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标准]-QX-T 22-2004 地面气候资料 30年整编常规项目及其统计方法.pdf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686425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81.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象标准]-QX-T 22-2004 地面气候资料 30年整编常规项目及其统计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气象标准]-QX-T 22-2004 地面气候资料 30年整编常规项目及其统计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气象标准]-QX-T 22-2004 地面气候资料 30年整编常规项目及其统计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气象标准]-QX-T 22-2004 地面气候资料 30年整编常规项目及其统计方法.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气象标准]-QX-T 22-2004 地面气候资料 30年整编常规项目及其统计方法.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气象标准]-QX-T 22-2004 地面气候资料 30年整编常规项目及其统计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象标准]-QX-T 22-2004 地面气候资料 30年整编常规项目及其统计方法.pdf(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I CS 07 A 47 0 60 QX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气 象 行 业 标 准 Q X / T 2 2 -2 0 0 4 地面气候资料 3 0 年整编常规项目及其统计方法 C o m p i l a t i o n o f 3 0 - y e a r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s u r f a c e c l i ma t e d a t a a n d t h e i r s t a t i s t i c s 2 0 0 4 - 1 0 - 2 0发布2 0 0 5 - 0 2 - 0 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 布 QX/ T 2 2 -2 0 0 4 前

2、言 本标准是在 国家气象中心 1 9 9 。年 1月编定的 全国地面气候资料( 1 9 6 1 - 1 9 9 0 ) 统计方法 , 王树廷、 王伯民等 1 9 8 2年 1 0月编著的 气象资料的整理和统计方法 , 中国气象局 1 9 7 9年 1 2月编定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 本标准中的常规项目与 全国地面气候资料( 1 9 6 1 - 1 9 9 0 ) 统计方法 中的出版项目意义相同。 本标准规定的是地面气候资料 3 0年整编常规项目, 有关部门可根据业务需要增减项目。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气象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黑龙江省气象

3、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陈立亭、 孙永是、 郑静娥、 邹立尧、 王国贵、 周永吉、 国世友。 Q X/ T 2 2 -2 0 0 4 地面气候资料 3 0年整编常规项目及其统计方法 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面气候资料 3 0 年整编常规项目及其统计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各类气象台站进行地面气候资料 3 0 年整编累年值的统计。 2术语 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如下术语和定义: 年y e a r 以1 月 1日至 1 2月 3 1日为一年。 年度 y e a r s p e c i f i e d 以本年 7 月 1日至次年6月3 0日 为本年度。 2 .3 累年mu l t i- y e a r

4、连续 3年或 3年 以上 的年份。 日数n u mb e r o f d a y s 某一期间某现象出现的日数。 2. 5 初日f i r s t d a t e 全年( 或全年度) 中最早出现某现象的日期。 终 日l a s t d a t e 全年( 或全年度) 中最晚出现某现象的日期。 初终间日数 d a y s f r o m f i r s t d a t e t o l a s t d a t e 包括初 日和终日在内的初日与终日之间的日数。 出 现频率 f re q u e n c y o f o c c u r r e n c e 某现象在某时段中出现的次数与所占观测总次数的百

5、分比数为该现象在该时段中的出现频率。 2 .9 气温年较差 a n n u a l r a n g e o f t e m p e r a t u r e 一年 1 2个月的月平均气温中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值为本年气温年较差。 常规项 目 3 . 1 气压 累年各月 、 年平 均本站气压 QX/ T 2 2 -2 0 0 4 3 . 2气温 3 . 2 甲 1 累年各月、 年平均气温及年较差 3 . 2 . 2 累年各月、 年平均最高气温 3 . 2 . 3 累年各月、 年平均最低气温 3 . 2 . 4 累年各月、 年极端最高气温及出现日期 3 . 2 . 5 累年各月、 年极端最低气温及出现

6、日 期 33 空气湿度 3 . 3 . 1 累年各月、 年平均水汽压 3 . 3 . 2 累年各月、 年平均相对湿度 3 . 3 . 3 累年各月、 年最小相对湿度及出现日期 3 . 4云 3 . 4 . 1 累年各月、 年平均总云量 3 . 4 . 2 累年各月、 年平均低云量 3 . 4 . 3 累年各月、 年晴天日数 3 . 4 . 4 累年各月、 年阴天日数 3 . 5降水 3 . 5 . 1 累年各月、 年降水量 3 . 5 . 2 累年各月、 年最大日降水量及出现日期 3 . 5 . 3 累年各月、 年各级日 降水量( O . 1 m m, 妻1 0 . 0 m m, 2 5 .

