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惩戒:引导学生良性发展.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3607149 上传时间:2019-09-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惩戒:引导学生良性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惩戒:引导学生良性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惩戒:引导学生良性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惩戒:引导学生良性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惩戒:引导学生良性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惩戒:引导学生良性发展.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教育惩戒:引导学生良性发展教育学科:指导学生的良性发展姚继海/丁泽纪律教育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无论是代言人还是反对者.存在很多争议的原因是人们常常从不同角度理解教育惩罚的内涵.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自然会有不同的看法.在讨论教育学科的合理性及其使用方法之前,首先要明确教育惩罚的内涵.纪律教育不是体罚学科教育是教育者的惩罚或警示,以指导和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在理性调控的情绪状态下,对不符合要求或规范的学生.可以看出,教育学科的目的是纠正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而不是伤害或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教育纪律处罚不同于违反学生发展规律,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科教育要求

2、教育者在纪律处分过程中理性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或情绪.如果教育工作者不能这样做,他们就无法管教学生.教育者以不合理或情绪化的方式训练学生往往导致过度惩罚或不当惩罚,并且很难实现教育纪律目的.规范教育的方式必须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教育惩罚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它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实施的.这是教育惩罚合理性的基础.教育惩罚有其存在价值从本质上讲,教育学科是通过外部力量改变学生的心理或行为.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内部动机和自我控制能力尚不成熟.很难单靠内部力量来规范自我认知和行为.它还需要外部力量来引导和支持.教育学科作为引导学生发展的外力,不仅是教育者管理学生的有力保障,也

3、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社会学习的角度来看,教育学科可以帮助遏制学生的错误行为.它可以引导许多学生观察和学习,并且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受到惩罚.行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直接联系.改变学生行为的方法在于外部刺激,这是学生行为改变的决定因素.行为主义认为,当学生犯错误或不良行为时,外部惩罚是纠正错误的有力手段.认知学习观认为,学习或行为改变应该基于人的内在认知状态.学习不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简单联系.人们不会被动地对外部刺激作出反应.随着学习理论的不断深入,强调外部刺激的行为主义和强调内部信息处理的认知主义的结合形成了认知行为主义,这有力地解释了人类学习的原则.它认为培养或改变学生的

4、观念和行为取决于外部刺激和学生内部认知加工的作用.因此,教育学科并不排除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强调他们不能简单地训练学生的错误或不良行为.教育纪律处分作为引导学生发展的外部刺激具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当学生的内部认知发展不成熟时,教育惩罚有其自身的价值.儿童的道德发展需要教育惩罚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指出,儿童道德理解的发展是一个从自律到自律的过渡过程.他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2-5岁):儿童无法将自己与外部环境区分开来; (2)威权其他阶段(6-8岁):儿童服从外部道德权威,将规则视为固定; (3)可逆性阶段(8-10岁):儿童不认为标准是不可改变

5、的,而是将其视为同伴之间的共同协议,以及从道德到自律的过渡; (4)司法阶段(11-12岁)岁:儿童有正义感,倾向于主持正义和平等.在此基础上,美国教育心理学家L. Kohlberg也提出了一个有影响力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人的道德判断有三个层次的发展:(1)前习惯层面:经常从行为结果和自身利益中判断是非; (2)习惯水平:经常使用法律和秩序作为道德判断标准; 3)后习俗水平:努力通过道德价值观和道德原则进行内部解释.中小学教育的实践表明,学生的道德发展不断成熟,但还有不成熟的方面.例如,低年级的学生通常需要“其他法律”来规范他们的行为.因此,在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学生道德发展缺乏自律的时期,将教育作为“其他法律”的惩罚将有助于学生区分是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理解和情感.和行为.4 /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