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标准]-SL 342-2006 水土保持监测设施通用技术条件(附条文说明).pdf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686207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PDF 页数:41 大小:1,006.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利标准]-SL 342-2006 水土保持监测设施通用技术条件(附条文说明).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水利标准]-SL 342-2006 水土保持监测设施通用技术条件(附条文说明).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水利标准]-SL 342-2006 水土保持监测设施通用技术条件(附条文说明).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水利标准]-SL 342-2006 水土保持监测设施通用技术条件(附条文说明).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水利标准]-SL 342-2006 水土保持监测设施通用技术条件(附条文说明).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水利标准]-SL 342-2006 水土保持监测设施通用技术条件(附条文说明).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利标准]-SL 342-2006 水土保持监测设施通用技术条件(附条文说明).pdf(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ICS 13.080.05 B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SL SL 3422006SL 3422006 水土保持监测设施通用技术条件 水土保持监测设施通用技术条件 Genera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facilities on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2006-09-09 发布 2006-10-01 实施2006-09-09 发布 2006-10-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发布 I 目 次 前 言.II 1 使用范围1 2 规范性

2、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2 前 言.II 1 使用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2 3.1 水蚀2 3.2 风蚀2 3.3 重力侵蚀2 3.4 泥石流2 3.5 冻融侵蚀3 4 水蚀监测设施.4 4 水蚀监测设施.4 4.1 径流小区监测设施4 4.2 小流域控制站监测设施7 4.3 插钎监测(简易坡面水蚀观测)设施10 5 风蚀监测设施11 5 风蚀监测设施11 5.1 降尘监测设施.11 5.2 风蚀强度监测设施13 5.3 简易风蚀观测场设施17 6 滑坡与泥石流监测设施.18 6 滑坡与泥石流监测设施.18 6.1 滑坡监测设施.18 6.2 泥石流监测设施.20

3、7 冻融侵蚀监测设施23 7 冻融侵蚀监测设施23 7.1 寒冻剥蚀监测设施23 7.2 热融滑塌监测设施25 8 水土保持措施监测设备.27 8 水土保持措施监测设备.27 8.1 水土保持措施数量监测设备.27 8.2 水土保持措施质量监测设备.28 本标准用语用词29 条 文 说 明30 本标准用语用词29 条 文 说 明30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II 前 言 本标准对水土保持监测通用设施(含设备)技术条件作了具体规定,主要包 括以下内容: 水蚀径流小区、小流域控制站和简易坡面观测设施及其技术条件; 风蚀降尘、风蚀强度和简易风蚀观测场等监测设施及其

4、技术条件; 滑坡与泥石流监测设施及其技术条件; 寒冻剥蚀和热融滑塌监测设施及其技术条件; 水土保持措施数量和质量监测设施及其技术条件; 有关内容的条文说明。 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其中 4.1.1 条、4.1.2 条、4.1.5 条、4.2.1 条、4.2.2 条、 4.2.5 条、5.1.2 条、5.1.5 条、5.2.2 条、5.2.5 条、6.1.2 条、6.1.5 条、6.2.2 条、6.2.5 条、7.1.2 条、7.1.5 条、7.2.2 条、7.2.5 条、8.1.4 条为强制性条文,标准文本中 用黑体字表示。 本标准批准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本标准主持单位: 水利部水土保

5、持司 本标准解释单位: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本标准主编单位: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李智广 刘秉正 严慕绥 许 峰 段淑怀 徐 航 赵帮元 刘宪春 丁国栋 董治宝 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蔡强国 雷廷武 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 乐 枚 1 SL/TXXXXXXXSL/TXXXXXXX 水土保持监测设施通用技术条件 水土保持监测设施通用技术条件 1 使用范围 1.1 水土保持监测设施是指用于土壤侵蚀及其防治等监测的设施(设备) 。在选择 设施进行水土保持监测时应注意下列原则: 1 设施所提供的信息内容、质量与格式应符合 SL 27

6、72002 的规定。 2 应采用技术成熟、方法实用、质量可靠的优良设施,同时鼓励应用先进的 设施设备。 3 在选用先进的设施设备时,应进行校验和标定。 4 按侵蚀类型划分设施设备。 1.2 本标准适用于水蚀、风蚀、重力侵蚀、混合侵蚀、冻融侵蚀和水土保持措施 等监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 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版(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经研究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 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526594 环境空气降尘的测定重量法

