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858水电水利工程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规程 标准 DL T 5338-2006.pdf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3633781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PDF 页数:43 大小:1,009.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6858水电水利工程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规程 标准 DL T 5338-2006.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56858水电水利工程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规程 标准 DL T 5338-2006.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56858水电水利工程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规程 标准 DL T 5338-2006.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56858水电水利工程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规程 标准 DL T 5338-2006.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56858水电水利工程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规程 标准 DL T 5338-2006.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56858水电水利工程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规程 标准 DL T 5338-2006.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6858水电水利工程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规程 标准 DL T 5338-2006.pdf(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I CS 2 7 . 1 4 0 P 1 0 备案号:J 5 2 0 一2 0 0 6 DL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电 力 行 业 标 准 D LI T 5 3 3 8一 2 0 0 6 水 电 水 利 工 程 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规程 Tec h n ic a l c o d e o f k a rs t e n gi n e e r i n g g e o lo g ic a l i n v e s ti 罗ti on for h y d ropow e r a n dwa te r 哪 o u 代e s P roj 叭 2 0 0 6 一 0 5 一 0 6 发布2 0 0 6

2、一 1 0 一 0 1 实施 中 华人 民共和 国国家发 展和改 革委 员会发布 DLI T5 3 3 8一 2 0 0 6 目次 前言 价 n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 . . . . . . . 2 3 术语和定义 价 , 一 3 4 基本规定 , 一 5 5 水库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 . . . . . . . 一, - . . 6 6 坝址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 17 7 地下洞室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 23 附录 A ( 资料性附录)碳酸盐岩层组类型 28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河谷喀斯特水动力条件类型 29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河谷喀斯特水文地质结构类型 30

3、附录D ( 资料性附录)外水压力折减系数 31 条文说明. , , 一 33 DLIT5 3 3 8一 2 0 0 6 月 IJ舌 本标准是 根据 关 于印 发2 005 年行业标准项目 计划的通知 ( 发改办工业 【 2 005 7 39号)的要求制定的。 在G B 5 0 2 87一1 9 99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中就喀斯 特地区水电 水利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和内 容提出了原 则性的 要求, 鉴于喀斯特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存在着许多复杂的工 程地质问 题, 并影响 水电 水利建设的 安全和经济效 益,为 做好喀 斯特地区的水电水利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在认真总结国内外经验 和吸取有

4、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本标准就水库渗 漏、坝基稳定和渗漏、 地下洞室围 岩稳定和渗漏等工程地质问 题 的勘察内容、技术方法和评价原则作出了规定。 本标准的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 录D均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电 力行业水电 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并负 责解 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水电顾 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 本 标 准 主 要 起 草 人 : 画 、 张 性 一 、 王 惠 明 、 屈 定 伸 、 杨 正 仪、王元生。 DLI T5 3 3 8一 2 0 0 6 范围 本 标准规定了水电 水

5、利工 程喀斯 特工 程地质勘 察的内容、技 术要求和技术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碳酸盐岩喀斯特地区的 大型水电 水利工程的 工 程地质勘察,不包括硫酸盐岩、卤素岩喀斯特的工程地质勘察。 地质条件复杂的 碳酸盐岩喀斯特地区中 型水电 水利工程可参照执 行。 DLI T5 3 3 8一 2 0 0 6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 注日 期的引 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 不包括勘误的内 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 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 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 B50

6、287 水利水电 工程地质勘察 规范 D L ff5010 水电水利工程物探规程 DLfT5109水电水利 工程旅工她 质规程 DLj T5 3 3 8一 2 0 0 6 3 术 语 和 定 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 0 . 1 喀斯特kaot 可溶性岩石长期被水溶蚀以 及由 此引起各种地质现象和形态 的总称。 3 . 0 . 2 喀斯特作用 k arst p rocess 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特征的综合地质作用。 3 . 0 . 3 喀斯特现象 kars t p h enomena 在喀斯特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地表和地下的现象。 3 . 0 . 4 喀斯特率r a

7、 t e ofk a rsti fi cad on 在一定范围内 喀斯特空间的规模和密度的定量指标, 可分为: 点喀斯特率、 线喀斯特率、 面喀斯特率、 体喀斯特率、 钻孔喀斯 特揭露率。 3 . 0 . 5 喀 斯 特 充 填 率 ra te of karstfU l in g 充填物体积与喀斯特空间 形态体积之百分比, 可分为:全充 填、半充填、少量充填。 3 . 0 . 6 裸霉型喀斯特 b are k a rs t 可溶岩裸露地表,缺少土层覆盖的喀斯特。 3 0 . 7 扭盖型喀 斯特 covere d k a rs t DLI T5 3 3 8一 2 0 0 6 被松散堆积物覆盖的喀

