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317水文普通测量规范 标准 SL 58-1993.pdf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633391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PDF 页数:37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5317水文普通测量规范 标准 SL 58-1993.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55317水文普通测量规范 标准 SL 58-1993.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55317水文普通测量规范 标准 SL 58-1993.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55317水文普通测量规范 标准 SL 58-1993.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55317水文普通测量规范 标准 SL 58-1993.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55317水文普通测量规范 标准 SL 58-1993.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5317水文普通测量规范 标准 SL 58-1993.pdf(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行 业 标 准 水 文 普 通 测 量 规 范 T e c h n i c a l s t a n d a r d f o r g e n e r a l g e o d e s ic s u r v e y in h y d r o l o g y SL 5 8 - 9 3 主编单位 :水利部水文司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施行 日 期 :1 9 9 4 年 1 月 1日 S L 5 8 - 9 391 5 中华人 民共和国水利部 关于发布 水文普通测量规范S L 5 8 -9 3的通知 水文 1 9 9 3 5 8 7 号 根据原水利电力部 1 9 8

2、6年标准制修订计划,由水利部水文司主持, 黑龙江省水文总站 主编的 水文普通测量规范 ,经审定,现正式批准为水利水电行业标准, 并予以发布。该 规范编号为S L 5 8 -9 3 ,自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起实施 该规范由水利部水文司负责解释。各单位在实施中发现问题,请及时函告主编单位及 部水文司。 该规范由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 一 九 九 三 年 十二 月 于日 8 1 6A I 0 ill K ( m )一5 0 基本控制 导线边 长相对 误差与 导线相 对闭合 差限差 图根控制 导线边 长相对误 差与 导线相 对闭 合差限差 导 线 最 多折 角 数 基本控制 导线 角度闭 合差限差 图

3、根控 制导线 角度闭 合x限乃 仪器型号 基本控 制导线 水平角 测回数 图根控 制导线 水平 角测回数 前 ,后半洲 r 1 角差 限差 两 全测 回角差限 差 + 2 5 “ 士 : 。杯 卜 一1 万一 9(J一阴 一| 兴 水平角观测 仪 器 对 点 川 ;肚 0 -一3 注 :表中 M 为测 图比例 尺分母 ;为折角 数 3 . 3 . 5 导线边长应进行往、 返丈量,不能直接丈量的边长,可采用双基线法测量,往、返 量测不符值与边长之比应符合表 3 . 3 . 2规定。用钢尺丈量边长时,应进行长度改正,长度 改正应符合下列规定。 ( L ) 地面坡度大于 1 / 7 。 时,应在尺段

4、端点设桩测高差,进行倾斜改正。 ( 2 )整尺尺长改 正数 与整尺名义长度 之比大于 1 / 5 0 0 0时 ,应进行尺 长改正 ( 3 )当丈量时气温与钢尺检定时温度差超出士1 5 C9 寸 ,应进行温度改正 3 . 3 . 6 用激光、红外测距仪测量导线边长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所用仪器出精度应不低于3 c m。 作业前应对仪器的常数误差、 周期误差、 频率误 差和测距中误差进行检验,测定测距改正数 ( 2 )测 线离开地 面或障碍物的距离 应不小于 1 . 3 m 82 6水 文 卷 .水 文 :9 1 验 ( 3 )当测线不水平时,应测垂 直角或两端高差 ( 4 ) 所测导线

5、边长不得小于5 0 m 边长用往、 返测量, 往、 返单向各观测两组, 每组测 读两次,各组互差应不大3 c m,往返测误差应不大于5 c m a ( 5 ) 在进行每组读数同时,测读 与仪器同高处的气温、气压各一次。温度读至0 . 5 0, 气压读至nJ帕 3 . 3 . 7 水平角观测应采用测回法观测导线前进方向左角 观测时仪器水平盘水准气泡偏离 中心不得超过一格,测角限差与测回数应满足表 3 . 3 . 2 要求 3 . 3 . 8 非独立导线,应在导线与连接网连接的端点上按表 3 . 3 . 2 要求观测连接角。 3 . 3 . 9 当导线折角闭合差满足表 3 . 3 . 2 的要求时

6、, 应将折角闭合差按长边小, 短边大的要 求分配闭合差。进行角度改正。导线折角闭合差按下列公式计算 闭合导线:t , = : E 13一 ( , , 一2 ) X 1 8 0 0 ( 3 . 3 . 9 - 1 ) 附合导线:i = Eg一n X 1 8 0 0 +民一代 ,( 3 . 3 . 9 - 2 ) 式中八一导线折角闭合差; 芝 /3闭合导线为各内角之和附合导线为各折角之和; 内角或折 角数; 起 、止方位 角。 3 . 3 . 1 0 当导线相对闭合差满足表3 . 3 . 2的要求时. 应将坐标增量闭合差按边长比例分配 进行坐标增量改正。导线相对闭合差、坐标增量闭合差分别用下式计算

