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地方标准--DB34 T 782-2008 安徽省小麦苗情监测技术规范.pdf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3653768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306.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B地方标准--DB34 T 782-2008 安徽省小麦苗情监测技术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DB地方标准--DB34 T 782-2008 安徽省小麦苗情监测技术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DB地方标准--DB34 T 782-2008 安徽省小麦苗情监测技术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DB地方标准--DB34 T 782-2008 安徽省小麦苗情监测技术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DB地方标准--DB34 T 782-2008 安徽省小麦苗情监测技术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DB地方标准--DB34 T 782-2008 安徽省小麦苗情监测技术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地方标准--DB34 T 782-2008 安徽省小麦苗情监测技术规范.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ICS DB34 备案号: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 7822008 安徽省小麦苗情监测技术规范 2008-04-03 发布 2008-04-03 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4/T 7822008 I 前 言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邢君、田灵芝、汪新国、蔡志明。 本标准自2008年4月3日发布实施。 DB34/T 7822008 1 安徽省小麦苗情监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安徽省淮北地区及江淮地区小麦苗情的监测内容和监测方法。 适用于安徽省小麦苗情 的监

2、测、分析与小麦生产的管理和指导,并对周边各省冬小麦苗情监测具有参考作用。 2 术语概念 2.1 小麦苗情监测 指在小麦出苗、分蘖、越冬、返青、拔节等关键生长发育阶段,通过定点、定期(特殊自然灾害除 外)地对各地区各种有代表性的品种和地块的小麦叶蘖动态、个体素质、群体质量、产量形成及气候灾 害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管理意见,开展分类管理的方法。 2.2 常年千粒重 为监测品种前三年平均值,新引进品种以育种单位提供的千粒重为准(g)。 2.3 预计千粒重 根据小麦生长状况和灌浆期间天气情况估计的千粒重(g)。 2.4 实际千粒重 指小麦晒干入库时的千粒重或收获后按入库标准含水量13折算的千粒重(g)

3、。 2.5 缺苗(断垄) 条播小麦在3叶期内连续10cm无苗为缺苗(连续16.5cm无苗为断垄)的现象。 2.6 冻害 由于低温影响,造成小麦叶片发黄、幼穗脱水萎缩、干枯甚至整株死亡的现象。 2.7 冷害 指小麦生长进入孕穗阶段,因遭受0以上低温造成的延迟抽穗、抽出空颖白穗或部分小穗空瘪的 现象。 2.8 倒伏 小麦植株发生倾斜或平铺的现象。 2.9 灌浆速率 指每天每千粒小麦干物质的增长量(g)。 2.10 监测区 DB34/T 7822008 2 用作调查亩基本苗、 主茎叶龄、 茎蘖数以及有效穗数的的固定区域。 确立方法: 采取对角线取样法, 每个地块(品种或播期)选择3个有代表性的样段(

4、点),条播田每样段1m双行,撒播田每样点0.5插 行定点确立。 2.11 取样区 用作调查次生根、穗粒数等监测项目取样的区域。取样区设立在监测区周围(至少隔2行)。 3 监测内容与方法 3.1 监测点基本情况 3.1.1 监测内容 主要对监测点前茬作物;土壤类型;肥力状况;耕作和播种方式;施肥种类、数量和方法等项目进 行监测记载,作为苗情和产量分析的依据。监测内容见表1。 表1 监测点基本情况调查表 施肥 耕作方 式 播种方 式 基肥(kg/667m2) 追肥 (kg/667 m 2) 根外 喷肥 县 (市 、区) 监 测 点 品 种 名 称 土 壤 类 型 前 茬 作 物 翻 耕 旋 耕 播

