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651 进出口非公路自行车安全检验规程 标准 SN T 0248.3-2003.pdf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3638614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448.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4651 进出口非公路自行车安全检验规程 标准 SN T 0248.3-2003.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74651 进出口非公路自行车安全检验规程 标准 SN T 0248.3-2003.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74651 进出口非公路自行车安全检验规程 标准 SN T 0248.3-2003.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74651 进出口非公路自行车安全检验规程 标准 SN T 0248.3-2003.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74651 进出口非公路自行车安全检验规程 标准 SN T 0248.3-2003.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74651 进出口非公路自行车安全检验规程 标准 SN T 0248.3-2003.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4651 进出口非公路自行车安全检验规程 标准 SN T 0248.3-2003.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SN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S N / T 0 2 4 8 . 3 -2 0 0 3 进出口非公路自行车安全检验规程 R u l e s f o r t h e s a f e t y r e q u i r e me n t s i n s p e c t i o n o f o f f - r o a d b i c y c l e s f o r i m p o r t a n d e x p o r t 2 0 0 3 - 0 3 - 1 7 发布 2 0 0 3 - 0 9 - 0 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匡 国家 质 量 监 督 检 验 检 疫 总 婿 S N/ T

2、0 2 4 8 . 3 -2 0 0 3 前言 根据出 人境检验检疫工作的特点, 参考Q B 2 1 7 6 -1 9 9 5 非公路自 行车安全要求 , I S O ? 2 1 0 : 1 9 9 6 自行车 安全要求 及 G B 3 5 6 5 -1 9 9 3 自行车安全要求 等, 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深圳出人境检验检疫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昆山出人境检验检疫局 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吴透明、 张学峰、 保利平、 骆海青、 伶常飞、 马忠启。 本标准系首次发布的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S N/ T 0 2 4

3、8 . 3 -2 0 0 3 进出口非公路自行车安全检验规程 范 围 本标准 规定了 进出口 非公路自 行车安全检验的 抽样、 检验、 检验方法和检 验结果判定以 及检验后的 处置和检验有效期。 本标准适用于非公路自行车的安全要求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 日 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 B / T 2 8 2 8 -1 9 8 7 逐批检查计数抽样

4、程序及抽样表( 适用于连续批的检查) G B / T 2 8 2 9 -1 9 8 7 周期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 适用于生产过程稳定性的检查) G B 3 5 6 5 -1 9 9 3 自行车安全要求 G B / T 3 5 7 9 -2 0 0 2 自 行车 链条 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 G B / T 1 2 7 4 2 -1 9 9 1 自行车检测设备和器具技术条件 Q B / T 1 2 5 1 . 1 -1 9 9 1 自行车包装 Q B 2 1 7 6 -1 9 9 5 非公路自行车安全要求 QB 2 1 9 1 -1 9 9 5 自行车反射器 J I S D 9 3 0 1 ;

5、 1 9 9 6一般用自行车 3术语和定 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 非公路自 行车 o f f - r o a d b i c y c l e 可在公路上骑行外, 还可在砾石、 丘陵地带等范围广泛的地形内骑行的, 其鞍座可调整到不低于 6 3 5 m m的高度, 具有两 个车轮的自 行车。 3 . 2 检验批 i n s p e c t i o n l o t 为实施抽查检验而汇集的、 同合同、 同类型在基本相同的生产条件下生产的单位产品称为检验批, 简称批 。 3 . 3 疲劳安全项目 f a t i g u e s a f e t y i t e m 以检验部件在持续交变力的作用

6、下, 抵抗变形或破坏的能力的项目, 这类项目衡量对应部件的相关 寿命。 3 . 4 强度安全项目s t ren g t h s a f e t y i t e m 以检验部件在瞬间冲击力或恒定静负荷作用下, 抵抗变形或破坏的能力的项目。 5 附 T0 2 4 8 . 3 一2 0 0 3 其 他安全项目 o t h e r s a fety i t e m 由于装配、 尺寸、 精度、 标记等所致的安全项 目。 卜0 .甲 交一乏曰 抽查检验 几 n d o min s Pec t i o n 随机抽取检骏批所进行的交收检验。 抽样 4 , 1 抽样条 件 4 , 1 . 1 型式试验的抽样条件

7、 型式试验样本的抽取可在批的形成中或形成之后, 但要保证所抽取的样本能代表本周期的制造技 术水平。 4 . 1 . 2 抽查检验的抽样条件 抽查检验样本的抽取应在检验批形成之后。 4 . 2 抽样方案 4 . 2 , 1 型式试验抽样方案 型式试验应按G B/T2 8 29一1 9 8 7 规定执行, 其抽样方案、 判别水平、 样本数、 R Q L 值、 判定数组见 表 1 。 表 1 型式试验抽样方案 项 目类 别 抽 样 方 案 判 别 水 平1 一 样 本数1一 R Q L 值一 判 定 数 组 疲 劳 安 全 项 目一 一 次ll 一6 5一 强 度 安 全 项 目一 次旺 26 50