7、GBJ13890 水位观测标准 GB5015992 河流悬移质泥沙测验规范 GB5017993 河流流量测验规范 SL2190 降雨量观测规范 SL2491 堰槽测流规范 SL4392 河流推移质泥沙及床沙质测验 SL/T18396 地下水监测规范 SL21998 水环境监测规范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2 SL/TXXXXXXXSL/TXXXXXXX SL2762002 水文基础设施及技术装备标准 SL2772002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 TC113/SC2 堰槽法测流 TC113/SC6 泥沙测验 ISO 4373:1995 水文测验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8、 3.1 水蚀水蚀(water erosion) 水蚀是水力侵蚀的简称,属土壤侵蚀(又称水土流失)类型中的一类。 水蚀是指在 水力(降雨、径流)作用下,地表土壤、土壤母质及岩屑、松散岩层被破坏、剥蚀、 搬运和沉积的过程。水蚀的主要方式有击溅侵蚀、面状剥蚀、沟道冲刷和潜蚀(含 溶蚀) 。 3.2 风蚀(风蚀(wind erosion) 风蚀是风力侵蚀的简称,属土壤侵蚀类型中的另一类。风蚀是指在风力作用 下,地表土壤、土壤母质及岩屑(含沙粒) 、松散岩层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 的过程。风蚀的主要方式有吹蚀、磨蚀两种。 3.3 重力侵蚀(重力侵蚀(gravitational erosion) 重力

9、侵蚀是陡坡上破碎、分离的土(岩)体(碎屑、块体) ,在失稳情况下, 受到以自身重力为主的作用下(或有水、风等力的参与) ,向坡下移动、堆积的过 程。属土壤侵蚀的又一类。重力侵蚀的主要方式有撒落(黄土区称泻溜) 、崩塌、 滑塌和滑坡。 3.4 泥石流(泥石流(debris flow) 泥石流是一种含有大量泥沙和石块等固体物质,突然爆发,历时短暂,来势 3 SL/TXXXXXXXSL/TXXXXXXX 凶猛,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泥石流侵蚀包括形成区的坡面剥蚀、冲刷, 通过区的沟道冲蚀,撞击破坏和堆积区的堆积掩埋。泥石流侵蚀的动力以水力和 重力为主,所以归入混合侵蚀类中。属于混合侵蚀类的还有花

10、岗岩风化区的崩岗 侵蚀。 3.5 冻融侵蚀(冻融侵蚀(thaw-frogen erosion) 冻融侵蚀主要是指在热力变化作用下,地表土(岩)体中水分的冻胀和消融, 或其组成物质热胀冷缩的差异,导致土(岩)体的风化、崩解、变形,并在自身 重力或水、风等外力参与下,发生分离破坏,搬运和堆积过程。冻融侵蚀多发生 在高(山)寒(冷)地区,我国分布区有青藏高原、川西山地、天山及东北北部 等。冻融侵蚀的主要方式有寒冻风化剥蚀(含冻裂) 、热融滑塌(含融滑、融塌) 融冻泥流及冰雪侵蚀等。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4 SL/TXXXXXXXSL/TXXXXXXX 4 水蚀

11、监测设施 4.1 径流小区监测设施径流小区监测设施 4.1.1 径流小区监测设施是指利用径流小区观测降雨所产生的径流、泥沙和水质 的设施、设备与仪器的总称。 1 1 坡面径流小区监测设施应包括径流、泥沙和降水观测设施。 2 2 为了进行径流、泥沙样品分析,还应选择分析测验产流产沙过程、污染物 流失量、土壤理化性质及地表覆盖等观测设施。 3 3 为了数据管理,还应选择数据处理、资料整(汇)编、传输等设施。 4.1.2 径流小区监测设施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 1 径流小区的建设、坡面处理及建设应按 SL 2772002 的规定执行。 2 2 径流小区按不同目的要求进行设计,不同观测处理分组布设。

12、 3 3 径流小区应有围埂、防护设施、集流及测验等设施,同时需配备其他设备。 4 4 降雨观测设施应安装在距离最远径流小区 100m 内,建设与配置应按 SL 21 90 的规定进行。 5 5 径流小区监测设施在每次降雨观测后,应及时清理整修,保持监测设施完 好,对变形严重、破损较大的设施,应及时修复。 4.1.3 径流小区监测设施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围埂和保护设施包括径流小区的围埂、保护带和排洪系统三部分。 1) 围埂为设置在径流小区边界上除下边缘外的隔离设施。围埂的建筑材料 要求不渗水、不吸水。围埂应互相连(搭)接紧密,埋深牢靠,地表出露 20cm。 2) 保护带设置在每组径流小区的

