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G化工标准-HG2805-1996.pdf

上传人:yyf 文档编号:3657143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518.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HG化工标准-HG2805-1996.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HG化工标准-HG2805-1996.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HG化工标准-HG2805-1996.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HG化工标准-HG2805-1996.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HG化工标准-HG2805-1996.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HG化工标准-HG2805-1996.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HG化工标准-HG2805-1996.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HG 2 8 0 5 -1 9 9 6 前言 煤矿井下用织物芯阻燃输送带是一种涉及人身安全的产品。 为尽快适应国际贸易、 技术和经济交流 的需要, 本标准等效采用了国外先进的英国国家标准B S 3 2 8 9 : 1 9 9 0 井下用织物芯输送带( 包括难燃性 能) 。在所引用的国家标准中 翰送带滚筒摩擦试验方法 、 艳送带酒精喷灯然烧性能规范及试验方 法 、 翰送带丙 烷燃 烧器 燃烧试验 方法 三个国 家标准都已 等 效采用了 英国国 家 标准B S 3 2 8 9 : 1 9 9 0 。 另 外, 有部分引用的国家标准, 是等效采用国际标准制定的, 与英国国家标准也基本一致。而输送带的

2、 平 均带厚测量方法 、 夜盖层厚度浦量方法 、 粘合强度试验方法 和 衡裂强度试验方法 四项国家标准 因与B S 3 2 8 9 : 1 9 9 0 有所差异, 本标准未予引用, 分别等效采用B S 3 2 8 9 : 1 9 9 0 以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予以规定。 本标准自 实施之日 起, 代替H G 4 -1 6 1 9 -8 7 , 本标准的附录A,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技术监督司提出。 本标准由青岛橡胶工业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青岛橡胶工业研究所、 江苏省煤矿研究所、 辽宁阜新像胶总厂、 中

3、国煤炭工业部徐 州轴送带维修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于冰、 韩德深、 刘念喜、 蔡鹅、 李平、 辛永录、 孙萍。 He 2 8 0 5 -1 9 9 6 B S前言 本标准是在英国橡胶标准政策委员会的指导下制定的。 本标准是1 3 S 准发布日起, 该版即行撤消。在应用本标准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a ) 现行的标题和范围着重强调其适用范围是井下用翰送带。 b )高能丙烷燃烧试验是根据最新煤矿井下安全规程制订的。 制订本标准的目的是使按标准制成的带能满足矿井下各种使用要求 与本标准一致并不免除其法律责任。 3 2 8 9 : 1 9 8 2 的修订本。 自本标 , 并且具有阻姗性。 中华人民共

4、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H G 2 8 0 5 -1 9 9 6 煤矿井下用织物芯阻燃输送带 代替 H G 4 -1 6 1 9 -8 7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矿井下用织物芯结构的阻燃物送带( 以下简称“ 阻燃带,)的物理机械性能、 阻然性 能、 尺寸、 标志、 接头、 贮存和运输、 外观质量及试验方法。 本标准主要适用于煤矿井下织物芯阻嫌输送带。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 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 所示版本均 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 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 B / T 3 6 8 4 -1 9 8 3 运输带导

5、电 性规范和试验方法( n e q I S O 2 8 4 ; 1 9 8 2 ) G B / T 3 6 8 5 -1 9 9 6 翰送带酒精喷灯燃烧性能规范和试验方法( e q v I S O 3 4 0 ; 1 9 8 8 ) G B / T 3 6 9 0 -1 9 9 4 织物芯翰送带拉伸强度和伸长率侧定方法( e q v I S O 2 8 3 : 1 9 9 0 ) G B / T 4 4 9 0 -1 9 9 4 轴送带尺寸( e q v I S O 2 5 1 ; 1 9 8 7 和I S O 5 8 3 : 1 9 9 0 ) G B / T 5 7 2 3 -1 9 9

6、3 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试验用试样和制品尺寸的侧定( e q v I S O 4 6 4 8 : 1 9 9 1 ) G B 5 7 5 2 -1 9 9 2 输送带标志( n e q I S O 4 3 3 : 1 9 9 1 ) G B / T 6 7 5 7 -1 9 8 6 输送带贮存和搬运通则( e q v I S O 5 2 8 5 : 1 9 7 8 ) G B / T 7 9 8 6 -1 9 8 7 翰送带滚筒摩擦试验方法 G B / T 1 6 4 1 2 -1 9 9 6 输送带丙烷嫌烧器燃烧试验方法 3 结构 阻姗带以整体织物或多层帆布为带芯, 带芯应浸有阻嫩化合物并极