7、0 m m, 5 0 . 0 m m , 1 0 0 . 0 m m , 1 5 0 mm) 日数 3 . 6蒸发 累年各月、 年蒸发量 3 . 7风 3 . 7 . 1 累年各月、 年平均风速 3 . 7 . 2 累年各月、 年最大风速及其风向、 出现日期 3 . 7 . 3 累年各月、 年最多风向及出现频率 3 . 8地温 3 . 8 . 1 累年各月、 年平均地面温度 3 . 8 . 2 累年各月、 年极端最高地面温度及出现日期 3 . 8 . 3 累年各月、 年极端最低地面温度及出现日期 3 . 8 . 4 累年各月、 年平均5 c m, 1 0 c m , 1 5 c m, 2 0

8、c m , 4 0 c m地温 3 . 9日照 3 . 9 . 1 累年各月、 年 日照时数 3 . 9 . 2 累年各月、 年日照百分率 3 . 1 0 天气日数 3 . 1 0 . 1 累年各月、 年大风日数 3 . 1 0 . 2 累 年各月、 年沙 尘暴日 数 3 . 1 0 . 3 累 年各月、 年雾日 数 3 . 1 0 . 4 累年各月、 年冰雹日数 3 . 1 0 . 5 累年各月、 年雷暴日数及累年雷暴初 日、 终日、 初终间日数 3 . 1 0 . 6 累年各月、 年降雪日 数及累 年降雪初日、 终日、 初终间日 数 3 . 1 0 . 7 累年各月、 年积雪日数及累年积雪

9、初 日、 终日、 初终间日数 3 . 1 0 . 8 累年各月、 年霜日数及累年霜初 日、 终日、 初终间日数 Q X T 2 2 -2 0 0 4 3 . 1 1 积雪 累年各月、 年最大积雪深度及出现日期 3 . 1 2冻土 累年各月、 年最大冻土深度及出现日期 4统计方法 4 . 1总则 4 . 1 . 1 统计时段规定 4 . 1 . 1 . 1 凡有记录的均可参加统计, 每 3 0 年( 如 1 9 8 1 -2 0 1 0 , 1 9 9 1 -2 0 2 0年) 作一个阶段性的累年值 统计 。 4 . 1 . 1 . 2 在统计时段内, 观测记录连续不足 1 0年的, 不作累年值

10、统计; 连续中断 3 年或以上时, 分段作 累年值统计。 4 . 1 . 2 时制和日界 4 . 1 . 2 . 1 日照用真太阳时, 其他项目采用北京时。 4 . 1 . 2 . 2 日照以日落为日界, 其他项目以北京时 2 0时为日界 4 . 1 . 3 不同观测时次资料的统计 4 . 1 . 3 . 1 平均值按 4 次( 0 2 , 0 8 , 1 4 , 2 0 时) 观测记录求得。 4 . 1 . 3 . 2 按3 次、 8 次、 2 4 次记录统计的平均值与按4 次记录统计的平均值合 并统计。 4 . 1 . 3 . 3 3次观测的0 2 时记录凡用自记记录( 如气压, 气温,