13、两侧和顶部,宽度为(1.02.0)m。保护 带内坡面条件应与径流小区完全一致。 3) 排洪系统设置在受洪水威胁的径流小区上部和左右两侧,规格大小按 50 年一遇暴雨设计。 2 集流、导流、分流设施包括集流槽、导流槽(管) 、分流箱和集流桶(池) 等。 5 SL/TXXXXXXXSL/TXXXXXXX 1) 集流槽设置在径流小区坡面下缘,垂直于径流流向,一般由混凝土或砌 砖砂浆抹面制成,长度与径流小区宽度一致,宽度(槽缘宽和槽身宽) (2030)cm, 槽缘应与小区坡底同高且水平,槽身由两端向下中心倾斜,倾斜度以不产生泥沙 沉积为准,顶部加设盖板。槽身表面光滑,应不拦挂泥污。 2) 导流管(槽)

14、镶嵌在集流槽下游边缘(通常做成小区挡土墙)中部的最 低处,以输导收集的径流和泥沙。导流管由镀锌铁皮、金属管或 PVC 管制成,长 度一般为(50100)cm,上部开口与集流槽紧密连接,下部通向集流桶(池)或 分流箱。 表 1 径流小区监测设备配置表 序号 类型 仪器设备名称 单位 数量 1 测尺 件 23 2 测绳 件 12 3 竖式采样器* 件 2 4 横式采样器* 件 2 5 水样桶* 个 30 6 取土钻 件 12 7 取土环刀* 个 12 8 土样盒* 件 30 9 烘箱 台 1 10 烧杯* 件 2050 11 量杯* 件 25 12 过滤装置(或分沙器) 套 12 13 温度计 件

15、 35 14 比重瓶 件 25 15 天平 台 12 16 干燥器 台 35 17 雨量筒 件 23 18 必配设备 自记雨量计 台 12 19 自记水位计 台 12 20 水样桶* 台 12 21 径流导电仪 台 23 22 土壤水分测定仪 台 1 2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设备 套 1 24 计算机 台 2 25 打印机 台 1 26 数码摄像机 件 1 27 选择性设备 电话(传真) 部 12 注:标有*设备的数量按一组径流小区配置。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6 SL/TXXXXXXXSL/TXXXXXXX 3) 集流桶(池)用以收集导流管输导下来的全部径

16、流量和泥沙。集流桶可 用镀锌铁皮或薄钢板制成,集流池用砖(石)砌成,底部装有排泄阀门(或孔口) , 顶部加设盖板。当集流桶(池)容积有限时,可有多个联用。 4) 分流箱是在产流量大、集流桶容积有限时,或安置区狭小不能增多集流 桶等情况下采用,可一级或多级分流。分流箱布置在集流桶前或两个(或多个) 集流桶之间。分流箱规格容积较小,可由镀锌铁皮或薄钢板制成圆柱体或长方体, 并设若干分流孔,顶部加设盖板。分流孔必须大小一致,排列均匀,并在同一水 平面上。使用分流箱前,必须进行校验求得分流系数。 4.1.4 径流小区监测设备包括必配设备和选择性设备两类。其中,有测量设备、 采样设备、样品处理与测验设备

17、、降雨观测设备、资料整(汇)编设备等。设备 配置参见表 1。 4.1.5 径流小区监测设施技术要求应符合以下规定: 1 1 工作环境。 径流小区周围应布设步道,以便技术人员观测;若径流小区周围人畜活动频 繁,应设栏保护。 2 2 精度与误差。 1)1) 径流小区面积误差0.1%。 2)2) 分流箱和集流桶(池)基座应稳定,且变形小,水平误差2mm,容积 误差1%。 3) 3) 集流桶(池)内径流、泥沙测量误差2mm。 4)4)雨量观测精度按照 SL 2190 的规定执行。 3 3 整体结构。 1)1) 径流小区围埂、集流槽、导流管、分流箱和集流桶(池)等设施设备应 按顺序严密衔接。 2)2)

18、径流小区周围 30m 范围内无 6m 以上的树木和建筑物。 3)3) 分流、集流桶(池)等设施设备基础坚固,工作期不沉降,无破裂。 4)4) 降雨观测应至少有雨量筒和自记雨量计各一台。 7 SL/TXXXXXXXSL/TXXXXXXX 4 4 外观质量。 围埂排列顺直平整, 小区标牌明显, 桶、 盒等设备标号清晰准确, 集流桶 (池) 内壁规整、平滑、清洁、无杂物残留。 5 5 可靠性。 径流小区的径流泥沙监测设施应按 50 年一遇暴雨标准设计。 投入使用的各类设备, 应经常检修,保证监测精度。 4.2 小流域控制站监测设施小流域控制站监测设施 4.2.1 控制站监测设施是指利用设置在完整闭合