8、斯特。 3 . 0 . 8 埋藏型喀斯特b u dedkars t 被已 成岩的非可溶性岩层覆盖的喀斯特。 3 . 0 . 9 喀斯特洼地 karst dsPres si o n 底部平坦、面积较大,利于耕种的封闭负地形。 3 . 0 . 1 0 喀斯特盆地k ars t b asin 有松散沉积物覆盖的大型喀斯特洼地。 3 . 0 . 1 1 喀 斯 特 槽谷 k a r s t valley 有流水作用参与形成的长条状的喀斯特洼地。 3 . 0 . 1 2 洞穴网kars血 n e two r k 在喀斯 特化岩体中,人可进入和不能进入的互相 连通的洞穴 管道系统。 3 . 0 . 1 3

9、 喀斯 特含水层 k a r s t a q u i fe r 含地下水的喀斯特化岩层。 3 . 0 . 1 4 喀斯特泉 k a rs t s p r i 雌 喀斯特水向地表流出的天然露头。 3 . 0 . 1 5 喀斯特突 水 kars t d eclo ggi ng 储集和 运动于喀斯特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流,当被人工揭露或 受自然因素影响而骤然产生的大量涌水,并常伴随涌沙涌泥的现 象。 DLI T5 3 3 8一 2 0 0 6 4 基本规定 4 . 0 . 1 水电 水利工程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的任务是查明工程区 喀斯特规律及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其对工程及环境的 影响,并提出合理的

10、利用条件和工程处理措施建议。 4 . 0 . 2 水电 水利工程喀斯特工程地质问 题的 勘察、 评价, 应在调 查区域喀斯特发育特征的基础上进行。 4 . Q . 3 水电 水利工程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 除 应符合本技术规程 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DLI T5 3 3 8一 2 0 0 6 5 水库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 5 . 1 勘 察内 容 5 . , . 1 水 库喀斯特工 程地质勘察的 主要内 容应包括: 区 域地形地 貌、 碳酸盐岩及其层组类型、 水库至低邻 谷或至坝下游河段间地 段的地质构造、喀斯特现象和喀斯特水文地质条件等。 5 . 1 . 2 水库喀斯特工程地质勘

11、察的工作范围应包括有碳酸盐岩 分布的水库河床、库岸,以及水库至邻谷 ( 含地下水位低于水库 正常蓄水位的相邻低谷、低地),水库至坝下游河段间的地段。 抽水蓄能电站的上水库,应包括库周碳酸盐岩分布高程至下水库 河谷侵蚀面的范围。 5 . 1 . 3 地形地貌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 调查区域地形 地貌、 水系概况、 剥夷 平面、 阶 地的发 育情 况、水文网演变情况和河谷发育史。 2 调查水库、 低邻谷、 坝下游河段及 分水岭等重要地段的 地 形特征, 确定地形地貌裂点的高程。 5 . 1 . 4 碳酸盐岩及其层组类型勘察应包括下列内 容: 1 调查区域地层, 查明碳酸盐岩层的层位及其与上覆及下

12、伏 地层的接触关系,非喀斯特岩层的分布情况。 2 调查碳酸盐类岩石的化学成分、造岩矿物。 3 调查碳酸盐类岩的类型。 4 调查碳酸盐类岩层的层组类型及其喀斯特发育特征, 参见 附录A。 5 查明各岩层层 组类型中, 喀斯特岩层与非喀斯特岩层的 组 成关系,查明在喀斯特透水岩层中是否有相对隔水夹层存在或在 强喀斯特化岩层中是否有弱喀斯特化夹层存在,以及它们的存在 DLI T5 3 3 8一 2 0 0 6 及组合关系对喀斯特特征及喀斯特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6 调查碳酸盐岩岩性、 岩相的变化, 以及它们对层组类型划 分、喀斯特发育强度的影响。 5 . 1 . 5 地质构造勘察应包括下列内 容:

13、1 调查所处区 域构造部位,查明 褶皱和断 裂构造发育特征; 确定分布在水库的喀斯特岩层向低邻谷或坝下游河段的延伸情 况; 查明碳酸盐岩层之间, 相对隔水层的分布及之间的水力联系。 初步 判断是否存 在喀 斯特渗漏问 题以及可能 发生 渗漏的部 位。 2 查明碳酸盐岩层是否因断层错位, 使两者成为同一喀斯特 层 ( 即所谓的构造缺口)。 3 查明断层及其影响带的位置、 性状, 以及在其附近的喀斯 特发育程度。 4 调查断层的 力学性质以 及不同性质断层的 喀斯特发育强 度差别。 5 调查主要断 层 、结构面的产状及其与地下水循环总体方 向的关系。 沿走向与地下水运动总体方向一致或接近一致的断层

