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T8-97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pdf

上传人:西安人 文档编号:3667097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PDF 页数:51 大小:616.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JGJT8-97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JGJT8-97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JGJT8-97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JGJT8-97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JGJT8-97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JGJT8-97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JGJT8-97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pdf(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Specifications for Building Deformation Measurements Specifications for Building Deformation Measurements JGJ/T 8-97 JGJ/T 8-97 主编单位:建设部综合勘查研究设计院 主编单位:建设部综合勘查研究设计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8年6月1日施行日期:1998年6月1日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程的通知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2、的通知 建标建标19971997308308号号 根据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城科(84)153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主编的建筑 变形测量规程,业经审查,现批准为推荐性行业标准,编号JGJ/T 8-97,自1998年6月1日起施行。 本规程由建设部勘察与岩土工程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负责归口管理,具体解 释等工作由主编单位负责,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部 1997年11月141997年11月14日 日 1 1 总总 则则 1.0.1 为了在建筑变形测量中,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程。 1

3、.0.2 本规程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及其场地的各种沉降 (包括上升)测量和位移测量。 1.0.3 确定测量精度所依据的变形允许值和变形测量所用仪器的检验项目、方法及维护要求,除应符 合本规程的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2 2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 2.0.1 建筑变形测量应能确切反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场地的实际变形程度或变形趋势,并以此作为 确定作业方法和检验成果质量的基本要求。 页码,1/5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GJ/T 8-97 2007-9-11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木头做的鱼Local Sett

4、ingsTemphh.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2 测量工作开始前,应根据变形类型、测量目的、任务要求以及测区条件进行施测方案设计。重 大工程或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的项目,尚应进行监测网的优化设计。施测方案应经实地勘选、多方案精 度估算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后择优选取。 2.0.3 变形测量的实施,应符合下列程序与要求 应按测定沉降或位移的要求,分别选定测量点,埋设相应的标石标志,建立高程网或平面网,亦可 建立三维网。高程测量宜采用测区原有高程系统,平面测量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 应按确定的观测周期与总次数,对监测网进行观测。新建的大型和重要建筑,应从

5、其施工开始进行 系统的观测,直至变形达到规定的稳定程度为止。 对各周期的观测成果应及时处理,并应选取与实际变形情况接近或一致的参考系进行平差计算和精 度评定。对重要的监测成果,应进行变形分析,并对变形趋势作出预报。 2.0.4 变形测量点可分为控制点和观测点(变形点)。控制点包括基准点、工作基点以及联系点、检 核点、定向点等工作点。各种测量点的选设及使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查或检验,并 应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 工作基点应选设在靠近观测目标且便于联测观测点的稳定或相对稳定位置。测定总体变形的工作基 点,

6、当按两个层次布网观测时,使用前应利用基准点或检核点对其进行稳定性检测。测定区段变形的 工作基点可直接用作起算点。 当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之间需要进行连接时应布设联系点,选设其点位时应顾及连接的构形,位置所 在处应相对稳定。 对需要单独进行稳定性检查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应布设检核点,其点位应根据使用的检核方法成组 地选设在稳定位置处。 对需要定向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应布设定向点,并应选择稳定且符合照准要求的点位作为定向点。 观测点应选设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可从工作基点或邻近的基准点和其他工作点对其 进行观测。 注:总体变形系指观测目标均为动点的变形,包括地基与基础的绝对变形与相对变形; 区段

7、变 形系指观测目标具有相对定点的变形,包括独立的局部地基变形、建筑物整体变形和结构段变形等。 2.0.5 建筑变形测量的等级划分及其精度要求应符合表2.0.5的规定。 页码,2/5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GJ/T 8-97 2007-9-11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木头做的鱼Local SettingsTemphh.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6 对一个实际工程,变形测量的精度等级应先根据各类建(构)筑物的变形允许值按本规程第 3、4章的规定进行估算,然后按以下原则确定 当仅给定单一变形允许值时,应按所估算的观

