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1007-2003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pdf.pdf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3679688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PDF 页数:33 大小:1.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TD 1007-2003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pdf.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TD 1007-2003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pdf.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TD 1007-2003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pdf.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TD 1007-2003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pdf.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TD 1007-2003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pdf.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TD 1007-2003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pdf.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D 1007-2003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pdf.pdf(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T1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标准 T D / T 1 0 0 7 -2 0 0 3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 S t a n d a r d s o f s u r v e y i n g a n d e v a l u a t i n g r e s e r v e d l a n d r e s o u r c e f o r c u l t i v a t i o n 2 0 0 3 - 0 4 - 0 8 发布 2 0 0 3 - 0 8 - 0 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 布 T D / T 1 0 0 7 -2 0 0 3 目次 前言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工 1 范围 1 2 引用标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1 3 定义 , , 1 。 , , , , , , , , 甲 - , , , 。 1 4 总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 . . 1 5 耕地后 备资源分类 , 2 6耕 地 后 备 资 源 评 价 方 法 与 指 标 . . . . . . . . . . . . . . . . 4 7 准备工作 , , , , , , , 9 8 外业调绘与评价 , , , 。 , , 1 0 9 内业成果整理 n 1 0 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 评价图 , . . . . . . . . . . . 1 2 1 1 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编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1 2 地( 市) 级、 省级耕地后备资源调

5、查评价成果汇总 , , , , , , , 甲 , , , , 。 , 1 5 1 3 检查验收 。 。 1 7 1 4 滩涂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补充规定 1 9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限制等级划分 , 2 0 附录B ( 标准的附录) 耕地后备资源图例及代码 , , , , , 2 2 附录 C ( 标准的附录) 耕地后备资源野外调查评价与成果汇总表 , 2 3 TD/r 1 0 0 7 -2 0 0 3 前言 为了配合国土资源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参照有关法规、 标准, 制定本标准。 省、 自治区、 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可根据需要制定本标准的补充规定, 报国

6、土资源部备 案。补充规定不得违反本标准。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提出、 批准并归口。 本标准的附录 A, 附录B 、 附录 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编写单位: 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王广华、 郑伟元、 温明炬、 李宪文、 杨枫、 苏东袭、 张明达、 杨在田。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行业标准 耕地后 备资 源调查 与 评价 技 术规 程 T D/ T 1 0 0 7 -2 0 0 3 S t a n d a r d s o f s u rve y i n g a n d e v a l u a t i n g r e s

7、 e rve d l a n d r e s o u r c e f o r c u l t i v a t i o n 范 围 本规程规定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内容、 程序、 方法及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地( 市) 级和省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汇总.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 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本规程的条文。本规程出版时, 所示版本均为 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 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本规程引用的标准有: G B / T 2 2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T D 1 0 0 2 -9 3 土地利用

8、现状调查地( 市) 级汇总规程 T D 1 0 0 3 -9 4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省级汇总规程 T D 1 9 9 5 - 0 7 - 1 9 土地复垦技术标准 3定义 下列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 1 毁损废弃地 指因采矿、 工业和建设活动挖损、 塌陷、 压占( 含城市生活垃圾压占及废弃建筑物压占) 和污染等人 为因素及 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目前未利用的土地。 3 . 2未利用地 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3 . 3 耕地后备资源 指在当前技术条件下, 能够通过开发、 复垦措施改变成为耕地的未利用地和毁损废弃地, 以及通过 对划定的待整理农用地和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后能够增加的耕地部分。 4

9、总则 4 . 1 调查与评价的任务、 目的 查清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 数量、 质量和分布; 分析土地开发、 复垦和整理的可能性及其对生态环境 产生的影响, 提出整治开发的措施, 为进一步开展土地开发、 复垦和整理提供基础信息, 同时为制定各级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开发、 整理、 复垦专项规划和项目评估提供依据。 4 . 2 调查评价组织实施 由国土资源部统一领导, 按照统一规划和计划, 由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调查评价工作的组 织, 以县级为单位具体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2 0 0 3 - 0 4 - 0 8批准2 0 0 3 - 0 8 - 0 1 实施 1 T D / T 1