19、小流域沟口处对降水、径流、泥 沙和水质进行测试的设施设备的总称,适用于不超过 100km 2 的小流域。监测设施 应包括: 1 1 降水观测设施。 2 2 径流、泥沙等观测设施。 3 3 其他选择性观测设施。 4.2.2 控制站监测设施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 1 控制站选址与布设应按 SL2772002 的规定执行。 2 2 控制站监测应采用巴塞尔量水槽、薄壁堰(三角形堰、梯形堰)等量水建 筑物,也可选用人工控制断面测流。 3 3 降水监测的设备配置应符合 SL2190 的规定。 4 4 水位、流量及泥沙测验的设施、设备应参照 SL2762002 的规定。 5 5 为了进行土壤理化性质、产流

20、产沙过程、污染物流失、流域土地利用、 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及分布、植被覆盖、耕作管理等观测,可根据需要选择相关设 施。 4.2.3 控制站监测设施配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 量水堰槽的测流范围应满足最小、最大流量。测流断面规整、表面平滑, 与上下游河道衔接合理。上、下游河段不满足要求时,应进行护坡、护岸、护底 及渐变段等人工修建,以保证长期监测要求。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8 SL/TXXXXXXXSL/TXXXXXXX 2 水位观测井、廊道应位置准确,规格适宜,尽量靠近测验断面。 3 水尺布设位置准确,刻画清晰。可用瓷板水尺镶嵌,也可用彩漆刻画。 4 控制站的

21、测流断面宽度超过 3m 时,应加设工作桥,工作桥一般采用钢木 结构。 5 校验断面设在量水建筑物的上游和下游,同时要设固定断面桩。断面桩可 采用钢筋混凝土和木质材料制成,标志清晰。 6 对于流量变幅大的河道,可采用断面浮标法测流,并率定浮标系数。 7 有推移质测验任务的控制站,在量水堰槽的上游或下游应设容积足够的推移 质测坑。测坑长与堰槽宽一致,深为最大粒径的(100200)倍,宽通过容积计算。 表 2 控制站监测设备配置表 序号 类型 仪器设备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说明 1 水尺 件 12 2 自记水位计 台 23 3 流速仪 台套 12 4 照明设备 套 12 5 悬移质泥沙采样器(瓶)

22、件 23 6 推移质泥沙采样器 件 23 7 烘箱 件 12 8 烧杯 个 2050 9 分沙器 件 12 10 量筒 个 25 11 天平 台 12 12 水样桶 个 100200 13 比重瓶 套 25 14 温度计 只 35 15 浮标 个 510 16 雨量筒* 件 17 必配设备 自记雨量计* 台 必配设备数 量按控制站 数配备。 *数量按流域 面积大小和 设施布设密 度要求配备。 18 悬移质泥沙测沙仪* 套 12 19 泥沙颗粒分析设备 套 12 20 水质分析设备 套 12 21 全站仪 台 22 土壤调查、取样、分析设备套 12 23 植被调查、取样、分析设备套 12 *可选

23、用同位 素测沙仪、 光 电测沙仪、 超 声波测沙仪 等 24 选择性设备 计算机 台 12 9 SL/TXXXXXXXSL/TXXXXXXX 4.2.4 控制站监测设备包括必配设备、选择性设备两类。其中,有降水观测设备, 水位、径流泥沙测验设备,水质测验设备,资料整(汇)编设备等。设备配置参 见表 2。 4.2.5 控制站监测设施技术要求应符合以下规定: 1 1 工作环境。 堰槽法测流设施工作环境应按 SL2491 的规定执行。 断面测流设施工作环境 参照 SL2491 执行。控制站设施应保证安全可靠,并坚持常年观测。 2 2 精度与误差。 1) 1) 水位观测精度按 GBJ13890 的规定

24、执行。 2) 2) 径流、泥沙观测精度按 GB5017993、GB5015992 及 SL4392 的规 定执行。 3) 3) 样品采集量应大于 1L,测验精度0.01g,定容精度0.1ml。 4) 4) 雨量观测精度按 SL2190 的规定执行。 5)5) 水质观测取样、处理、分析精度按 SL21998 的规定执行。 3 3 整体结构。 1) 1) 控制站测流堰槽设置合理,与上、下游河道应紧密衔接,结构严谨。 2) 2) 观测井、观测桥、推移质测坑与堰槽相互连接,配合紧密。 3) 3) 降水观测设施应均匀配置,密度适中。 4 4 外观质量。 1) 1) 测流堰槽及其所有附属设施外观平直、无明

25、显凹凸起伏,无裂缝及破碎。 2) 2) 钢结构设施无开裂,无脱漆锈蚀。 3) 3) 观测井及廊道无淤积和杂草堵塞。 4) 4) 水尺、标桩等标志编号清晰、整洁干净。 5 5 可靠性。 1)1)测流堰槽应按 50 年一遇暴雨标准设计。 2) 2)对流量变幅较大的流域,应设计成复式测流堰槽,以提高测流精度。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10 SL/TXXXXXXXSL/TXXXXXXX 4.3 插钎监测(简易坡面水蚀观测)设施插钎监测(简易坡面水蚀观测)设施 4.3.1 插钎监测设施是指利用测钎测量土壤侵蚀厚度的设施设备的总称,适用于 开发建设项目区不便设置小区的坡

