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竞赛辅导 3.2.2 光的量子性.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628641 上传时间:2019-09-18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5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竞赛辅导 3.2.2 光的量子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物理竞赛辅导 3.2.2 光的量子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物理竞赛辅导 3.2.2 光的量子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中物理竞赛辅导 3.2.2 光的量子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中物理竞赛辅导 3.2.2 光的量子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竞赛辅导 3.2.2 光的量子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竞赛辅导 3.2.2 光的量子性.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2.2、 光的量子性2.2.1、光电效应某些物质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有电子发射出来,这就是光电效应的现象。利用容易产生光电效应的物质制成阴极的电子管称为光电管。图2-2-1所示的电来研究光电效应的规律。实验发现了光电效应的如下规律:VAvOP12图2-2-1光电效应过程非常快,从光照到产生光电子不超过,停止光照,光电效应也立即停止。各种材料都有一个产生光电效应的极限频率。入射光的效率必须高于才能产生光电效应;频率低于的入射光,无论其强度多大,照射时间多长,都不能产生光电效应。不同的物质,一般极限频率都不同。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可以这样测定,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逐渐向左移动,直到光电

2、流截止,读出这时伏特表的读数即为截止电压U。根据动能定理,光电子克服反向电压作的功等于动能的减小,即实验结果表明,当入射光频率一定时,无论怎样改变入射光的强度,截止电压都不会改变;入射光频率增大,截止电压也随着呈线性增大。这说明,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只能随入射光频率增大而增大,与入射光强度无关。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频率的关系如图2-2-1所示。在入射光频率一定条件下,向右移动变阻器的滑动片,光电流的强度随着逐渐增大,但当正向电压增大到某一值后继续再增大时,光电流维持一个固定图2-3值不变,此时光电流达到饱和。增大入射光的强度P,饱和光电流也随着成正比地增大。如图2-2-1所示。2.2.2、光

3、子说光电效应的四个特点中,只有第四个特点够用电磁来解释,其他特点都与电磁场理论推出的结果相矛盾。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的光子说,完美地解释了这一现象。光子说指出:空间传播的光(以及其他电磁波)都是不连续的,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跟它的频率成正比即E=hv式中h为普朗克恒量。光子也是物质,它具有质量,其质量等于光子也具有动量,其动量等于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得出:上式称为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式中W称为材料的逸出功,表示电子从物而中逸出所需要的最小能量。某种物质产生光电效应的极限频率就由逸出功决定:不同物质电子的逸出功不同,所对应的极限频率也不同。在图2-3中,图线与v轴的交点

4、为极限频率,将图线反身延长与轴的交点对应的数值的绝对值就是W。图线的斜率表示普朗克恒量的数值,因此,图示电路还可以用来测定普朗克恒量。2.2.3、康普顿效应当用可见光或紫外线作为光电效应的光源时,入射的光子将全部被电子吸收。但如果用X射线照射物质,由于它的频率高,能量大,不会被电子全部吸收,只需交出部分能量,就可以打出光电子,光子本身频率降低,波长变长。这种光电效应现象称为康普顿效应。当X射线光子与静止的电子发生碰撞时,可以用p表示入射光子的动量,代表散射光子的动量,代表光电子的动量。则依据动量守恒定律,可以用图2-2-4表示三者的矢量关系。由于,所以图2-2-4由能量守恒定律得出:式中表示电

5、们的静止质量,m表示运动电子的质量,有图2-4联立上述各式,并将代入整理得2.2.4、光压光压就是光子流产生的压强,从光子观点看,光压产生是由于光子把它的动量传给物体的结果为入射光强,为壁反射系数。2.2.5、波粒二象性由理论和实验所得结果证明,描述粒子特征的物理量(E,p)与描述波动特征的物理量(v,)之间存在如下关系。事实上,这种二象性是一切物质(包括实物和场)所共有的特征。例1、图5-1中纵坐标为光电效应实验中所加电压(U),横坐标为光子的频率(v)。若某金属的极限频率为,普朗克恒量为h,电子电量为e,试在图中画出能产生光电流的区域(用斜线表示)。分析:在U-v图第一象限中能产生光电流的