7、以阻嫌扭盖层, 整条带应固化或 硫化为一体. 带的边缘应以阻嫩材料完全包扭。 边缘板盖层材料应硫化或固化在砚盖层和织物上, 并具有良 好的 阻燃性。 4 织物 织物要均匀、 牢固、 无打结、 瘤节及捻度不匀等缺陷。 5 物理机械性能 煤矿井下用阻嫩带的物理机械性能见表1 。 非煤矿井下用阻姗带的物理机械性能见表2 。 带的型号 是由其纵向拉伸强度来决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 1 9 9 6 - 0 6 - 0 7批准1 9 9 7 一 0 1 一 0 1实施 HG 2 8 0 5 -1 9 9 6 表 1 型号 全厚度拉伸强度八k N / m) ) 拉断伸长率/ % 撕裂强度/ k N

8、 ) 厚度/ mm ) 纵向横向纵向横向 5 8 05 8 0 2 4 51 71 8 1 . 07 5 6 8 06 8 02 65 1 71 81 . 0 7 . 5 7 0 07 0 0 2 6 51 71 81 . 1 8 . 0 8 0 08 0 02 8 0 1 51 81 . 1 8 . 0 8 7 58 7 52 8 01 5 1 81 . 28 . 5 1 0 0 01 0 0 03 0 0 1 51 8 1 . 28 . 5 1 1 4 01 1 4 0 3 5 01 51 8 1 . 69 . 0 1 2 5 0 1 2 5 03 5 0 1 8 1 . 69 . 0 1

9、 4 0 01 4 0 03 5 0 1 81 . 6 9 . 0 1 6 0 0 1 6 0 0 1 8 9 . 0 1 7 5 01 7 5 0 1 8 9 . 0 1 8 0 01 8 0 0 1 89 . 0 2 0 0 0 2 0 0 0 1 8 9 . 0 2 1 0 02 1 00 1 8 9 . 0 2 2 4 02 2 4 0 1 8 9 . 0 2 5 0 02 5 0 0 1 8 9 . 0 2 6 2 52 6 2 5 1 8 2 8 0 02 8 0 0 1 8 3 1 5 03 1 5 0 1 8 3 4 0 03 4 0 0 1 8 注: “ 。” 者为国际标准的

10、R 1 0 系列. 希望尽通采用此系列规格. 表 2 型号 全厚度拉伸强度/ ( k N / m) ) 拉断伸长率/ % ) 纵向 橄向 1 6 0 1 6 06 3 1 0 2 0 02 0 0 8 0 1 0 2 5 02 5 0 1 0 0 1 0 3 1 5 3 1 5 1 2 51 0 4 0 0 4 0 0 1 6 01 0 5 0 0 5 0 02 0 0 1 0 6 3 0 6 3 02 5 0 1 0 8 0 08 0 0 2 7 0 1 0 1 0 0 0 1 0 0 03 1 5 1 0 3 6 8 HG 2 8 0 5 -1 9 9 6 表 2 ( 完 型号 全厚度拉伸

11、吸度/ ( k N / m) 拉断伸长率/ % 纵 向 横向 1 2 5 01 2 5 0 1 0 1 6 0 01 6 0 0 1 0 2 0 0 02 0 0 0 1 0 2 5 0 02 5 0 0 1 0 6 长度 阻姗带长度的极限偏差及侧量方法按G B / T 4 4 9 。 规定进行。 单卷带长度的极限偏差为带长的+ z o, 为特定输送机定做的带的长度, 不得小于双方协议规定 长度。 7 宽度 阻燃带宽度的极限偏差测量方法按G B / T 4 4 9 0 规定进行。 带的宽度应符合表 3 的规定。 表 3 宽度/ mm 极限伯差 一条带上任意两点的最大宽度差值 3 0 0 士;/

12、 一 4 0 0 4 5 0 5 0 0 6 0 0 6 5 0 7 5 0 +2 % 一1 0/ a 2 % 8 0 0 9 0 0 1 0 0 0 1 0 5 0 1 2 0 0 1 3 5 0 1 4 0 0 1 5 0 0 1 6 0 0 1 8 0 0 2 5 0 0 HG 2 8 0 5 -1 9 9 6 8 带的厚度 带的厚度应按附录A和附录B进行测量, 厚度值应符合表1 规定。 测量带的厚度时, 任盒两次测量 值的差值应符合以下规定: a ) 平均总厚度不大于1 0 m m的带, 厚度差不大于 1 m m; b )平均总厚度大于 1 0 mm的带, 厚度差不大于平均带厚的 1