8、 、 1 其 他 安 全 项 目一1一 次111一 4 00、 1 422 抽查检验抽样方案 进行抽查检验时, 对被抽取的检验批, 应按 G B / T2 8 2 8 一1 9 8 7的规定执行, 其抽样方案、 检查水平、 样本数、 合格质量水平( A QL值) 、 判定数组见表 2 , 表 2抽查检验抽样方案 项目类别 抽 样 方 案1 一 检 查 水 平1一 样 本 数1 A QL值 判 定 数 组 强 度 安 全 项 目正常、 一次 S- 1 簇 5一 2 , 5一 其 他 安 全 项 目一 正 常 、 一 次 一导 2一 毛 8 1 . 50 、 1 注: 强度安全项目, 当抽取的检验

9、批批量小于 5 时, 样本数即为批量, 其余情况样本数均为 5 ; 其他安全项目, 当 抽取的检验批批量小于8时, 样本数即为批量, 其余情况样本数均为8 。 5 检验 5 . 1 检验的分类 检验分为型式试验和抽查检验。 5 . 2 型式试验 52 . 1 型式试验的分类 型式试验又分为产品鉴定和周期检验。 5 . 2 , 2 产品鉴定 5 . 2 . 2 . 1 新品种及产品的设计、 结构、 材料、 工艺、 配套件生产厂有较大变动时, 应按不同型号、 不同规 格通过产品鉴定。 5 , 2 . 2 . 2 产品鉴定的检验项目、 检验依据见表 3 。 S N/ T 0 2 4 8 . 3 -2

10、 0 0 3 表 3 检验项目、 检验依据及检验方式 序号检验项目检验依据 检验方式 型式试验 产 品 鉴 定 一 周 期 检 验 抽 查 检 验 1 锐边G B 3 5 6 5 -1 9 9 3中4 . 1JJ 2 突出物G B 3 5 6 5 -1 9 9 3中4 . 2JJ 3 制动系统Q B 2 1 7 6 -1 9 9 5中5 . 1JJ 4 , 绳 拉 伸 强 度 Q B 2 1 7 6 -1 9 9 5中5 . 2 . 1 . 1, /J 5 一 , 绳 与 , 绳 上 接 头 疲 劳 强 度 二 Q B 2 1 7 6 -1 9 9 5中5 . 2 . 1 . 2J 6 、 把

11、 位 置 G B 3 5 6 5 -1 9 9 3中5 . 2 . 1J, / 7 手 、 握 闸 尺 寸 G B 3 5 6 5 -1 9 9 3中5 . 2 . 2JJ 8 车 闸 部 件 的 安 装 G B 3 5 6 5 -1 9 9 3中5 . 2 . 3JJ 9 一 , 皮 组 装 G B 3 5 6 5 -1 9 9 3中5 . 2 . 4 JJ 1 0 一 车 、 的 调 整 G B 3 5 6 5 -1 9 9 3中5 . 2 . 5 JJ 1 1安 全 央Q B 2 1 7 6 -1 9 9 5中5 . 3JJ 1 2 制动系统的强度 G B 3 5 6 5 -1 9 9

12、3中5 . 4JJ 1 3 制动性能Q B 2 1 7 6 -1 9 9 5中5 . 5 JJ 1 4 _ “尺 寸 G B 3 5 6 5 -1 9 9 3中6 . 1 JJ 1 5 口 “ 把 套 拉 脱 力 GB 3 5 6 5 -1 9 9 3中6 . 1J了J 1 6 把立管安全标记G B 3 5 6 5 -1 9 9 3中6 . 2JJ 1 7 把立管的把芯丝杆Q B 2 1 7 6 -1 9 9 5中6 . 3, /J i s 车把的稳定性G B 3 5 6 5 -1 9 9 3中6 . 4JJ 一 把 立 管 力 矩 QB 2 1 7 6 -1 9 9 5中6 . 5 . 1J

13、J 车 把 部 件 一 把 立 管 和 前 叉 立 管 的 力 矩 Q B 2 1 7 6 -1 9 9 5中6 . 5 . 2JJ 强 度一 把 立 管 弯 曲 GB 3 5 6 5 -1 9 9 3中6 . 4JJ 把 横 管 和 把 立 管 的 力 矩 G B 3 5 6 5 -1 9 9 3中6 . 4JJ 2 0 车把的振动QB 2 1 7 6 -1 9 9 5中6 . 6J 2 1 把横管和把立管组合件的疲劳试验 开资 GB 3 5 6 5 -1 9 9 3中6 . 6J 2 2 车 架 、 叉 一 重 物 落 下 试 验 Q B 2 1 7 6 -1 9 9 5中7 . 1J,