10、 0 0 7 -2 0 0 3 4 . 3 调查评价条件 4 . 3 . 1 调查评价队伍的组成与资格认定 开展调查评价工作的单位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力量, 一般包括具有调查经验的土地、 农业和土壤、 生态环境、 工程技术、 测绘、 水文地质等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 通过培训和资格审核达到相应技术水平 后, 才能承担调查与评价工作.上一级技术主管部门负责下一级调查评价队伍的培训和资格审核. 4 . 3 . 2 调查评价必备的基本资料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图件、 相关资料和数据。 最新土壤图及相关资料。 气象资料。 相应比例尺的最新地形图, 必要时, 需准备航摄像片或像片平面图。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11、及相关资料。 4 . 4 调查评价比例尺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比例尺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比例尺相同, 重点复垦和整理区采用 1 2 0 0 0 - -15 0 0 0比例尺。 45 调查评价步骤 准备工作。 外业调绘与评价。 内业成果整理。 县级耕地后备资源成果图编制。 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编写。 地( 市) 级和省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汇总 检查验收。 4 . 6 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 4 . 6 . 1 县级耕地后备资源类型、 质量等级面积统计表( 包括表 A 1 表A8 ) 和调查评价数据库。县级耕 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库包括耕地后备资源类型、 质量等级面积汇总数据库和耕

12、地后备资源图斑调查评 价基础信息数据库( 含社会经济条件和交通区位信息) 。 4 . 6 . 2 标准分幅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和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有条件的地方, 制作县级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字化成果图。 4 . 6 . 3 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和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分析报告。 4 . 7 地( 市) 级和省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汇总成果 4 . 7 . 1 地( 市) 级和省级耕地后备资源类型、 质量等级面积汇总表( 包括表 C 1 表C 8 ) 和耕地后备资源 数据库。 4 . 7 . 2 地( 市) 级和省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报告、 技术报告和省级耕地后备资源分析

13、报告. 4 . 8 其他规定 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可根据本省( 自治区、 直辖市) 的实际需要, 对本规程未尽事宜依据本规程制 订补充规定和编写本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实施细则, 但不得与本规程相抵触, 并报国土资源部审查 备案 。 耕地后备资源分类 5 . 1 分类依据 依据土地的自然属性与地表形态、 损毁废弃成因和类型、 土地整理对象等进行分类。 52 分类系统 采用三级分类制, 统一编号排序。其中一级分 3 类, 二级分9类, 三级分2 4 类。各地可根据需要可 续分四级类, 但不能打乱全国统一分类、 编号、 顺序及其代表地类。分类系统见表 1 , TD / T 1 0 0 7 -2 0

14、 0 3 表 1 耕地后备资源分类及含义 一 级 类 型 二 级 类 型 三级 类型 含义 待 开 发 土 地 I 可能开发为拚地的未利用地 待 开 发 未 利 用 土地 I1 经过改造或改良, 可能开发为耕地的未利用土地 待开发荒草地 1、1,可能开发为耕地的树木郁闭度 ) 三等地( A3 ) 水分限制( A , o z ) 温度限制( A“ , ) 质地限制( A - ) 坡度限制( A , - ) 盐碱限制( A , 0 ) 不宜耕地( N )不 续 分 6 . 2 . 1 适宜类 分宜耕地和不宜耕地两类。宜耕地类是指按照本规程定义的各相关地类评价指标和方法评定为宜 耕种的土地。 6 .

15、 2 . 2 质量等 仅对宜耕地类划分质量等级, 按本规程评价分等指标, 将耕地后备资源划分为一等地、 二等地 T D/ T 1 0 0 7 -2 0 0 3 和三 等地。 一等地: 开发、 复垦和整理条件好, 无或一种限制因素, 且限制程度低, 不需或略需改良, 成本 低; 开发、 复垦和整理后作物产量高, 供食用的农副产品能够达到国家食用卫生标准( 含饲料 作物, 下同) , 非食用的作物产品质量合格; 在正常利用下, 不会产生土地退化和给邻近土地带 来不 良后果 。 二等地: 开发、 复垦和整理条件中等. 有一、 二种限制因素, 限制强度中等, 需要采取一定改良 或保护措施, 成本中等;

