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煤炭标准-MTT243-1991.pdf

上传人:李主任 文档编号:3673533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93.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MT煤炭标准-MTT243-199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MT煤炭标准-MTT243-1991.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MT煤炭标准-MTT243-1991.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MT煤炭标准-MTT243-1991.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MT煤炭标准-MTT243-1991.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MT煤炭标准-MTT243-199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T煤炭标准-MTT243-1991.pdf(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行业标准 MT / T 2 4 3 一 9 1 煤矿井下液力偶合器用高含水难燃液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矿井下输送机用限矩型液力偶合器所用高含水难燃传动液的产品分类、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和标志、 包装、 运输、 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煤矿井下限矩型液力偶合器所有高含水难燃传动液, 以下简称“ 难燃液” 。 2 弓 ! 用标准 G B 2 6 7 石油产品闪点与燃点测定法( 开口杯法) G B 5 1 0 石油产品凝点测定法 G B 1 6 9 。 硫化橡胶耐液体试验方法 G B 6 1 4 4 合成切削液 S Y 2 0 0 1 石油产品取样法 S

2、 Y 2 7 5 5 防锈油脂防锈试验试片制备方法 Z B E 3 0 0 0 5 石油产品包装、 贮运及交货验收规则 Z B E 3 4 0 0 7 润滑油抗磨损性能测定法( 四球机法) 3 术语 难燃液: 是由液态或固体粉剂等形态的浓缩物, 与 8 0 %以上的水配制而成的稀释液。 4 产品分类 4 . 1 产品品种 难燃液产品按其浓缩物外观形态分成二类: 液态浓缩物产品和固体粉剂浓缩物产品 按产品使用时所适用水质的最高硬度分成四个规格, 四个最高硬度值定为: 1 0 0 0 p p m 4 . 2 产品型号编制方法 产品型号由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成, 其组成排列方法如下: 口口 2 5 0

3、, 5 0 0, 7 5 0, 水质硬度代号 浓缩物特征代号 浓缩物特征代号: 字母N表示难燃液, Y表示浓缩物外观为液态, G表示浓缩物外观为固体粉剂。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1 9 9 1 一 0 9 - 2 0 批准1 9 9 2 一 0 1 一 0 1 实施 MT / T 2 4 3 一 9 1 水质硬度代号: 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2 5 0 , 5 0 0 , 7 5 0 , 1 0 0 0 分别代表产品所适用水质的最高硬度为 2 5 0 , 5 0 0 , 7 5 0 , 1 0 0 0 p p m. 4 . 3 标记示例 难燃液的浓缩物外观为液态, 可适用于硬度为5 0 0 p p

4、 m以下的水配成稀释液使用, 其产品型号表 示为: NY 5 0 0 5 技术要求 5 . 1 浓缩物 5 . 1 . 1 液态浓缩物 a . 外观: 室温( 1 5 3 5 0C) 时为均匀流体。 b . 闪点: 不应低于1 3 0 C( 开G杯法) 。 c . 凝固点: 不高于一2 0C. d . 贮存安定性: 经一2 0 一3 0 冻凝, 再经室温融化, 反复5 次冻融过程后, 无分层和胶冻现象, 外观应恢复原状 5 . 1 . 2 水中分散性: 易于均匀分散。 固体粉剂浓缩物 a . 外观: 均匀、 无硬结块物。 b . 水中分散性, 易于均匀分散。 5 , 2 稀释液 5 . 2 .