8、测点精度选择相应的精度等级: 当给定多个同类型变形允许值时,应分别估算观测点精度,并应根据其中最高精度选择相应的精度 等级; 当估算出的观测点精度低于本规程表2.0.5中三级精度的要求时,宜采用三级精度; 对于未规定或难以规定变形允许值的观测项目,可根据设计、施工的原则要求,参考同类或类似项 目的经验,对照表2.0.5的规定,选取适宜的精度等级。 2.0.7 变形测量的观测周期应符合下列要求: 对于单一层次布网,观测点与控制点应按变形观测周期进行观测;对于两个层次布网,观测点及联 测的控制点应按变形观测周期进行观测,控制网部分可按复测周期进行观测。 变形观测周期应以能系统反映所测变形的变化过程

9、且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根据单位时间内变 形量的大小及外界因素影响确定。当观测中发现变形异常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控制网复测周期应根据测量目的和点位的稳定情况确定,一般宜每半年复测一次。在建筑施工过程 中应适当缩短观测时间间隔,点位稳定后可适当延长观测时间间隔。当复测成果或检测成果出现异 常,或测区受到如地震、洪水、爆破等外界因素影响时,应及时进行复测。 变形测量的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适当增加观测量,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页码,3/5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GJ/T 8-97 2007-9-11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木头做的鱼Local Setti

10、ngsTemphh.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不同周期观测时,宜采用相同的观测网形和观测方法,并使用相同类型的测量仪器。对于特级和一 级变形观测,还宜固定观测人员、选择最佳观测时段、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观测。 2.0.8 建筑变形测量,除使用本规程规定的各种方法外,亦可采用能满足本规程规定精度要求的其他 方法。 3 3 高程控制高程控制 3.1 3.1 网点布设网点布设 3.1.1 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对于建筑物较少的测区,宜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对于建筑物较多且分散的大测 区,宜按两个层次布网,即由控制点组成控制网、观

11、测点与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 控制网应布设为闭合环、结点网或附合高程路线。扩展网亦应布设为闭合或附合高程路线。 每一测区的水准基点不应少于3个;对于小测区,当确认点位稳定可靠时可少于3个,但连同工作基 点不得少于3个。水准基点的标石,应埋设在基岩层或原状土层中。在建筑区内,点位与邻近建筑物 的距离应大于建筑物基础最大宽度的2倍,其标石埋深应大于邻近建筑物基础的深度。在建筑物内部 的点位,其标石埋深应大于地基土压缩层的深度。 工作基点与联系点布设的位置应视构网需要确定。作为工作基点的水准点位置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 不得小于建筑物基础深度的1.52.0倍。工作基点与联系点也可在稳定的永久性建筑物

12、墙体或基础上 设置。 各类水准点应避开交通干道、地下管线、仓库堆栈、水源地、河岸、松软填土、滑坡地段、机器振 动区以及其他能使标石、标志易遭腐蚀和破坏的地点。 3.1.2 高程控制点标石的选型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水准基点的标石,可根据点位所在处的不同地质条件选埋岩层水准基点标石、深埋双金属管水准基 点标石、深埋钢管水准基点标石或混凝土基本水准标石。 工作基点的标石,可按点位的不同要求选埋浅埋钢管水准标石、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或墙脚、墙上 水准标志等。 高程控制点标石的型式,可按本规程附录执行。特殊土地区与有特殊要求的标石规格及埋设,应 另行设计。标石、标志埋设后,应达到稳定后方可开始观测。稳

13、定期应根据观测要求与地质条件确 定,不宜少于15d。 3.1.3 对于应用液体静力水准测量方法测定的水准点与观测点,其点位的设置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水准点和观测点应设在同一高程面上,各点间高差最大不应超过1cm。当部分点位受现场条件限 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时,应设置上下高程不同但上下位置垂直对应的常差点,以传递高程。 页码,4/5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GJ/T 8-97 2007-9-11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木头做的鱼Local SettingsTemphh.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观测标志的型式及其埋设,应根