16、 开发、 复垦和整理后作物产量中等, 供食用的农副产品能够达到国家 食用卫生标准, 非食用的作物产品质量合格; 如利用不当, 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三等地: 开发、 复垦和整理条件较差, 有多种限制因素, 且限制强度大, 改造困难, 需要采取复 杂的工程或生物措施, 成本较高; 或开发、 复垦和整理后作物产量低, 供食用的农副产品能够 达到国家食用卫生标准, 非食用的作物产品质量合格; 如利用不当, 对土地质量和生态环境有 较严重的不良影响。 6 . 2 . 3限制型 在等下设限制型, 按其限制因子的限制程度划分。同一型内具有相似的限制因素和强度以及 相似的改造措施。 对待开发土地采用

17、: 无限制( 。 。 ) 、 温度限制( 0 1 ) 、 水源限制( 0 2 ) 、 土厚限制( 0 3 )、 质地限制 ( 0 4 ) 、 坡度限制( 0 5 ) 、 水文与排水限制( 0 6 ) , 盐碱限制( 0 7 ) 、 沙化限制( 0 8 ) 、 风害限制( 0 9 ) 、 生态 退化限制( 1 0 ) 等; 对待复垦土地采用: 无限制( 0 0 ) , 温度限制( 0 1 ) 、 水源限制( 0 2 ) 、 坡度限制( 0 5 ) 、 地下水位限制 ( 1 2 ) 、 挖损或塌陷深度( 1 3 ) 、 积水深度( 1 4 ) 、 土源限制( 1 5 ) 、 盐分限制( 1 6 )

18、 、 堆积物平整量限制 ( 1 7 ) 、 堆积物塌陷、 挖损地面污染物毒性限制( 1 8 ) , 污染程度限制( 1 9 ) 、 污染源限制( 2 0 ) 、 砂石 堆积厚度限制( 2 1 ) 、 灾害发生频率限制( 2 2 ) , 待整理土地采用: 无限制( 0 0 ) 、 温度限制( 0 1 ) 、 水源限制( 0 2 ) 、 土厚限制( 0 3 ) 、 坡度限制( 0 5 ) , 质地限制( 0 4 ) 、 土源限制( 1 5 ) , 耕地整理系数限制( 2 3 ) 、 土地利用兼容程度限制( 2 4 ) e 6 . 3 评价单元 依据耕地后备资源分类系统, 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

19、通过野外调查形成耕地后备资源类型图。 评价单元以耕地后备资源类型图为基础划分, 具体可采用两种方式形成: ( 1 ) 采用室内人工透图方法或 G I S技术, 将拼地后备资源类型图、 土壤图( 具体到土种) 和其他相关图件叠加, 以耕地后备资源类型图 图斑界线为准, 经野外校核、 合并或补绘形成; ( 2 ) 以耕地后备资源类型图为基础, 参照土壤图( 具体到土 种) 和其他相关图件, 经野外调绘形成。 64 评价指标及分级 6 . 4 . 1 选择对土地质量和开发整治有显著影响的, 且较稳定的因素作为评价指标。 6 . 4 . 2 待开发耕地后备资源评价 选择温度条件, 水分条件, 有效土层

20、厚度, 土壤质地, 坡度, 水文与排水条件, 盐碱度, 沙化状况、 风 害、 生态退化可能性等作为待开发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覆土开发类型的评价具体参照待整理建设 用地评价指标。 温度条件 按作物对积温的要求, 以及是否受霜冻威胁, 将温度条件划分如下四级: A 积温条件能满足大田作物要求, 无霜冻威胁; A 积温能满足大田作物的要求, 受霜冻影响, 造成减产4 0 %e 水分条件 TD / T 1 0 0 7 -2 0 0 3 干早区必须有灌溉水源才能开发, 依据灌溉水源保证率划分水分限制级别。湿润地区有较充足降 雨, 水分可做无限制处理。在半干早区和半湿润区, 如早作稳定, 可不要求有灌溉