5、 1 使用单位在配制稀释液时所用水质应符合以下要求: 水质外观无色、 无臭和无肉眼可见物; 总硬 度( 以碳酸钙计) 不应超过产品规定适用水质的最高硬度; p H值范围为6 -9 ; 水中氯离子含量不超过 2 0 0 m g / L , 硫酸根离子含量不超过4 0 0 m g / L , 5 . 2 . 2 稀释液比 重: 1 士0 . 0 5比重计测) 。 5 . 2 . 3 稀释液p H值: 7 -9 , 5 . 2 . 4 稳定性: 在9 0 士2 恒温静止2 4 h 和在6 0 士2 恒温静止1 6 8 h 两个条件下, 分别进行试验后, 析出物均不得大于。 . 2 %( 体积比) 。

6、 5 . 2 . 5 防腐蚀性: 浸入稀释液的铝、 钢、 黄铜试片在 9 0 士2 恒温静止2 4 h和在 6 0 士2 C 恒温静止 1 6 8 h 两个条件下分别进行试验后, 试片表面应无腐蚀。 5 . 2 . 6 抗磨性: 四球机负 荷1 9 6 士2 N ( 2 。 士。 . 2 k g f ) 运行3 0 士1 m i n , 钢球磨斑直径的平均值不应大于 0 . 7 0 mm, 5 . 2 . 7 密封材料的适应性: 橡胶试件浸入稀释液, 在7 0 士1 条件下, 经1 6 8 h , 其体积不允许收缩, 膨 胀率不得大于 6 0 0 , 5 . 2 . 8 消泡性: 稀释液经摇动

7、, 然后静止1 0 m i n , 残留泡沫体积不得大于1 m L , 5 . 2 . 9 稀释液应无刺激性气味和不损害人体皮肤, 使用过程中不得产生有毒物质. 6 试验方法 6 . , 浓缩物取样与稀释液制备方法 6 . 1 . 1 取样方法按S Y 2 0 0 1 有关条款进行, 取样量不得小于5 0 0 m L 或5 0 0 g , 6 . 1 . 2 稀释液配制时所用人工硬水的硬度, 应为产品规定适用水质的最高硬度。配制浓度5 0 0 ( 重量 比) 。 人工硬水按附录A制备。 配液时将量取的5 份浓缩物加人经计量的9 5 份人工硬水中, 并搅拌使之 分散混合均匀。 6 . 2 浓缩物

8、 62 . 1 液态浓缩物外观检验 MT / r 2 4 3 一 9 1 在1 5 3 5 0C 室温下, 用1 0 0 m L具塞量筒, 量取1 0 0 m L被测液态浓缩物, 静置2 4 h 后, 目 测外观应 呈均匀液状, 不得有分层及沉淀。 6 . 2 . 2 液态浓缩物闪点检验 检验方法按G B 2 6 7 中有关内容进行。 6 . 2 . 3 液态浓缩物凝固点检验 检验方法按G B 5 1 0中有关内容进行。 6 . 2 . 4 液态浓缩物贮存安全性试验 6 . 2 . 4, 仪器 石油凝点测定器。 容积为 1 0 0 m l _ 口径为3 0 m m的比色管。 6 . 2 - 4

9、 . 2 试验步骤 把 5 0 m L液态浓缩物注人比色管内, 盖上塞子, 将其放入凝固点测定器, 在一2 0 一一3 0 下冷冻 8 h , 然后在1 5 一3 5 室温下放置1 6 h , 为一次冻融过程。反复循环上述过程5 次。 6 . 2 . 4 . 3 结果判定 合格的液态浓缩物应无分层和胶冻, 外观恢复原状。 6 . 2 . 5 水中分散性 在1 0 0 M I 具塞量筒内, 注入1 5 3 5 的蒸馏水1 0 0 m L , 随即用滴管加液态浓缩物两滴, 或加粉剂 浓缩物0 . 2 g , 塞紧量筒, 连续倒转四次后, 应均匀分散为合格。 6 . 3 稀释液 6 . 3 . 1