14、据采用的液体静力水准仪的型号、结构、读数方式以及现场条件确 定。标志的规格尺寸设计,应符合置放式、悬挂式或固定式仪器安置的要求。 3.2 3.2 主要技术要求主要技术要求 3.2.1 最终沉降量的观测中误差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 绝对沉降(如沉降量、平均沉降量等)的观测中误差,对于特高精度要求的工程可按地基条件,结 合经验与分析具体确定;对于其他精度要求的工程,可按低、中、高压缩性地基土的类别,分别选 0.5mm、1.0mm、2.5mm。 2 相对沉降(如沉降差、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等)、局部地基沉降(如基坑回弹、地基土分层沉降 等)以及膨胀土地基变形等的观测中误差,均不应超过其变形允许值的1/2

15、0。 3 建筑物整体性变形(如工程设施的整体垂直挠曲等)的观测中误差,不应超过允许垂直偏差的 1/10。 4 结构段变形(如平置构件挠度等)的观测中误差,不应超过变形允许值的1/6。 5 对于科研项目变形量的观测中误差,可视所需提高观测精度的程度,将上列各项观测中误差乘以 1/51/2系数后采用。 3.2.2 高程测量的精度等级,应以本规程第3.2.1条确定的最终沉降量观测中误差按(3.2.2-1)或 (3.2.2-2)式估算单位权中误差、求出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后,根据本规程第2.0.6条的规定选 择: 3.2.3 高程控制测量宜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当不便使用几何水准测量或需要进行自动观测

16、时,可 采用液体静力水准测量方法。当测量点间的高差较大且精度要求低时,亦可采用短视线三角高程测量 方法。 3.3 3.3 几何水准测量几何水准测量 3.3.1 各等级几何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要求: 页码,5/5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GJ/T 8-97 2007-9-11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木头做的鱼Local SettingsTemphh.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对特级、一级沉降观测,应使用DSZ05或DS05型水准仪、因瓦合金标尺,按光学测微法观测;对二 级沉降观测,应使用DS1或DS05型水准仪

17、、因瓦合金标尺,按光学测微法观测;对三级沉降观测,可 使用DS3型仪器、区格式木质标尺,按中丝读数法观测,亦可使用DS1、DS05型仪器、因瓦合金标尺, 按光学测微法观测。光学测微法和中丝读数法的每测站观测顺序和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水准测量规范 的有关规定执行。 各等级观测中,每周期的观测线路数r,可根据所选等级精度和使用的仪器类型,按下式估算并作 调整后确定: 各等级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应符合 表3.3.1-1的规定。 页码,6/5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GJ/T 8-97 2007-9-11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木头做的鱼Local

18、SettingsTemphh.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各等级水准观测的限差应符合表3.3.1-2的规定。 3.2.2 使用的水准仪、水准标尺,项目开始前应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检验。检验后应符合 下列要求: i角对用于特级水准观测的仪器不得大于10,对用于一、二级水准观测的仪器不得大于15,对 用于三级水准观测的仪器不得大于20。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的补偿误差a绝对值不得大于0.2 。 水准标尺分划线的分米分划线误差和米分划间隔真长与名义长度之差,对线条式因瓦合金标尺不应 大于0.1mm,对区格式木质标尺不应大于0.5mm。 3.3.3 各周

19、期水准观测作业,除应符合本规程第2.0.7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应在标尺分划线呈像清晰和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后或日出前约半小时、太阳中天前 页码,7/5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GJ/T 8-97 2007-9-11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木头做的鱼Local SettingsTemphh.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后、风力大于四级、气温突变时以及标尺分划线的呈像跳动而难以照准时进行观测。晴天观测时,应 用测伞为仪器遮蔽阳光。 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及水准标尺的水准器和i角进行检查。当发现观测成果出

20、现异常情况并认为 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进行检验与校正。 每测段往测与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 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在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转动仪器的倾斜螺旋和测微 鼓时,其最后旋转方向,均应为旋进。 对各周期观测过程中发现的点位变动迹象、地质地貌异常、附近建筑物基础和墙体裂缝等情况,应 做好记录,并画出草图。 3.3.4 观测成果的重测与取舍,应符合下列要求: 凡超出本规程表3.3.1-2规定限差的成果,均应进行重测。 测站观测限差超限,应立即重测;当迁站后发现超限时,应从水准点开始重测。 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超限,应先就可