21、水源, 如有灌溉水源可 做水分无限制处理( A , ) , 其他做水分二级限制处理( A , ) ; 如早作不稳定, 则需有灌溉水源, 依据灌溉水 源保证率划分水分限制级别。对干旱区和早作不稳定的半干早及半湿润区, 依据灌溉水源保证率, 将水 分条件分为四级, 具体见表 A 1 有效土层厚度 有效土层厚度指从自然地表到障碍层或石质接触面的土壤厚度。依据土壤下伏基岩或母质类型, 分三种情况将有效土层厚度划分为四级, 具体见表 A2 , 土壤质地 以土壤表层 3 0 c m的平均质地为标准, 将土壤质地分为粘质土( 重壤、 粘土) 、 壤土( 轻壤、 中壤) 、 砂 壤土、 沙土和砾质土。土壤质地

22、条件可分为四级: A : 壤质; A , : 砂壤质和粘质土; A 沙土或石砾含量 1 5 %- - 5 0 %, 且可以改良的砾质土; N: 石质即岩石露头面积5 0 %或石砾含量5 0 %( 体积比) 。 坡度 一般坡度1 5 。 一般不宜开发, 但在土层深厚的黄土 地区和紫色土区, 以及土层厚度大于 7 0 c m的其他山地丘陵区, 建设水平梯田的条件较好, 可放宽至 2 5 0 , 2 5 的坡地严格禁止开发。坡度分级见表 A 3 , 水文与排水条件 根据地表积水时间、 排泄条件和改良措施复杂程度, 可分为以下四级: A , : 常年不引起洪涝, 不积水, 排水条件好, 不需改良或只需

23、简单改良; A , : 季节性洪涝或季节性积水, 可以采取防洪、 排涝措施加以改良; A , : 常年洪涝或长期积水, 需采取比较复杂的防洪、 排涝措施加以改良; N: 经常有洪涝威胁或长期被水淹没, 排水条件很差, 改良困难。 盐碱化程度 按土壤盐碱化程度、 改良条件及改良措施复杂程度, 分为四级: A : 无盐碱化或轻度盐碱化, 不需改良或简单改良; A , : 中度盐化、 轻度盐碱化 需水利改良措施; A , : 中度碱化、 强度盐化土、 盐土, 改良条件较差, 需复杂的水利或化学改良措施; N: 中、 强度碱化土和碱土, 改良条件很差, 不宜开发 一 一沙化状况 A, : 半湿润、 湿

24、润地区的半固定/ 流动沙地; A : 半干旱地区的半固定/ 流动沙地, 有灌溉和营造防护林网条件的; A , : 干旱地区的半固定/ 流动沙地, 有灌溉和营造防护林网条件的; N: 干旱、 半干旱地区的半固定/ 流动沙地 没有灌溉和营造防护林网条件的。 风 害 风力是沙尘对异地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主要动力源, 是评价干早和半干早地区待开发土地生态立 地条件的主要因子之一, 依据待开发土地开发后, 沙尘在风力的作用下, 对异地生态环境影响大小, 以及 灾害性大风对作物生长和成熟的影响程度, 将风害程度划分如下四级: A , : 不起沙或轻微起沙, 对近地( 小于1 k m范围) 生态环境无或有轻微

25、影响, 作物生长期间无灾害 性大风 ; TD / T 1 0 0 7 -2 0 0 3 A , - 起沙, 对近地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 或作物生长期间有灾害性大风, 造成作物减产4 0%a 生态退化可能性 生态退化可能it 是衡量土地开发后, 引起土地本身和异地生态质量退化可能性的一种定性综合量 度。对土地本身生态质量退化评估主要集中于开发后是否存在次生盐渍化、 土壤结构退化( 如沙化) 等 可能性及其大小: 对异地生态质量退化可能性评估, 主要集中于是否造成或加重区域干旱化、 水土流失. 以及对周围或区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依据生态退化的类型及其可能性大小, 将生态退 化可能性划分

26、如下四级: A , : 无或有较小潜在生态退化可能性, 或对异地生态系统无或有轻微影响, 不需或采取简单措施, 可以防止 ; A - : 有潜在生态退化可能性、 或对异地生态系统有一定影响, 需采取一定措施加以防止; A : 有较大的潜在生态退化可能性, 或对异地生态有明显的影响, 需采取复杂的措施加以防止; N: 潜在生态退化可能性大, 或对异地生态有严重影响。 6 . 4 _ 3 待复垦耕地后备资源评价 在对温度和水分( 源) 条件评价( 标准同待开发耕地后备资源) 的基础上, 依据毁损废弃地类型采用 不同的评价因子体系。 待复垦挖损地评价 采用挖损地面坡度、 挖掘深度、 积水深度、 土源