14、, 是地下水的通道,有利于喀斯特的发育:沿延伸长的结构面、褶 皱轴部的纵张裂隙以及它们的交汇部位,地下水活动强烈,喀斯 特发育程度较高。应调查这些部位是否形成规模较大的喀斯特洞 穴或管道。 6 调查大褶皱构造中的背斜倾伏端、 向斜翅起端以及褶 皱转 折端等部位的喀斯特发育强度。 5 . 1 . 6 喀斯特现象勘察应包括下列内 容: 1 调查个体喀斯特现象和喀斯特组合类型的名称、平面位 置、 发育高 程、形 态、成因、 规模、所处的 地貌部位和径流分带 部位等,应侧重调查与地下径流循环关系密切的喀斯特现象。 2 对规模较大、人能进入的地下喀斯特管道,应进行追索, 研究其发育与地貌、岩性、构造和水

15、文地质条件的关系。并应对 其发育高程、方向、形态、底坡、规模、充填物以及喀斯特充填 DL I T 5 3 3 8一2 0 0 6 率等进行量测、素描、钡 叮 试等。 3 调查喀斯特管道系统的发育高程和延伸情况, 尤其是向分 水岭方向 和向 坝下游方向的 延伸情况; 查明与 渗漏有关的喀斯特 洞穴网的情况。 4 对勘探工程揭露的喀斯特现象,除进行全面描述记录外, 并应统计钻孔、平洞、竖井中的线喀斯特率;确定弱喀斯特化带 的埋藏深度。 5 调查喀斯特泉的位置、 高程、 成因及其赋存条件, 分析判 断该泉水位与当地的喀斯特地下水位的关系,进行泉水的动态观 测,包括流量、水化学成分和水温;对大流量泉水

16、尚应进行地下 水联通试验,证实其补给源。 6 调查喀斯特出露条件,并划分喀斯特类型。 7 调查并区分新生代以前形成的古喀斯特及新生代以来形 成的 近代喀 斯特。 调查古 喀斯特对地区 喀斯特水文地 质条件的影 响。 8 调查喀斯特发育史以及不同时期发育的喀斯特相互关系。 9 调查喀斯特发育规律及其与岩性、层组类别、地质构造、 地质结构、地貌部位、地表径流条件、地下径流条件以及古喀斯 特等的关系。 5 . 1 . 7 喀 斯特水文地质勘察应包括下 列内 容: 1 调查喀斯特含水岩体的渗透性和富水性。 划分喀斯特含水 层或透水层与相对隔水层,查明相对隔水层的分布、特性、隔水 的可靠性和可利用程度,

17、以及断层错位是否破坏了含水层或相对 隔水层的连续性。 2 调查喀斯特含水层的补给范围、主要补给源和补给方式。 3 查明喀斯特含水层是否延伸到低邻谷或坝下游河段; 查明 相对隔水层是否阻断了水库与低邻谷或坝下游河段间的水力联 系,水库是否具备被相对隔水层封闭的条件。 4 杳明河庆及河岸地段喀斯特含水层的地下水位, 根据河水 DLI T5 3 3 8一 2 0 0 6 与地下水之间的补给排泄关系, 确定河谷喀斯特水动力条 件类型, 参见附录B。 5 查明 河谷岸坡及分水岭地区喀 斯特含水层的 地下水位, 地 下水补给、 排泄方向,是否有地下水面低槽存在及其位置、方向, 是否 有地下水分水岭存在及其

18、位置、方向。 预测水库蓄水后地下 水分水岭水位奎高情况。 6 对可能渗漏的 水库, 应通过勘探、 水文地质试验, 查明渗 漏主 要通道的位置、 规模,以及谷底、谷坡及分水岭地段喀斯特 岩体的渗透系数、 喀斯特发育带下限埋深、 弱透水层顶板埋深等, 作为估算渗漏量的基础资料。 7 对覆盖型喀斯特, 应查明覆盖层的厚 度, 分别对覆盖层和 喀斯特岩层的渗透性进行分级,注意覆盖层上的地面水是否具有 悬托性质。 8 对埋藏型喀斯特, 应查明喀斯特含水层与河水的补给、 排 泄关系,作为评价是否存在渗漏问题的主要依据。 9 调查库岸喀斯特盆地、 喀斯特洼地及喀斯特槽谷至河床间 喀斯特暗河系统的分布,平面及

19、剖面形态特征,规模及发育史; 查明 暗河系统进口 消水洞及出口 喀斯特泉的 位置及高程。 10 调查 库岸喀 斯特盆地、 洼地及槽谷之下喀斯 特暗河系统 入口附 近的 地下水位,以 及其至河床间的 地下水面坡降。 11 收集喀斯 特盆地、洼地、槽谷地区的降雨资料,包括降 雨分 配、 雨型 特征 及历史暴雨强度:调查喀斯特盆地、洼地、槽 谷历史上产生的内涝 淹没情况, 包括淹没水位、天数以及相应的 河水位。 12 通过地下 水动态观测,了解与渗漏和浸没内涝问题有关 的水文地质条件随季节变化情况,特别是枯季地下水分水岭、地 下水面低槽以及库岸喀斯特盆地、洼地、槽谷底部地下水位等。 DLI T5 3