6、区域,可根据极限频率很容易地作出。关键在于如何确定第四象限中能产生光电流的区域,但我们可以利用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找出这一区域。UvO图2-2-5解: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根据极限频率可知由于光电子具有最大初动能为,则它可克服反向电压作功为Ue,故有图5-1OUvBACv0图2-2-6将、式代入式可得此即为图2-2-5中BC斜率的绝对值。据此可作出图2-2-6,图中画有斜线区域即为能产生光电流的区域。例2、一光电管阴极对于波长的入射光,发射光电子的遏止电压为0.71V,当入射光的波长为多少时,其遏止电压变为1.43V?(电子电量,普朗克常量)。分析:根据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可知,当加在光电管上的反向

7、电压达到一定值时可有Ue=hv-W,此时光电管无光电流产生,这个电压U即为遏止电压。知道了遏止电压U即可由光电方程求出逸出功W。对于一个光电管,它的阴极逸出功W是不变的,因而也可利用W求出对应不同遏止电压的入射光的频率(或波长)。解:光电方程为,式中U为遏止电压,W为阴极材料的逸出功,v为入射光的频率。设所求入射光的波长为,将和两次代入光电方程,消去逸出功W,得代入数据得2-2-7例3、一波长为的光子与一运动的自由电子碰撞。碰撞的结果使电子变为静止,并且波长为的光子在与原先方向的夹角为的方向上前进。此光子员另一静止的自由电子碰撞,然后以波长的光子前进,其方向在碰撞后改变了。计算第一个电子在碰撞

8、前的德布罗意波长。(普朗克常数,电子质量,光速)分析:此题需运用能量守恒与动量守恒求解,但必须应用相对论作必要的变换。解:对第一次碰撞,能量守恒定律为式中v是光子的频率,是电子的能量。在波长为的光子的出射方向,以及在与它垂直方向上写出动量守恒定律(见图2-2-7)分别为式是电子的动量。从上述两方程消去,并把写成c/v,有利用相对论关系以及方程和得变换后得对第二次碰撞可作同样的计算,得如下结果两式相减,得两次碰撞是类似的,利用式得。分别利用和式,可算出电子的能量和动量为第一个电子的波长为。例4、一台二氧化碳气体激光器发出的激光功率为P=1000W,射出的光束截面积为A=1.00mm2。试问:(1

9、)当该光束垂直入射到一物体平面上时,可能产生的光压的最大值为多少?(2)这束光垂直射到温度T为273K,厚度d为2.00cm的铁板上,如果有80%的光束能量被激光所照射到的那一部分铁板所吸收,并使其熔化成与光束等截面积的直圆柱孔,这需要多少时间?已知,对于波长为的光束,其每一个光子的动量为k=h/,式中h为普朗克恒量,铁的有关参数为:热容量,密度,熔点,熔解热,摩尔质量。分析:光压即光对被照射物产生的压强,而求压强的关键在求出压力。利用动量定理,可由光子的动量变化求出它对被照射物的压力。解:(1)当光束垂直入射到一个平面上时,如果光束被完全反射,且反射光垂直于平面,则光子的动量改变达最大值此时

10、该光束对被照射面的光压为最大。设单位时间内射到平面上的光子数为n,光压p的数值就等于这些光子对被照射面积A的冲量(也就是光子动量的改变量)的总和除以面积A,即每个光子的能量为,这里c为真空中的光速,v为光的频率,因而于是,由式(2)激光所照射到的质量为M那一小部分铁板在熔化过程中所吸收的热量为所以1.4、光在球面上的反射与折射1.4.1、球面镜成像(1)球面镜的焦距球面镜的反射仍遵从反射定律,法线是球面图1-4-1图1-4-2的半径。一束近主轴的平行光线,经凹镜反射后将会聚于主轴上一点F(图1-4-1),这F点称为凹镜的焦点。一束近主轴的平行光线经凸面镜反射后将发散,反向延长可会聚于主轴上一点