13、0 %. 9 ,盖层厚度 9 . 1 覆盖层平均厚度 根据附录B测量和计算的覆盖层平均厚度不得小于双方协议中规定的覆盖层厚度。 9 . 2 任意点的覆盖层厚度 当按附录B进行测量和计算时, 任意测量点的理盖层厚度不小于硬盖层规定厚度的7 0 写。 9 . 3 距带边缘 2 5 内和1 2 m m内的覆盖层最小厚度不得小于表4 规定值。 表 4 带宽 幻i m 搜盖层厚度规定值 n】 nl 硕盖层最小厚度与规定厚度的比率/ % 距边缘 2 5 mm内距边缘 1 2 m m内 廷1 3 5 0 1 3 5 017 0 1 3 5 0 17 02 0 9 . 4 边胶宽度 边胶宽度应不大于9 m m

14、, 且要均匀, 避免露出带芯。 级物接头 . 1 横向接头 ,1 整体织物芯带芯体不允许有横向接头。 . 1 . 2 多层帆布芯带芯体的横向接头与带的纵向轴线的夹角4 5 -7 0 * 。 接头间最小间距的要求如下 a ) 外层织物接头的间距不得小于1 0 0 m, 接头应对接紧密且无搭迭现象; n曰n曰八曰n 嘴.由月.胜月 b )同一内层接头的间距不得小于1 5 m, 任何一段 2 0 0 m的长度上接头数不得大于2 个; c ) 相邻布层上接头的间距不得小于 3 m; d ) 不相邻布层上接头的间距不得小于带宽的两倍。 1 0 . 2 纵向接头 1 0 . 2 . 1 整体织物芯带的织物

15、不得有纵向接头。 1 0 - 2 . 2 多层织物芯带的织物纵向接头数应符合表 s 的规定。 H G 2 8 0 5 -1 9 9 6 表 5 1 带宽 w n巧n 纵向最多接头数 外层 内层 W蕊6 5 0 0 2 6 5 0 注: 生产厂家应提供关于接头位t的数据。 1 1 外观质f 成卷带在铺开后应基本平直, 带的表面及边部不得有鼓泡和影响使用的其他表面缺陷, 带芯应由租 盖层完全封闭、 以防受潮变质。 1 2 全厚度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 阻燃带的全厚度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的侧定方法按G B / T 3 6 9 。 进行。 试样选择C型幻 。 全厚度拉伸强度和伸长率的平均值应符合表1 和

16、表2 的规定. 1 3 拈合强度 阻燃带的粘合强度试验按附录C进行。 1 3 . 1 砚盖层与带芯粘合强度及带芯内部粘合强度 搜盖层与带芯粘合强度及带芯内部枯合强度应按附录C进行试验. 其结果不得低于表6 规定值。 表 6 k N/ m 项目反盖层与带芯间枯合强度 整体带芯的内部枯合强度布层间粘合强度 两试样平均粘合 强度的平均值 两试样最低枯合强度的较低值 4. 0 3 . 2 5 4 . 0 3 . 2 5 含棉纤维帆布 4 . 0 1 0 0 %合成纤维帆布 4 . 5 3 . 2 5 1 3 . 2 边胶粘合强度 如需测定边胶粘合强度时, 应按附录C的规定在拉力试验机上沿与带边平行的方

17、向以不大于 采用说明: 月 根据国内实际情况, B S 3 2 8 9 有所不同。 2 B S 3 2 8 9 中规定C型试祥的中宽度为2 5 m m和2 6 m m, 而I S O2 8 3 : 1 9 9 0 中规定为2 5 , 孟 M M. HG 2 8 0 5 -1 9 9 6 5 0 m m / m i n 的速度剥离边胶, 以平均剥离力除以带厚的商表示边胶粘合强度, 其值不小于2 . 6 k N/ m, 1 3 . 3 标准覆盖层与附加菠盖层的粘合强度 按附录C的规定试验并记录附加覆盖层和标准硬盖层之间的粘合强度。 注: 附加贾盖层与标准砚盖层间的粘合强度是非标准化的。 1 4 潇

18、裂强度 成品带的撕裂强度试验方法按附录D进行。A法和B法试验的平均值都不得小于表 1 和表2 规 定值。 1 5 电阻 电阻试验按G B / T 3 6 8 4 进行。 阻燃带上、 下两面的表面电阻平均值均不得大于3 X 1 0 a 0 . 1 6 阻始性 1 6 . 1 滚筒摩擦试验 阻然带的滚筒摩擦试验按G B / T 7 9 8 6 进行。在每个试样的试验过程中或试样断裂后, 试样任何部 位均不得出现任何明焰或炽燃现象。每次试验测得的滚简表面温度木得高于3 2 5 C . 1 6 . 2 酒精喷灯燃烧试验 阻燃带的酒精喷灯燃烧试验按G B / T 3 6 8 5 的B法进行。 阻燃带的酒

19、精喷灯燃烧试验的要求如下: 。 ) 6 个全厚度试样在把喷灯移开后全部明焰或炽燃时间的平均值不得大于3 s , 其中任何单个值不 得大于1 0 s ; b ) 剥去覆盖层的两组各九个试样( 纵向、 横向试样各九个) 在把喷灯移开后明焰或炽燃时间的平均 值不大于5 s , 其中任何单个值不大于1 5 s , 。 ) 在单个全厚度试样平均明焰或炽燃时间的平均值不大于3 s , 而其中某个值大于l o s 的情况下, 应重新取六个试样复试一次。在任愈组剥去砚盖层的单个试样平均明焰或炽燃时间的平均值不大于 5 , , 而其中单个值大于1 5 , 的情况下, 应重新取同样九个试样复试一次。 1 6 .