14、/ 2 3 组 合 件 落 下 试 验 Q B 2 1 7 6 - 1 9 9 5 中 7 . 2JJ 2 4 车架的振动QB 2 1 7 6 -1 9 9 5中7 . 3JJ 2 5 一 定 位 装 置 QB 2 1 7 6 -1 9 9 5中8 . 1J, / 2 6 前 叉一 吸 能 试 验 QB 2 1 7 6 -1 9 9 5中s . 2J召 2 7 一 疲 劳 试 验 G B 3 5 6 5 -1 9 9 3中8 . 2J 2 8 车 轮 转 动 一 径 向 圆 。 。 动 公 差 QB 2 1 7 6 -1 9 9 5中9 . 1 . 1 JJ 2 9 精 度一 端 面 圆 跳

15、动 公 差 QB 2 1 7 6 -1 9 9 5中9 . 1 . 2 JJ 3 0 车轮间隙 Qs 2 1 7 6 -1 9 9 5中9 . 2J J S N/ T 0 2 4 8 . 3 -2 0 0 3 表 3( 续) 序号检验项目检 验 依 据 检验方式 型式试验 产 品 鉴 定 一 周 期 检 验 抽查检验 3 1车 轮 静 负 荷 试 验 Q B 2 1 7 6 -1 9 9 5中9 . 3JJ 3 2 紧 扭 矩 Q B 2 1 7 6 -1 9 9 5中9 . 4了, / 3 3 戴 前 轮 夹 持 力 Q B 2 1 7 6 -1 9 9 5中9 . 4 . 1JJ 3 4

16、一 ” 后 轮 夹 持 力 Q B 2 1 7 6 -1 9 9 5中9 . 4 . 2JJ 一 松 紧 标 记 Q B 2 1 7 6 -1 9 9 5 中 9 . 5 . 1JJ 快 、 轴一 锁 紧 力 Q B 2 1 7 6 -1 9 9 5中9 . 5 . 2JJ 口 口 “ 构一 强 度 Q B 2 1 7 6 -1 9 9 5中9 . 5 . 3JJ 一 自 锁 力 Q B 2 1 7 6 -1 9 9 5中9 . 5 . 4JJ 3 6 轮辆、 外胎和内胎 GB 3 5 6 5 -1 9 9 3中 1 0JJ 3 7 脚蹬的脚踩面 G B 3 5 6 5 -1 9 9 3 中

17、1 1 . I JJ 3 8脚蹬间隙G B 3 5 6 5 - 1 9 9 3 中 1 1 . 2JJ 3 9 驱动系统静负荷实验朴 GB 3 5 6 5 -1 9 9 3 中 1 1 . 3JJ 4 0 脚蹬动态耐久性试验 G B 3 5 6 5 -1 9 9 3 中 1 1 . 4J 41 曲柄组合件的疲劳试验 Q B 2 1 7 6 - 1 9 9 5中 1 1 . 5J 4 2 鞍座限制尺寸G B 3 5 6 5 -1 9 9 3 中 1 2 . 1 JJ 4 3 鞍管安全标记G B 3 5 6 5 -1 9 9 3中 1 2 . 2 J, / 4 4 鞍座和鞍管静负荷试验G B 3

18、5 6 5 - 1 9 9 3 中 1 2 . 3 , 1 2 . 4 JJ 4 5鞍 座 强 度 G B 3 5 6 5 -1 9 9 3 中 1 2 . 5 了了 4 6 鞍 管 的 疲 劳 试 验QB 2 1 7 6 -1 9 9 5中1 2 . 5 J 4 7 链条拉断力应大于9 0 0 0 N , /了 4 8 链 条 灵 活 性GB 3 5 6 5 -1 9 9 3 中第 1 3 章 JJ 4 9 链 罩QB 2 1 7 6 - 1 9 9 5中 1 4 , /J 5 0 幅 条 挡 盘G B 3 5 6 5 -1 9 9 3 中第 1 5 章 JJ 5 1 照 明G B 3 5

19、6 5 - 1 9 9 3中 1 6 . 2 JJ J 5 2 反射器的光学要求 Q B 2 1 9 1 -1 9 9 5中5 . 3的1 级标 准 ( 表 2 ) 丫J 5 3 反射器的安装要求G B 3 5 6 5 -1 9 9 3 中第 1 7 章 J J 5 4 说 明 书GB 3 5 6 5 -1 9 9 3 中第 1 9 章 丫 J 5 5 标 记G B 3 5 6 5 -1 9 9 3 中第 2 0 章 C ) J , / 5 6 道路试验或整车振动、 滑行试验 G B 3 5 6 5 -1 9 9 3中第 2 1 章或 I S D 9 3 0 1 : 1 9 9 6中5 . 1

