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BER家族遗传性视神经病一家系分析及基因突变特点.pdf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672760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62.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LEBER家族遗传性视神经病一家系分析及基因突变特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LEBER家族遗传性视神经病一家系分析及基因突变特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LEBER家族遗传性视神经病一家系分析及基因突变特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EBER家族遗传性视神经病一家系分析及基因突变特点.pdf(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体溶解性青光眼并发小瞳孔情况下,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 外摘除及优质粘弹剂,可以避免角膜内皮,虹膜及后囊膜 的损伤,保全眼部结构的完整性,获得了术后良好视力, 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周文炳. 临床青光眼. 第二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31 -232 2 李绍珍主编.眼科全书( 中册).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930 3 马瑛娜,刘萍,高维奇等.超声乳化术中小瞳孔白内障虹膜环 形切除.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3,21:124 -125 4 牛改玲,张薇等. 晶体溶解性青光眼多联手术 1 例.中国实用 眼科杂志,2003,3:329 (收稿日期:

2、2005-08) 临床报告 作者单位:116027 大连,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 通讯作者:李静敏 Leber 家族遗传性视神经病一家系分析及基因突变特点 栗印兰 李静敏 Leber 病又称家族性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 heredi- 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 ,由于它是德国眼科医生 Leb- er 于 1871 年首先系统描述此病,故被命名为 LHON。它是 一种多数累及年轻人的遗传性视神经异常,其遗传方式呈 母系遗传特征,是典型的线粒体 mtDNA 遗传病,好发于青 壮年,常致视力急剧减退。现报告笔者遇到的 1 家系 5 例 (图 1) ,并结合

3、文献分析如下。 图 1 家系图 先证者 女 53 岁 左眼视力下降 2y,右眼视力下降 半 y。父母非近亲结婚,其父母无该病史。家系谱见图。右 眼视力指数/20cm,角膜透明,房水无混浊,瞳孔直径 3mm,对光反应稍迟钝。晶状体轻度周边混浊。视盘颞侧 边界模糊,视神经乳头周围视网膜血管轻度纡曲,黄斑区 中心凹反光散乱;左眼视力手动/20cm,角膜透明,房水无 混浊,瞳孔直径 3mm,对光反应迟钝,晶状体轻度周边混 浊。视盘边界清,色苍白,视网膜血管略细。颅 CT 检查未 见异常。VEP 检查示双眼 P100 波幅延长,以左眼为重。治 疗:左眼曾给予激素、扩血管等治疗 6m,视力恢复至 0. 0

4、8,但停用药物后,视力再次进行性下降,至眼前手动; 右眼患病初期给予激素及能量合剂治疗,视力恢复至 0. 1, 但对于激素有较强的依赖性,且视力逐渐下降至眼前指数。 经给予激素与复方樟柳碱联合治疗后,目前视力恢复至 0. 06。其兄发病年龄不清,双眼视力均为 0. 02。其外甥 A, 17 岁发病,经治疗现双眼视力均仅为 0. 04;其外甥 B,15 岁发病,经治疗双眼视力分别为 0. 02 及 0. 04。其儿发病年 龄 19 岁,经治疗现在双眼视力均为 0. 01,眼底均可见视神 经萎缩。 讨论 本病男性较多见,尤其在欧洲其男女比例约为 9 : 1 1。在中国,男女比例约为 57: 43,

5、与日本 3: 2 的报 道相似 2。然而本组一家系 5 例患者,男女之比为 4: 1。 本病多在青春期发病(11 20 岁) ,6 岁以前或 60 岁以后 发病者罕见 3。本组先证者发病年龄 51 岁,追问家族患病 者均较年轻。据统计中国青春期发病者男性占 51. 3%,女 性占 49. 1%2。 视力通常呈急性或亚急性进行性下降, ,且受累程度不 同。视力下降时一般不伴有眼球疼痛。视力下降在数日或 数月内持续进展,很少有波动或反复,甚至在治疗过程中 视力进一步下降。视力大多稳定在 0. 1 以下,虽有全盲者 但罕见,个别患者有自发性视力恢复。早期普遍有红、绿 色盲或色弱。据统计,83. 5%

6、 的患者有色觉障碍,以红绿 色盲多见(50/82) ,其次为全色盲(9/82) 2。视野检查 多有绝对性中心暗点,也可表现为多种不同的暗点或双颞 侧偏盲,机制不明 4。本病 VEP 异常表现有:轻者峰潜时 延长,峰值减少,重者无反应或接近熄灭 5。急性期或早 期眼底以视神经炎为主,出现血管扩张、弯曲,视乳头充 血,边界略模糊,后期则出现视神经萎缩 6。眼底荧光血 管造影无荧光素渗漏。但在不同分期造影可见盘周静脉充 盈迅速,动静脉分流,部分血管壁荧光滞留及循环时间延 长等。应强调的是,典型眼底表现有助于本病诊断和鉴别 诊断,但缺乏眼底改变时不能断然排除 LHON。 LHON 的遗传方式非常特殊,