21、靠程度较小的往测或返测进行整测段重测。若重测高差与同 方向原测高差的较差未超限,且其中数与另一单程原测高差的不符值亦未超限时,则取此中数作为该 单程的高差结果;若同向超限,而与另一单程高差未超限,则取用重测结果;若重测高差或同方向两 高差中数与另一单程高差的较差超出限差时,则须重测另一单程。当出现同向不超限而异向超限的分 群现象时,应进行具体分析,并选择有利观测时间或缩短视距再进行重测,直至符合限差要求为止。 单程双测站所测高差较差超限时,可只重测一个单线,并与原测结果中符合限差的一个单线取中数 采用;若重测结果与原测结果均符合限差时,则取三次结果的中数;当重测结果与原测两个单线结果 均超限时

22、,则须再重测一个单线。 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超限时,应先就路线上可靠程度较小的某些测段进行重测,当重测后仍不符 合限差时,则应重测该路线上的其余有关测段。 在已测路线上,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超限时,应按规定的观测方法继续往前检测,以确定稳固可 靠的已测点作为联测点。 3.4 3.4 液体静力水准测量液体静力水准测量 3.4.1 各等级静力水准观测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4.1的规定: 页码,8/5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GJ/T 8-97 2007-9-11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木头做的鱼Local SettingsTemphh. PDF 文件使用 “pdfF

23、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3.4.2 测量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 观测前向连通管内充水时,不得将空气带入,可采用自然压力排气充水法或人工排气充水法进行充 水。 连通管应平放在地面上,当通过障碍物时,应防止连通管在垂直方向出现形而形成滞气“死 角”。连通管任何一段的高度都应低于蓄水罐底部,但最低不宜低于20cm。 观测时间应选在气温最稳定的时段,观测读数应在液体完全呈静态下进行。 测站上安置仪器的接触面应清洁、无灰尘杂物。仪器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倾斜度不应大于10。 使用固定式仪器时,应有校验安装面的装置,校验误差不应大于0.05mm。 宜采用两台仪器对向观测。条件不具备时,亦可

24、采用一台仪器往返观测。每次观测,可取23个读 数的中数作为一次观测值。读数较差限值,视读数设备精度而定,一般为0.020.04mm。 4 4 平面控制平面控制 4.1 4.1 网点布设网点布设 4.1.1 平面控制网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对于建筑物地基基础及场地的位移观测,宜按两个层次布设,即由控制点组成控制网、由观测点及 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对于单个建筑物上部或构件的位移观测,可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 层次布设。 控制网可采用测角网、测边网、边角网或导线网;扩展网和单一层次布网可采用角交会、边交会、 边角交会、基准线或附合导线等形式。各种布网均应考虑网形强度,长短边不宜悬殊过大。

25、 基准点(包括控制网的基线端点、单独设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包括控制网中的工作基点、基 准线端点、导线端点、交会法的测站点等)以及联系点、检核点和定向点,应根据不同布网方式与构 形,按本规程第2.0.4条的规定进行选设。每一测区的基准点不应少于2个,每一测区的工作基点亦不 应少于2个。 页码,9/5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GJ/T 8-97 2007-9-11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木头做的鱼Local SettingsTemphh.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4.1.2 平面控制点标志的型式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26、对特级、一级、二级及有需要的三级位移观测的控制点,应建造观测墩或埋设专门观测标石,并应 根据使用仪器和照准标志的类型,顾及观测精度要求,配备强制对中装置。强制对中装置的对中误差 最大不应超过0.1mm。 照准标志应具有明显的几何中心或轴线,并应符合图像反差大、图案对称、相位差小和本身不变形 等要求。根据点位不同情况可选用重力平衡球式标、旋入式杆状标、直插式觇牌、屋顶标和墙上标等 型式的标志。观测墩及重力平衡球式照准标志的型式,可按本规程附录执行。 对用作基准点的深埋式标志、兼作高程控制的标石和标志以及特殊土地区或有特殊要求的标石、标 志及其埋设应另行设计。 4.2 4.2 主要技术要求主要技术