5、期 (月/ 日) 条 播 撒 播 行距 (cm) 播种 深度 (cm) 有机 肥 秸 秆 纯 N P2O5K2O 纯N 次数 3.1.2 监测方法 采取调查方式填报。 小麦播种后及时填写上报。 其中追肥和根外喷肥为预报, 小麦收获后修正上报。 3.2 生育期 3.2.1 监测内容 主要监测小麦品种在不同播种期条件下出苗期、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 期、开花期、成熟期等主要生育时期出现的时间。监测内容见表2。 表2 小麦生育期记载表 监 测 点 品种 播种 期 (月 /日) 出苗 期 (月 /日) 三叶 期 (月 /日) 分蘖 期 (月 /日) 越冬 期 (月 /日) 返青

6、期 (月 /日) 拔节 期 (月 /日) 孕穗 期 (月 /日) 抽穗 期 (月 /日) 开花 期 (月 /日) 成熟 期 (月 /日) 全生 育期 (d) 3.2.2 监测方法 3.2.2.1 播种期 记载监测点各品种播种的日期。 3.2.2.2 出苗期 小麦的第一片真叶露出地表23时为出苗,记载田间有50以上的麦苗达到出苗标准的日期。 3.2.2.3 三叶期 记载田间50以上的麦苗主茎第3片真叶伸出2左右的日期。 3.2.2.4 分蘖期 记载田间有50%以上的麦苗第一分蘖露出叶鞘2左右的日期。 3.2.2.5 越冬期 记载冬前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3以下的日期。 3.2.2.6 返青期 记载麦

7、苗叶片由青紫色转为鲜绿色,部分心叶露头时的日期。 DB34/T 7822008 3 3.2.2.7 拔节期 记载全田50以上的植株茎基部第一节间露出地面1.52的日期。 3.2.2.8 孕穗期 记载全田50的小麦旗叶抽出叶鞘并完全展开,旗叶叶鞘包着的幼穗明显膨大的日期。 3.2.2.9 抽穗期 记载全田50以上的麦穗由叶鞘中露出1/2穗长的日期。 3.2.2.10 开花期 记载全田50以上麦穗中上部小花的内外颍张开、花丝伸长、花药外露的日期。 3.2.2.11 成熟期 记载小麦的茎、叶、穗发黄、胚乳呈蜡状,籽粒开始变硬,基本达到原品种固有色泽的日期。 3.2.2.12 全生育期 记载小麦从播种

8、到成熟收获的天数。 3.2.3 报送时间 各生育期监测记载后及时报送。 3.3 叶蘖动态 3.3.1 监测内容 主要监测小麦主茎叶龄和亩茎蘖数。监测内容见表3。 表3 监测点小麦叶蘖动态调查表 11月20日 11月30日 12月10日 县 (市、 区) 监 测 点 品 种 名 称 播种 期 (月/ 日) 播种量 (kg/667m 2) 出苗 期 (月/ 日) 基本苗 (万 /667m 2) 分蘖 期 (月/ 日) 主 茎 叶 龄 茎蘖数 (万 /667m 2) 主 茎 叶 龄 茎蘖数 (万 /667m 2) 主 茎 叶 龄 茎蘖数 (万 /667m 2) 注: 主茎叶龄标注方法:用橡胶数字模具

9、分别标注第3、5、7、9、11、13叶,便于监测。 3.3.2 监测方法 3.3.2.1 监测时间 亩基本苗于三叶期监测,亩茎蘖数和主茎叶龄分别于11月20日、11月30日、12月10日监测。 3.3.2.2 亩基本苗 由监测区的苗数折算而成(万/667m 2)。 3.3.2.3 亩茎蘖数 由监测区的茎蘖数折算而成(万/667m 2)。 3.3.2.4 主茎叶龄 每样点连续调查10株,共调查30株,数叶片数,未出全的心叶用它露出部分的长度占下一片叶长度 的百分比表示,求平均值。 3.4 个体素质及群体质量 3.4.1 监测内容 分别于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四个生育时期监测小麦主茎叶龄、