26、面。 4.3.2 插钎设施基本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观测样地应具有代表性,面积不小于 5m5m。 2 测钎插入土壤中时,应尽量减少扰动,测钎牢固稳定,应设栏保护,避免 人为活动和动物干扰。 3 观测区应有降雨观测设施。 4.3.3 插钎设备配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 测钎应细而光滑,具有钎帽(环) ,插钎直径(0.31)cm,长(30100)cm。 2 测尺最小刻度为 mm。 3 每个观测区应配置自记雨量计和雨量筒一套,按 SL2190 的规定执行。 4.3.4 插钎观测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工作环境。 插钎样地周围应布设步道,保证观测人员能到达插钎点。样地设置应不受崩 塌、侧流的影

27、响和其他干扰。 2 精度。 测钎插入角度误差小于 1,测量地表变化精度1mm。 3 整体结构。 根据坡面状况,按(24)m 间距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纵横均匀布设测钎,并 沿铅 垂方向打入坡面,深度要大于坡面土壤侵蚀最大深度。样地四周要有围栏。雨量 计与观测场距离小于 100m。 4 外观质量。 测钎顺直,布设规范,标记及标志牌编号明显清晰。 11 SL/TXXXXXXXSL/TXXXXXXX 5 风蚀监测设施 5.1 降尘监测设施降尘监测设施 5.1.1 降尘监测设施是指用来收集和测定监测区某一时段内沙尘沉降量、沉降速 率、沉积物物理及化学成分的设施设备的总称。 5.1.2 降尘监测设施应符合以

28、下基本要求: 1 1 降尘监测场地选在有代表性的地貌,要求四周空旷开阔,无高大建筑物和 树木。 2 2 降尘收集设施应配套完整,规格一致。设施配置应按 GB/T1526594 执行。 3 3 风向、风速监测设施,应符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范要求。 4 4 其他监测的测试分析设施按具体监测要求和内容确定。 5.1.3 降尘监测设施配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 除尘观测场包括观测面积和保护设施两部分。 1)观测场面积。风蚀区域监测和典型监测场地面积不小于 40000m2;开发建 设项目风蚀监测场地面积不小于 1000 m2。 2)观测场保护设施设置用围栏或围网,以不影响通风为准。 2 集尘缸设施包括集尘

29、缸、支架和附属设施设备三部分。 1)集尘缸为收集沙尘沉降量的设备,由收集缸,筛板和围环构成。 集尘缸内径(1505)mm,高 300mm,缸底平整的圆柱体。 集尘缸密度:每一观测场,应设 2 个以上采样点,间距不小于 50m;每个 采样点应设 3 个集尘缸,距离 50cm。 放置集尘缸前,要视当地气候情况而加入适量水,夏季和冬季一般为 (5070)ml,春季和秋季一般为(100200)ml。夏季使用时缸内应加入 2.0ml 硫酸铜溶液,以抑制微生物及藻类的生长,冬季使用时应加 20乙二醇(6080)ml 作为防冻剂。 2)支架为集尘缸的承载设备,由顶板和支架构成。顶板为 100cm160cm

30、的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12 SL/TXXXXXXXSL/TXXXXXXX 方形平板,供放量集尘缸用。支架为支持顶板的四脚架,垂直高(212)m,要求 顶板保持水平并稳定牢靠。 3)附属设施设备有防止集尘缸倾倒的固定设备,一般用一个卡箍固定;支 架的稳定设备,一般用(34)根锚索拉紧固定;爬梯及护栏设施,供观测人员 上下工作用,可与支架连体,也可独立设置。 3 风速仪包括仪器选型,安装与要求。 1)风速仪宜采用自记风速仪,能记录风向和风速为原则。 2) 风速仪的设置高度为 2m (或与集尘缸同高) , 若采用当地气象部门资料, 需要有率定说明。 3)风向

31、、风速观测设备应设置在风蚀监测场中部。若不在监测场内设置, 距离监测场不超过 1km。 4 其他降尘监测设备的配备、使用和测定方法应按 GB/T1526594 的规定 执行。 5.1.4 降尘监测设备包括必配设备和选择性设备两类。其中,有降尘收集设备、 处理设备、称重设备、测试分析设备、资料整理(汇)编设备等。设备配置参见 表 3。 表 3 降尘监测设备配置表 序号 类型 设备名称 单位 数量 1 集尘缸 个 1025 2 风速仪 套 12 3 烘箱 台 12 4 天平 架 12 5 洗刷设备 套 23 6 必配设备 坩锅 个 59 6 沙尘颗粒分析设备 套 12 7 气相色谱仪 件 12 8