7、。 ( 1 )导线相对闭合差 ( 3 . 3 . 1 0 - 1 ) ( 3 . 3 . 1 () 一 2 ) 式中 、 /. 导线相对闭合差 ; 导线全长 ,m; ( 2) 纵 、横坐标增量闭合差 ,m 坐标增量闭合差 闭合导线 : 厂二艺Ax f=艺v y( 3 . 3 . 1 0 - 3 ) 附合 导线厂=三Ax一 ( 二一s , ) 厂 、 =S : Q v 一 ( 从一Y ,. ) ( 3 . 3 . 1 0 - 4 ) 式中又Jx,叉w 一 a- Yn 了 、 v * 分别为纵、横坐标增量代数和, m; 导线终点纵、横坐标,m; 导线起点纵、横坐标 ,mo S L 5 8 - 9

8、3 82 7 3 . 3 . 1 1 平差 。 3 . 3 . 1 2 单结点 导线应先 l 卜 算 结边方位 角与结点坐标 的最或是值 ,然 后按附 合导线进行 多闭合环导线可用逐次平差法,但逐次平差的次数不得多于 3 次 3 . 4 旁点 交绘导线 3 . 4 . 1 在漫滩不大但测距困难的独立测区,宜采用旁点交会导线。 3 . 4 . 2 旁点交会导线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3 . 4 . 2的规定。 3 . 4 . 3 旁点交会导线的水平角观测,应执行本规范第 3 . 5 . 4条与第 3 . 5 . 1 2 条中图根三角 网的规定 3 . 4 . 4 旁点交会导线基线可设置在导线的一端

9、, 当测区长度较大时应设置在导线中间。 基 线丈量的技术要求与长度改正,应执行本规范第 3 . 5 . 8条与第 3 . 5 . 9 条中图根三角网的 规定 表3 . 4 . 2 旁点交会导线技术要求 导线 平均边长 1 m 1 基线的侧 延 伸边数 基 线 侧 绒 次 数 荃线测量 相对 误差 限差 基线 两侧求 得同边 长的 相 对误 差限差 求 即角 委 3 0 0 基本图 报 1 200 0 基本图 根 12 00 01100 0 2 30 0- 500芝 盗5 3 . 4 . 5 各导线边长应从基线开始依次由两侧交会三角形分别计算, 两侧算出的边长相对误 差,不得大 于表 3 . 4

10、 . 2的规定 3 . 5三角测里 3 . 5 . 1 布设三角网应首先根据测区面积与测图比 例尺,确定平面控制的分级。分级应符合表 3 . 5 . 1 规定。 3 . 5 . 2 测区内或其附近有国家三角网或其他单位 高级控制网时, 首级控制的小三角网可选用插锁法 或插网法形式布设。 独立测区的首级控制小三角网 可选用三角锁、中点多边形、 大地四边形布设。 加 密图根三角网宜采用线形三角锁布设。 3 . 5 . 3 三角网宜布设呈近似等边三角形。对于小 表 3 . 5 io 吐 图 比 例 尺 三 角 网 布 设 平 面 控 制 分 级 11VFAAN (km“) fff12$11iR1 5

11、 o c m 石 O r m 丫别) c m 3 . 6 . 4 用交会法加密控制点时, 应符合表 3 . 6 . 4 的规定, 其中的后方交会法所选的点不应 接近危险圆 。 交 会 方 向 数 表 3 . 6 . 4交 会 法 加 密 控 制 点 技 术 要 求 一 角 度 , ( 回 数一 h -c t 交 会 角 后 方 交 会 交会 边长 图上 mm ) 测角中 误 差 限 差 角 度闭合 差 限 差 点位两组 较差 图 卜m m) 30 0 - 1;0 0一z oo 3 . 6 . 5 支导线加密控制点仅可用于测图比例尺小于1 e 1 0 0 0的地形图, 技术要求应满足表 3 .

12、6 . 5的规定 。 S L 5 8 - 9 3 8 31 表 3 . 6 . 弓支 导 线 技 术 要 求 测图 比例尺 从 图 根 点 允许 引 点 数 最 大 边 长 c m l 往 、 返 测 边 长 较 差 角度测 回数 J J r 角 度闭合 差 限 差 毛 1 / 爪旧 刚一绷一删 注:,曰为折 角数 3 , 7地物 、地貌 的测 绘 3 . 7 . 1 应根据测 图比例尺 ,按 表 3 . 7 . 1的规定选用地形 图的基本等高距 表 3 . 7 . 1 基 本 等 高 距 士 。 ()而 ( m ) 地形类 别 测图比例尺 1 : 5 001 : 1 00 01 e 2 0

