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T6951-1993.pdf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664848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306.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JBT6951-1993.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JBT6951-1993.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JBT6951-1993.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JBT6951-1993.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JBT6951-1993.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JBT6951-1993.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JBT6951-1993.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J8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机 械 行 业 标 准 J B/ T 6 9 5 1 一9 3 三相并列连杆脉动无级变速器 1 9 9 3 - 0 7 - 1 3发布 1 9 9 4 - 0 7 - 0 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 B / T 6 9 5 1 一9 3 三相并列连杆脉动无级变速器 1 主题内 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三相并列 连杆脉动无级 变速器的型式、 基本 参数、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检验规 则及标 志、 包装、 运输、 贮存, 本 标 准 适 用 于。 . 7 5 5 . 5 k W, 由 三 组 并 列 布 置, 其

2、 原 动 件 相 位 差 为1 2 0 的 连 杆 往 复 摆 动 机 构 与 单 向 超越离合器组成的机械无 级变速器( 以下简称变速器) 。 本标准不适用于箱体上附加了其他传动装置的变速器。 变速器的工作环境温度为 一2 0 一十4 0 “C,环境温度低于 。 时, 启动前润滑油要预热。 2 引用标准 G B 1 9 1包装储运图 示标志 G B 6 4 0 4齿轮装置噪声声功 率级的测定方法 G B 1 1 3 6 8齿轮传动装置清洁度 G B / T 1 3 3 0 6 标牌 G B / T 1 3 3 8 4机电 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 件 Z B Y 1 1 0扭矩转速测量仪 Z B

3、Y 1 1 1扭矩转速传感器 3 型式和基本参数 3 . 1 型号编写方法 变速器的型号包括: 产品代号、 电动机功率、 输出轴旋转方向代号、 装配型式代号。 3 . 1 . 1 产品代号 变速器代号用组合字母“ U 3 4 ” 表示。 3 . 1 . 2 装配型式代号 变速器的装配型式分为八种( 见图 1 ) 。其代号分别用罗马数字 I、 I . . . . . . V 11表示。 i V _ N l7 御 _图 1 机械工业部 1 9 9 3 - 0 7 - 1 3 批准1 9 9 4 - 0 7 - 0 1 3 V 1b fi I B/ T 6 9 5 1 一9 3 3 . 1 . 3

4、输出轴旋转方向 代号 变速器输出轴旋转方向以面对输出端端面确定. 其代号分别用汉语拼音字母表示: “ S ” 为顺时针方 向旋转, 0 N” 为逆时针方向旋转. 3 . 2 标记示例 三相并列连杆脉动无级变速器, 配用电动机功率为 1 . 5k w, 输出轴顺时针方向旋转, 装配型式为 I 型, 其标记为: U3 4I B / T 6 9 5 1 装配型式代号 输出轴旋转方向代号 电动机功率 机型 产品代号 3 . 3 墓本参数 3 . 3 . 1 主要性能参数 变速器的 主要性能参数 应符合 表 1 的规定. 表 1 主要性能参数 机型 物入功率 k W 输入转速 r / mi n 最大输出

5、转矩 N m 最大输出功率 k W 翰出转速范围 r / mi n U3 4 - 0 . 7 50 . 7 5 1 3 9 05 30 . 5 6 0 -1 5 0 U3 4 - 1 . 51 . 5 1 4 0 01 0 81 . 1 3 U 3 4 - 33 1 4 2 02 1 52 . 2 5 U 3 4 - 5 . 55 . 5 9 6 03 9 44 . 1 30 - 2 0 0 3 . 3 . 2 外形及安装尺寸参数 变速器 I 一“型的外 形及 安装尺寸参数, 应符合图2 和表 2 的规定。 变速器 V -V 型的外 形及 安装尺寸参数, 应符合图3 和表 3 的 规定。 J