20、 4 ( 1 ) 及( 2 ) 了J 5 7包 装 Q B / T 1 2 5 1 . 1 了J 注1 : 带“资釜 ” 者, 为疲劳安全项歇 带“圣” 者, 为强度安全项目; 其余项目为其他安全项目。 注2 : + 了 , 表示对应的检验方式选择的检验项目。 S N/ T 0 2 4 8 . 3 -2 0 0 3 5 . 2 . 3 周期检验 5 . 2 . 3 . 1 进出口 非公路自 行车有下 列情况之一时, 应进行周期检验: a ) 产品停产半年以上恢复生产时; b ) 生产稳定情况 下, 每年至少一次。 5 . 2 . 3 . 2 周期检验的检验项目、 检验依据见表 3 . 5 .

21、3 抽查检验 5 . 3 . 1 抽查检验 前, 生产企业应提供有效的型式试验报告, 并 提交厂检合 格单。 5 . 3 . 2 抽查检验的检验项目 、 检验依据见表3 。抽查检验的 技术要求 见表4 , 表 4抽查检验项 目和技术要求 序号检查项目技术要求 1 锐 边 锐边应符合GB 3 5 6 5 一工 9 9 3中4 . 1 的要求: 在正常的骑行、 搬运和维修时. 凡骑行者 的手、 腿等可能触及之处, 都不应有外露的锐边 2 突 出 物 组装后的任何突出物应符合 G B 3 5 6 5 -1 9 9 3 中 4 . 2 的要求 3 制动系统 应符合Q B 2 1 7 6 -1 9 9

22、5中5 . 1 的要求。非公路自行车应装有制动系统。只有一个制 动闸时, 应装在后轮上; 有两个独立的制动闸时, 则一个装在前轮上, 另一个装在后轮上 4 手 闸 闸把位置 应符合G B 3 5 6 5 -1 9 9 3中5 . 2 . 1的要求。应按自行车销售地所在国家的 立法、 习惯和实际使用状况而定。在我国是前闸把在右、 后闸把在左 5 车闸部件的安装 应符合GB 3 5 6 5 -1 9 9 3中5 . 2 . 3的要求。车闸部件紧固螺钉应有 合适的锁紧装置; 装车时, 紧绳螺钉不应割坏钢绳的丝股; 钢绳尾端应加有能承受 2 0 N 拉脱力的尾套 6 车闸的调整: 应符合G B 3 5

23、 6 5 -1 9 9 3中5 . 2 . 5的要求。车闸应能调整到有效的操纵 部位; 闸皮经正确调整后除受闸表面外不能与其他部位相碰。安装杆闸的自行车, 当车 把转角定在 6 0 。 时, 闸皮不能与车轮的轮惘相碰; 在车把回复到正中位置时, 闸杆应该既 无弯曲、 也无扭转 7 安 全夹 应符合 Q B 2 1 7 6 -1 9 9 5中5 . 3的要求前车闸如果是悬臂钳形闸, 必须安装安全 夹。但用拉杆代替吊绳的则不受此规定 8 把横管 尺寸: 应符合 G B 3 5 6 5 -1 9 9 3中6 . 1 的要求。把横管总宽度应在3 5 0 m -7 0 0 m m 之间.处于最高位置时的

24、把套上端面和处于最低位置时的鞍座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应 超过4 0 0 m m 9 把套拉脱力: 应符合 G B 3 5 6 5 -1 9 9 3 中6 . 1 的要求。把横管末端应装有把套或把盖, 其应能承受 7 0 N的拉脱力 1 0 把立管安全标记 应符合GB 3 5 6 5 -1 9 9 3中6 . 2的要求。在把立管末端应有一个不损伤其强度的永 久性插人深度标记。插人标记或插人深度从把立管末端起应不小于管径的 2 . 5 倍 1 1 前 叉 定位装置: 应符合Q B 2 1 7 6 -1 9 9 5中8 . 1的要求。前叉安装前轴处的槽口或其他的前 轴定位装置必须是 当前轴或轴挡紧贴在

25、槽口的顶部时, 前轮应位于前叉的中央 1 2 车轮 间 隙 应符合QB 2 1 7 6 -1 9 9 5中9 . 2的要求.非公路自行车经校正后, 其轮胎对于车架、 前叉或其他固定部位的各部( 车闸不作为固定部件) 之间的间隙应不小于 3 mm 1 3 紧 固扭 矩 应符合QB 2 1 7 6 -1 9 9 5中9 . 4的要求。车轮应以有效的锁紧位置予以固紧 其固紧 扭矩应不小于3 0N- m 工 4 快卸轴机构 松紧标记: 应符合QB 2 1 7 6 -1 9 9 5中9 . 5 . 1的要求。快卸轴机构的标记应能清晰地 表明机构是处于松脱还是锁紧位置 1 5 轮辆、 外胎和内胎 充气压力

