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人民版)演练: 3.5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 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3595031 上传时间:2019-09-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人民版)演练: 3.5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人民版)演练: 3.5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人民版)演练: 3.5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人民版)演练: 3.5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 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人民版)演练: 3.5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 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人民版)演练: 3.5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 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人民版)演练: 3.5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 含解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精品资料高效演练稳达标【高考真题】(2016全国卷T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解析】选D。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1903年不会出现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这一情况,时间不符合,排除A;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只是表象,并不是根本目的,B不符合题意;张之洞属于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中国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技术,并不反对学习西方,排除C;张之洞是地主阶级代表,禁止使用外来新词,其

2、根本目的是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故D正确。【模拟预测】1.(2017大连模拟)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B.基督教平等思想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D.“中体西用”思想【解析】选D。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旧式农民运动的高峰,继承了中国古代“均贫富”思想及“大同”思想;另外洪秀全还吸收西方基督教平等思想,创立拜上帝会,A、B、C均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因素,故排除。“中体西用”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提倡的,不是农民阶级,故选D。2

3、.(新题速递)太平天国立国之始就开科取士,其后制度日备,有会试、乡试、县试等,而且录取颇宽。这说明太平天国()A.注重宣扬儒家传统文化B.政权性质日趋封建化C.缺乏新政治体制的建设D.注重扩大人才的储备【解析】选D。据材料“录取颇宽”可知太平天国扩大录取名额,注重扩大人才的储备,故选D。太平天国开科考试虽然仍用八股文,但题目却不准用旧时的“四书五经”,完全出自太平天国的教义,故A错误;“开科取士”是一种选官制度,与政权性质无关,故B错误;材料“开科取士”阐述的是太平天国选官制度,不能反映其新政治体制建设情况,故C错误。3.(2017河南八市重点高中质检)“等到自强、变法、拳祸都失败了,国人然后

4、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材料认为,孙中山的方案()A.有利于挽救清朝统治的危机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是第一个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D.寄托了解决民族危机的新希望【解析】选D。材料“等到自强、变法、拳祸都失败了”说明前面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和农民阶级等救国的尝试失败是国人关注孙中山主张的背景,故D正确。4.(新题速递)学者费正清曾断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见,该学者认为当时()A.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B.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C.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D.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解析】选D。根据材料“辛亥革

5、命建立的新政体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说明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故选D。材料是对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的评价,不是反映民主革命力量不足,故A错误;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是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而材料是对新政体的评价,故B错误;材料没有否定辛亥革命的革命方式,没有赞成社会改良,故C错误。5.(2017衡阳模拟)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推翻清朝后的制宪进程做过合理的安排,准备循序渐进,分三期完成“见让位于袁,便另订临时约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且要袁立行宪政”。对这种做法评价正确的是()A.主观设法有悖法治原则B.宪政实行推进民主进程C.政体变化导致政局不稳D.分权制衡维护共和制度【解析】选A

6、。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制宪进程做过合理安排,但见要让位于袁世凯,便重新订立了临时约法,体现出视人立法、以国家大法为政治斗争武器的行为,有违客观、公正的立法精神,故A正确;B是孙中山设立约法的目的,但实际上临时约法没有发挥限制袁世凯维护共和的作用,故B错误;当时中国社会动荡,不是孙中山修改了约法的政体导致的,与题意不符,故C错误;孙中山希望用分权的方式限制袁世凯,维护共和,但袁世凯仍然建立了专制统治,故D错误。6.对于辛亥革命的意义,众说纷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辛亥革命后,士绅在城市的势力迅速衰微,但在农村,“绅权”依然得以延续,不过,“绅”的构成、职责、权力来源、权力组织等,以及官绅关系

7、、军绅关系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也许,农民在辛亥革命中只是失去一条辫子,士绅失去的东西却要多得多。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村与农民研究的新问题材料二1915年6月,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到了上海。他的朋友亚东图书馆经理汪孟邹为他设宴洗尘。在筵席上,他对汪孟邹说:“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不过是一块招牌而已,现在袁世凯连这块招牌也不要了。”“中国要进行政治革命须从思想革命开始,首先要革中国人思想的命。”陈独秀传材料三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林伯渠荏苒三十年(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主要展示了当

8、时农村的什么面貌。(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的主要观点及其理由。(3)简析材料三对辛亥革命政治意义的看法。【解析】第(1)题材料一关键信息:“农民在辛亥革命中只是失去一条辫子,士绅失去的东西却要多得多”。辛亥革命冲击了农村地主阶级的利益,但对农民的思想启蒙不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第(2)题材料二关键信息:“现在袁世凯连这块招牌也不要了”“首先要革中国人思想的命”。一方面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破坏民主共和制度;另一方面,国民的思想启蒙不够,民主意识欠缺,无法保证政治革命的成功,从这个角度看辛亥革命是失败的。第(3)题材料三强调了辛亥革命结束专制政体的历史贡献,同时指出未经过帝王之治使得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常被过低估计,说明要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条件下分析,这一看法是客观的。答案:(1)面貌:辛亥革命对农村社会状况尤其是地主权益产生了一定冲击;农民得到的实际利益有限,封建思想未彻底清除。(2)观点:辛亥革命是失败的。理由:民主共和成为军阀争权夺利的工具;袁世凯甚至废共和而复辟帝制;国人思想没有得到根本改造。(3)简析:这一评价比较客观。该观点认为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这一历史意义不可低估;该观点认识到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帝王统治,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同时分析了人们忽视这一意义的原因,即往往没有把辛亥革命放到特定的历史中去进行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