27、保证率、 地下水位等六项因子评价待复垦挖损地。标 准见表 A 4 , a )挖损地面坡度: 指挖损地面主导坡度, 对拟采用覆土或其他工程措施恢复或整平地面的, 按整治 后地面坡度评价 ; b )挖掘深度: 指挖损地面相对于周围地面的平均深度( m) ; c )积水深度: 指常年或作物生长期间积水的平均深度; d ) 土源保证率: 指对达到拟种植作物一等地要求的有效土层厚度所需土方量的满足程度, 以% 表示 ; e )地下水位: 指复垦后的地下水位, 对拟种植水生作物的土地, 不做此项评价; f )挖损地面物质毒性: 以污染物质对拟种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来衡量。对于采用覆土措施复 垦的, 覆土

28、深度达 1 m或对作物产量和品质不产生危害的不作此项评价。 待复垦塌陷地评价 仅对地下已经停止采矿活动或已采取防止塌陷的技术措施, 地面已经呈稳定状态的稳定塌陷地进 行评价, 对于不稳定塌陷地作为不宜耕处理稳定塌陷地采用塌陷地面坡度、 塌陷深度、 积水深度、 盐分 含量、 土源保证率、 地下水位等七项因子评价待复垦塌陷地。标准见表 A 5 , a ) 塌陷地面坡度; 指塌陷地面主导坡度; 对拟采用覆土或其它工程措施恢复或整平地面的, 按整治 后地面坡度评价; b )塌陷深度: 指塌陷地面相对于周围地面的平均深度( m) ; c ) 积水深度: 指塌陷地面常年或作物生长期间积水的平均深度; d

29、) 盐分含量: 指表层易溶性盐分含量; e ) 土源保证率: 指对达到当地一等地要求的有效土层厚度所需土方量的满足程度, 以%表示; f ) 地下水位: 指复垦后的地下水位, 对拟种植水生作物的, 不做此项评价。 S ) 塌陷地面物质毒性: 以污染物质对拟种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来衡量 对于采用覆土措施复 TD/ T 1 0 0 7 -2 0 0 3 垦的, 覆土深度达 1 m或对作物产量和品质不产生危害的不作此项评价。 待复垦压占地评价 采用堆积物平整量、 堆积物毒性、 堆积地面坡度、 土源保证率等四项因子评价待复垦压占地。标准 见 表 A6 , a )堆积物平整量: 指单位面积上需经工程平

30、整的堆积物数量, 以 m J 表示; b ) 堆积物毒性: 指堆积物中有害物质残留在土壤中的含量及深度对拟种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的毒 害程 度; c ) 堆积物坡度: 指堆积物主导坡度; 对拟采用覆土或其他工程措施恢复或整平地面的, 按整治后地 面坡度评价; 山 土源保证率: 指对达到当地一等地要求的有效土层厚度所需土方量的满足程度, 以%表示。 待复垦污染破坏地评价 采用污染物质毒性、 土壤污染指数、 有效土层厚度、 污染源治理率等四项因子评价待复垦污染破坏 地。标准见表 A 7 , a ) 污染物质毒性: 以污染物质对拟种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来衡量; b ) 土壤污染程度: 用土壤污染指数

31、( P) 定量衡量, 表示为 P=E P ; , P , 为土壤中污染物z的污染指 数, 等于污染物质实测值与背景值的比值; c ) 有效土层厚度: 指地表到障碍土层或石质接触面的深度; d )污染源治理率: 用以衡量造成土地污染废弃的污染源的治理程度。 待复垦自然灾害毁损地评价 采用地面坡度、 有效土层厚度、 砂石堆积厚度、 土源保证率、 灾害发生频率等四项因子评价待复垦自 然灾害毁损地。标准见表 A 8 , a ) 地面坡度: 指毁损废弃地面主导坡度; b )有效土层厚度; 按 自然或覆土后地表表层到障碍土层或石质接触面的深度; c ) 砂石堆积厚度: 地表承接砂石的厚度, 以c m表示;