13、0 0 I:5 0 0 0 平 地0 2、0 汤0 . 2、0 50 . 5 , 卜 00 . 5 , 1 . 0 丘陵 O 5 0 5, 1 0 0 1 . 0 , 2 . 0 山 地 0 5, 1 . 01. 01 . 0 , 2 . 0 2 . 0 , 5 . 0 高 山1 .0 02 . 05 O 3. 7 . 2 地形 类 别可按测 区大部分 面积 的坡度划 分 : 。一2 “ 为平地 , 2 1 -6为丘 陵地 , 6 0 - 2 5 0 为山地 , 2 5 0 以 卜 为高 山 地 碎部点的最大间距应不大于表3 . 7 . 2 的规定。 表 3 . 7 . 2碎 部 点 最 大

14、间 距 测 图比例尺 碎部点最 大间 距 ( m )500155000100 3 . 7 . 3在 控 制 点 测 图 时 , 仪 器 又七 断响应 满 足 下 列 要 求 ( 1 ) 平板仪测图应以较远的控制点定图板方向, 以其他控制点进行检验. 检验方向线偏 差不得大于图上的 。 . 3 -m ( 2 ) 经纬仪测图应以较远的控制点定零位方向, 并对各控制点方向进行一个测回检测, 以进行点位检验 ( 3 ) 应对邻近控制点已测绘的 2 -3个碎部点作重合测绘,进行检验。 3 . 7 . 4 在控制点上测图过程中应随时检验后视方向,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 平板仪照准后视方向线偏差应

15、不大于图上 。 . 3 mm o ( 2 ) 经纬仪归零差应不大于 h o 3 . 7 . 5 地物测绘应符合下列要求。 ( ” 建筑群体间距不足图上0 . 5 mm时可合并绘制。 ( 2 ) 铁路、公路在图上每隔 1 0 -1 5 m m左右应标注路面高程 ( 3 ) 输电、通讯线路、地面管线进人居民区内可不测绘 ( 1 )水边线在图上每隔 5 1 0 c m,应注记高程,河流应标明流向。 83 2水 大 卷水 文 测 验 ( 5 )水边线、地类 、植被分 界线偏 差不宜 大于图上 1 . O mm,洪水位以 卜的地类 、植 被 分界线应详细测绘 3 . 7 . 6 地貌测绘应符合下列要求。

16、 ( 1 )应在测绘地貌特征点同时绘出山脊、山谷、坡脚等地性线。 ( 2 )应在测图现场进行等高线的初步勾绘,最高洪水位以下地势平坦的应加绘问曲线 及助曲线 ( 3 )用符号表示的陡崖、冲沟、 雨裂、土堆、 坑穴、路堤、路堑、田坎等,当比高大于 1 / 2 基本等高距时,应进行测注 3 . 8 水下地形测 里 3 . 8 . 1 水下地形测量可采用散点法或断面法,测点密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 垂直水流方向及水域边附近的测点布设,应执行本规范第4 . 1 . 5条的规定。 ( 2)散点法测点最大间距不得大于 图上 的 3 c m o ( 3 )断面法的断面间距应满足表 3 . 8 . 1的

17、要求。 表 3 . 8 . 1水 下 地 形 断 面 布 设 间距 MM 图 比 例 尺 断 面间距0 ,曰500202 0- 404 0 8 09 0-1 50 3 . 8 . 2 水面高程测量应采用四等水准。有坡降水域应在水面每变化 。 . l m处布设高程测点。 3 . 8 . 3 测深时水位有变化的,应设置临时水尺进行水位观测。 3 . 8 . 4 采用交会法测定点位时,交会角应大于 2 0 ,小于 1 6 0 0 ;交会方向线的长度,平板 仪应不大于图上的3 0 c m; 经纬仪应不大干图上的4 5 c m; 采用极坐标测定点位时应符合本规 范 4 . 2 . 5 条的规定。当水面宽

18、小于1 5 0 0 m时,可由一岸测定;当水面宽大于 1 5 0 0 m时,宜 由两岸分别测定 3 . 8 . 5水深测量枯术要求应执行本规i n . 第 四童的“ 3 . 9地形图的勾绘拼接与整饰 3 . 9 . 1 勾绘地形等高线时, 首曲线用实线,计曲线用加粗实线,间曲线用长线段虚线,助 曲线用短线段虚线,水F 等高线用一长一短的虚线。在图内一定距离系统标注等高线表示 的高程 。 3 . 9 . 2 地形图的拼接边。 应测出轮廓线外 5 mm, 拼接时地物、 地貌偏差不大于允许测图中 误差 3 倍时,取均值接绘否则应重测。 3 . 9 . 3 整饰地形图应符合下列要求。 ( 7 ) 地物

19、符号、地物轮廓、地类分界线、 线路与地貌元素符号等, 均应按 国家大比例 尺地形图图式 的规定绘制 。 ( 2 ) 水文测验设施、测量标志,应采用水文专用图例绘制 ( 3 )图题内标明河流、 站名, 测图比例尺, 坐标系统与方向, 高程系统, 以及测绘时间、 单位、人员等 S L 5 8 - -9 3 8 3 3 ( 4 )多幅 图应在 图廓外绘 出接 图表 表 3 . 1 0 . 4平 板 仪 导 线 技 术 要 求 3 . 1 0 简易地 形测f 3 . 1 0 . 1 对精度要求不高的小河站和水位 站位置图, 站址查勘或水文调查的附图, 可 采用简易地形测量测绘地形图 。 3 . 1 0

