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896鱼雷用螺旋桨平衡试验 标准 CB 1368-2002.pdf

上传人:yyf 文档编号:3638192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66.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4896鱼雷用螺旋桨平衡试验 标准 CB 1368-2002.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64896鱼雷用螺旋桨平衡试验 标准 CB 1368-2002.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64896鱼雷用螺旋桨平衡试验 标准 CB 1368-2002.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64896鱼雷用螺旋桨平衡试验 标准 CB 1368-2002.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64896鱼雷用螺旋桨平衡试验 标准 CB 1368-2002.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64896鱼雷用螺旋桨平衡试验 标准 CB 1368-200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4896鱼雷用螺旋桨平衡试验 标准 CB 1368-2002.pdf(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J 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行业标准 F L 1 3 5 5G B 1 3 6 8一2 0 0 2 鱼雷用螺旋桨平衡试验 B a l a n c i n g t e s t o f t o r p e d o p r o p e l l e r 2 0 0 2 一1 1 一2 0 发布2 0 0 3 一0 2 一0 实施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发 布 C B 1 3 6 8- 2 0 0 2 ,J 曰 - n il舌 本标准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 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八七四厂、 七0五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卫太成、赵晋宏、高志

2、勇、卞俊明、王建英、徐建国、杨晓偏。 C B 1 3 6 8一 2 0 0 2 鱼雷用螺旋桨平衡试验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鱼雷用螺旋桨平衡试验 ( 以下简称平衡试验)的要求、内 容和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各型鱼雷用螺旋桨的研制,也适用于鱼雷用泵喷射推进器转子的研制。 平衡试验目 的和原理 2 . 1 平衡试验 目的 平衡试验的目 的是利用专用设备、 仪器确定螺旋桨不平衡量的位置和大小, 用加重、去重或调 整的方法使不平衡量达到设计指标。 2 . 2 平衡试验原理 利用螺旋桨重心偏离旋转轴线产生的力矩, 进行平衡校正, 或利用螺旋桨旋转时不平衡量产生 的离心力,在两个校正平面上进行平衡校正 3

3、要求 3 . 1 环境条件 3 . 1 . 1 环境温度为5 0 C 3 5 0Co 3 . 1 . 2 环境湿度不大于8 5 % 0 3 . 1 . 3 气压为正常地面大气压。 3 . 1 . 4 周围无腐蚀介质、振源存在。 3 . 2 安全 3 . 2 . 1 平衡试验场地、设备、工具等不应有影响安全的隐患。 3 . 2 . 2 平衡试验场地应具备消防、人员疏散等防范事故的措施。 3 . 2 . 3 动平衡试验时应遵守操作规程。 3 . 3 设计 3 . 3 . 1 应明确螺旋桨采用静平衡还是采用动平衡方式进行平衡试验 3 . 3 . 2 应明确螺旋桨上校正平面、校正部位或校正区域。 3

4、. 3 . 3 当螺旋桨两校正平面距离与最大外径之比大于 0 . 2时, 应给出螺旋桨各校正平面的许用不平 衡量: 当螺旋桨两校正平面距离与最大外径之比不大于0 . 2时, 可视为薄片状转子, 可给出螺旋桨的 最终许用不平衡量。 3 . 3 . 4 应明确平衡试验的校正方法:去重、加重、调整校正及去重、加重的部位。 3 . 3 . 5 螺旋桨为组合结构型式时,应明确各零部件间 相互装配位置的标记内 容和方法。 3 . 3 . 6 螺旋桨的许用不平衡量可用平衡精度等级表示,一般选用表 1 中G 2 5 0 , G 1 0 0 , G 4 0 , G 1 6 , G 6 . 3 , G 2 . 5

5、 , G1 . 0切 C B 1 3 6 8-2 0 0 2 表1单位为毫米每秒 平衡精度等级 G 0 . 1 6G 0 . 4G l . 0G 2 . 5G 6. 3G 1 6 许用不平衡量0 - 0 . 1 6) 0 . 1 6 - 0 .4 0 .4 - 1 . 0 )1 . 0 -2 .5 2 .5 -6 3 6 .3 - 1 6 11 平衡精度等级 G 4 0Gl o oG 2 5 0G 6 3 0G 1 6 0 0 G 4 0 0 0 许用不平衡量)1 6 - 4 0 4 0 - 1 0 0) 1 0 0 - 2 5 0) 2 5 0 -6 3 0) 6 3 0 - 1 6 0 0