32、 d )灾害发生频率: 指造成地面严重毁损的自然灾害在 1 0年内发生的次数。 6 . 4 . 4 待整理耕地后备资源评价 在对温度、 水源条件和地面坡度评价( 标准同待开发耕地后备资源) 的基础上, 依据待整理类型采用 不同的评价因子体系。 待整理农用地评价 采用耕地整理系数、 土源保证率和资金需求三项因子评价待整理农用地。标准见表 A 9 , a ) 耕地整理系数: 整理后净增耕地面积与待整理农用地区面积之比, 以%表示; 整理后净增加耕地 面积可依据公式( ”计算: Mz一( 1 一R . ) ( M, 一M, ) +( R , 一R , ) M 一 , 一 :1) 式中 : A l ,

33、整理后净增耕地面积; N 1 待整理农地区的原耕地面积; R, -整理前的待整理农地区田埂系数; R -整理后的田埂系数( 视当地实际情况和整理区类型确定) ; N i 待整理农地区非耕地地类的面积( 含沟渠、 道路、 园地和林地等) ; 林 待整理农地区整理后必须保留的非耕地地类面积( 含沟渠 道路、 园地和林地等) 。 b )土源保证率: 指对达到当地一等地要求的有效土层厚度所需土方量的满足程度. 以%表示. 待整理建设用地评价 评价其整理成耕地的难易程度, 主要考虑待整理建设用地与周边土地利用的兼容程度( 简称土地利 T D/ T 1 0 0 7 -2 0 0 3 用兼容程度) 、 土源

34、保证率、 土壤质地( 土壤侵人体按石砾处理) 、 水文及排水条件、 盐碱度等因子。待整 理建设用地与周边土地利用的兼容程度主要考虑周边的土地利用状况, 各地可视情况确定等级。 6 . 5 评价方法 评价采用最小限制因子法。即在有关评价指标的分级中, 以分级最低评级因子的分级作为该评价 单元的等级, 并在等级后加注其代号, 作为其限制性因子类型。如有 2 个评价指标的分级均为最低, 则 应加注2个限制性因子, 代号之间用波折号分开。 7准备工作 7 . 1 省级调查评价组织和技术准备 7 . 1 . 1 组织准备 根据国土资源部统一计划安排, 开展调查评价的省、 自治区和直辖市应积极做好前期工作

35、, 确定组 织实施单位和技术负责单位, 依据本规程编写本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实施方案, 经国土资源部批准 后实施 。 7 . 1 . 2 技术准备 包括技术培训与试点工作。 技术培训: 对参加县级调查评价的技术负责人进行技术培训与试点, 掌握调查评价方法和操作 要领, 提高技术水平。 技术试点: 调查评价工作全面铺开前, 每省应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 2 - 3 个试点县, 将各地参加 调查评价的技术负责人集中, 按照本规程, 对试点县的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调查与评价。通过试 点培训干部, 探索经验进行推广。 7 . 2 县级调查评价的准备工作 7 . 2 . 1 编写调查评价技术设计书 县级国土

36、资源管理部门组织编写调查评价任务书, 经省级国土管理部门批准后, 方可实施调查评 价任务书内容包括: 县( 市) 的基本情况; 调查评价工作所需的图件资料和技术条件; 调查工作的组织、 实施步骤与方法; 时间安排和经费预算; 调查评价具体实施单位技术情况, 7 . 2 . 2 组织专业调查评价队伍 承担调查评价任务的专业调查评价队伍必须具有相应的资质。 7 . 2 . 3 收集资料 按本规程4 . 3 . 2要求收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件资料和数据、 最新地形图、 相应的航摄像片或 像片平面图、 第二次土壤普查形成的土壤图及土壤普查报告、 海图等。 与调查评价有关的行政区划、 地质、 地貌、 水