6、B / C 6 9 5 1 一9 3 寒 拟确节叹绷粼喇带太名酬之?1串瑕侧 N画 I 仅碱 Z报 H 咬 J B/ T 6 9 5 1 一9 3 昌 十 寸 最确份叹娜椒阅带众名酬,|A沸姻俐 的巫 谊叫 的粥 J B/ T 6 9 5 1 一9 3 4技术要求 4 . 1 基本要求 4 . 1 . 1 变速器应按经规定程序 批准的图 样和技术文件 制造。 4 . 1 . 2 变速器主要零件的 材质、 硬度、 工 作面 粗糙度、 尺寸精度应达到有 关标准和设计图样的要求。 42 整机性能要求 4 . 2 . 1 变速器的调速机构动作应灵敏, 在输出转速范围内运行时应稳定。 4 . 2 . 2

7、 变速器空载运转时, 输出转 速范围应符合表1 的规定。 4 . 2 . 3 变速器空载运转时, 调节至 最高转速, 2 m i n内启动5 次, 不得出现任 何故障。 4 - 2 . 4 变速器运转时不得有异常声响, 其空 载运 转噪声不得超过表4中 规定的数 值. 表 4 噪声d B ( A) 机型 噪声声功率级 U3 4 - 0 . 7 5U 3 4 - 1U 3 4 - 3 U 3 4 - 5 . 5 4 . 2 . 5 变速器运转时, 油池温升不得大于表 5中规定的数值, 其油池最高温度不得超过 8 5 -C, 表 5 油池温升 机型 空载运转谧升 负载运转温升 U3 4 - 0 .

8、 7 5U 3 4 - 1 . 5U 3 4 - 3 U3 4 - 5 . 5 乳一朽 加一35 4 . 2 . 6 变速器负载运转时, 其滑差率不得超过表 6中规定的数值。 表 6 滑差率 名义愉出转速r / mi n 滑差率2035 - 一 十 一 一 10015 一一一 一 15010 4 . 2 . 7 变速器传动效率不得低于表7中 规定的数值。 表 7 效率 加-初 名义输出转速r / mi 效率 4 . 2 . 8 变速器清洁度不得大于表8 中规定的数 值。 表 8清洁度 mg / L 机型 杂质 含量 U 3 4 - 0 . 7 5U 34 - 1 . 5 U 3 4 - 3 1

9、 5 0 U 3 4 1 3 2 . 0 0 4 . 2 . , 变速器轴伸中部的径向圆跳动应不大于表 9中规定的数值。 表 9 轴伸径向圆跳动 轴 伸 直径 径 向 回跳 动 1 8 - 3 0 3 0 - 5 0 0 . 0 4 0. 05 J B/ T 6 9 5 1 一9 3 4 . 2 . 1 0 变速器轴心线对底脚支承面的平行度不低于 9 级。 4 . 2 . 1 1 变速器的各配合处、 密封处不得有漏油现象 4 . 3 外观质量要求 4 . 3 . 1 变速器的非加工外表面不应有凸瘤、 凹陷和气孔等缺陷。 4 . 3 . 2 变速器外表面涂漆应光亮、 平整、 牢固, 且色彩一致.

10、 不得有漏漆、 气泡、 脱皮等缺陷. 试验方法 51 试验条件 5 . 1 . 1 变速器试验应在专用试验台上进行。 5 . 1 . 2 变速器试验时, 室内的环境温度应在5 -4 0 C范围内, 变 速器周围空气应自由 流通, 不允许采 取强迫流通的方式。 5 , 2 试验装置和测试仪器 5 . 2 . 1 试验装置由原动机( 交流电动机) 、 被测变速器、 传感器、 加载器、 联轴器和试验平台组成. 见图 4e 6 扛 / / 、万 / / j/ 图4 试验装置示意图 1 一试验平台,2 -原动机; 3 , 5 一转矩转速传感器; 4 -被测变速器. 6 -加载器; 7 , 8 , 9 ,

11、 1 。 一联轴器 5 . 2 . 2 所有测试仪器均应在检定有效期内, 其精度应符合表 1 0的规定。 表 1 0 测试仪器及精度 测 试 仪 器I梢度要求 - 一一一宁- 一一一 - 一-一-一- 一 - -一一- 一 一S1E#i 1 iX# S$i f$ ,- 二 士- 1级 1级 二耸立 it5 r 甘立二 t 1 ICA ik (1/10000) g 二 二 二 嗓声侧最仪I士 1 d B( A ) 5 . 2 . 3 试验装置安装后的同轴度要求, 应符合 Z B Y 1 1 1规定的精度要求。 5 . 3 试验方法和程序 5 , 31 试验准备工作 被测变速器及试验设备与传感器等

