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2讲 含答案.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3594398 上传时间:2019-09-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2讲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2讲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2讲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2讲 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2讲 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2讲 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2讲 含答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精品资料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2讲一、选择题1(2016聊城一模)上海县志记载,明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当时该地区植棉、摘棉多由妇女完成,而轧花、弹花多是由男子来承担,农闲男子纺纱织布也不足为奇。所以上海四邻又有“男纺女织”之说。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B)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家庭内部劳动分工出现变化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受到冲击解析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中明嘉靖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中国传统小农经济,是以男耕女织为劳动分工,材料中体现出“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的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只涉及家庭男女分工,并没有

2、体现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材料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劳动分工与男尊女卑错误,在明代男尊女卑是加强的,故D项错误。2(2016南昌一模)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B)A图一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B图二可作为作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C图三反映了东汉时期地方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D图四是西汉海昏侯发行的五铢钱解析后司母戊鼎是商代的青铜器,故A项错误;素纱单衣是西汉时期的丝织品,故B项正确;水排是东汉时期发明的鼓风装置,故C项错误;五铢钱是西汉武帝发行的钱币,故D项错误。3(2016日照一模)下图是青海都兰县唐代吐蕃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纹锦。图案

3、中,驾车出行的太阳神题材来自欧洲,驾车的有翼神马源自希腊神话,联珠纹是波斯的特征,太阳神的手印和坐姿是弥勒菩萨的形象,织入的汉字“吉”和织造技术来自中原。该文物反映的历史信息是(C)A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B中国丝织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C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D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解析材料没有信息表明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事实上也与历史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处于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中国人与美洲等地尚缺乏联系,故B项错误;中国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亚许多地区,同时唐代纹锦中的图案也反映出当时中国也在吸收欧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表明当时中国

4、丝织技术中吸收了一些外来的文化和技术,但不能由此推断出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故D项错误。4(2016乌鲁木齐一诊)战国时期齐国的考工记记述,工师检验梓人所制的饮器,如平爵向口,爵中还留有余沥,便不合标准,梓人就要受到处罚。这一严格的要求标明(D)A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的统一性B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C民营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D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解析考工记是中国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故A项错误;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材料中并未体现,故B项错误;民营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在材料中未曾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考工记、工师检验与严格把关,断定是官营手工业,制作中有“便不合标准,梓

5、人就要受到处罚”可以得出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故D项正确。5(2016菏泽一模)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此史料印证了(A)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清之际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生产的专业化,如上海的织布、纺纱,广东等地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故选A项。B项指的是国内贸易,C项中的国内市场扩大从题中无法体现,D项出现于鸦片战争后。6(2016资阳一

6、诊)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材料表明在明代(C)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手工业者对雇主依附性强C已显露出近代化的曙光D钱塘政府抑商措施已失效解析材料没有体现自然经济解体的信息,故A项错误;“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体现了手工业者从雇主领取工资,并不能反映依附关系的强弱,故B项错误;“日佣为钱二百缗”体现了雇佣关系,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点,显露出近代化曙光,故C项正确;材料与抑商无关,故D项错误。7(2016桂林、梧州、贵港模拟

7、)传统观点认为,铁器的使用是在西周末期。战国时的禹贡和战国初至西汉初年成书的山海经都记载,禹时已经开始使用铁器。山海经指出:“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这说明(B)A古代书籍记载的内容基本没有价值B禹贡山海经的记载有待考证C夏商时铁器已经开始用于农业生产D战国时期仍然是我国古代的青铜时代解析古代很多书籍的记载都是很好的史料,“基本没有价值”判断错误,A项错误;战国时的禹贡是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著作、山海经主要记述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内容的古籍,作为史料两者内容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但由于其成书和记述距今久远,其准确性需要考证后确定,B项正确;夏

8、商时期,生产工具主要为青铜具(少量)、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C项错误;商周时期是青铜器铸造的繁荣时期,因而史学界通常将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时期称为青铜时代,D项错误。8(2016桂林、崇左一模)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中载:“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发明)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手工业(A)A有独特的工艺造物文化B推崇行业间的分工协作C工匠有崇高的社会地位D注重对生产工具的改进解析与材料中“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相符,故A项正确

9、;材料中“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行水”不能体现行业间的协作,故B项错误;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工匠地位低,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生产工具的改进,故D项错误。9(2017重庆调研)明朝政府禁止民间织造龙凤、蟒、飞鱼、斗牛等图案,违者“工匠处斩,家口发充边军”;同时也禁止民窑“烧造官样青花白地瓷器”,违者首犯凌迟,籍其家产。以上规定的目的主要是(B)A抑制民间手工生产B维护专权统治权威C确保外贸商品质量D保证政府利益垄断解析题干中明朝政府只是禁止民间手工生产象征统治权威的手工产品,因而不能体现出对整个民间手工业的抑制,故A项错误;题干中明朝政府禁止民间手工生产象