10、单株茎蘖和次生根(条) 数、总茎蘖(穗)数(万/667m 2)、缺苗(%)以及长势长相,监测内容见表4。 DB34/T 7822008 4 表4 监测点小麦个体生长情况及群体消长监测表 越冬期 返青期 县 (市、 区) 监测 点 品种 名称 越冬 日期 (月/ 日) 主茎 叶龄 单株茎 蘖 (个) 次生根 (条) 亩茎蘖 (万 /667m 2) 返青 日期 (月/ 日) 主茎 叶龄 单株茎 蘖 (个) 次生根 (条) 亩茎蘖 (万 /667m 2) 续表4 拔节期 抽穗期 县 (市、 区) 监测 点 品种 名称 拔节日期 (月/日) 主茎 叶龄 单株茎蘖(个) 亩茎蘖(万 /667m 2) 抽

11、穗日期 (月/日) 主茎 叶龄 亩茎蘖(万 /667m 2) 3.4.2 监测方法 3.4.2.1 次生根 在取样区挖株取样,连续挖10株,数次生根,求单株次生根平均数。 3.4.2.2 单株茎蘖数 包括主茎及各级分蘖。 3.5 苗情评价 3.5.1 监测方法 根据小麦个体素质及群体质量状况监测结果,参照附录A安徽省小麦苗情分类标准(表A1、表 A2),结合当地小麦长势,对本地区小麦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和抽穗期4个主要生育时期的苗情进 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填写表5。 表5 小麦苗情评价表 越冬期 返青期 拔节期 抽穗期 壮苗(%)壮苗(%)壮苗(%)壮苗(%) 县 (市、 区) 旺苗 (%)

12、 一 类 苗 二 类 苗 弱苗 (%) 旺苗 (%) 一 类 苗 二 类 苗 弱苗 (%) 一 类 苗 二 类 苗 弱苗 (%) 一 类 苗 二 类 苗 弱苗 (%) 备 注 合 计 苗情 分析 3.5.2 监测要求 根据监测结果撰写苗情监测报告,分析苗情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管理意见或建议。 3.6 灌浆速率 3.6.1 监测内容 主要测定各监测品种小麦籽粒干物质重量,折算千粒重,计算灌浆速率。 3.6.2 监测方法 3.6.2.1 监测次数 从4月30日开始,每隔5天监测1次,收获前监测最后一次,共监测67次。 3.6.2.2 取样方法 于开花期分别标注生育进程一致的样点(7处),顺次在样点

13、中随机抓取20穗进行测定。 3.6.2.3 测定方法 DB34/T 7822008 5 105烘籽粒30min杀青(第一、二期由于籽粒过小,不易脱粒,先对穗子杀青而后脱粒),80烘 8h至恒重,测定籽粒干重,折算千粒重,计算灌浆速率。监测结果填写表6。 灌浆速率计算方法: 灌浆速率(g/千粒 d) =(Gn+5Gn )/5,其中: Gn+5:第(n+5)天的千粒干重(g); Gn:第n天千粒干重(g)。 3.6.3 监测要求 各监测点按要求时间进行监测,当天报送监测结果。 表6 灌浆速率测定记载表 单位: g、g/千粒d 4月 30 日 5月5日 5月10日 5月15日 5月20日 5月25日

14、 5月30日 收获前_月 _日 监 测 点 品 种 千 粒 重 千 粒 重 灌浆 速率 千 粒 重 灌浆 速率 千 粒 重 灌浆 速率 千 粒 重 灌浆 速率 千 粒 重 灌浆 速率 千 粒 重 灌浆 速率 千 粒 重 灌浆 速率 3.7 预产和测产 3.7.1 监测内容 主要监测亩有效穗数、穗粒数、单穗小麦的总小穗数、结实小穗数和退化小穗数。用监测品种常年 千粒重进行预产,用预计千粒重进行测产。小麦预产内容见表7,测产内容见表8。 表7 小麦预产表 监测点 品种名称 预产日期 (月/日) 有效穗数 (万/667m 2) 每穗粒数 (粒) 常年千粒重 (g) 理论产量 (kg/667m 2)