20、3 丙烷燃烧试验 阻燃带的丙烷嫌烧试验方法按G B / T 1 6 4 1 2 进行。 阻燃带的丙烷燃烧器嫩烧试验方法分为高能姗烧试验方法和一般徽烧试验方法。 供需双方根据协 议决定所采用的试验方法。 判定是否烧坏的标准为: a ) 烧坏包括发脆、 硬化、 裂开、 起泡及其他原来没有的缺陷。 b ) 测量前可用干布将试样表面上的烟迹, 油污擦去, 带表面因嫌烧而发现烟灰, 沉积或光泽消失现 象不应判为烧坏。 c ) 各向尺寸不大于5 m m的气泡或不大于5 m m其他小缺陷处理如下: 烧伤点不超过5 处的小缺陷不算烧坏. 距离其他气泡及其他缺陷5 0 m m以外不算烧坏。 任何更多的小缺陷在试

21、样表面形成直径不超过5 0 m m的一个圆, 而各组的间距均在3 0 m m以 上也不算烧坏。 采用说明: 1 1 B S 3 2 8 。 中无一般擞烧试验方法。 HG 2 8 0 5 -1 9 9 6 1 7 1 7 . 1 d ) 试样上、 下班盖层所剩全宽未烧坏长度应如G B / T 1 6 4 1 2 图3中L所示, 并用钢卷尺沿试样纵 向表面进行测量。进行高能丙烷嫩烧试验时, 阻燃带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全宽未烧坏部分长度大于2 2 5 0 m m; 最高平均温升值不大于 9 0 “C , 烧坏带长不大于 2 0 0 0 m m, 且剩余全宽未烧坏部分长度大于 2 5 0 mm; 最

22、高平均温升不大于8 0 C, 烧坏带长不大于 2 2 5 0 m m, 且剩余全宽未烧坏部分长度大于 2 5 0 mm, 试验中若发生偶然事件中止试验时, 应记录试验经过, 抽样u 所取样品应能代表整批产品。试样的检测由试验管理部门进行。检验样品应于阻嫩带制成后至 少4 8 h 方可切取。阻燃带的外观质量和规格尺寸应逐条进行检查。 1 7 . 2 阻嫩带以8 0 0 0 m为一批, 在每批成品中抽取一段进行物理性能和阻姗性能试验。 1 了 . 3 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一般情况下只需进行出厂检验。 在进行型式检验时, 应检验本标准中有要求的全部项目。 在进行出厂检验时, 只检验宽度、 带

23、的总厚 度、 覆盖层物理性能、 全厚度拉伸强度和伸长率、 粘合强度、 撕裂强度、 电阻和酒精喷灯燃烧性能。 1 7 . 4 物理机械性能和安全性能试验有一项指标不合格, 应在该批产品中另取相同数量试样对不合格 项目进行复试, 复试后仍有一项指标不合格, 则该批产品为不合格品。 1 8 标志贮存和运输 输送带的 标志应执行G B 5 7 5 2 。 若上下班盖层厚度不一致时, 标志应在较厚的一面上。 在成卷带 的外表面距带端约1 m的部位标上生产批号, 该批号至少4 0 m m高。 标志要足够牢固、 在运输、 存放和 安装过程中不会磨损。 输送带的贮存和运枪按G B / T 6 7 5 7 进行

24、a l 采用说明: 月B S 3 2 8 9 在本条中对高能丙烷嫩烧试样的取样部分己在G B / T 1 6 4 1 2 中做了详细规定. 本条中不再重复。 本条新 增加了B S 3 2 8 9 中没有的产品栓脸方面的内容. 幻B S 3 2 8 9 中内容与我国国情不符, 且G B 5 7 5 2 为强制性标准 3 1 既 3 2 8 9 无该条内容. HG 2 8 0 5 -1 9 9 6 附最A ( 标准的附录) 平均带娜侧,方法 A1 原理 在七个点上测量带厚, 且以七个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平均带厚值。 带的厚度和覆盖层厚度在同一试样上测量。 A 2 侧f工具 采用符合G B / T