20、 . 2 简易地形 测量的 平面控制, 可采 用 平板仪导线或经纬仪视距导线。测区面积较 小的, 可采用小平板和罗盘仪量距导线。 由平 面控制网测定 3 - - 5 个断面线作辅助控制 3 . 1 0 . 3 简易地形的高程控制测量,可采 用三角高程测量或用水准仪测量 3 . 1 0 . 4 平板仪导线应在完成控制测量后 进行测图 。 平板仪 导线 应进行往 、返测量, 其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3 . 1 0 . 4的规定。 3 . 1 0 . 5 经纬仪视距导线的 技术要求应符 合表 3 . 1 0 . 5的规定。 3 . 1 0 . 6 简易地形图的重要地物、 地形点, 高程用视距高程测量,点

21、位用小平板或罗 项目 一技 术 要 求 导线 全长 c m 岌 1 0 0 0 导线边 长 二) 50 30 0 导线 全长闭 合差( 1/ 2 0 0 b 位 闭合差 ( 图 卜m m1 0 . 0 4 p / J n 注 , 为导线 折角数为导线边 数 户为 导 线 的 全长 以 m 计 。 每 l o o . , 边 长允许 不符 值 盘 定 向、视距测量 。或在 断面线上用 坐标法、交绘法定 位。其他地 物、地形点 用 目测 法 勾绘 3 . 1 0 . 7 对于测图宽度小于2 0 0 m的简易地形图, 可用直接加密断面的办法测绘 其断面间 距应符合表3 . 8 . 1的规定。 4断面

22、测量 4 . 1 大断面测A 4 . 1 . 1 基本水尺、流速仪、浮标、比降、 堰闸上、下游基本水尺各断面均应在设站时进行 大断面测量。 2 设站以后的大断面测量的测次应符合有关水文测验规范标准的规定。 3 大断面测量包括水下和水上部分的测量。 水上部分应测至历年最高洪水位以上 。 . 5 今李 一1 . O m; 对于漫滩大的河流, 可只测至洪水边; 有堤防的河流, 应测至堤防背河侧的地面, 无堤防而洪水漫溢至与河流平行的铁路、公路、围抒时,则测至其外侧 4 . 1 . 4 大断面测量前, 应清除断面 七 的障碍物 在岸上主要转折点设桩, 滩地很宽的断面, 可设置固定桩 。 4 . 1 .

23、 5 大断面测量的岸上部分的测点布设应能控制地形的转折变化。 水边断面的测深线应 8 34 水 大 卷,水 文 :w 9 验 满足表的规定,并符合下列要求。 表 4 . 1 . 5大 断 面 测 E 的 最 少 测 深 垂 线 数 目 琪 廿 100一枪一巧 朋一川一10 水 面宽 ( m) ! 窄深河道 垂 线 数 I石 r1 ,4 iE 注水面宽 与平均水 深的 比值小 于 1 0 0 时为 窄探河 道 ,大十 1 0 0 时 为宽浅 河道 ; 任 一水 面宽 的测深线 数 目可内插 求 出 ( 1 ) 垂线可均匀分布,但主槽、陡岸边及急剧转折部位应适当加密 ( 2 ) 断面最深点应布设垂

24、线。 ( 3 )串沟和独股水流的测深垂线不得少于 4 . 1 . 5表所要求的一半 ( 4 ) 新设站或者河床转折变化复杂的测站,测深垂线数可适当增加。 4 . 1 . 6 断面测量中的水位观测和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水位变化镇5 c m时,在同一岸观测开始和终了的水位,以其算术平均值作为计算 水位。 ( 2 ) 水位变化大于5 c m时,应在各垂线测深时观测水位,各测点河底高程用相应观测 的水位值作为计算水位 ( 3 )横比降超过 5 c m时,应进行横比降改正。 ( 4 ) 断面上有分流和串沟时, 应对每个较大的分流和串沟至少在一岸观测一次水位, 单 独计算 出各股水流的河底高程

25、。 42 起点距与水深测t 4 . 2 . 1 大断面和水道断面的起点距, 以左岸断面桩作为起算的零点, 若自右岸断面桩作为 起算零点则应注明,起点距 以 m计。正常水面宽在 5 m 以下记至 0 . 0 1 m, 5 m以 上记 至 。 . l m 4 . 2 . 2 两岸断面桩之间或固定点间的距离。 应进行往返测量、 其不符值应不人于1 / 5 0 0 。 以 后单程测量与原测结果的不符值不大于 1 / 5 0 0 时可只进行单程测量,仍采用原高程 4 . 2 . 3 起点距的测量可用直接量距. 断面索直接观读, 经纬仪、平板仪、六分仪、 极坐标 交会法,也可用视距仪、定位系统装置测定 4