26、: 应符合 G B 3 5 6 5 -1 9 9 3中1 0 . 1的要求制造厂推荐的最大充气压力应标 铸在外胎的侧面, 使外胎装上车轮后易于被看到 配合性: 应符合GB 3 5 6 5 -1 9 9 3中 1 0 . 2的要求。外胎和内胎应与轮辆相匹配, 将轮 胎充气到最大充气压力的1 1 0 %, 经5 .m后, 外胎仍应完整地包合在轮辆上 S N / T 0 2 4 8 . 3 -2 0 0 3 表 4( 续 ) 序号检查项目技术要求 1 6 脚蹬的脚踩面应符合G B 3 5 6 5 -1 9 9 3中1 1 . 1中的要求 1 7 脚蹬间隙 地面距离: 应符合GB 3 5 6 5 -1

27、 9 9 3中 1 1 . 2 . . 1的要求。自行车在无负载状况下, 将一 只脚蹬处于最低位置, 且脚踩面与地面平行, 向一侧倾斜2 5 0 时, 脚蹬任何零部件不能触 及地面。 装有避展弹 赞的自 行车 侧量时应加8 5 k g 的负荷. 使避展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足趾间隙: 应符合 G B 3 5 6 5 -1 9 9 3中1 1 . 2 . 2的要求。不装有脚固定装置( 如足尖套) 的自行车, 其脚里到前轮胎或前泥板旋转弧线之间的间隙不应小于 8 9 mm 1 8 鞍座限制尺寸 应符合G B 3 5 6 5 -1 9 9 3中1 2 . 1的要求。鞍座、 鞍座支架或鞍座其他附件的任何部

28、 分, 从鞍座面与鞍管轴线的交点量起。 都不应高于鞍座面1 2 5 mm 1 9 鞍管安全标记 应符合GB 3 5 6 5 -1 9 9 3中1 2 . 2的要求。鞍管上应有一个永久性的标记, 它清楚地 表示鞍管插人车架的最少深度。该标记从鞍管的( 全直径处) 低部量起不应低于鞍管 直径的两倍高度, 且标记不应损伤鞍管的强度 2 0 链条灵活性 应符合G B 3 5 6 5 -1 9 9 3 中第1 3 章的要求。作动力传递用之链条, 应在链条和飞轮 上 运 转 灵 活 2 1链 罩 应符合 Q B 2 1 7 6 -1 9 9 5中的第 1 4 章的要求 2 2 幅条挡盘 应符合GB 3 5

29、 6 5 -1 9 9 3中第1 5章的要求。装有变速飞轮的自行车, 应装一个辐条 挡盘, 借以避免由于链条被不适当的拨链或损坏导致链条阻碍车轮的旋转或使突然 停 车 2 3照 明 电线装置 应符合G B 3 5 6 5 -1 9 9 3 中1 6 . 2 的 要求。 安装电线时, 应避免与运动部件或 锐边相碰 以防磨破。电线的所有接头在任意方向上都应能承受 1 0 N的拉脱力 2 4 反射器的安装要求 应符合GB 3 5 6 5 -1 9 9 3中第1 7章的要求: 1 )后反射器安装要求 安装后灯的自行车还应加装一个后反广角射器或一般的反射 器, 不装后灯的自行车则应装一个广角反射器, 后

30、反射器应为红色. 2 )侧反射器安装要求 自行车应装有两个侧反射器, 每一个在两侧都能看到, 反射器 可取下列任意一种 合 ) 装在自行车前半部和后半部的广角反射器, 其中至少有一个是 装在车轮的辐条上。对有些自行车在后轮上除了车架和泥板支棍以外, 还装有其他部 件者, 则转动的反射器应装在前轮上; 或者b ) 在每一个车轮的两侧, 离轮胎外径1 0 c m 之内, 都装有连续的环形反射材料。 两个侧反射器应为同一颜色, 或白色( 透明) , 或黄色。 3 )前反射器: 自行车应装有一个前广角反射器, 颜色为白色( 透明) 。 4 )脚蹬反射器 每一个脚蹬的前、 后表面都应装有反射器 脚蹬反射

31、器应充分地凹进 在脚蹬的边缘里面或反射器框架内, 以免在脚蹬的边沿与其他平面接触时碰到反射器 的镜面。脚蹬反射器应为黄色 2 5 说 明 书 应符合 G B 3 5 6 5 -1 9 9 3中第 ”章的要求。自行车必须附有说明书, 对自行车的调 试、 安装、 使用、 维护、 保养等说明内容应齐全 2 6标 记应在 自 行车上明显耐久地标明车架编号 2 7包 装应符合 QB / T 1 2 5 1 . 1 -1 9 9 1 中3 . 1 . 2 . 2及第4章的要求 6 检验方 法 表3 所列各检验项目的检验方法见表 5 。 本章所用的试验设备和器具均应符合G B / T 1 2 7 4 2 -

