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总论.ppt

上传人:少林足球 文档编号:3615790 上传时间:2019-09-18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267.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腧穴总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腧穴总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腧穴总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腧穴总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腧穴总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腧穴总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腧穴总论.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腧穴总论,目的要求 1.掌握腧穴的定义、发展概况及分类方法 2.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3.熟悉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 4.熟悉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容 5.了解腧穴的现代研究概况,腧穴 概念 腧 通 “输”;简作“俞” 输注、转输经气 转输 穴 孔隙经气所居之处 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穴 疾病的反应点 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别名 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内经; 孔穴针灸甲乙经; 穴道太平圣惠方; 腧穴通称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穴位俗称,腧穴与经络、脏腑 生理 脏腑化生气血,通过经络运行,输注气血到 腧穴 病理 脏腑气血异常变化通过经络反映于相应的腧穴部位 治疗 刺激腧穴

2、可通过经络调理气血对相应脏腑的功能活 动进行调整,第一节 腧穴的发展、分类、命名 一、发展 经历了三个阶段: 以痛为腧 定位、命名 定位、命名、归经 二、 分类 经穴 从名称、位置、归经、作用区分为 经外奇穴 阿是穴,1. 十四经穴(经穴) 概念 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两脉上的腧穴。 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 特点: 归经所有的腧穴都分布在十四经脉上 有固定的 名称 部位 主治本经病证 数目: 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361穴,一直延用至今,2.、奇穴(经外奇穴) 概念 有固定的位置、名称,但未归入十四经的腧穴。 特点 有固定的位置、名称,无归经,主治单一,疗效奇特。,3、阿是穴 (“天应穴”、“

3、不定穴”、 “压痛点”) 概念 指无固定名称、位置,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的反应点 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腧穴。 特点 无固定名称、位置及归经,穴位随病痛部位改变 以治局部病变为主。 “阿是”的称谓,最早见于唐代千金方。,三、腧穴的命名 1.根据所在部位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 2.根据治疗作用睛明治目疾、牵正治口歪 3.利用天体地貌日月、水沟 4.参照动植物伏兔、攒竹 5.借助建筑物天井、库房 6.结合中医学理论百会、气海,一、 腧穴的主治特点 (一)近治作用(局部作用),所在部位 腧穴均可以治疗 的病症 邻近组织、器官 注: * 是所有穴位的共性 *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部位决定主治范围,(二)远治作

4、用(远道作用),腧穴可以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注: * 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为主。 *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经脉循行路线决定主治范围。,(三) 特殊作用,双相良性调节作用 机体功能低下时 机体功能增强 (同一穴位) 机体功能亢进时 功能抑制 相对特异性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 位、素髎升压,二、腧穴的主治规律,(一)分经主治规律 * 经穴可治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个性 *同一部位里的不同经穴,有相同的主治病症 共性 熟悉经脉的循行,才能把握腧穴作用 (二)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有关。,手六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经脉名 本经主治 两经主治 三

5、经同治 手太阴经 肺、喉病 手少阴经 心病 胸部病 手厥阴经 心、胃病 神志病 手阳明经 前头、口、齿、鼻病 手少阳经 侧头、胁肋病 眼病 热病 手太阳经 后头、肩胛、神志病 耳病 咽喉,足六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足阳明经 前头、口齿、 咽喉病、胃肠病 足少阳经 侧头、胁肋病、 耳、眼病 神志 足太阳经 后头、背腰病、脏腑病 热病 足太阴经 脾胃病 足厥阴经 肝病 前阴 足少阴经 肾病、肺病、咽喉病 妇科病,任督脉腧穴分经主治规律,任脉 回阳、固脱、强壮 神志病、 脏腑病 督脉 中风、昏迷、热病、 妇科病 头面病,腧穴的分部主治规律,头、面、颈项、躯干部穴近治作用为主 胸腹部 相应部位及脏腑的病

6、证 背腰部 下肢病证 肘膝以上穴 局部病证 肘膝以下穴 远治作用、全身疾患(发热、神志),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作用与其部位密切相关 *同一部位或区域的腧穴,虽是不同经脉,其主治作 用相同或相近 *躯干部位穴近治作用为主 *四肢肘膝以下穴近治+远治,第三节 特定穴,概念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因主治功能不同,而各有其不同的名称。 类别 (十大类) 四肢五输穴、原穴、络穴、下合穴、郄 穴、八脉交会 穴肘膝关节以下为主 躯干背俞穴(背部)、募穴(腹部) 周身八会穴、交会穴,(一) 五输穴 概念 十二经脉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穴位,即井、荥(ying )、输、经、

7、合穴,简称“五输” 。 古人以自然界的水流现象比喻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其运行的动向是:由小大 ,由浅深。 排列方向 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二) 原穴 (十二原) 概念 原:本原,原气(元气、真气)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阴经以输代原,阳经原穴单独存在 部位 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 作用 可治脏腑病变,络穴(十五络穴),概念 络 联络、散布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 部位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肘膝关节以下 任脉络穴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位于尾骶部 脾之大络位于胸胁部 作用 沟通联络表里两经,治疗本经及相表里经脉病变,(

8、三)郄穴,概念 “郄”空隙 郄穴是经脉之气深聚部位的腧穴 穴位数量 十二经及阴阳跷、阴阳维各有一个郄穴,共十六郄穴 部位、作用 *肘膝关节以下(胃经梁丘例外) *治疗本经、本脏腑的重症、急症。 阳经郄穴多治痛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四)背俞穴 概念 俞转输、输注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十二俞 部位 位于膀胱经第一侧线背部 大体依脏腑位置高低排列 作用 治脏腑病变及与脏腑相关的组织器官病变,多用于脏病。,募穴,概念 募: 汇集,结聚 募穴是脏腑经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它们均布于躯干部。 部位、作用 分布于胸腹部(与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共十二募穴 治疗脏腑病变。多用于腑病。,

9、(五)下合穴,概念 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手三阳经在上肢原有合穴,此六穴均在下肢,为区别,故称“下合穴”。 部位、作用 足三阳经下合穴位于本经; 大、小肠经下合穴位于胃经; 三焦经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治疗六腑病变,(六)八会穴,概念 “会”聚会 人体气、血、筋、脉、骨、髓、脏、腑精气聚会的八个腧穴。 部位、作用 筋、脉、髓会位于四肢部 气、血、骨、脏、腑会位于躯干部 治疗八种精气有关的病变,(七)八脉交会穴,概念 交会 脉气的相通 交通会合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交会的八个腧穴。 不全指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在分布线路上的直接交合 别名 窦氏八穴,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八脉八穴

10、 作用 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八) 交会穴,概念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叉、会合部位的腧穴 部位 多分布于头面、躯干 作用 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一、骨度分寸法 二、体表标志法 三、手指比量法 四、简便取穴法,一 、骨度分寸法,是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之间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 注意: 1.无论何人相同部位的骨度分寸都是固定的 2.骨度分寸的“分寸”,应视为比例或等分 3.不同部位的定位采用相应的骨度分寸,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1. 固定标志 五官、毛发、指(趾)甲、乳头、脐、 部分骨节凸起或凹陷、肌肉纹理 2. 活动标志 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活动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等咬肌 、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三、手指同身寸法(指寸法),1.中指同身寸法: 中指屈曲时,中节掌侧两端纹头之间为寸。 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背部的横寸。,2. 拇指同身寸法:,*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寸。 *用于四肢部取穴。,3.横指同身寸法:,*将食、中、无名、小指并拢,以中指第二节横纹处为准,四指的横度为寸。又称“一夫法”。 *用于下肢直寸,背部的横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