27、要求 4.2.1 最终位移量的观测中误差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绝对位移(如建筑物基础水平位移、滑坡位移等)通常难以给定位移允许值,可按本规程第2.0.6 条有关规定直接由表2.0.5选取精度等级。 相对位移(如基础的位移差、转动挠曲等)、局部地基位移(如受基础施工影响的位移、挡土设施 位移等)的观测中误差,均不应超过其变形允许值分量的1/20(分量值按变形允许值的1/2倍采用, 下同)。 建筑物整体性变形(如建筑物的顶部水平位移、全高垂直度偏差、工程设施水平轴线偏差等)的观 测中误差,不应超过其变形允许值分量的1/10。 结构段变形(如高层建筑层间相对位移、竖直构件的挠度、垂直偏差等)的观测中误

28、差,不应超过 其变形允许值分量的1/6。 对于科研项目的变形量观测中误差,可视所需提高观测精度的程度,将上列各项观测中误差乘以 1/51/2系数后采用。 4.2.2 平面控制测量的精度等级,应以本规程第4.2.1条确定的最终位移量观测中误差按(4.2.2-1) 或(4.2.2-2)式估算单位权中误差、求出观测点坐标中误差后,根据本规程第2.0.6条的规定选 择: 页码,10/5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GJ/T 8-97 2007-9-11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木头做的鱼Local SettingsTemphh.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

29、o“ 试用版本创建 4.2.3 平面控制网的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测角网、测边网或边角网的最弱边边长中误差,不应大于所选等级的观测点坐标中误差。 工作基点相对于邻近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相应等级的观测点点位中误差(点位中误差约 定为坐标中误差的2倍,下同)。 导线网和单一导线的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所选等级的观测点点位中误差。 基准线法的偏差值测定中误差,不应大于所选等级的观测点坐标中误差。 为测定区段变形独立布设的测站点、基准线端点等,可不考虑其点位误差。 4.2.4 平面控制网的技术要求除特级控制网和其他大型、复杂控制网应经专门设计确定外,对一般工 程的一、二、三级控制网,可

30、按下列规定执行 测角控制网的技术要求可按表4.2.4-1的规定采用。 页码,11/5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GJ/T 8-97 2007-9-11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木头做的鱼Local SettingsTemphh.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测边控制网技术要求可按表4.2.4-2的规定采用。 导线测量技术要求可按表4.2.4-3的规定采用。 4.3 4.3 水平角测量水平角测量 4.3.1 各等级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要求: 对特级、一级位移观测,应使用DJ1型经纬仪;对二级、三级位移观测,可使用DJ1

31、型或DJ2型经纬 仪。当精度要求较低时也可使用DJ6型经纬仪。 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当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特级、一级网点亦可采用全组 合测角法。导线测量中,当导线点上只有两个方向时,应按左、右角观测;当导线点上多于两个方向 时,应按方向法观测。方向观测法与全组合测角法的操作程序,应按国家现行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 量规范的规定执行。 水平角观测的测回数,应按要求的测角精度、使用的仪器类型及观测条件确定。亦可按下列经验公 式估算: 在将(4.3.1-1)、(4.3.1-2)式估算结果凑整取值时,对方向观测法与全组合测角法应顾及光学经 纬仪观测度盘位置编制要求;对导线观测应取偶数,

32、当估算后n2时,应按2测回观测。 方向观测法的限差应符合表4.3.1-1的规定。 页码,12/5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GJ/T 8-97 2007-9-11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木头做的鱼Local SettingsTemphh.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采用DJ1型仪器按全组合测角法观测的限差应符合表4.3.1-1的规定。 测角网的三角形最大闭合差,不应大于2m;导线测量每测站左、右角闭合差,不应大于2m; 导线的方位角闭合差,不应大于2(为测站数)。 4.3.2 各等级水平角观测作业,除应符合本规程第2.0.