32、 分光光度计 件 12 9 天平 台 12 10 放大镜 件 510 11 计算机 台 25 12 打印机 台 2 13 数码摄像机 台 1 14 选择性设备 电话(传真) 套 1 13 SL/TXXXXXXXSL/TXXXXXXX 5.1.5 降尘监测技术要求应符合以下规定: 1 1 工作环境。 一般降尘观测场应设在远离人、畜活动的空旷区,并有固定的标识(标牌) , 配有必要的生活和工作设施。开发建设区观测场地,应有明显标识和保护设施, 配有固定步道。 2 2 设施及量测精度。 1)1)集尘缸口圆环内径误差1mm 2)2)根据观测要求及时更换集尘缸,更换时必须替换两个集尘缸,并将缸口 封(盖

33、)严密,避免异物进入。 3)3)称量收集的沙尘物质前,应除去树叶、枯枝、鸟粪、昆虫、花絮等干扰 物,收积物称重允许偏差0.01g。 3 3 整体结构。 1)1)观测场各配套设施布设有序,互不干扰,并对大气通行无扰动。 2)2)固定观测用房等建筑物应建在非主风向两侧 500m 外。 4 4 外观质量。 1)1)集尘缸缸壁应垂直光滑,形状规则,口缘向外倾斜。 2)2)支架要用油漆涂成蓝色或绿色,质地均匀。 5 5 材料要求。 集尘缸材料以不影响缸内集尘物的化学分析为准,一般为玻璃或陶瓷材料; 支架为角铁或木质;围栏用铁丝网围栏,不能影响通风。 6 6 可靠性。 集尘缸及支架质量牢靠并与拉索紧密配合

34、,能够抵抗 35m/s 的大风;集尘缸 具有耐(+50-50)高低温的性能。 5.2 风蚀强度监测设施风蚀强度监测设施 5.2.1 风蚀强度监测设施是指监测某一地表类型在特定气候条件下,一定时段内 单位面积风蚀量及其影响因子的设施设备的总称。通常有集沙仪、插钎和风蚀桥,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14 SL/TXXXXXXXSL/TXXXXXXX 以及观测气象要素、地面组成物质与植被的分析测试设施。 5.2.2 风蚀强度监测设施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 1 监测场地选择应具有代表性, 而且要求下垫面应均匀一致, 并避免强烈干扰。 2 2 风蚀强度监测可使用集沙

35、仪法插钎法和风蚀桥法。每种方法可单独使用, 也可两种、三种方法组合使用,以便相互校验。 3 3 风向、风速观测设备应设置在风蚀监测场中部。若不在监测场内设置,距 离监测区不应超过 1km。 4 4 风向、风速观测设备的设置高度一般为 2m。若采用当地气象部门资料,需 要有率定说明。 5 5 若需要进行地形、土壤、植被、下垫面粗糙度、田间管理措施等观测,可 选择相关的设施设备。 5.2.3 风蚀强度监测设施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风蚀强度观测场设施包括观测场地面积,观测区地面和保护设施三部分。 1)观测场地面积。在区域风蚀监测中,根据观测项目内容要求,面积大小 不一,应不小于 250000m2

36、;开发建设区风蚀面积不小于 1000m2, 2)观测区地面宜保持自然状态。必须设置干松裸露,地表起伏较平缓的标 准观测区一个,面积不小于 10000m2;其他风蚀观测区依据当地情况设置。开发建 设区应在扰动区设置标准观测区一个;在治理扰动区,依据治理措施设置不同观 测区,每个观测区面积不小于 100m2。 3)观测场(或单一观测区)保护设施宜采用刺丝围栏。 2 集沙仪为高 0.5m、宽(0.30.5)m、厚(2.03.0)cm 的扁平金属盒。 集沙仪应根据应用目的选择: 1)观测单一风向的风蚀强度,宜采用单向集沙仪。 2)观测各个风向的风蚀强度,宜采用旋转式集沙仪。 3)若需要观测风蚀物随高度

37、的变化,采用多路集沙仪,分格间隔(12)cm, 进沙口隔板厚小于 0.2mm。 4)若不需要观测风蚀物随高度的变化,宜采用单路集沙仪。 3 测钎设施包括测钎,测片和彩条三个部分。 15 SL/TXXXXXXXSL/TXXXXXXX 1)测钎为光滑细长的金属杆,直径(25)mm,长约(50100)cm,顶 端有一小环,且有一定钢度,不易弯曲。 2)测片为一中心开孔(孔径略大于测钎直径)的圆形片。在不同处理区设 置成 10m10m 的方格网状, 在开发建设项目区可 10m2 布设 1 个, 地表出露高度 15cm。在风积区与测针套在一起配置。 3)彩条为标识设备,系在每一测钎顶圆环上。宜色彩鲜艳的