11、相对湿度, 风向, 风速) 或 0 8 时记录代替 以及加权和反查( 如水汽压) 求得的项目, 其统计值与 4 次实测记录合并统计。 4 . 1 . 3 . 4 3次观测期间的地面温度和无自记记录的气温, 其 0 2 时记录用当日最低地( 气) 温与前一天 2 0 时地( 气) 温的平均值代替, 求得的平均值与4次实测记录平均值合并统计。 4 . 1 . 3 . 5 3次观测期间水汽压, 相对湿度和5 c m, 1 0 c m地温的 。 2时记录用0 8 时记录代替, 求得的平 均值与4次实测记录平均值合并统计。 4 . 1 . 3 . 6 3次观测期间的气压, 云量, 风向、 风速和 1 5

12、 c m, 2 0 c m, 4 0 c m地温按 3次观测记录求得的平 均值与4次实测记录求得的平均值合并统计 4 . 1 . 3 . 7 3次观测期间按云量统计的晴、 阴日数与4次观测期间按云量统计的晴、 阴日数分开统计。 4、 . 4 夜间不守班与旦夜守班观测的天气日数的统计 4 . 1 . 4 . , 夜间不守班的台站, 其天气日数值右上角加注“ * ” , 已观测到夜间出现的天气现象参加统计。 4 . 1 . 4 . 2 夜间不守班的天气日 数与昼夜守班的 天气日 数合并统计。 4 . 1 . 5 站址迁移前后资料的统计 4 . 1 . 5 . 1 站址迁移前后在地形、 地势上差异不

13、大, 而且水平距离未超过 5 0 k m, 拔海高度差在 1 0 0 . 0 m 以内, 其资料序列经均一性检查确定为连续时. 则前后两段记录合并统计, 但迁站前后高度差在 1 . 5 m 及以上时, 本站气压须进行高度差订正。 4 . 1 . 5 . 2 站址迁移前后, 如果 在地形、 地势上差异较大( 如山区的谷地与岗地、 阳坡与阴坡等) , 或水平 距离超过 5 0 k m, 或拔海高度差在 1 0 0 . 0 m及以上, 或资料序列均一性检查确定为不连续时, 取记录年 代长的资料统计。当记录年代长度相同时, 取距整编时间最近的时段统计 4 . 1 . 6 按年和年度的统计项目划分 4

14、. 1 . 6 . 1 除降雪、 积雪和霜日 数及初、 终日 , 最大积雪深度, 最大 冻土深度等按“ 年度 ” 统计外, 其他项目 均按“ 年” 统计。 4 . 1 . 6 . 2 在南方一些地区雷暴较多, 雷暴初、 终日不受 1 2月 3 1日限制。当 1 2月份无雷暴时, 仍以 1 2月 3 1 日为界; 当1 2月有雷暴时, 则以 1 2月的最后一个雷暴日至下一年的 2 月末挑取最长无雷暴期, 以该无雷暴期的前一天为上一年的雷暴终日, 以该终 日后的第一个雷暴日为下一年的雷暴初 日。当最 Qx/ T 2 2 -2 0 0 4 长雷暴期出现两次或以上时, 则从其中最先一个无雷暴期挑取。

15、4 . 1 . 6 . 3 在高寒地区, 按年度统计项 目的初、 终 日统计不受6月3 0日的限制。例如霜的初、 终日统计, 先从暖季中挑选一个连续无霜日 数最长的时段( 当最长连续日数有两段或以上相同时, 则取其中日平均 气温的累积温度最高的一段) , 然后以该时段的前一天为上一年度的终霜 日, 该时段的后一天为本年度 的初 霜 日。 4 . 1 . 7 不完整资料的统计 4 . 1 . 7 . 1 平均值和总量值 项目, 资料不完整的年份不作年统计, 该年年值按缺资 料处理, 并且该年其余 月资料也不参加累年月平均值的统计( 5 c m, 1 0 c m, 1 5 c m, 2 0 c m