11、F(图1-4-2),这F点称为凸镜的虚焦点。焦点F到镜面顶点O之间的距离叫做球面镜的焦距f。可以证明,球面镜焦距f等于球面半径R的一半,即(2)球面镜成像公式 根据反射定律可以推导出球面镜的成像公式。下面以凹镜为例来推导:(如图1-4-3所示)设在凹镜的主轴上有一个物体S,由S发出的射向凹镜的光线镜面A点反射后与主轴交于点,半径CA为反射的法线,即S的像。根据反射定律,则CA为角A的平分线,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有 由为SA为近轴光线,所以,式可改写为 式中OS叫物距u,叫像距v,设凹镜焦距为f,则 代入式 化简 这个公式同样适用于凸镜。使用球面镜的成像公式时要注意:凹镜焦距f取正,凸镜焦距f取负

12、;实物u取正,虚物u取负;实像v为正,虚像v为负。上式是球面镜成像公式。它适用于凹面镜成像和凸面镜成像,各量符号遵循“实取正,虚取负”的原则。凸面镜的焦点是虚的,因此焦距为负值。在成像中,像长 和物长h之比为成像放大率,用m表示,由成像公式和放大率关系式可以讨论球面镜成像情况,对于凹镜,如表所列;对于凸镜,如表所列。表 凹镜成像情况物的性质物的位置像的位置像的大小像的正倒像的虚实实物同侧f缩小倒实2f同侧f2f缩小倒实2f同侧2f等大倒实2ff同侧f2f放大倒实f放大f0异侧0放大正虚虚物异侧0f缩小正实表 凸镜成像情况物的性质物的位置像的位置像的大小像的正倒像的性质实物f同侧0f缩小正虚虚物

13、2f同侧f2f缩小倒虚2f同侧2f等大倒虚f2f同侧2f放大倒虚ff0异侧0放大正实(3)球面镜多次成像 球面镜多次成像原则:只要多次运用球面镜成像公式即可,但有时前一个球面镜反射的光线尚未成像便又遇上了后一个球面镜,此时就要引进虚像的概念。图1-4-4如图1-4-4所示,半径为R的凸镜和凹镜主轴相互重合放置,两镜顶点O1 、 O2 相距2.6R,现于主轴上距凹镜顶点O1为0.6R处放一点光源S。设点光源的像只能直接射到凹镜上,问S经凹镜和凸镜各反射一次后所成的像在何处?S在凹镜中成像, 可解得 ,根据题意:所以凹镜反射的光线尚未成像便已又被凸镜反射,此时可将凹镜原来要成像作为凸镜的虚物来处理

14、, , 可解得 说明凸镜所成的像和S在同一位置上。1.4.2、球面折射成像(1)球面折射成像公式 (a)单介质球面折射成像图1-4-5如图1-4-5所示,如果球面左、右方的折射率分别为1和n,为S的像。因为i、r均很小,行以 因为 ,代入式可有 对近轴光线来说,、同样很小,所以有 ,代入式可得 当时的v是焦距f,所以 (b)双介质球面折射成像如图1-4-6所示,球形折射面两侧的介质折射率分别n1和n2,C是球心,O是顶点,球面曲率半径为R,S是物点,是像点,对于近轴光线 , ,联立上式解得 图1-4-6这是球面折射的成像公式,式中u、的符号同样遵循“实正虚负”的法则,对于R;则当球心C在出射光

15、的一个侧,(凸面朝向入射光)时为正,当球心C在入射光的一侧(凹面朝向入射光)时为负。若引入焦点和焦距概念,则当入射光为平行于主轴的平行光(u=)时,出射光(或其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为第二焦点,(也称像方焦点),此时像距即是第二焦距,有。当出射光为平行光时,入射光(或其延长线)的交点即第一焦点(即物方焦点),这时物距即为第一焦距,有,将、代入成像公式改写成 反射定律可以看成折射定律在时的物倒,因此,球面镜的反射成像公式可以从球面镜折射成像公式中得到,由于反射光的行进方向逆转,像距和球面半径R的正负规定应与折射时相反,在上述公式中令,即可得到球面镜反射成像公式,对于凹面镜,对于凸面镜,厚透镜成像。