38、化学纤维织物, 宽(12)cm,长约 30cm。 4 风蚀桥为宽 2cm,长 100cm,厚(23)mm 的金属条,并标有 10cm 测控 距的刻度,两端与直径(58)mm、长约 50cm 钢筋支柱焊接成直角相连。布设与 主风向相垂直的单排或多排状, 排距大于 50m, 桥距 10m。 开发建设项目区可 10m2 布设 1 个,地表出露高度 15cm。 5 测钎与风蚀桥一般插入地面(1530)cm。插入时,既要防止对地面的破 坏,又要防止风蚀桥对气流的影响。 5.2.4 风蚀强度监测设备配置包括必配设备和选择性设备两类。其中,有气象观 测设备、测量设备、处理称量设备、资料整(汇)编设备等。设备

39、配置参见表 4。 表 4 风蚀强度监测设备配置表 序号 类型 设备名称 单位 数量 1 集沙仪 件 50100 2 测钎 个 500 3 风蚀桥 件 50100 4 风向、风速测定设备 套 510 5 烘箱 台 12 6 天平 架 25 7 必配设备 卡尺、钢板尺 件 2050 8 土壤水分分析测定设备 套 13 9 求积仪(叶面积仪) 台 23 10 土壤颗粒分析设备 套 23 11 自动气象综合仪 套 23 12 计算机 台 35 14 打印机 台 1 15 数码摄像机 台 1 16 选择性设备 电话(传真) 套 1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16 SL/

40、TXXXXXXXSL/TXXXXXXX 5.2.5 风蚀强度监测设施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 1 1 工作环境。 风蚀强度监测要在固定的监测场内进行,监测场设有固定的标识(标牌) 。 监 测场(区)应有固定的建筑设施,供存放设备及观测人员居住、测量、分析、化 验之用;有固定的步道,便于通行。工程建设项目监测区应有明显标牌和保护设 施。 2 2 量测精度。 1)1) 集沙仪的集沙效率必须在标定后使用;集沙仪进沙口面积误差0.1%, 高度误差0.5cm;沙物质收集器应透气、不漏沙;每次观测后,应仔细清理出收 集袋中的沙土,称重精度为0.01g。 2)2) 插钎和风蚀桥法测量精度为1mm。 3 3 整体

41、结构。 1) 1) 观测场内设施布设有序,互不影响。 2) 2) 集沙仪底面与监测场地面接触紧密,稳定牢固。 3) 3) 测钎与风蚀桥一般插入地面(1015)cm。插入时,既要防止对地面 的破坏,又要防止风蚀桥对气流的影响。 4 4 外观质量。 1) 1) 集沙仪表面光滑,旋转式集沙仪转动灵活,多路集沙仪隔档牢固。 2)2) 测钎顺直光滑,无弯曲和折裂,测片配套合理。 3) 3) 风蚀桥面板与地面基本平行,面板刻有 10cm 宽度的控相间距,支柱可 靠牢固。 4) 4) 防护围栏为方形或圆形,布设以不影响气流为原则。 5 5 材料要求。 集沙仪、测钎、测片和风蚀桥一般用金属材料制作,抗弯曲,变

42、形小,耐磨 蚀。 6 6 可靠性。 各种设施应设置稳定,避免大风刮跑。 17 SL/TXXXXXXXSL/TXXXXXXX 5.3 简易风蚀观测场设施简易风蚀观测场设施 5.3.1 在风蚀强烈、人类活动稀少的地区,可设置简易风蚀观测设施进行风蚀观 测。 5.3.2 简易风蚀监测场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 监测场地选择应具有代表性,面积不小于 20m50m,标桩不少于 9 根, 要求下垫面均匀一致,并避免强烈干扰。 2 有条件的地方在风蚀监测场中部设置风向、风速观测设备。若不设置该设 备,可借用附近气象站资料,但应有率定说明。 3 风向、风速观测设备的设置高度一般为 2m。 5.3.3 简易风蚀

43、监测场设施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测设施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标桩。 2 混凝土标桩规格为 10cm10cm100cm 的预制件。 3 桩体用油漆涂成白色和间隔为 10cm 的红白色,桩顶平整编号。 4 标桩布设时应采用方格状、梅花状、带状,尽量避免线状,桩间距不应小 于 2m。 5 标桩埋入地面(6080)cm,地面出露(2040)cm,顶部要有明显标志。 6 每次测量时应测量标桩上同一标志处距地面的距离,允许误差0.2mm。 7 监测场周围布设铁丝围栏保护标桩安全。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18 SL/TXXXXXXXSL/TXXXXXXX 6 滑坡与泥