20、 3 8一 2 0 0 6 5 . 2 勘察方法 5 . 2 . 1 工程地质测绘及喀斯特调查应遵守下列规定: 1 测绘和调查的 范围 应包括水库河床、 库岸、 水库至低邻谷 ( 含地下水位 低于水库正常蓄水位的相邻低谷、 低地)、 水库至 坝下游河段间的地段,以及可能发生喀斯特浸没性内 涝的 喀斯特 盆地、洼地、槽谷地区。 2 喀斯特水库工程地质问题综合性勘察的测绘工作, 应结合 水库区的工程地质测绘进行,比例尺可选用 1 : 5 0 以 X 一1 : 1 ( 心 0 , 通 过测绘, 确定可能产生渗漏地段和可能发生浸没性内 涝 地段;库首地段和专门 性勘察的测绘比 例尺可选用 厂 1 x

21、x M ) 一 1:2 (X)0 。 3 工程地质测绘中宜采用遥感技术。 5 . 2 . 2 勘探工作应在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的基础上布置, 宜先采 用适宜的物 探方法进行综合 勘察, 当 物探发 现异常后用钻孔检验, 再作钻孔间的穿透或洞探扩大控制范围。 5 . 23 利用物探探测喀斯特的发育主导方向、相对隔水层顶板、 洞穴的空间分布、地下暗河的位置、地下水流速、 流向 等, 可为 合理布置钻探 提供依据。物探成果的地质解释,应有一定数量的 钻孔资料验证。物探工作的布置应遵守D L 厅5 010的有关规定。 5 . 2 . 4 钻探工作应遵守下列规定: 1 勘探剖面应大致与地下水补给、 排泄方

22、向一 致, 并结合可 能的防渗处理方案布置。为查明渗漏问题时,应根据可疑渗漏库 段的宽度和条件的复杂程度, 每段布置 1 一3条剖面; 为查明浸没 性内涝问题时,可沿喀斯特盆地、洼地、槽谷的消水口 至河边出 水口方向布置 剖面。 2 钻孔宜布置在勘探剖面上, 为 查明 渗漏问题的 钻孔, 可布 置在水库河段的岸边、谷坡和分水岭地段,以查明 河谷水动力条 件类型、渗漏边界条件、岩体的渗透性、水库至低邻谷或坝下游 DLI T5 3 3 8一 Z D Q 6 河段之间是 否存在地下水分水岭及其高程、河谷岸坡是否存在地 下水低槽及其水位、流向等;为查明浸没性内涝问题的钻孔,宜 布置在喀斯特盆地、洼地、

23、槽谷的消水洞口附近。 3 以查明地下水位为主要目的的钻孔应进入最低地下水位 以 下不小于 1 0 团 ,其中部分钻孔应进入喀斯 特弱发育带顶板以下 不小于 1 0 川:以查明岩层界限或断层切割情况为主要目标的钻孔 应穿过目 标层 ( 带) 不小于 1 0m。为查明喀斯特垂向发育 深度为 主要目的的钻孔, 应穿过水库区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下不小于 1 0 1 1 1 0 5 . 2 . 5 洞探工 作应根据下列 情况布置: 1 对经物探或钻孔发现异常的地段, 应采用洞探追索, 查明 喀斯特洞穴或管道的延伸方向、 长度、 规模及相互连通情况。 2 利用洞探查明灌浆帷幕线上的洞穴位置、规模和充填情 况。

24、 5 . 2 . 6 水文地质试验及专门试验可包括下列内容: 1 钻孔压水 试验和 钻孔抽水试验。 2 示踪试验 ( 连通试验)。 3 水均衡研究。 4 地下水渗流场研究。 5 水温场研究。 6水化 学场和7 k同价 素场研穷。 7 堵洞抬水试验。 8 地下水动态观测。 5 . 3 渗 漏问 题分 析评价 5 . 3 . 1 水库渗漏问 题的 分析评价, 应在综合分析地形、地 貌、 岩 层层组、地质构造、喀斯特发育特征、相对隔水层的分布、水动 力条件等的基础上进行。根据渗漏条件对水库进行分区、分段, 分别评价水库是否漏水、漏水途径和去向, 渗漏形式 ( 裂隙性或 管道型)、渗漏量及渗漏影响等。

25、 1 1 DLI T5 3 3 8一 2 0 0 6 5 . 3 . 2 水库渗漏问 题分析评价可按下列方法进行: 1 地质地貌综合分析方法。 2 地下水动力条件分析方法。 5 . 3 . 3 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水库, 不存在向 邻谷渗漏问 题: 1 水库周边一定范围内 无低邻谷。 2 水库周边有连续的相对隔水层分布, 构造封闭条件好, 水 库与邻谷两地间喀斯特岩层的联系被隔断。 3 水库所在河谷的 水动力条件属补给型, 水库与低邻谷之间 存在高于水库正常蓄水位的喀斯特地下水分水岭。 5 . 3 . 4 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水库, 不存在向 坝下游河段渗漏问 题: 1 水库至坝下游河段之间有相对