26、 . 2 . 4 使用交会法测定起点距时,所设基线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 基线长度的往、返测量不符值应不大于 1 / 1 0 0 0 ,基线长度应取 l O m的整数倍。 ( 2 ) 经纬仪和平板仪交会时的基线长度应使断面上最远一点的仪器视线与断面夹角不 小于3 0 0 ,在特殊情况下应不小于1 5 ( 3 ) 六分仪交会时的基线长度应使断面上任何位置的后视和前视基线的起点和终点视 线夹角在 3 0 1 2 0 0 之间。基线两端至水边的距离应不小于基线端点处与枯水水位高差 的 7倍 。 4 . 2 . 5 用极坐标交会法测定起点距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 高程基点的高度应使在该点

27、测得的测验河段内各垂线的俯角均大于4 0 。在特殊情 S L 5 8 - 9 383 5 况 卜 应不小十 2 0 0 ( 2 )高程基点的高程采用四等水准引测,当高程基点高出最高洪水位的高差小于 5 m 时,采用三等水准引测基点高程。 ( 3 )使用经纬仪的垂直度盘的最小读数应不小于3 0 “ , 4 . 2 . 6 采用测深杆、测深锤或铅鱼测量水深时,应在垂线上进行两次测深。水深大于 S m 时,记至 。 . l m,水深小于5 m时,记至 0 . O l m 4 . 2 . 7 测深杆测深的两次水深相差应不大于 2 0 a 。 河底不平坦或有波浪时应不大于 3 0 a . 取 两次测深的

28、平均值作为实测水深河底由较大卵石、砾石组成时,除在垂线上进行 2次测 深外,同时在其上、下游,左、右侧 。 . 2 m ( i f 、 河)或。3 m ( 大河)以内再测 2 次,取其 平均值。 4 . 2 . 8 测深锤和铅 鱼测深 的两次测得 水深相差应 不大于 3 %。河底不平或有风浪时 ,应 不 大于 5 %,以其平均值作为实测水深 4 . 2 . , 回声测深仪测深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进行停泊校正时,用测深锤与回声测深仪同时测得的水深之差应小于 。 . 2 m, ( 2 )停泊校正后, 还应进行行驶校正口 在水深 5 -1 0 m的断面上, 用测深锤与回声测深 仪同时测深、测点

29、水深差应不大于 。2 m,个别测点不大于 0 . 4 m,面积差不大于 5 %0 4 . 2 . 1 0 用铅鱼测深时,应观测悬索与水深垂直方向的偏角,偏角记至度。 4 . 2 . 1 1 水深的偏角改正,应符合下列要求 表 4 . 2 . 1 1 干绳 长度 改正 条 件 一 铅 鱼在 河底时 的悬索偏 角 口 ) 悬索 支点至水 面的高 差与I q 得 水深的 比值 ( 1 )悬索偏角大于 1 0 “ 时,应进行湿绳改正。 ( 2 )悬索支点至水面高差与测得水深比值大于表4 . 2 . 1 1 时, 除作湿绳长度改正外。 还 应做干绳长度改正。 ( 3 )缆道测深的偏角改正按 水文缆道测验

30、规范规定执行。 4 . 3 纵 断面 测f 4 . 3 . 1 水文测站地形测量、 洪水调查、 河流主槽的河底高程和水面线发生较大变化时均应 进行纵断面测量 4 . 3 . 2 纵断面测量包括整个测验河段及下游对测验河段起控制作用的石梁、 跌水、 拦河闸 ( 坝) 、桥梁等,一般情况下,应不小于测验河段的 2 倍。洪水调查时的纵断面测量应包括 各种推算方法的计算断面口 4 . 3 . 3 纵断面测量的测点间距应不大于比降断面问距的 1 / 2 在比降、浮标、基本水尺测 流断面洪痕及纵向河底转折点处均应布设测点。 4 . 3 . 4 纵断面的水面高程采用瞬时水面法用四等水准测定 4 . 3 .

31、5 施测各断面测点水深时,应进行相应断面水位观测,确定中乱最大水深处的河底 高程 。 8 3 6习 c 文 卷川 文 测 验 4 . 3 . 6 纵断面测量中各横断面方向及断面的问距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川各横断面的方向宜垂直流向。 ( 2 )当各断面平行时在一岸测量,各横断面不平行时应在两岸测量.取用中r A 处的 距离 。 ( 3 ) 各横断面纵向距离应进行往返测量. 不符值应小于1 / 5 0 0 ; 比降断面间距的不符值 应小于1 / 1 0 0 0 4 - 3 . 7 需要平均河底高程线时.纵断面各测点处均应实测横断面。 4 . 3 . 8 纵断面的绘制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 注