16、(C)厚透镜折射成像图1-4-7t设构成厚透镜材料的折射率为n,物方介质的折射率为,像方介质的折射率为,前后两边球面的曲率半径依次为和,透镜的厚度为,当物点在主轴上的P点时,物距,现在来计算像点的像距。,首先考虑第一个球面AOB对入射光的折射,这时假定第二个球面AOB不存在,并认为球AOB右边,都为折射率等于n的介质充满,在这种情况下,P点的像将成在处,其像距,然后再考虑光线在第二个球面的折射,对于这个球面来说,便是虚物。因此对于球面AOB,物像公式为 对于球面AOB,物像公式为这样就可以用二个球面的成像法来求得透镜成像的像距u。(2)光焦度 60cm30cm图1-4-8折射成像右端仅与介质的

17、折射率及球面的曲率半径有关,因而对于一定的介质及一定形状的表面来说是一个不变量,我们定义此量为光焦度,用表示: 它表征单折射球面对入射平行光束的屈折本领。的数值越大,平行光束折得越厉害;0时,屈折是会聚性的;0时,屈折是发散性的。=0时,对应于,即为平面折射。这时,沿轴平行光束经折射后仍是沿轴平行光束,不出现屈折现象。光焦度的单位是米-1,或称屈光度,将其数值乘以100,就是通常所说的眼镜片的“度数”。(3)镀银透镜与面镜的等效 图1-4-9有一薄平凸透镜,凸面曲率半径R=30cm,已知在近轴光线时:若将此透镜的平面镀银,其作用等于一个焦距是30cm的凹面镜;若将此透镜的凸面镀银,其作用也等同

18、于一个凹面镜,其其等效焦距。当透镜的平面镀银时,其作用等同于焦距是30cm的凹面镜,即这时透镜等效面曲率半径为60cm的球面反射镜。由凹面镜的成像性质,当物点置于等效曲率中心 时任一近轴光线经凸面折射,再经平面反射后将沿原路返回,再经凸面折射后,光线过 点,物像重合。如图1-4-8所示。,。依题意,故。凸面镀银,光路如图1-4-9所示。关键寻找等效曲率中心,通过凸面上任一点A作一垂直于球面指向曲率中心C的光线。此光线经平面折射后交至光轴于,令则,得。图1-4-10由光的可逆性原理知,是等效凹面镜的曲率中心,f=10cm。例1、如图1-4-10所示,一个双凸薄透镜的两个球面的曲率半径均为r,透镜

19、的折射率为n,考察由透镜后表面反射所形成的实像。试问物放于何处,可使反射像与物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不考虑多重反射)。解: 从物点发出的光经透镜前表面(即左表面)反射后形成虚像,不合题意,无须考虑。从物点发出的光经透镜前表面折射后,再经透镜后表面反射折回,又经前表面折射共三次成像,最后是实像,符合题意。利用球面折射成像公式和球面反射成像公式,结合物与像共面的要求。就可求解。球面反射的成像公式为:,其中反射面的焦距为(R为球面半径),对凹面镜,f取正值,对凸面镜,f取负值。图1-4-11甲球面折射的成像公式为:。当入射光从顶点射向球心时,R取正值,当入射光从球心射向顶点时,R取负值。如图1-4-1

20、1甲所示,当物点Q发出的光经透镜前表面折射后成像于,设物距为u,像距为v,根据球面折射成像公式: 这里空气的折射率,透镜介质的折射率,入射光从顶点射向球心,R=r取正值,所以有 (1)图1-4-11乙图1-4-11丙这是第一次成像。对凸透镜的后表面来说,物点Q经透镜前表面折射所成的风点是它的物点,其物距(是虚物),经透镜后表面反射后成像于,像距为(如图1-4-11乙所示),由球面反射成像公式 将前面数据代入得 (2)这是第二次成像。由透镜后表面反射成的像点又作为透镜前表面折射成像的物点,其物距(是虚物),再经过透镜前表面折射成像于,像距为,(见图1-4-11丙所示),再由球面折射成像公式 这时