26、隔水层连续分布, 隔断了两 地间的喀斯特岩层联系。 2 水库所在河谷的水动力条件属补给型, 河谷岸坡的地下水 位向分水岭方向持续升高,并且在水库至坝下游河道之间 ( 在坝 肩防 渗帷 幕控制范围外),喀斯 特含水层的地下水位高于正常蓄 水位。 5 . 3 . 5 水库周边一定范围内有低邻谷存在, 分布在水库区的 喀斯 特岩层延伸到 低邻谷,或者延伸到坝下游河段。具有上述地形地 质特征的水库,其水动力条件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将可能存在 水库向低邻谷或坝下游渗漏问题: 1 水库所在河谷具排泄型或悬托型水动力条件。 2 水库所在河谷虽具补给型水动力条件, 但水库与低邻谷间 有低于水库正常蓄水位的地下

27、水分水岭存在。 3 水库所在河谷虽具补给型水动力条件, 但库岸地下水面坡 降平缓或有朝向坝下游的地下水面低槽存在,在坝端防渗处理范 围以外,库岸地下水仍低于水库正常蓄水位。 5 . 3 . 6 当 水库至低邻谷间或水库至下游河段间分布埋藏型喀斯 特含水层时, 应根据埋藏型喀斯特含水层地下水与河水的补排关 nLI T5 3 3 8一 2 0 0 6 系判定是否存在渗漏问题。埋藏型喀斯特含水层的地下水在洪枯 季节均补给河水, 水库一般不存在渗漏问 题; 反之, 将存 在渗漏 问题。 5 . 3 . 7 渗漏途径和渗漏水的 去向 可按下列内 容分析: 1 当渗漏水沿喀斯特含水层运动时, 该喀斯特含水

28、层在低邻 谷或坝下游河段的最低出露地段是漏水的去向。 2 断层、破碎带、褶皱轴、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以及 地下水面低槽带等,是喀斯特强烈发育带,当它们的走向与渗漏 水排泄方向一致时,此带将是主要的渗漏途径。 3 当水库至低邻谷或坝下游河段之间的 喀斯特管道系统已 沟通时,则该喀斯特管道系统是主要的渗漏通道。 4 当水库至低邻谷或坝下游河段之间, 有大流量的喀斯特泉 或泉群出露时,应在分析该地段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出露情况的基 础上, 采用水文网分 析法、 水均衡法以 及地下水连通试验等方法, 确定该泉水是否受水库所在河段的 地下水补给, 判断是 否为主要 的漏水去向。 5 . 3 . 8 应根

29、据渗透介质特征、 水动态特点及渗漏水的流态, 分析 确定水库的渗漏型式。 渗漏型式可分为管道型渗漏和裂隙性渗漏。 5 . 3 . 9 水库渗漏量的估算, 应在综合分析水库区的基本地质条件 和喀斯特发育规律的基础上,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地下水动力 学法、 水量均衡法或水文测验法进行估算。 在估算水库渗漏时宜 采用多种方法,相互验证。 5 . 3 . 10 工程地质类比 法是将勘察的水库与已 建成的渗漏条件相 似的水库相类比, 估算水库渗漏量。 类比水库的喀斯特发育强度、 特征、水动力条件、渗漏型式、渗漏距离和渗流水头等应具有相 似性。 5 . 3 . 11 当渗漏岩体为 均质岩层,下垫相对隔 水

30、层水平或近似水 平,产生裂隙性渗漏,在不考虑降雨渗入补给的 情况下, 可按式 (53 . 1 1) 估算水库渗漏量: l 3 DLI T5 3 3 8一 2 0 0 6 Q=B K八 + 气 H l 一 H Z ( 5 . 3 1 1 ) 2L 式中: Q 水 库 渗 漏 量, m 3 /s: B 渗漏段宽度, m : K 渗透系数,而5 ; h l 、 h Z 水库正 常蓄水 位水边 和低邻谷水 边的含水 层厚度, m ; H I 、 从 水库正常蓄水位标高和低邻谷水面标高, m ; L 水库岸边至低邻谷的水平距离,m 。 5 . 3 . 12当 低邻谷或下游河段出 露的 大流量泉、泉群是由

31、水库河 段补给,且流量近似河道漏失的水量时,可根据水库河段的水位 与泉水流量关系,外推估算水库渗漏量。 5 . 3 . 13当 拟建水库的河段存在漏水问 题时, 可采用水文测验法, 在漏水河段的首、尾设流量测验断面,测定天然河道漏水量,按 水位漏水量关系,用外推法估计水库漏水量。 5 3 . 14 应分析评价水库渗漏对水电 水利工程的影响,可包括下 列内容: 1 对水电水利工程的发电、灌溉和供水效益的影响。 2 对有关地段地基、边坡稳定性和水工建筑物安全的影响。 3 对地下洞室渗水量、地下水压力和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4 对农作物生长和城镇、厂矿等稳定性的影响。 5 . 3 . 15 水库允许渗