32、 1 9 9 1 的规定。 S N/ T 0 2 4 8 . 3 -2 0 0 3 表 5 检验方法 序号 检查项目 检验方法 1锐边 用手触摸前后泥板两端、 链罩及叉肩盖边缘等, 不能有锐利的边缘; 衣 架、 车闸弹簧尾端等不能有锐利毛刺, 钢绳尾端不应散股 2 突出物 1 )用长2 5 0 mm、 直径 8 3 m m的突出物侧试国柱棒, 使其中间 7 5 m m长 的一段圆弧面沿自行车两侧面和人体可能触及的表面滑动, 所触及的突出 物和螺钉外露突出部件应符合GB 3 5 6 5 -1 9 9 3中4 . 2的要求; 2 )使用钢直尺, 检查上管在鞍座前 3 0 0 m m范围内应无突出物

33、。若有钢 绳套管央其尺寸应符合G B 3 5 6 5 -1 9 ”中4 . 2 的 要求 3 制 动 系统 检查是否有制动系统分装于前、 后轮.若只有一个制动闸时是否安装在 后 轮 上 4 手 闸 钢绳拉伸强度: 将钢绳与钢绳接头组合件装夹在试验机上, 测试其拉断力 钢绳与钢绳上接头疲劳强度试验: 按Q B 2 1 7 6 -1 9 9 5中第 1 8 章规定的方 法试验 5 闸把位置: 手握闸把做刹车状, 目测检查前闸和后闸闸把的定位情况6 握闸尺寸: 在闸把上分别做出测量标记; 用卡尺分别测量 A B和 B C区间 闸把外表面至车把、 把套或其他防护物外表面的最大握闸尺寸d ; 如果是可

34、调式闸把是否能调到合格范围内 7 车闸部件的安装: 检查车闸紧固在车架、 前叉或车把上的螺钉是否有合 适的锁紧装置, 如锁紧垫圈、 锁紧螺母或加固螺母等异 检查钢绳丝股是否被 紧绳螺钉割断; 检查钢绳尾端是否作防止丝股松散的处置, 若装有钢绳尾 套, 用测力计沿拆卸方向施加 2 0 N拉脱力 8 闸皮组装: 按GB 3 5 6 5 -1 9 9 3中第2 2章规定的方法试验9 车闸的调整: 目测检查车闸各部件, 能否置于有效的操纵部位; 车闸调整 至有效操纵部位时, 检查闸皮除了受闸表面外是否与其他东西相碰; 安装 杆闸的自行车, 当车把转角定在6 0 。 时, 闸皮不能与车轮的轮辆相碰, 在

35、车 把回复到正中位置时, 闸杆应该既无弯曲, 也无扭转 1 0 1 1 安全夹 目测检查前车闸的型式, 对于装有带吊绳的悬臂式钳形Il l , 则检查其是 否安装有安全夹 1 2 制动系统的强度按 G B 3 5 6 5 -1 9 9 3 中2 3 . 1规定的方法试验 1 3制动性能 按 G B 3 5 6 5 -1 9 9 3 中第2 4章规定的方法试验 1 4 把 横 管 尺寸 用钢直尺测量把横管总宽度( 包括把套) ; 车把在最小插人深度标记 处并且鞍座处于最低安装位置时, 用钢直尺量出车把( 包括把套) 上端面与 鞍座面间的垂直距离 把套拉脱力: 用测力计沿把横管尾端方向无冲击的拉动

36、把套或把盖, 拉至 标准规定的力值时检查把套或把盖有无发生整体移动 1 5 1 6 把立管安全标记 检查把立管是否有明显的不损伤其强度的永久性插人深度标记; 分别测 量插人深度标记至把立管末端及至切槽底部尺寸 1 7 把立管的把芯丝杆 将把立管插人专用夹具于安全标记处并圈定, 用扭力扳手对丝杆施加 2 7N“ .的力矩, 拆下把芯丝杆进行 目测检查 1 8 车 把 的稳 定 性 1 )在正前方位置左右两侧各不小于6 0范围内转动车把, 检查轴承处有 没有出现紧点、 僵呆或松弛现象; 2 )骑行者骑在鞍座上, 双手握住车把把套并尽量往后靠, 称出前轮负荷 数值, 计算其所占自行车和骑行者总重量的