21、人射光一侧折射率,折射光一侧折射率(是空气),入射光由球心射向顶点,故R值取负值。所以可写出 代入前面得到的关系可得 (3)这是第三次成像,由(1)、(2)两式可解得 (4)再把(4)式和(3)式相加,可得 (5)为使物点Q与像点在同一竖直平面内,这就要求 代入(5)是可解得物距为 图1-4-12说明 由本题可见,观察反射像,调整物距,使反射像与物同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测出物距P,根据上式就可利用已知的透镜折射率n求出透镜球面的半径r,或反过来由已咋的球面半径r求出透镜的折射率n。例2、显微镜物镜组中常配有如图1-4-12所示的透镜,它的表面是球面,左表面的球心为,半径为,右表面的球心为,半径为

22、,透镜玻璃对于空气的折射率为n,两球心间的距离为 。在使用时,被观察的物位于处,试证明1、从物射向此透镜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所有出射光线均相交于一点Q。2、 。解: 首先考虑面上的折射,由于物在球心处,全部入射光线无折射地通过面,所以对来说,物点就在处。再考虑到面上的折射。设入射光线与主轴的夹角为,入射点为P,入射角为i,折射角为r,折射线的延长线与主轴的交点为Q如图1-4-13,则由折射定律知图1-4-13 在中应用正弦定理得已知 由此得 所以 设CP与主轴的夹角为,则有 显然,0时,r,因此出射线与主轴相交之点Q必在透镜左方。为的外角 在中应用正弦定理,得 的数值与无关,由此可见,所有出

23、射线的延长线都交于同一点,且此点与的距离为。图1-4-14例3、有一薄透镜如图1-4-14,面是旋转椭球面(椭圆绕长轴旋转而成的曲面),其焦点为和;面是球面,其球心C与 重合。已知此透镜放在空气中时能使从无穷远处于椭球长轴的物点射来的全部入射光线(不限于傍轴光线)会聚于一个像点上,椭圆的偏心率为e。(1)求此透镜材料的折射率n(要论证);(2)如果将此透镜置于折射率为的介质中,并能达到上述的同样的要求,椭圆应满足什么条件?图1-4-15分析: 解此题的关键在于是正确地运用椭圆的几何性质及折射定律。解: (1)根据题设,所有平行于旋转椭球长轴的入射光线经旋转椭球面和球面两次折射后全部都能会聚于同

24、一像点,可作出如下论证:如果经椭球面折射后射向球面的光线都射向球心C,即射向旋转椭球面的第二焦点,则可满足题设要求。光路图如图1-4-15所示:PA为入射线,AC为经椭球面折射后的折射线,BN为A点处椭球面的法线,i为入射角,r为折射角。根据椭圆的性质,法线BN平分 ,故与法线的夹角也是r,由正弦定律可得 ,从而可求得 2a为长轴的长度,2c为焦点间的距离;即只要n满足以上条件,任意入射角为i的平行于旋转椭球长轴的入射光线都能会聚于C(即)点。(2)如果透镜置于折射率为的介质中,则要求 即椭圆的偏心率e应满足 图1-4-16图1-4-17由于椭圆的e1,如果就无解。只要 ,总可以找到一个椭球面

25、能满足要求。例4、(1)图1-4-16所示为一凹球面镜,球心为C,内盛透明液体。已知C至液面高度CE为40.0cm,主轴CO上有一物A,物离液面高度AE恰好为30.0cm时,物A的实像和物处于同一高度。实验时光圈直径很小,可以保证近轴光线成像。试求该透明液体的折射率n。(2)体温计横截面如图1-4-17所示,已知细水银柱A离圆柱面顶点O的距离为2R,R为该圆柱面半径,C为圆柱面中心轴位置。玻璃的折射率n=3/2,E代表人眼,求图示横截面上人眼所见水银柱像的位置、虚像、正倒和放大倍数。图1-4-18解: (1)主轴上物A发出的光线AB,经液体界面折射后沿BD方向入射球面镜时,只要BD延长线经过球