32、漏量的大小, 应在综合分析其对水工建筑物 安全、经济效益的影响和防渗处理的难易程度等因素之后确定, 必要时进行专门论证。水库允许渗漏量不宜大于河流多年平均流 量的5 %。 5 . 3 . 16 水库防 渗处理的必要性、 方案和范围等,应根据渗漏对 水工 建筑物安全、 经济效益的 影响 和渗漏型式等, 通过技术经济 综合分析后确定: DLI T5 3 3 8一 2 0 0 6 1 对于因水库渗漏危及水工建筑物安全或有重要对象被浸 没时,不论渗漏损失量的大小,均应进行防渗处理。 2 水库渗漏的处理措施可分为地下和地面两 类: 地下措施主 要有灌浆帷幕和堵洞;地面措施主要有铺盖、表面堵洞 ( 缝)和

33、 隔离。 在具体实施时, 可联合采用几种措施。 5 . 4 浸没性内涝问题分析评价 5 . 4 . 1 评价喀斯特浸没性内 涝问 题时, 应搜集和分析下列资料; 1 喀斯特盆 地、 洼地和槽谷至河床及水库的距离、 高差及地 下水坡降。 2 喀斯特盆 地、 洼 地和槽谷的地 下 ( 内 涝) 水位与河水位变 化及降雨量之间的关系。 3 喀斯特盆地、洼地和槽谷的地下 ( 内涝)水位或水位涨、 落过程与暗河出流量的关系。 4 水库蓄水淹没暗河出口后,库岸地下回水奎高的范围。 5 水库淹没暗河出口对其泄流的影响。 6 水库蓄水后地下回水对地下水库容量的减少及其对喀斯 特盆地、洼地、槽谷泄水的影响。 7

34、 水 库淹没暗河出口 , 引 起的喀斯 特管道局部 淤塞 对喀斯特 盆地、洼地、槽谷排水的影响。 5 . 4 . 2 可采用地质类比法, 对发生喀斯特浸没性内涝问题进行评 价。 5 . 4 . 3 可按下列情况判定 发生喀斯特浸没性内 涝问 题的 可能性: 1 水库蓄水不淹没暗河出口,对相应的喀斯特盆地、洼地、 槽谷的内涝将不会产生影响。 2 当所研究的喀斯特盆地、 洼地、 槽谷与水库之间 有一级 或 多级剥夷面存在时,新发生或明显加剧原有浸没性内涝的可能性 较小。 3 当所研究的喀斯特盆地、 洼地、槽谷的暗河,除被水库淹 DLI T5 3 3 8一 2 0 0 6 没的排水出口外,尚有其他高

35、于水库的泄水口存在时,新发生或 明 显加剧原 有浸没性内 涝的可能性较小。 4 当水库淹没暗河出口的水深小于 s m时, 在相应的喀斯特 盆地、 洼地、 槽谷新发生 或明 显加剧原 有浸没性内涝的可能性较 /J 、 。 5 暗河出口 被淹没后, 由于 水库蓄水, 地下回水占 据地下水 库容量的 份额较大, 或造成暗河管 道淤 塞严重时,可能导致或明 显加剧原有的浸没性内 涝。 6 水库库岸存在低于或接近水库正常蓄水位的喀斯特盆地、 洼地和槽谷时,有发生浸没性内涝的可能性。 5 . 4 . 4 喀 斯特浸没性内 涝的 工程处理,可开 挖排水隧 洞或明渠, 将集水排出。 DLI T5 3 3 8一

36、 2 0 0 6 6 坝址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 6 . 1 勘 察内 容 6 . 1 . 1 坝址喀斯特工 程地质勘察应在 调查区 域喀 斯特发育规律、 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进行。 6 . 1 . 2 地形地貌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 调查坝址区地形地貌特征, 河谷地貌类型, 研究不同地形 地貌条件对喀斯特发育的影响。 2 调查坝址区及其上、 下 游的河 流流向, 河湾、 单薄分水岭、 盆地及大冲沟的地形特点,研究喀斯特分布与河流发育的关系。 3 调查河谷阶地的地质结构, 分析其成因类型, 剥夷面发育 情况及分布高程, 根据喀斯特形态特征或洞穴的 成层性, 与阶地 和剥夷面对比, 研究喀斯

37、特发育史, 喀斯特发育与地文期的关系。 6 . 1 . 3 岩性及岩层层组勘察应包括下列内 容: 1 查明 坝址区 分布的 地层岩性。 2 查明坝址区碳酸盐岩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类型、分布、 厚度。 3 查明碳酸盐类岩层中的非碳酸类岩层、 夹层的分布、 连续 性,以及两类岩层的组合关系。根据岩层的可溶性和渗透性,进 行分层并划分层组。 6 . 1 .4 地质构造勘察应包括下列内 容: 1 查明坝址区的褶皱分布、 形态、 性质等, 研究不同构造部 位对喀斯特发育和形态的影响。 2 查明 坝址区 主要断 层的 位置、 方向、 规模、 延伸、 性质, 主要结构面的特征,研究断层与喀斯特的关系,断层对