25、5 7 2 3 规定的转动指针式厚度计。测足对试样施加的压力为( 2 2 土5 ) k P a , A 3 试样 从全厚度的阻姗带上切取一块矩形试样, 长度为8 0 m m, 宽度为带的全宽。切面与带边成直角, 切 割边缘要整齐, 试片表面要平整。 A 4 程序 将试样平放在托台上, 必要时用手指压平。 让试片在托台两边伸出的端头保持与托台同高, 沿图A 1 所示B -B线上七个点测量带厚。 门 一、 _ ,. 洲一丫卡 生 .A Ip I 于 I I I G H ,全宜 图 A1 A 5 结果的计算和裹示 记录七个点上各点的带厚度, 各侧量值均保留到小数点后第二位。计算七个结果的平均值, 将

26、其作 为平均带厚值( 以m m为单位) 。 HG 2 8 0 5 -1 9 9 6 附录B ( 标准的附录) ,益层厚度洲t方法 B 1 原理 在层间未剥离的带的切割边缘上侧量上、 下孤盖层厚度。 B 2 装f 最小分度为o . 1 m m的光学侧微仪。 B 3 试样 按附录A中A 3 的规定, 沿图A 1 所示的A -C 线切取试样, 切面与试样表面成直角。 程序 1 平均扭盖层厚度 注: 侧t上、 下筱盖层平均厚度的程序与此相同. 1 . 1 对于硬盖层材料直接祖盖在带芯上的带按以下规定( 见图B 1 ) 在带表面( 上硬盖层) 和带芯织 口. 月叨月叼月口 BBB 物组织表面之间找出七个

27、侧t点. rs A I D 口 勺分 图 B l 。 ) c , 和 , 是带表面( 上扭盖层) 到最靠近D , E两线上织物缺峰阂的距离; 注: D线和E线距带的每一边各2 5 m m, b ) t : 和t 。 是五条F 线上最接近每一条线的带表面( 上砚盖层) 到织钧彼峰间的 距离; 注: 五条F线是贯穿带宽在D , E间的等距离线。 B 4 . 1 . 2 对材料不同但却相容的带, 标准上班盖层材料被固化或硫化在原有的标准砚盖层材料上形成 附加覆盖层厚度。按如下规定测量七次( 单位: m m ) , 洲t带表面( 上砚盖层) 与附加理盖层和标准夜盖 层材料界面间的距离( 见图B 2 )

28、 , HG 2 8 0 5 -1 9 9 6 6 等分 图 B 2 a ) t , 和t , 是在最接近D , E两线中每一处带面和交界面间的距离( 交界面是指附加覆盖层和标准 硬盖层的交界面) ; 注: D线和E线距带的每一边 2 5 。 b ) t : 和t 。 是带表面( 上反盖层) 与五条F线中最接近每一条上附加彼盖层和标准砚盖层材料界面 间的距离。 注, 五条F线是位于带的全宽上D 、 E间等距离线。 B 4 . 1 . 3 对材料不同又不相容的带, 标准上硬盖层通过粘合层固化到带芯上, 按如下规定( 见图B 2 ) 侧 定带表面( 上覆盖层) 与表面班盖层材料和粘接层之间界面间的距

29、离, 共侧七次. a ) t和t , 是带表面( 上砚盖层) 和D , E线中每一条上表面材料与粘合层之间界面间的距离; 注: D , E线各距带边 2 5 m m, b ) t , 和t 。 是带表面( 上扭盖层) 与五条F线中每一条上表面材料和粘合层之间界面间的距离。 注: 五条F线是贯穿全宽D和E间的等距离线。 B 4 . 2 局部薄的带夜盖层厚度的测量 注: 侧t局部薄的上、 下硬盖层厚度的程序与此相同。 B 4 . 2 . 1 如果肉眼能看出某个部位( 不包括试样边缘2 5 m m以内) 挂盖层明显较薄, 应按以下程序测量 其厚度。 R 4 . 2 . 2 对覆盖层材料直接理在带芯上

30、的带做四次侧量。 侧量较薄范围内四个从带表面( 上覆盖层) 到 相邻织物波峰间的距离, 如图B l 所示的t . , t b J 。 和t d 的位置。 B 4 . 2 . 3 对材料不同但可相容的带, 标准上砚盖层材料被硫化或固化到标准覆盖层材料上做附加覆盖 层, 记录以下厚度值中较小的值。 a ) 带表面与附加覆盖层和标准班盖层的界面间的最小距离; b ) 带表面与较薄区域内四个相邻织物波峰之间四个距离的平均值。如图B 1 所示的, e , t b , t . 和t d 位置。 B 4 . 2 - 4 覆盖层材料不同且不相容的带, 标准上砚盖层材料通过粘合层固化到带芯上, 记录下列值中 的

