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年“七一”建党103周年精神学习心得体会百年风雨铸辉煌,万里征程展宏图,党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记录着我们党隼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奋斗历程,蕴藏着催人奋进的强大力量。“七一”将至,广大青年干部应聚光于党史,感悟党的历史和经验背后的思想伟力,“观往”以“知来”,从党的光辉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擦亮“青春底色”,迈步“梦想征途”,持之以恒地奋进在新时代的“赶考”之路上。一、忆往昔,回溯红色历程,以历史映照“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J的光荣传统。从浙江嘉兴红船上的振臂高呼,到北京人民大会堂上的庄重会议;从昔日的山河破碎、国难民穷,到如今的山河锦绣、国泰民康;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2、中国共产党隼路蓝缕数十载,铸就了百余年的辉煌历程。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挥洒热血,在苦难中孕育成功、在风雨中追寻光明、在考验中毅然奋起,以“革命理想大于天”的如磬信仰,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弘的诗篇。青年干部要传承“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及对党忠诚的光荣传统,自觉学党史、知党情。要心怀“国之大者”,在追寻党史足迹中重温初心、感悟初心、践行初心。沿着历史的“航向标”,常修立身之本,常怀忧党之心,常尽忠党之事,矢志不渝跟党走。忆往昔,铭记历史,以党的光荣传统为魂,重温党的峥嵯岁月,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养分,增强应对风险挑战的勇气与决心,锤炼党性修养、淬炼政治品格。从先辈手中接过“接力棒”,深入
3、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历程和精神内涵,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每一项工作都视为浇灌自我成长的“养分工在工作中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遇事不推脱、不扯皮、不回避,主动承担困难工作,在解决问题中增长才干、夯实本领。做到与人民群众心心相系,与革命事业“同频共振”,在实现大我中成就小我,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梦前行,用坚守和奋斗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2024年七一建党103周年精神学习心得感悟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一艘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从压迫走向自由,从贫穷走向温饱奔向小康,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奇迹在党的103岁生日来临之际,广大基层选调生
4、要以生逢盛世、使命在肩的责任感淬炼“三心”,以实际行动向党献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最美告白二一、淬炼“愿得此身长报国”决心,践诺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的“忠诚告白”。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最纯粹的政治品格。从“铁肩担道义,妙笔写文章”的李大钊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的赵一受到临死前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的红军朱恩昌,从“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活”的陈延年再到今天“人,要做一粒好种子”的徐利民无数先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着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心中有党的满腔忠诚。踏上新时代伟大新征程,作为基层选调生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始终与党同心同德
5、同频共振,脚踏实地地在基层平凡岗位上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无限忠诚。二、淬炼“乱云飞渡仍从容”信心,擦亮念兹在兹、枝叶关情的“初心告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群众中走来,依靠人民群众发展壮大,有着深厚的人民情怀。无论是扎根大亮山22载留下一片绿洲的“草鞋书记”杨善洲,或是用生命诠释一个“大山的女儿”初心的“脱贫之花”黄文秀,还是用一生照亮大山女孩梦想的“燃灯校长”张桂梅他们始终都把人民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使命记在心中,始终走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把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不图虚名、不务虚功。选调生“选之于党,调
6、之于任,生之为民”,要始终念兹在兹,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努力提高为民服务工作本领,多坐“矮板凳”,多说“乡土话”,多办“惠民事”,以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有所为”践行“不负韶华,不负人民”的深情许诺。三、淬炼“千磨万击还坚劲“恒心,砥砺任重道远、久久为功的“执着告白百年风雨兼程,百年成就辉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数先驱者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时代征程中“薪火相传从“窑洞对”到“赶考说“,从红军长征到新时代新长征,从“翻身得解放”到“脱贫奔小康”,再到强国复兴路上实现全面乡村振兴新征程,中国共产党搏风击雨屹立不倒、历经苦难日益辉煌,这些都是中
7、国共产党始终保持“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警马十驾,功在不舍”历史耐心的生动写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需要我们广大基层干部砥砺“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坚毅品格,发扬钉钉子精神,在经济发展、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急难险重一线一锤接着一锤敲,在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锲而不舍、奋发有为。2024年党员干部七一建党103周年学习心得体会百年党史是一部斗争史、奋斗史。在历史长河中,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捐身躯照汗青,挺起了中华民族精神脊梁,构建起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杯热土一杯魂,百年党史我们不敢忘、不能忘,只有常怀忧
8、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才能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广大党员干部要“忆往昔峥噪岁月稠”,在重读经典著作、重温入党誓词、重走万里长征中追风赶月、笃定步伐,以更加昂扬向上的姿态书写崭新篇章。一、重读“经典著作”,要以追“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知之风,赶“吹尽狂沙始到金”的真知之月。追求真理、捍卫真理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血淋淋的屠刀向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挥舞,自此白色恐怖笼罩上海。当时,张人亚同志为了保护共产党宣言等重要材料,冒着巨大风险外出,托付给老家的父亲保管。那晚匆匆一别后,再也没回来找过他父亲。1933年I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第一次在机关报红色中华
9、报上发表了追悼张人亚同志重要文章。悼文指出,张人亚同志的牺牲是我们革命的损失,尤其是在粉碎敌人大举进攻中徒然失掉了一个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他所保护的这本小册子,不仅影响了一群人,还引领了几代人。如今,我们再次翻开共产党宣言这本小册子,总能从中品尝到真理的味道,不愧为“红色中华第一书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把马列书籍装进“干粮袋”,在空余之时认真仔细研读每一本经典著作。如果一遍不懂看两遍,两遍不懂看三遍。只有在切磋琢磨、循环往复中求真知、悟真理,才能实现“小火慢炖熬成色,千锤百炼出真金二二、重温“入党誓词”,要以追“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之风,赶“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忠
10、诚之月。宣誓活动是凝聚共产党员蓬勃力量的重要仪式。1927年10月15日,为了坚定新入党及已经成为党员的同志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和军队的建设,毛泽东同志在湖南省炎陵县水口街叶家祠的阁楼上,亲自主持连队建党仪式,带领党员宣誓。在宣誓面前,放着两张压桌面上的红纸,一张纸上写着中国共产党的英文缩写“CCP”,另外一张纸上写着入党誓词:“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布置简单,但不失“仪式感”“庄严感”,激励着共产党员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革命精神勇毅前行。1982年,党的十二大将入党誓词精炼概括成12句80字,一直沿用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入党誓词