10、稀释液p H值 用p H 1 1 4 广泛试纸一条, 浸人稀释液, 半秒钟后取出, 与标准色板比较, 确定其p H值。 6 . 3 . 2 稀释液稳定性试验 6 . 3 . 2 . 1 仪器 恒温烘箱( 温度波动士1 0C ) , 容量为1 0 0 m L颈部带有刻度( 最小分度值。 . 1 m L ) 的无色透明容量瓶。 6 . 3 . 2 . 2 试验步骤 a . 将配制好的稀释液注人清洁干燥的容量瓶中, 使液面距刻度上限3 - 4 m L , 立即盖上瓶塞, 然 后放入恒温烘箱内, 温度控制在9 0 士2 C e 2 0 -3 0 m i n后检查一下塞子是否盖好, 瓶内液面应不超过刻

11、度上限。恒温2 4 h 后取出容量瓶, 立即观察液体情况, 读出析出物的体积并记录。 b . 按上述试验步骤a , 做6 0 士 2 C , 恒温1 6 8 h 的稳定性试验。 6 . 3 - 2 . 3 结果判定 稀释液析出物均不得大于0 . 2 %( 体积比) 为合格。 6 . 3 . 3 防腐蚀性试验 6 . 3 . 3 . , 仪器 恒温烘箱( 温度波动士1 0C ) , 容积为3 0 0 m L瓶高1 4 0 m m的广口瓶。 圆头镊子。 6 . 3 - 3 . 2 试片 试片材质: 铝片( 工业纯铝) 、 钢片( 4 5 号) 、 黄铜片( H 6 2 ) , 外形尺寸: 1 0

12、0 m m X 2 0 m m X 3 m m. 在接近试片短边的边缘处有一个直径4 m m的孔, 用尼龙线可将其挂于瓶内。 6 . 3 - 3 . 3 试片打磨、 清洗、 干燥按S Y 2 7 5 5 进行。 6 . 3 - 3 . 4 试验步骤 MT / T 2 4 3 一9 1 a . 将三个广口 瓶中 分别注入2 5 0 - 3 0 0 m L配制好的稀释液, 再分别放入铝、 钢、 黄铜试片各一 片, 盖上瓶盖。 挂试片的尼龙线夹于广口瓶的磨口 处, 并使试片完全浸没, 但不得使试片接触瓶体。 然后 将其放入恒温烘箱内, 温度控制在9 0 士 2 “C , 恒温2 4 h 后取出试片,

13、 用滤纸擦拭干净。 b . 按上述试验步骤a , 做 6 0 士2 恒温 1 6 8 h的防腐蚀性试验。 6 . 115 结果判定 试片 按G B 6 1 4 4 第5 . 8 . 6 条观察试片表面情况, 用表1 评定腐蚀等级。 表 1 腐蚀等级 试片材质 铝 钢黄铜 A 光泽如新光泽如新 光泽如新 d 轻微变暗无锈但轻徽失光 轻度变色 C 中度变暗轻锈和轻徽失光 中度变色 P 严重变暗 重锈和严重失光重度变色 A , B级为合格。 6 . 3 . 4 抗磨性试验 稀释液抗磨性按照Z B E 3 4 0 0 7 测定, 但该标准中加热试油, 控制油温的有关内 容除外。 试验条件: 负荷1 9

14、 6 士2 N( 2 0 士0 . 2 k g f ) , 在室温1 5- 3 5 时开动电机, 时间3 0 士1 m i n 。试验过程 中保证液面在固定球顶部3 m m以上。 试验结果应记录四球机转速, 负荷、 时间和钢球磨斑直径平均值。 6 . 35 密封材料的适应性 试验方法按G B 1 6 9 。 进行。 试验条件: 试件应浸泡在浓缩物与蒸馏水混合配成5 %( 重量比) 的稀释液中, 恒温温度为7 0 士1 0C , 浸泡时间1 6 8 h , 试验结束后, 检测试样体积变化, 并记录结果. 6 . 3 . 6 消泡性试验 将制备好的稀释液注入1 0 0 m L的具塞量简内, 使液面

