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行政区综合竞争力评价.doc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3624611 上传时间:2019-09-1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行政区综合竞争力评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行政区综合竞争力评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行政区综合竞争力评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行政区综合竞争力评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行政区综合竞争力评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行政区综合竞争力评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行政区综合竞争力评价.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行政区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李钒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83)摘要:当前对行政区竞争力的评价研究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本文根据科学性、系统性、 可比性、可行性原则,建立了一套评价行政区综合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依据指标体系收集权威数据,运行 SPSS11.5 数理统计软件,采用了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上评价研究行政区综合竞争力水平。并从聚类分析的结果中提取具有代表性的行政区, 进行典型特征分析探索其发展轨迹,并针对天津市提高综合竞争力提出建议。关键词:行政区综合竞争力;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天津市1. 引言当前对行政区综合竞争力的评价研究

2、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如何有效提高行政区综合竞 争力,进一步优化当地投资环境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工业化的全球扩散、市场 经济的全球发展和资本的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已成为新世纪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 势。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是行政区,行政区经济繁荣与否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 盛衰起到了决定的作用。1各行政区纷纷提出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措施,本文通过对行政区综 合竞争力的研究及各行政区间综合竞争力的比较分析,能够探析提高行政区综合竞争力的主 要因素,勾勒出行政区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框架结构。同时通过比较能够发现行政区在综合竞 争力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有助于各地区发挥更大优势,修正缺陷,增强综

3、合竞争力。也有助 于各行政区间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22. 基于主因子分析法的行政区竞争力比较分析本文拟采用主因子分析的方法,通过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对我国 31 个行政区 2005 年度 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在多元统计分析中,因子分析是一种很有效的降维和信息浓缩技术,通 过因子分析方法可以对行政区进行综合比较分析。32.1 运用因子分析数学模型研究方法概述2.1.1 因子分析数学模型因子分析的一般模型是: xi = ai1f1 + ai2f2 + aimfm +i(i = 1 , 2 , k),在这个模型中,x1 , x2 xk 为原始变量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标准化变量。标准化处理可以

4、消除量纲的影响, 而且标准化变换不影响变量的相关系数。这里的xi 都具有均值为0 , 方差为1 的特征。f1f2 fm 叫做公因子, 它们是在各个变量表达式中都出现的因子。是理论计算出来, 实际 中不可观测的变量。i 称为特殊因子, 是每个观察变量特有的,表示该变量中不能被公共因 子解释的部分。它相当于回归分析中的残差项, 各个特殊因子之间以及特殊因子与公因子之 间是相互独立的。aij 称为因子载荷, 它是第 i 个变量在第j 个公因子上的负载, 它的绝对值 越大说明xi和fi 的相依程度越大, 即公因子fj 对xi 的载荷量大。2.1.2 因子分析中的几个重要概念的统计意义- 15 -(1)

5、 因子载荷的统计意义因子载荷是xi 与fj的协方差, 也是xi 与fj 的相关系数。它是连接观测变量和公因子的纽 带, 反映因子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因此,因子载荷绝对值越大,则其与变量间关系越强。(2) 公共方差的统计意义i公共方差也叫公因子方差, 变量共同度, 指变量的因子载荷平方和, 记为h 2公共方差表 示了变量方差中能被公共因子所解释的部分, 它的值越高, 变量能被因子说明的程度越高。 公共方差的意义在于说明用公因子代替观测变量以后, 原来每个变量的信息被保留的程度。(3)方差贡献的统计意义公因子fj 对所有普量的因子载荷的平方和称为公因子fj 的方差贡献。公因子的方差贡献jj为:

6、g 2= a1j2 + a2j2 + a3j2 apj2所有公因子的总贡献为: g 2实际中我们常用贡献率这个指标, 即某个因子的方差贡献和公因子的总贡献的比率。确 定因子个数的方法通常是使累积的方差贡献率达85%以上。2.1.3 因子分析的一般步骤(1)原始数据的标准化。标准化的公式为Xij =(Xij - Xj) /j , 其中Xij为第i 个变量的第j 个观测量,而Xj 和j分别为该变量的均值和标准差。标准化的目的在于消除不同变量的量纲 的影响, 而且标准化转换不会改变变量的相关系数。(2)计算标准化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 并求出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3)进行正交变换, 通过使

7、用方差最大法。其目的是使因子载荷两极分化, 而且旋转后 的因子仍然正交。(4)确定因子个数, 计算因子得分, 进行统计分析。2.2 比较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其指标体系行政区综合竞争力的比较要求全面,由于行政区综合竞争力比较的关键是经济的集聚和 扩散功能的比较,因此本研究对行政区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的设置主要从集聚和扩散功能比 较上着手,并把行政区综合竞争力划分为总量、质量和流量三个一级指标,基本涵盖行政区 的丰富内容和各具体分类指标。总量指标主要突出体现一个行政区的经济实力、实际产出能力及发展状况。4总量是经 济持续发展和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也是经济发挥集聚和扩散功能的基础。如果缺乏总量支撑, 那么质

8、量再高其综合竞争力也就受到阻碍,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质量指标深刻反映经济的发展质量和社会经济的“健康”状况,并且质量是决定行政区综 合竞争力强弱和集聚和扩散功能的主要因素。流量指标体现出经济集聚和扩散功能的发挥程度,通过指标比较可具体反映各行政区在 GDP流量规模、资本、技术、人力资源、对外开放、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集聚和扩散能力。 流量是总量和质量的综合体现,只有总量和质量的相互协调,整体水平高,才能真正提高流 量规模。在以上三个一级指标下分列 12 个二级指标和 26 个三级指标。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还将设 计专门的指标体系进行行政区综合竞争力的专项比较分析。5(表 1)表 1 行政区综合竞争力的

9、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B1 经济实力人均国内生产总值A1 总量指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资本形成总额居民消费A2 质量指标A3 流量指标B2 金融实力 B3 科技实力 B4 政府实力 B5 产业结构B6 城市基础服务设施B7 社会环境B8 GDP 流量地方财政收入 高校教师数 高校数 政府消费 基础设施投资 第二产业增加 第一产业增加 第三产业增加建筑业竣工面积 人均居住面积 图书馆数 文化馆数医院数 卫生机构床位数货物服务净出口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B9 人口流量接待国际旅游人数 货物周转量B10 实物流量B11 信息流量旅客周转量 市内电话 函件数量A1 总量指标B1

10、 经济实力:通过对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资本形 成总额指标的分析比较,反映该行政区目前经济发展状况和实际水平。B2 金融实力:通过居民消费和地方财政收入指标,反映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及资金融 通实力。金融实力是行政区综合竞争力的有力利器,缺乏这一手段,行政区的聚集和扩散功 能将无法发挥,特别是行政区的扩散功能,它是以资金、技术和产品为主要手段的。B3 科技实力:评价该行政区在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方面的能力和基础。指标包括高校 教师状况、高校数。B4 政府实力:设置了政府消费和基础设施投资指标,反映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主动性促进能量。A2 质量指标B5 产业结构:主要

11、对三大产业比重的比较,评价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B6 生活舒适度:建筑业竣工面积、人均居住面积。B7 社会环境:对行政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的比较,反映行政区的现代化服务水 平。图书馆数、文化馆数、医院数、卫生机构床位数。A3 流量指标B8GDP 流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货物服务净出口。B9人口流量:进行旅游方面的流量状况,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政区吸引力和集 聚能力,采用接待国际旅游人数。B10 资金流量:主要对货物服务净出口,反映行政区在这方面的集聚能力。B11 实物流量:通过对货物运输、客运、集装箱运输能力的比较,旅客周转量评价在这 方面的集散能力。B12 信息流量:信息水平的比较,

