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9讲 含答案.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3594378 上传时间:2019-09-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9讲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9讲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9讲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9讲 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9讲 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9讲 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9讲 含答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精品资料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9讲一、选择题1(2016岳阳一模)先秦民本思想的杰出代表、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毫不含糊地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这反映出荀子(B)A游离于民本与尊君的两端,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B从尊君角度论述民本思想,反映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C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适应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D区分尊君与民本思想,以说明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本质解析材料关键信息“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强调君子的地位,意思是君子是天地的参赞,万物的总管,人民的父母,体现尊君思想,故A项错误;而“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强

2、调百姓与君子各安其职,各司其位,也就是说平民百姓就会安心政事政局,然后君子也就会安于政位,反映君民关系本质相通,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专制一面,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区分尊君与民本思想,故D项错误。2(2016潍坊二模)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式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C)A人的自觉意识觉醒B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C礼制社会功能加强 D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解析材料“礼经人为理性化”得出不是人的自觉意识觉醒,故A项错误;礼从敬鬼神节仪到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体现不出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故B项错误;春秋时,理性化的礼被灌入政治

3、人文主义内容,表明礼为社会政治服务,故C项正确;孔子的社会地位被认可是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时,故D项错误。3(2017泰安一模)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为根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于有一成不变之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D)A中国文化包容其他文明B儒家思想在秦汉时期形成C中国传统文化在变化中进步D儒家传统道德一脉相承解析根据材料“中国文化以周孔为根种其因”得出以儒学为主流思想,中国文化包容其他文明在材料未曾体现,故A项错误;儒家思想始于春秋孔子,故B项错误;中国传统文化在变化中进步与材料“中国文化以周孔为根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于有一成不变之观”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

4、得出孔子创办儒学,不断沿用,故D项正确。4(2017达州一诊)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纷纷走上游说谋官之路。孔丘周游列国,难偿治国之愿;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这说明(B)A游说谋官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入仕途径B人才适应时代的要求关系着个人理想的实现C武将比文官更具社会进步的建设性D社会的混乱无序造成用人的无理性解析材料“士人纷纷走上游说谋官之路”不等于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游说谋官是主要的做官途径,故A项错误;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孙武主张军事手段谋国,前者在春秋战国时期不符合统治者需要,后者切合统治者争霸的内在需求,故B项正确;武将比文官更具社会进步的建设性是片面理解材料,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是

5、社会剧烈变革时期,需要的是能够对国家增强实力的学说,而不是泛泛而谈的道德理论,故D项错误。5(2016眉山、广安、遂宁一诊)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D)A铲除三代遗迹建立全新制度B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C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D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解析儒家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故A项错误;儒法道都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不是争夺国家政权,故B项错误;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符合法家,不符合儒家和道家,故C项错误;儒法道的主张都是为统治者出谋划策,故D项正确。6(2016济宁一模)论语尧曰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

6、,战国时期,“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这说明(D)A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C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D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解析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材料中“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不等于尧舜提出了儒家学说,故A项错误;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与题中“不适应现实”不符,故B项错误;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是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这表明了儒家理想化的政治诉求,而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

7、善教化者也”,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D项正确。7(2016太原一模)战国时期除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之外,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学派。其中主要有讨论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提倡重农政策和探究农业技术的农家,研究军事理论的兵家,以及综合各派学说的杂家等。这表明当时(A)A社会分化加剧B礼崩乐坏统治失序C民本思想盛行 D诸子学说注重实用解析根据材料除了四大学派,还有纵横家、农家、兵家、杂家等比较有影响的学派,众多学派影响较大,说明派别较多,社会分化严重,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礼乐制度的内容,故B项错误;民本思想属于儒家,在当时属于众多有影响的学

8、派之一,故C项错误;诸子的学说都是针对当时的社会实际而提出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学说都注重实用,比如道家学说,故D项错误。8(2016乌鲁木齐二诊)“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材料对“刑德”的释读说明(B)A儒家重视德治 B法家主张刑德并用C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D墨家反对君主专制解析根据材料“明主之所制其臣者刑德也”,刑指刑罚,而德指奖赏,并非儒家的“仁政”,故A项错误;“明主之所制其臣者,刑德也”“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可知,材料观点主张君主专制集权,且赏罚分明,结合所学,为法家主张,故B项正确;道家无为而治,与材料“二柄者,刑德也”观