38、喀斯特岩 层的切割错位情况,各含水岩体之间的 水动力关系, 喀斯特发育 1 7 DLI T5 3 3 8一 2 0 0 6 系统和地下水渗流途径等。 3 查明 坝址区 河谷地质结 构类型。 6 . 1 . 5 喀斯特现象勘察应包括下列内 容: 1 查明 坝址区地表和地下喀斯特现象的 位置、 规模、 填充情 况、 相互间的 连通关系, 以及地下喀斯特发育随深度变化的规律。 2 查明 沿主要断层带、 层面等主要结 构面的 溶蚀程度。 3 查明是否存在贯通坝址上下游的喀斯特地下管道系统。 6 . 1 . 6 喀斯特水文地质勘察应包括下列内 容: 1 查明 各层组岩层中 地下水赋存条件, 划分喀斯特含

39、水层和 相对隔水层及其层位、厚度、空间分布、向坝下游延伸情况、与 大坝位置的相互关系。 2 查明喀斯特泉的出露位置、高程、泉水动态、成因类型。 3 查明喀 斯特含水层和相对隔水层遭受 断层切割情况, 相对 隔水层的封闭条件是否遭到破坏。 4 查明 坝基岩层的透水率,并进行岩体渗透性分级。 5 查明坝址区各喀斯特含水层的地下水位及其在洪枯季变 化规律。 6 查明 坝基喀斯特含水层与河水的补排关系, 确定河谷喀斯 特水动力条件类型。 7 查明 各喀斯特含水层水质、 水温及其与喀斯特发育程度的 关系。 6 . 1 . 7 根据坝址区岩层层组类型、河谷地质结构类型和河谷喀斯 特水动力条件, 划分河谷喀

40、斯特水文地质结构类型, 参见附录 C 。 2 勘察方法 6 . 2 . , 工程地质测绘及喀斯特调查应 遵守下列规定: 1 测绘与调查的范围应根据研究渗漏、 稳定及工程处理方案 的需要确定, 测绘的范围 应包括可能被利用防渗的相对隔水层分 布地段或两 岸地下水位相当于正常蓄水位的地段。调查范围应大 l 8 DLI T5 3 3 8一 2 0 0 6 于测绘范围,包括坝址区附 近的喀斯特泉出露地段以 及河谷岸坡 至分水岭间的喀 斯特发育地 段。 2 综合性勘察的比 例尺可 选用 1 : 5 口 以 一1 : 2 (X 犯 ,专门 性 勘察的比 例尺可 选用1 : 2 伽 X 一厂 1 ( K X

41、 。 6 . 2 . 2 物探工作应遵守下列规定: 1 在坝基范围内, 可布置地震折射剖面、 地震测井及沿平洞 壁的地震波速测试。 2 在坝基范围内的钻孔中, 可进行孔内电视、 孔间无线电波 透视。 3 可进行孔间 或洞间 层析成象。 4 可利用可 控源音频大地电 磁测深法、 地质雷 达、 瞬变电 磁 法等探测坝址区喀斯特发育程度、洞穴与管道位置、规模及相互 连通情况。 6 2 . 3 勘探工作应遵守下列规定: 1 勘探工作控制范围应能满足渗漏、 稳定及工程处理方案的 需要:选定的工程处理方案线上要有足够的勘探资料表明其水文 地质工程地质条件。 2 勘探剖面 应根据地质条件, 建筑物特点 和防

42、渗要求布置。 在选定的坝址 横剖面不得少于3 条, 可布置在选定的 坝轴线及其 上、下游;纵剖面可布置3 条,布置在河 床和两岸。 3 除应在各勘探剖面上布置钻孔外, 在为查明水文地质条件 所需的低地下水位地段、高地下水位地段、断层错断相对隔水层 地段上以及重要的喀斯特现象分布地段上也应布置钻孔。 4 为查明水文地质条件的钻孔应进入到最低地下水位以下 不小于10m ;防 渗线上的 钻孔应进入到 微透水层内, 或进入喀斯 特弱发育带顶板以下不小于1 0m。 5 对坝址区的重要建筑物和防渗地段,以及喀斯特洞穴网, 应布置平洞进行探查。 6 . 2 . 4 水文地质试验和专门 性试验可包括下列内 容

43、: l 9 DI J I T 5 3 3 8一 2 0 0 6 1 坝基范围内 和防渗帷幕线上的 钻孔, 均应进行钻孔压水试 验;根据需要,河床钻孔应分层和分段测定套管内外稳定水位。 2 大降深竖井或钻孔群孔抽水试验。 3 示踪试验 ( 连通试验) 。 4 水质分析。 6 . 2 . 5 地下水动态 观测应遵守下 列规定: 1 观测项目包括河水、地下水、泉水的水位、流量、水温、 水化学及与降雨的关系。 2 坝址区内的钻孔均宜作为长期观测孔。 3 观测时间不得少于两个水文年。 6 . 26 施工地质工作除应按 D L ffsl09 的规定外,尚应注意下列 事项: 1 随坝基开挖, 加强地质编录和