12、函件数量、市内电话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信息产 品生产和信息化水平。3. 行政区综合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因子选取 2005 年社会经济统计的主要数据7,根据因子模型对其竞争力状况进行综合分 析评价,同时借助计算机工具和 SPSS11.5 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处理,根据已经选定的指标, 对相关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后的结果,标准化后的数据服从正态分布 N(0,1) 在此基础上运行 SPSS11.5 软件,求出特征根(表 2)。表 2 特征根Total Variance ExplainedComponentInitial EigenvaluesExtraction Sums of Squa

13、red LoadingsRota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Total% of Variance Cumulative %Total% of VarianceCumulative %Total% of Variance Cumulative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17.4823.8341.021.743.541.396.262.173.140.131.071.062.046.032.028.012.007.007.004.004.002.001.000.301E-052.31E-1669.92815.3

14、374.0862.9722.1631.5851.049.690.562.525.284.248.185.127.111.049.030.026.016.014.007.005.0015.206E-05-9.236E-1669.92885.26589.35192.32294.48696.07197.12097.81198.37298.89799.18199.43099.61499.74199.85199.90199.93099.95699.97299.98699.99399.999100.000100.000100.00017.4823.8341.02169.92815.3374.08669.9

15、2885.26589.35111.8637.9332.54247.45231.73210.16647.45279.18489.351-Extraction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由表 2 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前三个主因子的贡献率已达 89.351%,这说明前三个主因子所含的信息量已占全部信息量的 89.351%,按照特征值大于 1 的原则,提取的前三个主因子, 经过旋转后,三个主因子特征值仍大于 1,其累计贡献率并没有发生变化,说明信息量经过旋转 后并没有减少。因此,选取这三个主因子作为行政区综合实力评价的组合指标进行分析。指标分类根据表2确定

16、的三个主因子(累积贡献率85%),采用主成分方法计算得出因子 载荷矩阵a(省略)因为A的结构不够简化,不易于对因子做出具有实际意义的解释为了得到结 果更为明确的因子载荷矩阵,对a实施方差最大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为(表3)表 3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Rotated Component Matrix aComponent123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总额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资本形成总额地方财政收入 居民消费 高校教师 高校数 政府消费 基本设施投资第一产业增加第二产业增加 第三产业增加 建筑业竣工面积 货物服务净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国际旅游人数 旅客周转量 货物周转量 市内电话户数

17、 函件卫生机构床位数卫生机构数 文化馆数 图书馆.843.727.477.778.883.860.508.519.794.777.363.816.904.718.801.851.897.589.225.866.866.476.273.043.084.473.544-.310.494.181.468.676.708.499.493.873.474.313.297.237.462-.047.731-.042.435.037.845.891.934.906.234.307.769.313.382.113.326.277.276.245-.022.243.259.225.168.215-.108-.0

18、82.846.136.390.155-.075-.158-.123Extraction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otation Method: Varimax with Kaiser Normalization.a. Rotation converged in 5 iterations.从表3中可以看出第一主因子F1主要在次级因子上有较大的载荷,这些次级因子分别是:固定资产、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等,这些子因子分别描述了社会资本水平。第一主因子 对全部初始变量的方差贡献达47.452%,是行政区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中重要的指标。第二主因子

19、F2在第一产业增加、卫生机构与文化馆等次级因子上有较大的载荷, 可以称为社会环境与农业发展水平主因子,该主因子对所有初始变量的方差贡献率为31.732%,在因子重要性排名中虽然位居第二,但与第一主因子一样, 是行政区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方面。 第三主因子F3在人均GDP,货运周转量等次级因子上有较大的载荷,因此第三主因子可以称为行政区集散与消费水平主因子,该主因子对全部初始因子的方差贡献为10.166%占第 三位。计算因子得分利用上述三个主因子所代表的贡献率,通过SPSS11.5软件计算得出因子得 分系数矩阵,即综合竞争力因子分析模型的主因子系数。通过以上因子分析可知,影响行政区竞争力的