26、心C,光线经球面反射后必能沿原路折回。按光的可逆性原理,折回的光线相交于A(图1-4-18)。对空气、液体界面用折射定律有 当光圈足够小时,BE,因此有 图1-4-19(2)先考虑主轴上点物A发出的两条光线,其一沿主轴方向ACOE入射界面,无偏折地出射,进入人眼E。其二沿AP方向以入射角i斜入射界面P点,折射角为r。折射光线PQ要能进入人眼E,P点应非常靠近O点,或说入射角i 折射角r应很小。若角度以弧度量度,在小角(近轴)近似下,折射定律可写为。这两条光线反向延长,在主轴上相交于,即为物A之虚像点(图1-4-19)对用正弦定律,得 在小角(近轴)近似下:,上式可写为 解上式得 为了分析成像倒

27、立和放大情况,将水银柱看成有一定高度的垂轴小物体AB,即然是一对共轭点,只要选从B发出的任一条光线经界面折射后,反向延长线与过垂轴线相交于,是点物B虚像点,即是物AB之正立虚像。图1-4-20选从B点发出过圆柱面轴心C之光线BC。该光线对界面来说是正入射(入射角为零),故无偏折地出射,反向延长BC线交过垂轴线于,从得放大率=例5、有一半径为R=0.128m的玻璃半球,过球心O并与其平面部分相垂直的直线为其主轴,在主轴上沿轴放置一细条形发光体(离球心较近),其长度为L=0.020m。若人眼在主轴附近对着平面部分向半球望去(如图1-4-20),可以看到条形发光体的两个不很亮的像(此处可能还有亮度更

28、弱图1-4-21图1-4-22的像,不必考虑),当条形发光体在主轴上前后移动时,这两个像也在主轴上随之移动。现在调整条形发光体的位置,使得它的两个像恰好头尾相接,连在一起,此时条形发光体的近端距球心O的距离为。试利用以上数据求出构成此半球的玻璃折射率n(计算时只考虑近轴光线)。解: 1、条形发光体的两个像,一个是光线在平面部分反射而形成的,一个是光线经平面折射进入玻璃,在凹面镜上反射后,又经平面折射穿出玻璃而形成的。2、求半球外任一个在轴上的光点A的上述两个像。平面反射像在处,(见图1-4-21)凹面镜反射像D求法如下:(1)A点发出的光经平面折射后进入玻璃,射向凹面镜,对凹面镜来说,相当于光

29、线从B点射来(1-4-22)。令OB=b,则 (1) (2)用凹面镜公式图1-4-23 (f为焦距)求凹面镜成的像C的位置。令OC=C,则 ,代入上式 解出C得 (2)由此可以看出,C点在半球之内。(3)由C点发出的光线,经折射穿出玻璃外时,由外面观察其像点在D处(见图1-4-23)。令OD=d,则 (3)D点就是人眼所看到的光点A的像的位置。由(3)式可知,a越大,d也越大,且da3现在,条形发光体经平面反射成的像为 ,设经凹面镜反射所成的像为。根据(3)式所得的a与d间的关系,可知离球心O比和近。所以当二像恰好头尾相接时,其位置应如图1-4-24图1-4-24所示,即与重合 (4)即 式中

30、为距球心O的距离。因此得 (5)代入已知数据:R=0.128m,得 例6、某人的眼睛的近点是10cm,明视范围是80cm,当他配上-100度的近视镜后明视范围变成多少?解:在配制眼镜中,通常把眼睛焦距的倒数称为焦度,用D表示,当焦距的单位用m时,所配眼镜的度数等于眼镜焦度的100倍。本题中此人所配的近视眼镜的度数是-100度,此人眼睛的度数,所以此近视镜的焦距为 当此人戴上此眼镜看最近距离的物体时,所成的虚像在他能看清的近点10cm,由 解得物距 因为此人的明视远点是10 cm +80 cm =90 cm,所以此人戴上眼镜以后在看清最远的物体时,所成的虚像在离他90 cm处,再根据透镜公式可解得他能看清的最远物距是: 所以,他戴上100度的近视眼镜后,明视范围是0.11m9.0m。说明 不管是配戴近视眼镜还是远视眼镜,他戴上眼镜后,不是把他的眼睛治好了,而是借助把他要看清的物体成虚像到他不戴眼镜时所能看清的明视范围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