12、按规定 安装后, 将测量仪器安置在便于观测的位置上, 并予接 线、 自校, 测试前调零。 变速器在输出转速为 2 0.1 0 0 , 1 5 0 :mi r时. 分别空载运转 2 0 mi n . 其计诈i 转 1 h F -,- , 讲行以下 J B/ T 6 9 5 1 一9 3 试验 。 5 . 3 . 2 空载运转试验 5 . 3 - 2 . 1 变速器空载运转时, 转动调速手轮. 测试输出转速范围. 在名义 输出转速分别为2 0 , 1 0 0 , 1 5 0 r / m i n 时, 各测 取 1 0 组输入转速和输出 转速数据, 数据采集和 处理方法见附录 A( 补充件) 。 5

13、 . 3 - 2 . 2 变速器输出转速在 1 0 0 r / m i n时, 按照 G B 6 4 0 4 进行噪声测试。 5 . 3 . 3 负载运转试验 名义输出 转速在2 0 - 1 0 0 r / m i n 时, 按表1 选取最 大输出转 矩作为额定负载值; 名义 输出 转速大于 1 0 0 r / m i n 时, 其输出转矩T , 由式( 1 ) 计算。 _P T , 一 ” 5 4 9 n 7 “ “ “ ” 二 . ” “ “ “ “ ” ” 一“ ( ” 式中: T ,输出 转矩, N“ m; P 7 最大输出功率, k W, 其值按表 1 查取; ; ,输出转速, r

14、/ m i n , 5 . 3 - 3 . 1 负载运转试验按其输出轴额定负载的 2 5 写, 5 0 0 0 . 7 5 % 和 1 0 0 % 四个阶段逐级加载, 其中前 三个阶段在输出转速 1 0 0 r / m i n以下运转, 每 个阶段的运转时间不少于 1 5 m i n , 在 1 0 0 肠额定负载阶 段, 运转时间以润滑油温度稳定为准。 5 . 3 - 3 . 2 在 1 0 0 0 0 额定负载阶段。 在名义输出转速分别为 2 0 , 1 0 0 , 1 5 0 r / mi n时, 各测取 1 0组输入转 速、 转矩和输出转速、 转矩数据。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见附录A, 5

15、 . 3 . 3 . 3 变速器滑差率按式( 2 ) 计算。 : =己 1 0 2 止- ) X 1 0 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7 2 , 于 。 2 式中: 。 变速器滑差率, %; 几一一同一调速位置负载时的平均输出转速, r / mi n ; 2 1 0 2 变 速 器 无 滑 差 时 的 输 出 转 速, r / m i n ; 报1 刀 0 2 7 10 2 = n a 7 7 , 同一调速位置负载时的平均输入

16、转速, r / mi n ; 几 : 同一调速位置空载时的平均输出转速, r / mi n ; 虱, 同一调速位置空载时的平均输入转速, r / mi n , 5 . 3 . 3 . 4 变速器效率测试按式( 3 ) 计算。 艺Tz : n z i I =旱一一 x 1 0 0 。 , , ” 。 ,. 一 ( 3 ) 艺T, ; 护 正 。 百已1 式中: 7 变速器效率, %; Tl 同一调速位置输入转矩的各次测量值, N m; T 同一调速位置输出转矩的各次测量值, N“ m; ” 。 同一调速位置输入转速的各次测量值, r / m i n ; 1 1 , 同一调速位置输出转速的各次测量

17、值, r / m i n ; N同一调速位置转矩、 转速的有效测量次数。 5 . 3 . 4 温升试验 变速器温升试验分为空载运转温升试验和负载运转温升试验。 5 . 3 . 4 . 1 空载运转油池温度测定 变速器输出轴在最高转速下, 空载运转 3 0 m i n后, 用温度计每隔 1 5 mi n测量一次油池温度, 至温 度稳定为止。 J B / T 6 9 5 1 一9 3 温度稳定是指变速器运转时, 其润滑油的温度在 3 0 mi z: 内变化不大于 1 C, 5 . 3 . 4 . 2 负 载运转油池温度测定 变速器名义输出转速在 1 0 0 r / m i n时, 额定负载下运转