20、主要综合性因素是社会资本水平和人口流 量、行政区信息交流能力、居民生活水平。计算因子得分。(表4)表 4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地区F1F2F3北京-0.547820.536351.12204天津-0.96785-0.217490.87128河北1.19227-0.27755-0.56894山西0.01693-0.33896-0.3572内蒙古-0.40168-0.08676-0.32632辽宁0.665890.206940.01809吉林-0.3058-0.08787-0.60144黑龙江0.065260.06903-0.6109上海-1.120650.335014.15811江苏1.968480

21、.144651.1625浙江1.06543-0.368742.03237安徽0.2631-0.43101-0.39047福建-0.10667-0.147820.33455江西-0.08492-0.56476-0.13339山东2.81781-0.4572-0.10765河南1.32856-0.26411-0.72669湖北0.74356-0.72305-0.0355湖南0.71358-0.806540.02349广东0.507285.17309-0.48873广西-0.29289-0.0783-0.42462海南-1.12819-0.12842-0.53862重庆-0.46018-0.4435

22、0.09009四川0.82394-0.22767-0.45728贵州-0.72233-0.1687-0.60393云南-0.38582-0.01326-0.51276西藏-1.41311-0.1114-0.37162陕西-0.21216-0.21863-0.35303甘肃-0.77005-0.02715-0.73017青海-1.27016-0.08308-0.59523宁夏-1.24466-0.1842-0.39646新疆-0.73714-0.0089-0.48157本表是各个行政区在各个主因子上的得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政区综合竞争力不同侧面的相对水平。 在第一个主因子上,山东、江苏位于第

23、一、第二河南、河北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位于第三、第四,其他行政区水平相对较差,该因子说明的是第一产业发展状况,所以可以看出 作为农业大省有很强的竞争力,毕竟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第二个主因子上,广东位于第一表现出极强的竞争力,其他行政区水平相对较差,该 因子说明的人口流量、行政区信息交流能力,所以可以看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 的竞争力是不容置疑的,但受文化环境影响,江苏已经开始成为广东招商引资的潜在竞争者。在第三个主因子上,上海位于第一,表现出强势,北京、浙江、江苏列第二集团,该因 子说明的是居民生活水平,所以可以看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行政区,上海北京、浙江、 江苏的行政区消

24、费以及人均收入位于全国前列,也说明这些行政区调整发展战略,重视以人 为本,重视全面发展,不片面追求 GDP 的增长。综合排序: 为了对行政区综合竞争力整体水平进行评价,以主因子贡献率为权重计算综合竞争力的总体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序8,其中第一主因子 0.40144,第二主因子 0.28731,第三主因子0.21334(表 5)表 5 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序地区F1F2F3F排名广东0.507285.17309-0.488731.5856571江苏1.968480.144651.16251.0797942山东2.81781-0.4572-0.107650.9768573浙江1.06543-0.36874

25、2.032370.7553494上海-1.120650.335014.158110.5334695辽宁0.665890.206940.018090.330636河南1.32856-0.26411-0.726690.3024247河北1.19227-0.27755-0.568940.2775048北京-0.547820.536351.122040.1735589四川0.82394-0.22767-0.457280.16779410湖北0.74356-0.72305-0.03550.08318211湖南0.71358-0.806540.023490.05974412福建-0.10667-0.147

26、820.33455-0.0139213黑龙江0.065260.06903-0.6109-0.084314安徽0.2631-0.43101-0.39047-0.1015215山西0.01693-0.33896-0.3572-0.166816陕西-0.21216-0.21863-0.35303-0.223317江西-0.08492-0.56476-0.13339-0.2248118广西-0.29289-0.0783-0.42462-0.2306619内蒙古-0.40168-0.08676-0.32632-0.2557920天津-0.96785-0.217490.87128-0.2651421云南-