6、 ) 1 6 0 0 - 4 0 0 0 3 . 4 螺旋桨平衡精度的 表示方法 3 . 4 . 1 平衡精度采用 “ 螺旋桨不平衡量” 或 “ 螺旋桨实际平衡精度” 表示。 3 . 4 . 2 不平衡量 U按公式 ( 1 )计算。 U=mr=Me 4 。 , 。 , 。 二 ( 1 ) 式中: U 不平衡量的数值,单位为克 毫米 ( 9 咖); 。 -O f 余不平衡量的数值,单位为克( 9 ) ; 二一一季( 余不平衡量所在半径的数值,单位为毫米 ( m m ) ; #一 一螺旋桨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千克( k g ) ; e -偏 心距 ( 螺旋桨剩余不平衡率,即每单 位质量上的剩余不平衡

7、量)的 数值,单位为 微米 ( u 。 ) 。 3 . 4 . 3 螺旋桨实际平衡精度G 按公式 ( 2 )计算 _e ( u e 2 7 m 行 二 = 又 . . . . . . “. . . . . . . , “ .( 6 ) I O W 1 0 0 0 6 0 式中: 实际平衡精度的数值,单位为毫米每秒 ( m m / s ) ; 。 一 . 一 螺旋桨转动的角速度的数值,单位为弧度每秒 ( r a d / s ) ; n 螺旋桨转动的转速的数值, 单位为转每分( r / m i n ) . 3 . 5 平衡试验设备及工艺辅具 3 . 5 . 1 平衡试验设备 3 , 5川平 衡试验

8、设备应与螺旋桨的重量、外形尺寸、工作转速和平衡精度相匹配。 3 . 5 . 1 . 2 平衡机可测出的最小剩余不平衡量,一般应小于螺旋桨许用不平衡量的1 / 5 . 3 . 5 . 2 水平平衡支架 3 . 5 . 2 . 1 水平平衡支架的尺寸按公式 ( 3 )和公式 ( 4 )计算。 L二 ( 2 - 2 . 5 ) X二d。 。 。 。 。 ( 3 ) 式中: L一 一平衡支架的长度的数值。 单位为毫米( m m ) ; d平 衡芯轴直径的数值, 单位为毫米( 朋) 。 C B 1 3 6 8 - 2 0 0 2 _ _ _ .NE 万二 认s o 入一 , 干 二” “ “ ” ” ”

9、 “ ( 4) 仃 d 式中: B一一平衡支架宽度的数值,单位为毫米( m m ) ; N螺旋桨对平衡支架平行轨压力的数值,单位为牛顿( N ) ; 万弹性模量的数值,单位为兆帕( M P a ) ; 。 一 一 芯轴轴颈对平衡支架平行轨的允许压应力的数值,单位为兆帕( M P a ) o 3 . 5 . 2 . 2 水平平衡支架两平行轨的表面硬度应不低于 5 0 H R C . 3 . 5 . 2 . 3 水平平衡支架两平行轨的表面粗糙度值应不大于 R h O . 4 0 3 . 5 . 2 . 4 两平行轨工作面的直线度和共面误差应不大于 0 . 0 1 m m / 1 0 0二。 3 .

10、 5 . 3 芯轴 3 . 5 . 3 . 1 平衡试验应使用合格的芯轴。 3 . 5 . 3 . 2 芯轴应保证在平衡试验时为刚 性体。 3 . 5 . 3 . 3 芯轴的平衡精度应高于螺旋桨许用不平衡量的 1 / 5 . 3 . 5 . 3 . 4 芯轴应轴向和径向 定位。 3 . 5 . 3 . 5 芯轴工作面的圆柱度应不大于 0 . 0 0 3 m m / 1 0 0 m m . 3 . 5 . 3 . 6 芯轴工作面的表面粗糙度值应不大于 / ia 0 . 4 0 3 . 5 . 3 . 7 芯轴工作面的表面硬度应不低于5 0 H R C , 3 . 5 . 3 . 8 芯轴与螺旋桨

11、配合面一般采用锥度配合,必要时可采用分组芯轴。 4 平衡试验方法 4 . 1 静平衡试验方法 4 . 1 . 1 安放水平平衡支架及芯轴 4 . 1 . 1 . 1 将水平平衡支架放置于平台上调平。 4 . 1 . 1 . 2 将芯轴放在水平平衡支架上,使其在任何位置上都处于平衡。 4 . 1 . 2 安装螺旋桨 4 . 1 . 2 . 1 将螺旋桨紧套在芯 轴上。 4 . 1 . 2 . 2 将套装有螺旋桨的芯轴放在水平平衡支架上, 使螺旋桨处于水平平衡支架导轨的中间, 芯 轴与导轨垂直。 4 . 1 . 3 平衡测试 4 . 1 . 3 . 1 转动芯轴至不同的周向 方位, 静止后使其处于