18、3 0 mi n后, 用温度计每隔 1 5 m i n测量一次 油池温度, 至温度稳定为止。 5 . 3 . 4 . 3 环 境温度的测定 a . 在距被测变速器表面 1 . 5 m远处放置膨胀球式温度计, 温度计膨胀球距地面的高度与变速器 轴心线等高; b . 温度计的放置应不受外来辐射热与气流的影响; c . 环境温度数值的读取应与变速器油池温度数值的读取同时进行。 5 . 3 . 4 . 4 变速器的温升按式( 4 ) 计算。 山 =t一 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 式中: a t 空载或额定

19、负载时的温升, 它; t 空载或额定负载时的油温, C; t 空载或额定负载时的环境温度. 。 5 . 3 . 5 过载试验 5 . 3 . 5 . 1 负载试验后, 变速器在名义输出转速为 1 0 0 r / mi n时, 按额定负载的 1 1 0 % 和 1 2 0 % 依次进 行过载试验。每个加载阶段的试验时间均不少于 2 m i n e 5 . 3 . 5 . 2 过载试验在润滑油温度稳定 状态下进行。 5 . 3 - 5 . 3 过载试验后, 变速器不得有任何异常现 象。 5 . 3 . 6 漏油检查 变 速器在负载运行时, 用目 测法观察, 在固定联接部位每1 2 0 m i n多

20、于一滴, 活动联接部位每 6 0 m i n 多于一滴, 即为漏油。 5 . 3 . 7 变速器清洁度测定按 GB 1 1 3 6 8执行。 检验规则 6 . 1 产品必须经制造厂质量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后方能出厂, 并附有产品合格证书、 产品使用说明书。 6 . 2 变速器的检验分为出厂 检验和型 式检验两种。 6 . 3 出厂检验 6 . 3 . 1 变速器调速机构的性能应符合 第4 . 2 . 1 条 的规定 6 . 3 . 2 变速器输出转速范围应符合第 4 . 2 . 2 条的规定。 6 . 3 . 3 空载运转启动性能应符合第 4 . 2 . 3条的规定。 6 . 3 . 4 空载运转

21、油池温升试验应符合第 4 . 2 . 5 条的规定。 6 . 3 . 5 变速器轴伸最外端的径向圆跳动应符合第 4 . 2 . 9条的规定。 6 . 3 . 6 变速器轴心线对底脚支承面的平行度应符合第 4 . 2 . 1 0条的规定。 6 . 3 . 7 变速器密封性检查应符合第 4 . 2 . 1 1条的规定。 6 . 3 . 8 变速器外观质量应符合第 4 . 3 条的规定。 6 4 型式检验 6 . 4 . 1 凡 属下列情况之一者, 应进行型式检 验。 a . 经鉴定定型后首次生产的产品或转厂生产的老产品; b . 当正常生产的产品在设计、 工艺或材料等方面有较大改变, 可能影响产品

22、的性能时; c . 正常生产的产品. 定期进行一次检验; d . 不经常生产的产品再次生产时; e .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f .国家 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的要求时 J B / T 6 9 5 1 一9 3 64 . 2 变速器型式检验项目见表 1 1 , 表 1 1 型式检验项目 序号检验项目技术要求条文试脸方法条文或检测方法 1 调速机构 4 . 2 . 1手感和目测 2 枪出转速范围 4 .2 . 25 . 3 . 2 . 1 3 启动性能 4 . 2 . 3目测 4 负栽油池沮升 4 . 2 . 55 . 3 . 4 5轴伸的径向圆跳动 4 . 2 . 9

23、 千分表溯母 6 袖心线对底脚支承面的平行度 4 . 2 . 1 0 干分表侧t 7密封性4 . 2 . 1 1 5 . 3 . 6 8嗓声 4 . 2 . 45 . 3 . 2 . 2 9滑差率 4 .2 . 65. 3. 3 . 3 1 0效率 4 . 2 . 75. 3 . 3 . 4 11清洁度 4 . 2 . 85 . 3 .7 1 2 外观质量 4 . 3 目测 6 , 5 抽样方法和判定原则 6 . 5 . 1 抽样方法 , . 1 . 1 变速器必须逐台 进行出 厂检验。 . ,1 . 2 进行型式检验的单位产品, 在出厂检验合格的产品中 抽取. 6 . 5 . 1 . 3 定