31、较小值。 a ) 带表面与表面材料和粘接层之间界面间的最小距离; b ) 带表面至有关区域内四个相邻织物组织点间所侧四个距离的平均值。 如图B l 所示的t . , t b , t 。 和 t d 的位置。 B 4 . 3 在带边缘 2 5 m m内和1 2 m m内的最小扭盖层厚度 注: 侧t上、 下贾盏层最小厚度的程序与此相同。 H G 2 8 0 5 -1 9 9 6 B 4 . 3 . 1 对覆盖层材料被直接硬在带芯上的带, 测量A -D之间和E -C之间( 见图B 1 ) 带表面到织物 波峰间的最小距离, 测量精确到0 . 0 5 m m. B 4 . 3 . 2 对覆盖层材料不同但

32、却相容的带, 标准上粗盖层被固化或硫化到已有的标准覆盖层上形成附 加覆盖层厚度, 记录下列尺寸的较低值。 a ) 测量A -D点和E -C点之间( 见图B 1 ) 带表面和织物波峰间的距离。 最小值精确到0 . 0 5 m m. b )在带的A -D点和E -C点之间( 见图B D侧量带表面与附加扭盖层和标准覆盖层界面间的距 离, 最小值精确到0 . 0 5 m m. B 4 . 3 . 3 对覆盖层材料不同也不相容的带, 标准上蔽盖层材料通过粘合层被固化到带芯上, 记录下列 尺寸的较小值。 a )测量 A -D点和 E -C点之间带表面至织物波峰之间的距离( 见图 B l ) , 最小值精确

33、到 0 . 0 5 mm ; b ) 测量A -D点及E -C点之间( 见图B I ) 带表面至表面材料和粘合层界面间的距离, 最小值精确 到0 . 0 5 m m. B 4 . 4 边部覆盖层厚度 注: 上、 下班盖层边部厚度的侧t程序与此相同. 从带的横截面上( 见图A 1 和图B D用光学侧徽仪M A H -C和G -A之间的距离, 侧量精确到 0 . 0 5 mm. B S 结果的计抹和衰达 B 5 . 1 平均搜盖层厚度 按式( B I ) 计算夜盖层厚度C ( 单位用m m) . C = t j +t , +t 3 +t d +t , +t , +t , 7 ” 。 。 . 。 。

34、 . 。 。 . 。 。 。 。 。 。 。 。 “ “ 。 (B 1) 式中: C 平均覆盖层厚度, M M; t -t , 已在 B 4 . 1 , B 4 . 2 及 B 4 . 3 中定义, m m, B 5 . 2 局部薄的搜盖层厚度 B 5 . 2 . 1 记录局部薄的扭盖层厚度I C的侧量结果, 井根据极盖层类型按B 5 . 2 . 2 至B 5 . 2 . 4 计算。 B 5 . 2 . 2 覆盖层材料直接扭到带芯上的带按式( B 2 ) 计算I C , . _t 。 十t o +t , +勺_ _ _ _ _ _ _ 。 。、 I C 二 止 二 - 二 - 二 二 - -

35、- -” . “. ”. ” “ 二”. .(B2) 4 式中: I C 薄部砚盖层厚度, m m: t.-t6符合B 4 . 2 的定义, m m, B 5 . 2 . 3 筱盖层材料不同但相容的带, 标准上极盖层材料被固化或硫化到原有的标准硕盖层材料上形 成附加覆盖层厚度I C , I C是下列值中的较小者: a ) 根据B 5 . 2 . 2 计算的结果; b ) 带表面与附加砚盖层和标准夜盖层界面间的最小厚度 见B 4 . 2 . 3 中a ) , B 5 . 2 . 4 硬盖层材料不同也不相容的带, 标准上扭盖层通过枯合层固化到带芯上, 其厚度I C是以下值 中的较小者: a ) 根

36、据B 5 . 2 . 2 计算的结果; b ) 带表面到表面材料和粘接层之间界面的 最小厚度 见B 4 . 2 . 4 中a ) , B 5 . 3 在带边缘 2 5 mm内和1 2 m m内的最小砚盖层厚度。 按覆盖层类型根据B 4 . 3 . 1 至B 4 . 3 . 3 测量的结果, 记录在带边缘 2 5 m m内和 1 2 m m内的最小搜 盖层厚度。 HG 2 8 0 5 -1 9 9 6 B 5 . 4 边胶宽度 记录按B 4 . 4 测得的两个边胶宽度。 B 6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a ) 根据B 5 . 1 记录的平均菠盖层厚度; 句 根据B 5 . 2 记录的任