9、点相左,故C项错误;材料“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主张君主专制集权,故D项错误。9(2016东北三省四市一模)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A)A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B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C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D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解析材料中“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反映出孔子希望统治者任用自己,来实现社会繁荣、百姓安居的政治抱负,体现出儒者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故A项正确;儒家思想虽然在统治者那里“碰壁”,但在民间却蔚然大

10、宗,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儒者的伦理道德重构,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春秋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故D项错误。10(2016茂名二模)孟子提出:人的内心存在仁、义、礼、智的思想胚芽,天也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因此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连接二者的途径是“反身而诚”,即存心养性以扩张四端,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其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A)A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B突出了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C用外在比照方式寻求天与人的内在联系D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解析材料中的孟子将人的内心所存在的东西与天做比对,并阐明天也具有人的内心所具有的特质,这就将天在人心目中的神秘色彩用

11、人性化的东西所取代,A项正确;B、C两项表述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均排除;宋代的理学形成了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所以不是孟子的思想形成的,D项排除。故选A项。11(2017桂林、北海、崇左调研)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俱,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在此,荀子强调的是(C)A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国君以德治国B法律应当由道德高尚的君子制定C执法者素质是有效实施法治的关键D执法时应将君子与小人区别对待解析材料中未涉及要求废除严苛的法律,主张国君以德治国,故A项错误;材料主张法律的实施,不是强调法律应当由道德高

12、尚的君子制定,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俱,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强调的是对法律执行者即执法者的素质对实施法治有着重要的意义,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君子指的是执政者的素质,不是君子和小人之分,故D项错误。12(2016汉中二模)中国园林追求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下列与中国园林体现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C)A万物皆备于我B仁者乐山,智者乐水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D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道家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即强调的园林建设追求自然、顺其

13、自然的思想,这是道家思想,符合题意的是C项,A项是孟子的思想,B项是孔子思想,D项是荀子思想,不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13(2016肇庆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据孟子等材料二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

14、,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摘编自孙中山全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主要原因。答案(1)内涵:善待百姓,巩固根本;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重民爱民,以民为本;君民相互依存。理想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2)有一定联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有本质差异,古代民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近代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识。主要原因:

15、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权意识逐渐增强;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封建专制统治成为历史发展的严重障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14(2016永州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法家相信人性本恶,只有靠强权的统治者依据透明、客观的法律来实施奖惩,才能维持社会秩序与稳定。统治者自身就是法律的主人。因此,尽管儒家和法家都信奉社会秩序,但是前者提倡自律,家庭和国家要遵循传统的礼制,而后者相信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法家的“法”不仅意指法律,还有方法和程序的含义。最初的法家就承认法律与统治术是有区别的,后者指的是权力的行使。因此统治手段不仅决定

16、了法律的权威或者公信力,还决定了法律的有效性。因此统治社会的权威或者法律源自于术,即行使权力的方法论。韩非子综合整理了他对于统治术的领悟,认为国家统治者与其下属的官僚阶层存在利益冲突,而官僚阶层又统治人民大众。因此王道依赖于“势”,即王者的神秘力量。王者能够超然、不偏不倚地通过官僚阶层创立社会秩序与稳定。法家的悲剧在于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而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导致法家思想无法再成为主流。其后的汉朝在正式场合拒绝法家思想,独尊儒术。但是,中国的统治者总是发现法家的理论和实践非常有用。因此,倾向于中央集权的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外儒内法(沈联涛)(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对法家的认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和法家的历史地位。答案(1)认识:人性本恶。严刑峻法。法、术、势相结合。成为秦国的治国之道。汉朝以后的统治者实际上奉行外儒内法。(2)地位:儒家和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秦国和秦朝时期,法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汉武帝时期,儒家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实际上中国古代统治者奉行外儒内法,两者结合并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