24、型产品每两年按各种机型平均月产量的 2 % 进行型式检验, 但每种机型不得少于 2台。 . 5 . 2 判定原则 6 . 5 . 2 . 1 型式检验不合格时, 产品应停止交收, 此时 亦应停止生产, 直至 经新的型 式检验合格后才能恢 复生产。 6 . 5 . 2 . 2 型式检验项目 中, 任何一项不合格时, 则应对该项目 进行加倍检查, 若检查结果仍不合 格, 则 判为不合格品。 7 标志、 包装、 运翰、 贮存 7 . 1标志 变速器应在明 显的 位置上固定标牌, 标牌应符合G B / T 1 3 3 0 6 的规定。 7 . 2 包装 7 . 2 . 1 产品包装应符合 G B /

25、T 1 3 3 8 4的规定。 7 . 2 . 2 包装箱外面应注明“ 向上” 、 “ 防潮, 等标志, 其标志应符合 G B 1 9 1的规定。 7 . 2 . 3 随机技术文件包括: a . 产品合格证; b . 使用说明书. 7 . 3 运输 变速器在运输过程中. 应符合包装箱上注明的运输规定, 并要适合陆地、 水路运输及装卸的要求。 7 . 4 贮存 变速器出厂后应在良好的防雨及通风的条件下存放, 包装箱内的 产品零件防潮、 防锈有效期为一 年. J B/ T 6 9 5 1 一93 附录A 教据采集与处理方法 ( 补充件) A 1 数据采集 试验中转速、 转矩数据的采集可以通过数显仪

26、或者打印机读取, 并记录采集数据的时间, 测量观察 时间不得少于 1 0 s . A 2 数据处理 将采集的 1 0组转矩、 转速数据按以下步骤进行计算、 比较。 A2 . 1 转谏 、 转矩的算术平均值 , 按式( Al ) 计算。 N 二 ( A1) 式中: 了转速、 转矩的算术平均值; T转速、 转矩的各次测量值; N 有效测量次数. A 2 . 2 转速、 转矩测量值的剩余误差( 残差) , 按式( A 2 ) 计算。 V ; 二T 一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 . . . . . . . . . . ( A2 ) 式中: V ; 转速、 转矩各次测量值的剩余误差。 A 2 . 3 转速、 转矩测量值的标准离差( 标准差) , 按式( A 3 ) 计算。 : 一 厥 二 ,. (A 3 式中: S 转速、 转矩测量值的标准离差。 A 2 . 4 转速、 转矩测量值的允许误差, 按式( A 4 ) 计 算。 X =Z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4 ) 式中: X 转速

28、、 转矩测量值的允许误差; . Z 系 数, 由 表A 1 查取。 表 A1 系数 数据组 N 系数 Z 1 . 6 51 . 7 31 . 8 0 1 . 8 61 . 9 11 .9 6 A 2 . 5 按式( A 2 ) 计算转速、 转矩测量值的 剩余误差V ; . 然后将 V ; 逐个与按式( A 4 ) 计算的允许误差X 进行比 较, 如果V ; 超过 士 X值范围, 则为 过失 误差, 应予 剔除( 转速、 转 矩测量值应成 对剔除) 。 A 2 . 6 剔除过失误差后, 应按 A 2 . 1 -A2 . 5条的程序重新进行计算、 比较, 若仍有过失误差, 应再次予 以剔除。 允许剔除的过失误差不应超过 5对, 超过 5 对时, 所采集的转速、 转矩数据无效, 应按 A1 条的 规定重新进行数据采集。 d B / T 6 9 5 1 一9 3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机械工业部郑州机 械研究 所提出井归口. 本标准由郑州机械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 郑州工学院、 重庆无 级变速器厂、 宁波市 无级变速器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蒋民、 张元国、 许 洪基、 冯没宙、 杨乐生、 周 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