37、意薄的覆盖层厚度; c ) 根据B 5 . 3 记录的距边缘2 5 m m内和1 2 m m内的极盖层厚度; d ) 根据B 5 . 4 记录的带两边的边胶宽度。 附录C ( 标准的附录) 钻合强度试验方法 C1 原理 从带的全宽上选择夜盖层完整的试样, 并确定以下性能: a ) 整体带芯带: 从带芯剥离覆盖层所需力; 从标准覆盖层剥离任意附加覆盖层所需的力; 分离带芯所需力( 见表6 ) . b ) 多层带芯带 从相邻层剥离覆盖层所需力; 层与层间相互剥离所需力; 从标准筱盖层剥离任意附加夜盖层所需力。 注: 进行a ) , b ) 项试脸时. 无严格定义的“ 砚盖层” 一词包括任何存在的枯

38、合层. C 2 试验装t 所用拉力试验机应带有自 动侧绘力的装置, 其可动夹持器工作速度为5 0 m m / m i n 士2 . 5 m m / m i n , 测量误差不大于量程的1 %. C 3 试样 C 3 . 1 按c 1 进行试验时, 每项试验需要两对试样, 共 2 4 个试样。其中1 2 个以纵向切割. 另 1 2 个以横 向切割。 注: 用机械切割或手工切荆均可. C 3 . 2 试样各面均成矩形, 宽度为2 5 m m士1 . 0 m m, 长度至少为3 0 0 m m, 厚度为带的全厚度。切割边 缘要整齐。试样在样品上的间距要足够大, 力求使其代表整个样品. C 3 . 3

39、 制成后的试样应里于2 3 士2 V 条件下进行至少2 h的状态调节。 C 4 试验程序 C 4 . 1 试验中如有试片断裂, 重新另取试样进行试验。 如果重取的试样也发生断裂, 从两次试验记录曲 线的最高峰取最大值( 包括自 动记录曲线的初始段在内) 。 采用说明: 1 1 B S 3 2 8 9 中规定为( 2 0 士2 ) 0C . He 2 8 0 5 -1 9 9 6 C 4 . 2 整体带芯带的粘合强度试验 C 4 . 2 . 1 按如下规定从带芯剥离覆盖层: a ) 从试片的一端将带芯与夜盖层剥离约 7 5 m m, 将剥开的端部夹在试验机的上、 下夹持器上, 启动 试验机, 使

40、夹持器以5 0 m m/ m i n 士2 . 5 m m / m i n的速度分离, 记录使剥开的部分再剥离 1 0 0 m m所需力 的振荡曲线。试验中勿使未剥离部分受夹持; b ) 根据C 4 . 4 确定粘合力的平均值和最小值; c ) 对同一试样另一端的另一覆盖层重复a ) 和b ) 项程序; d ) 对同一对试样的另一个试样重复a ) -c ) 项程序; e ) 对另一对试样重复a ) -d ) 项程序。 C 4 . 2 . 2 按以下规定进行带芯内部粘合强度试验: a ) 从试片一端的带芯中间沿与覆盖层平行的方法切开大约7 5 m m( 见图C l ) 。将剥开的试样两端 夹在试

41、验机的夹持器上, 使夹持器以5 0 m m/ m i n 士2 . 5 m m/ m i n的速度分离, 记录再剥离1 0 0 m m试样 所斋力的振荡曲线。试验中勿使未剥离部分受夹持; 图 C1 b ) 确定粘合力的平均值和最小值( 见C 4 . 4 ) ; 。 ) 对其余三个试样重复a ) 和b ) 项程序。 C 4 . 2 . 3 按以下规定进行标准艘盖层与附加班盖层间枯合强度试脸: a ) 从试样的一端将标准彼盖层与附加砚盖层之一切开大约7 5 m m, 将剥开的试样两端夹在试验机 的夹持器上, 使夹持器以5 0 m m/ m i n 士2 . 5 m m/ m i n的速度分离, 记

42、录再剥离1 0 0 m m试样所需力的振 荡曲线。试验中勿使未剥离部分受夹持; b ) 确定粘合力的平均值和最小值( 见C 4 . 4 ) ; c ) 对同一试样另一端的另一附加层重复a ) 和b ) 项程序; d ) 对同一对中的第二个试样重复a ) -c ) 项程序; e ) 对另一对试样重复a ) -d ) 项程序。 C 4 . 3 多层带芯带的枯合强度试验 C 4 . 3 . 1 按以下规定从相邻层剥离夜盖层; a ) 从试样一端将搜盖层与带芯层剥离约7 5 m m, 将剥开的试样端部夹在试验机的上、 下夹持器上, 启动试验机, 使夹持器以5 0 m m/ m i n 士2 . 5 m