16、地温除外) 。 4 . 1 . 7 . 2 极值项目, 资料不完整年份的实有资料参加极值的挑取。 4 . 1 . 7 . 3 初、 终日项目, 某年( 年度) 初日( 终日) 缺测时, 则该年的终日( 初日) 不参加累年平均终日( 初 日) 的统计。 4 . 1 . 8 历年值的统计 4 . 1 . 8 . 1 平均值和总f值 4 . 1 . 8 . 1 . 1 月平均值由 该月逐日 值的总和除以 该月总日 数求得; 年平均值由一年1 2 个月的月平均值 相加除以 1 2 求得。 4 . 1 . 8 . 1 . 2 月总量值由该月逐日值相加求得; 年总量值由一年 1 2 个月的月总量值相加求得

17、。 4 . 1 . 8 . 2极值 月极值从月逐日最高( 最低) 值中挑出, 同时将出现极值的 日期也一并挑出; 年极值从月极值中挑 出, 同时将出现极值的日期也一并挑出。 4 . 18 . 3 日数, 初、 终日和初终间日数 4 . 1 . 8 . 3 . 1 某年( 或某年度) 某现象只出现一天, 则该 日既是初 日, 又是终日, 初终间 日数为“ 1 “ 。某年 ( 或某年度) 某现象未出现, 则该现象在该年( 或该年度) 既无初日, 又无终 日, 初、 终日项空白, 初终间日 数为,1. 0 ., 4 . 1 . 8 . 3 . 2 凡统计初、 终 日的项目均统计初终间日 数。 4 .

18、 1 . 8 . 4频率 统计公式 : f=m X1 0 0 % “. . 。 。 。 , 。 (1) 式中 : 了 一一某现象在某时段出现频率; 、 该现象在该时段中出现次数; 二 该时段观测总次数。 f取整数, 小数四舍五入。当f ro . 5 而不是未出现时记“ 。 ” ; 没有出现时, 相关栏空白。 4 . 1 . 9 累年值的统计 4 . 1 . 9 . 1 平均值、 总,值和频率 由历年值相加除以年数求得。 4 . 1 . 9 . 2 极值 从历年极值中挑取, 累年月极值记极值出现日期、 年份, 累年年极值记极值出现日期、 月份和年份。 同一极值出现两天或以上时, 记天数, 加“

19、T 0 ; 出现两个月份或以上时, 记月数, 加“ Y l, ; 出现两年或 以上时, 记年数, 加“ N “ . 4 . 1 . 9 . 3日数 累年平均值为历年值相加除以年数求得, 取小数一位, 第二位四舍五人。 4 . 1 . 9 . 4 累年平均初、 终日, 初终间日数 4 . 1 . 9 . 4 . 1 统计方法: 先从历年出现的初日( 或终 日) 中选取最早出现的月份为基本月, 并以该月 1日 QX/ T 2 2 -2 0 0 4 为起始日, 计算各年初 日( 或终日) 距离起始日的天数, 然后逐一相加, 再除以年数得平均累计天数。当 平均累计天数小于或等于基本月的天数时, 即表明

20、该初日( 或终 日) 出现在基本月中。当平均累计天数 大于基本月的日数时, 则表明该初日( 或终日) 出现在基本月份以后的月份中, 从平均累计天数中减去基 本月的日 数( 2 月份按 2 8 天计算) , 即得累年平均初 日( 或终日) 。 4 . 1 . 9 . 4 . 2 累年平均初、 终日取整数, 余数进 1 , 如2 5 . 1和2 5 . 0 1 均记为2 6日, 累年平均初终间日 数 取小数一位。 4 . 1 . 9 . 4 . 3 累年平均初、 终日, 初终间日 数按记录年数统计, 但当某天气现象的初、 终日有一年( 年度) 或以上未出现时, 除按“ 记录年数” 统计外, 还须按

21、“ 出现年数” 统计 4 . 1 . 9 . 4 . 4 有一年( 年度) 或以上未出现初、 终日时, 按记录年数统计的方法为: 4 . 1 . 9 . 4 . 4 . 1 按记录年数统计累年平均初终间日数时, 未出现初、 终日的年( 年度) 的初终间日数按“ 0 “ 或“ 3 6 5 ” 参加累年平均初终间 日 数的统计。当现象日数为“ 。 ” 时, 按“ 。 ” 参加统计; 当现象 日数不为“ 0 “ 时, 按“ 3 6 5 “ ( 闰年“ 3 6 6 “ ) 参加统计。 4 . 1 . 9 . 4 . 4 . 2 按初、 终 日出现的年( 年度) 数统计平均初、 终 日和平均初终间日数。