37、利、 交通、 气象和农林牧等方面的图件和文献资料。 社会经济资料, 如人口、 劳动力, 生产和经济状况等统计资料。 对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 分析, 提供调查评价使用。 7 . 2 . 4 准备仪器和设备 包括测绘仪器, 量算、 计算工具, 各种手薄、 文具, 生活、 交通和劳保用品等。 7 . 2 . 5 技术培训和试点 正式调查评价工作开展之前, 每个县选 1 -2 个乡, 进行技术培训与试点工作, 以使全体专业人员熟 悉本规程等技术规定, 明确调查评价方法, 掌握操作要领, 提高技术水平. 9 TD / T 1 0 0 7 - 2 0 0 3 外业调绘与评价 8 . 1 基本要求 8

38、 . 1 . , 调绘应采用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 标绘海滩涂下限宜采用最新海图; 重点土地复垦区和整 理区宜采用新测地形图和最新航片; 塌陷地调查评价还需利用矿区地面沉降监测图。 8 . 1 . 2 调绘的界线和地物位置要准确, 各种注记正确无误, 清晰易读, 符号符合规程的图例要求。 8 . 1 . 3 地类图斑调绘时, 应视实地情况相对连片集中。 8 . 1 . 4 航片调绘面积线不得有重叠和漏调, 位置要选在航向( 旁向) 重叠中部。 8 . 1 . 5 调绘的明显地物界线在图上位移不大于。 . 3 mm, 不明显地物界线的位移应不大于 1 . 0 mm, 8 . 1 . 6 利用标

39、准分幅土地现状图作为野外工作底图的,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最小上图图斑面积, 待 开发土地 1 5 m 耐 , 待复垦土地6 mm , 待整理建设用地4m而。利用航片和地形图的, 应根据航片和地 形图的比例尺进行折算。 8 . 1 . 7 野外调查评价信息经实地核实后, 应按本规程规定调查评价表格详尽记录在册。各耕地后备资 源限制因子按耕地后备资源的实际状况填写, 然后依据本规程规定的评价标准确定限制等级。 8 . 2 室内准备 在熟悉调查评价区域图件资料的基础上, 做好室内准备工作: 8 . 2 . 1 准备野外工作底图。已完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空间数据库建库的地区, 利用绘图仪绘制标准分 幅

40、土地利用现状图; 其他地区, 采用复照、 静电复印法、 直接蒙绘法复制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 采用 直接蒙绘法时, 图斑蒙绘界线偏差不得大于 。 . 1 5 mm。重点土地复垦区和整理区, 准备野外工作地理 底 图。 8 . 2 . 2 按类型初步确定调查评价对象。 对待整理土地, 已经进行土地整理专项规划的地区, 按照土地整理规划划定的农地整理区和待 整理建设用地作为评价对象( 调查时按规划已经整理的农地区和建设用地除外) , 并将农地整 理区和待整理建设用地转绘到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上; 在没有进行土地整理专项规划的 地区, 对于待整理建设用地, 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村镇规划、

41、交通规划及水利、 流域整治 等规划, 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 确定待整理建设用地, 并标注在标准分幅土地利用图上; 对于待 整理农地区,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以及交通、 水利、 流域整治等规划, 参照土地利用现状图、 地形图, 并根据农地利用和分布状况、 权属界限, 主要线状地物( 如交通干线、 干渠、 堤坝等) 、 结 合自然地形, 划分农地整理区( 划定的农地整理区的耕地面积必须占农地整理区面积 5 0 %以 上, 最小面积平原区 1 5 h m 2 、 山地丘陵区 1 0 h m ) 。 标注在标准分幅土地利用图上; 对待开发土地, 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库( 或台帐) 中提取有关图斑

42、和零星地物信息, 并标注 在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上, 待整理农地区的未利用地除外; 对待复垦土地, 应根据其在调查评价区域的分布规律, 确定调查评价的工作路线和方法。 8 . 2 . 3 对拟用航片进行调绘的地区, 划调绘面积线, 计算航片平均比例尺, 并进行室内预判, 确定外业 工作路线和方法。 8 . 3 境界与权属界调绘 采用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的境界与权属界, 一般不作重新调绘, 本调查评价图上的境界与权 属界不作为定界依据。 8 . 4 地类调绘 8 . 4 . 1 按本规程 5 . 2 耕地后备资源分类系统进行地类调绘。 8 . 4 . 2 以实线表示地类界线, 按图例标出地类符号, 注记图斑号。地类界与线状地物或境界线重合时, 可省略不绘。 8 . 4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