27、0.38582-0.01326-0.51276-0.2680922吉林-0.3058-0.08787-0.60144-0.2763223重庆-0.46018-0.44350.09009-0.2929424新疆-0.73714-0.0089-0.48157-0.4012125贵州-0.72233-0.1687-0.60393-0.4672826甘肃-0.77005-0.02715-0.73017-0.472727海南-1.12819-0.12842-0.53862-0.6047128宁夏-1.24466-0.1842-0.39646-0.6371629青海-1.27016-0.08308-0.5

28、9523-0.6607530西藏-1.41311-0.1114-0.37162-0.6785731上表综合因子得分大于 0 意味着该行政区综合竞争力位于总排名的中上游水平,得分小于 0 意味该行政区综合竞争力相对较差。9广东、上海、江苏、北京、山东、浙江等是我国 行政区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地区。天津在 31 个行政区中位居 21 名,和先进地区比存在着一定 的差距。4. 基于聚类分析法的行政区竞争力比较分析聚类分析法是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的多元分析技术的总称。由于原 始指标之间存在高度相关,采用原始指标进行聚类分析有可能影响分析的结果,故这里用因 子分析产生的三个不相关主因子作为聚

29、类变量10。采用SPSS for Windows115,进行系统 聚类分析,首先用层次聚类法,根据聚合系数(Fusion Coefficient)随分类数变化的碎石检验 图,确定聚类分析的分类数为6,然后再采用迭代聚类法将31个行政区水平分为六类。11表 6 聚类运行结果北京1天津2河北3山西2内蒙古2辽宁3吉林3黑龙江3上海1江苏4浙江4安徽3福建4江西3山东4河南3湖北3湖南3广东5广西3海南6重庆3四川3贵州3云南3西藏6陕西3甘肃3青海6宁夏6新疆3第一类:北京、上海。(2个)第二类:天津、山西、内蒙古。(3个)第三类: 安徽、河北、辽宁、广西、河南、陕西、湖南、贵州、四川、甘肃、新疆

30、、黑龙江、 湖北、吉林、江西、云南、重庆。 (17个)第四类:山东、浙江、江苏、福建。(4个) 第五类:广东。(1个) 第六类:海南、宁夏、青海、西藏。(4个)广东单独成为一类,该行政区是我国竞争力综合水平最高的行政区,综合经济实力远远 超过其他地区,北京、上海为一类,综合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较强,地区综合竞争力水平 仅次于广东,从宏观和微观的分析中找出每一类的行政区样本,进行典型发展过程分析。4.1 探析第一类典型代表北京北京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产业发展趋向协调,二三产业实现同步增长,工 业多元增长格局初步形成。电子信息、汽车、石化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都市工业 等六大行业对

31、工业增长的贡献最多;宏观调控的积极效应得到显现。投资增幅明显回落,信 贷投放显著收缩,规范土地市场取得成效,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得到加强。政策和资金开始向郊区倾斜,“三农”问题有所改善,行政区交通和环境建设加快 等;重点领域改革得到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社会 事业改革开始起步,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经济运行调节和公共服务能力得到增强。建立铁路运输“快捷通道”,优先保证粮食、煤炭、成品油、化肥等重要急需物资的运输。12金融机构资本数量指数全国最高,金融控制力和资本获得便利性也很好,但是资本质量 有待加强。在科技竞争力方面,北京居全国之首,基

32、础研究能力强,科技创新能力全国第一。高科 技产业综合指数表现较好,表明高新技术产业及产业区迅速发展。但应用开发、科技成果转 化能力不特别强。北京结构竞争力列第一,第三产业发达,技术密集型从业人员比例最高, 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然而企业规模、行政区人口密度、行政区产业布局合理度综 合指标均表现不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不够快。北京的基础设施竞争力比较强,市内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最好,对外联系基础设施和信息 技术设施也比较发达,但与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相比仍需进一步加快建设步伐。北京历史悠 久,古迹名胜众多,人工环境优美。行政区园林绿化综合指数、行政区环境及风景名胜优美 度指数都很高

