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人民版)演练: 1.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3594979 上传时间:2019-09-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人民版)演练: 1.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人民版)演练: 1.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人民版)演练: 1.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人民版)演练: 1.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人民版)演练: 1.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人民版)演练: 1.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人民版)演练: 1.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含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精品资料高效演练稳达标【高考真题】1.(2016全国卷T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解析】选A。注意提取材料信息。具体解析如下:选项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判断理由A正确选项依据题干信息“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可知史官的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君主的言行B本身错误的选项史官大都能秉承传统,遵照现实来记载历史,但有的史官迎合统治者的喜好编撰史书C本身错误的选项宋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的说法错误D干扰选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宋太祖不愿史官记录其“误失”,而不是不愿史官记录其真实言行2.(2016全国卷T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解析】选B。由“直属六部”“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等内容,可知巡抚的出现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能够集中地方权力,提高效率,故B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扩大地方行政权力和削弱六部的权限,故A、C错误;

3、明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设立巡抚无法体现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故D错误。3.(2016全国卷T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解析】选D。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和做官结合起来,有利于提升官员的文化素质,客观上必然也会推动社会教育文化的发展,故D正确;A说法过于绝对;B是汉代察举制的选官标准;C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才能和学识,世家子弟也可通过科举考试入仕,故C说法不正确。4.(2016上海单科T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

4、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A.分封之制B.郡县之制C.郡国并行D.行省制度【解析】选B。材料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辩驳分封制的优劣是徒劳无益的事情。第二句话是指某一制度经过两千年未能改变。材料的主要意思是进一步对比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作用,经过史实证明,郡县制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的要求。故选B。5.(2016江苏单科T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

5、加【解析】选A。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A正确;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故B错误;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是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错误;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涉及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错误。6.(2016海南单科T5)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解析】选C。“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说明刘邦推行分封制主要是为

6、了皇位的稳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也是为稳固皇位服务的,故C正确,A错误;刘邦只是借鉴了西周的分封制,并没有完全继承西周的政治制度,故B错误;刘邦在推行分封制的同时还推行了郡县制,实行“郡国并行制”,并没有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故D错误。7.(2015全国卷T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解析】选A。材料表明,汉宣帝认识到掌管地方大权的郡太守与其共治天下,而且强调其优劣,即“良二千石”,说明地方

7、吏治的好坏涉及能否维护统治的大问题。而后来的帝王又反复重申这种观念,说明地方吏治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故A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地方分裂割据的问题,也没有强调地方服从中央,故B不正确。材料中提及的是汉代的治国观念为后代承袭,并未涉及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沿用,故C不正确。历代帝王面临着与汉宣帝同样的治国难题,在观念上是一脉相承的,在政治实践上未必如此,故D不正确。8.(2014全国卷T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解析】选B。明朝内阁并不是法定的

8、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虽然明朝中后期内阁地位提高,权压众臣,六部几乎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但六部是国家法定的行政机构,不可能出现内阁取代六部的现象,而题干中也没有相关信息,故C不正确。内阁首辅之所以能操纵朝政,权倾一时,实际上是在行使皇权,因为阁臣的升降,其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即权力来源于皇帝,这正是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故A、D不正确。9.(2014全国卷T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

9、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解析】选B。以“天子”自居的皇帝将治理人民看成是承奉天道,故皇帝经常要举行祭天大典。同时,封建统治者对官员、百姓祭祀祖先的活动,从祭祀的对象、建筑格局到祭器的摆设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从皇帝祭天到官员、百姓祭祖,反映了封建伦理秩序的不可逾越,通过祭天和祭祖,也可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A与材料无关,材料并未涉及宗教问题。C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祖先崇拜是先古时期就有的,不是皇权至上促成的。宗法制体现的贵族世袭,官员、百姓祭拜祖先无法反映贵族世袭制,和题干主旨不符,可判断D不正确。【模拟预测】1.(2017山西名校联考)汉初,王国内群臣吏民对诸侯王自称“臣”,且