44、石流监测设施 6.1 滑坡监测设施滑坡监测设施 6.1.1 滑坡监测设施是指观测不稳定坡面的地表形变与位移、建筑物开裂变化及 影响因子等设施设备的总称。通常有排桩、标桩、水泥贴片等地表形变与位移的 监测设施,以及观测地下水、破裂面物理力学特性、地声与地震、坡面破坏诱发 因素等的设施设备。 6.1.2 滑坡监测设施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 1 监测场地(失稳坡面)或监测建筑物应具有典型代表性。 2 2 用排桩监测时,应在监测场地设控制网点和监测网点。 1)1) 控制网点(不动点)设在靠近监测场且不受其他影响的地段,监测网 点设在监测场内的滑坡主轴线上及有代表意义的几个剖面上。同时,配备观测其 三

45、维空间变化的设备。 2)2) 控制监测网点由置镜桩、照准桩及其护桩组成。置镜桩位必须有架设 观测仪的条件,且在滑体边界 10m 以外。在观测照准桩时,仰角或俯角应不超过 30。照准桩是控制监测场测网的设施,应稳定且通视良好。护桩设置在置镜桩、 照准桩周围,标志明显,起保护、查找和引导作用。 3 3 用标桩监测时,应在可能破裂移动体的周边出现裂隙的两侧(一侧为不动 点,一侧为可动点)对应设置,设置密度应大于排桩。该监测法可单独应用,也 可与排桩法联合使用。 4 4 用水泥贴片监测时,应在变形建筑物的裂隙上镶贴若干个薄水泥贴片。水 泥贴片应保持在同一平面(或立面)上,以便用卡规量测。 5 5 地下

46、水监测应按 SL/T18396 的规定执行。 6 6 其他选择性设备,可根据任务要求配置相应的设施和设备。 6.1.3 滑坡监测设施配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 排桩监测桩距为(1530)m。 1) 短期观测桩 (不超过一个水文年) 用直径 (710) cm 的木桩, 长 100cm, 19 SL/TXXXXXXXSL/TXXXXXXX 埋深约 90cm,外露(510)cm,顶有定位小钉。 2) 长期观测桩用直径(1020)cm,长约(7080)cm 的混凝土桩,埋深 约 60cm,外露 10cm,顶有半球形刻有+字线槽的钢筋露头。 2 标桩为直径(710)cm,长(5060)cm 的硬木桩。标桩

47、埋深 40cm,成 对设置。标桩间距约(1015)m,两对桩间距不超过 50cm。 3 水泥贴片厚度(23)cm,边长(2050)cm 的正方形或矩形。 4 监测井应在不动体和可能移动体上分别设置一个或多个,尽量取用已有水 井(或当地生活用水井) ,必要时可钻设新的观测井。监测井应依据地下水位变化 曲线,选择在水位变化灵敏、经济投入较小的位置。 5 监测场应布设测量及巡视道路,并有安全设施。 6.1.4 滑坡监测设备配置包括必配设备和选择性设备两类。其中,有地表形变和 位移观测设备、地下水分析设备、地震观测设备和资料整(汇)编设备等。设备 配置参见表 5。 表 5 滑坡监测设备配置表 序号 类

48、型 仪器设备名称 单位 数量 1 经纬仪 架 23 2 水准仪 架 23 3 测尺、测绳、钢卷尺 件 1020 4 卡规 件 510 5 地温计 只 1015 6 浊度计 只 510 7 中子水分测定仪 台 12 8 水位计 台 26 9 照明设备 套 25 10 必配设备 自动气象综合仪 套 1 12 滑坡诱发因素监测设备 套 1 13 定位仪器(全球定位系统接收仪) 套 1 14 全站仪 台 1 15 地声综合监测系统 套 1 16 微地震监测系统 套 1 17 计算机 台 12 18 打印机 台 1 19 数码摄像机 台 1 20 电话(传真) 套 1 21 选择性设备 报警系统 套 1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20 SL/TXXXXXXXSL/TXXXXXXX 6.1.5 滑坡监测设施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 1 1 工作环境。 滑坡监测设备及监测人员应在安全环境下工作。 2 2 精度与误差。 距离测量误差50mm,高程误差1mm,方位误差00001。卡规量测 误差0.1mm。 3 3 整体结构。 监测场排桩或标桩布设密度、位置应与移动体相适应。水泥贴片配置牢靠。 4 4 外观质量。 监测场和建筑物设置的排桩、标桩、水泥贴片等设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