬递增的重要途径,分工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富裕;同时,资本累积是进一步分工必备 的另一要素,劳动创造价值需要资本雇佣,资本又具有先导作用,而资本的导向作用 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上述两者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共同构成了国民财富增长的源 泉。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在其政

40、治经济学原理一书 中认为, 社会化大生产顺利进行需要三种禀赋: 劳动 (L) 、 资本 (K) 和自然资源 (A) , 他把资本看作是物化的劳动,而劳动则是经济增长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劳动、资本 和自然资源共同限制着该国的生产能力,若其中每一种要素的供给出现短缺,其经济 增长就会受到制约,要实现最优化的产出和经济增长就必须实现三要素的优化配置。 著名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Marshall)通过总结古典理论和创新古典经济学 理论,运用局部均衡的方法得出,组织(企业家才能)也是生产要素之一:即劳动、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 (2)资本要素与劳动要素的相互替代关系

41、 西斯蒙蒂(Sismondi Jean Charles)和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在分析 研究经济增长中资本要素与劳动要素的作用时,是从需求的视角切入的。西斯蒙蒂认 为,只有整个社会的需求处于充分状态,资本积累才会发挥作用,且 K 和 L 之间有 相互替代关系,资本家就逐步会用 K 替代 L,由此提高了生产效率;而此时劳动力供 给就会严重过剩,致使消费能力严重不足,从而导致生产过剩危机。 马尔萨斯认为要实现经济稳态增长,就必须将供给与需求相结合,并认为在影响 经济增长的各要素中人口的影响力最小,资本积累的影响力最大,用 K 替代 L 就会 得到额外益处,也就是劳动

42、力的节约会产生新的创造力。 随着计量分析方法和数理分析被引入经济学, 以及要素理论和边际分析理论的应 用,劳动 L 和资本 K 之间的关系得到更深入的探究。在生产理论中,生产函数为 Q= f(L,K,N,E) (各变量分别代表产量、投入的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 , 经济学家认为资本 K 和劳动力 L 之间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柯布 (C. W. Cobb)和道格拉斯(PaulH. Douglas)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提出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 函数,在式中,就认为资本 K 和劳动 L 是可以完全相互替代的。 2.1.2 现代理论 (1)刘易斯模式 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A.

43、W. Lewis)是研究人口迁移与劳动力流动模 型的先驱人物,其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劳 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首次提出了完整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刘易斯 模型” 。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并把国民经济划分为工业 部门和传统部门两个部门,其中传统部门是以传统方法生产、自给自足为特点的;工 业部门采用现代化生产方式,其劳动生产率高,工资水平较高。随着边际劳动生产率 的提高,传统部门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两部门工资水平的反差,工业部门的高工 资会对剩余劳动力产生引力。随着资本的持续积累和扩大,工业部门因其处于主导地 位而得到了迅速发展,由此

44、对传统部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产生了巨大吸引力,从而助 推了经济的稳态增长。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被工业部门吸收完为 止。见图 2-1。 第 2 章 投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流动影响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理 12 图图 2.1 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 在上图 2-1 中,劳动的工资水平及其边际产品用曲线 OMP 和 OD 表示,传统部 门的生存收入用横轴 OA 表示。 虚线 WS 代表的是劳动供给曲线, 具有无穷供给弹性。 曲线 D1F、D2G、D3H 分别代表了处于不同资本累积水平下劳动边际生产率曲线。封 闭区域 OD1FL1代表了社会产品总量,其中,资本家利润为区域 WF

45、D1,区域 OWFL1 则为工人工资。资本家把一部分剩余追加投资就会增加固定资产,此时,曲线 D1F 随之变为 D2G、D3H、。此种情况下就会吸收更多的剩余劳动力,此过程会持续 到与劳动力的供给相持平,剩余劳动力则被吸收完毕。 (2)拉尼斯费模式 拉尼斯费模式 (RanisFei Model)是从动态角度探讨的,是对刘易斯模式作 了理论补充的基础上,费景汉(John CHFei)和古斯塔夫拉尼斯(Gustav Ranis 二人提出的, 他们认为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前提条件是边际生产率的提高出现了 剩余。因农业生产率提高而出现农业剩余是农业劳动力流入工业部门的先决条件。同 时,二人认为,刘易

46、斯模式有两点不足:农业对工业增长的促进作用没有受到足够重 视; 没有注意到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前提条件是农业边际生产率的提高出现了剩 余。见图 2.2。 需要说明的是,本部分仅对拉尼斯费模式做初步的分析,因两人对刘易斯模型缺陷的克服及其理论拓展, 能够科学有效地阐释投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效应,本文会在下一小节,结合该模型深入探究和阐述山 东省投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流动的作用机理。 MPD D3 D2 D1 F G H S W O L1 L 2 L3 A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图图 2.2 拉尼斯拉尼斯费模式示意图费模式示意图 (3)人口迁移推拉模式 著名经济学家 E. S.

47、Lee,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揭示劳动力迁移规律的 人口迁移推拉理论(Pushpulltheory) 。他首次划分了影响迁移的因素,并把它分为 “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他认为,前者是消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促使移民离 开原居住地;后者是积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吸引怀着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 居住地。在这些因素中,属于“推”的因素的有:原住地收入水平低,没有挣钱机会、 缺乏更好的发展机会、对在家乡从事的职业不满意、呆在家里没事干等;属于“拉” 的因素的有: 迁入地收入高、 出外见世面, 受别人影响、 生活条件好等。 原住地的 “推 力”和迁入地的“拉力” ,在两者的综合作用力下,就促使了

48、劳动力的迁移。他把各 种因素数量化并建立如下公式: ii -NP-VPL ii FNPLVP (2.1) 上式中,NPL、NP 分别代表迁入地推力和迁入地拉力,VP 和 VPL 分别代表原 住地推力和原住地拉力。当 F0 时,此时推拉合力就会加快劳动力的迁移;当 F0 时,此时的推拉合力则会阻滞劳动力的迁移。 结合人口迁移推拉理论与我省的实际发展省情,山东省劳动力流动是在“推力” 和“拉力”两个方面的合力作用下,促使劳动力在就业领域由农业转向非农业,就业 的产业变动趋势由第一产业向第二、 三产业转移, 而且在转移的同时实现身份的转变, 转变为完全融入现代城市文明的城市居民。这就加快了农业现代化

49、、城镇化进程,同 M D2 工资率 绝对剩余 隐性失业 D1 B:第二转折点 P A:第一转折点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O N 第 2 章 投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流动影响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理 14 时提高了工业化水平,从而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4)托达罗模式 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TODARO M P)发现,有些发展中国家的很多劳动力在迁入 地无法找到工作,同时又有大量劳动力在流动,人口的流动已经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这一现象是以前的模型所难以解释的,于是提出了新的人口流动模型。他认为,对城 乡收入差距的预期是劳动力流动的决定性因素。这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在发 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城乡实际工资差距;在城市寻找到就业岗位的概率。概率变量的 引入就可以阐释存在高失业率的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