10、朝廷官吏对诸侯王也可以自称“臣”。汉武帝时,颁布法令严格禁止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呼,否则要被处以极刑。这种变化反映汉朝()A.国家官僚体系的健全B.中央政府的权威加强C.法制得到进一步完善D.皇权至上价值观兴起【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朝廷官吏对诸侯王称呼的变化,不能体现国家官僚体系的健全,故A错误;朝廷官吏属于中央政府官员,诸侯王属于地方官员,严格禁止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反映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加强,故B正确;此举维护的是封建等级制度,不是法制得到进一步完善,故C错误;皇权至上价值观兴起是在秦朝,故D错误。2.(新题速递)汉书刘辅传注引孟康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

11、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这一做法()A.继承秦代的三公九卿制B.强化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C.目的是强化皇权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解析】选C。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指隶属于丞相的具体职能部门,材料没有体现出对三公九卿制的继承,故A错误;材料介绍了中朝和外朝的设置,但没有涉及强化外朝的意思,故B错误;汉朝的中朝大多起用官职低微人员,目的是削弱相权、强化皇权,故C正确;中朝、外朝是中央官员的职能划分,没有涉及地方权力的管理,故D错误。3.(2017江西联考)元朝在对行省划界时广泛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例如陕西行省跨越秦岭,湖广行省、江西行省均跨

12、越南岭,河南江北行省跨越淮河,中书省直辖区则跨越太行山。元朝的这一做法()A.使地方享有更充分的军事、行政管理权B.分割地方,以便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肥瘠搭配,便于农业生产的管理和发展D.充分体现了元朝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解析】选B。据材料“陕西行省跨越秦岭,湖广行省、江西行省均跨越南岭,河南江北行省跨越淮河,中书省直辖区则跨越太行山”可知元代有意分割地方,以便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B正确。4.(新题速递)明朝洪武三十年殿试中,产生51名进士,全是南方人。朱元璋大怒,将主考官以下大小官员治罪,同年六月亲自廷试落第的举人,录取的61人均为北方人。之后逐渐形成分南北按比例录取的制度,这()A.强

13、化了文化专制B.促进了南北方经济协调发展C.平衡了南北势力D.有利于科举制的公平和公正【解析】选C。科举取士的南北比例实际上反映了地方势力在朝廷中的话语权,科举取士按比例录取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南北势力,故C正确。5.(2017哈尔滨模拟)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这一观点认为()A.军机处与内阁相互制约B.新机构的出现造成了专制皇权的分裂C.分权才有利于加强皇权D.皇权不断强化易导致权力中枢的变化【解析】选D。材料中描述了清代设置军机处的直接原因是处理西北军务,根本原因是

14、强化皇权,因此,皇权的不断强化使权力中枢不断变化,故选D。6.(2017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文帝晚年“持法尤峻,喜怒无常,过于杀戮”和隋炀帝“益肆淫刑”“生杀任情”。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观隋炀帝文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大臣魏征解释道:“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爱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唐初即制定“崇儒”的基本国策,其目的是要用儒家的礼、义、廉、耻、仁、爱来教育百姓尊礼守法,维护社会安定。在贞观政要中唐太宗曾说:“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

15、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又说:“失礼之禁,著在刑书。”由于失礼必入刑,所以“刑典仍用,盖风化未洽之咎”。阳传泽所见唐初统治集团法律思想材料二大明律是我国封建法律制度史上一部有代表性的法典。包括五刑十恶以及吏律户律礼律等,共30卷460条。吏律主要规定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户律中调整经济关系的内容大为增加。从的制定看朱元璋的法制思想(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治国之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策略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明律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和朱元璋的治国思想的相同

16、之处。【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由“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刑典仍用,盖风化未洽之咎”可以看出其以礼为重,礼法并用;第二问根据材料一,由隋文帝晚年“持法尤峻,喜怒无常,过于杀戮”和隋炀帝“益肆淫刑”“生杀任情”可以看出其吸收了前朝统治者为政失策速亡的教训等。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包括五刑十恶以及吏律户律礼律等,共30卷460条”可知涉及内容广泛等;第二问根据材料一、二可知,其相同点为重法典,施仁政。答案:(1)治国之策:以礼为重,礼法并用。原因:唐太宗吸取前朝统治者为政失策速亡的教训;稳定建国初社会秩序的需要;部分大臣力推仁政和君主谦逊的个人品质。(2)特点:涉及内容广泛;维护专制的色彩明显;重视经济立法。相同之处:施仁政,重法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