15、0.85折合实 产 (kg/667m 2) 表8 小麦测产表 单穗小麦 监 测 点 品 种 测产日期 (月/日) 有效穗 (万 /667m 2) 总小穗 数(个) 结实小穗 数(个) 退化小穗 数(个) 每穗粒 数(粒) 预计千粒 重(g) 理论产量 (kg/667m 2) 0.85%折合 实产 (kg/667m 2) 3.7.2 监测方法 3.7.2.1 监测时间 5月10日调查产量结构,进行预产,5月25日前后进行测产。 3.7.2.2 亩有效穗数 调查固定监测区小麦穗数,剔除5粒以下的麦穗,计算亩有效穗数(万/667m 2)。 3.7.2.3 穗粒数 在取样区从根部随机抓取20个左右的麦

16、穗,剔除5粒以下的麦穗,数粒数,计算穗粒数。 3.8 实际千粒重 3.8.1 监测内容 主要监测小麦实际千粒重,与上年千粒重和预计千粒重进行比较。监测内容见表9。 表9 小麦实际千粒重监测表 监测点 品种 调查日期(月/日)上年千粒重(g)预计千粒重(g) 实际千粒重(g)备注 注: 实际千粒重与预计千粒重有差异的在备注栏说明原因。 DB34/T 7822008 6 3.8.2 监测方法 收获时分别取回监测区全部麦穗,脱粒晒干,每样点随机数籽粒500粒(剔除不完全粒),测定千 粒重,求平均值。收获时调查千粒重的,用水份速测仪测定籽粒含水量,按13入库标准含水量折算千 粒重。 3.8.3 监测要

17、求 6月10日前报送监测结果。 3.9 气象灾害 3.9.1 冻害 零下低温使小麦的细胞组织因冰冻而受害称冻害。包括冬季冻害和早春冻害(倒春寒)。 3.9.1.1 监测内容 监测冻害发生时间、程度和面积。监测内容见表10。 表10 小麦冻害监测(调查)表 监测点冻害情况 全县(市、区)小麦冻害情况 冻害程度 其中 县 (市、 区) 监测 点 品 种 冻害时 间(月/ 日) 一级 二级三级四级 品种 种植面 积 (ha) 冻害面 积 (ha) 一级 二级 三级四级 3.9.1.2 监测时间及方法 冻害发生后5天监测,采用目测法估算。 3.9.1.3 冻害程度分级 冻害分为四级,一级:叶尖受冻发黄

18、;二级:叶片冻死一半;三级:叶片全枯;四级:主茎或部分 大蘖冻死。 3.9.1.4 监测要求 分品种调查当地小麦冻害发生面积、冻害程度,分析冻害发生原因,说明冻害恢复情况,及时上报 监测结果。 3.9.2 冷害 3.9.2.1 监测内容 监测小麦冷害发生时间、受害程度和面积。 3.9.2.2 监测时间及方法 抽穗后或测产时监测。 3.9.2.3 监测要求 分品种调查当地小麦冷害发生面积、发生程度,分析冷害发生原因,文字形式上报监测结果。 3.9.3 倒伏 3.9.3.1 监测内容 监测降雨时间、降雨量、倒伏程度及倒伏面积。监测内容见表11。 表11 小麦倒伏监测(调查)表 监测点小麦倒伏情况

19、全县(市、区)小麦倒伏情况 倒伏类型 其中 县 (市、 区) 降雨时 间(月/ 日) 降雨 量 (mm) 品种 伏 倒 倾 品种 种植面 积 (ha) 倒伏面 积 (ha) 伏 倒 倾 3.9.3.2 监测方法 采取目测法估算。 3.9.3.3 倒伏分级 DB34/T 7822008 7 分“伏、倒、倾”3级记载。其中“伏”:植株平铺地面;“倒”:植株倾斜,与地面夹角在0度 45度之间;“倾”:植株倾斜,与地面夹角在4575度之间。 3.9.3.4 监测时间 倒伏发生后及时监测。 3.9.3.5 监测要求 分品种监测当地小麦倒伏发生面积,记载倒伏恢复情况,分析倒伏原因及对产量的影响,形成文字