44、测绘, 观测记录开挖揭露和 新出现的喀斯特现象和喀斯特水文地质现象。 2 根据开挖揭露的喀斯特现象,必要时,应布置连通试验、 地质雷达、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瞬变电磁法探测等了解喀 斯特管道连通情况、 隐伏的洞穴及喀斯特发育带。 3 根据地 质编录 和专门 性勘察成果, 提出 优化工程处理措 施 的建议。 4 加强地下水动 态观测工作, 特别对能反映防 渗处理效果的 水文地质点要加强观测工作。 6 . 3 坝基稳定 和渗漏问题分析评价 6 . 3 . 1 在喀斯特岩层修建大坝时, 应分析评价坝基变形、 坝基 抗 滑稳定、坝基渗漏和基坑涌 ( 突)水等工程地质问题。 6 . 3 . 2 坝基稳

45、定性的评价, 应在查明坝基范围内 的溶洞、 溶隙、 溶槽等喀斯特现象的位置、 形态、 规模、 充 填情况、 充填物性质, 以及各种喀斯特现象与建筑物位置的关系等的基础上, 根据坝体 应力、水压力等的作用条件, 综合分析可能引起的破坏形式和影 20 DL I T 5 3 3 8一2 0 0 6 响程度。 6 . 3 . 3 当 坝基存在大溶洞、 大溶隙或溶蚀带并填充有松软土时, 应根据埋藏位置、填充物的组成物质、 颗粒组成、 密实程度分析 渗透变形问题。 6 . 3 . 4 当坝基主要应力区埋藏有大的溶洞时,应查明溶洞的位 置、规模、溶洞顶部至建基面岩体的厚度、岩体的 结构及其结构 面组合关系,

46、分析溶洞是否构成压缩空间而导致顶板坍塌或压缩 变形。 6 . 3 , 5 当坝基有大的溶隙或溶蚀带时,应研究压缩变形问题。 6 . 3 . 6 当坝基存在有由 溶沟、 溶隙等构 成的 潜在滑移面时, 应研 究抗滑稳定问 题。 6 . 3 . 7 当建基面上有松软土填充的溶洞、 溶沟、 溶槽等时, 应研 究地基的 不均匀沉陷。 6 . 3 . 8 坝基 渗漏问题的分析评价, 应在查明坝基喀斯特岩层的分 布、 地质构造、喀斯特发育特征、各种喀斯特现象的位置、形态、 规模、隔 水层或相对隔水层的分布、厚度、封闭条件、水动力条 件等的基础上进行。 应分析产生渗漏的条件、 漏水的途径与去向、 渗漏形式、

47、渗漏范围、渗漏量、渗漏影响及处理范围等。 6 . 3 . 9 当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能产生绕坝渗漏: 1 当坝址河谷水动力条件属排泄型, 河床下游或两岸存在地 下径流或有纵向 地下水凹 槽时。 2 当 坝址有顺河向的埋藏古河道并有与其相应的喀斯特系 统发育时。 6 . 3 . 1 0 坝基绕坝渗漏一般是向坝下游排泄, 但其漏水途径不一。 1 当坝址区喀斯 特发育时, 喀斯特管 道系统是集中 渗漏的通 道。 2 当坝址河谷属排泄型水动力条件时, 岸边纵向地下 水凹 槽 地带大多是主要的渗漏途径。 3 当坝基有顺河向断层, 并有与其发育的喀斯特系统时, 该 】 Lj T5 3 3 8一 2 0

48、0 6 断层带将是渗漏的途径。 6 . 3 . 11当 坝基开挖揭露喀斯特泉或穿透洞穴或地下暗河时, 可 能产生基坑涌 ( 突)水。 6 . 3 . 1 2 应根据渗漏形式、 河谷喀斯特水动力条件类型、隔水层 或相对隔 水层的分布, 分析防渗处理的 条件和处理范围。 6 . 3 . 13当 坝址区为单纯碳酸盐岩,河谷喀斯特水动力条件属补 给型时,防 渗处理可 采用帷幕灌浆。当帷幕范围内存在贯通上、 下游的 溶洞, 大溶隙 或管道系统时,应先对其采取专门的堵洞或 灌浆措施。 6 . 3 . 14当 坝址为单纯的碳酸盐岩,河谷喀斯特水动力 条件属排 泄型时,可 采用坝前防 渗铺盖与坝址上游非喀斯特岩层连接的防 渗措施。 6 . 3 . 15当 坝址河谷为纵向 谷, 两岸有相对隔水层分 布时,防渗 可采用帷幕灌浆。 6 3 16当 坝址河谷为横向谷,有相对隔水层分布时, 两岸帷幕 灌浆线可向 相对隔水岩层转折, 帷幕的底界与两端均应与相对隔 水岩层连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