22、平均初终间日数直 接由平均初 日和平均终 日求得。 4 . 1 . 9 . 4 . 4 . 3 由上述 4 . 1 . 9 . 4 . 4 . 1中统计出的累年平均初终间日数减去 4 . 1 . 9 . 4 . 4 . 2中统计的平均 初终间 日 数, 再除以“ 2 ” 得商, 余数进 1 , 4 . 1 . 9 . 4 . 4 . 4 由上述4 . 1 . 9 . 4 . 4 . 2中统计的平均终 日 加由4 . 1 . 9 . 4 . 4 . 3 中求得的商为累年平均终 日, 该累年平均终 日 换算为距 1 月 1日( 或 7 月 1日) 的间隔天数后, 减去 4 . 1 . 9 . 4

23、. 4 . 1中统计的累年平均 初终间日数( 余数进 1 ) 再加“ 1 “ , 再换算为累年平均初 日。 4 . 1 . 9 . 4 . 5 按出现年( 年度) 数统计时, 未出现年( 年度) 的初、 终 日, 初终间日数都不参加累年平均初、 终日, 初终间日数的统计。 4 . 1 . 1 0 精度和单位 气压、 水汽压为 。 . 1 h P a , 气温、 地温为 。 . 1 0C, 相对湿度、 风向频率、 日照百分率为 1 %, 云量为 0 . 1 成, 日数为 0 . 1日, 降水量、 蒸发量为0 . 1 mm, 积雪深度、 冻土深度为 1 c m, 风速为0 . 1 m / s 旧

24、照时 数为0 . 1 h , 4 . 1 . 1 1 资料的质,控制及均一性检查 4 . 1 . 1 1 . 1 所有资料都需要作质量控制和均一性检查。 4 . 1 . 1 1 . 2 使用观察法、 对应差值法和对应比值法、 相关图法、 要素频率图法等统计方法进行质量控制 和均一性检查。 4 . 1 . 1 1 . 3 对非均一性部分的资料, 由于资料质量很差引起的, 不参加统计; 由于观测场地周围环境的 改变或气候变迁引起的, 不作订正, 照常参加统计; 由于站址迁移引起的, 按 4 . 1 . 5 . 2的规定统计; 由于 仪器更换引起的, 以仪器本身的误差进行订正后参加统计; 由于以上情

25、况之外的原因引起的, 可按以上 情况考虑 。 4 . 1 . 1 2 缺测资料的插补订正 4 . 1 . 1 2 . 1 只进行插补订正, 不作序列延长 4 . 1 . 1 2 . 2 只作平均值和总量值项 目的插补订正。 4 . 1 . 1 2 . 3 使用差值法、 比值法、 回归法等统计方法进行插补订正。 4 . 1 . 1 2 . 4 插补月值资料时, 要求作月资料的相关系数和订正公式的检验, 经检验合格后, 才能进行订 正, 否则不作订正。 4 . 2 各项目的统计方法 4 . 2 . 1 气压 由于迁站 或其他原因 , 致使 气压表感应部分拔海高度发生变化 , 造成同一测站不同时段的

26、资料不连 QX / T 2 2 - 2 0 0 4 续, 这种不连续性在一定范围内通过高度差订正来消除。 当高度差在 1 . 5 m以上, 1 0 0 . 0 m以内时将变化前的资料进行高度差订正( 年平均本站气压由订正 后的各月气压值相加除以 1 2求得) 。当气压表感应部分拔海高度变化多次, 且都在订正的标准范围内 时, 一律订正到最后一个高度上。 本站气压高度差订正公式: P=P , X e 0 - D 3 4 1 5 X ( 、 一 、 )/ ( 2 7 3+ e, ) 。 , , ( 2 ) 式 中 : P 订正后的本站气压; O ( 订正前的本站气压; h , 变化前气压表感应部分