32、明水系、河名、站名、实测时间。 ( 2 ) 纵、横坐标比例尺宜采用 1 ,2 ,5 的倍数;高程比例尺宜为水平距离比例尺 1 0的 整倍数 ( 3 ) 在高程比例尺的左边注明采用基面名称。 ( 4 ) 在相应位置用虚线标出各断面的位置,并注明断面编号或名称。 ( 5 ) 联接相邻横断面上河底高程的最低点,绘出深乱河底线 ( 6 ) 根据各测点同时间的水面高程绘出瞬时水面线。洪水调查时应将各大水年的洪水 水面线绘出,并注明相应水位和水面比降数值 ( 7 ) 绘出石梁、 跌水及拦河闸 ( 坝) 桥梁等工程的位置及关键部位的高程, 洪水调查的 洪痕及高程。 ( 8 ) 绘出支流汇人口中心位置,注明支

33、流名称 ( 9 ) 视需要绘制平均河底高程线等 附录 E 1 水尺零点高程测量记载表与填制说明 A 0 1 水尺零点高程测量记载表见表 A L A 0 2 水尺零点高程测量记载表填制说明。 ( 1 ) 起点距为各支水尺距零点标志桩的距离。 ( 2 ) 后视、前视和间视为水准尺读数,上下两栏分别为水准尺黑红面读数 ( 3 ) 高差为后视读数减前视或间视读数。 ( 4 ) 平均高差为高差上下两栏的平均值。 ( 5 ) 高程为水准点或转点高程加本测点高差。 ( 6 ) 返侧时,由水准点算起。 将返测记录的后视当前视, 前视当作后视, 反算各测点的 前后视高差和高程。 ( 7 ) 计算各支水尺的返往测

34、高程不符值, 如符合规定精度, 再计算各支水尺往返高程平 均值,决定水尺零点高程。 A 0 3 表 A1 为水尺零点高程记载中的一页,记载中的封皮页应有流域、水系、河名、 站名 和记载簿编号 。 SL 5 8 - - - 9 3 8 3 7 E 巨 y ,yx e, 二只匡厄国 响招移廿口刑书夏三 ”燕档知口刑书震三 娜洲 。骊林僵瞥压二犷服 时诞簇卧”少骄叱书 彩姐蜓什“中骤国书 棋翻职-蒸理饱项盼叱关工V瞩 娜琴裤七姗震 器 呈 产.、 日 稠 d “ 驻 笃u哎 哎 i哎 哎 哎 绷 婴 三 F - 一 + d( 貂 呈 一 十 m 即 9 三 鲜 鬓 里 即 肇 三 匹 悬 亘 产卜

35、丘 .产 即 褪 刃 Fw 旧 Sz 羹 弩 囊 留 招 霭 k k 褪 m E 泪 ? . f毫 担 履艇 K 4 半 a I I I 2 “ 器 呈 绷 霎 三 F k ! + SIN 里 一 + 霆 三 鬓 圣 霆 Ek - 尸 粥 !T i 口阳轰 , Y E呼 留 留 留 k 城 国已 R Y 榭 毫城 ttzo乏 桨 摇 % 泣圈李 83 8 i 卜文 卷 k文 :9 9 验 B 3纵断面距离测f记载表 水 系站 纵 断 面 距 离 测 . 记 载 表 断 面 名 称 施 测 号 数 施 测 时 间 测 量 方 法 年月日时 量 距 每 整 尺 分 至日共页 第JQ 一 测点编号

36、量 距 方 问 尺数跄 离 ( m ) 地 面 状 况 备注 整零取 用值 测 量 整 理名称 ! 测 量记 载计 算初 校月日复 校 S L 5 8 - 9 3841 B 4纵断面测f成果表 水 系河站 纵 断 面 测 . 成 果 表 断 A 编号 断 面位置 ( 距 离 ) ( m ) M b .A 4 cm 测时 水面 高 程 (n 飞 ) 深乱水 深 c m ) 深 i3G 河底 高程 ( 1 ) 备注 制 表月日初 校 :月日复 校 : 2水 文 卷刁 文 测 验 B s回声测深记录表 水 系 测 深 线 号 数 施 测 日期 : 仪 器 名 称 测 深 水 位 : _ 站回声仪测深

37、记录表 记录纸编号 交 会 手 薄 编 号 : 仪 器操 作记 录 :月日初 校 月日复 校 附加说 明 主 编 单 位: 参 编 单 位 : 主要起草人 : 黑龙江省水文总站 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 山东省水文总站 蒋维山篮治理赵海瑞张永玲朱晓原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行 业 标 准 水 文 普 通 测 量 规 范 S L 5 8 - 9 3 条文说明 8 44水 文 卷川 文 测 验 目次 总则 水准测量 地形测量 断面测量 8 4 5 8 4 6 8 4 7 84 9 S L 5 8 9 38 45 1 总则 1 . 0 . 2 本规范仅就水文用图要求, 对首级平面控制不高于小