15、达到7 0 m L处, 盖好塞子, 上下摇动1 m i n , 上下摇动的距离为。 . 3 m, 摇动频率为1 0 0 -1 2 0 次/ m i n 。 然后, 在室温1 5 3 5 下静置1 0 m i n , 观察并 记录液面上残留泡沫体积。 了 检验规则 7 . 1 产品检验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了 . 2 产品出厂检验由生产厂进行。每批产品包装前在生产车间反应容器中取样检验, 经检验合格后方 能出厂, 产品出厂时应附有检验合格证。 7 . 3 型式检验由 产品质量监督机构或技术归口 单位进行。 7 . 4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 应进行型式检验: a . 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

16、型鉴定, b . 原材料或生产工艺有较大变动时; c . 产品长期停产后, 恢复生产时; d . 正常生产时, 每二年不得少于一次。 e .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要求时。 7 . 5 凡进行型式检验的浓缩物生产量一般应不少于2 0 0 k g , 取样量按本标准6 . 1 . 1 条执行。 MT / T 2 4 3 一 9 1 7 . 6 出厂检验或型式检验的项目 全部合格者为合格产品。 若仅有一项不合格, 应对此项进行复验, 若仍 不合格则该批产品为不合格产品。 7 . 7 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项目按表 2 规定进行。 表 2 序号检验项目技术要求 型式试脸出厂检验 1 浓 缩 一 物 液态

17、外观5 . 1 . 1 a 喇丫 闪点( 开口杯法) 5 . 1 . 1 b丫 X 2 握固点5 . 1 . 1 c 丫丫 3 贮存安定性 5 . 1 . 1 d侧X 4 水中分散性5 . 1 . 1 e 丫丫 5 固态 外观5 . 1 . 2 a 训了 6 水中分散性5 . 1 . 2 b 训丫 7 8 稀 释 液 比重 5 . 2 . 2侧X p H值 5 . 2 . 3寸了 9 1 0 稳定 住 9 0 士2 “C, 2 4 h 5 . 2 . 4 丫了 6 0 士2 0C, 1 6 8h 甲X 防腐 蚀性 9 0 士2 , 2 4 h 5 . 2 . 5 丫丫 1 1 6 0 士2 ,

18、 1 6 8h 了X 抗磨性 5 . 2 . 6丫X 1 2 密封材料的适应性 5 . 2 . 7训X 1 3 1 4消泡性 5 . 2 . 8甲X 无毒性 5 . 2 . 9X 1 5 注 表2 中“ 丫” 表示检验项目, X“ 表示不检验项目, “ ” 表示仅在新产品鉴定之前由卫生检测部门进行此项检 验. 了 . 8 检验结果中注明配制稀释液所用人工硬水的硬度。 8 标志、 包装、 运物、 贮存 8, 包装物表面应清楚标明生产厂、 产品名称、 型号、 生产批号, 包装日 期、 毛重及净重。 8 . 2 浓缩物的包装、 运输、 贮存及交货验收按Z B E 3 0 0 0 5 进行。 8 .

19、3 产品应附带下列文件: 8 . 3 . 1 合格证: 应包括商标, 产品名称、 检验合格证明、 出厂批号、 出厂日 期及生产厂。 8 . 3 . 2 使用说明书: 应包括商标、 产品名称、 使用范围、 主要性能指标、 使用方法、 注意事项等。 8 . 4 产品贮存保证期一年, 自产品出厂之日 起算。 MT / T 2 4 3 一9 1 附录A 人工硬水的组成 ( 补充件) 本标准所用四种不同硬度的人工硬水组成见下表, 配制用水为燕馏水。 组成成分 人工硬水硬度, p p m 2 5 05 0 07 5 01 0 0 0 Mg S O , 7 H , O, m g / L 3 0 86 1 69 2 41 2 3 2 C . S O , 2 H , O, m g / L 2 1 54 3 06 4 58 6 0 M a C l , m g / L 3 3 03 3 03 3 03 3 0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技术发展局提出。 本标准由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由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贾大军。 本标准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负责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