27、的拔海高度; h 2 变化后气压表感应部分的拔海高度; t , 观测时的 气温。 4 . 2 . 2 气温 累年气温年较差为 1 2个月的累年月平均气温中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值 4 . 2 . 3 最小相对湿度 历年月最小相对湿度挑自日自记记录的最小相对湿度。当无自记记录时, 从定时记录中挑选, 并在 数值右上角加注“二 ” , 以示区别。挑自自记记录和挑自定时记录中的最小相对湿度混合挑取累年的月、 年极值 。 4 . 2 . 4云 日平均总云量8 . 0成时统计为阴天。 4 . 2 . 5 降水 纯雾、 露、 霜、 冰针量不计降水量。 4 . 2 . 6 燕发 各月蒸发量分小型( 口径 2 0

28、 c m) 和E - 6 0 1 蒸发器所测的蒸发量进行分开统计。 4 . 2 . 7风 4 . 2 . 7 . 1 风向按 1 6 方位, 加静风统计; 若观测 8 个方位时, 按 8 个方位, 加静风统计。 4 . 2 . 7 . 2 累年各月各风向出现频率统计公式同式( 1 ) . 式 中 : f累年某月某风向出现频率; m累年该月该风向出现次数; n累年该月风向观测总次数。 4 . 2 . 7 . 3 累年各月( 年) 最多风向及出现频率, 从累年各月( 年) 各风向及出现频率中挑取, 出现频率最 大的风向为最多风向。 4 . 2 . 7 . 3 . 1 当最多风向有两个或以上时, 挑

29、出现次数最多的, 出现次数又相同时, 挑其累年平均风速最 大的那个方向, 当平均风速又相同时, 记风向个数, 加“ G “ , 4 . 2 . 7 . 3 . 2 某风向频率与静风“ C, 的频率同为最多时, 则不考虑“ C . , 只挑该风向为最多风向。若静风 “ C ” 为最多风向时, 则应挑次多风向; 次多风向有两次或以上时, 按4 . 2 . 7 . 3 . 1 规定挑取。 4 . 2 . 7 . 4 最大风速及其风向挑 自自记记录, 无自记记录不作统计。最大风速及其风向为最大 1 0 mi n 平均风速及相应时间的最多风向。累年最大风速的风向有两个或以上时, 记风向个数, 加“ G“

30、 , 4 . 2 . 8地温 平均 5 c m, 1 0 c m, 1 5 c m, 2 0 c m地温, 冬季月份因收回曲管地温表而无记录时, 其他月份记录照常 参加统计, 年平均值按缺资料处理。累年各月平均值按实有记录统计. QX/ T 2 2 -2 0 0 4 4 . 2 . 9日照 4 . 2 . 9 . 1 月、 年日照百分率的历年值由月、 年日照时数与相应月、 年的可照时数求得, 其统计公式同式 ( 1 ) . 式中 : f 一某年某月( 年) 日照百分率; 。 该年该月( 年) 的日照时数; n 该年该月( 年) 的可照时数。 4 . 2 . 9 . 2 月、 年日照百分率的累年

31、值由月、 年日照百分率历年值的和除以年数求得。 4 . 2 . 1 0 天气日数 4 . 2 . 1 0 . 1 大风日按出现极大风速)1 7 . 0 m/ s的日数进行统计; 若无 自记记录, 则从定时观测记录中 挑取 。 4 . 2 . 1 0 . 2 雷暴初、 终日若是按年统计的, 某年只出现一天雷暴时, 则这天既是初日, 又是终日, 初终间 日 数为,I l l , ; 某年未出现雷暴, 则该年既无初日, 又无终 日, 初终间日数为“ 0 “ , 4 . 2 . 1 1 积雪 最大积雪深度从各 日 雪深记录中挑取。 4 . 2 . 1 2 冻土 最大冻土深度若超出冻土器最大刻度, 并被挑为极值时, 在数值前加“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