38、三角或量距导线的大比例尺地 形图测绘作出规定这样,本规范地形测量的测区面积限额是:测图比例尺 1 e 1 0 0 。为 8 k -l ;测图比例尺 1 : 2 0 0 0为 2 0 k m ;测图 比例尺 1 ; 5 0 0 0为 S O k m 。在高程测量方面。一 般采用三等水准测量即可满足水文对高程测量的要求 当需要测绘测区面积大于本规范所定限额的地形图,和进行高于二等水准测量时,则 可按测绘管理部门规定编报测量技术设 计,执行国家有关的测量规范进行测绘作业 。 1 . 0 . 3 本条规定的精度为水文普通测量的基本精度指标。现就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 ( 1 )平差后的国家水准网, 三、

39、四等水准路线最弱点高程中误差不超出士4 0 m m。由十 水文对高程测量要求精度较高 、按不低于 国家标准的要求 ,取长距离水准测量路线最弱点 高程中误差不超出士4 0 m - 但是, 水文测站内的水准点联测. 是对水文专用基面高程自校 系统的高程测量,必须具有较高的精度。r- 1 时基本水尺与比降水尺水位观测。要求精度最 低限值为 士0 . O l m,为此规定水文测站内的水准点联测 、比降观测 和水尺零点高程测量 , 路 线最弱点高程中误差不超出士I O m m, ( 2 ) 平面控制的精度, 对地形图测图的基本精度有着保证作用 经分析, 平面控制测量 规定最低一级 图根网最弱边 的相对边

40、长 中误差不大于 1 / 1 0 0 0, 是完全可 以满足水文地形 图 测图的基本精度要求的。同时水文测绘常用基线的设置、检验长度精度指标为 1 / 1 0 0 0 , 而 地形测量最低一级图根网最弱边边长精度取用 1 门。 0 0是与其相一致的 ( 3 )地形图测图的基本精度是由地物点平面位置限差和等高线最大高程限差来衡量 的。由于水文测绘的地形图绝大部分属于独立小区的地形图测绘,不需要 与国家地形图接 图, 故将国家规定的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的0 . 4 - 0 . 6 m m. 放宽为 。 . 8 -1 . O m m a 等高线最大高程限差是用等高线插求地面

41、点高程中误差来确定,对于这项限差,根据 不同地形国家规定了限差范围,本规范取用了限差范围中的最大值 ( 4 ) 断面测量中的距离控制桩, 是由平面控制或水文测验常用基线测定的 根据误差传 递原理,其最高精度仅能达到起始精度的一半。同时取用1 / 5 0 0 桩间距离测量精度,对起 点距、水面宽等的测量精度是完全可以保证的。 ( 5 ) 本规范中各精度指标的规定限差,是根据中误差分析,取二或三倍中误差作为限 差。这样在测绘中各项误差值均不得超过限差,且接近限差的误差也应是少量的 1 . 0 . 4 水文测站一律使用水文冻结或测站基面, 这是因为要使水文测站的水位、 高程资料 的多年连续性不遭破坏

42、,一个测站的水位和其他高程数值,只能用一个固定不变的基面来 表示每个测站的基面位置,是通过水准点高程值间接体现的,设置形成环状的三个以上 基本水准点 ( 其中可包括相当于基本水准点设置要求的校核水准点和高程参证点)构成本 站高程控 制 自校系统 ,既可保证基 面的稳 定性 .同时还 可以起 到减少基本水准点校测 下作 84 6水 大 卷。水 大 测 验 量的作用 2 水准测量 一般规定 2 . 1 . 4 -2 . 1 . 6本规范规足的三 、 四等 水准测量路线最弱点 高程 中误 差精度指标 与国家三 、 四等水准测量相同,由于国家水准网考虑 r 网状平差后精度会有所提高的因素,而水文的 水

43、准测量不具有这个条件所以本规范规定的水准路线长度值,均小于国家水准路线长度 规定值 五等水准测量主要川于地形测量高程点引测、断面测量等,五等水准一般取用Mu = 2 0 . O mm。在地形测量中,要求高程点对基本高程控制高差中误差不得大于 1 / 1 。基本等高 距,规定水准测量路线最弱点高程中误差不超出土1 0 . O mm,这对于基本等高距大于 。 . 5 m 的地形图测绘是完全满足精度要求的, 但对于基本等高距为 。 . 2 -的地形图测绘, 则达不到 精度要求,本规范作 了 专门规定。 2 . 2 水准点和标石设置 2 . 2 . 4 水位观测的要求精度为 。 . O l m.则水尺