33、,环境竞争力强。但是行政区环境质量相对不高,居住舒适度不佳。尽管近年来行政区环 境有所改善,仍需进一步提高。文化竞争力表现一般。商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与南方及沿海行 政区比相对不足,但是交往操守好,能兼容平等对待不同文化。制度竞争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产权保护制度和地方法制完善程度相当高,但是个 体经济比例较低,市场发育和政府审批管制有待进一步改善。政府管理竞争力强,居第四位,政府规划能力和推销能力突出,社会凝聚力强,政府办 事效率高、行为规范,执行政策富有创造性和灵活性,提高的潜力大。企业管理竞争力表现 较好,管理技术和经验水平高,企业激励和约束绩效表现佳,产品服务质量和管理经济效益 则有待加

34、强。在区位方面,政治区位是北京最大的优势,科技区位最好。自然、经济区位也很好。但 北京资源区位优势不明显,水资源缺乏。在开放竞争力方面,行政区内外交流,特别是对外 文化交流交往非常广泛。国内外贸易依存度非常高,外来人口和文化影响多,国际化程度高。 但是行政区开放和参与全球现代化程度、外资占行政区总资本的比重需要进一步提高。4.2 探析第二类典型代表天津工业生产,交通运输、邮电业增长,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消费需求保持活跃,利用 外资增长加快,财政收入和金融存贷款增长继续提速,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外资源源不断流入天津,外资企业成为该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外向型经济的格

35、局已经形成。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质 量有了很大提高。天津作为我国重要工业基地之一,面对国有老企业多、技术落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从90年代初开始,发挥自身优势,吸引利用外资对国有工业企业进行了嫁接、改造、调整。 实施这项战略时非常注重结构和技术的升级,更多地吸引国外经济和技术实力都很强的跨国 公司进津,使引资与引进技术和管理同步,做到嫁接改造一个项目,形成一个拳头产品,带 动一个行业,救活一批企业。天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形成了以滨海新区为龙头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 动了对外贸易,扩大利用了外资,使天津经济在更大程度上融入了世界经济发展中。天津按 照现

36、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的标准,进行大规模行政区建设。 建立以港口为龙头的综合交通 运输体系,天津港和天津机场扩建工程、城际间高速路相继建设,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日臻完善。天津港货物年吞吐量突破亿吨,集装箱运量达到170万标箱,改扩建后的天津滨海机场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客运机场和最大的航空货运中心,加快形成了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 高速公路网络。建设现代化的通讯体系,形成了连接世界156个国家和地区,国内700个城市 的高效、便捷的通讯网络。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增加群众收入,努力改善生活环境, 提高文化品位。4.3 探析第三类典型代表辽宁位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心部位,地处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交汇处

37、。既沿海又沿边, 使辽宁地区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热点。基础设施齐全,传真、数字传输、无线寻呼、 移动通信等现代化通讯手段发展迅速,有我国东北地区最大的货物空运基地、北方最大的集 装箱枢纽港、最大的粮食码头和石油码头,提前打通了产品的出口运输通道 辽宁省公路密 度居各省市之首。目前已形成了以港口为门户,铁路为动脉,公路为骨架,民用航空、管道 运输、海上运输相配套的四通八达的综合立体交叉运输网。这将使区内各行政区间的融合更 有效率和效益。辽宁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已成为全国以能源、冶金、机械、建材为主的 重工业基地,建立了以包括装备制造业等在内的重工业为主体,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基础比

38、 较雄厚的工业体系,强大的农业优势。辽宁背靠吉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这一全国最大的 粮食生产基地,将为辽宁发展粮食产业提供充足的货源、作为东北经济区的龙头,辽宁已基 本形成第三产业、外向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主导产业带动作用大,三个产业科 学配置,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比例合理的产业结构和高层次、多功能、外向型、辐射型产 业结构体系大中行政区的基础设施较为健全,高等学府、科研院校云集,科研力量雄厚,区 内的知识储备、智力密度、科技产业等优势比较明显。但老工业基地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困扰 对资源的长期开发,导致老工业基地采掘和原材料工业的优势逐渐消失,有色金属、煤炭等 资源已完全枯竭或濒临枯竭