37、比例 S N/ T 0 2 4 8 . 3 -2 0 0 3 表 5( 续 ) 序 号检 查 项 目 检验方法 1 9 车把部 件 强 度 把立管力矩 按 QB 2 1 7 6 -1 9 9 5中2 2 . 1规定的方法试验 把立管和前叉立管 的 力 矩 按 QB 2 1 7 6 -1 9 9 5中2 2 . 2规定的方法试验 把立管弯曲按 G B 3 5 6 5 -1 9 9 3中2 6 . 1 . 2 规定的方法试验 把横管和把立管 的 力 矩 按 G B 3 5 6 5 -1 9 9 3中2 6 . 2 规定的方法试验 2 0 车 把 的 振 动 按 QB 2 1 7 6 -1 9 9

38、5中2 2 . 3规定的方法试验 2 1 把横管和把立管组合件的疲劳 试 验 按 G B 3 5 6 5 -1 9 9 3中2 6 . 4 规定的方法试验 2 2 车架/ 前 叉组合件 重物落下试验按 QB 2 1 7 6 -1 9 9 5中2 3 . 1 规定的方法试验 落 下 试 验按 QB 2 1 7 6 -1 9 9 5中2 3 . 2规定的方法试验 2 3 2 4 车架的振动 按 QB 2 1 7 6 -1 9 9 5中2 3 . 3规定的方法试验 2 5 前叉 定 位 装 置 将 自行车倒置于地面, 松开前轴两端螺母, 使前轴与前叉腿挡 口顶部充 分就位, 转动前轮一周, 目侧检查

39、 吸 能 试 验 按 QB 2 1 7 6 -1 9 9 5中第2 4章规定的方法试验 2 6 疲 劳 试 验 按 G B 3 5 6 5 -1 9 9 3中2 7 . 3规定的方法试验 2 7 2 8 车轮转动精度 调整前、 后轮轴档松紧适宜, 无轴向窜动, 使车轮转动灵活。将前( 或后) 轮分别固定在校正架上, 置百分表于轮辆一侧, 转动轮辆一周, 测量其径 向、 端面圆跳动量 2 9 3 0 车轮间隙 用塞尺分别测量前轮与前叉, 后轮与车架平、 立叉( 及任何附件) 之间的 间 隙 31 车轮静负荷试验 按 QB 2 1 7 6 -1 9 9 5第2 5章规定的方法试验 3 2 车轮 夹

40、 持 力 紧 固扭 矩 车轮紧固在车架和前叉上, 并按制造厂推荐的方法经调整后: 1 ) 用扭力扳手测试车轮螺母的紧固扭矩; 2 )分别沿前轮和后轮拆卸方向, 对前后轴两侧对称地施加标准规定的 力, 为时3 0 s , 检查前轴和前叉、 后轴和车架之间有无位移 前轮夹持力3 3 后 轮 夹 持 力3 4 3 5 快 卸 轴 机 构 松紧标记 检查快卸轴机构的标记是否能清晰地表明机构处于松脱还是 锁紧位置 锁紧力 如果机构可用扳杆调节, 则用测力计测量在离扳杆末端5 m m处 对调节好的扳杆扳紧所需的锁紧力, 并检查快卸机构的变形情况 强度 如果机构可用扳杆调节, 用测力计在离扳杆末端 5 m

41、m处施加标准 规定的锁紧力, 检查机构有无断裂或变形情况 自锁力: 快卸轴机构处于锁紧位置时, 用测力计测量在离扳杆末端 5 mm 处沿松动方向转动扳杆所需的松脱力 3 6 轮躺、 外胎和内胎 充气压力: 检查外胎侧面是否标铸有清晰可见的制造厂推荐的最大充气 压力标值 配合性 将轮胎充气到制造厂推荐的最大充气压力标值的 1 1 o %, 经 5 mi n 后检查外胎是否仍能完整地包合在轮辆上 S N / T 0 2 4 8 . 3 -2 0 0 3 表 5( 续 ) 序号 检 查 项 目 检验方法 3 7 脚蹬脚踩面 1 ) 检查左、 右脚蹬的脚踩面, 安装是否可蠢, 相对于脚蹬部件是否有松动

42、 现象, 脚组绕脚蹬轴是否回转自如; 2 )检查未采用足尖套的脚蹬或可选用足尖套的脚蹬, 上、 下表面是否都 有脚踩面; 脚蹬若只有一个认定的脚踩面时, 能否 自动地翻转在骑行者 脚 下 ; 3 )检查对安装足尖套的脚蹬, 是否采用固定的足尖套或鞋子夹持装! 3 8 脚蹬间隙 地面距离 将自行车两侧脚蹬分别处于蹬踏最低位置且使脚踩面与地面 平行( 如果只有一个脚踩面, 该脚踩面要朝上) , 用角度仪将自行车由垂直 位置分别向两侧倾斜 2 5 0 , 检查脚蹬上的零部件有否戳及地面; 装有避展弹 簧的样车, 测量时在鞍座上施加标准规定的负荷使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再 按上述方法进行检侧 足趾间隙:

43、 将自行车直立地面, 并分别使曲柄脚蹬水平前置。用钢直尺 分别测量从两脚蹬中心线的中点到前泥板或前轮胎旋转弧线的最近距离 3 9 驱动系统静负荷试验 按G B 3 5 6 5 -1 9 9 3中2 9 . 1规定的方法试验 4 0 脚蹬动态耐久性试验 按G B 3 5 6 5 -1 9 9 3中2 9 . 2规定的方法试脸 4 1 曲柄组合件的疲劳试验 按G B 3 5 6 5 -1 9 9 3中2 9 . 3 规定的方法试验 4 2 鞍座限制尺寸 确定自行车鞍管轴线与鞍座面的交点, 作出标记.用钢直尺自标记处测 量鞍座支架及其他鞍座附件高出鞍座面的高度 43 鞍管安全标记 检查自行车鞍管是否

44、有明显的、 不损伤强度的永久性插人深度标记。用 游标卡尺侧量从鞍管底部至标记间的长度 4 4 鞍座和鞍管静负荷试验按 G B 3 5 6 5 -1 9 9 3 中 3 0 . 1 规定的方法试验 4 5 鞍座强度 按 G B 3 5 6 5 -1 9 9 3 中3 0 - 2 规定的方法试验 4 6 鞍管的疲劳试验按 G B 3 5 6 5 -1 9 9 3中3 0 . 3 规定的方法试验 4 7 链条拉断力 按GB / 丁3 5 7 9 -1 9 9 3 中4 . 3 规定的方法试验 4 8 链条灵活性 将自行车后轮离地, 正反方向分别转动曲柄数转, 检查链条是否松紧适 宜、 运转灵活 4

45、9链罩 检查自行车是否装有防护链罩, 并用钢直尺测量尺寸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5 0 辐条挡盘 检查装有变速飞轮的自行车是否装有一个辐条挡盘 51 照 明 装有照明装置的自行车, 检查电线的安装是否与运动部件相碰, 并用测 力计对接线柱上的电线取任意方向施 1 0 N的拉脱力 52 反射器的光学要求 按QB 2 1 9 1 -1 9 9 5中6 . 1 规定的方法试验 5 3 反射器的安装要求 检查前、 后、 侧、 脚蹬反射器的安装情况是否符合 G B 3 5 6 5 -1 9 9 3中第 1 7 章的要求 5 4 说明书 检查说明书是否符合GB 3 5 6 5 -1 9 9 3中第 1 9 章中

46、所要求包含的内容 5 5 标 记 检查自行车上是否明显耐久地标明车架编号 5 6 道路试验或整车振动、 滑行试验 按GB 3 5 6 5 -1 9 9 3 第3 1 章或 I S D 9 3 0 1 : 1 9 9 6中7 . 1 0 及 7 . 1 1 规定的方 法 试 验 5 7 包 装 检查标志是否符合QB / T 1 2 5 1 . 1 -1 9 9 1 中3 . 1 . 2 . 2 , 并查验包装合格证 书验证其符合性 S N/ T 0 2 4 8 . 3 -2 0 0 3 检验结果的判定 根据表3 规定的 检验项目、 检验 依据, 型式试验按表 1 规定的抽样方案, 抽查检验按表2

47、 规定的抽 样方案, 只有当各对应检验项目均判为合格时, 才允许判型式试验或抽查检验合格. 8 检验后的处2 8 . 1 型式试验后的处置 8 . 1 . 1 型式试验合格后的处置 本周期的型式试验合格后, 该型式试验所代表的产品可提交抽查检验。 8 . 12 型式试验不合格的处置 若本周期的型式试验不合格, 该型式试验所代表的产品应暂停提交抽查检验, 直到经整改消除不合 格原因后重新提交型式试验合格。 重新提交型式试验时, 可仅对不合格项目及整改过程中可能受到损害的项目进行型式试验。 8 . 2 抽查检验后的处置 8 . 2 . 1 抽查检验合格后的处置 抽查检验均合格, 所代表的检验批可进出口。 8 . 2 . 2 抽查检验不合格的处置 抽查检验不合格, 所代表的检验批不允许进出口; 报验单位应对该次抽查检验所代表的所有检验 批全检并整改, 整改合格后可再次提交抽查检验。 再次抽查检验时, 应对该次抽查检验所代表的所有检验批按本规程的表 2 、 表 3 、 表4 及表5进行检 验; 再次检验时, 可仅对不合格项目和整改过程中可能受到损害的项目 进行检验。再次检验合格的检验 批可进出口; 再次检验不合格的检验批不允许进出口, 且不允许再申报进出口检验。 9 检验有效期 检验合格有效期为一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