44、零点高程测量的精度应高于水位观测精度 2 v 气 + 2 倍。 根据水 尺零点高 程测量闭合差士 3了石 ( 不平坦 地区)与士 4、 娜牙( 平坦地 区) , 则一个仪器站的高差中误差应分别为士l . 5 mm与士2 . O m m 据此由误差传播定律可算 出相应仪器站数,分别为 1 1与6 0 2 . 4 跨河水准测It 2 . 4 . 9 一般跨河水准测量, 仅可施测河宽不大于3 0 0 m的跨河水准测量。 全国现有水文站, 河宽大丁3 0 0 -的还是有相当数量的。 进行河宽大于 3 0 0 -的跨河水准测量, 需采用倾斜螺 旋法、 光学测微法和经纬仪倾角法 其中倾斜螺旋法与光学测微法

45、需使用高精密度水准仪, 但经纬仪倾角法在一、四等跨河水准测量中,可用j级经纬仪。近年来水文测站已配备了 相当数量的1 : 级经纬仪,为此本规范在跨河水准测量部分编人了经纬仪倾角法的内容 2 . 5 水尺零点高程的测且 2 . 5 . 1 水尺零点高程测量仪器站高差中误差, 二 . 的限差取士1 . 5 m m与士2 . O m m, 这相当于 三、 四等水准测量, 。的限差指标。 为此对水尺零点高程测量的同尺黑红面读数差与同站黑 红面所测高差之差两项, 均采用三等水准测量的要求三、四等水准测量是不允许使用S , . 级水准仪的, 但就目前水文测站仪器配备状况, 还是需要使用S 级水准仪的考虑到

46、当仪 器站数确定的条件下, 采用缩短视线长度的办法来提高, 二的精度, 是不会影响总精度指标 的,这样本规范对使用S 3 级水准仪与使用 5)级水准仪分别规定了视线长度 2 . 5 . 2水 尺 零 点 高 程 测 量 , 要 隶 各 7 k尺 零 占 高 程 椎 算 均 南 柠 林 成 甚 水 r k 准 占 开 怡 _ 仗 具 因 S L 5 8 - 9 3 8 47 为每支水尺的测量精度, 是用往、 返测同支水尺的高程不符值不超出士3 V+ 万与士魂了 万来 衡量的 ,其中 了 为单程仪器站数 ,这样不问的仪器站上水尺零点高程允许不符值是不相同 的。当一次测量为, , 站时,则往、 返为

47、2 , , 站, 在往测为第一个仪器站测量的水尺,其计算 不符值的, , 应为 1 。只有均由校核或基本水准点推算各水尺零点高程, 才相当于往、 返测量 仪器站序数均为第 1 , 2 , 3 ,、 , , 站,否则,返测则为 2 n , 2 , 一l ,、n +1 站,这样会 增大高程测量误差传递影响,降低水尺零点高程精度。 3 地形测量 3 . 2 平面与高程控制 3 . 2 . 1 水文测站的地形测量大多数测区面积不大. 采用以图根网为首级控制的两级平面控 制,一般是可以满足要求的。但是平面控制仅规定两级存在的问题是:水文要求测绘的为 大比例尺地形图, 用图根网作首级控制所能测绘的测区面积

48、仅为l 2 k m = , 满足不了大江河或 漫滩测站的地形图测绘。除此,在水文调查中也需要测绘较大测区的地形图。采用三级平 面控制,使可测绘测区面积限额增大,同时还克服了与国家规范不衔接的问题。为此,本 规范对地形测量平面控制部 分.编人了三级平面控制的内容。 3 . 3经纬仪In距导线测量 3 . 3 . 4 导线边长为具有一定精度要求的相邻导线点间的水平距离,要求用钢尺丈量边长, 应进行坡度、尺长、温度改正。但是根据误差传播定律。当某项误差不足总误差的1 / 5 时, 对总误差产生的影响作用是很小的,在实际工作中.当温度、尺长产生的相对误差,不足 总误差 一 半时即不用改正。根据上述原理

49、与实践,经分析确定了需进行改正的指标界限。 3 . 5三角测t 3 . 5 . 1 图根三角网的边长是根据测图允许最大视距长度所确定的, 而不同的测图比例允许 最大视距长度是不同的。 同时. 为保证地形图测图精度, 须对最弱边边长精度作出规定, 为 使最弱边边长具有一定精度,又必须对三角网系中图形个数有所限制。用三角网作平面控 制所能控制的测区面积,是由规定的三角网边长与网系内允许图形个数所决定的。根据图 根三角网规定的边长与允许图形个数,分别求出不同测图比例尺图根三角网所控制的最大 测区面积:1 : 1 0 0 0为 3 k m ; 1 : 2 0 0 0为 7 k m ; 1 : 5 0 0 0 为 1 2 k m 。这即是采用以图根三 角网作首级控制所能控制测区面积的界限。 3 . 5 . 4 在三角测量中, 控制点的点位测量误差, 主要是由测角误差与边长误差共同影响产 生的。 在这方面一般均是按“ 等影响原则” 考虑测角误差与边长误差对点位误差的影响。 这 样取用测角中误 差与起始边边 长相对中误 差两项 限差指 标应是相互对应的。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