39、。辽宁三个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内结构不合理,消耗大、附加值低的产业比重高, 技术和知识密集型、附加值高的产业比重低,各行业的竞争能力差,市场覆盖率低。国有独 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仍居高不下,潜在金融风险增大。巨额不良贷款影响了金融环境, 增加了银行的贷款风险,不利于老工业基地的资金融通。4.4 探析第四类典型代表江苏江苏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之一,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一直领先于全国平均,相较沿海其他省份而言,在很多方面也具有特色和 比较优势,但不容回避的是,与先进省市相比,江苏在思想观念、体制活力、发展协调性等 方面仍存在差距。除以上已经提及的

40、问题外,至少还有在以下方面的不足:投资与消费关系 不够协调。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技术创新能力欠强。在其它方面,江苏与沿海经济发达省市的差距也不容忽视。如行政区化水平分别比浙江、 广东低 6.2 和 8 个百分点以上,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不高、污染排放量全国居首等,在市场发 育完备程度、体制机制活力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也制约着江苏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经济总量大但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领域的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层次不高。 二是经济结构偏重,除二产比重较高、服务业发展不快外,工业中轻重工业比例和重化工业 比例也不够协调,工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达 50.2%,比重位居全国各省区前列。与山东、广

41、东相比,存在企业单体规模较小、运营能力较弱、品牌效应不强等弱势。三是技术创新能力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不充分,缺乏核心技术及其应用能力,产品的附加值不高。13经济增长速度快但增长方式转换滞缓,财税收入水平较高,但居民收入水平相对不高,总量平均水平在全国领先但省内区域差距偏大。经济发展期望高但环境资源承载力弱社会发展 相对滞后与居民生活质量偏低基于江苏相对经济发达的经济基础和经济条件、优越的地理优 势、较高的科技实力等,无论是国家还是江苏自身,都对江苏率先发展寄予厚望,但是,江 苏发展的资源环境制约也是显而易见的。4.5 探析第五类典型代表广东经济总量上升至全国的 1/8,人均 GDP 跨

42、越 3500 美元,财政总收入增加到全国的1/7。与这些强劲增长的指标形成反差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单位 GDP 能耗、主要污 染物排放量、每新增亿元 GDP 所新增建设用地同时出现“四个下降”。“一方面拉动增长, 一方面推动下降”,这是广东经济第二、第三产业“双动力”所带来的效应。 率先调整催生“双 动力” 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15.7%,创近十年来最高值,而且首次超过固定资 产投资增幅。消费与第三产业是正比例的关系,这表明第三产业在广东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 来越重要的角色。14长期以来,第二产业发挥着广东经济“主引擎”作用,先行一步的广东率先品尝了资源短 缺、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

43、。广东深切地感受到,下一步的发展走老路是难以为继的。 通过 抢抓机遇、主动出击,广东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使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踏步向前跨 越:1979 年到 2005 年,广东服务业的比重由 24.4%上升到 44.2%,远高于同期工业比重 的上升。“双动力”的形成,有效地防止了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发生的较大回落,为长期较快增 长创造了产业条件,是区域经济难得的发展机遇。 现代物流业、会展经济、电信业和文化 产业被作为先导性产业来培育,这些高端服务业正日益成为广东最具活力的产业,而且在全 国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仅以会展业为例,广东平均每天有三个展会开幕,会展业每年都 以 20%以上的速度增长,涌现了广交会、珠海航展、深圳高交会等一批知名会展品牌。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金融业在广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广州每年安排 5000 万元 作为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深圳则将金融创新列为服务业的第一重点领域,东莞电子金融产 品推广突飞猛进。“十五”以来,广东服务业总量一直保持在全国第一位,2006 年广东服务业增加值率先突破一万亿元,服务业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历史性地发挥着“降耗拉力”的作用。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