12、自 由状态。 4 . 1 . 3 . 2 根据芯轴自由 转动后的静止位置, 标记螺旋桨偏重方位。 4 . 1 . 3 . 3 在与标记方位相隔1 8 0 。 的螺旋桨叶片最外缘处加试块, 直至螺旋桨平衡。 4 . 1 . 4 校正 4 . 1 . 4 . 1 将试块从螺旋桨上取下。 4 . 1 . 4 . 2 称试块重量。 4 . 1 . 4 . 3 根据试块重量,计算校正部位的去重量。 4 . 1 . 4 . 4 采用加重或去重等方式获得静平衡。 采用钻孔去重时, 应计算校正部位的 钻孔直径、 深度 和钻孔数量。 4 . 1 . 4 . 5 对组合结构型式的螺旋桨,可采用调整叶片装配位置的

13、方法获得平衡。 4 . 1 . 5 重复试验 C B 1 3 6 8一 2 0 0 2 4 . 1 . 5, 若试验结果尚未达到设计要求, 则需重复平衡测试和校正, 直至平衡精度满足给定的精度 等级要求。 4 . 1 . 5 . 2 对组合结构型式的螺旋桨,在平衡试验结束后,应标记各零部件的相对装配位置。 4 . 2 动平衡试验方法 4 . 2 . 1 试验准备 4 . 2 . 1 . 1 动平衡试验应按试验机说明书的 规定进行。 4 . 2 . 1 . 2 在低速动平衡试验前, 一般应先做静平衡试验: 高速动平衡试验前应先做低速动平衡试验。 4 . 2 . 1 . 3 动平衡试验前应校验动平

14、衡机,使其符合 3 . 51 . 2 的要求。 4 . 2 . 2 调整动平衡机及芯轴 4 . 2 . 2 . 1 打开总电源及电 测箱开关。 4 . 2 . 2 . 2 在支承架上安装滚轮架,并根据支承架的刻度调整滚轮架的 位置。 4 . 2 . 2 . 3 按芯轴的支承轴颈调整支承架位置,并将其锁定 4 . 2 . 2 . 4 将皮带放在心轴拖动部位,调整皮带松紧 4 . 22 . 5 进行平衡机与芯轴的预平衡。 4 . 2 . 3 安放螺旋桨 4 . 2 . 3 . 1 将螺旋桨套紧在芯轴上 4 . 2 . 3 . 2 将套装螺旋桨的芯轴安放于滚轮架上。 4 . 2 . 3 . 3 调整

15、芯轴两端的顶杆位置,并锁定 4 . 2 . 4 平衡试验参数的 输入 4 . 2 . 4 . 1 打开平衡机键盘开关, 输入操作员姓名、文件名、标记序号、支承方式 4 . 2 . 4 . 2 分别输入螺旋桨两校正平面和校正点的位置; 校正面之间的距离; 校正面半径及校正面至 支承面之间的距离。 4 . 2 . 4 . 3 选择去重或加重方式。 4 . 2 . 4 . 4 选择坐标。 4 . 2 . 4 . 5 输入允许的不平衡量值。 4 . 2 . 4 . 6 输入平衡时的转速值。 42 . 5 平衡测试 4 . 2 . 5 . 1 将压板、安全架板固定。 4 . 2 . 5 . 2 在芯轴一

16、端外圆上沿芯轴的轴向画一长度为 5 m m -1 0。 的标记线。 4 . 2 . 5 . 3 将光电头对准芯轴标记线处 4 . 2 . 5 . 4 打开 测量电机开关,待电 机转速达到设定转速稳定状态后, 贮存测量结果。 4 . 2 . 5 . 5 当 螺旋桨两校正面距离与最大外径之比不大于0 . 2 时, 可将两校正面内的不平衡量在一个 平面内按矢量合成。 4 . 2 . 5 . 6 记录平衡机的测量结果。 4 . 2 . 6 校正 4 . 2 . 6 . 1 按平衡测试结果在工件上找出去重部位,做去重标记。 4 . 2 . 6 . 2 取下芯轴。 4 . 2 . 6 . 3 根据平衡测试结果,分别计算两校正面的去重量。 4 . 2 . 6 . 4 采用加重或去重等方式获得静平衡。 若采用钻孔去重时, 应计算校正部位的钻孔直径、 深 度和钻孔数量。 4 . 2 . 6 . 5 对组合结构型式的螺旋桨, 可采用调整叶片装配位置的方法获得平衡 4 . 2 . 7 重复试验 C B 1 3 6 8- 2 0 0 2 4 . 2 . 7 . 1 等级要求。 4 . 2 . 7 . 2 若试验结果尚未达到设计要求, 则需重复平衡测试和校正, 直至平衡精度满足给定的精度 对组合结构型式的螺旋桨,在平衡试验结束后,应标记各零部件的相对装配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