10、征统治权威的手工产品,体现出统治者维护专权统治权威的目的,故B项正确;题干中“织有龙凤、蟒、飞鱼、斗牛等图案的纺织品和官样青花白地瓷器”属于官营手工业产品,其主要是用于统治者使用,故C项错误;题干中所提手工业属于官营,不是以盈利为目的,故D项错误。故选B项。10(2017长春质监)瓷器的原料中普遍含有呈色性很强的铁。青瓷的烧制过程就是将含有氧化铁的色釉在高温中烧成黄色,再经过还原成为青色。而烧制白瓷则必须把原料中铁的含量控制在1%以下。考古学家发现,出土于河南安阳北齐时期的瓷器,虽然含有某些青瓷的余韵,但已经初步具备了白瓷的特征。这说明(B)A白瓷与青瓷的烧制原料不同B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C

11、白瓷与青瓷的制作工艺相同D我国瓷器的繁荣时期到来解析从题干材料来看,白瓷与青瓷的原料相同,工艺不同,A项与C项错误。D项提法错误。11(2017郴州质检)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公输班被誉为木匠祖师,他发明了锯子、刨子、钻子、凿子、铲子等木工用具。这些发明的出现主要得益于(C)A小农经济的发展B铁制工具的普遍推广C冶金技术的进步D“百家争鸣”的出现解析题干中的发明是木匠行当的,属于手工业成就,故A项错误;题干中出现的木工发明都是铁制工具,设问问的是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中铁制工具的不同形制需要有质量较高的钢铁,它们的出现是以冶铁技术的进步为前提的,故C项正确;“百家争鸣”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现象,不符合题

12、干主旨,故D项错误。12(2016绵阳二诊)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也将缓慢地走向资本主义。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C)A全面揭示了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B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C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D重视近现代化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解析材料仅涉及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不能全面揭示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故A项错误;据材料“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也将缓慢地走向资本主义”可知材料并未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故B项错误;据材料“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可知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故C项正确;

13、材料观点与近现代史观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6全国名校联盟联考)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棉花自宋代传入中国后,因其满足人们衣被之需的重要作用而为历代统治者所督导推广,到明代棉作已遍及全国各省区。到了清代中叶,人口急剧增长的巨大压力一方面推动棉花种植继续向更广大区域分散,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推动各种农作物首先是粮食和棉花向着各自适宜的地区集中。手工棉纺织业也从发达的江南而几乎“广布到全国的每个州县去了”,呈现出时人所称的“棉花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的景象。摘引自城乡产业互动与近代内地民族棉纺织企业的发展材料二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经济中能够直接应用机器生产的棉纺织

14、工场微不足道,棉纺织业的工业化,还缺乏可资利用的现存的手工业基础。民族机器棉纺织业的纱锭数,截至1895年底止,“共为197396枚,工作纱锭162396枚,布机累积数4008台,工作布机3550台”。1895年后,机器棉纺织业成为华商投资设厂热潮的重点。据统计,“至民国2年(1913),中国全国华洋各厂共有纱锭982812枚,其中华商651676枚,日商233448枚。全国布机9389台,其中华商4633台,日商3546台,英商1210台”。摘引自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和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近代棉纺织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并说明

15、近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影响。答案(1)特点:棉纺织的范围日益扩大;棉纺织业成为主要的纺织部门。原因:人们生活的需要;政府政策的推动;棉花种植范围的扩大。(2)变化: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由工场到工厂。影响: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奠定了经济基础;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中国,“行”或“行会”始见于唐,宋代以后,随着民营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行会有了比较广泛的发展。宋代,各行业都有行的组织,而“行”的众多也必然导致同行业组织行会较多。但作为民营手工业经济组织形式其发展不快,且没有完全的独立性,在经济领域中还经常受到官府的许多干预。传统行会的

16、功能与作用,主要体现在限制招收和使用帮工的数目,限制作坊开设地点和数目,规定手工业产品的规格、价格和原料的分配,规定统一的工资水平等。由于行会介入生产经营活动,使生产经营的风险得以分担。时至明清时期,行会已较为普及,由于自身具有组织上的封闭性、业务上的垄断性和技术上的保守性,其在经济方面所产生的多重作用与影响更是令人注目。摘编自范巧对唐宋行会制度的性质界定材料二行会进入中国近代以后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部分固守陈规陋俗的行会因此而衰落;另一部分行会则被动或主动地顺应时代进行变革,如上海、汉口、广州、天津等外贸中心城市的传统行会,取消了原来对生产经营的诸多限制,主要对本行业的生产经营进行了道

17、德约束。同时,随着一些新兴的外贸行业的产生发展,还出现了新的行会,如上海的洋布公所、洋油杂货公所、震巽木商公所(洋木业)、集义公所(进口海产业),汉口的西皮杂货公会、洋广杂货公所等。摘编自朱英中国传统行会在近代的发展演变(1)宋代以后行会的发展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民营手工业发展的有利商业环境,结合材料一分析古代行会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行会在性质和范围上发生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答案(1)有利商业环境: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时间不受限制;农村“草市”更加普遍;交易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督。影响:小生产者经营的风险降低,有利于手工业的发展;但加强了政府对手工业的控制,不利于市场的自由竞争,阻碍了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由传统行会向近代化发展(或逐渐资本主义化);与外贸行业相关。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开放通商口岸,进出口贸易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