7、其遗传共性为母系遗传 和倾向于男性发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但男性患者后代 不发病,而女性患者的后代发病。女性多为携带者,其子 022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6 年 2 月第 24 卷第 2 期 Chin J Pract Ophthalmol,February 2006,Vol 24,No. 2 女可发病,儿子约 50% 发病,女儿约 8% 10% 发病,所 以多数学者倾向认为本病属于细胞质遗传 7。本例一个家 系中女性患者及其后代发病,男性患者的后代不发病,支 持此学说。1988 年,Wallce 等发现 11778 位点的突变使得 呼吸链复合物 I 的 NADH 脱氢酶亚单位 4(ND4)的

8、第 340 位氨基酸由高度保守的精氨酸变成了组氨酸 8。此后,从 许多 LHON 家系和散发病人的线粒体基因组分析中发现了 其他的突变位点。目前国外已报道 13 个位点的突变,其中 原发突变有 11778(G$A) 、3460(G$A)14484(T$C) 位点 突 变,继 发 突 变 位 点 10 个:4917、4216、13708、 7444、15257、15812、5244、4160、4136、13730 等位点突 变。另有学者报道有 14 个位点突变,除以上 13 个以外加 上 11084 位点突变。尽管发现这些突变,但 mtDNA 突变还 不能解释 LHON 发病的全部机制,因为 L

9、HON 男性发病率 高于女性,而单纯的 mtDNA 突变不应有此现象,应该还存 在第 2 种致病因素 9。通常认为可能存在未知的 mtDNA 突 变或背景在起作用。 一般家族内有 2 人以上发生此病,视力障碍严重;双 眼同时或先后、突发或逐渐视力减退,严重者多有中心暗 点。急性期出现视乳头充血、水肿,视网膜血管弯曲、异 常扩张;后期呈现不同程度的视神经萎缩即可确诊。近年 来,随着 LHON 分子生物学检测的深入研究,对可疑 LHON 患者进行深入基因水平的检测,无疑是很有价值的。也有 学者主张对那些无家族史且病因不明的视神经萎缩患者也 要进行基因诊断 10, 11。另外,由于 Leber 病具

10、有明显的母 系遗传特性,因此有必要检测其母亲的 mtDNA。 Leber 病多数预后较差。在 3 个原发突变位点中,仅 14484 位点视力恢复最好且只有 37% 的视觉恢复率,其次 是 3460 位点,11778 位点突变患者的视力恢复最差 12。但 笔者遇到的家系中所有患者视力均较差。 LHON 至今尚无特效疗法。维生素 B12、血管扩张药和 激素均不能影响病程。本例左眼曾给予激素、扩血管等治 疗 6 个月,视力恢复至 0. 08。但停用药物后,视力再次进 行性下降,至眼前手动。右眼患病初期给予激素及能量合 剂治疗,视力恢复至 0. 1,但对于激素有较强的依赖性,且 视力逐渐下降至眼前指数

11、,经给予激素与复方樟柳碱联合 治疗后,目前视力恢复至 0. 06。而有人指出,部分患者所 称视力改善可能是较长病程中患者利用残存视野注视目标 的能力提高,而非真正的视功能改善 13。 参 考 文 献 1 Riordan - Eva P,Sanders MD,Govan GG,et al.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 defined by the pres- ence of a pathogenic mitochondrial DNA mutation.Brain,1995, 118:319 -337 2

12、童绎. Lebers 家族性视神经萎缩 58 个家系的综合分析.中华 眼科杂志,1985,21(3) :163 -165 3 Weiner NC,Newman NJ,Lessell S,et al.Atypical Lebers he- 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 with molecular confirmation. Arch Neurol, 1993,50(5) :470 -473 4 张梅,陈保健. Leber 病.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9,12(2) : 101 -103 5 郑新青,刘新颜.Leber 病 6 家系 18 例.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02

13、,12(2) :70 -72 6 Miller NR,Newman NJ.Walshhoyts Cllinical Neuro - Ophthal- mology. Baltimore:Williams & Wilkins,1998,393 -401 7 刘家琦,李凤鸣主编.Leber 遗传性视神经病.第二版.实用 眼科学,2003,552 -553 8 Wallace DC,Singh G,Lott MT,et al.Mitochondrial DAN muta- tion associated with 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Science,

14、 1988,242:1427 -1 4 3 0 9 Howell N. Leber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mitrochondrial mule- tions and degeneration of the optic nerve.Vision Res,1997,37 (24) :3495 -3507 10 冯雪梅,高癜文,张巍. 散发性 Leber 遗传性视神经病的基因 诊断. 遗传,2000,22(1) :19 -20 11 韦企平,孙艳红,官晓红等.Leber 病及病因不明的视神经疾 病基因检测结果分析. 眼科新进展,2002,22(2) :97 -98

15、 12 Miller NR,Newman NJ.Walshhoyts Cllinical Neuro - Ophthal- mology. Baltimore:Williams & Wilkins,1999,304 -3 0 7 13 Walsh JL.Neuro - Ophthalmology;Clinical signs and symptoms. Baltimore:Williams & Wilkins,1998,393 -4 0 1 (收稿日期:2005-09) 122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6 年 2 月第 24 卷第 2 期 Chin J Pract Ophthalmol,February 2006,Vol 24,No.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