33、7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使用的经纬仪,项目开始前应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检验。 观测应在通视良好、呈像清晰稳定时进行。晴天的日出、日落和中午前后不宜观测。作业中仪器不 得受阳光直接照射,气泡居中如超过一格,应在测回间重新整置仪器。当视线过于靠近吸热放热强烈 的地形地物时,应选择阴天或有风但不影响仪器的稳定的时间进行观测。当需削减时间性水平折光影 响时,应按不同时间段观测。 控制网观测宜采用双照准法,在半测回中每个方向连续照准两次,并各读数一次。每站观测中,应 避免二次调焦,当观测方向的边长悬殊较大、有关方向应调焦时,宜采用正倒镜同时观测法,此时可 不考虑两倍视准误差C变动范围。

34、对于大倾斜方向的观测,应严格控制水平气泡偏移,当垂直角超 过3时,应进行仪器竖轴倾斜改正。 观测成果超出限差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重测: 页码,13/5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GJ/T 8-97 2007-9-11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木头做的鱼Local SettingsTemphh.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当C互差或各测回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 )当归零差或零方向的C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该测回; )在方向观测法一测回中,当重测方向数超过所测方向总数的1/3时,应重测该测回; )在一个测站上,

35、采用方向观测法,当基本测回重测的方向测回数超过全部方向测回总数的1/3 时,应重测该测站的全部方向;采用全组合测角法,当重测的测回数超过全部基本测回数的1/3时, 应重测该测站; )基本测回成果和重测成果均应记入手簿。重测与基本测回结果不取中数,每一测回只取用一个符 号限差的结果; )全组合测角法,当直接角与间接角互差超限时,在满足本款4)项要求,即不超过全部基本测回 数1/3的前提下,可重测单角; )当三角形闭合差超限而重测时,应进行认真分析,选择有关测站重测。 4.4 4.4 距离测量距离测量 4.4.1 电磁波测距仪测量距离的技术要求,除特级和其他有特殊要求的边长须专门设计确定外,对 一

36、、二、三级位移观测的边长测量,可按表4.4.1的规定执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根据具体情况,测距边除按往返观测外,亦可采用不同时段观测代替往返观测。 往返测或时间段较差,应将斜距化算到同一水平面上方可进行比较。 测距时使用的温度计和气压计,应同测距仪检定时使用的一致。 页码,14/5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GJ/T 8-97 2007-9-11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木头做的鱼Local SettingsTemphh.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气象数据应在每边观测始末的两端进行测定,取用两端的平均值。所测气象元素的互

37、差,温度不应 超过1,气压不应超过3mmHg。 测距边两端点的高差,对一、二级边可采用三级水准测量测定,对三级边可采用三角高程法测定。 测距边归算到水平距离时,应在观测的斜距中加入气象、加常数、乘常数(必要时顾及周期误差) 改正后,化算至测距仪与反光镜的平均高程面上。 4.4.2 电磁波测距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 使用的测距仪,项目开始前应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应定期检验。 测距应在呈像清晰、气象条件稳定时进行。阴天、有微风时可全天观测。晴天最佳观测时间为日出 后1h左右和日落前1h左右。雷雨前后、大雾、大风、雨、雪天和大气透明度很差时,不应进行观测。 晴天作业时应对测距仪和反光镜打伞遮阳,严禁将

38、仪器照准头对准太阳,不宜顺、逆光观测。 测线离地面或障碍物宜在1.3m以上,测站不应设在电磁场影响范围之内。在测站上,因基座倾斜引 起的偏差应加入置平改正。 当一测回中读数较差超限时,应重测整测回。当测回间较差超限时,可重测2个测回,然后去掉一 大一小取平均。如重测后测回差仍超限,应重测该测距边的所有测回。当往返测或不同时段较差超限 时,应分析原因,重测单方向的距离。如重测后仍超限,应重测往、返两方向或不同时段的距离。 4.4.3 丈量距离的技术要求,除特级和其他有特殊要求的边长须专门设计确定外,对一、二、三级位 移观测的边长丈量,可按表4.4.3的规定执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因瓦尺、钢尺在