43、 m/ m i n的速度分离。 记录再剥离 1 0 0 m m所需力的振荡曲 线, 试验中勿使未剥离部分受夹持; b ) 按C 4 . 4 确定粘合力的平均值和最小值。 C 4 . 3 . 2 按以下规定进行层与层之间的剥离 。 ) 对同一试样逐层进行上述试验直至中间层。 对同一对试样中另一个试样从另一面砚盖层开始重 HG 2 8 0 5 -1 9 9 6 复上述试验; b ) 对另三对试样重复a ) 项程序 C 4 . 3 . 3 按C 4 . 2 . 3 的规定进行从标准覆盖层剥离附加覆盖层的试验。 C 4 . 4 确定粘合力的平均值和最小值 将振荡曲线的初始段删去. 以相应于试样剥离长度

44、至少7 5 m m的一段曲线用目测法确定平均粘合 力和最低粘合力。若目测法无效或曲线起伏较大时, 按如下规定确定枯合力的平均值和最小值( 见图 C2 ) , 自动记录曲线 最低值 图 C 2 a ) 穿过记录曲线上每一起伏之中点画出一条圆滑的平均曲线, 此线代表粘合力曲线; b ) 用目 测法或适当的面积仪画出一条平行于记录纸横轴的直线来代表粘合力的平均高度。 平行线 的位置应使其上、 下两部分面积相等, 此线高度即平均粘合力; C ) 粘合力曲线的最低值即最小粘合力。 C 5 试验结果表达 C 5 . 1 粘合强度的值应以k N1 m表示。每对试样根据C 4 . 2 至C 4 . 4 记录和

45、确定粘合性能。 C 5 . 2 整体带芯带应包括: 覆盖层与带芯之间测得的两个平均粘合力的平均值和两个最低粘合力的较 低值; 带芯内部粘合力的两个平均值和两个最低值。每对试样取四个值。 C 5 . 3 多层带芯带应包括: 搜盖层与帆布层间两个平均粘合力值的平均值和两个最低粘合力值的较低 值; 帆布层间两个平均粘合力的平均值和两个最小粘合力较低值, 多层带芯带的每对试样应记录两 个值。 当试样及重取试样都发生断裂时, 记录两个试样粘合力的最大值及试验过程。 附录D ( 标准的附录) 撅裂强度试脸方法 D1 原理 用拉力试验机测定使试样上的切口 扩展所需要的力。试样的菠盖层应完整。 D 2 装里

46、符合附录C 2 的拉力试验机。 D3 试样 D 3 . 1 在样品上切取六个全厚度纵向试样, 试样为矩形, 长度3 0 0 m m, 宽为5 0 m m士1 m m, 在试祥一 端沿纵向中心线切开一条与两边平行、 长约1 0 0 m m的口 子, 如图D 1 所示。 3 8 0 HG 2 8 0 5 一1 9 9 6 逗 二 竺 图 DI . 2 试样在样品上的距离要尽可能大, 力求代表整个样品, 其中一个试样距带边的距离应为 12 】 1 1 n】 。 . 3 在每个试样的上覆盖层上沿带的运行方向标以字母 T作标记, 如图 DZ 所示。 D318D3 D3 . 4 图 DZ 试样切取后应立即

47、试验, 若不能立即试验时则应将其存放在不会受潮的环境中直至试验开始。 n 4 试验程序 将试样置于室温下, 记录温度和相对湿度。 把试样切口两边夹持在拉力试验机的夹具上, 使切口内缘位于夹持器中心线上, 切口 两边的方向与 夹持器的移动方向一致。 使夹持器以50m m/ min士2 . s m m/ m in的速度撕裂试样, 自动记录使试样切口 扩展1 00m m所形成的振荡曲线。 六个试样分别按图D 3 所示的A法和B法夹持, 即三个试样用A法夹 持, 另三个试样用 B法夹持。 5 1 士 1 图 D3 将振荡曲线的初始段删去, 以试样撕裂长度至少 75m m段的曲线用目测法确定平均撕裂力, 当有 争议或力的曲线波动较大时, 按以下规定确定平均撕裂力。 a ) 通过振荡曲线中间画一条中间曲线, 以此作为撕裂力曲线。 b) 用目 测法或适当的面积仪画出一条平行于自动记录基准直线的直线, 平行线的位置应恰好使在 此线上、 下两部分面积相等, 线的高度即为平均撕裂力。 H G 2 8 0 5 -1 9 9 6 D 5 试验结果表述 分别记录六个试样中每一个的平均撕裂力( 以k N为单位) 。撕裂强度等于平均撕裂力。 记录用A法夹持的三个试祥撕裂强度的平均值和B法夹持三个试样的平均值。 如果在标准撕裂发生之前织物已被抽出, 则应记录该现象并记录平均撕裂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