20、报告及时报送。 DB34/T 7822008 8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安徽省小麦苗情分类标准 表 A.1 安徽省淮北地区旱茬小麦苗情主要形态指标 旺苗 一类苗 二类苗 三类苗 生育 时期 项目 半冬性 春性 半冬性 春性 半冬性春性 半冬性 春性 主茎叶龄 8 7 67 叶 1 心 5 6 叶 1 心 45 叶 1 心 45 5 4 单株一次 分蘖数 34 23 24 12 2 1 次生根 (条) 68 46 38 24 3 2 总茎蘖 (万 /667m2) 80 70 6080 5070 40603050 40 30 缺苗 (%) 5 5 510 510 10 10 越冬期(12 月

21、下旬) 长势长相 蘖弱、叶色 墨绿、叶细 长 蘖弱、 叶色墨 绿、叶细长 蘖壮、叶 色葱绿、 蘖壮、叶 色葱绿、 叶色绿叶色绿 蘖弱、叶色黄 绿、叶短小 蘖弱、叶色黄 绿、叶短小 主茎叶龄 9 8 78 68 67 56 6 5 单株一次 分蘖数 45 34 35 23 3 2 总茎蘖 (万 /667m2) 90 80 7090 6080 50704060 50 40 返青期(2 月上旬) 长势长相 蘖弱、叶色 墨绿、叶细 长 蘖弱、 叶色墨 绿、叶细长 蘖壮、 叶色葱 绿、 蘖壮、叶色 葱绿、 叶色绿叶色绿 蘖弱、叶色黄 绿、叶短小 蘖弱、叶色黄 绿、叶短小 主茎叶龄 9 8 79 78 6

22、8 67 6 6 单株一次 分蘖数 45 34 34 23 3 2 拔节期(3 月上旬) 总茎蘖 (万 /667m2) 110 100 80110 7010060806080 60 60 抽穗期(4 月上旬) 总茎蘖 (万 /667m2) 60 55 5560 5055 50554550 45 45 DB34/T 7822008 9 表 A.2 安徽省沿淮(江淮)地区稻茬小麦苗情主要形态指标 旺苗 一类苗 二类苗 三类苗 生育 时期 项目 半冬性 春性 半冬性 春性 半冬性春性 半冬性 春性 主茎叶龄 7 6 67 56 56 45 5 4 单株一次 分蘖数 3 2 2 12 2 1 次生根

23、(条) 56 45 35 24 1 1 总茎蘖 (万/667m2) 80 70 6080 5070 40503040 40 30 缺苗 (%) 5 5 510510 10 10 越冬期(12 月下旬) 长势长相 蘖弱、 叶色墨 绿、叶细长 蘖弱、 叶色墨 绿、叶细长 蘖壮、叶色葱 绿、 蘖壮、 叶色葱 绿、 叶色绿叶色绿 蘖弱、 叶色黄 绿、叶短小 蘖弱、叶 色黄绿、 叶短小 主茎叶龄 8 7 78 67 67 56 6 5 单株一次 分蘖数 4 3 3 22.5 3 2 总茎蘖 (万/667m2) 90 80 7090 6080 50704060 50 40 返青期(2 月上旬) 长势长相 蘖弱、 叶色墨 绿、叶细长 蘖弱、 叶色墨 绿、叶细长 蘖壮、叶色葱 绿、 蘖壮、 叶色葱 绿、 叶色绿叶色绿 蘖弱、 叶色黄 绿、叶短小 蘖弱、叶 色黄绿、 叶短小 主茎叶龄 9 8 79 68 68 56 6 6 单株一次 分蘖数 44.5 33.5 34 23 3 2 拔节期(3 月上中旬) 总茎蘖 (万/667m2) 100 90 80100 7090 60806080 60 60 抽穗期(4 月 下旬) 总茎蘖 (万/667m2) 50 45 4050 3540 35403035 35 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