39、使用前应进行检定。丈量二级边长的钢尺,检定精度不应低于尺长的1:200000;丈 量三级边长的钢尺,检定精度不应低于尺长的1:100000。 各等级边长测量应采用往返悬空丈量方法。使用的垂锤、弹簧秤和温度计,均应进行检定。丈量 时,引张拉力重量应与检定时相同。 自然条件对丈量精度有较大影响(如下雨、尺的横向有二级以上风,作业时温度超过检定膨胀系数 温度范围等)时不应进行丈量。 网的起算边或基线宜选成尺长的整倍数。用零尺段时,应改变拉力或进行拉力改正。 安置轴杆架或引张架时应使用经纬仪定线。尺段高差可采用水准仪中丝法往返测或单程双测站观 测。所测温度应接近尺温。 丈量结果应加入尺长、温度、倾斜改

40、正,因瓦尺还应加入悬链线不对称、分划尺倾斜等改正。 5 5 降观测降观测 5.1 5.1 建筑物沉降观测建筑物沉降观测 页码,15/5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GJ/T 8-97 2007-9-11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木头做的鱼Local SettingsTemphh.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5.1.1 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 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5.1.2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 定。点位宜选

41、设在下列位置: 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外、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 及填挖方分界处。 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 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

42、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 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5.1.3 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 蔽式标志(用于宾馆等高级建筑物)等型式。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 点,并涂上防腐剂。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 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型 式,可按本规程附录C次表C.0.1条规定执行。 5.1.4 沉降观测点的施测精度,应按本规程第3.2.

43、2条的有关规定确定。未包括在水准线路上的观测 点,应以所选定的测站高差中误差作为精度要求施测。 5.1.5 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可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具体情况确定。 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一般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 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 加荷情况而定。民用建筑可每加高15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不同施工阶段(如回填基坑、安装 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设备安装等)分别进行观测。如建筑物均匀增高,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 25、50、75和100时各测一次。施工过程中如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

44、应各观测一 次。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大小而定。除有特殊要求者外,一般情况 页码,16/5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GJ/T 8-97 2007-9-11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木头做的鱼Local SettingsTemphh.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下,可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后每年1次,直至稳定为止。观测期限一般 不少于如下规定:砂土地基2年,膨胀土地基3年,粘土地基5年,软土地基10年。 在观测过程中,如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

45、然增减、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 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几 天一次的连续观测。 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对重点观测和科研观测工程,若最后三 个周期观测中每周期沉降量不大于2倍测量中误差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一般观测工程,若沉 降速度小于0.010.04mm/d,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 5.1.6 沉降观测点的观测方法和技术要求,除按本规程第3.3.3.4节的有关规定执行外,还应符合下 列要求: 对二级、三级观测点,除建筑物转角点、交接点、分界点等

46、主要变形特征点外,可允许使用间视法 进行观测,但视线长度不得大于相应等级规定的长度。 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安置在有空压机、搅拌机、卷扬机等振动影响的范围内,塔式起重机等施工机 械附近也不宜设站。 每次观测应记载施工进度、增加荷载量、仓库进货吨位、建筑物倾斜裂缝等各种影响沉降变化和异 常的情况。 5.1.7 每周期观测后,应及时对观测资料进行整理,计算观测点的沉降量、沉降差以及本周期平均沉 降量和沉降速度。如需要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变形特征值: 基础倾斜: a(si-sj)/L (5.1.7-1) 式中 si基础倾斜方向端点i的沉降量(mm); sj基础倾斜方向端点j的沉降量(mm); L基础两端点(

47、i,j)间的距离(mm)。 基础局部倾斜a仍可按(5.1.7-1)式计算。此时取砌体承重结构沿纵墙610m内基础上两观测点 (i,j)的沉降量为si、sj两点(i,j)间的距离为L。 基础相对弯曲fc: fc2Sk(sisj)/L (5.1.7-2) 式中 Sk基础中点的沉降量(mm); Li与j点间的距离(mm)。 注:弯曲量以向上凸起为正,反之为负。 页码,17/5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GJ/T 8-97 2007-9-11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木头做的鱼Local SettingsTemphh.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柱基间吊车轨道等构件的倾斜,仍按(5.1.7-1)式计算。 5.1.8 观测工作结束后,应提交下列成果: 沉降观测成果表; 沉降观测点位分布图及各周期沉降展开图; 3 vts(沉降速度、时间、沉降量)曲线图; pt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