11、字数不多,记住并不难,难的是终身坚守。宣誓不仅是党员政治生命的开始,更是党员践行诺言的开始。入党,决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最重要的是入脑入心入行。广大党员干部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转化为先锋行动,以“实干之力擦亮青春底色,以“有为之光”照亮山海征途,以“无我之笔”书写人生价值,让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三、重走“万里长征”,要以追“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搏之风,赶“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进之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中央红军不得不实行战略性转移,踏上万里长征。在面对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
12、毛泽东同志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以杀出一条血路、闯出一片天地的胆识,带领共产党人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在这条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破除了一个又一个困境,跨过了一个又一个沟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据统计,中央红军开展了60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了700多座县城,击溃了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毛泽东同志指出,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告结束。长征犹如一座“灯塔”,指引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进。广大党员干部想走好“新长征”之路,就必须学习红军“打怪升级”的闯关精神,遇到困难和挑战不“摞挑子”
13、掉链子”,善于在困境中求发展、在斗争中求生存,勇于突破层层阻碍、打通层层关卡,夺取新的“娄山关”“腊子口”,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2024年七一建党103周年学习心得体会“悠悠历史,浩瀚长河。”转眼,第103个党的生日即将到来,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历经百余年沧桑依然风华正茂。新时代新征程,面对新的挑战与机遇,广大党员干部要将“矢志不渝”的信仰、“人民至上”的情怀、“坚韧不拔”的奋斗写入“青春诗篇”中,以昂扬的姿态,奔赴这场波澜壮阔的“时代考场”。一、把“矢志不渝”的信仰写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忠诚诗篇”中。“志之所趋,无远勿届回望党的光辉历程,无数英雄豪杰
14、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渝的忠诚,铸就了不朽的丰碑。他们心怀天下,志在四方,以“为天地立命,为苍生立心为己任,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当秉承先辈之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一片丹心照日月”的忠诚,书写新时代的“理想信念篇要以“革命理想高于天”之姿,面对“人生考场”的挑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要胸怀“国之大者”,不断学习党的理论知识,补足精神之“钙”,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共同谱写新时代的青春华章。二、把“人民至上”的情怀写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诗篇”中。“民之所忧,我必念之;
15、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党员干部应时刻铭记初心使命,将为民情怀融入血脉,坚持人民至上的工作导向,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要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细腻之心,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倾听他们的声音,关心他们的疾苦。要敢于担当,勇于作为,以“不辞辛苦出山林”的精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让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同时,还要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与群众打成一片,共同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要牢固树立“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担当意识,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真正做到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矢志不渝地为人民谋福祉。
16、三、把“坚韧不拔”的奋斗写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进取诗篇”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青春征途,曲折而漫长,但每一步都铸就着未来的辉煌,党员干部要深知干事担事不仅是职责所系,更是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不断积累与深化经验,练就一身见招拆招、化险为夷的“真功夫”,掌握因势利导、借势而为的“巧方法”。要敢于直面风险,勇于挑战困难,深入到复杂的环境中磨砺自我。敢于钻进问题的“牛角尖,多接一些“烫手山芋”,多到一线去“摸爬滚打”,在经历风雨的洗礼中锻炼意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要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韧精神,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不屈不挠、奋勇向前,敢于面对
17、失败,勇于接受挑战,不断在失败中汲取教训,在挑战中超越自我,不断攀登人生新的高峰。2024年七一重要讲话学习心得“我们党已经走过了103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我们党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科学概括历史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号召全党同志在回顾历史中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在面向未来中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一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的重要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是指引中国共产党更好担负历史使命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的成立,被称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二回望
18、103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我们党用20一年时间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缔造新中国,彻底改变了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作出的“三大历史贡献”、实现的“三次伟大飞跃”,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
19、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历史是的老师,它深刻启示我们: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这是从中国共产党一年苦难辉煌历程得出的历史结论。“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我们回顾历史,正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我们总结经验,正是为了沿着历史揭示的正确方向继续前行。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在新的历
20、史征程上,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关键就是永葆奋斗精神,永怀赤子之心,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八方面要求”,涉及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方向道路、治国治党、内政外交等诸多领域,内涵丰富,寓意深远,贯穿的正是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葆有的那种奋斗精神,正是我们党对人民始终怀有的那颗赤子之心。永葆这种奋斗精神,矢志不渝奋斗,党的事业就会无往不胜;永怀这颗赤子之心,增进人民福祉,我们党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1949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进京赶考”的命题。历史已经证明,我们党在这场历史性大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但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永葆奋斗精神,永怀赤子之心,牢记“两个务必”,始终奋勇前行,我们就一定能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